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度作為第一范疇”:中國數理哲學與認知簡帛學的視角

2023-02-11 03:38楊煜婷
原道 2023年1期
關鍵詞:李澤厚構式哲學

邢 文 楊煜婷

[內容提要]從中國數理哲學與認知簡帛學的視角探討李澤厚先生“度作為第一范疇” 之說,是研究李澤厚哲學的新取徑。在介紹美國《今日中國文學與思想》 2023 年第1-2 期“紀念李澤厚” 專欄論文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在李澤厚先生的“人類學歷史本體論” 中,“積淀” 實為“度” 的來源;“積淀” 的層次與過程,從時間與空間的維度定義著“積淀” 的“度”;“七日來復” “以制數度” 與認知簡帛學視域中“度” 的中國數理哲學之義,是深入探討“度作為第一范疇” 的重要方向。

“度作為第一范疇”,為李澤厚先生所提出并往復論述,如《中國哲學如何登場?》:“我的哲學的出發點不是‘言’,而是‘為’(實踐,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人類的生存經驗。于是,‘度’ 就不能不成為第一范疇了。理性是靠‘度’ 才成長起來的,‘歷史建理性’,此之謂也?!薄?〕李澤厚《中國哲學如何登場?——李澤厚2011 年談話錄》,轉引自鄧德隆、楊斌編選《李澤厚話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年版,第265-266 頁。因此,“用中國眼光發明的‘積淀說’ ‘情本體’ ‘度作為第一范疇’ ‘美學是第一哲學’ 等等,這些視角和概念,可以是世界性的”?!?〕李澤厚《中國哲學如何登場?——李澤厚2011 年談話錄》,第265 頁。

這種世界性不僅見于在西方世界廣為翻譯、出版的李澤厚先生的哲學論著,也見于大量的西方李澤厚研究論著與專題研討會等?!?〕如2015 年世界儒學文化研究聯合會在夏威夷大學召開的“李澤厚與儒學哲學” 研討會,參見安樂哲、賈晉華主編《李澤厚與儒學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以及2022 年舉行的紀念李澤厚逝世一周年“哲學家李澤厚” 在線研討會,參見瑪雅(Maja Maria Kosec)主編Philosopher Li Zehou—Proceedings from the online conference in memory of Li Zehou,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2022年版。我們在美國推出《今日中國文學與思想》 的“紀念李澤厚” 專欄,也是一例?!?〕即A&HCI檢索刊物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ought Today,Volume 54,Numbers 1-2(2023,第99-148 頁)。我們感謝刊物主編石江山(Jonathan Stalling)、朱萍(Ping Zhu)教授及有關作者對本專欄的支持。正如我們在“紀念李澤厚”專欄《導言》 中所說,李澤厚先生的“度” 可以溯至《周易》 或《禮記》 的“數度” 或“度數”,不從中國數理哲學的視角無法真正見其“中國眼光” 與中國哲學、中國數理哲學的意義?!?〕XingWen,“Introduction:‘Proper Measure’ —In Memoriam of Li Zehou”,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ought Today,Volume 54,Issue 1-2(2023);邢文《中國數理哲學論綱》,《中國哲學史》 2022年第3 期,第5-11 頁;邢文《中國數理哲學續論:從“混沌—崩裂” 到“七日來復”》,《周易研究》 2022 年第3 期,第29-35 頁。李澤厚先生的“度” 與工具的使用、體驗、認知密切關聯,正是“工具使人理解了什么是‘度’ ”〔6〕趙汀陽《紀念老師李澤厚》,《讀書》 2022 年第1 期,第37 頁。;而對工具的體驗與認知,使得“‘度’ 以其實踐性格在感性操作層構建思維規則”〔7〕李澤厚《論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轉引自鄧德隆、楊斌編選《李澤厚話語》,第259 頁。,影響到基于體驗哲學的認知簡帛學的發展,使認知簡帛學也成為探討作為“第一范疇” 的“度” 的新視角?!?〕邢文《作為認知手稿學的認知簡帛學》,《文化傳播》 第5 輯,2019 年,第3-10 頁。參見運用認知語言學的方法對簡帛《老子》 等進行的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楊煜婷《〈老子〉 比較構式認知研究》 等。

