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翻譯學視域下詩歌英譯知識轉向分析

2023-03-20 10:17陳菊萍
譯道 2023年4期
關鍵詞:琵琶行

陳菊萍

摘 要|知識翻譯學的構建將“知識論”與“翻譯學”結合起來,開創了我國翻譯理論新范式。在知識翻譯學視域下,知識是翻譯活動生發的基礎,也是翻譯的本質,翻譯就是要將原語所蘊含的“知識”翻譯出來,因此,翻譯就涉及知識轉向這一問題?!杜眯小纷鳛槲覈姼璋l展最高成就之一,極具中國特色,其英譯對我國詩歌對外傳播起著重要作用。從“知識翻譯學”這一角度分析中國詩歌英譯中的知識轉向,有益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知識”翻譯的把控,深入理解知識翻譯學對詩歌英譯的重要性和價值,為提高詩歌翻譯質量和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從而更好傳播中國文化。

關鍵詞|知識翻譯學;詩歌英譯;知識轉向;《琵琶行》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詩歌作為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文學形式,在不同國家和文化之間的翻譯和傳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語言的差異和文化的多樣性,將詩歌準確而有感情地翻譯成其他語言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傳統上,詩歌翻譯主要關注于語義和形式的準確轉換,以保持原作的韻律和節奏。然而,隨著知識翻譯學的興起,翻譯的范疇已經從簡單的語言轉換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包括文化、思維方式和情感等方面。因此,對于詩歌英譯來說,知識翻譯學的應用將為翻譯者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促使翻譯結果更富有表現力和藝術性。

本文旨在探討在知識翻譯學視域下,翻譯過程中的知識轉向問題。首先,將闡述知識翻譯學的基本定義,及目標語與原語的知識轉向分析。其次,闡述知識翻譯學對詩歌英譯研究的啟示。最后對《琵琶行》文本進行解讀,通過對比分析許淵沖與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琵琶行》英譯本,探討知識翻譯學理論下,意象知識、音律知識、修辭知識、文化知識等在詩歌英譯中的實際運用和效果。通過本論文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夠深入理解知識翻譯學對詩歌英譯的重要性和價值,為提高詩歌翻譯質量和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知識翻譯學及其知識轉向

知識翻譯學是一種基于知識的譯學理論,把知識的加工、重構和傳播確定為翻譯研究的對象(楊楓,2021),即翻譯本質上是對知識的構建,且“知識”是翻譯的本質。知識翻譯學認為,知識的地方性是本質,知識的世界性是旨歸。嚴程極(2022)提出知識的地方性可因翻譯而彰顯,世界性則因翻譯而得以實現。通過翻譯,不同地方知識的各基礎要素(科學是其中之一)之間不斷協同,知識的地方性與世界性實現對話、互動與變遷。

在知識翻譯學視域下,知識是翻譯活動生發的基礎,也是翻譯的本質,這一論斷將翻譯研究對象從哲學轉向和文化轉向過渡到知識轉向。此外,楊朝軍(2023)提出知識翻譯學的本體論和知識轉向問題。知識翻譯學的本體論即語碼轉換的元翻譯理論以及語境理論;知識轉向即在翻譯時,譯者要對原語知識進行分析,然后進行知識轉換,對知識進行重構,最后得出知識翻譯學的本體論譯文。而最終輸出的譯文要滿足原語的特征,滿足得越多,譯文質量越佳。此外,知識翻譯學基于知識,又回歸知識,自成一體又兼容其他翻譯理論(孟祥春,2022)。由此一來,從知識“本體論”看,其他理論也屬于“知識”,具有習得性,那么知識翻譯學與其他翻譯理論具有同樣的精神本質,且兼容其他翻譯理論,比如許淵沖的“三美”理論、嚴復提出的“信、達、雅”及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等。因此,知識翻譯學的問世,不僅是對翻譯學領域的一次大突破,也為我國詩歌外譯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

二、知識翻譯學對詩歌英譯研究的啟示

在知識翻譯學視角下,翻譯是地方性知識走向世界性知識的途徑,如何運用好這一途徑,取決于譯者知識水平,及最后譯文知識與原語知識功能上對等的問題。詩歌作為我國文化知識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其外譯對于傳播中國文化知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由于詩歌體裁的特殊性,詩歌翻譯一直是一個難點?;谥R翻譯學,翻譯以知識為核心和線索,為詩歌英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作者認為,譯文只有完成了地方性知識向世界性知識的轉化,才能算得上佳譯。通過分析,作者發現知識翻譯學對詩歌英譯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啟示:

