?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邏輯理路、時代價值、實踐遵循

2023-01-21 02:12耿步健蔡嚴西域
關鍵詞:共同富裕現代化精神

○ 耿步健,蔡嚴西域

(上海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34)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進入新時代,盡管我們 “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1]7, “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2]3,但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2]116,且這種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同樣體現在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也正因為此,習近平特別強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出: “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盵2]142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還突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對中國式現代化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影響,強調: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龠M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盵1]22-23新時代,深刻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形成的邏輯理路,充分認識新時代強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進而明確促進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遵循,對于推進物質生活共同富裕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步一體、協調發展,持續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強大精神合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邏輯理路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對改革開放以來面臨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不平衡問題的現實回應,是共產主義社會 “人們的精神境界普遍提高” 這一重要特征的現代表述。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時首次完整闡述了共同富裕的內涵,同時提出了 “精神生活共同富?!?這一概念。習近平指出: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盵2]142研究闡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要厘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現實必要性、理論依據和科學內涵。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現實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物質生活快速發展,但共同富裕的進程并非同時同步推進, “道德賤民” “新窮人” 等現象層出不窮,精神層面的相對貧困阻礙了物質層面的繼續豐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破解繼續推進共同富裕歷史難題的關鍵。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愈發突顯了精神生活的重要地位,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擺在更重要的位置既是民心所向,亦是時代所需??傮w而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場有以下三方面的必要性。

第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解決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高質量發展針對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強調發展的創新性、協調性和共享性。首先,高質量發展要實現從有到優的轉變,對創新的要求逐漸提高,我國發展面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問題。 “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盵3]因此,習近平指出: “要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盵2]158必須通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教育、健康、文化等領域提高人民素養,培育高質量發展需要的人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其次,高質量發展是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協調共進的發展。按照鄧小平所說 “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4],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問題就是其中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精神文化資源分配不均,精神文化水平在地區、行業間存在較大差異,出現了個體間精神生活水平差距較大、國民總體文化素養有待提升,社會、生態等領域發展受到制約,甚至物質富裕伴隨思想道德滑坡的現象,形成了阻礙發展的現實困境。如果僅是 “錢袋子” 鼓而 “腦瓜子” 空,不僅無法繼續踐行高質量發展,物質生活的水平也有可能發生倒退。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夠發揮能動作用,有利于形成精神合力統籌各方,促進發展質量與效益的提升。再次,高質量發展以人民為價值指向,必須保證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需要解決的是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精神生活共同富?;A在 “富?!?,重心在 “共同” ,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而是每個人都能享有社會精神文化資源。因此,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標必須包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這一重要維度。

第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避免顛覆性錯誤的政治需要。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其中最根本且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政治風險。顛覆性錯誤其本質是方向與道路的錯誤,反映的是理想信念的偏差和價值取向的動搖。在與西方各種思潮交鋒的過程中, “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5]4-5。以精神文化生活為抓手,塑造人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黨和人民守正創新、共同奮斗,不斷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道路。一方面,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鞏固黨和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之基的內在要求。如若精神文明發展的方向偏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守不住政治底線,就稱不上富裕。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6],才能增強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創造力,使全體人民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有效應對政治風險與挑戰。另一方面,不斷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人民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體現著對自身民族優秀文化的覺悟與繼承,是精神生活富裕的應有之義;文化自信能夠 “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提振民族精神、傳播中國聲音”[7],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強力支撐,沒有人民文化自信的增強,精神生活就稱不上富裕。因此,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為避免顛覆性錯誤的政治需要。

