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檔案/文獻的《畫刊》

2023-03-17 19:02孟堯高逸凡
畫刊 2023年12期
關鍵詞:畫刊當代藝術雜志

孟堯 高逸凡

自2019年以來,《畫刊》雜志和北京大學“現代藝術檔案”(CMAA)約定在每年《畫刊》的第12期特稿欄目呈現一次策劃成果。今年是雙方協作的第5年?;仡櫱?年的特稿,《中轉站》(2019)探討當代藝術語境下“藝術與科學”的新關系,《深察檔案:北京大學的藝術檔案和文獻》(2020)梳理具體的機構檔案整理和研究工作,《圖-詞-物:作為當代藝術的“千禧家庭史”》(2021)關注北大年輕大學生的“家庭史”寫作展覽實驗,《中國圖像理論與中國圖像的研究》(2022)思辨中國藝術史研究與圖像定義、圖像科學的發展問題。這些主題關涉當下藝術創作與理論實踐的新動向、新問題,體現了雙方推進價值討論、行業發展的共同訴求。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主題對《畫刊》而言有特別的意義。在這本雜志即將邁入創刊50周年、《畫刊》期刊數據庫建設初步完成的時間節點,我們希望從“作為檔案/文獻的《畫刊》”這一視角,聚焦與之相關的工作方法、研究思路,并探討數字時代《畫刊》媒體生產的新的方式、路徑與可能。

面對50周年的期刊出版序列,建構數字期刊資源庫,首先源自雜志梳理自身工作軌跡、編輯結構的需要。如果說實體的雜志屬于一種物化的記憶存在,數據庫則是解碼與重構歷史敘事的基本工具。再者,唯有將物質與數據的信息承載方式兩相對照,使用者才能發現歷史與記憶之間的復雜關系。這既有利于《畫刊》把自己作為方法,也便捷于他者把《畫刊》作為方法,塑造新的理解歷史與媒介的視角。

從文獻、檔案的視角來討論《畫刊》,實際上就是要從過去與現在的不同思考與行動中,發現共性與差異,討論主體和他者,呈現多維的事實與觀點,并面對《畫刊》在不同場景下的傳播價值與使用價值的問題。同時,《畫刊》也希望以一種物質性與數據性的檔案積累,提供給藝術史研究者、檔案藝術家一種更系統與豐富的歷史素材。

文獻和檔案,是一種被各種分類方式聚集的知識存儲矩陣。它只有在被使用、觀察、研究、分享與擴散的過程中,才產生真正的價值。而對這種價值的捕撈、梳理、提取、描述,本身就是塑造價值的手段。這也提示我們,今天的媒體與出版工作,為什么要有文獻意識和檔案意識。媒體生產就是一種主動介入當下、塑造歷史的行動。探討作為文獻和檔案的《畫刊》就不僅指向梳理與研究媒體生產的知識來源,它也提示了《畫刊》當下與未來工作的目標與方向——所有工作都必須建立在更加長遠與寬廣的流動的時間序列中。只有對已然發生的文獻做新的歸檔工作,并經由人與現場的關聯,重建一種媒介生產的文化結構,才能不斷梳理、定義屬于一本期刊的“雜志精神”。是為序。(文:孟堯)

注:孟堯,《畫刊》主編;高逸凡,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理論系博士研究生在讀,《中國當代藝術年鑒2023卷》編務總監。

猜你喜歡
畫刊當代藝術雜志
當代藝術看得懂
小獼猴學習畫刊
東方養生雜志征稿函
小獼猴學習畫刊
雜志介紹
從蘇繡能否成為當代藝術談起
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
關于當代藝術市場的思考
歡迎訂閱2017年《中國畫畫刊》
扶貧雜志走進“兩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