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壬辰戰爭中朝鮮在地兩班對援朝明軍的認識
——以鄭慶云《孤臺日錄》為中心

2023-02-06 20:40劉永連
關鍵詞:慶尚明軍慶云

劉永連 高 楠

萬歷二十年(1592)四月,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日軍勢如破竹,一路北上,朝鮮官軍潰散,三都盡失。在這種情況下,朝鮮地方士人自發招募義旅,迎擊日軍。慶尚道咸陽郡的鄭慶云任招募有司、招募從事官,戰爭中頻繁地與明軍接觸,其日記《孤臺日錄》表現出對明軍動向的密切關注,是反映明軍在朝活動的珍貴資料。國內至今未見對此日記較為充分的研究利用。關于日記中出現的援朝明軍,筆者僅見韓國學者韓明基有過相關分析。韓明基認為,鄭慶云對明軍的認識是動態變化的,且具有兩面性。(1)韓明基以時間為線索來談鄭慶云對明軍的認識和態度,戰爭前期對明軍充滿期待,平壤大捷使其贊譽有加,碧蹄館失利后仍積極籌備招待明軍的物資。隨著議和傾向漸明,支待明軍帶來的壓力及明軍的軍紀問題使鄭慶云對明軍的評價轉向負面。丁酉再亂,日本的進攻更為殘暴,鄭慶云在親友喪命、顛沛流離的避難生活中重新意識到朝鮮軍隊的脆弱性,朝鮮唯有依靠明軍才能打敗日軍。參見[韓]韓明基:《〈孤臺日錄〉中的明軍身影》,《南冥學》2010年第15輯,第275-306頁。但總的來說,韓明基的認識與現今諸多韓國學者對援朝明軍作用的評價類似,著重強調支待明軍給朝鮮民眾帶來經濟負擔及明軍因軍紀問題對朝鮮地方造成的傷害。

事實上,鄭慶云對明軍的認識更為立體多元,且這些認識的產生及變化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明軍南下后,鄭慶云雖多次指出明軍軍紀敗壞帶來的民弊問題,但其仍舊對劉綎、駱尚志等南兵將領表現出贊賞和感恩,也常常表現出對客死異鄉的明軍將士的同情。南下的明軍之所以出現鄭慶云指出的軍紀問題,與當時全羅、慶尚地區的形勢、環境密切相關,必須結合明軍處境做綜合分析。若單純抓住鄭慶云對明軍軍紀問題的批判來評定援朝明軍的作用,未免有失公允。本文擬以鄉居兩班鄭慶云在壬辰戰爭中的日記為依據,展現具體戰爭活動中朝鮮地方士人對明軍的復雜情感變化。同時,從朝鮮地方社會的視角出發認識援朝明軍及戰爭本身,以期對壬辰戰爭諸多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一、地方鄉儒:鄭慶云及其著作《孤臺日錄》

“兩班”制度是朝鮮特有的身份制度。高麗時期,“兩班”主要指“文班”和“武班”,成員均為貴族。李氏王朝建立,作為統治階層的兩班主要分為京班和鄉班兩種類型。在京兩班大多是漢城及其周邊地區的名門望族,多出任政府高官。16世紀,由于頻繁的士禍及勸農政策的實施等多種因素,大量兩班走出京城返回農村,構筑自己的永久世居地和文化根基,這些返回農村居住的兩班就成為在地兩班。(2)潘暢和、何方:《論古代朝鮮的“兩班”及其文化特點》,《東疆學刊》2010年第3期,第1-6、113頁?;氐焦释恋膬砂鄳{借學識素養、為官經歷等優勢,活躍在地方政治、文化生活中。在慶尚道,儒學大家曹植及其門徒鄭仁弘、郭再佑、崔永慶等地方鄉儒即為此種勢力的代表。他們通過辦學堂、書院等形式廣泛傳播性理學,形成了以重實踐為學風的南冥學派。(3)按:曹植(1501—1572),號南冥,朝鮮朝時期著名的性理學家,其學說被稱為“南冥學”?!澳馅W”以反己修身、篤實踐履為特點,具有鮮明的實學品格。在這種學風的影響下,慶尚道一帶涌現出許多節義之士。除了在地方日常政治、文化活動中發揮作用,當國家面臨危機或重大事件時,這些士人也會懷著效命家國的使命感,積極作出響應。萬歷二十年(1592)四月,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小西行長等倭酋率軍直搗釜山,長驅直入,戰火很快彌漫慶尚道列邑。朝鮮官軍潰散,國王倉皇西巡。在這種狀況下,慶尚道一帶的士人積極動員地方民眾,組織義兵,參與到反擊倭賊的戰斗中。鄭慶云即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鄭慶云,字德颙,號孤臺,晉陽人,嘉靖三十五年(朝鮮明宗十一年,1556年)生于慶尚道咸陽郡。其祖父鄭希甫深諳性理學,常群聚講學,傳道授業,是當時咸陽一帶的名儒。鄭慶云一生屢經坎坷,幼年喪父、喪母,跟隨其兄生活,由其兄授學。19歲時,其兄不幸離世,鄭慶云與嫂侄一同生活。26歲,鄭慶云師從鄭仁弘。壬辰戰事起,鄭慶云與其師友鄭仁弘、金沔、樸惺、郭趨等廣召義士,共謀義舉,在抗擊日倭的戰斗中多有建樹。招諭使金誠一到咸陽后,發布檄文,傳列各邑,選定各地起兵有司,使各地義兵活動風起云涌。鄭慶云以招募有司、招募從事官的身份投入到兩南地區(4)按:兩南指湖南、嶺南,對應朝鮮全羅道、慶尚道。轟轟烈烈的義兵活動中。

