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化與異化翻譯策略的選擇
——以《麥田里的守望者》兩個中文譯本為例

2023-01-21 02:12紀啟明
關鍵詞:麥田里的守望者源語言俚語

○ 紀啟明

(青島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061)

在翻譯實踐中,異化和同化翻譯策略常被用來處理文化空白。異化翻譯策略強調保留源語言的文化特征,以使目的語言讀者更多地了解源語言文化;同化翻譯策略則對源語言的文化元素進行適當地適應或調整,以滿足目的語言讀者的文化品位和需求,使目的語言讀者更易接受譯文。

本文試圖從語言和文化兩個角度,分析比較施咸榮和孫仲旭《麥田里的守望者》中文譯本中同化和異化翻譯策略的選擇,以期探索出能夠更好地傳達原著語言特點、寫作風格以及文化色彩的翻譯方法。

一、《麥田里的守望者》及其兩個中文譯本

杰羅姆·大衛·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1月1日—2010年1月27日)的《麥田里的守望者》于1951年出版,講述了一個高中男孩在頹廢的紐約成長的故事?!尔溙锢锏氖赝摺冯m在出版之初即深受美國青少年的歡迎,但因其語言粗俗,一些青少年的父母認為此書褻瀆、破壞了傳統價值觀和道德原則,同時因書中宣揚叛逆、酗酒、吸煙、撒謊和亂交,《麥田里的守望者》受到當局的嚴厲批評。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小說最終得到了認可。根據維基百科(Vikipedia),《麥田里的守望者》被評為自1923年以來100部最佳英文小說;美國現代圖書館將之列為20世紀100部最佳英語小說;此書被世界各大主要語言所翻譯。

施咸榮先生在1983年將英文版《麥田里的守望者》翻譯成中文出版后,此書才為國人所知。2007年孫仲旭先生的中文譯本《麥田里的守望者》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尔溙锢锏氖赝摺吩谡Z言的運用上獨具一格,全書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使用了大量的俚語和口語甚至臟話。這一語言特點給中文翻譯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此上述兩個中文版本均采用了同化和異化翻譯策略,且較多地使用了異化翻譯策略,以填補翻譯目的語言的詞匯空缺、文化空缺以及方言、俚語等詞匯的不對等。但兩個中文譯本對同化和異化翻譯策略的使用不盡相同,各具特色。

二、同化與異化翻譯策略及其選擇理據

同化與異化翻譯策略最早是由維努蒂(Venuti)在他的著作《譯者的隱形》(1995年)中提出的[1]15。實際上,這兩個術語可以追溯到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他認為: “翻譯者要么盡可能緊靠作者,讓讀者盡可能向作者靠攏;要么遠離作者,盡可能向讀者靠攏?!盵2]在施萊爾馬赫的陳述中,前者在某種程度上等于異化翻譯策略,而后者在某種程度上等于同化翻譯策略。

(一)同化翻譯策略的定義及其選擇理據

根據Shuttleworth和Cowie的說法: “同化策略是指在翻譯中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譯策略?!盵3]59在西方,流暢翻譯(f l uent translation)是建立在英美文化中心主義和帝國主義文化價值觀的基礎上的,通過產生洞悉的錯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它偽裝成真正的語義等價物。但事實上,源語言和目的語言之間的差異經常被忽視,或者這種差異在流暢翻譯中被源語語言的價值觀解讀[1]20。

