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州兒童友好城市高質量發展對策

2023-02-15 17:04陳丹丹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友好城市設施社區

陳丹丹

(溫州醫科大學,浙江 溫州 325035)

“兒童友好城市”是當前世界城市發展的趨勢,更是我國和溫州市“十四五”規劃的重要部署。2021 年,溫州以《溫州市建設兒童友好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為綱,將兒童友好理念賦能到城市建設各個方面。近年來,盡管我國兒童發展事業取得了多方面進展,但《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政策報告(2019)》指出,當前我國兒童發展最緊迫的問題是基層兒童福利服務體系專業化不足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此同時,自2021 年起,我國實施全面三孩政策,這對兒童成長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城市的資源配置與環境搭建進行調整以迎合兒童成長需求?;诖?,本文從國際經驗著手,對比國內外其他城市的兒童友好建設實踐,聚焦兒童空間友好需求和偏好兩方面,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針對溫州市鹿城區、龍灣區和甌海區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和家長開展調研,并對調研區域的兒童生活公共服務設施、公共空間和交通出行等進行實地考察調研,總結問題并提出對策,以期對兒童友好城市高質量發展建設有所裨益。

一、“兒童友好城市”國內外建設現狀

為了應對全球城鎮化、去中心化水平日益提高的現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和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UN-Habitat)于1996年共同發起兒童友好城市倡議,宣布兒童的福祉是衡量健康住區、民主社會、良好治理的終極指標。這一倡議將政府與有志提升所在城市和社區兒童友好程度的社會組織、私營部門、學術機構、傳媒機構、兒童組織和以兒童為主導的組織,以及共同創建安全、包容、充分響應18 歲以下兒童需求的城市和社區等地方利益相關方聯結在一起。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9年發布的《構建兒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區手冊》,這項倡議的足跡已遍及全世界38 個國家3 000 多個城市和社區,覆蓋3 000萬兒童,并呈現逐年擴展之勢。

目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設立的“兒童友好城市倡議”官方網頁顯示,創建了兒童友好城市的國家包括:加拿大、美國、哥倫比亞、巴西、冰島、瑞典、芬蘭、英國、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德國、丹麥、波蘭、捷克、瑞士、列支敦士登、意大利、奧地利、匈牙利、希臘、斯洛文尼亞、白俄羅斯、烏克蘭、立陶宛、格魯吉亞、以色列、伊朗、阿聯酋、蒙古、越南、韓國、日本、伯利茲、哥斯達黎加、哥倫比亞、巴西。

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規劃主要集中于交通出行、開放空間、住房與設施以及兒童參與[1]。其中,交通出行主要體現在采取多樣化的交通措施為兒童出行創設支持性環境,鼓勵兒童積極、自主出行;活動空間指將兒童活動納入城市各層級開放空間設計之中,為他們提供更加安全、自在的活動場所;住房與設施側重于從迎合育兒家庭的日常生活需求角度,為其提供更加健全、完善的功能支撐;兒童參與注重聆聽兒童的呼聲,體現了社會對于兒童權利的認可與尊重。

我國于1990 年簽署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并從2006 年開始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推廣兒童友好城市建設。2016年,深圳市申請加入兒童友好城市倡議,由此拉開了我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序幕,隨后上海、成都、長沙、威海等城市跟進。2021年年初,100 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被列入“十四五”期間的重大工程,同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22 個部門印發《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城市發展在社會政策、公共服務、權利保障、成長空間、發展環境等方面充分體現“兒童友好”。其建設目標為:到2025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到2035年,預計全國百萬以上人口城市開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超過50%,100個左右城市被命名為國家兒童友好城市。

2021 年,溫州以《溫州市建設兒童友好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為綱,將兒童友好理念賦能到城市建設各個方面,切實構建起政策友好、服務友好、權利友好、空間友好、環境友好與產業友好六大領域,不斷增強兒童的幸福感、快樂感、自由感和公平感[2]。