壬辰戰爭期間,鄭慶云在地方從事的各種政治、軍事活動,在其日記《孤臺日錄》中有詳細的記載?!豆屡_日錄》手稿原件曾為大火燒毀,流傳下來的是其家族后代保存的手抄本。1986年,慶尚大學教授吳義煥將其發掘并公開?!豆屡_日錄》共有4卷,第一卷從宣祖二十五年(1592)四月二十三日至宣祖二十六年(1593)十二月三十日;第二卷從宣祖二十七年(1594)四月二十三日至宣祖三十年(1597)十二月三十日;第三卷從宣祖三十一年(1598)一月一日至宣祖三十五年(1602)十二月三十日;第四卷從宣祖三十六年(1603)一月一日至光海君元年(1609)十一月一日。日記4卷體量相當,前2卷記事尤為詳細,除了個人生活日常外,還收錄各種公文、書信以記述明軍動向、義兵活動等信息,較為集中地反映了以鄭慶云為代表的地方士人奮力抗倭及與明軍接觸的情況。后2卷記錄鄭慶云的個人生活體驗,包括交友、祭祀等內容,集中反映了戰后朝鮮地方弊政及以蘫溪書院為中心發生的士人矛盾。本文主要利用寫于戰時的前2卷內容,以日記中出現的明軍行跡為關注重點,分析鄉居兩班對明軍的認識和態度。

通常來說,日記以個人為視角進行微觀記述,實錄則以國家為視角進行宏觀記述。鄭慶云作為地方鄉儒,除了個人生活和地方社會事務外,他還時刻關注國家安危,因而其日記體現著個人和國家的二元焦點。(5)[韓]鄭宇樂:《〈孤臺日錄〉中的敘述意識和危機日?!?,《退溪學與韓國文化》2009年第44輯,第157-188頁。同時,鄭慶云作為在地兩班,在朝鮮地方社會有著廣泛的關系網,日記中與其交往頻繁的樸公干、盧志夫等均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儒生。他們時常通過信函、鄉校會議等方式進行信息傳遞、思想碰撞??梢哉f,《孤臺日錄》不僅是鄭慶云個人思想感受的表達,還匯聚著這一時期眾多地方儒士的對家國命運、對援朝明軍及明朝的復雜情感及認識。鄭慶云主要活動在慶尚道,間或涉及全羅道,日記相關記載不僅還原了戰時朝鮮地方社會的真實狀況,也恰恰反映了南下明軍的復雜處境,對了解戰爭細節及探究中朝關系諸多問題有重要作用。

二、多元立體:鄭慶云眼中的明軍形象

日軍發動侵朝戰爭,位于朝鮮半島南部的慶尚、全羅兩道率先受到戰火沖擊。萬歷二十年(1592)四月十三日,日軍直搗釜山,次日攻陷東萊。很快,“嶺南六十余邑,盡已淪陷,唯右道六七邑,僅免兵火,而軍卒則已散矣”。(6)[朝鮮朝]趙慶男:《亂中雜錄》(第一),韓國古典綜合數據庫,第113頁,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G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GO&dataId=ITKC_GO_1332A_0020_000_0100。在這種情況下,嶺南士人鄭仁弘、郭再佑、金沔等積極招募義旅,迎擊倭賊。在此期間,鄭慶云與境內士子共謀募兵、籌糧、造軍器等活動。地方組織的義軍雖有斬獲,但未能阻止來勢洶洶的日軍繼續北上。五月初,京畿一帶便彌漫兇寇。十五日,平壤淪陷。宣祖倉皇西幸,遣使赴明告急請兵。明廷差出副總兵祖承訓、游擊將史儒等領遼兵3 000渡江救援。六月底,祖承訓、史儒等部到達義州。此后,身處慶尚南道戰火中的鄭慶云開始從各種通文中得到有關明軍的消息。隨著戰事的發展及個人戰爭經歷的變化,鄭慶云對明軍產生了期盼、感恩、排斥、同情等多種情感。這些情感的產生及變化,與其作為在地鄉班的特殊身份及認識有著緊密的聯系。

