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杰《西路場圖說》跋

2023-03-11 14:55孫華
鹽業史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鹽場王杰西路

孫華

摘? 要:廣元皇澤寺博物館藏清人王杰《西路場圖說》,應是他在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七年間(1772—1782)督學浙江時所作,反映的是乾隆五年黃灣鹽場分出后西路鹽場的情況。比較王杰《西路場圖說》與《重修兩浙鹽法志》的《西路場圖說》,前者具有鹽場概況、生產管理和運輸線路信息敘述集中且精煉的特點。王杰《西路場圖說》是新發現的兩浙鹽業史文物,結合方志記載分析該圖說,有助于更全面地認識清代西路鹽場的生產和管理情況。

關鍵詞:鹽業;西路鹽場;王杰;字畫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864(2023)04-0003-8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鹽政一類文獻汗牛充棟,難以窮盡,不時有新的罕見古籍、檔案和文物發現。前些年,四川廣元市皇澤寺博物館編寫館藏文物圖錄,筆者受邀協助修改和審閱文物分類描述,意外地在館藏書畫中發現一件與清代兩浙鹽業有關的文物,這就是清人王杰的《西路場圖說》(下簡稱《王杰圖說》)。該《圖說》為斗方,絹本,楷書,幅面不大,僅縱28.2、橫23.5厘米。右上方題為“西路場圖說”,其左有說明文字8列256字,左下側落款為“王杰”二字,并有圓形和方形朱泥印章兩方,印文難以辨識(圖1)。文字錄文如下:

西路場圖說

該場坐落杭州府海寧縣境。東至黃灣,西接許村,南臨大海,北抵縣治,離省城一百五十里,縣城三十里,水陸程途相等。計聚二十二團,周圍竹籬,一門啟閉。額灶一百九十八座,鐵鍋煎鹽,每灶日產鹽二引四五分不等,每引約用鹵二十余擔,柴六百斤,現在成本需二兩零,隨時增長,不能一定。近今沙 坍沒,俱赴對江三東等場購鹵運煎。十灶立一甲長,稽報查比。鹽交嘉商收配,每掣產鹽五萬余引,有盈無絀。運赴嘉所由寧邑之東方橋,經海鹽、榆城等處,直達所前場。境有縣捕場役,分布巡查運河一帶。奉設長安千總,帶兵周歷,是以向無大伙私梟。兵弁俸工,于道庫引費項下支給。該場斥鹵之區,計丁授地,額征灶課四百五十七兩零。按丁征解,科則勻等。

從《王杰圖說》的圖題及“該場坐落杭州府海寧縣境”的文字說明,可知《王杰圖說》是王杰為清代浙江海寧縣西路鹽場圖所撰寫的說明文字?,F在圖已不存,只剩下文字說明保存于廣元皇澤寺博物館,《王杰圖說》圖與文字的先后關系不明,入藏皇澤寺博物館前的流傳經過也不清楚。由于《王杰圖說》僅有文字說明而圖已不存,推測王杰原先也應是在絹本圖旁書寫說明文字的。王杰是清代名臣,在朝為官四十年,忠清勁直,老成端謹,不結黨營私,不趨炎附勢,為時人所贊譽。書寫者本來就有名望,作品書法也端正工嚴,故王杰書寫的圖說被人從圖旁剪裁下來,圖卻因不為人所重,已經不知去向。不過,《王杰圖說》的原圖盡管可能已經不存,但在《重修兩浙鹽法志》中卻有一幅《西路場圖》(圖2),將《王杰圖說》與《重修兩浙鹽法志》的《西路場圖》對照,雖不能說后者的《西路場圖》就本自前者的繪本,但兩者有先后的關聯,這卻是有可能的。不過,《重修兩浙鹽法志》的《西路場圖說》(下簡稱《鹽志圖說》)與《王杰圖說》并不相同,《鹽志圖說》文字是:

西路場圖說

西路場,宋淳祐四年所置南路場也,有南鹽場廳。元并袁花、黃灣、新興、南路四場立今名。明洪武初設于海寧縣東黃灣寺,置東、西二倉,廨宇一所。萬歷三十九年,移置新倉,去縣治將一舍。國朝乾隆五年,分置黃灣場。西路境本遼廓,自分置后,所轄僅一十五里。南為石塘,上有廿里亭。以形勢言,海潮入尖山,斜趨西北,廿里亭正當其沖。自此而西,在在沖激,全恃石塘為之捍御。場北有報功祠,祀倡義減灶課諸人。明陳與相撰記,以述其事。

