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生成邏輯及其當代價值研究

2023-02-06 20:40張艷秋史健嘉
關鍵詞:俄國資本主義馬克思

張艷秋 史健嘉

馬克思在揭示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問題時,最初是通過剖析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結構以及生產方式,從而在批判黑格爾唯心史觀的基礎上創立了唯物史觀。但馬克思并不是西方中心論者,其研究視野伴隨著時代發展的軌跡轉移到東方,在深入剖析東方社會以及探討東方世界未來走向的基礎上創立了東方社會理論,其思想對人類社會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和現實價值。無產階級與人類解放是馬克思一以貫之之道,本文對東方社會理論整體的生成過程進行系統梳理,旨在破除單一社會發展道路的固有觀念,探尋東方社會理論的當代價值,繼而為當代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歷史邏輯:東方社會理論的時代背景

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是其在晚年形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成果,該理論的形成與所處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關。通過深入了解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革命形勢的變化以及東方反殖民運動的興起,能夠最大限度地挖掘東方社會理論中的深刻內涵。

(一)18-19世紀早期: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形成

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大機器生產開始取代手工勞動,原有工場手工業的生產方式也逐漸轉向機器大工業。在此推動下,西方資本主義飛速發展,殖民擴張日益加劇,以西歐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最大限度地逐利同時克服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所引發的本就無法調和的經濟危機,在世界建立了各自的殖民體系。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封閉落后的國家淪為資本主義國家商品傾銷與資本輸出的經濟附庸。這些被殖民的國家被納入了資本主義發展軌道,被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世界市場日益形成。伴隨這一過程,此前東方國家原始封閉的狀態逐漸被打破,世界各國、各民族被迫卷入世界分工,生產方式日益完善,歷史更加變成世界的歷史。

這一歷史現實讓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資產階級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5頁。東方卷入世界是歷史發展的必經之路,世界的視角也必然轉向東方社會。然而“東方從屬于西方”的背后是封閉落后的東方國家被侵略,財產資源被掠奪,人民被奴役、被屠殺、被販賣。東方的人民無比彷徨也渴望有人、有科學的理論、有一場徹底的革命來挽救他們當前的境況。在世界市場日益形成的過程中,作為現代資本主義產物的工人群體其主體意識漸漸覺醒,開始逐漸成為反抗資產階級統治的重要力量。

(二)19世紀70年代:巴黎公社失敗

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在巴黎公社運動中,無產階級缺乏同盟軍這一缺陷暴露無遺,也是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馬克思開始進一步思考東方社會革命問題。巴黎公社雖以武裝起義的形式奪取了政權,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但當時工人階級尚且不夠成熟,公社不可避免地成了一次偉大嘗試。但同時,巴黎公社的失敗也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一部生動的現實范本。重視無產階級同盟軍的建立是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失敗的經驗教訓中得出的重要內容,他也強調這里的無產階級同盟軍并不只是本國的工人階級,還包括世界上一切被壓迫民族,是世界無產階級的大聯合。

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使各國在貿易、殖民、交往過程中的聯系愈加緊密,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都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生產力的發展也使東西方矛盾愈發加劇。這樣的局面不僅使國家內部差距越來越大,也使世界開始逐漸“失衡”,東方社會受到巨大影響的同時西方社會的未來走向也將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巴黎公社失敗是無產階級革命中的一次慘痛經歷,更是一次寶貴經驗,東西方社會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愈發暗流涌動,各類矛盾交織,新的革命一觸即發。為了解決東西方社會的現實矛盾,馬克思將研究視角轉向了東方社會,這也為新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到來提供了思想武器。

(三)19世紀中后期:東方反殖民運動的高漲

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的同時,無產階級也隨之壯大。19世紀30年代開始,歐洲各國開始接連爆發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比較典型的有三大工人運動、法國二月革命、德國三月革命等,也表明無產階級政治力量逐漸獨立成熟。然而,這些革命運動最后都被資產階級無情鎮壓,歐洲各類革命運動均以失敗告終。伴隨這一過程,馬克思將研究視角轉向東方社會。在為《紐約論壇報》撰寫文章時,馬克思剖析了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國家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國門,被迫融入世界歷史進程。