(一)英勇作戰的明軍

明廷發兵援救后,宣祖詔諭慶尚、全羅、忠清三道天朝來援之意,以圖振奮士氣。八月初二,巡使傳告列邑,天兵已到開城。(7)[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29頁。初三日,慶右水使軍官李沖帶來消息稱:“唐兵三萬已到龍川,繼援兵馬留鎮江邊,遼尹李成梁代差祖承訓為大將,王、楊、郭、史諸將為副”。(8)[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30頁。明軍來援的消息不斷傳來,使鄭慶云對明軍擊退倭賊、挽救朝鮮充滿期待。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八日,李如松率軍四面攻城,破七星門而入,攻陷平壤城,斬獲賊首千余級。平壤大捷的消息很快傳至朝鮮半島南端,正在為義兵活動奔波的鄭慶云感慨:“天子之待我國可謂至矣,而王靈之遠暢,如泰山之壓卵”。(9)[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59頁。明軍光復平壤后,城內日軍流竄逃遁至黃州,備受鼓舞的朝鮮官軍乘勝追擊,“斬馘百余,射殺千余名”。(10)《朝鮮宣祖實錄》卷三十四,宣祖二十六年正月丙寅條,首爾:東國文化社,1955-1958年,第601頁。多地日軍震動,“昌原之賊輸卜于金海等地,將有歸思。開寧、星州之賊亦有卷歸形跡,聞箕城之賊已被殲滅故也”。(11)[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62頁。在這種形勢下,鄭慶云對擊退日軍充滿信心:“聞來不勝喜躍,自不禁折屐之心也。天兵大捷,已成破竹之勢;海上丑類,自畏厥角之崩矣”。(12)[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62-63頁。懷著痛擊日軍的喜悅,鄭慶云在日記中記錄了此時援朝明軍將領的姓名,贊賞其勇武,進而感恩明朝“字小之仁”:“茍非圣天子字惠我國,則恢復之期不可以日月計也。天子一視同仁之德,嗚呼,至哉!”(13)[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63-64頁。明軍入境朝鮮之初,主要在朝鮮半島北部對日軍進行反擊,此時明軍士氣振奮,糧餉供應不成問題,對日作戰接連取勝,朝鮮上下為之一振。尤其身處朝鮮半島南部的朝鮮民眾,無不懷著明軍救其于水火的熱切期盼。

明軍陸續開赴朝鮮,糧餉問題至為關鍵。明軍還未大規模南下時,兩南地區就接到籌備糧餉以迎王師的指令。各郡士人聚集,共議接待之事,“大邑則酒五十盆、牛三首;小邑則酒三十盆、牛二首。卜定以待天兵南下之日,簞食壺漿以迎于道左”。(14)[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66頁?!拔逶?,李提督親率大軍,逾鳥嶺至聞慶,分部諸將,以劉總兵綎率福建、川蜀、南蠻等處召募兵屯星州、八莒縣;以吳總兵惟忠率南兵屯善山、鳳溪縣;以李總兵寧、祖總兵承訓、葛總兵逢夏率遼廣兵屯居昌;駱游擊尚志、王總兵必迪,亦率南兵屯慶州,環四面而相持不進?!?15)[朝鮮朝]申炅:《再造藩邦志》卷二,首爾:奎章閣藏本,奎4494-v.1-4,第75頁。明軍陸續南下,支待問題更顯緊迫。慶尚、全羅兩道雖在經受日軍擄掠后呈民生凋敝之狀,但兩南人民感激明朝救國之恩,懷著明軍能夠驅逐日倭的期待,仍竭力籌備,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而如或念及于吾其被發左衽之歸,則雖愚夫愚婦亦且蹈舞而為之。況在士子之列,而不極力于此哉?各于其官,別定有司,使之遍諭人民,隨其貧富,米聚其白,牛牽其肥,月三五前急會于帶方,東逾而犒之道左。則雖不足答皇恩之罔極,亦足以寓我國臣民知感之意矣”。(16)[朝鮮朝]趙慶男:《亂中雜錄》(二),韓國古典綜合數據庫,第92頁,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G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GO&dataId=ITKC_GO_1332A_0030_000_0020。以鄭慶云為代表的在地鄉班,正是懷著這種心情,積極承擔起動員鄉民、組織籌運糧餉的責任,積極投身于支待明軍的準備工作中。