第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實現現代化發展的精神需要。首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現代化的硬核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追求。人對個體生命質量彰顯的追求時刻存在,對有意義、有尊嚴的生活的追求是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后的第一件事,這是符合歷史規律的客觀過程。人民沒有 “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8]10,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 “精神空虛、思想苦悶”[8]15,很難感到幸福,也就談不上人的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精神需求被相對忽視的發展方式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城鄉、區域文化發展不平衡” “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5]6,某種意義上制約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進行。這就需要通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努力解決好精神生產上的單一固化、精神交往上的能力低下、精神產品的貧瘠稀缺、精神消費的能力不足等現實問題,不斷豐富人的精神生活。其次,中華民族復興過程中對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追求一以貫之。一方面,作為中華民族的 “根” 和 “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有必要大力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共有共富的精神家園。另一方面,中華民族歷來將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在精神追求上,中國古代就講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體現著個體在道德塑造、社會責任方面的追求。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則指出了提升個人精神境界的路徑。當今的現代化發展,不能遺忘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對精神生活富裕的美好追求。再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超越西方式現代化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必需。由物的依賴帶來的生產關系推動了物質財富的增長,使得人對多方面發展的需要日益增加,但物的依賴使人逐漸受到技術與物質的奴役,逐漸發展出否定人自身的因素。在現實生活中,常常體現為物質生活富裕卻感受不到幸福,其本質是人的自由個性發展受到 “物的依賴” 的阻礙。西方式現代化的資本邏輯無法化解這樣的矛盾,人類的解放必須建立在推翻資本邏輯的前提下,也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有可能實現。在現代化發展中是否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設,是決定能否超越 “單向度的人” ,進行真正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內容。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依據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論并非無源之水,其以馬克思恩格斯 “自由人聯合體” 為理論源流,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追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為文化源流,以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經驗為重要依據。厘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學理依據有利于闡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論的科學性。

馬克思恩格斯 “自由人聯合體” 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源流。在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共產主義這一未來理想的社會形態構想中可以找到蘊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義的表述。共產主義是 “每個人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9]53的 “自由人聯合體” ,是 “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0]189的 “真正的共同體”[10]571,在這個共同體中,各個人 “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10]571,真正地 “擺脫對人和物的雙重依賴,進入自由個性階段”[11],能夠 “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10]537??梢婑R克思恩格斯設想的表現為 “自由人聯合體” 的共產主義社會內在地包含了人的個性彰顯與自由追求,指向所有人的 “精神富有”[10]194,這為今天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最為直接的理論依據?,F在完全可以說,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脫胎于馬克思恩格斯作為 “自由人聯合體” 的共產主義社會構想,是對每個人 “精神富有” 的科學解讀。

“天下大同” 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 “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向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盵8]5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社會理想的傳承轉換,中華傳統文化中 “尚和合、求大同”[8]138,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等對理想社會的追求,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社會維度的應然表現。桃花源中的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陶淵明《桃花源記》),孟子設想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等,體現出個人精神風貌的飽滿、道德品質的崇高、精神世界的豐富,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個體維度的應然表現。中華民族歷來將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中,指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禮記·大學》),強調要通過 “止于至善” 的道德教育和自我修養,達到 “超然自得” 的精神生活富裕之境界。在當今社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對個人在知識技能、道德塑造、社會責任等方面提出要求,與中國古代就講的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一脈相承,是個人精神生活富裕程度的衡量標準。在當今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進程中,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可以作為處理精神生活領域先富與后富關系的參考??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資源豐富的寶庫,為當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謀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經驗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依據。習近平強調: “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盵8]5這是對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的經驗總結,人民幸福作為中國夢的重要維度,內在包含了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內涵。一方面,社會主要矛盾的演變愈發彰顯出,沒有精神文化領域的富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會陷入失敗。中國共產黨人早就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滯后發展造成了 “道德失范、封建迷信、欺詐問題、腐敗現象”[12]等惡劣影響。新時代,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呈現多樣化、差異化的特征,更加要求我們在物質生活共同富裕上不斷創造偉大奇跡,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上持續書寫新的篇章,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新需求。另一方面,發揚人民精神生活的團結凝聚作用,有利于同心協力繼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當今時代,國際形勢呈現更加復雜的狀態,我國面臨百年未有大變局,必須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促使人民辨明各種思潮,增強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才有利于發揮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方向勇毅前行。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

在2021年8月明確提出 “精神生活共同富?!?概念之前,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相關講話中已經包含了許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人民立場為價值遵循,沒有 “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8]7,就無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保障。為了更好地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必須 “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8]14, “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8]8。精神文化財富增加的關鍵是精神文化產品,要 “用優秀文化產品振奮人心”[8]12。正確把握精神文明建設方向,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生產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遵循共同富裕的分配原則,人民享有大致均等的精神文明建設成果,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