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這將是一個奇觀:當西方列強用英、法、美等國的軍艦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運河口的時候,中國卻把動亂送往西方世界”。(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12頁。一方面,歐洲無產階級運動低落;另一方面,東方反殖民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特別是從19世紀中葉開始,東方國家接連發生重大社會結構變化。東方的一些落后國家在本國革命成功后,更讓馬克思將革命的希望寄托在東方,認為東方的革命運動更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開始進一步深入思考東方社會在反抗本國的封建主義、抗爭外來侵略的殖民主義后的國家走向問題。

二、理論邏輯:東方社會理論的形成之源

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有著特定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淵源,并從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中汲取精華,是馬克思隨著具體實際不斷發展而形成的理論。因此,其理論邏輯的鋪墊與展開值得深入探究。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唯物史觀的確立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唯物史觀進行了詳細論述,也標志著唯物史觀的正式形成。唯物史觀是東方社會理論的理論前提,也是指導整個東方社會理論的根本方法?!兜乱庵疽庾R形態》中,馬克思基于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時代條件,對市民社會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把握和研究。他指出,伴隨“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頁。世界歷史逐步形成。其中,重點論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來看,馬克思對東方社會理論的研究是以二者變化規律為基礎,通過研究整個東方社會存在的根本矛盾,從而探尋根本矛盾的解決路徑。

在馬克思看來,一方面,生產是改造自然的活動,表現為一定的生產力;另一方面,人們在生產中也必然要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二者始終相互矛盾,社會形態的變革也在二者的相互矛盾中完成。具體表現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方式的變革,世界逐漸連成整體,使原有的地域性被打破,各個國家開始了進一步的交流、交往、交融,世界的中心也不再局限于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東方逐漸融入世界,世界歷史逐漸形成。同時,生產力的變革又使國家結構和性質產生差異,一方面使東方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差距日益擴大,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受害者”;另一方面又能使東方落后國家積極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方式與經驗,即使本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仍試圖通過“跨越”資本主義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來加速本國的發展進程,以此縮小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差距。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作為物質資料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當二者不相適應時也必然引發矛盾運動。馬克思對世界的完整認識也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中、在世界發展的進程中同步完成的。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正是得益于《德意志意識形態》對唯物史觀的全面闡述,從而在科學的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產生的科學理論。

(二)《人類學筆記》:亞細亞所有制的明確

馬克思晚年將目光轉向了人類學和東方社會,對人類社會原生形態及其歷史有了新的認識,并在《人類學筆記》中深入闡述了他的研究成果,擺正了作為東方社會理論起點的亞細亞農村公社的歷史地位,為東方社會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馬克思在研究東方社會的過程中,以印度、俄國、中國為主要研究對象,其在東方社會中具有典型特征是因為無一例外地實行土地公有制,以共同體的形式占有和利用土地。馬克思提到最初的原始公社是氏族公社,土地由公社成員共同所有,共同耕種。在氏族公社中,隨著氏族內部旁系血親的發展壯大,氏族公社開始轉變為以親屬等級進行劃分的家庭公社,在家庭公社中土地劃分由繼承權決定,然而隨著時間的演變就使得這一制度愈發不均等。于是,為了改變這一情況,農村公社產生。綜上,馬克思通過對歷史的梳理得出了原始公社的演變順序,即氏族公社—家庭公社—農村公社,氏族公社是土地公社的最古形式,改變了原有的亞細亞公社所有制是公社的最原始形式的觀念。以俄國為例,它是唯一一個在全國范圍內保留農村公社的國家,馬克思認為同時保留公有成分和私有成分是其最大的特點,也意味著“俄國擁有社會新生的支點”。(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40頁。在此基礎上,通過對亞細亞所有制的深入考察,馬克思發現東方國家不具備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先決條件。