(二)軍紀敗壞的明軍

明軍遭遇碧蹄館之敗后,戰爭進入議和階段。在明方代表沈惟敬與倭酋小西行長的談判正在進行時,加藤清正糾合諸酋,發兵數十萬攻打晉州。朝鮮遣金命元、柳成龍先后向駐扎大丘的劉綎告急。但因提督李如松等已與小西行長約定息兵,劉綎處于兩難之境,“欲提兵往救,而此處亦無軍兵。曾招住居昌遼將,使之來守高靈、陜川,然后吾欲行軍,而號令不行”;(17)《朝鮮宣祖實錄》卷四十一,宣祖二十六年八月壬午條,首爾:東國文化社,1955-1958年,第56頁。而且大丘處于慶尚北道,離晉州尚遠,劉綎軍隊鞭長莫及。二十九日,在日軍的強勢進攻下,晉州淪陷,“右道節度使崔慶會、倡義使金千鎰、忠清兵使黃進、巨濟縣令金俊民等,皆死之”。(18)[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86-87頁。鄭慶云無奈又痛心地感慨:“賊圍晉州三匝,而外無蚍蜉之援?!?19)[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86頁。明軍未能馳救晉州,無疑讓鄭慶云大失所望,其對明軍的評價逐漸轉下。

日軍占領晉州后,將城內糧草洗劫一空,運往草溪,沿路焚蕩官舍,擄掠人民。慶尚道各邑,人心洶洶,鄭慶云也曾被迫挈家累次流寓。此時南下明軍過郡咸陽等地,“而邑無人跡,接待末由”,遂自行搜刮鄉民糧草。(20)[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90頁。此后幾日,明軍接連過郡,士兵“各求雞酒、萊果、卜馬等物,急于星火”,(21)[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94頁。本就飽受日軍搶掠的鄉民不堪重負。明軍的搶掠行為及支待明軍的沉重壓力,使鄭慶云開始頻頻批評明軍軍紀之敗壞,“天兵百余人自全羅道到郡,居民之驚懼益甚也”,“天兵滿郡,居民一空,搜刮之害,無異于倭奴矣”。(22)[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90頁。從鄭慶云的視角看,其為躲避日軍而東躲西藏之時,寄托了無限期待的明軍在晉州岌岌可危之際卻并未伸出援手,反而與野蠻的日軍一樣四處搜刮鄉民糧草。此時,浮萍一樣的境遇及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其對明軍的失望與日俱增。

鄭慶云友人因明軍而遭受的身心傷害及財產損失,令其極為憤怒?!疤毂巳俗栽品暹^郡,向安陰,路入介坪村盧志夫家,與志夫相詰歐打。志夫破面流血,身亦重傷?!?23)[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94頁。加重鄭慶云不滿情緒的,還有明軍對其造成的直接傷害:在往南原追逃奴的過程中,鄭慶云被明軍奪馬;往書院議事的途中,又一次受侮于明軍。(24)[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106-107頁。援朝明軍兵種不一,戰斗能力、紀律情況等參差不齊。經過與明軍的接觸,鄭慶云對遼兵印象極差,多次直接表現出對過郡遼兵的不滿?!疤毂魂嚨娇?,而遼人五名宿于侄家,私笠冒、衣服、筆墨、手巾而去,可恨”;(25)[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100頁?!疤毂|東人數十來宿侄家,可嘆”;(26)[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109頁?!斑|東兵故大肆聚斂,人民不勝其苦矣”。(27)[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二,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130頁??傊?,由于日軍侵擾不斷,鄭慶云也被迫流寓,再加之支待明軍的壓力及部分明軍軍紀問題給朝鮮地方帶來的傷害,其日記中對明軍負面形象的記錄明顯增多。

(三)御眾嚴明的將領

鄭慶云提及的明軍擾民之舉,大多是不受約束的小股過郡軍隊所為。在批評明軍的同時,鄭慶云明確表示對駱尚志、戚金、劉綎等南兵將領的贊賞。駱尚志,浙江定海衛百戶出身,克復平壤時,奮身登先,立下大功,率領南兵營炮隊多次在對日作戰中取勝。鄭慶云從各種消息中聞知其名,對其有極好的印象:“參將名尚志,力舉千斤,忠勇絕倫,御眾嚴明,人甚愛之”。(28)[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95頁。八月二十九日,駱尚志領浙江兵入駐咸陽郡,親見駱將后,鄭氏更是贊譽有加:“尚志年六十五,身長不過七尺,形貌肥厚,目光炯然,臂力絕倫,能舉千斤,故號駱千斤。與士卒同甘苦,日食六升,肉數斤,服勞不輟,致力邊鄙,用槍習劍,未嘗少休,廉于持已,勇于臨戰,為天將第一?!?29)[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97頁。戚金,傳為戚繼光后代,領浙步兵援朝,曾駐軍礪山,因軍紀嚴明,當地人立清德碑以示感恩。閏十一月四日,戚金過郡咸陽,鄭慶云贊賞其“御眾仁明,秋毫不犯”。(30)[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108頁。同樣被立碑紀念的還有游擊藍芳威。丁酉再亂時,藍芳威從劉綎為將,曾作為中路先鋒領兵與倭戰于泗川。盡管泗川之役敗績,但朝鮮人對其印象頗佳,鄭慶云還參與為其立頌德碑,自稱“鄉人欲立藍游擊芳葳頌德碑,余制之”。(31)[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三,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297頁。

