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業遺址文創開發的國際經驗與路徑探析

2023-03-11 14:55楊劍飛張浩軒
鹽業史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施塔特鹽礦鹽場

楊劍飛 張浩軒

摘? 要:鹽業遺址是鹽文化和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之一,文創開發是助推鹽業遺址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奧地利哈爾施塔特鎮鹽礦、波蘭維利奇卡鹽礦、法國阿爾凱特瑟南斯皇家鹽場等鹽業遺址在文創開發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將鹽業遺址改造為文化觀光景點、休閑娛樂場所、歷史博物館及研學基地等,推出文創產品,舉辦相關文化活動,促進鹽業遺址的歷史內涵與現代價值相融合,探索出鹽業文明創新可持續發展的特色路徑。文章通過梳理我國鹽業遺址文創開發基本情況與研究現狀,深入分析國際上鹽業遺址文創開發的創新做法,為我國鹽業遺址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

關鍵詞:鹽業遺址;文創開發;國際經驗;路徑中圖分類號:K92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864(2023)04-0065-8

我國擁有悠久而厚重的鹽業歷史文化,留存了大量鹽業遺址。作為鹽文化的重要載體,新時代鹽業遺址極具開發利用的價值。當前,一些鹽業遺址的文創開發實踐如火如荼。奧地利哈爾施塔特鎮鹽礦、波蘭維利奇卡鹽礦和法國阿爾凱特瑟南斯皇家鹽場是國際鹽業遺址文創開發的優秀范例,通過探析并借鑒其文創開發的經驗,有利于推進我國鹽業遺址的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鹽業遺址文創開發的基本情況與

研究現狀

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見證了悠久的人類文明。它既是重要的物質財富,也是寶貴的文化財富。20世紀90年代,陳然、曾凡英提出了“鹽文化”概念。隨著我國“兩創”方針的提出,如何推動鹽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成為各類鹽業遺址進行文創開發的重要命題。當前,我國鹽業遺址的文創開發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相關研究也在不斷深入開展。

(一)我國鹽業遺址文創開發基本情況

我國擁有眾多的鹽業遺址,集中分布在古鹽道、鹽業歷史文化古鎮。鹽業遺址的文創開發則主要集中于自貢、揚州、鹽城、運城這些特色鹽業城市。眾多鹽業遺址被打造為微型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地、鹽文化體驗區,依托當地的文物遺跡、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遺址考古體驗、文物體驗、歷史建筑民宿體驗、非遺體驗和文創產品。

鹽業遺址文創開發起到了協調保護與開發的作用,眾多鹽業遺址得到了創新性傳承與發展,并助推了當地經濟,促進了當地居民就業、創業,有力推動了特色城鎮的打造。在鹽業遺址文創開發的過程中,各類鹽文化主題活動不斷開展,鹽文化得到了進一步普及,形成了獨特的鹽文化氛圍。鹽類企業也培育出自身的企業文化,以合作共贏、和諧互助等精神內核融入企業內部建設、外部交流,提升組織化程度,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惠益分享機制,企業、居民、遺跡緊密相連,成為利益共同體。

總體上來看,我國鹽業遺址的文創開發起步較晚,尚處于初級階段,發展不充分、不平衡。除個別特色鹽業城市的鹽業遺址文創開發初具規模外,很多鹽業遺址處于未開發甚至被破壞的狀態。圍繞鹽業遺址進行文創開發以達到有效保護和利用刻不容緩。