如果列舉當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幾位哲學家與思想家,那么,無論如何也不能不列入李澤厚先生?!?〕何兆武先生認為李澤厚是當代中國很少數的一位真正的思想家,見李澤厚《如何活:度與情;李澤厚1995 年的一次座談》,《中國文化》 第37 輯,2013 年,第1-17 頁。本節譯自Xing Wen,“Introduction:‘Proper Measure’ —In Memoriam of Li Zehou”。2015 年,安樂哲教授主持的世界儒學文化研究聯合會在夏威夷大學舉行“李澤厚與儒學哲學” 小型研討會。會議期間,李澤厚先生用英文作了五度即席回應式的非正式發言,后被整理成《答高更(Paul Gauguin)三問》的對談錄?!?〕李澤厚《答高更(Paul Gauguin)三問》,安樂哲、賈晉華編《李澤厚與儒學哲學》,第18-28 頁。李澤厚對高更“Where do we come from?What are we?Where are we going?” 這三問的回應,涵蓋了他最重要的哲學貢獻與思想創意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趙汀陽先生所概括的“一個由歷史、心理學和美學疊合起來的視域,他以這樣的重疊視域去解釋幾乎所有哲學問題”〔4〕趙汀陽《紀念老師李澤厚》。。

歷史學、心理學、美學既是李澤厚先生治學的重疊視域,也是他的研究領域:“我的哲學將歷史與心理結合起來,從馬克思開始,經過康德,進入中國傳統,馬克思、康德、中國傳統在我的哲學中融成了一個‘三位一體’ ”,而“美學、哲學、歷史(思想史)在我的哲學發展中形成了另一個‘三位一體’ ”,并以“度”作為“第一范疇”?!?〕李澤厚《課虛無以責有》,《讀書》 2003 年第7 期,第52-62 頁。綜覽《今日中國文學與思想》 “紀念李澤厚” 專欄收入的幾篇文章,反映的也正是這種“重疊視域” 的若干方面。當然,正如李澤厚先生在《答高更(Paul Gauguin)三問》 中未能涉及他本人非常關注的一些重要問題——諸如沒有直接討論被視作“第一哲學” 的美學等,“紀念李澤厚” 專欄的文章也未及專門討論被視作“第一范疇” 的“度”?!?〕這也是為什么專欄的英文導言強調這一論題的原因。

“紀念李澤厚” 專欄譯載趙汀陽先生的紀念文章,趙先生從自己獨特的視角,深入淺出、化繁為簡地梳理了李澤厚先生一生的主要思想與哲學貢獻,如馬克思主義、康德與孔子的創意組合,以及“歷史建理性” “經驗變先驗” “心理成本體”的三原則等?!?〕趙汀陽《紀念老師李澤厚》,Remembering Professor Li Zehou,Jeffrey Keller英譯。這些都是李澤厚研究的重要問題,學者們已廣有討論。朱漢民教授的論文就“李澤厚為什么要統合孔子、馬克思與康德” 的問題,從儒學發展史的角度,比較了李澤厚先生統合“中體、西用、馬魂” 與宋儒對佛、老吸收、消化、重構的異同,闡明了李氏“新內圣外王之道” 與儒學四期說在當代儒學發展史上的意義?!?〕朱漢民《李澤厚為什么要統合孔子、馬克思與康德》,“Why Li Zehou Wanted to Unify Confucius,Marx,and Kant”,Jeffrey英譯。肖建華與羅伯特·卡利奧(Robert A.CarleoⅢ)教授則分別從美學與“具體之仁” 的角度,探討了李澤厚與當代儒學發展的關系,后者并考察了作為“儒學具體人本主義者” 的李澤厚基于“每個人都對歷史有所貢獻” 的觀點,而提出的“為當代及未來的倫理、道德和政治思考提供無價的珍貴資源” 的所謂“具體人本主義的理論框架”?!?〕肖建華《李澤厚“情本體” 美學思想的儒學根基》,《中國文學研究》 2020 年第2 期,第8-15頁。羅伯特·卡利奧,“Li Zehou's Concrete Humanism:His Legacy in Confucian Tradition”,原載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ought Today,Volume 54,Issue 1-2(2023);李曉淇譯本《李澤厚的具體之仁——儒家傳統的思想遺產》,見本書。