由同化翻譯策略的定義可知,同化翻譯策略是一種以目的語言文化為導向的翻譯策略。相應地,譯者在翻譯中選擇同化翻譯策略的理據即為克服語言障礙和文化障礙,使譯文中使用的語言適應目的語言讀者。具體包括:1.由于翻譯是一種語言和文化的互動,翻譯人員的職責之一便是避免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譯者在將一種文化翻譯成另一種文化時,應該思考文化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意識形態意義。2.如果翻譯文本的內容和形式屬于讀者的認知范疇,那么目的語言讀者就更容易理解翻譯文本。因此,源語言培養應該盡可能多地轉化為目的語言培養。翻譯的同時,文化傳播者必須幫助消除文化隔閡,將源語言的文化意義傳達給目的語言讀者。3.譯者不應該對目的語言讀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很高的要求,應努力使源語言的世界與目的語言讀者的世界更加接近,以推動目的語言讀者對源語言文化的理解。4.從溝通的角度來看,一種文化的有效溝通方式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不起作用。翻譯時,即使認為所有的源語言都可以翻譯成與目的語言相同的詞匯,也不能確保翻譯文本對目的語言讀者的影響可以等同于源語言文本對讀者的影響,因為目的語言讀者總是從自己的文化觀點來理解翻譯文本。在某種程度上,同化是在源語言和目的語言之間獲得 “文化對等” 的一種翻譯策略。

(二)異化翻譯策略的定義及其選擇理據

異化翻譯策略被定義為: “目的語文本通過保留原文的外來性而故意打破目的語的慣例?!盵3]59異化翻譯策略是 “對(目的語言文化)價值觀,施加種族離心的壓力,以在翻譯作品中體現外國文本的語言和文化差異,從而把讀者送到國外?!盵1]20異化翻譯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強烈的同化世界的文化價值觀。異化翻譯策略采用一種不流暢的或者刻板的翻譯風格,其目的是通過突出源語言文本的外來特征,保護源語言文本不受目的語言的意識形態支配,從而使譯者的存在可見[4]。

綜上所述,異化翻譯策略是指一種面向源語言文化的策略,能夠保持源語言文本的外來性及其情調。由于語言之間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翻譯應該為目的語言讀者提供了解源語言文化的機會。同時,將源語言文化移植到目的語言文化中,能夠豐富后者的文化,對目的語言國家的文化發展有一定的助益。因此,在翻譯實踐中選擇異化翻譯策略的理據是讓目的語言讀者了解源語言文化。具體包括:1.譯者應該相信,讀者可以用自己的智力和想象力理解外國文化的異國情調。2.將源語言文化移植到目的語言文化中,是豐富文化和語言表達的好方法。3.翻譯應該負有推動文化交流的責任,這也是翻譯的主要目的。4.如果翻譯后的文本不能傳達源語言文化,就違背了翻譯保真的原則。

(三)同化與異化翻譯策略的爭論

1.國外有關同化與異化翻譯策略的爭論

奈達(Nida)被認為是提倡同化翻譯策略中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之一。他認可流暢翻譯的重要性,認為在翻譯過程中通常運用同化翻譯策略,并且認為通過去除源語言的特征以使源語言與目的語言之間建立相關性的翻譯,對于目的語言讀者來說可能過于怪異[5]。

與奈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維努蒂是異化翻譯策略的堅定倡導者。維努蒂的目的是發展一種翻譯理論和實踐,以抵制目的語言占據主導地位的趨勢,從而突出兩種文本在語言和文化方面的差異。他認為: “同化策略是一個共同的策略,目的在于強化單語文化,不接受外來文化,習慣于流暢翻譯,把源語言文本賦予目的語言價值觀以及為讀者提供認識自己本土文化的自戀式體驗(narcissistic experience)?!盵1]18因此,他堅持將翻譯的異化策略作為抵制民族中心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的工具。

2.國內有關同化與異化翻譯策略的爭論

孫致禮教授提出,同化與異化應辯證看待,但翻譯應該保證源語言文本的思想和風格得到了準確和充分地傳達,因此在翻譯實踐中異化翻譯策略應先于同化翻譯策略[6]。劉英凱分析了歸化(即同化)翻譯策略在中文譯本中的運用,并以過度使用中國四字短語、古語和習語為例,闡明了反對中國譯者普遍使用歸化翻譯策略的觀點[7]。而蔡平認為,翻譯是為了交流,人們喜歡同化而不是異化,因為同化使翻譯容易閱讀和理解,而異化則使翻譯難以閱讀和欣賞,異化應該讓位于同化[8]。