國家政治關系、社會組織特征和內部經濟結構是馬克思分析東方社會的主要切入點。以分析亞細亞所有制為例,透過土地公有、農村公社和中央集權這三個最典型特征,東方社會的極端滯后性一覽無遺。這種滯后性具體表現在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穩定性,是一種無論朝代如何更迭都要竭力維護原有統治的一種“虛假”穩定。在亞細亞所有制框架下的人們嚴格遵守框架內的制度,按部就班地進行農業、手工業勞作,活動被限制在村社中,活動范圍狹小,思維相對固化,不敢甚至也不想打破現有的“寧靜”,一定程度上喪失了自我意識。無論是從土地占有形式、剩余財產分配,還是從地緣中心的發展來看,都不難看出東方社會本身的性質以及內部結構的堅固性,自然也就不難看出東方社會緩慢性和滯后性背后的成因,同時也預示著東西方社會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三)《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草稿》:“跨越”設想的提出

《資本論》出版后,俄國社會反響強烈,俄國的革命者們關于俄國社會的發展前途爭論激烈。1881年,俄國女革命家查蘇利奇寫信向馬克思求教,馬克思面對這一請求在給其回信時態度審慎,歷經四稿。針對“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馬克思在《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草稿》中科學系統且全面地闡述了這一思想,論述了他對俄國社會發展道路的看法。十月革命前的俄國落后封閉,社會矛盾尖銳,這也迫使馬克思無法回避俄國未來的走向這一難題。如果俄國人民推翻沙皇統治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又要經受資產階級的剝削,無法實現真正的解放,對此,馬克思明確指出了避免“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災難性的波折”(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28頁。這種可能。馬克思認為彼時的俄國一方面不是“外國征服者的獵物”,(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21頁。另一方面能夠盡可能地利用資本主義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這也暗示了如果俄國能抓住特定歷史條件提供給它的最好機會,便可以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形態的可能性,并專門論述了俄國公社“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25頁。

馬克思通過對亞細亞生產方式的考察認為東方社會不具備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條件,有可能不通過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其思想發生重大轉折,在《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草稿》中對俄國未來發展前途的可能性進行了構想,認為俄國“不必自殺就可以獲得新的生命”。(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37頁。但與此同時,馬克思也明確強調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只是理論層面的設想,要實現這種可能,“要挽救俄國公社,就必須有俄國革命”。(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66頁?!叭绻锩谶m當的時刻發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來以保證農村公社的自由發展,那么,農村公社就會很快地變為俄國社會新生的因素,變為優于其他還處在資本主義制度奴役下的國家的因素?!?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69頁。馬克思關于東方國家發展走向前提條件的相關論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俄國革命進程。

三、實踐邏輯:東方社會理論的現實表達

東方社會理論是馬克思在理論層面上提出的關于東方國家走不同于西方道路的一種可能性建構,蘇聯、東歐各國、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權的建立則是從現實層面對東方社會理論的踐行。

(一)蘇東社會主義政權建立

19世紀的俄國內部矛盾尖銳,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農民與地主、沙皇統治階級與人民群眾、沙皇俄國與帝國主義之間矛盾交織,尤其是俄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整個國家陷入嚴重危機,這時的俄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已成為帝國主義各種矛盾的集合點和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在克里米亞戰爭后,徹底暴露了俄國農奴制的腐朽,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統治,實行了自上而下的農奴制改革。但是這場治標不治本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非但沒有達到既定效果反而使農民陷入更為悲慘的境地,階級矛盾擴大化、國內矛盾和形勢異常嚴峻,推翻沙俄統治的呼聲空前高漲,革命一觸即發。但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俄國的工人運動與世界的無產階級運動聯系在一起。俄國民眾歷經長期戰亂,怨聲載道,整個社會動蕩,尤其二月革命后,面臨著兩個政權并立的局面,雖然推翻了統治俄國長達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短暫取得了革命的勝利,但兩個政權并立致使俄國動蕩不安。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列寧抓住契機發動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自此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誕生,這也是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第一次成功實踐。

