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儀式:耕讀文化構建的象征維度
——以桂林市泗林村獎學匾牌發放儀式為考察對象

2023-02-07 18:28劉玉成
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學子儀式文化

劉玉成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廣西團校,廣西 南寧 530022)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保?]所謂耕讀文化,即耕與讀的結合,既耕且讀或半耕半讀?!案本褪菗碛幸欢ǖ奶锏囟M行農業勞作或象征性地勞作,“讀”就是讀書識字明禮[2]。耕讀文化與中國的農耕經濟與社會狀況相適應,它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以農業生產為基礎、以出仕為目的的士紳文化。泗林村是桂林市一個有816 人的自然村,自古以來是個翰墨飄香的村子,先后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文明鄉村。村里為延續光宗耀祖、報效國家的族訓,全國高考恢復以后成立教育勵志會,對村里考上大學的學子進行獎勵。截至2022年,泗林村考取大學共220 人,培養博士碩士、專家教授30 多人,科級至廳級干部近60人,是遠近聞名的“狀元村”。泗林村在傳承崇德尚文文化的基礎上,以為服務人才培育和家鄉發展為導向,構建了新時期鄉村耕讀文化,而這種文化傳承的載體即獎學匾牌發放儀式。泗林村獎學匾牌發放儀式的每個環節都有其特有的象征要素,把耕讀文化象征符號與村民尤其是村內學子的學習有機聯系起來,重塑新型村落文化教育空間,這不僅是對村里考上大學學生的一種獎勵,更是泗林人傳承耕讀文化的實踐。泗林村構建新時期鄉村耕讀文化習俗,為新時期繼承和發揚耕讀文化提供了示范。

一、文獻綜述:耕讀文化研究相關回顧

學術界對耕讀文化的研究早期側重于耕讀文化的內涵、傳承價值等方面,即主要強調如何理解耕讀文化的概念和傳承耕讀文化的意義。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學術界對耕讀文化的研究開始轉向傳統古村落的保護、學校素質教育、地方耕讀文化傳承和鄉村文化振興等方面,其為今后開展耕讀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一)關于耕讀文化基本內涵的研究

關于耕讀文化的基本內涵,目前學界尚未形成統一認識,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對耕讀文化進行了不同的界定。鄒德秀認為,耕讀文化是由古代部分知識分子將“耕”與“讀”結合起來而形成的特定文化教育模式,認為中國古代的耕讀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農學、科學和哲學,在一定程度上使知識分子的思想認知更貼近人民大眾[3]。王維、耿欣認為,耕讀文化是中國獨有的鄉村傳統文化,是將我國古代農耕文化與傳統士文化相結合的獨特產物,同時認為源自古村落的人聚空間布局是耕讀文化的外化[4]。何發甦從“耕”與“讀”的角度,認為耕讀文化是在農業生產勞動和讀書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所形成的關于耕讀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5]。孫武安等認為耕讀文化首先是指以農業為主要經濟來源或經濟基礎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半耕半讀、亦耕亦讀、耕讀良性循環的社會再生產方式,是一種令人向往的亦耕亦讀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和文明形態[6]。

(二)關于耕讀文化價值的研究

陳小觀在對溫州耕讀文化進行調研的基礎上,認為耕讀文化在旅游休閑、建筑美學、民俗宗教和歷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價值[7]。劉紀興認為,處于信息時代下的我們在持續弘揚耕讀文化的過程中,將勞動讀書和自身情操相結合,在增強民眾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8]。文豐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耕讀文化,并提出在提倡將勞動與書本知識相結合的同時,可以發揮耕讀文化在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揮時代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和促進社會穩定等方面的作用[9]。張連文在對耕讀文化底蘊和歷史由來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耕讀文化在促進個人自我價值實現、構建幸福美滿家園和促進社會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10]。