國內翻譯界更多人主張同化與異化兩者之間的調和,提倡二者的辯證統一。屠岸在《 “歸化” 與 “洋化” 的統一》一文中強調: “魯迅說得好:‘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豐姿?!簿褪钦f,既要有點‘洋化’,又要一定程度的‘歸化’,兼顧著兩面,也就是歸化和洋化的統一?!盵9]郭建中也認為: “翻譯中‘歸化’和‘異化’不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為補充的—至于在譯文中必須保留哪些源語文化,怎樣保留,哪些源語文化的因素又必須做出調整以適應目的語文化,都可在對作者意圖、翻譯目的、文本類型和讀者對象與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做出選擇?!盵10]

三、《麥田里的守望者》兩個中文譯本的比較分析

(一)語言層面

《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爾德是一個16歲的少年,他被學校開除,對成人世界感到失望與幻滅?!尔溙锢锏氖赝摺返恼Z言是典型的青少年語言,其中包括很多在當時美國青少年中流行的俚語和骯臟的詞匯,讀起來單調、重復。由于中英語言體系差異較大,英文如此豐富且重復的俚語乃至臟話,難以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對等的詞語,因而大大增加了中文翻譯的難度。

1.方言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對方言的定義是: “一個特定的人使用語言的方式?!?(the way that a particular person uses language)[11]396由于英文方言詞匯在漢語中沒有對等的詞匯,準確翻譯十分困難,選擇正確的翻譯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以施、孫譯本方言翻譯策略為例。

(1)I’m not going to tell you my whole goddam autobiography or anything.

施譯本:我也不是要告訴你他媽的我整個自傳。[12]3

孫譯本:我他媽又不打算口述整個一部自傳還是怎么樣。[13]3

goddam是goddamn常見的拼寫錯誤,在句子中起到加強語氣的作用。在英語中,goddman(漢語常譯為 “他媽的” 或 “該死的” )最初表示的意思是,某人死后遭受無休止的懲罰,為詛咒詞,與漢語中的 “上帝詛咒你” 或 “上帝懲罰你” 意義相關。例(1)中,兩位譯者使用了幾乎相同的詞來翻譯單詞goddam,都采用了同化翻譯策略以適應中國讀者的語言習慣。兩個譯本的區別在于詛咒詞的位置。施譯本把詛咒詞放在 “我的整個自傳” 之前來修飾 “自傳” ,這樣的翻譯符合原句子的結構;孫譯本把詛咒詞放在 “又不打算” 之前作為副詞來修飾動作。施譯本更加忠實于原文。

例(1)中的or anything這一短語,施譯本沒有翻譯,孫譯文翻譯成 “還是怎么樣” 。or anything是霍爾頓的一個口頭語?;魻栴D經常在句子結尾使用 “所有的” (and all)或 “其他的” (or anything)這樣的詞匯來表達不確定性和無法描述的情感或行為,展示了這個青少年迷惘、幻滅的突出性格特征,在小說翻譯時不應忽略這一類詞匯的準確翻譯。

(2)He didn’t want you to think he was visiting you or anything. He wanted you to think he’d come in by mistake,for God’s sake.

施譯本:他不愿讓你想到他是來看望你或者拜訪你什么的。他總要讓你以為他是走錯了路撞進來的,天知道![12]4

孫譯本:他不想讓別人覺得是他來串門還是什么的,而是想讓你覺得他是走錯路到了這兒,真是豈有此理。[13]4

在英語中,for God’s sake常用來表達驚訝、不耐煩或其他情緒,這個短語可以按照字面翻譯成中文 “為了上帝的緣故” ,但這種字面翻譯對中國讀者來說是相當奇怪和難以理解的。兩位譯者對這一短語的翻譯均采用了同化的翻譯策略。施譯本翻譯的 “天知道” 和孫譯本翻譯的 “真是豈有此理” 在中國經常被用來表達不耐煩或憤怒的情緒,這樣中文讀者就更易捕捉到小說中人物說出這些話時的情緒。

