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鮮明特征

2023-02-23 21:57王鑫蕊
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物質文明中國式共同富裕

王鑫蕊 于 靜

(東北農業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150030)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边@一科學論斷表明了中國式現代化與現代化的關系,這條道路不僅內蘊著現代化建設的共性,而且集中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規律,從根本上實現了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新樣態。正確領會和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鮮明特征,對于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基于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實踐的開創性

作為目前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18%,人口總數是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的1.2倍以上?!叭丝谝幠>薮蟆笔侵袊浆F代化的邏輯起點和基礎性要素。人是現代化建設的主體,離開人談論現代化是缺乏意義的,中國式現代化歸根到底是中國人的現代化,這是與西方所追求的“人為物制”的現代化最本質的區別。

中國共產黨創造的歷史偉業,不僅建立在人口規模巨大的現實國情之上,更是依靠這些規模巨大的人民所取得的。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優勢和挑戰。從優勢看,巨大的人口規模代表著我們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巨大的消費需求以及支持現代化建設的人力資源優勢和人口紅利。人口規模巨大作為中國特殊的、可持續的資源稟賦,為中國式現代化穩步前進提供強大的動力引擎。從挑戰看,一方面,人口數量多意味著人口的差異性、多樣性、復雜性更強,這對實現現代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辯證處理巨大人口規模與有限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如何提高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水平等問題亟須中國式現代化用實踐去解答。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國際上并沒有像中國這樣具有超大規模人口的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先例,這條道路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遠非西方國家可比。換言之,中國不可避免地經歷了先發國家幾百年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但這些問題被高度壓縮到幾十年內得以解決,這意味著我國實現現代化時間之緊、任務之重。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就注定成為一種“并聯”跨越式的現代化,也就是說,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等各個領域的發展在時間上相互疊加,空間上相互融合,而不是先發國家的“串聯式”現代化進程?!隘B加并聯”的現代化發展邏輯,擺脫了“串聯”漸進式現代化發展模式的制約,實現了后發追趕,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獨特優越性,為其他后發國家實現現代化轉型貢獻了中國智慧。

二、基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現代化實踐的人民性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本質屬性。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集中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寄托著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的初心使命,體現著鮮明的人民特質。

就覆蓋范圍而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價值取向。新時代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整體富裕,絕不是少數人的部分富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懈奮斗、不斷進取,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目標,為推進共同富裕打下了堅實基礎,使中國式現代化站到了更高的起點。在追求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要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堅持以發展成果是否惠及每個人民為檢驗成效的準繩,采取多種方式實現先富帶動后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繼而幫助和帶動其他地區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與西方創造的現代化所追求的極少數人占有社會財富和絕大多數人共同貧困的現代化形成了鮮明對比。

就制度體系而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一套科學、完整、實用的制度框架。首先,公有制經濟結構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屬性,同時確保社會生產力在公有制和多種所有制組合中協調發展下實現最大限度的解放,確保資本絕對服從于人民的利益。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立三次分配的基礎制度安排,在維護原有制度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強調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旗幟鮮明地鼓勵先富帶后富、先富幫后富,為推進共同富裕構建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其次,不斷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保證。它不僅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克服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分配的兩極化問題,充分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而且實現了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保駕護航。

就實現方式而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兼顧效率和公平。效率和公平相協調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堅持效率與公平相統一,是檢驗共同富裕事業成效的重要指標。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擴大和強化“蛋糕”的規模,又要確?!暗案狻北还侠淼胤峙?。經過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我國的發展已經具備了更牢固的物質基礎?!靶蕛炏?兼顧公平”的政策慣性應不斷弱化,構建科學、公正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通過縮小居民財富與收入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途徑,平衡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在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中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個結構特征改寫了現代化的分配結構,有效地避免了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等問題出現,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和公平性。

三、基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現代化實踐的全面性

縱觀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一些發達國家呈現出過度追求物質欲望的現狀,導致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失衡,這造成了人們精神生活世界的分裂、貧乏和扭曲等問題。而部分經濟社會發展較慢的后發國家則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社會撕裂、政治兩極化等各種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這些國家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未能以辯證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克服了其他國家在推進現代化過程中所造成“精神貧困”的弊端,是一種更文明、更進步的全新發展路向和價值選擇。