目前國內學界有多位學者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傅才武等強調精神文化資源的公平分配: “較好公共文化資源保障和所享受到的相對公平的機會?!盵13]范玉剛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應然表現: “每個人都能得到由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帶來的心理滿足和精神愉悅,從而顯現為一個民族精神狀態的飽滿、自尊自強意識的張揚和奮發意志的昂揚?!盵14]項久雨等則抓住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強調精神需求的滿足: “人民不斷選擇、追求、創造、共享精神資源以滿足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需要,并在國家共同體的高質量發展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神活動與精神富足狀態?!盵15]在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有了更科學的表述,更豐富的內容。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從精神生活視角對共同富裕作出的一種理論詮釋,旨在通過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精神需求,達成全體人民普遍享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精神境界普遍提高、理想信念普遍增強的目標。首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過程既是一個物質不斷累積的進程,也是一個精神日益充實的過程。人民的 “精神富?!?就是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2]146。人的精神需求具體來說包括精神生活發展、精神素質增強、精神境界提升。人民需要繼續接受開闊眼界、豐富素養、怡情養性的教育,繼續提升認識時間的能力、欣賞美好的品位、立身為人的道德,不斷追求真、善、美,才能擺脫單向度的人,最終在道德倫理的均衡中享受精神生活的完美。其次,將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應用于精神文化領域。人民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體,參與精神生活的創造過程、享受過程,因此在精神文化產品的分配上應遵循共同富裕的原則,通過 “精神扶貧” 消除精神生活上的 “兩極分化” ,切實保護人的精神文化權利,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須達成全體人民普遍享有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局面。再次,精神境界普遍提高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人民精神境界的普遍提高也即社會文明程度的總體提升,不僅僅是個人精神文化權利得到滿足,還包括個體層面精神境界有所提高,社會層面道德水準整體提升。具體來說,繼承發揚包括中華傳統美德、時代精神、創新精神等在內的良好品質, “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1]44,必須將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納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最后,理想信念普遍增強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特質。理想信念作為精神之 “鈣” ,一旦缺乏就會導致人的信仰迷茫、精神缺失。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時代價值

進入新時代,精神生活的地位與作用愈發凸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凝聚推動共同富裕的堅強價值動力、彰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表征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基因,具有時代價值和深遠意義。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凝聚推動共同富裕的堅強動力

從整體角度來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與 “五位一體” 總體布局的其他方面緊密相關,共同推進共同富裕的進程。沒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僅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而且會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因而有必要發揮精神生活富裕的價值引領作用,凝聚推動共同富裕的堅強動力。

首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發揮能動作用引領物質文明繼續發展。唯物史觀指出,在精神生活獲得 “相對獨立的外觀” 后,物質生產對精神生活就轉為 “歸根結底” 、間接性地起作用,精神生活則會自覺地發展,反過來再對物質生產施加影響,這是精神生活富裕為共同富裕進程提供精神動力的理論來源。從精神生活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來看,精神生活的富??梢栽谏鐣闲纬删窈狭?,精神文化生活如果領先于物質基礎,則可以改變個人幸福感的體驗,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物質生活的改善,這也回答了應該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來推進共同富裕的問題,凸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共同富裕中的重要地位。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利于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糾正現存的共同富裕錯誤認知,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提升人民群眾的認知能力與思想水平,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堅強動力。

其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凝聚最廣泛的群眾力量推進共同富裕進程。唯物史觀指出: “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盵10]189習近平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以人民為價值旨歸,是對中國古代大同思想、空想社會主義者關于共同富裕的世界未來設想的揚棄,是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際結合的理論,屬于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因自身的客觀真理性,具有凝聚最廣泛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發揮精神文化的宣傳教化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論的戰斗力,凝聚最廣泛的群眾力量。在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共建共享社會精神文化產品,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邏輯理路。

再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協同其他維度促進共同富裕實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與 “五位一體” 總體布局的其他方面緊密相關,有必要明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 “五位一體” 總體布局中的定位與作用。精神文化與 “五位一體” 總體布局中的其他部分無法割裂,互融共進,缺一不可,在共同富??傄蟮闹敢?,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設中,與經濟、生態、政治、社會高質量發展相輔相成,推進共同富裕的進程。立足于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的歷史方位,以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基礎,推進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的高質量發展,使得人民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同時注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保障性、普惠性作用,發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教育、科技、醫療、衛生、就業、治安等社會事業的進步,為實現新時代的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人才儲備與基礎保障。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彰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