跨語言知識加工和重構:詩歌創作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其中融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表達方式。因此在詩歌英譯過程中,譯者需要對原語言的文化背景和詩歌形式特點進行深入理解,將其加工、重構成目標語言所能夠接受和理解的形式。知識翻譯學的啟示是要注重對詩歌中的知識元素進行細致剖析和處理,以保持原作的意義和魅力。

跨文化知識傳播和再傳播:詩歌作為文學的精品,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情感體驗。在詩歌英譯過程中,翻譯者需要將原作的文化特點和意義妥善傳達給目標語讀者,并使之產生共鳴。知識翻譯學的構建是基于“跨”之上的,本質上,知識是物質和精神的文化,文化又因知識的積累而豐富。在翻譯時,要充分認識到跨文化知識傳播對詩歌英譯的重要性,并在翻譯過程中注重文化因素的轉譯和再現,以實現文化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避免譯作產生“知識——文化糾葛”。

知識轉向的靈活應用:知識翻譯學強調翻譯過程中知識元素的傳遞和轉化,注重知識轉向過程中“真、善、美”的融合。在詩歌英譯中,翻譯者需要根據目標語言和文化的特點,靈活運用各種翻譯策略和方法來實現知識的轉向。例如,對于文化性知識的轉向,可以采用文化隱喻的轉換和再現;對于音律性知識的轉向,可以注意原語言音律特點的轉化和目標語的韻律表達等。知識翻譯學認為若譯文沒有實現地方性知識向世界性知識的轉化,就很容易造成“知識剪刀差”“知識逸脫”等。翻譯過程中,盡量避免譯作產生知識鴻溝,而應使譯作形成“知識互動化生”即“知識互動”,地方性知識與世界性知識相互轉化的動態過程,使詩歌英譯更加符合目標語讀者的審美習慣和文化背景。

總之,在知識翻譯學的視角下,詩歌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意識形態、跨審美的過程,也是一種對知識分析、解構及重組的過程,最后得到世界性知識的途徑及手段。在詩歌英譯過程中要注重跨語言知識的加工和重構,關注跨文化傳播和再傳播的效果,并靈活運用知識轉向策略,盡可能使譯文與原文達到知識上的對等,以實現更好的詩歌英譯效果。

三、《琵琶行》解讀及英譯分析

中國詩歌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形式,具有燦爛的歷史和豐富多樣的風格。其以精煉、簡練的語言表達和獨特的韻律結構而著稱。中國詩歌常常借助于意象的渲染和抒發情感的方式,通過語言表達出詩人的內心感受和對世界的觀察。同時,中國詩歌也注重意境的營造,追求藝術的美感和音樂的節奏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詩歌被視為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既傳承了古人的智慧,又展示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琵琶行》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詩人在創作時巧妙地運用意象,通過描寫琵琶音樂的聲音和形態,將琵琶女的命運和琵琶的音律相融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畫面感。這些意象不僅賦予詩歌以音樂般的美感,還增添了戲劇性和感染力;其次巧妙地運用音律的節奏感,通過抑揚頓挫的句式和韻律,使詩歌具有動聽的節奏感;同時運用了豐富多樣的修辭手法來增強詩歌的藝術性和表現力。例如,借用比喻的手法,將琵琶大弦聲比作“急雨”,將小弦聲比作“私語”,這些修辭手法使詩歌語言更加生動有趣,讓人印象深刻。運用這些技巧,展現詩歌在“意”“音”“形”三個維度上的和諧美,同時,體現詩歌知識在真知、善知、美知三方面的融合。

根據知識翻譯學,要使譯作與原作達到知識邏輯學、倫理學及美學上的對等,即“真知、善知、美知”三方面的融合,完成地方性知識向世界性知識的轉化,就要重點把握原語與目標語轉化過程中知識轉向的問題。根據詩歌《琵琶行》的語言特點,結合有關學者在知識翻譯學理論中對知識的定義——即人在實踐中獲得的對世界的認識與經驗,構成人的生存需要與生活積累的意識化、符號化和結構化的信息工具(楊楓,2022),詩歌中的語言風格、文化、創作技巧、手法、音律等都屬于知識的范疇。因此,本文選取《琵琶行》兩個著名翻譯版本,即許淵沖譯文和與楊憲益、戴乃迭夫婦譯文作為分析對象,從目標語與原語意象知識轉向、音律知識轉向、修辭知識轉向、文化知識轉向四個方面分析,探討中國詩歌英譯如何更好從“地方性知識”轉化為“世界性知識”的途徑。