(二)我國鹽業遺址文創開發研究現狀

我國鹽業遺址文創開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鹽文化傳播、鹽類企業文化、鹽業遺址保護、鹽業遺址旅游開發等方面。徐紅梅指出,鹽文化傳播方式目前仍較為單一,主要通過鹽業遺跡、鹽業旅游、書籍報刊等途徑傳播,且對外傳播有限,創新話語方式、提升翻譯效果、彰顯價值觀念是對外傳播的有效路徑。陳一君等認為鹽類企業文化對企業與員工發展有重要作用,并提出一套增強鹽類企業軟實力的文化模式。陳瀟指出,要充分傳承與發掘鹽城海鹽文化,建設海鹽文化觀光帶、休閑商業區,舉辦海鹽文化節,完善鹽業旅游配套設施,提高海鹽文化品味。賴斌指出,鹽文化遺產的原真性是旅游開發的核心,鹽業文旅開發要保障文化、生態的多重價值,打造一個健康有序的鹽文化旅游市場。熊翊基于文化線路理論探討了自貢鹽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提出逐級完善整體性保護方法、深入文化交流、培養多元主體保護意識、綜合利用多種資源等措施。

總體來看,我國目前對于鹽業遺址文創開發的關注度不高,尤其是缺乏對國際鹽文化及鹽業遺址文創開發的關注。歐洲的奧地利、波蘭、法國等國家都擁有悠久的鹽業歷史文化和眾多的鹽業文化遺產,在鹽業遺址文創開發上積累了經驗,涌現了一批優秀的鹽業遺址文創改造案例。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有利于探索中國鹽業遺址文創開發的路徑。

二、鹽業遺址文創開發的國際經驗

歐洲的鹽業文化遺產資源文創開發特色各異。奧地利哈爾施塔特鎮鹽礦、波蘭維利奇卡鹽礦、法國阿爾凱特瑟南斯皇家鹽場各自具有不同的歷史脈絡與發展特色,文創改造的路徑也不盡相同,值得我國借鑒。

(一)奧地利哈爾施塔特鎮鹽業遺址文創開發

奧地利哈爾施塔特鎮是一座旅游觀光小鎮,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小鎮”。鹽是哈爾施塔特鎮的生命之源,鹽業遺址的文創開發使其匯集了歷史、人文、經濟、景觀于一身,形成了獨特的中歐哈爾施塔特文化。

1.哈爾施塔特鎮鹽業遺址概況

哈爾施塔特鹽礦有近7,000年的歷史,鹽礦的開采推動了人口群聚,逐步形成小鎮。公元前8至4世紀,鹽礦成為哈爾施塔特鎮的標志性名片,當地絕大部分人從事鹽業工作,鹽業成為當地最為重要的經濟來源。哈爾施塔特,英文為“hallstatt”,意為“鐵器時代早期”,哈爾施塔特鎮在約2,500多年前出現鐵器,并用于鹽礦的勘探、采掘工作,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鹽如金的14世紀,哈爾施塔特憑借豐富的鹽礦進行貿易,得到了較快發展,逐步聚集成市。水運是當時最為主要的運輸方式,哈爾施塔特鎮為進一步推動鹽業貿易,不斷完善交通運輸,利用13,000棵掏空的樹干,修建了一條世界上最古老的專用輸鹽管道。

在鹽業經濟主導下,哈爾施塔特形成了豐富的鹽文化,并衍生了極具特色的喪葬文化。因為小鎮多鹽山,土地資源十分有限,人死后只會在墳墓中埋葬10年,之后,骸骨就會被轉移到鹽山的洞穴之中,親友會在死者頭骨上寫字、繪畫、貼標簽,以便區分和表達對逝者的思念與祭奠,這樣的喪葬文化已經有1,600多年的歷史。骸骨堆積處日積月累形成了骸骨館與骸骨教堂,以圣米高教堂和耶穌教堂最為著名。各種植物襯照的、具有多樣藝術造型的木頭墓碑群已然成為極具藝術性與觀賞價值的景點。

基于鹽業發展,當地也形成了獨特的木頭文化。當地鹽礦工人首先要從山腳爬到幾百米高的山頂,再利用“木滑道”下滑到鹽礦底部進行開采,木滑道便是鹽礦工人的生命通道,人們對木頭也就有了更深的感情。木鹽桶、木屋、木制工具、木制工藝品成為哈爾施塔特鎮的獨特標簽。