至于“歷史建理性” 等三原則,國內外學者已多有論述。以國內學者為例,楊國榮教授的《歷史與本體——李澤厚哲學思想論略》 一文即以“理性滲歷史”補論“歷史建理性”,以“先驗返經驗” 申論“經驗變先驗”,以“本體存心理”深化“心理成本體” 等?!?〕楊國榮《歷史與本體——李澤厚哲學思想論略》,《學術月刊》 2022 年第3 期,第38-47 頁。這三個原則,如趙汀陽先生指出,實質上是三個“建構性的假設”,都與“積淀” 有關。作為李氏最有影響的理論貢獻之一,“積淀”是他的“人類學歷史本體論” 的基本范疇之一,“重疊” 多種不同的領域,如《美的歷程》 從內容(包括特定的社會內容和社會感情)向形式的積淀,《歷史本體論》 的人類的、文化的、個體的等三個層次的積淀。這種“積淀” 可以是李澤厚先生所指出的《老子》 “在不自覺或隱蔽的狀態中” 的“經驗” 與“思維,”〔1〕李澤厚《孫、老、韓合說》,《中國哲學》 第4 輯,1984 年,第43-54 頁。并啟發了對于李澤厚與體驗哲學、認知語言學的富有創意的研究;〔2〕劉占祥(Liu Zhanxiang)、楊煜婷(Yang Yuting),“The Significance of Embodiment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LiZehou's Study of the Laozi”,Chinese Literatureand Thought Today,volume54,Issue 1-2(2023)。此文基于楊煜婷西南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老子〉 比較構式認知研究》。也可以是李澤厚對美學的“情感本體” 的哲學思考,即李澤厚美學中的“理性化為感性” “社會化為個體” “歷史化為心理” 的“積淀” 過程?!?〕肖建華《李澤厚“情本體” 美學思想的儒學根基》,第8-15 頁。作為李澤厚哲學體系的重要內容,“積淀” 的意義見于羅亞娜(Jana S.Ro?ker)教授所論“積淀” 對于“主體性” 的決定性意義——因為“積淀” 是“人性化自然過程中個體的、社會的、理性的與歷史的積淀”,瑪雅(Maja M.Kosec)教授所論始于史前巫史傳統與樂舞禮儀實踐的“積淀” 以及“人類情理結構的形成與文化心理形態的轉變”,德安博(Paul J.D'Ambrosio)教授所論現代社會道德的發展與李澤厚關于“個人、社會與傳統中某些情理結構” 的“積淀”,以及林安迪(Andrew Lambert)教授所論李澤厚“關系主義” 中“文化與歷史的地方價值、思想與情感的‘積淀’ ” 等?!?〕均見《今日中國文學與思想》 第54 卷第1-2 期“紀念李澤厚” 專欄;其中,楊彥譯德安博《李澤厚的“超-凡” 方法——論〈什么是道德?〉 之哲學風格》,見本書。

“積淀” 與“度” 都是李澤厚先生“人類學歷史本體論” 中的基本范疇?!胺e淀” 實為“度” 的來源。在李澤厚哲學中,“度” 源自工具的使用,源自工具使用的感性經驗與體驗及認知的“積淀”?!胺e淀” 的層次與過程,定義著“積淀” 的“度” 與“數”。

李澤厚先生把“度” 譯作“propermeasure”,并強調“度” 與黑格爾的“量”不同,〔5〕李澤厚《課虛無以責有》,第60 頁。實際上已經關注到我們在中國數理哲學中強調的重要的一點:中國的“數” 與西方的“數” 不同;中國數理哲學的“數” 與“數理”,不是西方經典數學中連續數學的“數” 與“數理”,而是烙有體驗與認知印記的“混沌—崩裂” 之數與“七日來復” 或“七日而混沌死” 之數,〔1〕邢文《中國數理哲學論綱》,第5-11 頁;邢文《中國數理哲學續論:從“混沌—崩裂” 到“七日來復”》,第29-35 頁。是所謂太極圖中陰陽二分而又“未可截然二分”,是“總是在變動不居的行程中” 的“陰陽圖的中線” 之數與數理?!?〕李澤厚《歷史本體論》,轉引自鄧德隆、楊斌編選《李澤厚話語》,第260-261 頁。