(一)意象知識轉向

通俗來說,詩歌中的意象就是詩中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可以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上的形象,也可以是心理、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的形象化表達。詩人多用意象來表達思想情感,翻譯時,意象知識的翻譯就成了一大難點,若未能將詩歌中的意象翻譯出來,就不能表達詩歌的主要情感,而這樣“地方性知識”的傳播將變得毫無意義。

例1: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侵月。

We drank with heavy heart;

The moonbeams blended with water when we were to part. (許淵沖譯)

Drunk without joy, in sadness they must part;

At the time of parting the river seems steeped in moonlight. (楊、戴譯)

這句詩都通過月意象的作用,烘托出詩人的離別愁緒,感慨琵琶女的悲慘命運,以及詩人自己的凄涼人生。若未能將意象知識所表達的深層含義譯出來,這樣的譯文就等同于失去了詩歌的靈魂。例1中,許淵沖的譯文通過“moonbeams”傳遞月光灑在江面,目標讀者更能產生與原詩類似的情感共鳴,而楊、戴夫婦使用“moonlight”,描寫江流浸泡在月光中,使用形象化的手法,可以說這兩個譯法各有千秋,做到了“世界性知識”的傳播。

例2: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By blooming riverside and under autumn moon,

Ive often taken wine up and drunk it alone. (許淵沖譯)

On a day of spring blossoms by the river or moonlit night in autumn,

I often call for wine and drink alone. (楊、戴譯)

對于例2中的月亮意象,主要表達詩人的凄涼與孤獨,許淵沖譯文將“秋月夜”譯為“autumn moon”,省略了“夜”字翻譯,且將“取酒獨傾”譯為“taken wine up and drunk it alone”,可以說惟妙惟肖,有一種舉起酒杯想與人共飲卻無一人的即視感,既翻譯出意象又翻譯出意境,而楊、戴夫婦“moonlit night in autumn”將“夜”也翻譯出來,稍顯累贅,因為月亮出來了即表示夜晚已經來臨,且對于意境的翻譯差強人意。詩歌翻譯時,要考慮意象知識的轉向,只有做到意象知識盡可能與原文對等,才能促進“地方性知識”向“世界性知識”傳播。

(二)音律知識轉向

音律是指詩歌中由聲音、韻律和節奏所產生的音樂性效果。它是詩歌語言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通過對音調、韻律的巧妙運用,賦予詩歌以獨特的節奏感和美感。在《琵琶行》中,詩人運用抑揚頓挫的句式和韻律,使詩歌具有動聽的節奏感,與詩歌的主題和情感相呼應,為讀者提供一種身臨其境的視聽體驗。對于不同的譯者,對于音律知識的轉向也大有不同。

例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The thick strings loud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

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a murmuring strain. (許淵沖譯)

The high notes wail like pelting rain;

The low notes whisper like soft confidences. (楊、戴譯)

詩人在借助語言的音韻摹寫琵琶樂的時,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同時采用“嘈嘈”“切切”等疊詞增加詩歌的音律美。在進行音律知識轉化時,許淵沖譯本使用“thrummed”及“tinkled”這兩具有動詞屬性的疊詞來回應詩句中的音律美,且做到了與原詩句一致,押尾韻,這樣的譯文無疑讓人拍手叫絕,可以是做到了“地方性知識”向“世界性知識”的轉化。而楊、戴夫婦譯文用“wail”和“whisper”來體現詩中的音律知識,給人一種急迫的感覺,但未做到押尾韻。在知識翻譯學視覺下,要實現“地方性知識”的轉化,音律知識的準確翻譯也必不可少。

例4: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When mingling loud and soft notes were together played;

It was like large and small pearls dropping on plate of jade.(許淵沖譯)

Wailing and whispering interweave;

like pearls large and small cascading on a plate of jade. (楊、戴譯)