(三)關于耕讀文化傳承的研究

李任、姚偉鈞在對武漢大余灣進行實證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幾個傳承耕讀文化的對策建議:立足農業耕作基礎,發展特色農業及農產品;立足村落生態田園風光,開展農業休閑旅游和農事體驗活動;立足耕讀傳統,開辦耕讀學堂,傳播傳統文化;立足村落文化遺產,展示村落耕讀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11]。梁媛在分析新耕讀教育需要遵循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以兼具傳統文化修養和全球文化視野、善于生存、生命豐實、富于創新的中國公民為培養目標,通過組織和引導學生的“勞作、藝術、體育、活動與服務”實踐來推進教學等傳承耕讀文化的路徑[12]。夏邦水在分析永嘉耕讀文化特點和價值的基礎上,主要從完善耕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機制、豐富耕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形式,強化耕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現耕讀文化保護與開發等角度傳承耕讀文化[13]。李紅霞在闡釋耕與讀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的基礎上,結合耕讀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啟示,論述了學校教育傳承實踐耕讀文化的具體做法[14]。

(四)關于耕讀文化與鄉村振興的研究

沈月娣和楊平結合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教育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闡明了新時期耕讀教育具有勞動教育、全面育人、多方聯動等功能,最終提出補充完善鄉土知識、建設社區型鄉村教師隊伍、走鄉村特色耕讀教育道路等鄉村振興背景下實施耕讀教育的路徑[15]。王勇章在分析耕讀文化起源、耕讀文化內涵與外延,以及耕讀基因對傳統文化影響的基礎上,提出了在鄉村振興中傳承和發展耕讀文化的對策建議[16]。彭兆榮在厘清“耕”的語義、符號和價值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國耕地制度的現實與邏輯,闡釋了耕讀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基因,分析了以家族共同體為基礎的耕讀傳統文化基因,最后指出耕讀文化應該在鄉村振興中堅守和變革的主要理念[17]。徐闊在闡釋耕讀教育內涵的基礎上,結合能夠助力鄉村振興的耕讀教育新模式的意義和功能,提出了耕讀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18]。

通過綜合分析耕讀文化的現有文獻可知,目前關于耕讀文化和耕讀教育的研究內容較為豐富,但仍有以下空間有待拓展:一是關于耕讀文化的內涵和定義尚未達成一致共識,有待從耕讀文化的本質內涵上作一步深入闡釋。目前學者對耕讀文化的內涵主要是從文化教育模式、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社會再生產和文化文明形態等角度進行定義。二是尚未對耕讀文化中相關教育儀式活動進行系統分析。從現有相關研究成果來看,鮮有闡釋新時期耕讀文化的教育意義、闡發耕讀教育儀式象征內涵的研究,筆者試圖通過泗林村獎學牌匾頒發儀式闡釋耕讀文化教育內涵。

二、原理探究:教育儀式構建耕讀文化認同的價值邏輯

(一)價值導向:傳承農耕文化,促進鄉風文明

儀式是具體形式與象征性意義的統一體,儀式的獨特形式為普通符號提供了發揮象征性功能的可能,而正是通過一系列符號的象征,儀式才能以其特有的方式傳播一套價值觀[19]。人們通過儀式繼承傳統、傳授知識并使社會獲得統一性和人格性。不論是何種形式出現的符號,只要將其放入儀式中,它們都是儀式的象征符號,都是根據人類的既定社會習慣,被看作可以代表其他東西的某種東西[20]58。一定場域內的價值觀念是一定社會群體價值內核的集中體現,其能夠對儀式活動參與者日常習慣養成、遵守社會規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是文化傳承的動態過程,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人類為了生產而保持其文化價值,按文化形成的價值來統一下一代人的思想,規范其行為,這樣該文化便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21]。耕讀文化為中國社會所獨有,且數千年延續不斷。以耕養讀,以讀饋耕,承載并完成了一個個家族基因的延續,為中國社會創造了充足健康的物質基礎,保障了文化傳承[22]。

