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育”融合在新時代基礎教育中的實踐路徑

2023-02-26 17:22楊靜瑤
教書育人·校長參考 2023年11期
關鍵詞:教師評價五育課程開發

楊靜瑤

[摘 要]目前,“五育”融合存在一些困境:教師“五育”融合能力有待加強;“五育”融合課程開發有待優化;“五育”融合評價制度有待完善。為此,要提升新時代教師的“五育”融合能力;優化新時代“五育”融合課程開發;完善新時代“五育”評價體系,賦能育人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五育”融合;基礎教育;課程開發;教師評價

“創造性地結合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提出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將人的全面發展放在中心地位,關注人的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核心和目標。注重人的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個性發展以及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發揮人的潛力和能力,為人的發展提供條件,并使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發展,將個體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盵1]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了“堅持‘五育并舉”,強調“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以此“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國務院辦公廳則發布了《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通過“突出德育時代性、強化綜合素質培養、拓寬綜合實踐渠道、完善綜合素質評價”等構建全面培養體系。[2]

一、基礎教育中“五育”融合的現狀

(一)教師“五育”融合能力有待加強

當代學?;敬蠖嘁詫W科學習為主,各科教師教授不同科目,專門負責某學科知識。而知識價值觀本身又是雙重的,即學科價值與育人價值。當前,學校中尤其是面臨升學壓力的學校,大多以“學科本位”,學科間缺乏連接,教師間也缺少跨學科聯動教研,因而導致學科間割裂,學生習得的知識素養也未能達到“五育”融合的教育成效。此外,學校部分教師由于學務繁忙,難以顧暇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專業素養、“五育”融合課程的研發和探究,僅僅依靠外在學校培訓,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能及時與時俱進成為“五育”融合的現實困境。[3]當今社會科技迅猛發展,社會各行各業要求高效、快速和結果,使得工具理性主義日益蔓延,延伸至教育領域則是悲劇性結果,育人本身就是一項細水長流、潛移默化的過程,只強調高效結果,反而會陷入“唯分數論”,或者只強調“智育”,即強調知識價值而忽略育人價值。[4]換而言之,教育如果只關注眼前需要,忽視教育的百年大計和長遠利益,忽視教育本身的育人目的,違背人的發展規律和教育的科學規律,用一些“高效率”“快結果”的短線專業取代正常的長線專業,忽視育人的本質和價值理念,忽視人的生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性教育,也忽視了學科中的人文素養的潤物細無聲的熏陶和心靈滋養,將教育漸漸演化為專業技術培訓班,最終將遺失教育的靈魂和本質,即人性和人的全面發展[5]。

(二)“五育”融合課程開發有待優化

“五育”融合在具體貫徹落實中主要體現在課程的研發與實踐中。在當前學校管理中,各個學?;蛘叩掠秊橄?,或者勞動教育為核心,或者體育課程為突出“五育”單項,“五育”融合認知深度有待加強、素養有待提高、技能有待優化、專門研究和課程開發有待精進、專業人員有待拓展培養,使得“五育”得到優質均衡發展。另一方面,在課程組織方面,單純知識灌輸和講解,沒辦法生動地呈現“五育”的效果,違背了“五育”的全面發展和育人目的,機械枯燥的生搬硬套,阻礙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得“五育”融合的效果差強人意。此外,部分學?;蛘呓處煂Α拔逵比诤险J知不足或者受升學壓力的影響,為了完成“五育”“指標”,活動設計缺乏趣味性、創新性、實用性,未能發覺學生潛力和特長,更展現不出融合的優勢;課程內容形式化,如體驗中國傳統文化,本身的立意和初衷是美好的,然而體現在實際作業中,就有所變質,變成春節抄寫五十副對聯,十篇作文。以上活動,追求“五育”,然而缺乏對其深刻認知和課程研究開發,對學生缺乏人文情懷的培養,導致學參與不積極、體驗感不理想,未能做到學生真正的全面發展。

(三)“五育”融合評價制度有待完善

“五育”融合評價方面,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和教師的評價方面。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體現在過度關注學科價值,忽略育人價值,即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品行習慣、興趣愛好、身體心理健康、藝術特長、社會能力、生存能力等各方面關注不足。比如,部分學生學習成績一般,藝術天分很高,審美能力很好;有些同學知識面廣博,但是品行不良等現象;有些學生運動天賦很高,運動素質超群,學科知識不理想;有些學生成績優秀卻不擅長或者不會勞動等現象。另一方面,對教師的評價大多參考其班級成績和升學率,對學生本身身心健康、品德修養、興趣特長、生存能力、健全人格等方面相對弱化,從而造成“五育”融合效果不佳,違背了育人的初衷。受世界“一體化”發展影響,全球教育呈現教育共享,共同合作,多元文化發展,就當前學生日常學習中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的情況下,對應教育評價標準相對單一,不能適應世界多元發展的趨勢和學生多元發展的步伐,未能及時與時俱進,制定完善的量化多維度“五育”評價體系,忽視“五育”過程性評價,只注重結果性評價,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違背了人的發展規律和教育的發展規律。

