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理論及其現實啟示

2023-01-21 02:12牛天秀
關鍵詞:共同富裕發展

○ 牛天秀

(南京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共同富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高級形態,是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核心?!盵1]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責無旁貸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和艱巨任務,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黨的初心和使命,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滄桑和艱苦奮斗,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踔厲奮進,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歷史性地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 “絕對貧困” 難題,把古代先賢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2]的大同夢想變為現實。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要求,其發展過程具有歷史性和承續性。誠然,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直接明確使用過 “共同富?!?這一概念,但在其著作中,讓每個人都 “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分配與管理”[3]460、 “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4]787等意蘊共同富裕的論述彰顯著他們對人類社會美好生活的憧憬,飽含兼濟天下的博大情懷和為民本色。認真梳理和總結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理論,把握其核心內容和主要特征,可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和根本遵循。

一、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理論的核心要義

1.關于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達是人類社會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生產力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強大的物質力量,是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首要條件。恩格斯指出: “只要生產的規模還沒有達到不僅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而且還有剩余產品去增加社會資本和進一步發展生產力,就總會有支配社會生產力的統治階級和貧窮的被壓迫階級?!盵5]684只有當社會生產力的增長空間完全釋放出來時,人類自進入階級社會以來就普遍存在的剝削與被剝削、奴役與被奴役、壓榨與被壓榨的不平等關系才會真正退出歷史舞臺,也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人平等。恩格斯進一步指出: “社會生產力已經發展到資產階級不能控制的程度,只等待聯合起來的無產階級去掌握它,以便建立這樣一種制度,使社會的每一成員不僅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生產,而且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分配和管理,”[3]460到那時,無產階級要做的就是扛起歷史賦予的重任,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解放自己,解放全人類,從而率領全體社會成員進入無壓迫、無剝削、無壓榨的理想社會。

沒有堅實的物質條件做保障,共同富裕的實現只能是空中樓閣。馬克思指出: “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盵5]531言外之意,人們沒有物質層面的豐裕與充足,政治、文化等領域的活動就無從談起,生存之外的其他任何事情就完全無從考慮。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已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過美好的設想和細致的勾畫,并對其中一些設想和勾畫付諸一定程度的嘗試,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主要原因是忽視人類社會發展所必備的物質基礎、制度保障等。

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演進變遷。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產力從根本上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則總是服務于現實生產力。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么樣與之相對應的生產關系。馬克思說: “生產決定于一般的自然規律;分配決定于社會的偶然情況,”[4]689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影響甚至決定共同富裕目標的最終實現。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資產階級借以在其中活動的那些生產關系的性質絕不是單一的、單純的,而是兩重的;在產生財富的那些關系中也產生貧困”[5]614。生產力愈發展,階級壓迫、階級剝削、階級壓榨愈加全面而隱蔽,這是通過任何改革都無法解決的痼疾和頑瘴,同時這也是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最根本原因。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要符合生產力發展的時代要求,唯有不斷變革,才能最終戰勝直至取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有了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社會生產力的大幅度躍升就具有無比堅實的支撐。正如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里所說的那樣: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盵6]592因此,只有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現實基礎上, “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7]365,實現人人創造、人人享有,各展其才、各盡所能,從而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富裕。

2.關于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

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具有先天性缺陷,是階級分化、階層固化、社會內部亂象叢生的根本原因。馬克思旗幟鮮明地反對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對拉薩爾等鼓吹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行為進行了深刻的批判: “難道它事實上不是在現今的生產方式基礎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嗎?”[7]361不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資本主義社會根本不可能革除自身弊病、消除社會危機和維護社會穩定。

