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至民國時期貴州食蕨的災荒文化探析

2023-02-06 14:16湯欣瑀嚴奇巖
安順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災荒食用貴州

湯欣瑀 嚴奇巖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1)

蕨菜,又名山菜、龍爪菜,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野生植物。陸璣《詩疏》:“山菜,周秦曰蕨,齊魯曰虌?!盵1]12在中國古籍中常稱為“蕨”或“虌”。關于蕨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詩經·召南》記載了民間采蕨之風:“陟彼南山,言采其蕨?!盵2]50清至民國時期,貴州多本地方志中詳細記載蕨的多種食用方法及救荒成效,可看出清至民國時期,蕨對貴州具有重要影響。貴州民眾擁有長期食用蕨類植物的歷史,至今仍喜食蕨,“在貴州的野菜中,最常見的還是蕨菜,它既可當糧食充饑,也可當菜蔬?!盵3]78當前學界對蕨的研究多著眼于蕨的生長、種類、栽培及資源保護等應用層面;從歷史的層面來看,少數文章在研究貴州的災荒賑濟中對蕨略有提及①和少數專著對貴州飲食梳理過程中對蕨有簡要介紹②。專文論述貴州蕨的僅有班娟《清代民國時期貴州蕨食用與價值利用探析》一文,主要對貴州食蕨的方法、原因以及蕨的經濟價值進行探析[4],未深入探究貴州荒年食蕨的衍生文化。貴州留世的文學作品與諺語、歌謠等都顯示出荒年食蕨留下的饑饉記憶,衍生了蕨指代災荒文化含義,卻鮮有學者對此現象加以探究。災荒一詞,強調災害所帶來的“荒”,在《中國災荒辭典》中“荒”釋意為:“歷代救荒中,通常認為荒乃是由于自然災害而致的土地荒蕪與谷蔬瓜果缺乏,從而民不聊生的狀態?!盵5]113本文通過對清至民國時期貴州的地方志、竹枝詞等文獻史料及諺語、侗族歌謠等口傳史料的梳理,試對貴州特殊的地理、經濟、人文環境下蕨的生長、食用進行分析,借此梳理清至民國時期蕨在貴州救荒實用、救荒成效,從而探討蕨引申出的饑饉記憶及災荒文化。如有不當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一、貴州自然、人文環境與蕨的生長與食用

蕨類植物的生長以泛亞熱帶為中心,貴州蕨類屬東亞區系,省內蕨類植物異常豐富。據統計:“貴州蕨類植物現已知53科,151屬,770種。就種數而言,貴州僅次于云南、四川,居全國各省區第三位,而貴州的面積分別約為云南、四川的1/2和1/3,科和屬的數量則稍多于四川?!盵6]13蕨類植物種屬眾多,分布于除荒漠、沙漠、寒漠以外的全國各地區。[7]7但貴州蕨類植物的分布與食用相較其他省份更甚,主要是因為不同的氣候、地形條件下各地區蕨類資源分布不同,區系特點不同。貴州陰雨連綿的氣候條件與崎嶇破碎的地形條件是貴州蕨廣泛分布的根本原因,而地瘠民貧的經濟條件與山地民族的采食體系是貴州廣泛食用蕨的根本原因。

(一)貴州自然條件與區系蕨的生長

貴州多陰雨天氣,其年降水量常在1,000~1,400毫米范圍內,在全國范圍內降水量都為充沛,《廣志繹》對于貴州下雨曾描述到:“又多蛇、霧、雨,十二時天地暗忽,間三五日中一晴霽耳,然方晴倏雨,又不可期,故十人每出必披氈衫、箬笠,手執竹枝,竹以驅蛇,笠以備雨也?!盵8]133由此可見貴州雨多潮濕的氣候條件。貴州境內地貌復雜,地形破碎,河網密布,高原、山原、山地約占全省總面積的87%,丘陵占10%,盆地、河流階地和河谷平原僅占3%。[9]714田雯曾對貴州地形地貌分析道:“黔地居五溪之外,于四海之內為荒服,其稱藩翰者未三百年,其地寸尺皆山,欲求所謂平原曠野者,積數十里而不得袤丈?!盵10]465這樣的自然環境卻有利于蕨的生長,故“貴州很適宜蕨菜的生長,荒坡林邊。普遍生長,蘊藏量及其豐富,且品質優良?!盵11]251