2.哈爾施塔特鎮鹽業遺址文創開發路徑

(1)注重保護與宣傳,提升標志性建筑的影響力

哈爾施塔特鎮鹽礦在2010年結束了鹽業開采的使命,并轉變為旅游觀光地。哥特式的天主教堂與細尖塔的清教教堂被完好地保存下來,與現代建筑融為一體,擁有高聳塔尖的路德教堂尤為令人矚目,當地以路德教堂為標志名片進行網絡宣傳,傳播效果顯著。為更全面觀賞哈爾施塔特鎮的山湖景色,景區設置了空中觀景臺,成為著名的網紅景點。

(2)建立博物館,為鹽業史留志

為更好地保護與傳承文物遺跡,當地修建了鹽業文化遺產博物館,涵蓋了小鎮近7,000年間各時段文物遺跡,例如古時鹽工穿過的衣服、勘采工具、木制生活用具等,還有一具保存完整的古尸——“鹽中人”。該博物館以時間為軸,采取了科技化、全新型展示方式,運用視頻動畫、3D演示等手段展現悠久的歷史文化,帶給游客更加全面、深入的體驗。以留存“人類記憶”為目的,當地在地下鹽礦深處放置了激光打印的名著典籍,可以近乎永久性地保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和留存價值。

(3)打造旅游路線,推出文創產品

哈爾施塔特鎮鹽業遺址的文創轉化已有相當規模,形成了一個鹽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觀覽空間,參觀時長可達3小時。游客可以穿戴鹽工的工作服、頭盔和礦燈,通過軌道推車進入440米深的鹽坑底部,進行沉浸式體驗。借助多媒體大屏幕還原過去采礦的場景,地下鹽湖、木質樓梯都是參觀打卡的熱點。景區還推出了鹽類文創產品,參觀結束后,景區會送給每位游客一罐鹽作為紀念品,游客亦可購買其他特色鹽文創產品。

(二)波蘭維利奇卡鹽業遺址文創開發

維利奇卡鹽礦位于波蘭南部,有800多年開采史,被稱為波蘭“鹽都”。早在14世紀,維利奇卡鹽礦的觀光價值就被發現并獲得初步開發。15世紀至今,維利奇卡鹽礦都是受人矚目的旅游勝地。目前維利奇卡人口約為2萬,每年游客數卻達到了150萬,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1976年,維利奇卡鹽礦被列為波蘭國家級古跡;197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維利奇卡鹽業遺址概況

波蘭的維利奇卡在1044年就成為重要的鹽來源地,13世紀,維利奇卡鹽礦成為波蘭重要的經濟來源。當前,維利奇卡鹽業遺址面積約1平方千米,深達327米,并建有300千米的通道。遺址內13世紀以來的鹽礦開采工具、通風系統等均被較為完好地保存下來,展現了7個世紀以來歐洲礦井理論與技術的發展,體現了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

歷史上,波蘭政府十分重視鹽的價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鹽的掌控,開挖鹽礦必須獲得政府的任命許可。14世紀時,維利奇卡為波蘭帶來了占全國30%的財政收入,成為波蘭政府正常運轉的重要資金來源。1368年,卡西米爾大帝讓渡了鹽礦專有權。他為鹽礦的開采與管理制定了新的規則,并成立了皇家委員會來加強對鹽礦開發的監管。16世紀后,機械化的發展使得維利奇卡成為波蘭最早的現代化運營公司。

1772年,波蘭被第一次瓜分后,失去了約30%的領土和35%的人口,王室徹底失去了對鹽礦的控制,奧地利政府引入了新的組織與管理方式。18世紀后期進入工業革命時代后,為了更好地開發鹽礦資源,鐵路、電廠相繼修建,鹽礦的運輸與開采效率得到了極大提高。風鉆、磨鹽機和蒸汽動力起重機等工業設備被發明以及不斷改良,這些設備的使用使得鹽業開發具備了初等的自動化。