社會主義社會通過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共同富裕目標的達成奠定相應的制度基礎。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基礎。在資本主義社會,掌握社會絕大部分生產資料的是極少數既得利益者, “資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現為生產的起點和終點,表現為生產的動機和目的;生產只是為資本而生產”[8]。這些既得利益者利用掌控生產資料的優勢,不遺余力、千方百計、地榨取勞動者所創造的工作成果,最大限度、毫無底線地攫取剩余價值,造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兩極對立局面。 “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盵9]743-744相反,社會主義社會是更先進、更完善、更優越的社會形態—生產資料歸全體社會成員所有,勞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不存在以前社會財富過度集中與收入畸高的情形,從制度層面徹底消除了社會兩極分化的可能性,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經濟制度基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也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經濟活力充分迸發是促進生產力高度發展的關鍵因素。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所有制結構,按勞分配的分配方式是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馬克思說: “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每個生產者在生活資料中得到的份額是由他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盵9]96在馬克思的設想中,社會生產將會擺脫資本主義時期的野蠻擴張、無序增長狀態,將依據全體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和正當需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社會尊重勞動成果、尊重知識創造,分配制度實行按勞分配,收入所得與社會勞動時間成正比,勞動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調動,社會成員的獲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增強。 “通過社會化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盵7]670馬克思恩格斯在理論層面描繪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可行性,當時合作社的成功經驗也在實踐層面充分論證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正確性與科學性: “現代的合作社至少已經證明,它能夠自擔風險、有利可圖地經營大工業(如蘭開夏郡的紡織業)?!盵7]329

(二)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理論的鮮明特征

1.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

與資本主義社會追求極少數人、極少數特權階層的特殊利益不同,社會主義社會所追求、所達到的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即 “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4]787, “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腥斯餐硎艽蠹覄撛斐鰜淼母@盵5]689。馬克思在這里所言的 “享受” 和 “福利” 不是狹隘的、自私的、可憐的極少數人的特權,而是由全體人民共同享有、共同獲得的快樂和享受。列寧也進一步強調: “共同勞動的成果不應該歸一小撮富人享受,應該歸全體勞動者享受?!盵10]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所決定的。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發展的真正英雄,是推動歷史進步的根本動力,人民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更應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享有者。

2.共同富裕是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富裕

馬克思恩格斯暢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理想社會,是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同時每個人都能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馬克思深刻指出,在那個社會里, “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5]537。在生活資料極其充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基礎上,人們將徹底擺脫資本主義社會被奴役、被壓榨、被剝削的生活困境。 “以致盡管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會增加”[11]200,這樣,每個人的聰明才智都可以充分展現,每個人的創造性都能夠充分發揮,每個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己命運的主人。

3.共同富裕的實現是階段性的歷史過程

馬克思將共同富裕的最終實現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緊密結合在一起。馬克思指出: “財富生產的‘規律條件’與‘財富分配’的規律是不同形式下的同一些規律,而且兩者都在變化,都經歷同一歷史過程,總的來說,只不過是一個歷史過程的各個要素?!盵11]209馬克思依據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將共產主義社會設想為兩個發展階段,即 “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 和 “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 。這兩個階段并不是孤立發展的階段,而是相互銜接,缺一不可。前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徹底消滅資產階級私有制,代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所有制結構,雖然囿于社會生產力發展不充分而出現個人所得存在差距,但不會引致貧富分化的極端現象,會基本實現共同富裕。在后一階段即高級階段,生產力高度發達,生活資料極度充盈,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基本分配原則,勞動不再是一種強迫性社會活動,而是一種自覺行為,人人主動創造,人人充分享有,徹底實現真正的共同富裕。

二、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困境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少數利益集團的個別富裕,在追求物質層面富足的同時,還要追求高質量發展中精神生活的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從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轉化為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目前,我國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必須充分認識、深刻把握由前期經濟發展帶來的貧富差距較大、區域發展不協調、城鄉發展不平衡等諸多問題。

(一)收入分配體系不夠完善

習近平強調: “要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盵12]241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必須兼顧效率與公平,在看到取得成效的同時也需要直視相關問題。其一,在初次分配中,講效率兼顧公平,這是基礎。需要重視勞動、知識、技術等要素分配機制在一些領域體現不充分,區域間初次分配關系不平衡等問題的解決。要素市場的不完善不僅會影響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也會影響要素報酬的合理分配。要進一步完善生產要素市場,解決勞動力市場當中的分割問題,包括身份歧視問題,使勞動市場能夠更加公平,能為所有人提供同等的就業機會,使初次分配制度在調節收入分配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其二,在二次分配中,講公平兼顧效率,這是關鍵。通過改革個人所得稅、社保繳費制度等,使收入高的人多繳費,收入低的人少繳費,最終起到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其三,三次分配講自愿和道德,這是配套和輔助補充。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居民雖然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在社會公益、社會捐款等方面參與不足,公益慈善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較弱,三次分配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應重點培育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環境,完善相關稅收制度,靠社會公眾、社會團體、企業主體的積極參與,使更多慈善公益人群特別是高收入人群參與三次分配。