“我國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的現代化”[1]22,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體現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的科學的現代化,順應規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充分順應時代發展規律與人類社會前進規律。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貞獨v史關切,順應時代潮流。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樣的轉化體現出物質與精神協同發展的規律:人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環境等方面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更加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 “美好生活需要” 的提出并不意味著 “物質文化需要” 的徹底解決,而是時代發展過程的必然,滿足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是時代進步發展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處于 “兩個必然” 尚未實現的歷史時期,在與資本主義現代化較量的過程中,科學性是中國式現代化走向成功的根本保證。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最終目標,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推進過程中已經逐漸體現出將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應用于精神文化產品領域的顯著優勢,有力地證明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先進性與科學性,體現出對人類社會前進規律的深刻把握。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因其對時代發展規律與人類社會前進規律的把握而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無論是從實現方式還是從具體進程來看,都體現著中國式現代化兼顧公平與可持續的鮮明特征。從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方式來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遵循社會主義價值指向,植根社會主義制度,體現共同富裕的分配要求,在精神文化產品分配上超越了資本主義的 “分化困境” 。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具體進程來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過程,在勞動的過程中促進人的潛能開發,確保沒有一個人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被異化,被拋棄,進而鼓勵人民通過 “富腦袋” 的方式 “富口袋” ,在生產精神文化產品的勞動中努力實現社會精神文化資源的豐富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結合,這無疑兼顧了公平與發展的可持續性,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進程體現著中國式現代的鮮明特征。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征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基因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 “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盵2]10中國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兼顧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是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超越,是通向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精神生活富裕程度是衡量人類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其本質屬性表征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基因。

首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對資本主義單向度的人的超越。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困境,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看似多姿多彩、物質財富快速增長,但人們在思想和行為上卻淪于單一和趨同,這是資本主義社會 “物的依賴為基礎的人” 的必然現象。單向度的人形成的原因包括政治領域的封閉、文化領域的俗化趨勢、話語領域的封閉等,換言之就是個體精神生活富裕水平的低下造成社會精神萎靡。精神生活富裕需要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作為文化前提,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內在動力,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這一切在資本主義社會是不可能得到保障的。馬克思早就指出人要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0]189,只有在努力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才能逐步消滅精神文化產品分配的兩極分化,保障人民精神生活的利益,超越資本主義單向度的人。

其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全人類為價值指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生產關系產生出的是團結友愛、集體主義的價值原則。正如馬克思主義設想人類能夠 “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10]710,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價值指向上超越了個人原子主義,追求的是全人類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特征,必須經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來完成,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鮮明地體現了有別于西方式現代化的價值指向,表征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基因。

再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價值引領上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兩大基本矛盾的解決。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追求社會和諧。具體來說,第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引領個體提高文化素養、修養品位、道德境界,追求人自身內生態的和諧。第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還以環境氛圍的形式作用于社會交往過程中,以共同富裕的目標凝聚人心,追求共產主義遠大目標,也即人與人的和諧。第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引導人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人化自然的過程中找到平衡,達成和諧的狀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體現出有別于資本邏輯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旨在通過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矛盾,最終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遵循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想追求,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應有之義,以全體人民普遍享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為重要目標。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指向是人民;人民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參與共建共享的全過程;精神文化產品遵循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則。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增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群眾認同

人民作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主體,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題中之意。要促進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要必須確立人民至上的理念,將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每一個人,使每個人精神層面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能得到切實的尊重、保障和滿足,保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念和政策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從而更好地守住人民的心和促進每個人包括精神生活在內的全面發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的原則必然。第一,馬克思將 “現實的人” 作為全部社會歷史的前提,這是人民主體思想的邏輯起點。第二,馬克思在實踐原則下對主體原則進行闡述,突出了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第三,共產主義是 “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9]42,將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追求目標。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社會主義的政權性質決定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精神文化產品是屬于人民的,只能用于實現全體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在當前社會主義社會中,要更好地發展社會生產,不斷滿足不同群體的物質文化需要,使人民能夠享有豐富而又均等化的精神文化產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利益。

對于如何保證以人民為中心繼而推動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這一問題,習近平早在2012年11月15日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就強調: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16]4其中的 “美好生活” 蘊含每個人都富有的精神生活在內,這實際上也表明了我們黨從治國理政高度重視人們的精神生活及其共同富裕問題。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再次從治國理政高度指出: “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盵16]153其中的全國各族人民精神生活都改善直接蘊含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意,彰示我們黨不光重視物質生活共同富裕,也重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從而為我們在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遵循。為了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習近平還強調: “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盵2]142

遵循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是精神文化生活中凝聚人心的制勝法寶。新時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同樣要著眼于當前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現狀,合理把握人民性與共同性的關系,統領整個共同富裕發展過程。要立足于當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精神文化領域的生產和供給尚未達到共同富裕的境界,不同個體和群體之間精神生活富裕能力、水平、質量存在差異的情況。這就需要在解決人民內部精神 “先富” 與精神 “后富” 群體矛盾時,一方面必須保障基礎供給,避免精神 “共同貧窮” 。另一方面必須照顧精神 “后富” 群體的需求,予以幫扶;保障精神 “先富” 群體的利益,不能打消其積極性。此外,要破除影響和阻礙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避免階層固化。