幾千年來作為我國鄉村社會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發端于耕讀文化的村規民約中蘊含著助推鄉風文明、促進鄉村基層社會治理的文化元素。當前,耕讀文化面臨消弭危機,對其進行開發性保護和傳承是煥發農業文明活力,發揚其積極社會文化影響力和潛移默化教育作用等鄉風文明價值的重要途徑。在傳承耕讀文化的過程中,依托立德修身的文化基因培育適切的育人模式,村民不僅可以學習優秀鄉村傳統文化,豐富自身對鄉村傳統文化的認識,還能在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基礎上獲得鄉風文明的有益啟迪,在潛移默化中促進村民提升文明素養和道德水平,促進鄉風文明提升;在教育儀式中將耕讀文化元素融入鄉風文明建設過程,在激發村民熱愛鄉村文化情感的基礎上,引導村民從中汲取鄉風文明建設的智慧和營養,增強村民的鄉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促進傳統文明與現代鄉村社會有效銜接。

(二)身份認同: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凝聚鄉村文化自信

社會記憶即有關過去的意象和有關過去的記憶知識,是通過操演來傳達和維持的[23]。儀式是一種活的教育過程,其目的不僅是對人的教化,更重要的是通過教育實現身份認同與文化傳承[20]72。涂爾干認為,促進社會凝聚和強化集體力量是儀式的主要功能,儀式對心理傾向的喚起是通過強化個體對集體的歸附感實現的社會凝聚。認同是人們面對一定的社會、群體時,參照特定社會或者群體特征、邊界來界定自己歸屬的過程[24]。作為一定社會群體的共同價值觀念,是在一定場域內群眾共同參與的結果,通過群體的特定文化參與,使參與文化實踐的群體產生共同的價值觀念。所有群體都有對過去的認識,但他們都傾向于用它來強化自身的信念和認同[25]。農村優秀傳統耕讀文化不僅是當前鄉村遺存的精神財富,更是蘊含在傳統農耕文化中的自力更生、不斷創新,助力現代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因其能喚醒包括廣大村民在內的民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度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植根于傳統村落的耕讀文化,是加強鄉村文化記憶與認同的物質和精神動力[26]。通過表演性、模仿、體語等儀式要素,參與者在儀式意義認同的基礎上產生情感流動與歸屬感,形成新的行為模式與實踐知識,產生認同或革新社會規則的力量[27]。泗林村將傳承優秀耕讀文化與豐富現代鄉村文化生活有機結合起來,適應新時期鄉村文明建設的需要,在傳承耕讀文化的進程中守護村民的精神家園。泗林村每年獎學匾牌發放儀式都會在秋季學期開學之前定點定期周期性地舉行,讓村里的孩子們接受耕讀文化的熏陶,促進現代青少年形成以求學上進和吃苦精神為主要內容的綜合素質的提升,在促進孩子們以健全人格養成為主要內容的人的全面發展,并在其引導性獲得正確價值導向的過程中強化鄉村文化認同。

(三)行為規范:凈化農村社會風氣,促進鄉村社會和諧

儀式作為整合與調適鄉村社會秩序的重要平臺,是在傳承鄉村社會文化的基礎上淳化鄉村社會風氣的重要生命場。通過儀式人們獲得一種象征性的意義,這種意義具有規范人們的行為、加強社會整合、維持社會秩序等多方面功能,就像是社會生活中一個調節器,具有穩定社會的重要作用[28]。人自幼便沐浴在社會文化氛圍中,接受文化熏陶,從而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質[29]。構建現代社會的倫理體系,需要有本土文化,特別是長期積淀下來并且對公序良俗有滋養作用的儒家禮樂文明來支撐,來起作用[23]。耕讀文化通過凈化鄉村社會風氣,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尤其是通過對廣大村民的飲食起居產生影響起到淳化民風的積極作用。這樣的環境如春風之普被、細雨之滋潤,自然而然陶冶出具有優良品性的人才[30]。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傳承耕讀文化可以守護包含文化特質的文化理念,延續蘊含文化脈絡的文化精髓,構建承載文化品格的文化和諧。充分發揮以耕讀文化為典型代表的鄉村傳統文化儀式的作用,凸顯儀式參與者的主體地位,促使其傳承耕讀文化,催生可以滋養書香世家的優良家風家訓,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包括學子在內的廣大村民。結合耕讀教育傳統文化儀式的情感體驗,可以充分發揮傳統文化涵潤廣大村民思想道德和社會風氣的積極作用。蘊藏在耕讀文化中的優秀文化元素,是在當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培育崇德尚文、立德樹人優良做人品格,成為傳承尊師重教良好學風的重要抓手,在潛移默化中維系了鄉村地區社會的和諧穩定,彰顯了耕讀文化的教化功能,促進了風清氣正的鄉風文明培植,將其用于今天公民道德的建設之中,也是我們今天構建和諧、文明的現代中國社會的需要[31]。