(二)城鄉收入差距較大

目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是共同富裕道路上面臨的最大挑戰?;嵯禂党1挥靡院饬恳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收入差距?;嵯禂翟浇咏?表明收入越平均,基尼系數在0.4~0.5時收入差距較大,0.5~1時收入差距懸殊。我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約為0.3,然而在2010年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為0.481。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鄉差距逐漸縮小,特別是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精準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在消除絕對貧困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2022年5月12日中央財辦副主任韓文秀在 “中國這十年” 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近十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或者說差距由2.88:1降到了2.5:1,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由0.474降到了0.466,但仍處于收入差距較大區間。因此,縮小收入差距是推進共同富裕首要解決的問題。應通過有針對性的增收政策,確保低收入群體的收入穩步增長,通過減稅降費等措施減輕中等收入群體的稅負,增加中等收入人群的規模。這對提高相對貧困人口收入水平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義。

(三)區域發展不夠協調

區域發展不協調導致各種生產要素在區域之間過度無序的流動,帶來極大的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這是影響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在改革開放政策引導下,區域經濟發展實行非均衡發展戰略,即有重點地發展地區經濟,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各種優質資源向東部地區傾斜,有序發展中西部地區,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全國經濟的共同發展。此戰略雖然目的在于實現共同富裕,但事實上進一步拉大了東西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完成,中西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但其可支配收入總量較東部地區仍有較大差距。據統計,2020年,西部落后的甘肅?。ㄈ司鶉鴥壬a總值約3.4萬元)與東部最富的上海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15.9萬元)之間的差距仍然巨大[13]。當前,西部地區仍面臨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不夠健全等問題。同時,以黃河為界的 “南強北弱” 局面進一步顯現,南北地區城市在經濟總量、科技創新、社會輻射力等方面差距較大。新發展階段下,南方地區不斷深化體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范圍,而北方部分城市仍面臨資源轉型的難題,南北差距也成為區域發展不協調的一個重要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政策重視對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縮小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特別是加速生產力的優化布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通過扶持性政策,盡快地提高西部貧困地區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

(四)教育資源不公平問題較為突出

李克強指出: “機會公平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教育的不均衡會直接刺激地區和社會的分化。教育公平不僅關系到國家人才培養,甚至還影響到社會的長治久安。教育公平并非意味著千篇一律,而是意味著機會和過程的平等。在傳統教育體制下,不同地方的教育差異主要取決于學校的辦學水平,而學校辦學水平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教學水平的差異是教育資源不公平的主要體現。如今城鄉之間的教育差異,不僅表現在教師教學水平有差異,也表現為學生在學習過程和接觸知識的過程中存在不均等。此外,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在一些地區突出表現為基本辦學條件存在薄弱環節、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資源使用率有待提高等。因此,教育資源要有意識地向落后地區傾斜,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合理配置資源,加大政府職能轉變力度,使得權力的運用、優質資源的配置公開透明。

(五)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

社會保障是社會發展的底線和良知,社會保障制度是改善民生、保障正義、維護公平、增進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在推動共同富裕的進程中發揮基礎性支撐作用。當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但還有如下方面需要完善。其一,共享性不強。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人群之間的公共服務資源不能做到均等地配置,從而導致社會分化。為了讓人人都能享受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要充分實現資源在不同區域、在同一區域內不同機構之間的流轉,比如讓教師在不同地區、不同學校進行交流,將公共資金、技術和專業人才更多地向農村邊遠落后地區分配。此外,政府在利用行政化手段促進資源向邊遠落后地區傾斜的同時應該讓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其二,保障水平不高。當前我國農村老人仍面臨養老金數額較少、報銷比例不高等困境,國家要重視提高養老保障待遇,特別是提高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金水平、醫療保障水平等,充分發揮社會保障覆蓋面大的應有作用。