總兵劉綎,領川兵兩度入朝,平壤大捷后追擊倭寇南下,頻繁地在全羅、慶尚兩道活動。明、日兩國議和時,劉綎長時期駐軍慶尚道,還曾入郡咸陽,因此在援朝將領中為鄭慶云記錄最多。因糧草缺乏,明軍有擄掠鄉民的行為,劉綎多次號令禁止,鄭慶云對此頗為感激:“劉總兵以天兵往來之人,出入各邑,奪入財物,恐嚇邑宰,殊非御眾本意,送牌文于各邑,令委官周雖孫留郡,使禁侵漁之弊??偙菸覗|方之人,嗚呼,至哉!”(32)[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109頁。萬歷二十一年(1593)閏十一月,劉綎牌文至咸陽,鄭慶云參與到犒軍準備工作中。當劉綎領兵入郡時,一郡士人宴請劉綎,與劉綎產生直接的接觸。劉綎南下途中親見戰火中各邑凋敝之狀,深知此時朝鮮民生之艱,面對咸陽郡人殺牛備酒的接待,他只受部分物資,且多番勸諭手下士卒切勿暴掠人民,言行之間處處表現出對朝鮮民生的體恤。宴飲中,咸陽士人得到劉綎禮遇,參宴的鄭慶云對劉綎評價極高:“總府以中國大將來救我國,其威儀之盛,爵位之高,至矣盡矣。而包舍編覆,無不委曲,與人言語,忠義之誠出于天性。和容溫語,無凌厲駕馭之態;慈祥愷悌,有即溫望儼之儀。待士子如家人子弟,馭士卒無一毫犯律,蔚然有古名將之風”。(33)[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111-114頁。從鄭慶云對駱尚志、戚金、劉綎等將領的評價中不難看出,在混亂的戰爭狀態下,明軍將領能否約束士兵成為其判定明軍好壞的重要標準。

除期待、感恩、不滿,鄭慶云還間或表露出對明軍的擔憂、同情。對于不幸遇難的明軍將士,鄭慶云表露痛心之意:“天兵將渡洛江之際,朽船翻水,唐人三十、我國人三名溺死。上國之人,來救我國,而未兌溺死,哀哉!”(34)[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101頁。聞知游擊將周弘謨病卒于朝鮮,鄭慶云感慨:“天將客死萬里之外,可哀!”(35)[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二,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131頁。作為飽讀詩書的鄉儒,鄭慶云還留心明軍將領的詩作,劉綎作詩抒懷:“老蚌親陽為怕寒,野禽何事苦相干?身離窟穴珠胎損,力盡沙灘翠羽殘。開口豈知閉口秋,入頭誰料出頭難。早知俱落漁人手,云水飛潛各自安”。鄭慶云贊其“詩思妙奪天機”。(36)[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110頁??傊?,鄭慶云對明軍的評價是動態變化的,也是多面的、立體的。在其個人日記中,不免情緒化表達,但其仍舊能大體對明軍做辯證評價,并沒有因為部分明軍的軍紀問題否定所有明軍的犧牲與貢獻。

三、糧餉與和議:明軍形象變化的原因

以鄭慶云為代表的朝鮮人對明軍認識和情感之變化還有值得深究的深層因素。

(一)糧餉供應困難

必須指出,明朝對軍隊并不是毫無約束。在明軍主力南下前,明朝的兵部移咨及行軍約束就傳到了咸陽郡。鄭慶云對此感慨:“滿紙條法,皆是活我、恤我之意?;实壑h被四夷者,概可見矣?!?37)[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64頁。就明軍將領而言,劉綎、戚金等統兵將領也注意嚴格禁約手下士兵,“御眾仁明,秋毫不犯”。那么,為何部分南下明軍會多次出現鄭慶云所描繪的搶掠行為呢?歸根結底是此時兩南地區的軍糧供應出現嚴重問題。

