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高中歷史課程資源的思政教學策略初探

2023-03-29 06:24鄭曼琳
高考·上 2023年12期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程思政教學策略

鄭曼琳

摘 要:隨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推進,思政教育已經成為高中歷史課程中重要的教學目標,高中歷史教師要承擔應有的教學使命,探討思政教學與高中歷史課程深度融合的策略。本文從“立足教材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探究式學習”“培養社會責任感,關注家國情懷”幾個方面對思政教學策略進行探討。通過在高中歷史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能夠主動思考、積極探究,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國家意識,深化“三觀”教育,促使學生成長為優質人才。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課程思政是目前我國教育部門提出的進一步深化課程德育的重要手段。為了提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效果,應將“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導向。各學科教師在課程改革中,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主要作用,把思政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深入發掘各學科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把思政教育與各學科固有的知識、技能傳授融合起來,充分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落實所有教師育人職責[1]?!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歷史課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政教育是當下歷史教學中熱議的話題,也是課程教學的教學目標,然而目前在高中歷史課程中實施思政教學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如:教師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教師無法恰當地運用歷史課程中的思政資源,讓高中歷史課程與思政教學有效融合;教學模式單一,過于注重對學生的說教,造成學生的興趣缺失;教育方式無法適應現代的教學需求等。本文將在以下幾方面對高中歷史課程開展思政教育進行探討。

一、立足教材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課標》指出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并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2]。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政資源,把握時機,將思政教育在歷史課堂教學的各個細節逐步滲透,強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效果。這里以具體課程為依托,側重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兩方面進行闡述: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在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中,有關于中國人民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反抗外來侵略、探索民族救亡道路的歷程;有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建設歷程;有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歷程等。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應結合教材的思政資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引導學生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成自己的精神追求,并成為自覺行動[3]。

例如:在《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五、六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進行單元總結時,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教師提出問題:“歸納西方列強侵華戰爭,并思考:西方列強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的災難,為挽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哪些抗爭和探索?”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歸納總結:西方列強侵華戰爭有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邊疆危機、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人民的抗爭有政府組織的軍事斗爭,如黃海海戰;又有人民自發組織的斗爭,如義和團運動。中國人民進行的救亡: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運動;地主階級林則徐、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器物;清政府的洋務運動開啟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敵;資產階級先后進行戊戌變法學習西方君主立憲制、辛亥革命建立民國、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和科學。中國社會各階級從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到資產階級,從學習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為挽救民族危亡,不斷深入學習?!?/p>

通過單元知識的歸納總結,讓學生充分了解列強步步擴大侵略中國以及近代中國各個階層人民前赴后繼、勇敢反抗外來侵略的史實,中國人民抗爭呈現出斗爭階層多樣性、救亡道路多樣性、斗爭規模不斷擴大等特點。讓學生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奮起反抗的精神,以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優秀文化,也形成了中國自己的民族精神。在《中外歷史綱要》中,記錄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奮斗和崛起的發展歷程,也記錄了中國歷史上每一階段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思想、科技、文學、藝術等方面。教師巧用這些資源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對其中蘊含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進行真切體會和把握,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對民族的認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

例如:在《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第三目“中外文化交流”這一學習專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教學讓學生領悟:中國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兼收并蓄,中華優秀文明深遠的世界影響力,進而樹立文化自信。步驟一:運用歷史人物圖“玄奘”“鑒真”和歷史地圖“玄奘西行路線圖”“鑒真東渡路線圖”“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讓學生了解佛教傳入和佛教外傳,鑒真在日本進行佛法傳授的過程中,還將中國的建筑、書法等更多領域的內容進行了傳播,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使佛教更為廣泛地傳播,對日本等周邊國家的佛教發展有著重要貢獻。

步驟二:運用教材的文本資料和“探究與拓展”向達所著的《唐朝長安與西安文明》節選,探究:“唐朝文化是‘開放的?還是‘保守的?你同意哪種說法?請簡要說明理由?!睂W生討論交流,得出結論:唐朝文化是開放的、兼收并蓄的。理由:唐朝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唐朝風氣開放,儒學較多地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朝中外交流頻繁,吸收了印度、中亞、西亞的宗教、藝術。

步驟三:結合教材,展示“唐朝長安城平面圖”“日本平安京平面圖”“朝鮮的拼音文”“日本平假名、片假名”“日本的和同開珎”等圖片以及馮天瑜《中華文化史》節選:新羅統一朝鮮后,更以唐制為立國規范……在學制上,新羅仿唐置國學,設儒學科和技術科。通過圖文材料,讓學生歸納隋唐時期文化對外的影響?讓學生領會隋唐時期,中國優秀文化在典章制度、儒學、建筑、漢字、歷法、醫學、服飾等方面對東亞地區各國產生了影響,其中國文化的特色延續至今,形成東亞諸國以中華文化為軸心的中華文化圈。