二、“兒童友好城市”國內外研究現狀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城市加入兒童友好城市創建,如何擇取和評估建設路徑得到學界關注。有學者通過對全球10 個典型國家兒童友好城市治理實踐的文本開展內容分析,以“議題-主題-策略”三維分析框架呈現兒童友好治理路徑和范例,概括出路徑依賴性的行動邏輯、多元共治性的主體邏輯、漸進式的政策學習邏輯與包容性治理的制度邏輯[3]。

還有學者聚焦城市發展的某個層面,以實地考察的方式開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評估。如基于兒童生活日志調研和空間觀測,從兒童行為與空間環境兩個維度,對北京朝陽區雙井街道的社區公共空間開展兒童友好性評估,發現兒童室內化、消費化的休閑活動特征,兒童缺乏獨立自主出行活動,缺少游戲互動與社會交往的機會等現象,提出社區公共空間應為兒童提供趣味、屬實的游戲活動空間,打造安全慢行空間等建議[4];依據功能性游戲、建構性游戲、想象性游戲、規則性游戲的相關游戲形式理論,對深圳8 個兒童游戲場地的兒童游戲行為標記調查,從規劃布局、空間設計和安全維護三個方面提出建議[5]。有關長沙的民意調查和案例研究提出了構建政策、服務和空間的公共空間體系[6],針對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調研提出了兒童運動空間缺少自然元素和形式單一的問題[7],基于深圳、上海、長沙、南京4個城市的實踐經驗提出了兒童空間的改進措施[8],對戶外兒童活動空間的研究指出在開放空間的玩耍是提升兒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條件[9],調查兒童商業空間發現其設置和設計發展都存在問題[10]。此外,聚焦宣城市設計,針對兒童運動場地、家長期望需求和兒童運動行為三方面的調研,發現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布局存在設施少、種類單一、使用率低和體驗感弱等問題,提出城市建設者應從標準制定、實施監管和后期維護三方面增設兒童戶外運動設施[11]。

總體上看,有關兒童友好城市的區域研究多集中于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和省級重點城市,較少關注其他城市;對于室內和室外空間的割裂研究較多,綜合研究較少,更少關注到軟件層面如社區活動方面。因此,本文選擇二線城市溫州為研究對象,研究溫州在兒童友好城市理論的漸進式輻射作用下社區空間兒童友好需求和偏好的現狀和問題,以期為城市發展決策制定提供理論基礎。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研究方法

本調查主要采用文獻查閱、問卷調查和訪談法。問卷調查旨在選擇特定區域,針對特定問題開展針對研究對象的實地調查,了解“兒童友好城市”在溫州的具體實踐情況和潛在的可提升空間,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議。本研究問卷調查的目的是了解與兒童生活緊密相關的活動空間,包括游戲場地設施、出行安全、公共空間中兒童空間的設計等基本情況,聚焦可能存在的不足,以此提出完善溫州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建議。訪談法是對文獻查閱法和問卷調查法的補充,目的是深入了解調查對象針對某一問題的想法,為研究提供更多角度的思考。

2.數據來源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設立的“兒童友好城市”官方網站除了對概念的基本介紹,重點收集了國際上獲得“兒童友好城市”榮譽的國家和地區在為兒童謀福祉方面的文獻,以年度報告的形式呈現。各國十分重視采用不同的評估工具審定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情況,而問卷調查就是其中的一種。本研究采用的問卷,主要由市民對“兒童友好城市”的了解程度、市民的具體需求、現階段城市空間的評價三部分構成;問卷調查在2023年1月至2月間進行,主要以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通過微信、QQ等網絡平臺發送給不同職業群體、不同地域群體完成作答,采用Excel表格統計問卷調查結果。為補充問卷調查,通過訪談法深入了解某些問題產生的原因。研究者擬定訪談大綱,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對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了解情況和建議三個部分。篩選有意向參與訪談的甌海區、鹿城區和龍灣區樣本,以電話和網絡的方式發起訪談。此外,研究者還采訪了部分兒童和社區工作人員。