在朝鮮遣使赴明請援之前,承平日久的朝鮮在日軍的進攻下已經自亂陣腳,兩南地區的郡縣更是一片混亂。以咸陽郡為例,“本郡之兵,自結陣之后,奪人之馬,掠人之財,橫行泛濫。人不堪其苦,而莫之能戢”。(38)[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18頁??梢?,戰爭剛開始,朝鮮內部就出現了混亂與矛盾,這種混亂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了朝鮮官府組織能力基本喪失,很多郡縣只能依靠地方鄉儒自發地募兵、募糧,但顯然這種倡議活動起到的作用有限。萬歷二十一年(1593)五月三日,朝鮮督運使趙純道為籌運軍糧到郡咸陽,“促運甚急,每一夫出四馱,迫于星火,民生反羨焚蕩之邑”。(39)[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78頁。二十九日,督運御史尹景立到郡,傳教:“軍糧四十石輸運于二息程者,除東班六品;二十石則參上影職;十五石訓導。公私賤并有差等,賞格有秩。持空頭敕,聽士民自募,隨其多小,即給官教”。(40)[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81-82頁。朝鮮王廷不惜以官職為誘,動員當地百姓參與捐糧、運糧,足見此時籌運軍糧之艱難。五月底,羅州、高山、萬頃、興德、臨陂等地官員皆以支待明軍會于咸陽。(41)[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82頁。由于咸陽是慶尚通往全羅的交通要道,大量明軍行軍過境,均需要當地接待,鄭慶云持續地感受到支待明軍的壓力。六月十二日,鄭慶云前往居昌,行至中途而返。據其所觀,“往來之際,湖嶺載馱,彌滿道路,處處如市。馬食禾稼,所過赤地”。(42)[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83頁。趙慶男的《亂中雜錄》對此時兩南地區支待明軍之狀也有記載:“湖南之人支供天兵于善山、星州,所餉糧饌,一夫二馱,轉輸之勞,不可勝計。以生進及士子等,分定監官,到彼監供,他道皆然?!?43)[朝鮮朝]趙慶男:《亂中雜錄》(二),韓國古典綜合數據庫,第92頁,https://db.itkc.or.kr/imgviewer/item?itemId=GO#imgviewer/imgnode?grpId=&itemId=GO&dataId=ITKC_GO_1332A_0030_000_0020。作為參與地方籌糧、運糧工作的地方鄉班,鄭慶云因支待明軍之弊而產生的擔憂與不滿不斷發酵,一度發出“民生反羨焚蕩之邑”的感慨。明軍剛剛南下,就出現嚴重的缺糧情況。無糧可食,將士反應激烈,“嶺南天將皆要還,以糧缺為報,以激經略之怒。經略怒,以管糧陪臣等不能盡職,夜不收一人鎖拿湖、嶺管糧趙信道、任發英而去”。(44)《朝鮮宣祖實錄》卷四十一,宣祖二十六年八月戊申條,首爾:東國文化社,1955-1958年,第83頁。鄭慶云經常批評明軍搶奪糧草的軍紀問題,但他所描述的朝鮮賣官籌糧、各地艱難轉輸糧餉的景象,其實恰恰反映了南下明軍的真實處境,這正是為何南下明軍意欲撤兵、部分明軍搶奪糧草的重要原因。

造成將士無糧可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日軍自朝鮮半島南部沿海登陸,最先遭到攻擊的便是慶尚、全羅兩道,各邑的糧食或被日軍搶掠,或者被變民占去。第二,朝鮮一直未能有效地解決運輸問題。平壤之役后,南下的明軍數量增多,而朝鮮自中央到地方負責糧餉支供的官員問題頻出,導致糧草在運輸環節出現極大損失?!皯舨芘袝钫\中,專管糧料,而不幸于七月身死。其以下派送兩南者,如全羅道任發英、慶尚道趙信道、慎德容等,不能于職,以致如此?!?45)《朝鮮宣祖實錄》卷四十一,宣祖二十六年八月戊申條,首爾:東國文化社,1955-1958年,第83頁。不僅戶曹未能有所作為,地方督運也出現官員貪污、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星州牧使李德悅虐民如虎,督納積谷如山,但卻全部被日軍掠走。(46)[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64-65頁。咸陽郡的前郡守李覺,“為人庸鄙,曾在本郡,多有不謹之說。至于運糧之際,多數被偷于下輩,欲免罪責,巧作小斛,減殺俵給,以致天將之怒”。(47)《朝鮮宣祖實錄》卷四十四,宣祖二十六年十一月丙辰條,首爾:東國文化社,1955-1958年,第119頁。第三,運糧隊伍抗風險能力差,輕易便被日軍劫掠。鄭慶云多次記載運糧隊伍被劫的情況:“迎餉天兵卜馱,為賊所圍,因被奪。本郡人三四名亦被擄焉”;(48)[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79頁?!疤蛾柛挂蕴毂Т钍箚T率列邑人馬到星州,入莒縣,為賊所圍。我國人驚惶顛仆,糧餉、器械盡為被奪”。(49)[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80頁。第四,地方兵使暴虐無道,民眾不堪役使而逃匿,使募糧、運糧更為困難。比如兵使軍官樸天鳳到咸陽后,抄發軍士,嚴刑峻法,民不聊生;兵使成允文構陷城主,視人命如草芥,亦引起鄉民痛恨。(50)[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121-124頁??傊?,朝鮮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機構在戰爭狀態下均無法高效運行,導致朝鮮不僅籌集不到糧草,而且連明朝援糧都無法順利運輸,糧餉問題成為困擾明軍對日軍作戰的重要因素。