將兩個圖說進行對比,《王杰圖說》與《鹽志圖說》有三方面的不同:一是前者有西路鹽場宏觀地理區位、微觀區域四至和鹽場至省城距離的文字,卻沒有后者的西路鹽場歷史演變過程的概述;二是前者有鹽場團聚和鹽灶數量、單位產量及所需原材料數量的說明,后者卻有前者所沒有的錢塘江海潮、海塘以及與西路鹽場相關報功祠的描寫;三是《王杰圖說》最后有一段近今鹽鹵來源地的變化、鹽場鹽引配額、鹽品外運線路、鹽場及外運管理、稅額的文字,這也是《鹽志圖說》不見而見于《重修兩浙鹽法志》其他部分及海寧方志的文字。這些現象說明,《王杰圖說》與《鹽志圖說》盡管都是對西路鹽場圖的文字說明,但二者的重心有所不同,前者是單一圖件相對全面的簡要概述,后者則是書中插圖之一的特別說明,其他鹽場信息則見于書的其他卷目。

海寧利用涌潮咸水制鹽的歷史悠久,有可靠文獻作依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海寧境內有“蜀山場、巖門場、上管場、下管場、南路場、袁花場、黃灣場、新興場,總計八場,鹽課共歲額一十三萬三千九百七十三石七斗六升”。元大德三年(1299),并蜀山、巖門、上管、下管為許村,并南路、黃灣、袁花、新興為西路,西路鹽場之名從此見諸史籍,成為海寧一帶與許村鹽場并重的兩大鹽場之一。明代海寧鹽場仍延續元代許村、西路兩鹽場的劃分,許村鹽場直屬兩浙都轉運鹽使司,西路鹽場則隸屬嘉興分司,有“圍倉額有二倉九圍,官盤二百二十四面”。清代延續明代制度,只是在乾隆五年(1740),西路鹽場又被分為西路和黃灣兩鹽場,西路鹽場的規??s小而已?!锻踅軋D說》應該反映的是清乾隆五年黃灣場從西路場分出之后至清嘉慶九年王杰去世之前(1740—1804)西路鹽場的情況。西路鹽場自明末陳祖苞獲準開辟河道,墾荒建廒以后,“迄今廒房櫛比,商賈云集”,從西路場分出黃灣場就是因為西路場鹽業興旺,事務繁多,管理不便。

清乾隆五年以后西路鹽場的范圍遠近,最東邊是鄰近黃灣場的袁花,最西側是靠近許村場的下管,其間是新興。鹽場范圍較乾隆五年分西路場東部為黃灣場前已有縮減,先前的界域“東至海鹽縣談山界三拾里,南至海洋,西至陳墳路二拾里,北至桐鄉縣界三拾里”。乾隆五年后因黃灣場劃出西路鹽場,以后的西路鹽場疆界的西界依舊是在“陳墳路接許村場界”,但東界則收縮“至掇轉廟接黃灣場界”。故《王杰圖說》稱該場“東至黃灣,西接許村,南臨大海,北抵縣城”,說的就是乾隆五年以后的西路鹽場范圍,并只言其大概,略去了具體小地名?!锻踅軋D說》稱西路鹽場距縣城三十里,是以管理西路鹽場的官署所在地距離縣城而言。乾隆《海寧縣志》卷一:“西路場大使署:《許志》‘在縣東六十里靈泉鄉黃灣市,明洪武初建;《海塘通志》‘萬歷三十九年移建新倉?!惫是 逗幙h志》卷五對西路場署遠近位置的不同記載已經有考辨,認為《兩浙鹽鹺志》說“西路場在縣東六十里”是場署遷于新倉前的里數,“按西路場碑,界在念里亭,起署在新倉,恐非六十里。舊時署在黃灣,則里數允當。今已分場,又當另核矣”。清乾隆《安瀾園至尖山起座道里圖說》標注海寧州城東門“春熙門至十里亭十一里”“十里亭至念里亭東尖營十三里”“念里亭東尖營至殳家廟前十四里”,合計三十八里。上圖(圖3)“新倉”即場署所在,約在尖營與殳家廟間不到三分之二的位置,這算下來西路場署距離海寧州東門也就三十五里左右,與《王杰圖說》基本相合。

《王杰圖說》記西路場“計聚二十二團,周圍竹籬,一門啟閉。額灶一百九十八座”。乾隆《海寧縣志》卷五記西路場原本“新聚團額共三十九團,煎灶三百三十六座;乾隆五年分設黃灣場,本場新分二十二團,煎灶一百九十三座。鍋盤三百三十六副,后劃歸黃灣場,余剩本場鍋盤一百九十八副”。所記團額、灶數、鍋數正是乾隆五年后之數。這里值得關注的是團聚的形態,它是周圍有竹籬圍墻環繞,只留一門出入的相對封閉的鹽業生產單位。這種團聚更正式的布局,見于《熬波圖》卷上的《各團灶座》圖,“各團灶座:歸并灶座,建團立盤?;蛉詈弦粓F,或兩灶為一團。四向筑疊圍墻,外向遠匝濠塹。團內筑鑿池井,盛貯鹵水,蓋造鹽倉、柈屋,置關立鎖,復撥官軍守把巡警”。團聚周圍建圍墻壕塹,圍墻上還起女墻如城墻,這應是通常團聚的標準做法。西路鹽場的團聚大概因錢塘江潮侵蝕沙灘,河岸沙場變異不定,沒有可以取土的官給草蕩,故因陋就簡,只用竹籬圍繞團聚。

