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科普創作的新認識

2023-02-23 14:46吳家睿
民主與科學 2023年6期
關鍵詞:科普素質科學

吳家睿

21世紀初葉,科學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等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自身和社會形態。與此同時,科學普及也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廣大的科普創作者顯然需要對這個新時代有一個深刻而全面的認識,并把這種新認識轉化成為未來創作的基石。

一、科普創作面臨的四個“新”

以往的科普創作活動處于一個相對簡單的環境,一方面,科學知識的傳播模式是單向流動,即由科普工作者或專家把科學知識傳播給普通民眾;另一方面,傳播媒介主要是文字,科普創作者通過在報刊和書籍上發表文字來進行科學知識的普及。而今天的科普創作活動則面臨一個較為復雜的環境,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新形勢

以往的科普創作主要目的是向普通民眾普及科學知識,進而提升他們的科學素質;科普活動往往是為科學研究及其成果“錦上添花”。但在今天的中國,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22年8月,科技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國科協聯合發布《“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科普規劃》),明確指出我國科普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隨后,這一觀點進一步以法律的形式確立,科技部在2023年4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修改草案)》(以下簡稱《科普法》修改草案)第五條中首次提出:“國家把科普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位置??破帐菄覄撔麦w系的重要組成部分?!?/p>

由此可見,科普工作的目的并不只是簡單地用來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而且還要用來促進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正如《科普法》修改草案在總則的第一條中所強調的,“發揮科普對支撐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作用”。

這一系列重要法規和文件為當前的科普工作提供了基本框架,指明了主要方向,科普創作者迎來了全新的科普創作任務。國務院在2021年6月發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行動綱要》),其中的“繁榮科普創作資助計劃”就特別強調:“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題材開展科普創作?!倍?02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中則指出:“聚焦戰略導向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等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開展針對性科普?!贝送?,《科普規劃》也對科普創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發揮科普對于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作用。圍繞科技成果開發系列科普產品,運用科普引導社會正確認識和使用科技成果,通過科普加快科技成果轉化?!?/p>

(二)新場景

以往的科普工作主要任務是傳播科學知識,其活動場景基本上是學?;虿┪镳^等教育性質的社會公益場所。但在今天,科普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然有了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例如,《科學素質行動綱要》計劃在“十四五”

時期開展5項科學素質提升行動,除了“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是基于學校和科普場館之外,其他4項提升行動都給出了可以開展科普活動的新場景。

《科學素質行動綱要》在“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中提出,“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建立示范基地、田間學校等方式開展科技示范,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在“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中提出,“建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統籌利用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在“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中提出,“依托健康教育系統,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機構、進家庭”,“充分利用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科普園地、黨建園地等陣地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務”;而在“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中則提出,“大力開展面向基層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特別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脫貧地區干部的科學素質培訓工作”。

(三)新機制

以往的科普創作活動與傳統的科學研究活動很相似,主要是以“個體戶”的形式進行。隨著當今科學研究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參與研究的技術和學科越來越多,涉及的社會經濟范圍越來越大,這種以個體研究活動為基礎的科技創新體制已經難以適應。為此我國科學界正在發展和加強組織化科研機制。例如中國科學院設立了新型的建制化科研項目,“以國家戰略需求和重大科學問題為牽引,通過探索建立課題組群、實驗室群等科研組織方式,把相關研究機構組織起來,集中優勢力量開展跨領域、跨學科協同攻關”。顯然科普創作也面臨著同樣的形勢,也需要加強組織化科普創作活動。

在國家發布的科普文件中,可以看到關于體系化、組織化科普活動的考慮,如《科學素質行動綱要》提出:“建立完善跨區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動?!憋@然,對于社會經濟和民眾健康等有重大影響的事件更需要組織化科普活動,如《科學素質行動綱要》對傳染病防治和防災減災等應急的科普活動就明確要求:“建立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利用已有設施完善國家級應急科普宣教平臺,組建專家委員會。各級政府建立應急科普部門協同機制?!毙枰赋龅氖?,作為一級學會的科普作家協會往往擁有各種專業委員會,如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擁有醫學健康專委會和科幻專委會等7個專委會。這些專委會就可以成為組織化科普創作活動的平臺。也就是說,科普作家協會今后應該大力加強和提升各專委會的組織協調能力,進而能夠更好地開展組織化科普創作活動。

(四)新手段

以往的科普創作手段主要是文字,即通過在紙媒上發表文字來傳播科學知識。今天的科普創作和傳播手段則有了更多的選擇,一方面,音頻和視頻成為重要的科普創作手段;另一方面,傳播的方式也從以靜態的印刷品為主轉變為基于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的動態電子產品,微博和微信等已成為我國民眾獲取科普內容的主要途徑——《科普規劃》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國共有科普網站2732個,科普類微博4834個,發文量200.82萬篇,閱讀量達到160.90億次,科普類微信公眾號9612個,發文量138.68萬篇,閱讀量達到28.04億次”。

面對科技快速發展帶來的科普手段的變化,國家也明確提出了相應的科普創作新思路?!犊茖W素質行動綱要》在“繁榮科普創作資助計劃”中強調要“大力開發動漫、短視頻、游戲等多種形式科普作品”;在“科幻產業發展扶持計劃”中提出要“推進科技傳播與影視融合,加強科幻影視創作”。此外,在科普傳播方面國家也制定了一系列新舉措?!犊茖W素質行動綱要》不僅提出了“智慧科普建設工程”,要“推進科普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合,強化需求感知、用戶分層、情景應用理念,推動傳播方式、組織動員、運營服務等創新升級”;而且還要實施“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提升計劃”,即“推進圖書、報刊、音像、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鼓勵公益廣告增加科學傳播內容,實現科普內容多渠道全媒體傳播”。