從中國歷史文化語境出發,歷久彌新的中華文化基因以其獨特的精神氣質,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與推進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國人歷來強調“厚德載物”“講信修睦”,將理想的精神境界融入對美好社會的追求中。在堅守道德底線方面,強調“禮法并重”“知行合一”;在樹立道德理想方面,倡導“大公無私”,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流淌于民族血液的文化烙印,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使得中國式現代化表現出獨特的優越性。反思西方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忽視精神文明所造成的后果,其背后的主客二分的認知模式是西方現代化的內生缺陷,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思想,追求“主體”和“客體”相協調,在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上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理論提供了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優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中和”思想和精神追求超越了以“物質主義”為核心的西方現代化。

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展歷程來看,黨始終高度重視協調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始終把人的現代化置于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拔镔|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在回應和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形成的。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再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提出,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發展“兩個文明”的戰略規劃。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边@一觀點不僅深刻地表明了習近平總書記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同時也將“兩個文明”均衡發展作為開創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的重要前提。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是黨和國家對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創新發展的總結概括,是我們取得不同歷史階段勝利的成功經驗。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為圓滿完成“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提供文化和價值引領,切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四、基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踐的永續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贝笞匀皇侨祟愰_展一切實踐活動的基本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影響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效。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從本質要求層面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西方發達國家以“資本增殖”為價值導向,以“人類中心主義”為行動準則,在世界范圍內無限制地掠奪自然資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短期發展,片面追求物質財富,這種模式不僅對國內環境造成了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了不可逆轉、難以修復的生態危機,人與自然的關系日趨緊張。中國共產黨從實現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宏大視野出發,充分汲取西方生態環境惡化的經驗教訓,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系統觀念為指導,始終強調人與自然的互利共生,樹立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科學理念,不斷走向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和代際正義的歷史高度理性審思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深刻回答了如何處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其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念、“兩山”思想、“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綠色”發展的新發展理念,以及設立“雙碳”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生態發展戰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持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行動方案,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等,這些戰略決策深刻地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路徑中,全方位、立體化地架構了中國式的生態現代化的實踐體系。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近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撐了年均6.5%的經濟增長,這充分證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是完全正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了對西方經濟至上的發展主義的理論突破以及對傳統現代化道路的實踐重塑,是將社會經濟增長和自然資源承載力統籌考量的現代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統一的現代化,必將為人類社會實現綠色發展提供示范性引領。

五、基于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實踐的共贏性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中國始終堅持世界和平發展與中國自身發展同頻共振,突出強調共贏性,這不僅賦予中國式現代化宏闊世界眼光和強大道義力量,而且是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明前景的重大戰略抉擇。中國式現代化保障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賡續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富強之路,也為人類和平發展及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新視角、新選擇、新示范。

為維護世界和平展現中國擔當。西方現代化道路充滿了壓迫剝削與血腥,內藏“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和“國強必霸”的政治邏輯,并在推進的過程中采取干涉他國內政、挑起局部戰爭等手段解決文明差異,以掠奪方式來獲取實現現代化所需的資源,通過損害別國利益的方式壯大自己,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百年之前的中國所經歷的壓迫與侵略,使得中國更加懂得和平和安寧的可貴。因此,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中華民族始終秉持“天下為公”“和而不同”的理念,從未主動發起戰爭、從未有過稱王稱霸、侵占他國領土的惡劣行徑,始終堅持和發展現代化,并且做出了永不擴張、永不稱霸的莊嚴承諾,與西方國家所奉行的強權主義、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共產黨作為全球和平發展的堅定維護者,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在推動自身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遵循和平發展理念,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強調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維護世界和平貢獻中國力量。

為開創人類美好的未來作出中國貢獻。中國式現代化秉承發展、合作、共贏的宗旨,堅持同世界各國形成互利共贏的良性關系,堅定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始終致力于為第三世界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提高自主可持續發展能力;積極搭建并不斷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分享共同發展機遇;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對于世界經濟發展的推動與影響有著明顯的成效。中國在人類社會現代化坐標系上開創了現代化模式,不僅為實現民族復興夙愿創造了理論準備和必要前提,而且為多元現代性文明理論提供了鮮活的實證支持,并以其開放性破解了西方現代化道路“唯我獨尊”的中心主義格局,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選擇,推動了全人類共同價值新融合,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必將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書寫光輝燦爛的歷史新篇章。

猜你喜歡
物質文明中國式共同富裕
“兩個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三重邏輯論析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論析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中國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以文化人:“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價值目標
中國式失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