1995年,維利奇卡鹽礦改變了采鹽的主要職能。2013年維利奇卡鹽礦與附近的博赫尼亞鹽礦合并,更名為“維利奇卡和博赫尼亞鹽礦”,主要承擔參觀游覽職能,具有重要的藝術、歷史和宗教意義。

2.維利奇卡鹽業遺址文創開發路徑

(1)創意改造,營造獨特地下空間

維利奇卡鹽礦總體是327米深,共9層。14世紀,維利奇卡鹽礦部分空間就被波蘭王室改造為私人招待所,用以招待親友、客人、功臣等。15世紀時,鹽礦內部地下空間逐步對外開放,博物館、教堂、娛樂大廳、餐廳也相繼修建,迅速成為歐洲上層人士的游覽勝地,肖邦、哥白尼、歌德等名人都曾來此參觀。20世紀,維利奇卡鹽礦將地下65米到135米處改造為一座具有三層規模的地下城市11,擁有地面城市所具有的大部分設施,尤其是鹽制浮雕《最后的晚餐》、魯爾德圣母鹽雕等鹽雕精品成為游客必看的重要景點。每年的旅游旺季,地下空間還會舉辦時裝表演、音樂會等活動。

(2)因地制宜,打造多元文化體驗空間

19世紀中期,維利奇卡鹽礦鹽水的療養價值受到極大重視,被開發為療養溫泉。1950年,維利奇卡鹽礦將部分區域辟為博物館對外開放,目前已發展為世界上最大的礦井博物館。維利奇卡鹽業遺址不斷推進文創改造升級,除了鹽制臺燈、手鐲等文創產品外,還持續打造音樂會等文化活動。維利奇卡鹽礦制作了世界第二大的3D動畫——《鹽的世界》,展現了維利奇卡悠久而獨特的鹽文化,成為景區內重要的標志性節目。

(3)綜合治理,構建完善的企業運營與法治體系

現在的維利奇卡和博赫尼亞皇家鹽礦由隸屬于波蘭國家能源部的維利奇卡鹽礦公司、博赫尼亞鹽礦公司和隸屬于波蘭國家文化與遺產部的維利奇卡鹽礦博物館共同運營。這兩家鹽礦公司已經不再進行鹽礦開采工作,而主要負責設施維護與歷史遺跡保護,并提供旅游、教育、商業、療養等服務,維利奇卡鹽礦博物館為鹽業遺址的保護與開發提供知識和技術援助。波蘭政府頒布了《地質采礦法》與《古紀念物保護法》,規定了鹽礦遺址在運營開發及遺產保護方面需遵循的原則,對維利奇卡鹽業遺址的文創開發起到了積極的引導與保障作用。

(4)加強國際合作,尋求專業支持

1989年,維利奇卡鹽礦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中,得到了相應資金支持。維利奇卡鹽礦建立了歷史學家、地質學家、物理學家等不同領域專家聯合研究的專家支持體系,在國際合作、多方協調下,成功扭轉了局面。為了更好地保護和開發現有遺址,維利奇卡鹽礦積極利用科技優化遺產的檢測與保護,利用非侵入式的測量方法,在提高效率與準確性的同時,避免了對遺跡的破壞。

(三)法國阿爾凱特瑟南斯皇家鹽場文創開發

阿爾凱特瑟南斯皇家鹽場(以下簡稱皇家鹽場)位于法國東部邊界附近、杜布斯地區朱拉山脈西側,于198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始饮}場以其宏偉的建筑外形著稱,整體呈半圓形,充滿科幻感,被譽為“理想城”?;始饮}場注重提煉自身地域文化特色,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制鹽方式,以自身整體建筑作為宣傳核心,不斷提升知名度,成為法國深受歡迎的旅游景點之一。