3.分析框架

本研究的實地調查聚焦于與兒童生活環境緊密相關的公共服務設施、公共空間和交通系統三個方面,重點聚焦于公共空間。本研究中的公共空間特指與兒童日常生活貼近的社區公共空間中的戶外空間,如兒童游戲場地、公園、街道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于2018年發布《兒童友好城市規劃手冊》,結合全球眾多行業專家、學者和國際組織的研究成果和優秀實踐,提出十項兒童權利與城市規劃原則,全面、系統地就兒童友好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等給予了詳細指導,是目前全球最權威的兒童友好城市規劃指南。這十項原則是:投入、住房和土地權屬、公共服務設施、公共空間、交通系統、水和衛生綜合管理系統、糧食系統、廢棄物循環系統、能源網絡、數據和信息通信技術網絡。其中,公共空間強調城市和社區需要保障兒童能夠生活在清潔、無污染、安全、有綠化空間的環境中,并且能與朋友見面,有場所玩耍和開展娛樂活動。本研究以公共服務設施、公共空間、交通系統三項原則為切入點,深入分析溫州社區公共空間兒童友好建設的現狀和挑戰。

結合國內外對兒童友好城市、社區公共空間層面的研究和實踐,本研究兒童空間友好評估從兒童需求和偏好兩個維度進行評估(見表1)。研究對象為0~18 歲兒童和青少年,根據年齡段分為幼兒(1~3歲)、學齡前兒童(4~6歲)、小學生(7~12歲)、中學生(12~18 歲)4 個年齡組,因兒童和青少年網絡端數據采集較為困難,加之低齡幼兒準確表達能力欠缺,本研究調查不同年齡段兒童和青少年的家長,他們關注兒童成長的需求和社區環境的不足,能提供寶貴的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建議。訪談對象涵蓋家長和部分兒童,旨在全面了解兒童需求。

表1 問卷維度和問題構成

四、溫州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

1.普及宣傳力度不夠,群眾知曉度不高

收集問卷224份,樣本集中在甌海區、鹿城區和龍灣區三區(占比93.69%)。年齡主要分布在26~30歲(占比24.55%)、31~35歲(占比37.50%)和36~40歲(占17.86%)。一孩家庭占比55.91%,二孩家庭占比35.27%。兒童年齡分布較為均勻,低齡階段的占比較高:0~3歲占比39.05%,4~6歲占比26.66%,7~12 歲占比21.78%,12~18 歲占比12.51%。以0~10 分衡量對“兒童友好城市”概念的了解程度,23.66%的調查對象選擇了“從未聽說”,極其了解的僅占5.36%,得分在5 分以下的比例超過50%,即超過五成的調查對象不太了解相關概念,少數家長的得分處在有一定了解的區間(見表2)。

表2 “兒童友好城市”理念了解程度

2.公共服務設施無法滿足兒童需求,設施利用率不高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兒童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缺口較大,居所周圍步行15 分鐘距離內無音樂廳、劇院的占比69.20%,無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的占比67.86%,無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占比65.63%,無圖書館、圖書室的占比41.53%,無球場、體育活動中心的占比45.98%,無兒童活動中心、兒童之家等室內兒童活動場所的占比45.09%。而該條件下有設施的調查對象表示,偶爾使用過的占比26.34%,經常前往該類場所的占比6.25%。此外,14.29%的調查對象表示不清楚住所附近是否有適合兒童玩耍的室內場所。由上可見,針對兒童開設的室內場所較為缺乏而且吸引力不足,宣傳普及力度不到位。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空間分配不均,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內,公共服務設施較為缺乏,兒童活動空間與設施不足,現有的兒童活動中心、兒童之家等室內活動場所設施的點位分布不足,未被充分使用。