這句話中巧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琵琶聲清脆圓潤如大小珠子落玉盤,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同時顯露出來,用疊詞及動詞來體現詩歌的音律美。對于音律知識的翻譯,許淵沖譯本用“loud”和“soft”這對反義詞來體現“嘈嘈切切”,又用“large”和“small”形成對應,很好地將文中的音律知識翻譯出來了,而且做到了與原詩句一樣押韻。楊、戴夫婦譯文用“Wailing”和“whispering”兩個動詞將琵琶聲擬人化,增加了譯文的意境,且用“cascading”形象化地翻譯出琵琶聲源源不斷彈奏的情形,但美中不足的是,沒有做到押韻。在知識翻譯學下,詩歌除了做到音律知識的翻譯,還要盡可能使目的語與原語在“知識”上對等。

(三)修辭知識轉向

《琵琶行》中巧用象征、借代、頂真、疊詞等大量修辭手法,對仗工整。由于我國詩歌創作的特殊性,對行文行數和字數都有特定要求。而中英文在句式、句法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在翻譯時,既要做到目的語與原語在形式上保持一致,又要將詩歌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巧妙地譯出十分考驗譯者的語言功底。知識翻譯學視角下,要尤為注重詩歌英譯過程中修辭知識轉化,以再現詩詞中修辭知識美。

例5: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Now clear like orioles warbling in flowery land;

Then sobbing like a stream running along the sand.(許淵沖譯)

Like a warbling orioles gliding below the blossom;

Like a mountain brook purling down a bank.(楊、戴譯)

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描寫琵琶弦聲有時輕快悠揚,就像宛轉悅耳的黃鶯在花下啼鳴;有時弦聲艱澀低沉,好像嗚咽的泉水在冰下面流轉?!伴g關”形容鶯聲宛轉,“幽咽”指悲抑哽咽,詩人將琵琶聲同時訴諸聽覺與視覺,分別表現出輕快與冷澀的不同感受。翻譯時,兩個譯文都翻譯出了原詩中比喻的修辭手法,且許淵沖與楊、戴夫婦分別用“warbling”“running”和“gliding”“purling”將詩句中的擬人修辭知識表現得淋漓盡致。但美中不足的是,楊、戴夫婦的譯文未做到押韻。

例6: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But the stream seemed so cold as to tighten the string;

From tighten strings no more sound could be heard to ring.(許淵沖譯)

Till the brook turns to ice, the strings seem about snap;

About to snap, and for one instant all is still. (楊、戴譯)

詩人運用“凝絕”結尾,又運用“凝絕”開頭,構成頂真的手法,使前后句相互銜接,形成一氣呵成的效果。翻譯時,既要盡可能展現原詩的形式和音韻,又要翻譯出原詩的修辭,是知識翻譯學下,譯者要做到的基本原則。許淵沖譯本中“string”來實現了譯文與原文中的頂真修辭知識,并且詞尾押韻,可以說許淵沖譯文做到了他所提倡的“三美”原則,同樣,楊、戴夫婦用“snap”翻譯出原詩中頂真的修辭手法,但“冷”字的翻譯有待商榷。通過背景知識,詩人坐船聽琵琶女彈奏,可以知道江水并未結冰,雖然詩句中描繪的是“冰泉”,是說明水很“冰”,而并不是表示水結了冰。因此,這里翻譯為“ice”欠妥。翻譯過程中對修辭知識的把握可以說是使“地方性知識”轉化為“世界性知識”的催化劑,因此對于詩歌的翻譯,除了形式上的對等,還要考慮修辭知識的對等。

(四)文化知識轉向

文化是特定的知識,隨著知識的積累,文化又得以發展和傳承。知識翻譯學下,這里探討的文化知識特指中國社會特有的文化。比如在《琵琶行》中“五陵年少、鈿頭銀篦、霓裳、江州司馬”等都屬于中國特色文化知識,翻譯時,要注重對這類詞的翻譯,以確?!暗胤叫灾R”與“世界性知識”的動態轉化。

例7:江州司馬青衫濕。

It was none other than the exiled blue-robed host.