三、個案分析:教育儀式構建耕讀文化認同的象征表達

泗林村獎學匾牌發放儀式是一種鄉村耕讀教育儀式,它是教育儀式構建耕讀文化認同的生動樣本。泗林村通過發放獎學匾牌激發尚學意志,傳承良好讀書村風;學子宣讀入學誓詞激發讀書熱情,增強上進意識;組織文藝展演激發責任意識,強化耕讀家國情懷,實現教育儀式對耕讀文化認同的象征建構。

(一)頒發獎學牌匾激發尚學意志,傳承良好讀書村風

教育儀式是一個大的象征系統,獎學匾牌、大紅花、獎學金、致辭等象征符號帶有濃重的“耕讀教育”特征,集中反映了泗林村重視教育的群體價值取向,這些符號相互聯系,共同表征教育儀式的意蘊。泗林村的文化心理認同是通過特定的教育符號和教育儀式進行運作的。獎學匾牌是象征符號,是泗林村村民普遍認同的教育符號,在整個教育儀式中能引起廣大村民和學子的普遍共鳴,激發全村學子的學習意志。獎學匾牌、致辭等教育儀式象征符號,構建起全村耕讀文化的精神體系,讓學子產生對教育儀式的精神認同。每年8 月底,泗林村村委和教育勵志會在村級文化活動中心舉行隆重的獎學匾牌發放儀式。從榮譽表彰的視角看,整個儀式突出對匾牌內容的強化,以榮譽表彰的形式喚醒村民對耕讀文化的記憶,強化“光宗耀祖”的耕讀認知。獎學匾牌由泗林村村民專門定制,紅底金字的匾牌上面除了刻寫著“光宗耀祖”等核心大字,在匾牌的旁邊還寫有學子的名字,以及所考上的大學名稱,“光宗耀祖”4 個金色大字彰顯泗林村村民讀書榮身的優良耕讀文化。獎學匾牌發放前先進行大紅花佩戴儀式,展示了泗林村村民為牢記祖輩崇德尚文的“族訓”——“吾族兒女,刻苦勤奮,光宗耀祖,牌匾記名”的光榮傳統,激發泗林村村民和廣大學子讀書光榮的“耕讀記憶”。隨后,村里的教育勵志會工作人員把來自教育勵志會的獎學金發放給考取大學的學子。教育勵志會規定,對考取重點大學的學生獎勵500 元,考上一般本科院校的獎勵450 元,考上大專的獎勵400 元,對家庭困難的學子,村里每學期會給予一定補助。40 多年來,泗林村這種“微激勵”,讓村民心生集體榮譽感,大家都希望家家戶戶出人才。

