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OMO 模式的文化遺產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2023-03-07 04:13眭海霞黎玲
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線下文化遺產融合

◇眭海霞, 黎玲◇

2019 年9 月, 教育部等11 部門發布《關于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指出, 在線教育是教育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在線教育有利于構建網絡化、 數字化、 個性化、 終身化教育體系, 建設“人人皆學、 處處能學、 時時可學” 的學習型社會①《教育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http:/ /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9/t20190930_401761.html.2019-09-30.。 政府的積極參與及政策推動, 是我國在線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大特點。 2020 年7 月, 國家發展改革委、 中央網信辦、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3 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 提出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 構建線上、 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 形成良性互動格局②《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中國政府網,http:/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5/content_5526964.htm.2020 -07 -14.。 在政策支持、 技術支撐和市場引導多重因素推動下, 教育OMO 模式作為教育與科技融合的新業態, 迅速推動了整個教育行業模式的創新和發展, 提升了教育行業整體效率, 拓寬了教育和學習的空間, 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 生產方式、 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 文化遺產學作為一門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專業核心課程, 研究其基于OMO 模式背景下的教學改革路徑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 OMO 教學模式概念及其優勢

OMO (Online-Merge-Offline) 概念是2017 年由李開復博士提出, 最初出現在新零售行業。 教育OMO 模式, 是指以提升教學體驗與教學效果為核心, 通過互聯網、 大數據、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打通教育環節與教育數據, 將線上和線下的教學場景深度融合, 使產品和服務兼具標準化與個性化①多鯨教育研究院:《2020 年教育行業OMO 模式轉型現狀研究報告》,界面新聞,https:/ /www.jiemian.com/article/4828530.html.2020-08-15.。 教育行業的OMO 既不是單純地把線下的東西搬到線上, 也不是單純地將線上、 線下兩套業務線進行平行并列, 而是將兩者融合互補, 放大效能。 教育OMO 學習模式就是把傳統面授與線上網絡相融合, 線下支持線上、 線上賦能線下, 二者優勢互補、 相輔相成。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相互融合, 完成1 +1 >2 的教學模式, 倍數級放大“教” 與“學”的效果。 因此, OMO 模式是現代教育的一次自我革新, 是數字化時代下教育全場景融合發展的新產物。

(一) OMO 模式是對教育行業全流程的變革

OMO 模式是線上、 線下相融合, 為學生提供更多、 更全、 更及時的教學產品與服務。 這就要求學校完成對教學與管理等全流程標準化覆蓋, 如通過系統詳細記錄學生線上、 線下學習軌跡, 生成個性化學習檔案, 據此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學習方案, 包括老師的教學方案以及個性化題庫。 同時, 依托數據, 機構內部形成標準化的流程, 使學生在標準化流程下獲得高品質、 全場景和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從而優化服務體驗并提升學習效果②惠青,陳松:《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育OMO 模式發展路徑初探》,《經濟管理文摘》2020 年第11 期。。

(二) OMO 模式是深度融合的全場景教學模式

OMO 模式是繼O2O 模式之后, 利用先進技術實現線上、 線下快速融合, 帶來行業效率提升的一種新業態新模式。 OMO 模式深刻變革影響了教育機構的業務模式, 并且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OMO 是線上、 線下全過程融合, 包括課程設計、 授課實施、 效果評價等各環節, 以及涉及的傳感技術、 人臉識別、 圖像視頻分析等一系列技術的融合, 這樣線上、 線下交互的場景才能真正智能化起來, 打通線上和線下的數據貫通, 形成線上、 線下相互滲透與交互的多場景融合, 最終實現深度融合的全場景教學模式。

(三) OMO 模式是新技術集成的應用場景

以互聯網、 云計算、 大數據、 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為教育OMO 創造了有利的發展條件。 5G、 AI 等科技的發展和建設, 不斷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 如智能排課、 智能分屏、自動化判題、 交互設計等技術相繼推出, 極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診斷學習者的薄弱知識點, 幫助老師和家長快速且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并通過數據分析和智能推送令學員單獨訓練自己的弱項, 從而實現個性化、 智能化的教育教學的新形態。