從貴州蕨類植物特點來看,貴州區系蕨類植物分布的科主要為:“鱗毛蕨科、蹄蓋蕨科、水龍骨科、金星蕨科、鐵角蕨科、鳳尾蕨科、鱗蓋蕨科,卷柏科和三叉蕨科,占貴州全部種數的70%?!盵6]13以上在貴州廣泛分布蕨類植物亦是主要食用的蕨類種類,貴州擁有豐富的可食用蕨類植物的資源。從自然條件看貴州符合食用蕨的廣泛生長,貴州區系蕨類資源通常適宜在山坡陽處或山谷疏林中的林間空地,海拔570~3,000米處。[7]8貴州是山地省,位于東部常年濕潤常綠闊葉林帶和西部干濕交替常綠闊葉林帶的過渡地帶,為蕨類植物提供適宜的地理條件。且貴州境內大部分地區屬于中亞熱帶,南部和西南部的低山河谷地區則屬南亞熱帶范圍,水熱條件良好,雨熱同期,雨量充沛,為蕨類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民國《貴州通志》載:“蕨,通產,生山地中?!盵12]140《貴陽市指南》亦載:“黔省山地,羊齒類植物特別繁殖。故初春初產蕨菜極多?!盵13]25總的來說,貴州地形條件和氣候條件與毛軸蕨、鳳尾蕨、蹄蓋蕨等可食用的蕨類植物生長特征極契合。

(二)貴州經濟條件與蕨的多樣食用

關于蕨的食用,唐宋時期已有人指出食蕨的弊病,認為食用蕨會導致腿腳無力,并指出背負重物的人不食用蕨?!吨参锩麑崍D考》載:“陳藏器云:多食弱人腳。朱子《次惠蕨詩》:枯筇有余力。意亦謂此。而或者釋蕨為蹶,且云負荷者不肯食?!倍髡邊瞧錇F對此觀點進行反駁:“以余所見,黔中之攀附任重、頂踵相接者,無不甘之如飴?!盵14]86并引發思考,為何貴州背負重物者,對蕨菜甘之如飴?這實際上和貴州社會的經濟狀況有密切關系。

貴州地處邊遠,開發較晚。清至民國時期,貴州的社會經濟狀況可謂是“地瘠民貧”,方志中對貴州經濟情況多有描述,如郭子章《黔記》認為:“貴州……山多箐廣,流水涵停,土無貨殖,通計民屯僅十四萬石,為天下第一貧瘠之處?!盵15]304《黔南職方紀略》對貴州的介紹為:“黔居西南,介楚、蜀、滇、粵,據南條之脊。地高寒而瘠薄,賦稅所收,不足以供官養廉兵餉?!盵16]273喀斯特地貌環境下的貴州,多山地丘陵少耕地、土壤質量差,導致在農業上投入的勞動力多而收獲少。在此條件下,貴州農業脆弱,物產資源不足,但蕨生長于貴州的群山之間,覆蓋面廣、儲藏量大。其他省對蕨的食用偏重于蕨芽,而貴州不僅食蕨芽,還食其根。蕨的根莖粗壯,根莖系統呈蛛網狀四通八達,層層疊加,通??缮钊氲叵?0厘米到100厘米,蕨的食用能夠一定程度上補充貴州匱乏的物資,《貴陽市指南》載:“春初產蕨菜極多,黔人以與豆豉、肉絲、辣椒合炒,以為家常便菜,亦有拌作素食,或泡作酸蕨菜,以佐食者?!盵13]25除此之外,還以蕨根燒成灰代鹽食用,方志中對此習俗有記載:“黑苗……艱于鹽,用蕨灰浸水所得?!盵17]122竹枝詞中對蕨灰代鹽也多有記載,余上泗《蠻峒竹枝詞》:“盤有山蔬頻苦淡,蕨根漬水代鹽嘗?!辈⒆ⅲ骸昂诿缢又厝丙},用蕨灰漬水代之?!盵18]43以蕨根為主要的草木灰代鹽,草木灰中的鉀鹽雖苦,但可補充鹽的缺失??煽闯霎敃r貴州物產較匱乏,蕨補充了貴州對菜蔬及鹽的需求,豐富了貴州民眾的飲食生活。