泗林村獎學匾牌授予儀式是耕讀文化傳承的載體,整個教育儀式活動完成對耕讀文化意識的傳遞,匯聚了在場村民和學子的目光,成為整個教育儀式過程中最神圣的象征符號。通過獎學匾牌發放儀式,村委工作人員、教育勵志會工作人員、村民和受牌學子在內心深處形成一種讀書重要的情感共鳴,村委負責人和教育勵志會工作人員將“耕讀傳家”傳統文化觀念變得可感可見。村里學子通過教育儀式強化了內心傳遞耕讀文化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將自身發展和求學心態調整到良好狀態,獲得教育儀式的文化傳承意涵。教育儀式上,教師代表、教育勵志會成員、村干部和老生代表等致辭,這種程序化的禮節用語體現了泗林村尊師重教的傳統教育邏輯。獎學匾牌授予儀式現場鋪設有紅地毯和裝有燈光的舞臺,背版屏幕展示“中庸鎮泗林村勵志會授牌儀式”字樣。在每年的授牌儀式上,泗林村黨支部書記寄語莘莘學子,囑咐他們不辜負老師的諄諄教導、不辜負父老鄉親的期待,好好學習,不斷取得優異的成績,回報家鄉、回報社會,激發學子學習的內生動力,鼓勵學子奮發圖強,不斷強化全村讀書光榮的優良學風村風。村里的舞獅隊在歡天喜地的鑼鼓和鞭炮聲中將獎學匾牌送到每個考上大學的學子家中。接到獎學匾牌的學子會表達他們對家人、村委和教育勵志會的感謝,并發誓要好好讀書回報家鄉和社會。授牌儀式幫助泗林村村民向下一代傳遞崇德尚文的文化態度、耕讀文化的價值觀,并對孩子寄予期望。泗林村以教育儀式的方式傳承耕讀文化,使參與儀式的學子在精神上得到滿足與觸動,進而激發全村學子熱愛讀書、努力拼搏的熱情。

(二)宣讀入學誓詞激發讀書熱情,喚醒學子上進意識

語言是紀念儀式表達、教化和紀念的重要途徑。獎學匾牌授予當天,村委邀請本村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進行教育專題發言,引導全村孩子宣讀入學誓詞,提高全村孩子參與教育儀式活動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孩子們愛讀書、愛家鄉、愛祖國的意識與情懷。入學誓詞宣讀是獎學匾牌發放儀式的重要環節。為了有效傳達教育價值觀和道德價值觀,入學誓詞使用較為傳統而正式的書面語言來表達。泗林村學子入學誓詞內容如下:“我是泗林村的學子,我宣誓,銘記族訓族規,綿延書香文脈,崇尚實善孝德。注重明理修身,牢記父母囑托,不負鄉親期盼,謹記教師教誨,無懼征途艱難,直面人生挑戰,奮力拼搏進取,惜時勤奮樂讀,立志樹德成才,感恩祖國潤澤,回報家鄉社會。努力成為國家棟梁之材,為泗林村增光添彩!宣誓人×××?!便袅执褰逃齼x式上宣讀的入學誓詞,既承載著寶貴的教育經驗,又開啟了全村學子以讀書為榮的想象空間,成為泗林村教育儀式的重要內容。

入學誓詞由相對固定的言辭組成,具有典型的風格化和較強的道德教育價值。主持人的發言充滿激情,抑揚頓挫。內容包括“族訓族規”“明禮修身”“勤奮樂讀”等,強調讀書改變個人命運、家庭命運和報效國家,字里行間體現自強不息的精神價值追求。在整個教育儀式中,泗林村的學子通過宣讀入學誓詞,形成強烈的自我暗示,獲得耕讀教育儀式的感知力,達到學子塑造個人品行和樹立教育價值觀的目的。

(三)組織文藝展演激發責任意識,強化耕讀家國情懷

教育儀式往往會伴隨相關展演活動,文化可以通過儀式表演得以傳播。泗林村充分發揮孩子們組織文藝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孩子本位”為前提,讓孩子們在排練過程中變得更加有責任感和自信。在教育儀式的最后一個環節,泗林村的學子們將會呈現一場精彩的文藝表演,以歌舞表演闡釋耕讀文化的內涵。演出雖然只持續一個多小時,但是村子里的孩子們需要日夜排練,努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演出節目包括歌舞表演、詩朗誦、樂器表演等,主題內容從忠孝到勤學苦練本領等,循序漸進地推動耕讀文化內涵深入人心。比如歌舞表演《國家》與泗林村李氏家訓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密切的情感淵源。

生活中許多儀式經過生命化和世俗化轉換進入教育場域,進一步深化教育功能。將認知轉化為行動,需要情感的激發。儀式過程中,參與者情感與關注點的相互關聯,產生了共享的情感或認知體驗[32]。泗林村用文藝表演來詮釋傳承耕讀文化,讓學子們被舞臺上的表演所感染,又被與族訓家風密切聯系的愛國故事所感動。泗林村孩子的文化展演活動,憑借其象征性的表達和主體集中參與形式發揮著情感升華的作用,培養了孩子們“胸懷天下,振興中華”的理想抱負,并強調把個人修養同熱愛祖國有機結合起來的價值追求。