(二)堅持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豐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產品供給

我國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樣一座豐富寶庫,有著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這樣的文化和理論基礎使得我國人民對充實豐盈的精神生活有著強烈需求,即要求 “豐富的精神食糧” 。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這塊 “蛋糕做大、做好” ,是解決我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問題的重要任務。

第一,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強調人民群眾是精神文化生活的共建者。習近平指出, “共建才能共享” ,要 “人人參與、人盡其力,人人都有成就感”[17]。一方面,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即勞動的過程,是精神生活全面富有的過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參與精神文化的共建有利于擺脫個人精神困境甚至是精神異化,在實現個人才能充分發揮的同時,推進個體自由個性、美好追求等精神生活的豐富發展。因此,必須通過制度性設計和安排鼓勵充分挖掘全社會現有豐富文化資源,鼓勵各種創新文化的發展涌流,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共建是共享的前提。精神生活的共建能夠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基礎性前提。人民共建有利于凝聚精神力量、匯聚精神智慧、激發精神動力,有利于在將精神文化產品供給的 “蛋糕做大、做好” 的同時保證所有共建參與者的精神富有和精神境界普遍提高。

第二,共建共享發展理念強調人民群眾共同享有精神文化產品。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18],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呈現多樣化、多方面的特點,在精神文化領域,對于教育、科技、公平、民主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加。社會層面能否提供豐富而大致均等的精神文化產品是人民群眾能否共享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關鍵。需要指出的是,社會精神文化資源的豐富既包括有形的產品,也包括無形的產品。一方面,促進有形的精神文化實體產品生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人民的精神需求為方向和指引,創造精神文化領域的特色產品;完善制度保障,保證精神文化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在教育等領域可以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通過調動慈善工作的力量調整人民精神產品享有數量、質量的差異。另一方面,無形的精神文化資源主要以道德素養、家風民風、精神風貌等形式體現。必須抓住輿論宣傳這一抓手,通過宣傳教化、價值引領等方式,指引精神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人民精神生活產生影響。此外,有必要依托實體,通過虛實結合的方式推進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通過精神文化資源的極大豐富,克服人們不加選擇被動接受各種文化的傾向,增強人民在精神文化領域的辨別力,從而滋養人民更高級的審美、更高尚的志趣,使人民共享精神文明建設成果。

(三)秉持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夯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會根基

同物質生活共同富裕一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以公平正義為內在要求,是全體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富裕,這就要求保障精神文化生活的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過程也并非一蹴而就,同樣有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因此通過公平公正原則的實施夯實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會根基,是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這就是說,要促進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須堅持以社會的公平正義為基本原則,既要防止精神生活層面的 “共同貧窮” “精神難民” ,也要防止精神層面的 “兩極分化” “仇富心理” 。

要充分認識到公平公正對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意義和作用,明確公平公正既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前提,更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保障。如果全社會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必然會導致一部分人心理失衡甚至心理扭曲,從而影響共同富裕的效率和成效。從這個意義上說,物質財富分配的公平公正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富裕程度又會影響社會的總體效率。這就是說,一個社會能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能否讓人民群眾有切實的公平公正感,從而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富有需求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的工作積極性、主動創造性,是能否提高社會總體效率的重要因素。

而要保證社會公平公正,首先,必須更好地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通過制度性的頂層設計將公平公正理念滲透到各項具體的制度之中,積極穩妥地處理社會多元訴求,平衡社會各方面的利益,積極營造有利于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會環境;其次,通過社會公平公正的思想觀念教育,提升人們對于公平公正的正確認識和公平公正的精神境界,推動社會精神文化資源配置更加公平公正,維護整個社會精神文化公益事業的公信力、整合力;再次,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通過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社會精神文化產品,精神文化發展在成為實現公平公正強有力支撐的同時,不斷豐富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和提升每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整個社會風貌向上向善、風清氣正、充滿朝氣和活力。

總之,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必須把實現全體人民包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內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和加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輿論引導,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完善全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增強全社會公共文化供給能力,從而為新時代我國廣大人民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基礎。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現代化精神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虎虎生威見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中國現代化何以起飛和推進
——評《中國現代化論》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拿出精神
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