二、清至民國時期貴州蕨的救荒成效

蕨有救荒之用,《救荒本草》載:“鹿蕨菜,采苗葉煠熟,水浸淘凈,油鹽調食?!盵19]144蕨分布范圍極廣,多地均有食蕨的記載,但因各區域自然環境特性不同,蕨的分布情況不同,故蕨在各地區的食用程度不同。蕨的食用程度與其分布區域成正比,云南、四川、貴州地區蕨類植物資源分布均位于全國前三,故滇川黔地區對蕨的食用程度深。同理,蕨在各地的救荒成效亦不同,如在山西、河南等地區,蕨分布少,而其災荒范圍大、程度深,蕨的救荒成效微乎其微。就云南、四川、貴州三省而言,蕨在貴州的食用及救荒最具有典型性。四川蕨的分布不及云南、貴州二省密集,主要分布于樂山、宜賓、江津等地區,且云南、四川多以蕨為菜蔬作物產所記載,如民國《樂山縣志》:“蕨名雞兒頭,即蠶窩草心?!盵20]811光緒《云南通志》:“滇蕨滿山高至三四尺,肥極。土人不知道摘蕨拳,不知洗粉,聞宣威頗知洗之?!盵21]卷六十七可見,云南多食蕨芽,提取淀粉的方法是由云貴交界處的宣威傳入。云南以蕨備荒載于民國《新纂云南通志》:“根部有粉質,可制蕨粉備救荒之用?!盵22]卷六十二相比之下,貴州對蕨的救荒記載早且詳細,乾隆《貴州通志》載:“生山地中。白者為薇,紫者為蕨。善治之,可食根,濾為粉,荒歲賴以救饑?!盵17]284康熙《平溪衛志書》:“幸有蕨粉充饑,人賴以活至今?!盵23]307清至民國時期,貴州災荒的特性與蕨的救荒特性相契合,故其在貴州救荒具有典型性。

(一)貴州災荒的特性

1.頻發性

貴州喀斯特地理環境下水旱災害有交織影響:“因為喀斯特普遍發育的特殊地質環境,因為對水旱災害的響應特別靈敏,表現更為脆弱?!唷颉佟紩斐煽λ固氐貐^易澇和易旱,造成貴州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盵24],貴州的水旱災害情況為:貴州全年都有水、旱災害發生的可能,且二者集中發生率最高、破壞范圍最大的均在5-9月,此一時期為農作物生長關鍵期。[25]11、66水旱災害的交織影響,對貴州農作物生長影響大,糧食歉收,食物供給不足導致饑荒頻發,水旱災害頻發亦導致饑荒頻發。據統計,清至民國部分貴州饑荒發生的年次和地次來看,順治五年至民國二十二年(1648-1933年)間,貴州饑荒發生的年次總計為110次,地次總計為151次。[26]403-407在285年間,饑荒發生年次為110次,平均2~3年一次。在1933—1949年中,饑荒發生更頻繁,16年間每年都發生饑荒。[25]34-39清至民國時期貴州饑荒發生率高。

2.分散性

清至民國時期貴州的災荒發生率較前代更甚,災荒雖頻發,但呈分散狀,未大規模連成一片,從災荒記載看:“順治五年思南大饑食木葉?!盵17]20“順治五年至六年,連遭荒疫,民大饑?!盵27]431“乾隆三十六年,清平大荒,斗米千百錢,餓殍相望,燕麥斷種?!盵26]410等記載眾多,故不一一列舉。除志書外,《貴州歷代自然災害年表》與《中國氣象災害大典·貴州卷》等資料的統計,亦顯示貴州的災荒呈分散性,在《貴州歷代自然災害年表》附錄三《饑荒統計表》中,共記載158次饑荒,饑荒范圍區域為“貴州全境”的僅5次,其余多為州、縣區域。[26]403-427這主要是因為貴州屬于季風氣候,但又受高原地形影響,省內小環境多樣,故少導致大規模連成一片的旱災,較中原地區和鄰省相比,災荒規模小,而多為分散性局部災荒。正如《桑梓述聞》的評價:“百年中,雖久雨未聞沉溺連州,久旱未聞赤地千里。較之中州之兇荒自無一二?!盵28]458

(二)蕨的救荒特性

1.產量穩定

蕨是野生植物,其產量穩定,且蕨的生長受水旱災害的影響小,只要符合生長環境,蕨能夠自行生長。咸豐《興義府志》:“蕨,全郡皆產,而府州親轄尤多?!盵29]412且繁殖能力極強:“野人今歲焚燒山,則來年歲繁生?!盵30]272其他貴州方志所見的救饑糧,如同樣有救饑作用的番薯、蒟蒻,雖具有產量大、易存活的特點,但其生長周期長,其耐旱耐寒性均不如蕨,且需要人工培植。而貴州水旱災害多發生于農作物的生長關鍵期,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極大。野生的葛根、紅子等產量均不及蕨。