四、活動啟示:教育儀式構建耕讀文化認同的路徑探視

(一)深挖鄉村優秀人文資源,突出耕讀經典教育主題

研究儀式的歷史發展脈絡,既要追溯過去,又要面向未來,注重儀式存在的時代特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文化是儀式的血肉,是儀式生命延續的基礎。儀式教育的開展不能脫離儀式的歷史和文化承載[33]。秉持古為今用、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原則,在保留現有學堂或宗祠等體現耕讀文化建筑的基礎上,針對約定俗成的優秀傳統文化儀式活動和文化故事,以促進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為主要理念,傳承以強調志存高遠、追求上進、吃苦耐勞為特點的耕讀文化精神。立足時代需要繼承和發揚耕讀文化中崇德向善等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結合時代需求在構建精神家園中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開發并保護好耕讀文化的傳統教育資源,彰顯可以教化后人的耕讀傳家之風。嘗試開發承載真正鄉風文明的耕讀文化特色課程,在實踐中升華讀書做人的理想和志向,激發孩子們將愛學習、愛勞動與愛祖國有機結合,傳承和發揚能夠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傳統文化,弘揚傳統美德、涵養鄉村文明,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協同發展的時代新人營造崇文慕學的鄉村文化氛圍。

(二)豐富儀式活動展演形式,激發學子參與文化興趣

立足不同地域鄉村文化特色,在把握耕讀文化精神實質的基礎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探索融合古今、傳承優秀文化基因的表現形式。將增強教育儀式的感染力與實現耕讀教育育人目的有機統一,促進耕讀文化形式創新與精神傳承有機融合,使之成為鼓勵學子健康成長和身心發展的價值旨趣。在引導學子增強對耕讀文化認同和理解的基礎上,以傳承傳統文化為主線,融家風家訓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于一體,引導學子在既定場合集聚的同時產生強烈的耕讀文化情感體驗。尊重學子主體地位,鼓勵學子們積極參與傳統文化活動的組織與策劃,提升學子們傳承耕讀文化的興趣,鼓勵學子們通過優雅舞蹈表演和華美詩歌朗誦等,感受傳統耕讀文化的魅力,增強學子們的鄉村文化自豪感。

(三)立足時代鄉村文明實踐,拓展儀式教育激勵功能

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服務群眾、教育群眾的平臺,其與耕讀文化具有實踐價值的耦合性,依托鄉村傳統的文化元素構建創新鄉村社會治理實踐,打造現代樣板,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傳承耕讀文化中提升村民思想文化素養、保護傳統文化和助力鄉村振興的功能。以時代目標和文化發展任務為依據,對傳統文化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34],圍繞原真耕讀文化特質,從激發鄉村文化發展內生動力的角度,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表象所傳遞的耕讀理念,在傳統耕讀教育儀式中注入符合時代需要和學子心理特點的傳統文化價值,在凝練耕讀文化內核的同時催生與時俱進、富有時代感的教育內容,在培養學子愛國主義意識的過程中激勵學子奮發向上,在培育學子集體主義意識的過程中提升學子的綜合素質。注重發揮鄉村教師在傳承鄉村文化中的示范作用,將集體情感和愛國主義教育融于耕讀教育,通過組織耕讀文化社會實踐活動,統籌謀劃村民思想文化建設與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在宣傳耕讀傳家故事的過程中全方位地培養學子的認知情感,激勵鄉村學子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集體意識和國家意識,形成強烈的集體歸屬感。通過傳承耕讀文化,塑造一代又一代有胸懷天下振興中華的理想追求、自強不息勇于擔當的奮斗精神的學子,以實現其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的人生價值。

猜你喜歡
學子儀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十歲成長儀式
杏林組曲·學子賦
儀式感重要嗎?
誰遠誰近?
今朝學子喜登攀
悠悠學子心,濃濃附中情
Talking strategies
關愛圓了貧困學子的大學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