針對社區兒童戶外游戲空間的問題,46.43%的調查對象表示社區中有專門為兒童設立的戶外游戲空間,但是沒有區分年齡段,35.71%的調查對象表示社區中沒有此類戶外游戲空間??梢?,現有兒童活動場所與戶外游戲空間并未被有效利用,戶外游戲空間設計未達到精細化水平,缺少區分年齡段且能啟發兒童創造力的設施及場地。城市綠地與兒童活動空間的缺乏,是導致兒童戶外活動減少的原因之一,進而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城市建設趨于高密度發展,兒童游戲空間被商業化、標準化的游戲設施所限制,城市公園逐漸增多,但是兒童可利用的空間和設施卻不足,日常生活可接觸的自然空間越來越少,將導致兒童“自然缺失癥”現象[12]。針對此類戶外空間,調查對象表達了不同的需求,最為關注的是場地和設施的安全性的提升(占比82.14%),其次分別是兒童玩耍設施種類的增加(占比65.18%)、兒童座椅及洗手臺等友好設施的增加(占比63.84%)、兒童玩耍設施的更新和維修(占比56.25%)、家長休息區的增設(占比54.91%)、場地擴建(占比36.31%)。訪談中有家長表示活動空間的設計需要適當與國際和一線城市接軌,提升友好程度。

問卷調查結果還顯示,家長帶孩子去開展娛樂活動的占比45.09%,但不經常去的家長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占比40.18%)。阻礙家長帶兒童前往兒童公園的原因是沒有空余的時間(占比29.46%)、所處位置交通不便利(占比22.77%)以及缺少兒童游樂項目(占比11.16%)??梢?,創造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兒童游樂項目也是建設兒童友好社區亟須解決的問題。

此外,家長還認為社區應該發揮一定的服務功能,開設針對兒童友好的各項服務,例如特長培訓活動(占比57.14%)、暑假托管服務(占比48.66%)、放學后托管服務(占比47.32%)和嬰幼兒托管服務(占比45.54%)。訪談中有家長表示小區應考慮到不同年齡段的需求,提供適宜不同階段孩童的服務。還有家長提出服務不僅要考慮到兒童,家長也會參與兒童友好實踐,應設立家長成長中心,為家長成長搭建平臺,同時家長也可以參與到社區服務兒童。

兒童獨立安全出行方面,基于風險焦慮和機動交通依賴,兒童單獨出行和有限制的出行呈下降趨勢,兒童步行更趨困難,兒童活動日益脫離戶外而進入封閉且“被保護起來”的空間,呈現出馴養化特征[13]。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應該升級的配套設計依次為可騎行路線或重點路引與標識、戶外家長等候區或校車待停區、窨井蓋改造、道路的分級管理與設立無車日。而家長帶孩子出行所遇到的問題,是缺少兒童設施(占比61.16%)、缺少戶外等候觀察區(占比50.89%)、缺少母嬰室(占比30.36%)、缺少嬰兒車的雙向坡道(占比33.04%)。兒童活動場所的安全性成為大眾對于社區兒童成長環境的主要擔憂之一,場地安全、環境友好、充分適應兒童與家長出行需求的活動場所,是建設兒童友好社區所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建設助力兒童成長的服務空間,需要關照到家長和兒童的心理需求,如社區醫院為充分了解兒童生病就醫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針對兒童對醫院產生的恐懼心理,可在設計中融入一些舒緩兒童心理的趣味設施,優化服務空間的體驗感。

家長對不同功能的兒童場所和服務表達了需求,同時家長更期望能在社區中增強“兒童友好”,讓孩子們在社區里肆意玩耍,家長們不用擔心安全問題,享受親子時光,甚至希望能擁有第二課堂、托管服務等。在社區滿足兒童日常生活服務需求,給予兒童充分探索世界的場地,促進兒童進一步融入社會、健康成長。