2.食用期長

蕨的食用周期性長,春可食其嫩葉,其余季節可食其根,此特性方志多有記載,如民國《息烽縣志》所載:“二三月生芽,拳曲如小兒拳,長則展開如鳳尾,高三四尺,其莖嫩時,取以灰湯煮去……其根紫色,皮內有白粉搗爛再三洗澄,取粉作粔籹?!盵31]203又如康熙《湄潭縣志》載:“春取其苗可以做菜,冬取其根可以做食,濟民食之不足?!盵32]618其他救饑物的食用周期不及蕨。如方志中所載的紅子,實際上就是沙棘果,其具有救荒充饑之作用:“二三月開細白花……八九月熟?!盵27]373番薯、蒟蒻的生長期固定,蕨的食用周期長,幾乎通年可食用,其根易保存,極難腐壞,民間非荒年亦會挖掘根以備災荒。

3.易于消化

以蕨救荒,主要是通過蕨根提取淀粉食用,淀粉能被人體所消化。而其他救饑物難有此特性,如觀音泥“居民皆墊蕨粉以食,甚有掘白墡泥,名觀音粉,雜糠粃為丸食者,因之病滿痞,死者極多?!盵33]24如紅子:“今貧家及其熟時爭摘之,磨以蒸餅作糧,惟久食難便?!盵27]373沙棘果、觀音泥等救饑食,食入具有極強的飽腹感,但其在腸胃中形成一團黏物,久食難便,容易腸梗阻而死。觀音泥還帶有泥土中的細菌,只要開始食用,命將不久。

(三)蕨在貴州的救荒成效

清至民國,蕨在貴州的救荒成效顯著,康熙《平溪衛志書》:“己亥庚子連年大旱,斗米千錢,黑蟲蔽山,草木食盡,幸有蕨粉充饑,人賴以活至今?!盵23]307

乾隆《貴州通志》:“蕨,生山地中。白者為薇,紫者為蕨。善治之,可食根,濾為粉,荒歲賴以救饑?!盵17]284道光《遵義府志》:“乾隆庚寅、戊子,兩丁歉歲,流民四集,長林狂野,掘取一空,賴活甚眾?!盵27]369嘉慶《黃平州志》:“蕨,春取苔做菜,冬挖根取粉食之,荒年人多賴以救饑謂之土倉?!盵34]138從“賴以救饑”“全活甚重”到稱其“土倉”等記載可看出蕨自身的救饑特性與貴州災荒的特性相契合,其救荒成效顯著。

三、清至民國時期貴州蕨衍生的災荒文化

“災害文化是對災害發生原因和過程的解釋,是對災害應對和減災方式的經驗總結,是一種象征符號和歷史記憶?!盵35]蕨在荒年時的廣泛救饑食用,在文學作品中多用于突出饑饉之景,這與蕨的救饑象征相關,使蕨作為“饑餓的符號”并形成一種可喚起的饑饉的記憶,衍生出蕨所蘊含的災荒文化。

(一)蕨作救饑物的象征含義

羅蘭·巴爾特認為,在食物的想象中包含著食物的“精神”:“這種食物的精神特指在食物的關系線索中歷史性地形成了在口味和習俗上的復雜機理,卻有明確的同質性的歷史傳承關系?!盵36]117蕨在記載中常與“貧、困”相聯系,同時蕨在救饑時的食用方法等都極具象征意義。

1.蕨的“貧、困”象征

蕨在記載中多同“貧、困”聯系,如《食蕨行》:“黔中多窮山,山窮富薇蕨?!盵27]455《蕨根賦》:“牂首瘠而何,鮒轍涸而難待。丸泥乏術,誰封函谷之關?空腹多饞,誰塞尾閭之海也?供菜把佐咀嚼于盤餐,賴有草根助煎調于鼎鼐?!盵30]273均可看出蕨生長于“貧”處。而關于蕨的食用記載:“掘其根,搗洗浸木盆中,淀去土及粗渣即成粉,山中貧人用為食?!盵37]194“貧民掘其地下莖制成淀粉曰蕨粉,和水煮熟成餅名蕨粑?!盵38]527“每遇饑年,貧家男女向率掘根,反復淘搗,聲震山村?!盵39]241還有許多描寫都凸顯蕨的生長及食用都帶有“貧”的象征意義?!袄А痹凇墩f文解字》釋義為:“困,故廬也。從木在囗中?!盵40]278后引申為困境、苦難之義。蕨破土而出的生長特征也具意義,《蕨根賦》中:“原夫蕨之為物也,冒夏雨以芽抽,驚春雷而萌發。干獨立以搖風,枝三叉而映月。天機打破,象有類于拳伸;地勢踢開,狀無殊于足蹶?!盵30]273此生長意象具有在危機中迎難而上,并戰勝困難的“破困”象征意義。