二、“五育”融合在新時代基礎教育中的實踐路徑

(一)提升新時代教師“五育”融合能力

教育要素和教學活動具有特殊性、復雜性,教育對象本身也是不斷發展的人,因而教師必須具備靈活應變地協調各方教育要素的能力,科學自然地將育人價值和學科價值融為一體,有效促進“五育”融合。首先,具有基礎性的教師的教學認知能力,即教師對教學相關的深刻準確認知能力。具體表現在:教師對教學目標、內容、學情、價值、授課方式、課堂組織、教學情境、課堂突發情況、課堂氣氛、學生情緒和參與的分析與預測能力[6]?!拔逵比诤鲜侨诤蠈W科價值和育人價值為一體,是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所以教師必須全面地客觀地了解學生,學生是不斷發展的個體,是帶有個體差異性的獨立個體,教師應當善于挖掘每個學生的優勢和價值,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悅納自我,揚長避短,健康成長。另一方面,教師還需要具備敏銳的教育感知能力,能夠隨時挖掘身邊潛在的教學資源,這也是個體教育經驗和經常反思自我才能夠做到的能力,通過觀察和思考,尋找教學情境與學生課程的連接,運用自然而然又不脫離學生日常所見,又能激發學生好奇心的方式授課,學生在教學實踐中能夠充分受到課堂和教師的啟迪和引導,教學資源也能夠被充分地挖掘和開發,將課堂效果與學生經驗習得效果發揮到最大。有學者認為,“心理與邏輯、方法與教材、教學與課程水乳交融[7]、相互作用與動態統一”[8]。此外,杜威非常重視教育中的反思性思維。他認為反思性思維能夠使人們自覺有目的地進行活動,能夠對行動進行合理規劃,能夠充實行動的意義和價值?!拔逵比诤辖虒W對教師而言不僅是個體能力提高的必選項,更是自我更新的挑戰,同時更加需要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經常反思與琢磨調整,不斷發展和改善教學策略。研究者認為,教師最應該反思的自身教學實踐中的師生互動態度和教學責任,反思自身教育活動中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自然融入,以及教學實踐的具體操作過程,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對象的發展。[9]將“五育”融合思想完全融入課堂教學中去,即育人理念轉換成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要提前思考和設計教案,按照教案照搬即可,需要教師課堂中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因時制宜,課后及時反饋并反思課堂不足,不斷通過有效實踐反復琢磨,將有效課堂模式提取出來,不斷琢磨調整,將“五育”內核滲透入課堂中,形成教師教學思想和行動的一部分。以融合育人觀念和實踐深度開發課堂教學的價值。學校方面,要鼓勵各科教師來參與自己的課堂,形成教師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文化氛圍,為跨學科課程研究課開發做準備,各科教師通過學習不同課程的思維邏輯和價值,進而提升對本門課程文化的核心理解,融合各科思維與人文價值?!拔逵比诤侠碚撜J知和實踐融會貫通,教師可以采取教育敘事方法,[10]教師需要經常反思課堂教授方法和效果以及學生反饋之間的關系,同時,實事求是地記錄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教學事件,尤其是與學生發展有關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細節,理解并用自己的語言表征教育活動,結合個人教育實踐反思,進而生成科學性、指導性、實踐性的教育理論,為探索“五育”融合創造實踐路徑。[11]通過人對教育現象的觀察和表象認識再到對其本質的升華,進而將認識融入教育實踐才得以形成。[12]教師學會時常反思自己的教學生活細節,尤其是特殊教學案例中解決問題的行為,不僅能夠幫助自身解決尚存的困惑,還能促進自身認知和實踐質的成長。

(二)優化新時代“五育”融合課程開發

在“五育”融合視域下,各科教師對課程的認知不能僅僅局限于本門課程本身,而是需要培養“融合”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和意識,在精通本門課程的基礎上,主動和不同科目老師極強溝通交流,共同尋求知識相關的鏈接橋梁,致力于融合學科價值和育人價值的研究,共同開發適合當代學生全面發展的融合課程。具體來說,教師應該以自身課程為基礎和原點,輔之以其他課程的理念、思維、教學方式,挖掘課程更多的教育價值和意義。[13]