《王杰圖說》記該場鹽業生產:“鐵鍋煎鹽,每灶日產鹽二引四五分不等,每引約用鹵二十余擔,柴六百斤?,F在成本需二兩零,隨時增長,不能一定。近今沙 坍沒,俱赴對江三東等場購鹵運煎?!逼浠締挝弧霸睢钡娜债a鹽量是2.5引左右,如按照每引通常200斤計算慣例,就是500斤,整個西路鹽場198灶日產鹽量就是99,000斤,年產鹽量就是36,135,000斤;如按照乾隆元年后兩浙嘉興等地鹽場每引增斤至350斤計算,每灶日產量就是875斤,整個鹽場198灶日產量就是173,250斤,年產量就是63,236,250斤。而根據《重修兩浙鹽法志》卷六所記,西路鹽場“每鹵一擔成鹽二十五斤”,如每引用鹵20余擔,每灶日用鹵就是50余擔,日產鹽量就是1,250斤,198灶就是247,500斤,年產量就是90,337,500斤。兩相比較,《王杰圖說》的“引”也應該是每引350斤。除了記載了每灶日產鹽量、用鹵量和用柴量,《王杰圖說》還記述了西路鹽場的鹽鹵來源??芍凇锻踅軋D說》撰寫前不久,西路場的取鹵場所已經坍沒海中,只有到對岸其他鹽場去買鹵了。這種情況也見于其他文獻的記載,如清乾隆《海寧州志》卷四記西路場沙 “后日漸坍陷,雍正四年丈實,東三圍現存沙 一千三百四十八畝六分,征銀三十七兩四錢零;西六圍盡坍無存”。

《王杰圖說》還記載了該場所產鹽運往嘉興府的路線:“鹽交嘉商收配,每掣產鹽五萬余引,有盈無絀。運赴嘉所由寧邑之東方橋,經海鹽榆城等處,直達所前場?!睂φ彰駠逗幹葜靖濉肪硎灰吨匦迌烧沱}法志》:“西路場引鹽赴掣,由東方、國泰等橋,經呂冢過海鹽榆城達官塘,轉入鴛鴦湖進萬里堰橋抵所,凡一百里?!鼻罢吆喢鞫笳吒唧w,涉及的地名有“寧邑”“嘉所”“東方橋”(東方、國泰等橋)、“海鹽”“榆城”“所前場”等?!皩幰亍碑斎皇侵肝髀穲鏊鶎俚暮幹莩?,西路鹽場的鹽從倉港裝船,沿著備塘河先往海寧州城方向西行,再折轉向東北方向過東方橋。東方橋地點是西路場出海寧州前的一個節點,故《鹽志圖說》文字說明有“場鹽由此河出倉港,由東方橋至嘉所候掣”。東方橋是鄉村不太知名的小橋,方志的橋梁目中并未記載此橋,據民國《海寧州志稿》卷三,海寧西北廿七都八莊有東方橋和國泰橋,該“莊在黃岡東地方。出宣德門,由袁花塘至騎塘橋進路抵莊,計程三十里”。黃岡應該就是今桐鄉市最南端的黃墩,東方橋和國泰橋在今地圖上已經沒有標注,但與之相距不遠的“騎塘橋”的地名今天還在,桐鄉市黃墩鎮的騎塘老街隔著洛塘河就是海寧市斜橋鎮,可知西路場的鹽船是沿洛塘河東行,到今斜橋鎮折向東北,進入今海寧市城區,原東方橋應該就在這一帶。鹽船從東方橋下出今海寧市城區后入長山河折向東南,繼而轉入東西向的呂冢港,進入今海鹽縣境。呂冢在今海鹽縣于城鎮西的呂冢村,傳說是東吳呂蒙的墓,系海鹽縣當地的名勝古跡。從呂冢繼續往東,就是海鹽縣的歟城,《重修兩浙鹽法志》所說的“榆城”應該就是歟城,即今于城。呂冢港在歟城入“官塘”,也就是海鹽縣城北流至嘉興府城的鹽嘉塘,鹽船在這里折轉向北,沿著這條河抵達嘉興府城南的鴛鴦湖。鴛鴦湖是嘉興府城的西南湖,該湖有東西二湖,其間有湖堤分隔河水道相連,好似鴛鴦相并,故名?!凹嗡敝讣闻d批驗鹽引所,是掌驗鹽引之政令機構,所署在“府治南春波門外五里,即松玉霄萬壽宮遺址,……該所轉掣西路、黃灣、鮑郎、海沙、蘆瀝五場引鹽”。這里前臨運河,有湖泊可容納鹽船,方便查驗水運引鹽。