3.兒童主題活動數量較少,參與度不高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孩子在社區戶外活動娛樂的時間通常是在傍晚(占比44.64%)、晚上(占比36.16%)和早晨(占比29.46%)。兒童最喜歡的游戲類型主要是無動力游樂設施(秋千、滑梯、蹺蹺板等)、動力游樂設施(旋轉木馬、電動玩具車等)、動手創造類(沙坑、積木、書畫等)、體育運動類(滑雪、滑板、飛盤、球類運動等)、課外閱讀(雜志、繪本等)、表演觀賞類(聲樂、樂器、兒童劇、嘉年華等)。孩子偏好活動的時間和游戲類型與他們的年齡有一定關系。為了讓孩子們在課余時間更多地走向室外,創建更有趣、更有吸引力的兒童活動空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突顯。

社區日常公共空間活動中的公共參與是兒童歸屬感、自尊感和自我實現需求獲得滿足的重要途徑[14]。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社區活動的兒童參與度較低,59.38%的家長表示孩子沒有參加過社區活動。參加過的社區活動中,按照頻率高低排序依次是戶外活動(戶外攝影、羽毛球、籃球、游泳等)、公益活動(手語課堂、義賣會、探訪敬老院等)、免費體驗(試吃、造型、做菜、種花等)。家長希望孩子可以參與社區舉辦的公益活動(占比70.09%)、戶外活動(占比76.79%)、旅游活動(占比60.27%)、免費體驗活動(占比57.59%)和閑置交換活動(占比53.13%)。

五、溫州兒童友好城市高質量發展建議

1.強化“童”宣傳,營造“童”氛圍

(1)強化主題宣傳。緊扣兒童心理健康、未成年人保護、普法教育、牙齒護理等主題,在重要節慶(如“3·27”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六一兒童節、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等)、重大賽事(各級官方U7、U11、U13 足球聯賽、少年兒童體操錦標賽、青少年五人制籃球等)、重大主題教育日(“4·15”國家安全教育日、“6·26”國際禁毒日、“12·4”國家法制宣傳日等)大力開展兒童安全、權益保護等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

(2)“線上線下”同步宣傳。通過短視頻、電視和微信等媒體大力宣傳推廣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相關內容;在交通樞紐(高鐵站、機場)、公交車、道路主干道加大對兒童友好城市核心理念的宣傳。

(3)強化社會面宣傳。一是下農村。針對留守婦女、殘疾兒童、特困兒童、孤兒、留守兒童等重點對象,開展未成年人保護法、孤困兒童權利義務、防溺水、個人衛生保持等知識宣傳;每逢重要節慶(春節、元宵、端午、中秋),在文化禮堂或村民廣場舉辦相關知識問答活動,播放公益電影前,播放關于兒童權益保護的宣傳片、科普視頻。二是進社區。選派志愿者擔任兒童友好宣傳員,普及相關知識;在小區戶外電子屏、宣傳欄等投放兒童相關活動通知、兒童設施使用注意事項等,在社區微信群發布兒童保護方面的文章和視頻等。三是入學校。開展“我心中的兒童友好城市”“我與城市共成長”手抄報、征文、黑板報等系列比賽活動;司法、公安部門可通過現場宣講、情景模擬等形式將安全教育內容(防拐賣、防詐騙、防侵害、防欺凌)生動直觀地演繹出來;通過課堂班會、主題活動等形式,使安全知識(出行安全、食品安全、生理安全、電梯安全、消防安全燈)深入學生心中。四是走企業。將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進展以宣傳單方式發放給企業職工;通過婦聯、企業工會等組織面向單位職工開設講座、研討會,內容涵蓋親子教育、家教普法、兒童健康等。

2.關照“童”高度,優化“童”環境

(1)完善硬件設施。出行方面,在學校周邊區域開設勤學公交專線,增設兒童友好愛心斑馬線、重點路引與標識及戶外家長等候區或校車待停區,守護兒童上下學安全。休閑方面,在公園、商業中心、游樂園等公共場所增設母嬰室、兒童座椅、兒童踏板、公廁兒童坑位和兒童洗手池等設施。就醫方面,在醫院增設兒童娛樂設施、嬰兒車雙向坡道、戶外等候觀察區,緩解家長和兒童就醫困難和焦慮。