針對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能否進行無產階級革命,以及在革命勝利后能否真正實現社會主義這一嶄新的時代課題,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并未把馬克思主義神圣化、教條化,而是堅持從俄國的實際出發,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用對俄國國情的科學分析予以證明,并在晚年指出:“對俄國來說,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也已經過去了,我深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只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11)《列寧全集》(第三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66頁。列寧對社會主義這一深刻認識更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的發展與實踐。在俄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后,東歐各國也開始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伴隨著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西歐資本主義國家需要短暫的“喘息”,也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對東歐國家的侵略、剝削,同時也使東歐國家看到了資本主義的缺陷,再加之蘇聯的扶持與援助,東歐國家開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自此,社會主義政權在東歐各國遍地開花,社會主義從無到有,從一到多,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科學性也在實踐中逐步得到證明。

(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馬克思在論證東方社會理論的過程中,以俄國、印度、中國為典型。其中,俄國是保留完整的農村公社,印度是完全淪為殖民地,而中國與俄國、印度情況不同,屬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此,中國對未來的走向開始了積極的探索。歷史和實踐證明,無論是農民階級領導下的太平天國運動,還是地主階級領導下的洋務運動,抑或是資產階級領導下的辛亥革命,結局都昭然若揭。也是在中國開始對未來走向積極探索的過程中,馬克思開始改變觀念,認為西方社會和東方社會的關系不是一維的、單向度的,而是相互影響、緊密聯系的。因此,伴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在改變自身的同時也在默默改變世界。彼時的中國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1/3,中國是西方殖民者眼中地廣物博的大國與商品傾銷的主要市場,中國的動蕩與革命的星火也將會激化資本主義生產內部的矛盾,進而引爆西方社會體系醞釀已久的危機。

在學習探索本國發展道路的過程中,中國人也逐漸認識到帝國主義的真實意圖是將中國變為殖民地,成為帝國主義的經濟附庸與商品傾銷地,而非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因此中國絕不能寄希望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而喪失自主性與獨立權。馬克思也明確認為東方社會的殖民化不可能發展出資本主義。此時,十月革命給中國帶來了希望,中國工人階級也開始在先進分子的領導下組織工人運動進行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斗爭。自此,中國共產黨人著眼于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歷史環境,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在革命實踐中抓住一切有利條件,確定了中國要從新民主主義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兩步走”道路。直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中國徹底消滅了私有制,完成了對資本主義的跨越,真正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中國的社會主義雖然沒有按照東方社會理論所設定的具體路徑發展,但是就深層次邏輯而言,這也是中國無產階級自覺把握社會發展規律、自覺運用東方社會理論的成功實踐,更為其他落后國家實現社會形態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中國范本,極大地深化和完善了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

四、當代中國語境下東方社會理論的價值闡釋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馬克思關于東方社會理論的論斷為東方社會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無產階級革命爆發及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尤其置于當代中國語境下審視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守正創新:東方社會理論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基本遵循

19世紀,馬克思立足當時的歷史條件對社會主義革命進行分析與研究,這充分踐行了歷史唯物主義普遍原理及其相應的客觀要求。同時,由于馬克思長期處于資本主義社會,在研究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形成的相關思想成果更凸顯西方國家特性,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西方邏輯。然而,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對于具體的東方國家或者西方國家的發展則有著不同的邏輯遵循。正如歷史唯物主義所指出的:“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2頁。所以我們不能將馬克思在某一歷史時期提出的特定的思想或觀念當作永恒的真理或一成不變的教條,對于特定社會發展問題,應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要考慮到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存在的一般性問題,更應注意到某一具體社會的特殊性方面,理性分析與對待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內涵,區分歷史唯物主義的東西方邏輯?;仡欬h的百年歷史,中國共產黨人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探索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敢為人先,探索出不同于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主導的現代化范式,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毋庸置疑,在我國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一過程中,取得的一切成就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指引,今天我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更應該做到守正創新。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3)《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頁。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更是對東方社會理論的新時代踐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推進過程中始終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根本原則,把“給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14)《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強調 深入扎實抓好改革落實工作 盯著抓反復抓指導抓出成效》,《人民日報》2016年2月24日,第1版。作為工作的評價標準,用實踐證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是實現現代化的唯一途徑。當今世界處于大調整大變革時期,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成就與考驗并存,但仍然能夠逆流而上持續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社會和諧穩定,這期間付出了大量努力,也遭遇了各種考驗。因此,我們要時刻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器,與中國發展實際密切結合,不斷深入理論研究,創新理論體系,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發展持續注入理論能量。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正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在分析具體國情基礎上,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東方邏輯下選擇的正確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理論支點并不是東方社會理論中的“農村公社”和“西方革命的勝利”,而是在遵循本國國情基礎上探索出的一條改革開放、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新路。與此同時,中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對內不斷創新發展模式,以新發展理念指導現代化實踐;對外用開放包容的眼光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尊重多元,將自身優勢與其他優秀文明成果有機結合,始終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出現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堅持了東方社會理論的一般原則,即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同時吸收利用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文明成果,利用資本、駕馭資本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實現社會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梢哉f,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在堅持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基礎上創新生成的一條區別于“蘇聯模式”“西方模式”等既有范式的新道路,也為世界上其他想要獨立、解放與發展的國家提供了新范本。