此外,霍爾頓在小說中經常重復使用的表現情緒的短語,如killed me、drives me crazy等,施譯本和孫譯本的翻譯都采用了同化的翻譯策略,并提供了中文的等價短語,如 “讓我樂死了” “要了我的命” 等。

從例(1)、例(2)施譯本和孫譯本對方言的翻譯可以看出,當異化翻譯策略不適用或字面翻譯無法被目的語言讀者理解時,最好使用同化翻譯策略,將源語言詞匯翻譯成與目的語言對等的詞匯,以更好地傳達與源語言相同的意義或情感。

2.措辭

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的解釋,措辭(diction)是指(寫作中)詞語的選擇,以及遣詞用字(choice and use of words)[11]397。

(3)I can just see the big phony bastard shifting into first gear and asking Jesus to send him a few more stiあ s.

施譯本:我可以想象這個假模假式的大雜種怎樣把排擋推到第一檔,同時請求耶穌多開幾張私人小支票給他[12]12。

孫譯本:我完全能想象出這個虛偽到家的雜種開著車一邊換到一檔,一邊請耶穌再送他幾個尸體。[13]9

例(3)中him指的是小說中另一人物奧森伯格(Ossenberger)。奧森伯格在彭西從事殯葬業生意,賺了一大筆錢,他資助彭西中學建造了公寓樓。但霍爾頓認為奧森伯格是個大騙子,并想象出了例(3)中的場景。在美國俚語中,stiffs是 “僵硬” 的意思,指的是死者的尸體,兩位譯者選擇了不同的詞來翻譯stiffs。施譯本把它翻譯成了 “私人小支票” ,而孫譯本則直接翻譯成 “尸體” 。顯然,后者的翻譯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且與小說中奧森伯格經營的殯葬業生意相吻合,所以將stiffs翻譯成 “尸體” 更貼近原文,應該說此處采用異化翻譯策略更為恰當。

(4) “So. You and Pencey are no longer one,” he said.

施譯文: “那么說來,你跟潘西不再是一體了,” 他說。[12]23

孫譯文: “這么說你跟潘西分道揚鑣了?” 他說。[13]19

這是小說中安托里尼先生(Antonlini)在知道霍爾頓已經被彭西中學開除后,對前來拜訪他的霍爾頓說的一段話。這段話后緊跟的句子是: “He always said things that way. Sometimes it amused me a lot and sometimes it didn’t.”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安托里尼先生總是用自己的方式說話,總想制造一點娛樂效果,因此,例(4)中的are no longer one就不僅僅是用來描述一個人被學校開除的情況,還夾雜著安托里尼先生獨特的語言習慣。施譯本的字面譯文 “不再是一體了” ,不僅描述了學生被學校開除的情形,做到了忠實于原文,而且產生了娛樂效果,中文中 “不再是一體了” 同樣可以描述被學校開除的情形,目的語言讀者能夠理解和接受源語言中的意義和情緒表達。而孫譯本采取了同化翻譯策略,將其翻譯成 “分道揚鑣” ,則削弱了幽默的效果,同時原文中沒有使用英文成語而在翻譯時翻譯成中文成語也是沒有必要的。應該說,對于are no longer one采用異化翻譯策略更符合原文傳達的意義。

(二)文化層面

1.文化負載詞

文化負載詞,是指源語言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語言中沒有對應語[14]。文化負載詞是語言系統中最能體現語言承載的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詞匯[15],因此,在翻譯中不能忽視對此類詞匯的翻譯。為幫助不同文化的讀者更好地理解源語言文化的獨特性,譯者在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上,通常采用在譯文中加注的方式,加注的內容包括源語言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口語慣用語等。

(5)There’s always a dumb horse race,and some dame breaking a bottle over a ship,and some chimpanzee riding a goddam bicycle with pants on.