2.蕨的食根象征

在饑荒中,最駭人聽聞亦是慘烈程度最深的是食人肉,“人相食”“易子而食”的記載觸目驚心。其次是觀音土,但觀音土是走投無路的選擇,因為食觀音土后易于腸梗阻,致死率極高。這是在極荒情況下才選擇食用的。貴州的饑荒雖頻發,但其慘烈程度通常少至食人肉、觀音土等,多是食用蕨根、葛根、紅子、蒿芝、蒟蒻等一類救饑食物。同此類救饑食物相比,蕨根莖的食用方式更符合吃樹皮、扒草根等具有深刻記憶的荒年救災行為,強化了荒年的“食根記憶”,扒根能加深災荒記憶,如羅兆甡的《采蕨篇》:“采蕨采蕨,十指流血。血流指為枯,腹枵氣將絕。山靈骨露不忍呵,猛虎憐人低縮舌。朝采采,暮來歸。一擔枯根擎入戶,餓眼無光喚聲微?!盵30]273挖蕨根至十指流血,早出晚歸僅帶回一擔枯根的描寫具有極強的畫面感,“食根”帶來更深刻的饑饉記憶。

(二)貴州災荒中蕨的書寫

1.官方文獻中的書寫

官方志書中《災祥志》《物產志》中大量描寫蕨,專寫蕨在災荒中的作用,但此類記載眾多,此類記載是災害的“直接史料”,清晰顯示蕨的救荒作用,但難以看出蕨衍生的饑饉記憶。除《災祥志》《物產志》外,《人物傳》《烈女傳》中的記載是災害的“間接記載”,更能體現蕨的饑饉記憶與饑荒指代,如乾隆《貴州通志》中所載:“楊再亨,余慶人,六歲失父,事母至孝。十四歲播州逆作亂,再亨負母避山箐,采藜蕨以供?!盵17]562道光《遵義府志》:“楊士杰妻石氏,年二十,夫亡,姑老,子幼。值吳逆之交,負姑攜子。潛匿深山三日。乏食,采蕨供養?!盵27]209“李睿妻胡氏,睿好獵,氏泣勸感悟,年十七夫卒,閱四月生遺腹子,當值歲旱,襁負箐中采蕨療饑?!盵27]209官方文獻中多為事實性描述,書寫簡潔。孝子“采蕨”供母、烈女“采蕨”養姑,“采蕨”供子等等,均以蕨來指代其生活之苦。在荒年中,救饑食物不止蕨,而均以蕨來指代,實際上體現蕨救荒含義。

2.詩詞歌賦中的書寫

清至民國時期貴州有許多以蕨為對象的詩賦,如《庚寅年記事二首》:“自從乙丑八九月,家家打鋤備挖蕨。有蕨之處亂如麻,野阜荒崗盡翻蕨?!纳剿負蚊┡?,遠來掘蕨于此宮。雪深幾尺蕨難蕨,蕨泥充饑哽胡龍。食盡蕨泥雪不止,死人枕藉山洞中?!盵27]454-455此詩將描寫荒年之中,家家戶戶去挖蕨充饑的景象?!掇Цx》:偶過山居,詢知饑民,活計在此,感而賦之。半菽無存,一簞何在?戶戶啼饑,人人憂餒[30]273《采蕨篇》:“采蕨采蕨,十指流血。血流指為枯,腹枵氣將絕。山靈骨露不忍呵,猛虎憐人低縮舌。朝采采,暮來歸。一擔枯根擎入戶,餓眼無光喚聲微?!盵27]454《采蕨其二》:“其二:移家非避翟,無計裹糇糧。采掇依山麓,春熬就水傍。粉稀稚子泣,腹裹幾人忙,回首高原上,何時裕蓋藏?!盵41]740地方文人以蕨指代對象作詩賦,產生在詩賦中的蕨的含義,側重蕨的指代性,指代民生多艱。