(2)豐富“軟件”配置。一是完善兒童友好資源。由婦聯牽頭建設社區婦兒之家、閱讀空間、家長學校,讓兒童在家門口享受友好資源。二是豐富兒童友好內容。將地方學術、名人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科學文化等納入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發揮城市書房、青少年活動中心、圖書館、新時代社會文明實踐中心等基地作用,舉辦“科技周”“科技節”“科技夏令營”等,開展“海洋研學”“傳統中國木藝”等實踐教育和科技研學活動。三是構筑兒童服務咨詢體系。加強經費、人員、管理、安全保障,通過聯合高校教師、醫院醫生、心理專家等建設“心理咨詢聯盟”,在“浙里辦”上線“溫暖心服務”,提供線上心理課程學習、心理健康咨詢、兒童照護和托育指導等服務;提供“婦女兒童維權”“反家暴”等維權咨詢服務。

3.聆聽“童”聲音,重視“童”參與

(1)設計有益于兒童健康成長的社區活動。一是謀劃豐富的親子活動。社區和學??砷_展親子共讀、親子運動會、親子烘焙會、親子游園會等,提升親子關系。二是設計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醫院和街道可組織兒保醫師、兒童治療師、健康管理師等專業人士,為家長開展嬰幼兒母乳喂養、兒童睡眠習慣培養等講座和專家義診活動,傳授正確的育兒觀念和幸福生活觀念,為家庭提供心理支持。三是開展主題鮮明的活動。環保部門可組織垃圾分類主題實踐,醫院急救中心可開展緊急自救實踐,公安部門可宣講掃黃打非、禁毒、防詐騙等安全知識,農場牧場可開設戶外農事勞動種植體驗課,非遺機構可組織書畫培訓、米塑、剪紙、糖畫等題材的非遺體驗,少年宮可打造繪畫、音樂、體育等公益課堂。

(2)充分調動兒童和家長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一是增強活動主題的吸引力。圍繞家長關心的問題(幼兒入園、擇校、科學育兒、代際溝通等),邀請專業人員進行講座和咨詢會活動,解決實際問題。二是增強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豐富性?;顒討獫M足兒童社交需求混齡設計,采用演示、動手體驗、合作、競爭等多種形式,提高兒童參與度。三是提早全方位開展活動宣傳。通過各種渠道提前告知兒童和家長活動的具體內容和注意事項等,做好參加活動的各方面準備。

(3)營造“尊重兒童”文化氛圍,做到真正“兒童友好”。一是傾聽兒童聲音。成立社區兒童觀察團和兒童議事會,為不同年齡兒童提供平等、適當的表達機會,多形式邀請兒童表達社區活動建設意愿,讓兒童被傾聽、被尊重、被接納。二是利用活動賦權兒童。在社區活動時,將簽到、計時、發放物資這些簡單的任務交由兒童志愿者來做。三是讓兒童參與社區治理。社區可開展“今天我治理”活動,對社區居民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不文明行進行勸導,通過兒童帶動家庭影響社區,共同營造文明良好的社區行為氛圍。

“兒童友好城市”是當前世界城市發展的趨勢,更是我國和溫州市“十四五”規劃的重要部署。當前兒童友好城市的宣傳尚有空間,對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及時宣傳和強化可以增進兒童和家長對所處環境和自我需求的了解。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強化應以提升兒童參與感和獲得感為建設目標,既要充分聽取家長需求,也可以讓兒童以適當、科學的方式參與到前期評估、改造設計、后期運營維護等各環節,與家長和兒童一起建立良好議事氛圍與信任關系,以便后續建設的高效開展,最終賦能兒童友好城市的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友好城市設施社區
戰后國際友好城市的發端與發展(1945—1969):基于法國視角的研究
一圖看懂《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
民生設施非“擺設”
社區大作戰
警惕環保設施安全隱患
3D打印社區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爾濱捐贈醫療物資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公共充電樁設施建設正當時
擅自啟用已查封的設施設備該如何處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