(許淵沖譯)

The assistant prefect of Jiangzhou is so moved. (楊、戴譯)

該句中“司馬”是唐代州郡一級的官職,比較特殊,一般為京官被貶時所任官職。由于西方國家沒有與我國類似的官職,譯文既要翻譯出我國的文化特色,又要使目標語讀者理解,因此翻譯中國特色文化知識難度極大。詩中的“司馬”正是指詩人自己,這句詩表達詩人被貶謫后郁郁寡歡的心境。許淵沖將其譯為“exiled blue-robed host”,將被貶這一意味也翻譯出來,可以說很好地將“司馬”這一中國社會特有的文化知識譯了出來,且易于目標讀者理解。楊、戴夫婦將“司馬”譯為江州的“assistant”,這個詞本意是“助理、助手等”意思,而“司馬”屬于散官,相當于現在的地級市市長,但只是簡單地譯為“assistant”略有不妥。在知識翻譯學視域下,詩歌翻譯時要做到文化知識的全面轉向,才能更好地傳播、再傳播“地方性知識”。

四、結語

詩歌是我國文化中的璀璨明星,對于傳播中國文化知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翻譯正是實現文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的途徑之一,對于詩歌本身而言,翻譯更是知識價值在不同語境中的體現(徐玉鳳,2023)。知識翻譯學突破傳統翻譯理論,將“翻譯學”與“知識”相結合,強調翻譯過程中的“知識轉向”,達到目標語知識與原語知識對等,最終實現“地方性知識”向“世界性知識”轉化傳播。本文通過分析《琵琶行》兩個譯本,從目標語與原語意象知識轉向、音律知識轉向、修辭知識轉向、文化知識轉向四個方面分析,得出詩歌翻譯時,除了使目標語與原語形式上保持對等,體現詩歌形式美,還要使目標語與原語在意象、音律、修辭、文化等知識方面保持對等,這樣的譯文才算得上“真知、善知、美知”,才能真正做到“地方性知識”與“世界性知識”的轉化。

參考文獻

[1]楊楓.知識翻譯學論綱[J].當代外語研究,2023(4):1-2.

[2]汪洋,鄧冬群.知識翻譯學:知識與翻譯的關系闡釋[C].外語教育與翻譯發展創新研究(14).中國民航飛行學院,2023.

[3]王寅.知識翻譯學之體認解讀(上)[J].當代外語研究,2023(5):16-22.

[4]楊楓.翻譯在知識之間人在知識之上:寫在《知識翻譯學宣言》發表2周年之際[J].當代外語研究,2023(5):1-2.

[5]張保國.知識翻譯學的要素關系與跨國史路徑[J].當代外語研究,2023(5):23-32.

[6]計紅麗.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中醫典籍對外傳播比較研究——以《金匱要略》英譯本為例[J].池州學院學報,2023,37(5):77-81.

[7]楊朝軍,炎萍.知識翻譯學視域下的翻譯過程[J].外文研究,2023,11(3):82-88,97,109.

[8]楊永林.知識翻譯學新范式:怎么看、如何用、盼什么?[J].當代外語研究,2023(4):16-28,161.

[9]徐玉鳳.知識翻譯學視野下《齊民要術》英譯知識轉化研究[J].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2023(2):85-89.

[10]肖華鋒.知識翻譯學視域下的國際知識傳播[J].當代外語研究,2023(3):14-24.

[11]肖婷,李夏青,康志峰.知識翻譯學的超語言認知[J].當代外語研究,2023(3):43-50.

[12]王宏?。庀?、節奏、韻律:兼論詩歌的可譯與不可譯[J].外語教學(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1996(2):83-86.

[13]許淵沖.許淵沖英譯白居易詩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14]楊憲益,戴乃迭.古詩苑漢英譯叢:唐詩[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Analysis of Knowledge Shift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knowletology

—A Case Study of Pipa Xing

Chen Jup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based translation combines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translation”, creating a new paradigm of translation theory in China. In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knowletology, knowledge is the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activity and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is to translate the “knowledge” contained in the original language, therefore, translation involves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shift. As one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 Pipa Xing is very Chinese in character,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poetry to foreign countries. Analyzing the knowledge shift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knowletology” is helpful for translators to control the transla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knowledge translation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and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poetry translation. This will help translators to control the transla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knowledge 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and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poetry translation, so as to better disseminate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Transknowletology; Poetry translation; Knowledge shift; Pipa Xing

猜你喜歡
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經典化的重要途徑
呂楠作品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評《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
淺析《琵琶行》的音樂美
朋友
文化大使的足跡——《絲綢之路琵琶行:大師吳蠻的世界音樂敘事》書評
疑義相與析 師生共提高——《琵琶行(并序)》教學札記
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的詩畫轉化方式解讀
《琵琶行》與《李憑箜篌引》比較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