1.阿爾凱特瑟南斯皇家鹽場概況

皇家鹽場始建于1775年,以海鹽提取為主,木制管道將海水運輸到鹽場進行處理、提取,這些木制管道長達400米,管內的鹽水在輸送過程中受太陽直射而蒸發,最終形成鹽被貯存起來。18世紀,鹽場通過燃燒木材來加速鹽水蒸發,比天然日曬效率更高,但也加重了環境污染。

該鹽場是法國近代工業建筑時期的杰出建筑,體現了幻想派建筑師勒杜的設計理念和啟蒙運動的進步思想。鹽場建筑設計充滿人性化,各設施空間分布合理,適宜生產與生活的展開。經理樓是一座十字形建筑,鹽場的廠房圍繞經理樓而呈半圓形。

皇家鹽場的建造使傳統的制鹽工藝更加規范化。進入工業革命時代以后,鹽場未能很好引進與使用新技術和機械化生產方式,生產效率逐漸落后,在1895年停業關閉。1918年鹽場又遭到了搶奪和焚燒。20世紀60年代法國政府重新重視阿爾凱特瑟南斯鹽場,收購鹽場后進行了一系列修復工作,才逐漸有了今天的面貌。

2.阿爾凱特瑟南斯皇家鹽場文創開發路徑

(1)完善配套設施,打造文化氛圍

幾經改造的阿爾凱特瑟南斯皇家鹽場建筑群包括傳統制鹽博物館、勒杜建筑展覽博物館、藝術家駐地空間、臨時藝術展,以及會議廳、餐廳、酒店等現代服務設施,可以舉辦音樂會、野餐團建、兒童活動等?;▓@節是每年定期舉辦的特色文化活動,來自世界各地的園藝設計者、參觀群眾絡繹不絕。

(2)注重生態保護,建立教育培訓基地

皇家鹽場與周邊綠色自然景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為當地舉辦環境保護活動的重要基地。2018年,皇家鹽場舉辦了“植物城市,全景2100”展覽,展示了一系列繪畫和機械設計,并搭建了臨時性花園以呈現自然為核心的未來城市景觀,社會反響熱烈。自2020年起,愛馬仕企業基金會便支持皇家鹽場以生物多樣性為核心的 Un Cercle Immense(中文為“無垠之圈”“巨大的圓圈”等意)擴建項目。該項目每年接待400多名相關專業學生進行培訓,并面向廣大群眾開放,皇家鹽場已經成為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標桿?;始饮}場還推出了Manuterra體驗項目,將兒童、青年教育與環境問題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們于皇家鹽場的花園工坊中親身體驗、動手操作,起到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的作用,學生們的環保意識也得到了提高。兼具文化遺產、自然風光、生物多樣性的皇家鹽場已然成為著名的研學基地。

三、我國鹽業遺址文創開發的路徑探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當前我國鹽業遺址文創開發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內涵挖掘、品牌打造、宣傳推廣等方面仍存在著較大提升空間,還需要立足本土鹽業文化資源,守正創新,進一步探索新時代鹽業遺址文創開發的新路徑。

(一)加強政策引導,推動鹽文化活化利用

鹽業遺址屬于文化遺產范疇,是國家重要的財富,它們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引導與保障。目前,我國在鹽業遺址保護、利用和開發方面的法規政策還不完善,因此,可以參考國際相關做法,借鑒國際鹽業遺址扶持性條文,為我國鹽業遺址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政策環境。一是在國家已有的文化遺跡保護開發政策法規的基礎上,各鹽業遺址所屬地區根據自身情況細化相關文件,為遺址的開發利用描好紅線,尤其是可參照世界遺產保護標準,設立明確的鹽業遺址扶持辦法。二是效仿阿爾凱特瑟南斯皇家鹽場探索建立鹽文化生態保護區,主動吸引文創設計、文旅運營資源進鹽業遺址,圍繞文化遺產、居民活動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探索鹽業遺址保護與開發的新路子,逐步形成鹽文化的“活化利用”新格局。三是對現有鹽業遺址開展綜合評估,借鑒維利奇卡鹽礦成功申遺的經驗,對于中華文明特色突出的鹽業遺址,可進一步探討使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申遺工作,探尋申遺的策略與路徑。