例如,當代教育中的研學旅行,就是融合探究性學習與教育性旅行的典范,為學生創造現實情境,增加個體體驗式學習,身臨其境,將課本上的文字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在真實環境中豐盈學生心靈,開闊學生的視野,浸潤學生的情懷,提升學生的覺悟,激發學生的靈感,提高學生的才干,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班級的團結,擴充對歷史的見解,豐富學生的生命情感,提高學生的社會能力,鍛煉學生的意志和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也教會學生生存和熱愛生活的能力等等,增加了育人的價值和意義。是自然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融合,更是德智體美勞之間的“五育”融合。[14]此外,學校方面,還可以通過走班、走校、走社會的動態學習模式,積極推動區域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全面、開放、共享的復合式學習空間。[15]“五育”融合讓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積極的情感體驗又會反作用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品質的全面發展。[16]學校應該專門聘請“五育”融合專家學者組建專業研討,將頂層設計的理論與學校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定期開展高質量學術交流,共同致力于“五育”融合課程的科學開發。此外,建立家、校、社三方協同機制,共同開發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尤其是社會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校外課程資源,為學生制造真實情境的學習環境和場域。校園范圍或周邊方面,尤其是農村擁有得天獨厚的廣闊場域,可以家校社合作,定期安排學生到的農田里實踐,親身結合課程知識動手種植培育一種農作物,定期觀察和記錄他們的生長,這不僅是勞動教育的實踐操作,也能在此過程中深刻加深知識認知,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提升其熱愛勞動,珍惜糧食和當下的生命情感,也是德育和美育的自然結合;傳統文化和人文素養培養方面,學??梢赃\用本地化優勢,邀請學生家長,或者民間手工藝人進校指導學生,幫助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提升認知、感知美、發現美和創造美。[17]

(三)完善新時代“五育”融合評價體系

教師評價的一種重要工具就是當下學校里比較流行的教學檔案,他起源于學生檔案,即通過有目的地收集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實踐事件,尤其是具有重要教育意義的事件,記錄教師教學成長過程和成果并據此進行客觀真實有效的評價。相對來說比較客觀真實、及時有效,[18]進而在教育教學中提升調整教育方法,提升自身教學的質量,升華教育價值?!拔逵比诤弦暯窍?,學校應積極組織并鼓勵教師搜集和記錄,教學實踐活動中的關于“五育融合”育人的教學案例,組織各科教師互相學習交流。通過教學檔案教師詳細地真實地記錄自己的教學細節,有助于教師經常反思自我,提高自身元認知水平,提高“五育”融合育人理念和技能的成長。另一方面,教學檔案需要量化標準,適當地給予教師積極的反饋和獎勵,調動其積極性;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如同伴互評,教師自評,通過教學檔案客觀評價等。

“五育”融合視域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是課堂范圍內的單純講解和說教,而是組織學生在課堂或課外,營造生動真實的學習情境,通過學生真實經歷感受才能內化成自己的“五育”品質,完成學科價值、育人價值和學生自我建構的統一。由于學生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的感受、認知與思考都是多元的,因而我們也應建立完備的課程評價機制?;凇拔逵彼仞B,建立多維度覆蓋德智體美勞全要素的評價量表。具體來說,可以將實踐教學活動量化,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方法、課程實踐、課程反饋和總結等各環節來評價其是否體現了“五育”的育人目標,關注學生不僅在“五育”觀念認知、技能、品德、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多維度的教學活動表現,結合預測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三者結合,記錄“五育”成長經歷和過程,運用數字化賦能,將教師、學生教學檔案多維度記錄并分析數據信息,深挖數據背后的價值,以探求育人目標是否達到了“五育”融合標準。不以單純的教學活動結果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結合家、校、社三個場域活動表現,結合多主體評價和自身評價,同時通過多種工具比如觀察記錄、問卷、自我測驗等進行科學調查,回歸育人價值和本質。[19]

參考文獻:

[1]馬飛.論從“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的教學范式轉型[J].當代教育科學, 2022(07).

[2][14]李政濤,文娟.“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 ,2020(03).

[3]潘霞. 以“五育”融合提升學生核心素養[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03).

[4][11][13][18]張琦.“五育融合”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及其實現[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22(10).

[5]葉瀾,白益民,陶志瓊,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6]申繼亮,王凱榮.論教師的教學能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01).

[7]張華.課程與教學整合論[J].教育研究,2000(02).

[8]張琦.“五育”融合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及其實現[J].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22(10).

[9]申繼亮,劉加霞.論教師的教學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03).

[10]丁鋼. 教育敘事研究的方法論 [J]. 全球教育展望,2008(03).

[12]王鑒,李定仁.對教育理論的再認識[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5(03).

[15]寧本濤.“五育”融合與中國基礎教育生態重建[J].中國電化教育,2020(04).

[16]寧本濤,樊小偉.成融合氣象,育中國少年——“全國五育融合研究論壇”綜述[J].基礎教育,2020,17(02).

[17]庹瀟予,冉芮岑.“五育”融合視域下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以勞動教育為線索的五育融合探索[J]. 中國教師,2023(01).

[19]段俊霞,李世偉.教學檔案袋評價——高校教師教學評價和專業發展的新路徑[J].江蘇高教,2014(04).

(責任編輯:朱福昌)

猜你喜歡
教師評價五育課程開發
五育并舉,協同育人
堅持五育并舉,引領學校未來發展
五育并舉 德潤童心
“五育并舉”下家校社資源整合的價值意義
論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學模式下教師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關于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有效教學評價的探討
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幾點反思
《電子商務網站實務》精品課程建設探討
促進學生課堂有效思考的幾點做法
基于專業核心能力的機械類課程開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