以上,筆者對《王杰圖說》的文字作了簡單的分析,最后再介紹一下該圖說的作者王杰并推測他為《西路鹽場圖》撰寫圖說的時間。

王杰,字偉人,號惺園,別號畏堂,后又以漠淳二字刻私印。雍正三年(1725)生于陜西韓城,卒于嘉慶九年(1804)。乾隆年間狀元,官至內閣學士、軍機大臣,嘉慶時為首輔,去世后追贈為太子太師,謚文端,著有《葆淳閣集》二十四卷傳世。據門人阮元《王文端公年譜》等文獻,王杰少年時曾隨任石門縣主簿的父親在浙江,十八歲時返回老家,入孫景烈所掌關中書院,受關學實行思想影響甚深。乾隆十八年中拔貢之后,先后入清代名臣尹繼善、陳宏謀督撫為幕。由于生性謹嚴,行事端正,且工于書法,為尹、陳所重,很多重要文書都出自王杰之手。據說,乾隆二十六年(1761)王杰參加會試,本來被列為第三,因乾隆帝閱卷時覺得王杰卷的字體曾在尹繼善奏章中見過,并給予表彰而留下深刻印象,再加上當時尚無陜西籍貫的狀元,特將王杰從第三名提為第一名。王杰題寫《西路鹽場圖》,不大可能是他隨父居于浙江石門縣時,那時他還在讀私塾,還不大可能在絹帛這樣的貴重材料上書寫這類實用圖說;《王杰圖說》也不大像作于王杰任督撫幕僚時,因為王杰先后入陜甘總督尹繼善幕和陜西巡撫、兩江總督陳宏謀幕,其活動地域都未及浙江。王杰于乾隆二十六年入京會試成為狀元后,曾先后三次在浙江為官,第一次是乾隆三十七至三十九年(1772—1774)督學浙江,第二次是乾隆四十一年再視浙學,第三次是乾隆四十五年典浙江鄉試,他在這期間為海寧西路鹽場圖撰寫圖說,可能性最大。王杰《葆淳閣集》卷二《吳、顧兩孝子詩卷跋》有“甲午仲冬,鹽官張生芑堂攜其邑兩孝子詩卷來謁”的記錄,鹽官是海寧州治所在,海寧人張燕昌(字芑堂)攜該縣人士詩文給王杰看,或許也就順便帶上《西路鹽場圖》請擅長寫字的王杰書寫圖說,《王杰圖說》作于這一年,即乾隆三十九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至于王杰為何要為《西路鹽場圖》手寫圖說,且將該圖說書寫在絹本上呢?這張浙江海寧的鹽場圖說又為什么會在流落在四川廣元呢?關于這些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筆者關注新發現的王杰《西路場圖說》并撰寫此文,主要有兩個用意:一是想說明,在各地文物、圖書、檔案部門,可能還保存有一些我們尚未注意的鹽業史資料,關注、發現和整理這些資料,應當有助于我們開展鹽業史研究。二是想說明研究古代城市、建筑、產業等,需要圖文并重,才能相得益彰。我相信,只要稍加注意,今后在我們地方的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和文物保護管理所中會有更多文獻發現。

(責任編輯:王放蘭)

On Wang Jies“Caption of the West Road Salt Field Map”

SUN Hua

Abstract:Wang Jies“Caption of the West Road Salt Field Map”is collected in the Guangyuan Huangze Temple Museum. The caption was supposed to be written by Wang when he supervised Zhejiang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37th to 47th year of Qianlong (1772-1782) . The text reflects the situation of the West Road Salt Field after the Huangwan Salt Field was separated out in the fifth year of Qianlong. Comparing Wang Jies caption withthe other“Caption of the West Road Salt Field Map” in “Revised Salt Law of Liangzhe”, the former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ntrated and concise description of salt field overview,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transportation route. Wang Jies caption of the map is a newly discovered historical cultural relic of the salt industry in Liangzh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aption combined with the records of the local chronicles will help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West Road Salt Field in the Qing Dynasty.

Keywords: salt industry; West Road Salt Field; Wang Jie; calligraphy

猜你喜歡
鹽場王杰西路
張文喜
西路站里油味濃
夢里東方——CoCo都可白塔西路店
一個新的三元不等式鏈
廣州市荔灣區環市西路小學作品集
王杰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搶抓機遇 砥礪前行 為山腰鹽場開創百年發展新紀元而努力拼搏
菜央子鹽場:眾志成城抗洪救災 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為托孤一諾 她半生堅守——福建山腰鹽場老鹽工連于妹
王杰:國學與為政智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