對“混沌—崩裂” 之數的認知與對“混沌” “崩裂” 的體驗不可分。不論是西方哲學所論混沌基質(chaoide)〔3〕張志強《何謂“中國哲學的機遇” ——試論葉秀山先生的哲學觀》,《中國哲學史》 2020 年第1期,第108-113 頁。,還是中國哲學所引“七日而混沌死” 等〔4〕葉秀山、王樹人《西方哲學史》(學術版)第一卷《總論》,鳳凰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2 頁。,均可見對于“混沌” 的體驗與積淀的特征。如中央之帝混沌原無七竅,視、聽、食、息當以體驗為本;南海、北海之帝日鑿一竅,積七日而混沌死,與《周易》“七日來復” 有著數理關聯〔5〕邢文《中國數理哲學論綱》,第7-8 頁;邢文《中國數理哲學續論:從“混沌—崩裂” 到“七日來復”》,第32-35 頁?!劣趦烧叩摹捌呷铡?傳統和“積淀” 與《周易》 所記“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有著怎樣的文化“積淀” 與“數度” 關聯,顯然應該是我們從中國數理哲學的角度深入探討作為“第一范疇” 的“度” 的早期線索。

“七日來復” 之“七” 是中國數理哲學所見一種獨特的“度” ——空間上,《淮南子》 記有“七舍”;時間上,《周髀算經》 記有“七衡”?!霸谥袊鴶道碚軐W史上,‘一陽初動’ 是‘空間—必然’ 之‘事物’,‘七日來復’ 是‘時間—必然’之‘歷史’;‘混沌—崩裂’ 既為中國數理哲學之‘歷史’,也‘推動’ 并‘接續—推動’ 著人類現代科技與數理人文具有‘自由的必然性’ 的‘自由’〔6〕原注:關于“自由的必然性” 以及本源性、歷史性之“思” 等相關問題,參見葉秀山《中西智慧的貫通——葉秀山中國哲學文化論集》,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16-24 頁;葉秀山《愉快的思》,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第17-27 頁?!@是中國數理哲學的‘歷史’ 與‘自由’,是中國傳統宇宙論的‘歷史’ 與‘自由’,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接續—推動’ 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包括西方‘落日’成果在內的‘哲學’ 與‘科學’ 的‘歷史’ 與‘自由’?!薄?〕邢文《中國數理哲學續論:從“混沌—崩裂” 到“七日來復”》,第35 頁。在此,“歷史” 是“積淀” 的“歷史”,“自由” 是有“度” 的“自由”;“積淀”,在時間與空間的維度定義著“度” 與“度數”。

“混沌” 之數為“一”,如葉秀山先生所論,是“概念” 為“一”:“一切‘概念’ 都不可分割,‘概念’ 為‘一’,‘數’ 分至‘一’,不可再分,‘概念’ 不允許有 ‘半’ 個?!薄?〕葉秀山、王樹人《西方哲學史》(學術版)第一卷《總論》,第34 頁。

“概念” 不允許有“半”,但“半” 的概念已見于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算表》。竹簡《算表》 所見“半” 等,不論是從中國數理哲學還是認知簡帛學的角度考察,皆為“度” 與“數度” 的溯源所不可忽略。

李學勤先生釋清華簡 《算表》 表示 “二分之一” 的 “半” 字由 “月(肉)” “辛” “刀” 三部分構成,較之表示“四分之一” 的“釮” 字所釋,更多認知學的意義?!?〕李學勤《釋“釮” 為四分之一》,見李學勤《三代文明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 年版,第136-137 頁;楊煜婷,“The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and Cognitive Science:Insights and Contributions of Professor Li Xueqin(1933—2019)”,“認知甲骨學——紀念李學勤教授(1933—2019)” 專題研討會論文,Symposium of Chinese Manuscript Culture 2019,Las Vegas,2019 年4 月。按:認知簡帛學于2018 年提出,參見邢文《認知簡帛學導論》,第四屆簡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謝桂華先生誕辰八十周年紀念座談會論文,2018 年10 月;邢文《作為認知手稿學的認知簡帛學》,第3-10 頁?!拔遥ɡ顫珊瘢┑恼軐W的出發點不是‘言’,而是‘為’,是人類的生存經驗”〔4〕李澤厚《中國哲學如何登場?——李澤厚2011 年談話錄》,轉引自鄧德隆、楊斌編選《李澤厚話語》,第265 頁。,強調的正是體驗性的認知或認知的體驗性對于“度作為第一范疇” 的意義。