施譯本:老是什么混賬的賽馬啦,哪個太太小姐給一艘船行下水禮啦,還有一只黑猩猩穿著褲子騎混賬的自行車啦。[12]26

孫譯本:里邊老是報道一場無聊的賽馬,哪位女士在船頭砸了酒瓶(輪船下水儀式中的做法,以求好運),還有一只穿褲子的大猩猩騎破自行車的事兒。[13]21

在美國,Breaking a bottle over a ship是一種輪船下水的歡慶儀式。鑒于中國人對美國這種慶祝儀式的不了解,施譯本采用了同化翻譯策略,將其翻譯為 “行下水禮” ,翻譯出了這一現象的文化含義。而孫譯本則采用異化翻譯策略同時添加注釋的方式,不僅保留了這一短語的原意,而且使目的語言讀者了解了美國打破酒瓶祝好運的傳統。

(6) “Then,on Veterans’Day. They have this day,Veterans’ Day,that all the jerks that graduated from Pencey around 1776 come back and walk all over the place,with their wives and children and everybody.”

施譯本: “還有,在‘返校日’那天。他們有那么個日子,叫‘返校日’,那天所有在一七七六年左右打潘西畢業出去的傻瓜蛋全都回到學校來了,在學校里到處走,還帶著自己的老婆孩子什么的?!盵12]175

孫譯本: “然后,在退伍軍人節—學校里在退伍軍人節這天,建國前后從潘西畢業的所有蠢材都會返校,帶著老婆孩子什么的在校園里到處走?!盵13]133-134

對于例(6)中的Veterans’Day的翻譯,施譯本和孫譯本使用了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Veterans’Day是美國紀念美國武裝部隊退伍軍人或陣亡將士的節日,設在每年的11月11日,所以可以翻譯成中文短語 “退伍軍人節” 或 “停戰紀念日” 。施譯本運用同化翻譯策略,將Veterans’Day翻譯成 “返校日” 。雖然這種翻譯更容易讓目的語言讀者理解文本的意義,但它偏離了Veterans’Day的原意,可能導致源語言中隱含的文化內涵喪失。孫譯本采用了異化翻譯策略,直接翻譯為 “退伍軍人節” ,但如此翻譯容易讓讀者感到困惑,可能無法理解 “今天畢業后回到彭西” 的緣由。此外,孫譯本把around 1776翻譯成了 “建國前后” 。從歷史上看,美國確實是在1776年左右建國的,但小說無意將美國的建立與around 1776聯系起來,around 1776只表示一段時間。從某種意義上說,孫譯文使用同化策略來處理around 1776,對目的語言讀者理解整句話的意義沒有太大幫助。因此,兩個譯本對Veterans’Day的翻譯并不算完美。對Veterans’Day的翻譯,可以采用同化翻譯策略同時加注的方式。例如可翻譯為:在 “退伍軍人節” 這一天( “退伍軍人節” 是美國為了紀念陣亡的將士和部隊老兵而設立的節日,每年11月11日舉行,畢業生在這一天回母校探望,有紀念和懷念之意)。

2.俚語

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的解釋,俚語(slang)被認為是非正式的詞語、短語和用法,通常局限于特殊的語境,或是特定的職業或階級所特有的,特別是為罪犯、士兵等使用[11]1421。

俚語作為一種非標準的語言,源于特定的社會文化,在反映社會文化特別是亞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埃里克·帕蒂奇認為俚語有四個基本特征:新奇、活潑、輕松、時尚[16]。在《麥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爾頓的言語中經常出現俚語,這一話語表達習慣反映了霍爾頓性格上的不尋常,體現了他在表達思想時的隨意和輕松。為了保證目的語言讀者充分理解主人公霍爾頓的性格特征,在翻譯中正確地處理俚語就顯得尤為重要。

(7)Strictly for the birds.