(六)城鄉融合發展存在短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要向改革要動力,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盵12]260城鄉融合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推動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目前,城鄉融合發展還存在不少短板,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城鄉間的要素不能夠順暢流動和平等交換。其一,就勞動力要素而言,在農村的勞動力特別是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時,城市未能放寬落戶政策,不能給予農民工穩定、公平的就業機會。因此,要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和公平合理的公共服務,也要完善城市人才流入農村的相關激勵機制,只有勞動力要素的雙向流動才能夠帶動農村長期持續的發展。其二,就資本要素而言,未能建立健全金融支持城鄉融合的政策體系。需要加強對農業資金投入的統籌整合,吸引社會資本的積極投入。其三,就土地要素而言,農村人口大量流出導致農村土地、房屋等資源閑置荒廢,誰來推動、怎樣推動農村走向共同富裕顯得更加重要。城鄉融合發展問題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會進一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三、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理論的現實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盵14]黨的初心與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不僅是黨對全國各族人民的莊嚴宣誓,而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鮮明本質特征,也是向全世界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的優越性。在新時代大背景下,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各項工作,需要深刻領會、精準把握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理論的核心要義,圍繞當下中國實現共同富裕進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和現實困境,著力解決中國共同富裕發展征途中的主要矛盾,尋求具體、可靠、有效的現實路徑。

(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社會利益的分配不公抑或分配失衡,嚴重影響到社會分配制度的公平正義與社會發展的和諧穩定,嚴重阻礙共同富裕的實現進度,是影響人民幸福生活的 “攔路虎” “絆腳石” 。因此,科學合理構建收入分配格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亟待進行的工作重點。一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就是公平競爭,必須始終堅持社會的各要素主體平等參與社會主義市場競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同時,需要 “立足市場不斷完善初次分配中的工資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要素貢獻評價及報酬機制;再次分配中的稅收、轉移支付和社會保障機制;公益慈善等協調機制”[15]。二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必須借助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契機,加快打通全社會的流動,打破市場 “隱形” 壁壘,緩解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收入差距過大的風險,化解外部市場的金融風險,讓大部分人能夠享受我國改革所帶來的惠民政策與福利待遇。三是細化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建立健全工資增長制度與職位晉升機制,進一步細化企業員工工資收入保障制度,合理化設置與分配從事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兩種類型員工的工資。按照 “多勞多得” 原則,增加一線、基層、骨干等類型的員工工資,適度削減參與勞動較少的企業高層員工工資。此外,需要依法取締非法所得、隱性收入、灰色產業等危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公平的財富收入, “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16]47,確保共同富裕中形式與實質的雙向公平。

(二)推動農村高質量發展

我國城鎮化率逐年上升,確保農村朝著高質量的現代化發展,不僅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使農村人口同樣享有與城市人口一樣的政策紅利,穩中向好地提升農村地區的生活質量,也有利于縮小各區域的發展差距,助推我國共同富裕與鄉村振興的雙向實現。一是加大農村幫扶力度。自從農村幫扶政策實施以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與收入水平明顯提高,但是依然需要預防扶貧過后再返貧的風險。必須加大對西部的幫扶力度,開拓幫扶的領域,創新幫扶的方式方法,完善幫扶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加強產業合作、資源互補與人才交流,使城市對農村的幫扶真正落到實處。二是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嚴格規范農村與城市的用地界線,深入推進農村土地的所有權、經營權與承包權的制度建設,不斷通過改革的手段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用獲得的資金修補農村居民的老舊住房,填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空白和不足。三是推動農村產業振興。政府有關部門通過深入農村實地考察,組織農業農村問題專家學者調研,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與當地企業、村民委員會等制定符合當地發展的產業規劃,著力打造某一項目或某一領域的鄉村品牌,并視情況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水果種植等附屬產業,讓農村居民的腰包鼓起來,讓農民的笑臉多起來,讓農村的環境美起來,讓農村的文化豐富起來,以此來縮小農村與城市的貧富差距,為共同富裕的實現邁出堅實的步伐。

