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運共同體視角下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研究

2023-02-13 01:23旭,李蕊,李
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產教共同體校企

劉 旭,李 蕊,李 焱

(天津工業職業學院,天津 300400)

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1]。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推進產教融合,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產業學院作為深入推進產教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創新校企合作機制體制、適應性人才培養等方面實現重大創新。因此,聚焦產業學院的培育政策、梳理分析產業學院建設現狀、提出產業學院建設路徑和對策等對于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的政策依據分析

2013年至今,中辦、國務院辦公室等先后印發了多個關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指導文件,為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思想。例如《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蛾P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首次正式提出“產業學院”這一概念,明確鼓勵職業院校建立產業學院,自此,產業學院的建設開啟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篇章?!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要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鼓勵和支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倡導發展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蛾P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豐富職業院校辦學形態?!吨袊逃F代化2035》強調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持續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豐富職業院校辦學模式等,為產業學院進一步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可行的實踐路徑。

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是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的關鍵。2015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強調“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創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徑與方式,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2019年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印發的《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提出“吸引企業聯合建設產業學院”,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明確指出“支持職業學校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開展合作”,這些從政策上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作用,提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積極性,為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提供了明確的建設依據。2020年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中明確提出“決定在特色鮮明、與產業緊密聯系的高校建設若干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現代產業學院”,突破傳統路徑的束縛,充分發揮多元主體的集成優勢,從落實建設路徑和模式上明確了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的方向。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9條規定:國家鼓勵發展多種層次和形式的職業教育,推進多元辦學,充分發揮企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第27條規定:對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就業中發揮重要主體作用的企業,按照規定給予獎勵[2]。通過立法的形式多措并舉,明確了行業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責任,從法律層面破解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瓶頸障礙,對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具有很強的引領價值。

二、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研究現狀

產業學院作為實現產教深度融合的一種新途徑、新形式,近幾年國內關于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也比較多。

(一)已有理論研究成果

理論研究涉及產業學院內涵建設、運行保障機制、育人模式及命運共同體構建路徑等方面。主要觀點有:胡文龍等認為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發展應明晰產業學院定位,明確混合制辦學的復雜性特征,均衡各方利益關系、強化產業學院的協同功能、構建健全的組織機制等,提升產業學院治理的整體性和協同性[3];蔣新革等從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人才培養要求變化角度,強調了新型產業學院是深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能夠有效地服務產業發展[4];雷明鏡等針對產業學院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人才需求認知、教學內容與方法、參與主體動力不足等資源分散和運行機制不成熟的問題,提出了構建協同型聚集模式、“政產學研用”多元協同“共建、共管、共享”人才培養機制[5];梁玉國等從命運共同體內涵建設探究,認為產教融合命運共同體是多方主體基于一定的價值認同與理念共識,將共同利益與未來愿景聯結而成的生命有機體,而產業學院是最優的載體[6];趙國琴等從構建命運共同體視角切入,分析當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困境,從多角度、多維度提出打造校企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策略[7]。

(二)已有實踐成果

近幾年國內產業學院建設成果明顯,主要集中在浙江、廣東與江蘇等產業密集的珠三角、長三角區域,由此看出產教深度融合與區域產業、行業緊密相關。其中,浙江省截至2020年底已先后建立產業(行業)學院104所[8]。江蘇省南京市2021年在建職業院校產業學院數量不少于15所,在政府部門的推動下,從專業建設、課程內容、教學實踐、人才培養評價及師資建設等維度出發,多方協同,凝練出多方合作辦學模式和多元融合性專業群發展模式[9],其建設經驗值得借鑒。江西省2021年共建成17所產業學院,其中大部分由政府、高職院校、民營企業或外資企業共同參與舉辦,混合所有性質產業學院成為江西省高職產業學院的主流趨勢[10]。廣東省2021年11月擬支持100個高職教育示范性產業學院建設,其中共有55所高職院校的114個產業學院參與遴選,產業學院的建設已經在廣東省高職院校中全面鋪開,截至2021年已掛牌運行的產業學院數量超過80個[11]。從總體情況看,當前已建設的產業學院均與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在社會功能屬性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問題

產業學院經過多年的建設和創新發展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仍存在治理體系不適應、校企融合深度不足、主體內驅力不足等問題。

1.治理體系不適應。良好的治理體系是產業學院良性運行和效能發揮的重要支撐。多元主體協同共建共管產業學院決定了其治理體系和治理結構的復雜性,目前理事會模式已成為大部分產業學院的首選項,但是在實際運行中趨于形式化,行業企業未能全程深入參與產業學院管理,使得部分產業學院形成了以學校為主導、企業為輔的治理體系,造成監管缺乏、效率低等問題。同時,由于治理體系的失衡,產業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仍以學校傳統育人模式為主,未能充分發揮多主體的協同優勢,偏離了產業學院的育人初衷。