施譯本:完全是騙人的鬼話。[12]221-222

孫譯本:純屬蒙人。[11]169

這句話是霍爾頓對彭西中學廣告的評論。廣告上寫了這樣一段話: “自1888年以來,我們一直致力于把孩子們塑造成優秀、思維清晰的年輕人?!?然而,霍爾頓并不認為彭西中學像廣告中所說的那樣,把男孩塑造成了優秀、思維清晰的年輕人,所以他用例(7)來描述彭西中學廣告的虛假。根據維基百科,for the birds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描述一些毫無價值、毫無意義、不值得認真考慮的東西。施譯本和孫譯本在例(7)的翻譯中都采用了同化翻譯策略,不是從字面上將其翻譯成 “就是講給鳥聽的” ,而是譯出其內涵。若選擇異化翻譯策略,可將其直譯為 “鳥語” ,則同漢語中描述一些荒謬或無意義事物的俚語 “鳥話” 相對應,這樣,中國讀者不僅可以更加深刻理解主人公所表達的意思,而且以相對等的中國俚語翻譯出美國的俚語,可以更加準確地表現小說中人物的形象特征。相較之下,例(7)的翻譯選擇異化翻譯策略更優。

(8)You never know if he was nodding a lot because he was thinking and all,or just because he was a nice old guy that didn’t know his ass from his elbow.

施譯本:你也沒法知道他一個勁兒點頭是由于他在動腦思考呢,還是由于他只是個挺不錯的老家伙,糊涂得都不知道哪兒是自己的屁股,哪兒是自己的胳膊彎兒了。[12]241

孫譯本:你永遠搞不清楚他這樣特別愛點頭是在想事兒呢,還是僅僅因為他是個不錯的老頭兒而已,一個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的老頭。[13]184

例(8)是霍爾頓對他的老師斯賓塞先生的評論。根據《非正式、口語、俚語和習語詞典》(Dictionary of Informal,Colloquial,Slang and Idiomatic Phrases),not know one’s ass from one’s elbow,是一俚語,一種不禮貌的表達,意思是一無所知或對某事感到困惑。在施譯本中,采用異化翻譯策略,根據字面意思將其翻譯為: “糊涂得都不知道哪兒是自己的屁股,哪兒是自己的胳膊彎兒了” ,以表現他的老師是多么愚蠢或困惑。孫譯本采用了同化翻譯策略,將典型的美國俚語翻譯成中國的表達方式 “分不清東南西北” 。孫譯本的翻譯讓中國讀者更容易理解原文,但同時因為用漢語代替源語言表達,削減了中國讀者了解美國文化的途徑。因此,對于例(8)的翻譯,施譯本的同化翻譯策略更優。

四、結論

通過分析《麥田里的守望者》兩個中文譯本的同化和異化翻譯策略可以看出,施譯本和孫譯本的翻譯皆有優點,亦有不足。在方言翻譯中,由于文化差異和詞匯空缺,文字直譯可能會給目的語言讀者造成理解的混淆,兩個譯本大多數情況下采用了同化翻譯策略。在翻譯其他詞語時,尤其是文化負載詞時,兩個譯本大多選擇了異化翻譯策略,因此譯文更容易展示源語言獨特的文化特征,使目的語言讀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畢竟異化策略主要以源語言文化為歸宿,強調譯文要有 “異” 于目的語言。

同化翻譯策略和異化翻譯策略的選擇應依據翻譯作品的語言特征和文化特征。當源語言在目的語言中沒有對等或相似的表達時,為避免造成目的語言讀者的誤解或意義的混淆,同化翻譯策略是更優的選擇;當目的語言讀者能夠理解和接受字面翻譯或附加解釋的翻譯時,則應采用異化翻譯策略。隨著不同國家和地區間跨文化交流的加深,特別是全球一體化的進一步推進,異化翻譯策略將被更多地運用于翻譯工作。

猜你喜歡
麥田里的守望者源語言俚語
為什么俚語透漏的信息比你以為的更多? 精讀
林巍《知識與智慧》英譯分析
課堂重地,俚語免入?
淺析日語口譯譯員素質
《麥田里的守望者》
從映射理論視角分析《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長主題
以口譯實例談雙語知識的必要性
從目的論角度看《紅高粱》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50個關于午夜狂歡的俚語表達
俗聯多趣味 俚語也深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