(二)深挖鹽文化資源,講好鹽業發展的故事

縱觀哈爾施塔特、維利奇卡、阿爾凱特瑟南斯三大鹽場,它們無不有著獨屬于自身的歷史脈絡、文化內涵。能否深挖鹽業遺址的特色文化內涵,成為其創新發展的關鍵要素。一是要深入開展鹽業遺產考古研究,摸清家底、盤點資源,理清鹽業遺產分布和歷史發展脈絡,建立起動態開發數據庫,推動更多的沉默資產、無形資產轉化為可開發資源。哈爾施塔特鎮鹽業遺址等建立博物館的做法值得借鑒。依托遺址的具體資源,因地制宜打造體驗性博物館,保護鹽業遺址的同時,更好地傳承、傳播鹽業文化。有條件的遺址還可以進一步利用遺址地下空間,開發更多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二是在全面梳理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提煉和物化鹽文化資源中符合當代主流價值觀的元素,面向更多數量、更大范圍的人民群眾,講好鹽背后的故事,讓更多的民眾了解鹽文化,提升其對鹽業遺址保護開發的關注度。三是積極借鑒國際鹽業遺址開發的先進經驗,及時把握國際潮流文化趨勢,汲取國際鹽類知名文創產品的創新要素,挖掘鹽業遺址獨特在地性文化符號,發掘創意點,賦予鹽業遺址國際文化創新性表達。

(三)聚焦文化創意設計,構建鹽文化主題文創體系

哈爾施塔特、維利奇卡、阿爾凱特瑟南斯鹽場通過創意改造有效地實現了鹽文化的展示與體驗,打造出了特點鮮明的鹽文化主題文創體系,這對新時期傳承、傳播鹽文化具有較強的借鑒價值。如何推動文化創意和設計與鹽文化的融合發展是我國開發鹽文化主題文創產品體系的重要命題。一是積極推動鹽文化核心元素融入鹽業遺址空間規劃建設,將鹽業遺址空間改造為具有鹽文化意象、現代創意色彩和時尚氣息的文化空間,全面展示鹽文化??梢孕Х掳杽P特瑟南斯皇家鹽場進行老舊空間的活化利用改造,打造具有鹽文化特色的建筑景觀。二是要樹立“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創意思路,將實用性和審美價值相結合,著重打造符合時尚潮流且能融入市井生活的鹽文創產品,如鹽制手鐲、鹽味冰棒、鹽味飲料等特色鹽類衍生品。探索與其他行業、知名品牌的聯動,推出聯名IP,探索鹽文化大IP建設路徑,逐步形成“打造IP—IP迭代—跨界合作—形象移情—超級IP”的新模式。三是加強文化和科技融合,運用VR、AR、5G、全息投影、交互影像等新技術,讓鹽文化遺址真正“活”起來,探索提供更多智能文創新業態和新服務。譬如:積極開發移動優先、交互性強的文創產品,如3D動畫、游戲、APP、場景應用等,提升鹽文創產品和遺址空間體驗科技含量。

(四)拓寬宣傳渠道,增強鹽文化傳播力度

哈爾施塔特、維利奇卡、阿爾凱特瑟南斯鹽場在長期推廣宣傳中積累了知名度,凝聚了自身的鹽文化品牌,實現了引流與變現。當前,我國鹽業遺址對外宣傳不足,知名度十分有限,還沒有一處鹽業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中心預備清單。因此,要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塑造“鹽文化”遺產形象,提升鹽文化知名度。一是鹽業遺址要著力建設自身的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打造集遺址展示、游覽服務、門票售賣、文創發布多種功能于一身的數字化信息傳播矩陣。三大鹽場都在不斷推進網絡新媒體傳播建設,如維利奇卡鹽業遺址所打造的集旅游觀覽、溫泉療養、文創手工體驗多種信息于一體的數字化指南,為鹽文化的傳承、傳播提供了極大助力,同時也提升了游客體驗感。二是加強與知名媒體合作,制作內容精良的短視頻或紀錄片,通過新媒體傳播,提升鹽業遺址曝光度,擴大品牌影響力。三是注重熱點營銷,主動設置話題,借助文化名家、流量明星、知名電商平臺,將特色建筑打造成“網紅點”。哈爾施塔特以標志性建筑作為宣傳點,在節日期間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因此,我國鹽業遺址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結合其軟硬件條件塑造文創特色品牌,有助于更好地吸引參觀客流,增強粉絲黏性,提升社會關注度。