2.校企融合深度不足。學院具有教育公益屬性,而企業更多兼顧市場經營屬性,使得產業學院在運行過程中存在屬性方面和價值觀領域的沖突,制約多方主體協同發展,嚴重影響產業學院的運行效能;校企文化屬性的差異性使得產業學院文化建設過程中出現文化沖突、文化主體不明確等問題, 甚至出現文化“兩張皮”的現象,這歸根于校企文化融合表面化,沒有形成有效的文化融合理念和機制。

3.主體內驅力不足。一方面產業學院建設和發展周期長,前期投入成本高,短期內無法快速獲利,并且當下各地區政府配套的政策鼓勵和資金獎勵體系尚未完善,嚴重影響企業參與辦學的主動性。另一方面雙師型教師激勵考核機制建設的缺失、技術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的缺失等致使產業學院在技術服務、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缺乏動力和渠道,降低了“自我造血”功能。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著產業學院的可持續發展。

三、命運共同體視角下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的路徑和策略

校企命運共同體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基礎上,適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和社會經濟轉型升級需求,在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結成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協助的關系框架[12]。在新時代理念下,校企命運共同體是一種愿景目標一致、利益共享、文化融合的交叉融合體。命運共同體的建立推動了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協同發展,促進校企深度融合,實現校企同向同行、同頻共振。校企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應從價值理念、利益共享、發展治理及文化情感等維度出發。

(一)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利益共同體

產業學院是產教深度融合的新形態、新形式、新組織,由院校、企業等多個獨立并互相密切關聯的主體協同構建的有機共同體,其目標是培養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高技能人才。職業院校和企業不僅是產業學院建設的重要主體,也是主要受益者,應互相認同,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針對當下校企合作“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應完善政策體系,明確各方主體的職責和義務,激活市場動力,為構建利益共同體提供基礎。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從國家財政方面建立了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的組合式激勵,對參與職業教育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資金稅收支持”。在《新職業教育法》中規定“企業設立具備生產與教學功能的產教融合實習實訓基地所發生的費用,可以參照職業學校享受相應的用地、公用事業費等優惠”。從宏觀層面,政府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在財政資源方面已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給予了政策上的支持。從微觀層面,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特點,針對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不同產業合理制定不同的區域產業型激勵政策,將優惠政策和專項資金獎勵落實到實處??萍紙@區或行業組織應充分發揮第三方組織的作用,制定行業秩序和行業標準,同時積極搭建信息資源共享平臺,降低校企合作成本,為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提供良好的機制環境。

在新發展理念基礎上,要認識到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兼具“教育屬性”和“市場屬性”,因此應多點出發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有效激發各方主體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第一,充分發揮政府、園區或行業組織的引領作用,依托政府組織的決策優勢,制訂相關激勵政策或措施來進一步拓寬激勵渠道,推動市場金融資本與學院教育資本有效結合。第二,校企雙方以實際需求為導向,從專業(群)建設、人才培養、課程與教材開發、技術創新、崗位實習等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拓寬合作內容和合作深度,促進校企協同發展。第三,建立利益協調機制,完善信息交流平臺,打造校企利益訴求渠道,及時有效地解決利益沖突。同時,加強利益激勵和監督機制建設,通過激勵、監督、評價等方式提升各主體參與產業學院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和規范性。

(二)密切對接區域產業,構建實踐共同體

產業學院作為實施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式[13],是在各主體協同治理下,將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與市場鏈有效銜接的辦學模式。與學校普通教育相比較,產業學院更加注重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及適應性,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在課程內容、教學實踐設計方面偏向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改變了以理論知識為主線的傳統培養模式,將企業要素有機融入教學中,密切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打造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并“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陣地。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通過共建高水平專業群、強化學徒制培養、共建共育共享師資等措施構建實踐共同體,使產業學院各主體站在了同一起點、邁出了同一步伐、實現了同一目標。

1.堅持立德樹人,注重德技并修。針對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而立德是技能人才培養的前提。作為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的新模式,產業學院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將立德樹人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第一,注重德技一體教育,在實踐教學環節融入工匠精神、產業文化等思政元素,結合青年講壇、主題黨日、創新文化節、企業生產日等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自立、創新、奉獻的精神。第二,強化特色教育,依據產業學院所對應的行業和市場需求,開設具有特色的技術技能類課程,錘煉學生的行業文化道德品質。第三,建立優秀師生和企業人員榜樣示范區,宣傳優秀案例,以成功案例及其精神成長史為引領,培育學生立足崗位積極進取的品質。

2.面向產業鏈建設高水平專業群。產業學院是基于區域及產業發展需求而形成的,目標指向性和服務性強。產業學院的建設必然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產業布局密切相關,同時專業群的建設為產業學院提供了教學資源保障,產業學院的建設為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機制。在區域產業及人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以國家戰略、區域產業鏈的發展方向為導向,以國家級或省級特色專業為骨干,圍繞支柱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合理規劃專業群發展,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持續優化專業群構成,實現專業群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以高水平專業群為依托與區域內高端企業共建共管產業學院,能夠有效推動專業鏈、產業鏈與人才鏈的有機融合。