二、科普創作發展的新維度

我國的科普事業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國家賦予了科普工作者以極大的責任和期望。如何響應國家的戰略部署,尤其是如何應對當前四個科普新特征的挑戰,這是需要廣大科普工作者思考的問題。作為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當選的領導,我認為今后的科普創作可以從兩個維度“發力”。

(一)拓展科普創作的廣度

以往的科普創作群體通常是接受過高等教育并工作在各個領域的專家和學者。但在今天,科普創作群體顯然很有必要擴展。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很早就意識到這個需求,連續多年針對高校在校學生舉辦“上海市大學生科普創作培訓班”,通過這個大學生科普創作培訓班已累計培養了近600名年輕的科普創作者。而在我看來,隨著國家對青少年科學教育的重視,中小學在校學生的科普創作培訓也應該納入我們的工作計劃中。

當前,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創新潛力正在受到科學界的重視?!吨袊茖W報》記者孫滔2023年11月14日在《科學網》發表了一篇關于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專題報道,強調參會的“頂尖科學家”非常關心開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創新能力,如美國科學院前院長阿爾伯茨在會上介紹了舊金山一所幼兒園的科學教育事例,而來自荷蘭的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費林加更是看重孩子們對好奇心的親身實踐,他們在小學和中學開設了幾個探索實驗室,每個月都會帶一組學生去和孩子們做實驗。該報道用了這樣一個題目——《頂尖科學家最關心的事,等到大學就太晚了》——來強調對青少年好奇心的保護?!犊茖W素質行動綱要》也提出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同樣強調要“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梢哉f,對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青少年進行科普創作培訓,不僅能夠培養這些“小小科普作家”的科學興趣和創新能力,而且能夠通過他們推動中小學的科普創作工作乃至整個青少年群體的科學傳播活動。

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上海市作為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在2022年末已達到其總人口的36.8%。提高老年人的科學素養,實現健康老齡化是當今社會的一個重大需求。這顯然也將是科普創作的一個主要方向。在老年人群體中,存在著一批具有高素質的老專家。為此,我們也應該積極開發老齡科普創作資源,大力培養老年科普創作者,充分發揮老專家在科普活動中的作用。

以往的科普創作者面對的讀者群體通常屬于社會上的科學愛好者或專業人士。但是,今天的科普新場景需要科普創作者面向新型的讀者群體。正如《科學素質行動綱要》所希望的——要提升全國公民的科學素質,在其5項提升行動中,不僅涉及中小學生和大學生,而且還涉及農民、產業工人、企業家、領導干部和普通公務員等不同類型的人群。

由此可見,科普創作者群體要擴展到人群的各個年齡段,從中小學生到大學生,從在職的到退休的??破談撟鱾鞑ο笠惨獢U展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不僅要有適合廣大公眾的一般性科普創作,還要有針對特定群體的專項科普創作。

(二)提高科普創作的深度

以往的科普創作者主要關注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而今天則把傳播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作為科普的主要任務,正如《科普規劃》所強調的新時代科普工作價值觀,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新時代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的內涵,把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融入創新實踐。

為適應新時代科普工作的要求,科普作品的內容就不能僅僅停留在普及一般性科學知識??破兆骷冶遑棍肜蠋煘榇颂岢觥霸破铡备拍?,在他看來,“元科普作品,是指工作在某個科研領域第一線的領軍人物(或團隊)生產的一類科普作品,這類作品是對本領域科學前沿的清晰闡釋、對知識由來的系統梳理、對該領域未來發展的理性展望,以及科學家親身沉浸其中的獨特感悟”。

按照卞老師的這個定義,國外許多科普作品都可以視為“元科普”類型。在上??萍冀逃霭嫔缤瞥龅目破諈矔罢苋耸瘏矔钡?53種圖書中,就有許多這樣的“元科普”作品,如比利時科學家、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普利高津撰寫的《確定性的終結》。2023年由中信出版集團翻譯出版的《時間起源》也是這樣的作品——作者赫托格作為英國著名科學家霍金的科研合作伙伴,在該書中以通俗的文筆詳盡闡釋了霍金關于宇宙的最終理論以及對時間概念的新認識。然而在我國,原創的“元科普”作品卻比較稀少,需要廣大科普創作者,尤其是活躍在科研一線同時進行著科普創作的專家和學者給予足夠的重視。

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作品不僅僅是用來普及科學技術知識,而且還要發揮促進科技創新的功能,發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作用?!犊破辗ā沸薷牟莅该鞔_規定,要通過科普來提升公民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育高技能產業工人和高素質農民,提高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履職能力。因此,廣大科普創作者要針對國家對科普的新功能和新要求創作出相應的科普作品。

當前的科學技術發展迅速,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術層出不窮,各種學科也在高度分化,“隔行如隔山”。為此,國家提出要“聚焦戰略導向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等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開展針對性科普”。需要指出的是,多學科交叉和跨學科研究也正在成為促進科研活動的一個重要途徑。2020年8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會議決定設立第14個學科門類——交叉學科,該門類目前已經擁有6個一級學科。顯然,在今天的科研活動中,能夠深刻闡釋一個新理論知識、一項新技術或一門新學科的“硬科普”或“高端科普”作品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有助于加強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對科學進展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推動科學共同體的交流與合作,乃至催生出新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領域。

(作者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中國科學院系統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上??破兆骷覅f會理事長;該文基于2023年11月17日作者在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第十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

責任編輯:馬莉莎

猜你喜歡
科普素質科學
科普達人養成記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高鐵乘務員的素質要求及其養成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素質是一場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質
科學拔牙
微科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