3.民間文獻中的書寫

民間文獻中亦多有災荒中對蕨的書寫,如侗族琵琶歌中有一首口口相傳的《挖芒歌》,芒即指蕨,流傳了挖蕨的饑饉記憶。采蕨救饑:“拼命一天挖葛挖蕨只得芒粑一大碗,一人只夠一天糊口糧?!盵42]74此段描寫挖蕨費力而收獲甚少,而連續食蕨:“一日三餐都吃芒粑腸肚如刮很難受,老人小孩常吃難吞咽最痛苦?!盵39]74文史資料亦是民間災害的反映文獻,其特色為:“在于其在史料征集過程中的‘親歷、親見、親聞’這三大原則,著重民間文獻和基層社會集體記憶資源的挖掘、利用?!盵43]115在文史資料中,記載了民國時期黔東南地區關于蕨的故事,《跪拜如像挖蕨樣》:“皮廈各庵懂懂狂,跪跪拜拜像挖芒;村寨內內廣麻拜,可考增朝唱辣忙?”將拜廟磕頭比作挖蕨,并指出挖蕨是為了度荒年。[44]25可看出挖蕨在民眾日常生活中的頻繁性與重要性。這些民間資料都系統而形象地體現出蕨在貴州民間救荒的作用。

(三)貴州荒年食蕨的衍生文化探析

貴州的自然生境為蕨的大量繁衍提供條件,在清至民國時期,貴州災荒的特性與蕨的救荒特性相契合,使蕨在貴州的救荒成效顯著,并引申出以蕨為指代的饑饉記憶,衍生出蕨為指代災荒文化。飲食人類學家薩頓,使用了“喚起的感受”的概念,即通過人們對食物的品嘗行為喚起一種集體的感受。[45]7蕨在貴州突出的救荒成效,在官方文獻、詩詞歌賦、民間文獻中均有記載,但側重點各有不同。官方文獻表達官方視野下蕨所代表的災荒文化,其描寫簡潔,側重蕨的實用性。詩詞歌賦表達地方精英視野中描寫蕨所代表的災荒文化,其救荒多了感情色彩,同時還以蕨諷政哀民。民間文獻表達了民眾眼中的蕨,作為災荒的直接承擔者,民眾對災荒的記憶更為深刻,描寫也更為生動,對災荒的描寫完整,民間文獻中蕨所蘊含的災荒文化更為生動,且以災荒記憶的形式為主要體現,歌頌蕨的救荒作用:“說起芒粑難吃又難挖,它只能幫助窮苦百姓度過災荒填肚皮。芒能救人災難皇帝官府狠心不聞也不問,皇帝官府不如蕨根葛兜有仁義?!盵42]74總之,蕨在清至民國時期的災荒中發揮重要的救荒作用,此一時期的官方、精英、民間雖表述側重點不同,但都體現出由蕨衍生的災荒文化。

結 語

貴州多山多雨的自然環境為蕨提供適宜生長的條件,地瘠民貧的社會環境為蕨提供廣泛食用的條件。清至民國時期,貴州災荒呈頻發性、分散性的特點,與蕨產量穩定、食用期長的特點相契合,使蕨的救荒成效顯著。同時,官方文獻、詩詞歌賦、民間文獻中均對蕨進行書寫,側重點各有不同,官方文獻書寫簡潔,側重蕨救荒的實用意義;詩詞歌賦以蕨抒情,側重蕨的象征意義;民間文獻最為生動,側重災荒中以蕨救荒的細節,以災荒記憶的形式呈現;此一時期,蕨在貴州的救荒具有典型性,衍生了豐富的災荒文化內涵。

注 釋:

①提及到蕨的救荒作用,但未深入探討的論文如下:覃婷婷《1937年貴州旱災與救濟》(碩士學位論文,貴州師范大學,2008);趙文婷《清代貴州災荒賑濟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19);聶選華《清代云貴地區的災荒賑濟研究》(博士學位論文,2019)。

②涉及到蕨在貴州野菜食用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著作主要有:嚴奇巖《竹枝詞中的清代貴州民族社會》(巴蜀書社,2009)。

猜你喜歡
災荒食用貴州
在國民黨災荒統治下的饑餓大眾
辣椒食用也有禁忌
冷凍食品,如何選購和食用?
貴州,有多美
沉醉貴州
多彩的貴州 多彩的茶
我與貴州茶一起
敘述·立場·記憶:戲曲文學中的災荒敘事
晚明河南災荒原因探究
食用芹菜六注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