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意理論下漢語習語口譯的原則與策略

2023-02-20 20:54
關鍵詞:原語譯員習語

莫 敏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漢語習語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它們或來自社會生活、經典著作,或源于歷史典故、傳說故事,體現出鮮明的文化特征。本文中的漢語習語,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等;而本文中的口譯,專指英漢口譯?;跐h語習語獨特的結構形式、多樣的修辭手法、豐富的文化內涵等特點,以及口譯的即時性、現場性、對應性等特點,漢語習語口譯極富挑戰性。筆者認為,運用釋意理論指導口譯實踐,有利于實現高質量的漢語習語口譯。

1 釋意理論運用于漢語習語口譯的可行性

釋意理論是國際口譯界第一套系統的口譯理論。1984 年《口譯理論實踐與教學》一書出版,“標志著釋意理論的確立”[1];1994 年出版的《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則“標志著釋意理論的成熟和完善”[1]。釋意理論認為翻譯是交際行為,其精髓是意義對等,翻譯過程的三個階段分別是理解、脫離原語外殼、表達。

一方面,釋意理論的精髓適用于漢語習語口譯原則。釋意理論的精髓是意義對等翻譯,其定義的“意義”與語言學的語言“含義”或“涵義”有所不同,是指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種綜合意義,以實現現場交際效果最大化。漢語習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口譯的現場交際特點要求譯文不僅要體現漢語習語蘊含的意義,表達出講話人的真實意圖,還要讓聽眾可以接受。這些都符合釋意理論的精髓。

另一方面,釋意理論的口譯過程三階段適用于漢語習語。在三個階段中,理解即理解原語,包括理解語言知識、認知補充、交際環境等方面;脫離原語外殼即意義產生的階段,指的是譯員不受原語語言形式制約而生成原語要表達的實際意義;表達即目的語輸出,指的是用聽眾可接受的譯文表達講話人想要表達的意義?;跐h語習語的特點,脫離原語外殼階段可以顯著降低漢語習語口譯難度。譯員在理解階段不僅要理解漢語習語的書面意義,還要結合現場交際環境加入認知補充,才能對漢語習語蘊含的所有文字內外因素精準理解。譯員隨之進入脫離原語外殼階段,不受漢語習語語言結構的制約,在腦海里形成融漢語習語含義和講話人要表達的觀點于一體的意義;而意義一旦形成,就擺脫了其依附的語言符號,即脫離了原語外殼。最后,譯員表達出聽眾可接受的譯文。

2 釋意理論下漢語習語口譯的原則

縱觀各時期各流派的翻譯標準與原則,基本上都圍繞“產出何種譯文才算是好譯文”而提出自己的觀點,如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等。在漢語習語口譯中,產出何種譯文才算是好譯文呢?釋意理論強調意義對等,而成功的口譯必須實現交際效果。因此筆者認為,漢語習語口譯原則是通順、忠實、化境,而且這三條原則在漢語習語口譯實踐中相輔相成。

首先,通順是漢語習語口譯的基本原則??谧g現場的瞬時性,對譯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能夠表達出地道的譯文。而漢語習語蘊含豐富文化內涵的特點,又要求譯員能夠處理好文化差異等因素,否則外國聽眾會聽不懂。其次,忠實是漢語習語口譯的核心原則。漢語習語在口譯中屬于比較難的類型,更容易出現漏譯、誤譯現象??谧g現場一旦出現譯員沒有完全理解講話人的意思而漏譯、誤譯的情況,這就違背了忠實的原則,必然給口譯現場交際效果帶來負面影響。最后,化境是漢語習語口譯的關鍵原則。大部分關于翻譯程序的論述認為翻譯行為分為對原語的理解和用譯語表達這兩個階段,釋意理論卻認為翻譯是一種認知參與的交際行為,“在‘理解’和‘表達’兩個階段之間,還存在著一個意義產生的重要階段,即‘脫離原語外殼’階段”[2]。在口譯現場,講話人話音剛落譯員就馬上口譯,或者譯員口譯與講話人發言同步進行。在這樣的情形下,成功的口譯必然是讓外國聽眾感受不到講話人原語與譯員譯文的區別,聽譯員口譯就等同于聽講話人講話。在口譯過程中,譯員要準確把握漢語習語的非語言語境,如講話人講話的時間、地點、場合,講話人的非語言符號(如姿勢、手勢),講話所涉及對象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等,遵循化境原則,精準表達講話人的觀點,實現交際效果。

3 釋意理論下漢語習語口譯的策略

脫離原語外殼階段的提出,為口譯研究與實踐開拓了新視野,對于漢語習語口譯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釋意理論的理解和表達這兩個階段也有其獨到之處。釋意理論認為,理解原語的語言含義是理解意義的基礎,但不是理解的終點,還需理解話語在特定交際環境中的言外之意。釋意理論認為表達是要再現原語精神,用符合譯文語言習慣的表達方式傳神地表達脫離原語外殼形成的意義,并實現交際效果。在釋意理論指導下,可以運用套譯、減譯、增譯、闡譯等策略來實現高質量漢語習語口譯。