(五)拓展資金來源,提升鹽業遺址運營管理效能

資金鏈不完善、資金短缺亦是我國鹽文化遺址的通病。鹽業遺址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持以及相關門票收入,資金來源較為單一,資金收益不足。文創開發重在釋放鹽業遺址的經濟效能,變文化價值為經濟價值。因此,在充分保護遺址的基礎上,要積極探索更加有效的運營方式,引入多種資本推動遺址發展。一是探索PPP模式,引入文創企業參與鹽業遺址文創開發,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阿爾凱特瑟南斯皇家鹽場依托愛馬仕企業基金會的支持,建設自然保護教育基地,資金來源明顯提升。我國鹽業遺址的開發亦可進行相關嘗試,構建與相關企業的合作,為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資本助力。二是效仿維利奇卡,嘗試引入第三方運營公司負責遺址的文創開發、商業運營等“開發利用”工作。遺址管理方與文創運營方各司其職,共同促進鹽業遺址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發揮,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進一步開發“遺址+旅游”的模式,參考三大鹽場的產業融合模式,打造“遺址+”特色文旅系統,將鹽業遺址納入區域文化旅游的總體路線中,不斷完善餐飲、住宿等周邊配套基礎設施,打造鹽特色濃郁的工業旅游項目。

四、總結

民以食為天,食同者心易同。鹽伴隨人類歷史的始終,鹽業遺址作為重要的鹽文化載體,發揮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同樣需要釋放潛在的經濟價值。鹽業遺址的文創改造是適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正確舉措。在文創開發中,要對鹽業遺址抱有敬畏之心,注重對文化遺產所依存的生態環境和文化文物載體的持續保護,樹立“文化文物資源安全第一”的理念。同時,充分發揮創意想象,利用3D、AR、VR技術等,對老舊空間進行合理改造和產品研發,形成孕育現代氣息而又不失傳統的新型文化景觀,釋放其文旅觀賞、休閑娛樂和教育價值,推動鹽業遺址健康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莫秋月)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Path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Salt Industry Sites

YANG Jianfei ZHANG Haoxuan

Abstract: Salt industry site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alt culture and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alt industry sites. Salt industry sites such as the Salt Mine in Hallstatt Town in Austria, the Wieliczka Salt Mine in Poland, and the Royal Salt Works in Xenance in Alcket, France have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transforming salt industry sites into cultural and tourist attractions,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venues, history museums and research bases, etc., launch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holding related cultural activitie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historical connotation and modern value of salt industry sites, and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 path of innovat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alt industry civilizatio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salt industry sites in China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innovative practice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salt industry sites in the world, so as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alt industry site resources in China.

Keywords: salt industry sites;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path

猜你喜歡
施塔特鹽礦鹽場
奧地利小鎮
泰國呵叻盆地沉積演化特征及鉀鎂鹽礦成因
奧地利HALLSTATT哈爾施塔特
搶抓機遇 砥礪前行 為山腰鹽場開創百年發展新紀元而努力拼搏
菜央子鹽場:眾志成城抗洪救災 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為托孤一諾 她半生堅守——福建山腰鹽場老鹽工連于妹
花岙島:打造海島旅游度假目的地廢舊鹽場重新激活
鹽礦水溶開采地表塌陷發生機理及防治措施
老照片
高溫下的鹽礦工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