影響鄭慶云認識變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明軍軍紀問題,而其根源在于軍糧供應不足。士兵作戰無糧,猶無水之魚,何況跋山涉水遠赴朝鮮的明軍將士。當我們綜合看待鄭慶云本人對地方官員貪污腐敗、各地土賊趁機作亂、日軍燒殺搶掠等現象記載時,不難發現,戰時地方民眾經歷的苦難,絕不是單由部分軍紀敗壞的過郡明軍造成的。鄭慶云在日記中發出的“可惡”“可恨”等憤恨評價,更多是針對朝鮮官員腐敗等上述諸多問題。部分韓國學者經常把戰爭取勝的原因歸功于朝鮮義兵,反過來有意夸大一些士人文集、日記中有關明軍負面評價的記載,丑化明軍形象。這種忽略明軍處境,憑借少數明軍的軍紀問題試圖抹殺援朝明軍整個群體所做的犧牲和貢獻的做法,是不妥當的。明軍形象及朝鮮士人有關明軍的記載是多元的、立體的,必須做綜合分析。

(二)明、日兩國封貢議和

此外,封貢議和由明、日兩國主導,朝鮮的前途命運與議和談判緊密相關,因此無論在朝士人還是在野士人,都一直關心明、日兩國議和談判進展。這一過程,深刻影響到鄭慶云等士人對明軍的認識。議和交涉開展前,明朝就曾頒布諭賊將敕文,試圖勸退日軍,鄭慶云此時已表現出反對態度,“若因此御敕犬羊回心,則所謂尺紙能卻百萬師者也”。(51)[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57頁。從此鄭慶云對明、日兩國議和交涉的過程表現出持續關注,并在此基礎上多次轉變對明軍的評價。

當時,中日兩國為表示議和誠意,未有大規模沖突。但對朝鮮而言,南下的明軍不與倭賊作戰,各邑鄉民仍須竭力支待明軍,鄭慶云對此極為失望與不滿。倡議使金千鎰曾設伏擊殺日軍,明軍將領收到日軍的控訴后擔心議和節外生枝,下令朝鮮軍隊禁止追擊日軍。鄭慶云的憤怒進一步升級:“犬豕不可結以恩信,國辱固當百世難忘。而遽稱和議,使兇丑之徒善終而歸,豈是為國之道耶?!?52)[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77頁。晉州淪陷后,明廷主戰派又一次上奏,極陳議和之弊,明朝方面態度一度變得強硬。十一月,“皇帝遣聘游擊曉諭,倭奴渡海而去,則許令納貢;不即渡海,則無遺剿滅”。(53)[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105頁。劉綎也有所動作,調兵陣于三嘉、宜寧等地,阻遏日軍北上。這一系列舉措,似乎又讓鄭慶云看到剿滅日軍的希望,他對明軍的評價又一次變化:“微天兵,吾其被發左袵矣”。(54)[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一,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105頁。再后明廷主和派強力推進議和,與日方代表小西飛定下“三事”(55)按:萬歷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與日本請封使內藤如安(小西飛)訂立“三事”之約,所謂“三事”,即一、釜山倭眾準封后,一人不敢留住朝鮮,又不留對馬,速回國。一、封外不許別求貢市。一、修好朝鮮,共為屬國,不得復肆侵犯。參見姜亞沙、經莉、陳湛綺編:《朝鮮史料匯編》第18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4年,第65頁。之約,派出冊封使團準備經由朝鮮赴日本冊封豐臣秀吉。萬歷二十三年(1595)六月、十月,冊封副使楊方亨、正使李宗城先后過郡咸陽,鄭慶云兩次與鄉人觀光,大呼“可想倭奴桀鷙之狀,王靈不振之實”。(56)[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二,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184頁。次年四月,李宗城出逃事件再次對鄭慶云造成沖擊,其對明廷冊封日本的失望和不滿幾乎到達頂點:“賊據海上,侵侮百端,而中國遽信沈惟敬之邪謀,不念事體之殊失。天使急下東藩,投入虎穴,于今八個月矣。今者脫身遠走,微服而行,軍卒星散,繭足道路者,不知其數。王中軍則退依于全州,撥軍則共聚于陜川,惴惴之狀,危若一發。東民之涂炭,有不足說。天子威靈,受制于秀吉掌股之間。機事狼狽,至于此極。無人之嘆,中國亦然”。(57)[朝鮮朝]鄭慶云:《孤臺日錄》卷二,晉州:慶尚大學校中央圖書館文泉閣藏本,第193頁。鄭慶云的情緒變化、情感起伏,其實是當時整個朝鮮王朝心理動態的縮影。而朝鮮與明朝之所以在對日議和問題上有如此大的分歧,主要是因為兩國在處理與日本關系時認識的偏差。