作為“第一范疇” 的“度”,是“以其成功經驗在理性思維層生產辯證智慧”〔5〕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轉引自鄧德隆、楊斌編選《李澤厚話語》,第259 頁。。認知簡帛學認為,出土簡帛所見認知的體驗性特征,反映著“體驗—認知—簡帛” 的關系,是出土簡帛整體性認知與闡釋的重要取向。所謂 “成功經驗”,就是“體驗—認知—簡帛” 過程所見“心智的體驗性”(the embodied mind)的成功經驗,可見認知簡帛學的基本特征與基本原則?!?〕參見邢文《認知民族語言學與中國手稿文化——認知甲骨學的視角》,《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 年第5 期,第53-60 頁?!鞍搿?的概念與數理,反映的正是一種體驗與認知的“度” ——清華簡《算表》 “半” 字的“月(肉)”“辛” “刀”,記錄了作為對數量與分寸的體驗與認知的“成功經驗” 的“度”;這不是“一” 的概念的“度”,而是“半” 的概念的“度”,是所謂太極圖中陰陽之數二分而又未分的中線之“度”。

所謂“理性思維層生產辯證智慧”,說的就是認知簡帛學的“語義背景構式”(Semantic Contextual Construction)?!?〕參見XingWen,“Cognitive Paleography and Cognitive Oracle-Bone Studies”,“認知甲骨學——紀念李學勤教授(1933—2019)” 專題研討會論文,Symposium of Chinese Manuscript Culture 2019,Las Vegas,2019 年4 月;邢文《認知民族語言學與中國手稿文化》,第53-60 頁?!皹嬍健?是認知語言學的概念,見于認知語法(Cognitive Grammar)、認知構式語法(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統一構式語法(Unification Construction Grammar)與激進構式語法(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等?!?〕參見顧鳴鏑《認知構式語法的理論演繹與應用研究》,學林出版社2013 年版,第15-41 頁。在認知簡帛學中,構式的觀念更在于構式作為整體的普適性以及構式義對于構式的超越,不僅簡帛文獻所見語法〔4〕如帛書與楚簡本《老子》 等,參見楊煜婷《〈老子〉 比較構式認知研究》 等。,出土簡帛的字法、詞法、章法乃至整治形制等都有構式與構式義,即“語義背景構式”?!?〕參見邢文《認知民族語言學與中國手稿文化》 等。清華簡《算表》之“半”,其意義在于“半” 的數量之半,但更在于其語義背景構式之“半”。正是《算表》 語義背景構式這一 “理性思維層” 的 “辯證智慧”,使 《算表》 之“半” 借由《算表》 的分形數理而超越了《算表》 之“半” 的簡單數量意義,而具有語義背景構式的構式義——既有《算表》 之“半” 的無限分形,又有無限之“半” 局限于集(set)中?!?〕陰陽二分之“總是在變動不居的行程中” 也是如此。參見邢文《清華簡算表的分形認知》,《清華簡研究》 第4 輯,2021 年,第288-299 頁。不言而喻,這正是作為“第一范疇” 的“度” ——“以其成功經驗在理性思維層生產辯證智慧” 之“度”。

作為“第一范疇” 的“度”,是《周易·節》 “以制數度” 的“數度”,〔1〕李學勤主編《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 標點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版,第240 頁。是《禮記·樂記》 “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 的“度數”?!?〕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 標點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版,第1105-1106 頁。我們認為,《樂記》 的“稽之度數”,實為稽之以“積淀” 之“數” ——前以“情性” 為“本”,恰為“情本體”;后以“禮義” 為“制”,正是掌控適“度”。李澤厚先生所論“情本體” “積淀” “度” 與《樂記》 的契合,《周易》 的“七日來復” “以制數度” 與認知簡帛學視域中“度” 的中國數理哲學之義,是深入探討“度作為第一范疇” 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歡
李澤厚構式哲學
李澤厚的哲學探索與心靈世界
菱的哲學
論李澤厚的“實用理性”概念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從語法構式到修辭構式再到語法構式
李澤厚老師升級太快?
“XV的(不)是Y”構式探微
從語法構式到修辭構式(下)
一種新的“不是A是B”構式
晾衣哲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