(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破解各區域發展不協調的難題,將 “非均衡” 發展變為 “均衡” 發展,是共同富裕進程中的重要環節。一是發揮 “都市圈” 的輻射功能。構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國土開發與人口協調的空間格局, “發揮市場對人力資源區域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尊重產業集聚發展規律,尊重流動就業人口的自主選擇,壯大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西南沿海地區等大江大河三角洲的城市群,和中西部地區的長江中游、成渝、關中平原等城市群”[17]。其他有能力帶動周邊城市與農村發展的中心城市,也可以靈活套用現有城市群的寶貴經驗,以點帶面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區域的共同富裕。二是創新引領發展。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盵16]35為此,必須加大前沿科技的研發與應用,更新換代傳統落后產能,構建現代化工業體系,以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不斷提高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用創新發展理念帶動社會各領域的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由 “量” 到 “質” 的轉變。三是奮力補齊發展短板。發展中的短板是我國共同富裕道路上的 “攔路虎” “絆腳石” ,若在處理短板問題時不注意方式方法,很有可能出現前功盡棄的風險。因此必須深入分析短板產生的原因,不避諱問題的存在,用改革的手段革除發展阻力,用有效的方法彌補漏洞,用前瞻性的思維預防短板的再次發生,確保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領域做到齊頭并進、均衡發展。

(四)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高低,是檢驗、檢視共同富裕是否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標準。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也是新時代共同富裕的題中之意。一是提升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發達的經濟基礎,人民的生活品質無法取得長足的進步。必須堅持科技惠民的原則,讓人民群眾能夠感觸到最新的科技發展成果,讓人民群眾能夠便捷地獲得生活必需品與高檔耐用品。二是強化精神文明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助益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目標向度,表現為兩者前提的一致和基礎的契合,即強調了以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為前提的目標牽引?!盵18]一方面需要完善教育體制的配套措施,建設高標準的教育體系,健全社會文化公共服務,在基礎層面確保每個人都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高質量的教育機會。另一方面需要加強文化自信的培育與宣傳。共同富裕不僅是物質上的富裕,更是精神上的富足??梢栽谏鐓^、學校、企業中大力宣傳我國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樣態與發展奇跡,增進人民群眾的精神幸福感。三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盵19]必須堅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綠色發展理念,在發展經濟中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在綠色發展中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生活質量的提升,不斷提升人民對居住、生活、工作環境的滿意度。

(五)健全社會保障兜底體系

社會保障兜底體系 “在減少突發損失、增加臨時救助、保障基本生活、縮小貧富差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一是繼續堅持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有效發揮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堅持全國 “一盤棋” 的制度優勢,充分激發社會、政府、市場等各個主體的能動作用,在我國醫療、養老、教育等社會保障兜底工程中發光發熱。二是加強頂層設計。加強社會保障兜底體系,離不開完備的頂層設計,因此必須做好全篇的謀劃、全局的考量,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態等方面作出全方位的戰略部署,多維度把握好我國社會保障兜底建設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三是健全社會保障兜底的法制體系。健全社會保障兜底體系,不僅要靠政策的推行與實施,還需要法制的配套保障。需要強化社會保障兜底的立法,解決現存法制中的焦點問題,在立法、執法、司法等方面全鏈條保障社會始終朝著公平正義的方向前行。

(六)探索全人類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要根據現有條件把能做的事情盡量做起來,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盵21]“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盵16]60經濟全球化持續深入,但國際局勢變幻莫測,單邊貿易保護主義盛行,零和博弈增多等問題擺在了全人類的眼前。在推進中國共同富裕的同時,應該秉持胸懷天下的情懷,綜合考慮和探索全人類共同富裕的可行性,向世界展現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真理力量。一方面需要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識。隨著 “一帶一路” 倡議以及亞洲投資開發銀行等項目的持續推進,我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逐漸被國際社會所接受認可。必須進一步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共識,在現有基礎上與國際社會探討人類共同富裕這一深刻命題,關注人類社會發展的未來走向,為實現全體人民的自由和全面發展而努力。另一方面需要分階段、階梯式推進全世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也是一個階梯式推進的過程,是一個從局部共同富裕到整體共同富裕拓展的過程?!盵22]不同國家間的生產力水平有高低之分,社會制度也不盡相同,所以不能夠急于求成,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分情況、分階段穩步推進全人類的共同富裕進程,在各個領域謀求人才與科技合作,階梯式逐步奠定各國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朝著全人類的共同富裕理想進發。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共同富裕的深入論述與展望,不僅體現了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性,也揭示了達成共同富裕目標的艱難性。中國共產黨作為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立場與原則的基礎上,充分結合中國的具體實踐,化解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難題與挑戰,使共同富裕落實到中國社會改革與發展的各個方面。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必將不斷充盈豐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也一定會實現。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發展
共同富裕的中國模式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沖刺)(2022年8期)2022-11-21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