3.強化學徒制“四融合”培養,推進產業學院多層次培養形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基于學校專業(群)特點,契合區域產業企業發展需求,由政府、園區或行業協會等第三方組織協調制定產業學院共建形式。產業學院內全面推行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促進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需求融合、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融合、教學標準與生產標準融合、教學評價與企業項目考核融合。

(1)“1+1+1”模式

“1+1+1”模式主要由區域優質或特色高端企業根據其產業發展對未來人才的需求,在政府或園區、行業組織的支持下與區域內具有與其產業鏈銜接密切相關專業(群)的某一所院校合作共建共管的產業學院培養形式。人才培養過程中以企業冠名,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培養,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和評價體系,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完成學分互換。

(2)“N+1+1”模式

“N+1+1”模式是由區域優質或特色高端企業根據其產業發展對未來人才的需求,在政府或園區、行業組織的支持下與區域內具有與其產業鏈銜接密切相關專業的多個院校聯合共建的產業學院培養形式。在這種模式中,培養模式采取分段式策略,即第一學年學生在所屬學校進行理論知識學習,第二學年進入產業學院進行實踐能力提升學習,課程體系由多方主體協同建設,以專業為劃分的依據,打破了學校界限,第三學年進入相關企業崗位實習。

4.培養“三師型”師資團隊,夯實教師隊伍。產業學院更加傾向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教師實踐教學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基于人才培養需求,校企雙方協同發力、持續蓄力,共建共育共享“三師型”(講師、工程師、技師)師資力量。

第一,學校應持續優化校內教師培育機制,構建監督機制、激勵機制及考核評價制度,激發產業學院師資隊伍的活力,鼓勵教師參加技能競賽和技術培訓,形成著力于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階梯型師資養成體系。第二,校企協同建立教師企業實踐機制,通過校企協同創新中心或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拓寬師資培養渠道,助力于提升教師技能水平和技能等級。第三,“學校、企業、專業”構成三方聯動機制,建立人才互聘互認互用機制,促進人才雙向流動,比如學校聘請企業工程師組建專業導師團隊,對教師給予培訓和指導,幫助教師了解產業發展趨勢、生產工藝流程,幫助教師熟悉企業崗位職責、操作規范、技能要求、用人標準、企業文化等,同時向教師傳授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

(三)創新管理體制,構建治理共同體

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為產教融合的新形態、新模式,體制機制建設仍然存在不足,嚴重制約產業學院的突破性發展。通過頂層架構設計、多元化保障體系構建等形式打造治理共同體,從而明晰產權和各方權責,實現校企共治、融合共生。

1.加強頂層設計,健全政策制度。由政府主導形成政、園、企、校多元主體共建共管的產業學院的形式,應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或標準等形式確定產業學院的法人屬性,明確法人地位,避免出現產權不清晰,運行不通暢等障礙因素;賦予產業學院運行管理自主權,產業學院可以根據產業及專業特色和主體特點等,實行“一院一制”。按照專人專崗原則,校企雙方協商成立產業學院管理機構,建立產業學院董事會,優化內部組織結構,健全產業學院內部管理體系和工作機制,從而有效的支撐產業學院健康發展。

2.完善多元化保障體系。產業學院的組建通過多方主體的結合,高效整合各方資源,達到產教深度融合,從而產生規模效益和范圍效益,最大限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多元化保障體系是產業學院持續運行的基石,保障各主體在產業學院框架內共同發展,實現利益共享。一是構建課程教學保障體系,精確定位需求目標,打造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強化課程教學實踐環節,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以學生為中心制訂多元化培養方案,落實各主體人才培養共識。二是構建知識產權保障體系,明確知識產權歸屬,強化創新意識的培養,保障各參與主體實現利益共享。三是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依托第三方評價機構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進一步提高產業學院管理運營水平。四是完善就業保障體系,立足產業學院拓寬校企合作渠道,打造“一院多企”的合作模式,與政府機構、社會組織構建就業創業服務指導體系,加強對學生的職業指導、實習培訓及就業招聘服務等,保障學生平穩就業,推動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落到實處。

(四)校企文化交融,構建文化共同體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是兩種不同的組織文化,兩者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校園文化是一種教育文化,更加注重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企業文化是一種生產經營文化,注重企業精神和管理理念。當前產業學院建設中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之間嚴重脫節,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因此構建校企文化共同體,促進校企文化的融合至關重要。

產業學院學生具有雙重身份,既是校園學生也是企業員工,同時具備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因此校企命運共同體視角下的文化融合需利用校企雙重文化厚植文化育人基因。一方面,學校應促進企業文化嫁接入校園文化,在專業教學和實習實訓過程中滲透企業文化,將企業管理規定、安全教育、工匠精神、崗位操作標準等融入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自覺養成工作責任心、安全操作、質量意識等素養,同時通過優秀企業案例、大國工匠展廳和工業發展長廊等形式營造文化氛圍,推動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共融。另一方面,加大校企協同開展文化活動的力度,通過建立愛國主義宣傳教育陣地、企業實踐參觀、企業文化講座、大國重器展示等形式,開展勞動教育和角色模擬體驗活動,加強崗位認知,提升崗位適應能力,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和職業素養。

猜你喜歡
產教共同體校企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