(二)價值指引:東方社會理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可行性思路

面對歷史開始向世界歷史轉變這一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們更應該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東方社會理論的時代意蘊。馬克思認為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僅僅是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問題,其最終指向是在將東方融入世界歷史后實現共產主義的價值旨歸。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歷史是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的普遍交往將資本主義社會帶入新的歷史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資本主義世界歷史與共產主義世界歷史是當下對于世界歷史解讀的兩個維度,在世界歷史形成的過程中,西方國家堅持資本邏輯主導的發展模式,東方社會也逐步探索出了東方發展道路,同時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所創造出的巨大生產力也為共產主義的實現奠定了物質基礎。馬克思從世界歷史的高度指出了共產主義不是具有地域局限性的社會形態,它存在的本質是世界性的。東方社會理論是對世界歷史思想的補充,世界歷史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而共產主義的終極指向是人類真正意義上的解放和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然而“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15)《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49頁。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憑借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與擔當積極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共同困境,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人類謀福祉,這與馬克思畢生所追求的人類解放的偉大目標不謀而合。如今我們正站在時代發展的十字路口,仍處于資本主義主導下的世界歷史進程之中,某些西方國家卻繼續堅持冷戰思維和資本邏輯,和平與發展僅僅停留在理念層面,局部戰爭和沖突持續不斷。在這個意義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將馬克思“世界歷史規律與價值相統一”的歷史觀與當代世界發展大勢相結合的重要成果,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方案正在中國大地上踐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推進全球化進程中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開創了與不同發展程度國家交往的新范式,中國的方案為世界提供了普惠全人類的文明新形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人類的交往日益頻繁,國家間的聯系也日益緊密,當人類社會真正進入“歷史轉向世界歷史”的時代,無論是個體還是國家都無法做到獨善其身,因此要順應時代、順應世界發展的歷史規律,時刻警惕資產階級的虛假意識形態,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基礎,同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我們將東方社會融入世界,從世界歷史的高度出發來分析看待當前世界發展大勢及其存在的問題時,就不會出現“東”與“西”、“南”與“北”的對立,因此我們更應該清醒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必然性。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方案的提出恰恰是以新的實踐印證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所映射的人類歷史演進規律。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東方社會理論存在價值目標的一致性,雖然當下我們距離實現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的聯合體”還很遙遠,但我們不難看出中國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以及在此指導下的實踐正是通向“自由人的聯合體”的正確道路,也是新時代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與馬克思主義終極追求的中國答卷?!叭f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是對中國“達則兼濟天下”胸懷的準確把握,更是對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精神意蘊的新時代延展,繼續深入推進全球化、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合作共贏,持續推進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明多樣化,合力實現人類共同價值追求,早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對當代“怎樣建設世界、建設怎樣的世界”具有深遠意義。

五、結語

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是站在唯物史觀的理論基點上,結合特殊的時代背景對東方社會的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等要素進行深刻分析,并提出了“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理論設想。如今,我們正無比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時刻,正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我們更需要正確看待和深入剖析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思想,堅持從具體國情出發,充分挖掘東方社會理論的思想精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猜你喜歡
俄國資本主義馬克思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展趨勢
在俄國歷史中理解歷史俄國
俄羅斯提出俄國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紀俄國史》前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