套譯。套譯是指用英語習語翻譯漢語習語。倘若講話人引用的漢語習語經過理解與脫離原語外殼階段后,譯員能找到意義一致的英語習語,則可采用套譯。如漢語習語中的“欲速則不達”,其含義是“過于性急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講話人想要借此諺語表達“一味追求速度是不明智的做法,反而達不到目的”的觀點。譯員理解此習語后,在脫離原語語言外殼階段緊扣講話人想表達的速度、不明智等關鍵含義,匹配到自己知識儲備中的英語習語“Fool’s haste is no speed”,便可以成功運用套譯傳神地向聽眾表達譯文。再如“老大徒傷悲”,其含義是“年輕時不努力,到了老年悲傷也沒用”。講話人想借此告訴年輕人,“年輕時懶惰,以后將一事無成”。譯員在脫離原語外殼階段可以匹配到英語習語“A young idler,an old beggar”,運用套譯來表達譯文。

減譯。減譯是指原文中有些詞在譯文中沒有必要譯出來,因為譯文中雖無其詞而已有其意。在漢語習語中,某些意象如果譯出來反而使聽眾產生困惑,這時就可以運用減譯精準地譯出原語要表達的含義。如歇后語“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其表達的是“人的才能是高是低,放到實踐中檢驗一番便見分曉”。譯員在脫離原語外殼階段時領會到騾子、馬這些意象的特定意義,以及講話人想表達的觀點后,可以在表達階段運用減譯刪除這些沒有必要口譯的意象,傳遞出講話人想要表達的含義,即“You never know what you can till you try”。再如講話人同時引用兩個成語“名揚四?!薄巴鸢朔健?,譯員通過理解與脫離原語外殼階段,沒有口譯“四?!薄鞍朔健?,也沒有受兩個相同含義成語并列的制約,直接運用減譯精簡地口譯為“immensely well-known”,符合講話人借成語表達的觀點,即“非常出名”。

增譯。增譯是指根據原文上下文的意思、邏輯關系,以及譯文語言的句法特點和表達習慣,在翻譯時增加原文字面沒有出現但實際內容已包含的詞語。漢語習語口譯時,譯員可以根據現場語境、講話人非語言信息、聽眾特點等因素進行增譯,實現交際效果。如講話人引用成語“班門弄斧”,譯員理解到“班門弄斧”的含義是“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本可以直接口譯“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聽眾就能聽懂。但是在脫離原語外殼階段,譯員根據講話人的講話主題是大國工匠精神,并結合聽眾是不了解魯班的外國人這一特點,便在譯文“Showing off your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China”中保留了“魯班”,并且運用增譯增加了“魯班是木匠大師的身份”,讓外國聽眾不僅聽懂了講話人的意思,還了解到中國戰國時期就有一名杰出的大國工匠鼻祖。再如講話人引用“夸父追日”比喻人有大志、堅持到底,引用“女媧補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偉氣魄和大無畏的斗爭精神,此時譯員應該在譯出講話人觀點的同時,對習語蘊含的人物或故事進行增譯。

闡譯。闡譯是指運用解釋等手段對原語加以闡釋,不是翻譯原作的字面意義,而是翻譯字里字外的意義,是原文隱含意義的外化。一般認為,詩歌翻譯必須譯成詩的形式。在筆譯中,筆譯人員有時間反復推敲、斟酌修改。但是在口譯現場,譯員必須瞬間表達聽眾可接受的有交際效果的譯文。脫離原語外殼可以讓譯員擺脫語言結構的束縛,直接緊扣含義,并且大膽融入講話人的觀點,表達出聽眾可接受且有交際效果的譯文。如講話人引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含義是“正擔心無路可走,突然出現一個山村”。但講話人并不是要向聽眾介紹習語中的意象,而是想表達“不論前路多么難行,只要堅定信念,勇于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出現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的觀點。因此,譯員采用闡譯表達為“Though the journey ahead is hard,with the strong belief and the brave deploitation, the life will be rescued from desperation into a bright and hopeful new stage”。

綜上所述,運用釋意理論指導漢語習語口譯,分析其原則與策略,能夠為高質量漢語習語口譯提供思路,進而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讓中華文化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走向世界。

猜你喜歡
原語譯員習語
測試原語:存儲器故障最小檢測序列的統一特征
密碼消息原語通信協議介紹及安全分析
會議口譯中譯員的譯前準備研究——一項基于上海譯員的問卷調查
口譯中的“陷阱”
論機器翻譯時代人工譯員與機器譯員的共軛相生
譯員與翻譯企業的勞資關系及其和諧發展
基于原語自動生成的安全協議組合設計策略及應用研究
實用習語 話“鳥”
話“鳥”
習語自有WA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