在華夏中心意識和大一統理念的支配下,中國統治者將與中國發生聯系的其他國家納入朝貢制度的框架,追求的是君臣主從關系的名分或形式,明朝對朝貢國的所謂“控制”,主要表現為名義上的“臣”或文化上的“化”。(58)李云泉:《朝貢制度史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年,第159-161頁。在明朝派出大軍開赴朝鮮半島之前,和戰并用的方針就已在朝廷議論,這種處置方式也貫穿整個援朝戰爭。明朝在處理與藩屬國關系時,一貫采用羈縻政策,夷狄臣服、恭順,則可封之,所以當日本有意議和時,明廷并不排斥與之進行談判交涉,更何況在朝鮮與日作戰連最基本的糧餉問題都無法解決。明朝援助的糧餉運送到義州,受制于地方官僚的腐敗、運輸體系的脆弱等種種因素,朝鮮一直無法成功將糧草運送至兩南地區。糧餉問題無疑深刻影響了明軍的作戰進程,進一步促使明廷偏向議和。

當我們將視角轉換成在日軍的侵犯下一度三都盡失的朝鮮時,與仇敵議和交好,對鄭慶云這樣有強烈家國使命感的士子而言,乃切膚之痛??偟膩碚f,當明、日兩國議和交涉頻繁、議和順利推進時,鄭慶云對議和的不滿便明顯投射到他對明軍的評價中;而當明朝對日態度強硬時,其對明軍救助之恩的感激又體現在其日記中。隨著議和交涉進入實質性階段,鄭慶云對參與組成冊封使團的沈惟敬、李宗城、楊方亨等人的評價越來越差,甚至深惡痛絕。朝鮮宣祖也曾在君臣議事時提道:“設使以外國言之,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父母之于子,雖止于慈,豈有愛其賊子,同于孝子之理乎?”(59)《朝鮮宣祖實錄》卷三十七,宣祖二十六年四月戊子條,首爾:東國文化社,1955-1958年,第681頁。中朝兩國都站在義理的角度試圖說明自身行為的合理性,但二者在華夷秩序圈中地位及立場的不同,導致了兩國在處理與日本關系時認識的偏差,并進一步影響了朝鮮士人群體對明軍的認識與評價。

四、結語

鄭慶云身處慶尚南道,從壬辰戰爭開始到結束,他一直切身經歷著戰火帶來的動亂與痛苦。從他的視角中,我們可以更真切地了解朝鮮地方社會的戰時狀態及地方士人對戰爭的感受。面對作為整體的援朝明軍,鄭慶云時常表露出其“事大”的一面,多次表達對救朝鮮于危亡的感恩。在親身感受到明軍帶來的民弊及明、日兩國議和交涉過程朝鮮的無奈處境時,他又表露出對明軍擾亂地方的不滿、憤怒。作為有學識、有影響力的在地兩班,鄭慶云通過他的記錄保存了朝鮮地方社會民眾真實的戰爭體驗,使原本模糊的明軍在朝鮮鄉間的生存處境、活動軌跡等也被部分展現在我們眼前。自戰爭開始,糧餉問題便深刻困擾著中朝兩國,尤其在朝鮮半島南部的慶尚道地區,明朝援糧長距離運輸困難,朝鮮又難以提供充足的糧餉,因此南下明軍的處境十分艱難,部分脫離約束的游軍出現了鄭氏所批評的掠奪錢糧等行為。此外,中朝兩國處理對日關系時認識的偏差影響著雙方感受。明朝基于現實及歷史的原因選擇與日議和,而以鄭慶云為代表的朝鮮在地兩班從其民族情感及義理角度出發,表現出對議和的強烈排斥,進而影響到其對明軍的認識與評價??偟膩碚f,以鄭慶云為代表的朝鮮在地兩班對明軍的記憶,是我們轉換視角、認識壬辰戰爭的又一面鏡子。了解這些士人眼中多元、立體且不斷變化的明軍形象,對我們進一步反思現今中韓學界在看待援朝明軍作用時為何會出現明顯的差異化評價也有助力。

猜你喜歡
慶尚明軍慶云
明中后期對后金之情報活探析
字溯甲骨?文承龍韻
壬辰倭亂時期移居明朝的朝鮮流民考
石慶云
被抹黑的明朝中日慘戰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補特點
切好的牌還能變回去,貓膩何在?
切好的牌還能變回去,貓膩何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