(四) OMO 模式是多維文化空間的新融合

“互聯網+教育” 的推廣應用, 打破了傳統教學場所的限制, 出現了“實體教室” 和“虛擬教室”, 極大地擴展了教學物理空間, 打造了“人人皆學、 時時能學、 處處可學” 的學習新體系①《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通知,中國政府網,http:/ /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33005.htm.2016-06-07.。 從場景、 方式和體驗上看, OMO 教學模式體現了跨時空、 可隨處獲取學習資源、 可組合使用多類型設備的無縫學習環境; 契合了知識合成、 多學習任務自如切換、 兼容多種教學模式的無縫學習教法; 呈現出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 個人學習與社會學習和實體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無縫學習文化, 即OMO 教學模式指向多維的良好學習體驗, 以及多元的文化融合②祝智庭,胡姣:《技術賦能后疫情教育創變: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新樣態》,《開放教育研究》2021 年第2 期。。

二、 基于OMO 的文化遺產學教學模式應用

從本質上來說, 教育OMO 模式是一種方式, 其核心目的是向學生和家長提供優質的產品服務, 提升教學效果。 因此, OMO 模式主要從教學時間、 教學空間、 智能教學師資、 教學方式四個方面來實現。 文化遺產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 應以跨學科、 超學科的前瞻理念,從學理層面和實踐應用兩種路徑開展學科體系建構工作, 構建更適應新時代發展下的新模式新業態, 提升學科服務社會的綜合能力。 具體教學模式的應用設計涵蓋課前自測學習、 課中教學互動、 課后練習答疑, 以及教學效果評價四個環節。

(一) 課前自測學習

文化遺產學OMO 教學課前由教師發布將教學學習知識板塊, 以及配套的視頻、 遺產名家與官網、 PPT 等, 學生可自行靈活下載學習, 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模塊知識學習與預習, 并保存學習記錄。 在此基礎上, 教師通過對記錄的統計分析, 準確把握學生預習的知識點與興趣點, 分析診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知識點和存在的問題, 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智能推送相關知識內容, 從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 精準化和智能化服務③徐柏權:《基于OMO 的教學模式設計探討》,《廣西教育》2020 年第9 期。。

(二) 課中教學互動

OMO 線上教學的主要形式是網絡課堂, 授課是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知識講授與開展教學活動。 OMO 線下教學的核心是面授課堂, 基于教師創設的問題情景, 合理采用“問題教學”,充分發揮學習小組團隊協作作用, 促進老師和學生、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 通過互動交流, 可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與掌握學習知識, 激發學生對文化遺產學專業課程學習的興趣。

(三) 課后練習答疑

教師課后根據教學平臺上的數據記錄, 有針對性地設置輔導答疑, 督導學習效果。 學生可通過老師的答疑以及輔導, 加深對文化遺產學專業課程內容的理解與認識。 同時, 發揮教學大數據作用, 通過算法, 實時分析處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多維數據, 實時互動, 引導學生針對薄弱知識點, 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 有針對性地推送學習內容, 進行練習鞏固與測試, 實現因材施教。

(四) 教學效果評價

在OMO 教學模式中, 文化遺產學專業課程在考核過程中突破了對標準化考試的路徑依賴,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多維度考核, 主要包括過程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其中, 過程性評價包括線上資料學習、 線上問題預設, 以及線下小組意見和線下作業任務, 幾乎覆蓋了課程的學習全過程; 表現性評價包括課堂表現、 學生交流和師生交流等; 通過線上階段測試和線下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終結性評價。 整個過程使學生可及時了解自己的不足,老師能隨機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 教學相長、 共同提高。

三、 基于OMO 的文化遺產學教學模式的推進建議

文化遺產學作為高等教育管理學中一門重要的學科, 要審時度勢、 超前謀劃, 課程教學要從過去注重教授理論知識轉向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養。

(一) 以“教師為主導” 到“以學生為中心” 價值理念的轉換

瓦格納在《教育大未來》 一書里提出了未來社會高競爭力人才需要的七種能力, 包括:好奇心與想象力, 跨界合作與以身作則的領導力, 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靈活性與適應力, 有效的口頭與書面溝通能力, 評估與分析信息的能力, 主動進取與開創精神①張曉軍,席酉民:《大學轉型:從教師主導到以學生為中心》,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 年,第86 頁。。 因此未來教育首先應從觀念、 理念上革新。

第一, 要探索如何通過大學課程教學來有效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養。 目前基于互聯網技術, 出現了許多有關文化遺產學在線學習資源, 這是對傳統教育知識的巨大挑戰。 現在的大學課堂需要整合利用海量的在線學習資源, 引導和培養學生具備自主學習和利用這些資源去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才可能使他們在畢業后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第二, 要探索如何通過課堂給每位學生創設激發興趣和追求個性的空間和環境。 大學課堂的價值不僅在于教會學生知識, 還在于給予學生個性化關懷的環境, 激發其內在潛力。 第三, 要探索大學教育改革如何從學生端做起, 從而提升學生自主能動性。 從學生端出發進行文化遺產學改革的關鍵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讓學生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導者。 這是對學生學習習慣以及學生對于自身學習認知的改變, 需要和學生的校園活動相關的主管部門和教師共同努力才能有實質性改變②張曉軍,席酉民:《大學轉型:從教師主導到以學生為中心》,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 年,第87 頁。。

(二) “以提升學生能力和素養” 為目標構建線上、 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

線上、 線下的融合并不是新話題, 但真正創新的融合是圍繞學生能力和素養為目標設計開展的融合線上、 線下活動的學習流程。

第一, 通過采取線上、 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養。 線下學習的優勢是能夠貼近真實生活和實踐, 因此可引導學生走入真實世界, 關注真實世界中的現象和問題, 據此形成承載特定學習目標的項目和任務; 線上教學的優勢是可以開放性地接觸海量知識和信息,因此學生可在專注于文化遺產學某個任務后, 開展大規模的線上知識搜索、 信息整合和自主學習。 通過這一混合學習過程, 學生不僅學到了有關文化遺產學方面的知識, 同時還訓練了對真實世界的洞察能力、 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等③張曉軍:《面向未來的教學創新:理念、設計與案例》,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22 年,第65 頁。。 第二, 通過線上、線下真正融合來培養未來人才。 線上、 線下要實現融合不是簡單混合, 老師在設計文化遺產學課程時并不是把線上和線下看作獨立的兩個部分, 也不是簡單把傳統線下的一部分移到線上,而是通過線上、 線下融合, 給予學生新的、 一體化的學習體驗和收獲。 同時, 作為文化遺產學的老師也不能從傳統線下教學的任務出發去設計線上、 線下融合教學, 而應超越傳統的線下,從該專業學生未來需求出發。 因此, 在線上、 線下的教學活動設計中, 通過線下課堂引導學生融入社會和生活, 并帶動學生自主搜索和整合海量的互聯網資源, 是較好的融合途徑。

(三) “以信息化素養提升” 為保障加強師生的信息化素質培訓

信息素養與基本學習技能、 創新思維能力等并列為21 世界基本素質能力。 因此亟需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素養能力。

第一, 提升學生信息化素養能力。 在數字化時代, 學生應具備利用網絡資源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并在識別、 判斷和整合不同知識的基礎上, 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目前, 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一些高校已把之前的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改為信息素養課程, 即學術研究的必修課, 同時還打造了信息素養MOOC, 該課程服務了廣大高校學子, 在業內受到了廣泛認同①夏璐:《“信息素養”——原來你是這樣的學術研究必修課》,載于于世潔主編:《在線教育改變了什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 年,第137 頁。。第二, 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能力。 在以往的信息化教育發展中, “人” 的因素尚未得到足夠重視, 特別是高校教師信息化工具的運用能力沒有得到培養和提升。 教師既要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 更要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 要培養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的能力, 制定教師在線教學能力評價標準, 幫助教師獲得與在線教育相匹配的教學理念、 信息技術和教學能力。 通過大力加強線上、 線下融合在線教學, 引導教育科研工作者深度參與融合教育, 將在線教學的目的從知識搬運轉變為創新研究, 制訂線上、 線下融合學習的教學目標和學習活動設計, 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教學活動, 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探索新知、 完善思維。

四、 結 語

教育的未來, 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 OMO 這股“熱潮” 也是探索未來教育的創新途徑。OMO 教學模式將線上和線下教育場景的要素進行創新組合, 提供了全場景、 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供給。 適應OMO 教育模式變革, 還需要轉變觀念, 如教的變革、 學的變革、 評的變革。 其中, 教的變革會突破邊界、 豐富供給、 創新范式; 學的變革將實現技術賦能、 聚焦素養; 評的變革要做到精準定位, 通過個性畫像實現綜合評價, 從而最終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從長期來看, 隨著硬件技術、 AI 技術、 大數據應用的快速發展以及學習場景的深化, 教學、 教研、 管理等多維度的數字化, 教育OMO 模式或許將成為未來教育新的發展方向。

猜你喜歡
線下文化遺產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與文化遺產相遇
COZMINE線下集合店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傳統線下與直銷模式孰強孰弱?這家動保企業是這樣看的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從“偶然”的疫情大爆發到“必然”的線下線上教學結合
《融合》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