步驟四:通過當時的長安打開城門迎接四方來客的景象視頻,在學生面前展現大唐的強盛,反映氣象萬千的盛唐文化氣象。

通過本目學習,讓學生領悟強大的文化自信和包容的氣度,產生了中華文化強大的向心力,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發展,以及這種兼收并蓄、因時而變的文化創造,鑄就了大唐精神,也是如今中華文化、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不斷強大的重要原因,精準理解中華文化已有價值及對當今社會的意義,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加強對民族、國家的自豪感。

二、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探究式學習

在高中教學過程中由于考試成績、排名的壓力,使得各學科教師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本學科知識的傳授上,歷史學科教師也是如此,沒能深挖歷史知識里面的思政內涵,使歷史課程與思政教學未能進行有效融合。為了思政而思政,讓歷史課程思政教學脫離歷史環境,顯得空泛。而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思政教育,參與度較低,無法形成切實的感受,很難內化于自身的情感中。因此,在高中歷史課程中進行思政教學時,應打破原本的一味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完全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多設計一些具有開放性特點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主動地去學習歷史知識,積極探索、思考,調動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讓課堂充滿生機,讓學生去感知歷史,更深刻地領悟歷史事件中的情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

例如:在《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17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第二目“洋務運動”這一學習專題,教師可以把活動課、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與歷史課堂相結合,充分利用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參觀“船政文化城”,開展“船政文化”為主題的探究性學習。

步驟一:讓學生分組,每一個小組負責研究一個學習主題,如“中國近代造船工業技術”“中國近代教育發展”“中國近現代海軍”“船政名人”“馬江海戰”等。對每一個主題從背景、發展的演變、作用、名人的生平事跡、時代精神等角度開展調查研究,學生也可以就自己調查研究中發現的、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收集。

步驟二:通過參觀船政文化城,對工作人員訪談、問卷調查、查閱網絡信息和圖書資源等來搜集、整理相關信息。

步驟三:將搜集、整理好的相關信息制作成PPT,小組成員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解說。

步驟四:各組進行交流討論,師生之間進行互動式的答疑解惑。中國近代教育發展小組:先后展示所收集的馬尾船政學堂、中國第一所飛機潛艇學校、中國第一所海軍大學的相關圖片和文字資料,并通過介紹讓同學們了解,福建船政是清朝政府設置的唯一的船政機構,福建船政學堂把船舶工程學校與海軍學校合二為一,是一所按技術分設專業的近代高等院校。再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討論總結結論:福建船政“開風氣獨先”,開啟了中國近代思想的變革之路,培養了一大批對近代中國產生了重要影響的科技人才,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它愛國圖強、崇尚科學、精益求精、反抗侵略、博采眾長的精神,鍛造了中國近代先進的生產力,創造了中國近代化先進的文化。

通過本次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從船政文化的組成、船政的輝煌歷史、船政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地位、船政精神、船政文化現今的作用等方面有了深刻的掌握。從而對歷史課程中洋務運動中國為自強、求富向西方學習,建立了近代軍事工業、近代學堂、近代海軍,以及中法馬尾海戰都有了更具體、深刻的認識。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性,提高了學生切實的感受,并內化于自身的情感中,讓學生在豐富的歷史實踐活動中接受思政教育。

三、培養社會責任感,關注家國情懷

《課標》指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關注家國情懷。教師可以通過歷史人物的介紹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宋朝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近現代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涌現的愛國人物:李大釗、楊靖宇、張自忠、趙一曼、錢學森、袁隆平等。也引導學生了解歷史上的社會問題,反思歷史事件對社會進步與變革的啟示,并鼓勵學生對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和解決。

例如:在《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在第26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中學習“抗美援朝”時,通過教學讓學生領悟中國志愿軍高度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步驟一:通過影視劇《跨過鴨綠江》《金剛川》《長津湖》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步驟二:由學生按教材文本資源對“抗美援朝”的背景、經過、結果進行梳理。

步驟三:引用1950年9月30日,周恩來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愛好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人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華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讓學生領悟中國捍衛和平的決心。對“抗美援朝”中涌現的英雄人物: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羅盛教,對他們的英雄事跡通過視頻進行介紹,從聽覺、視覺出發加深學生對英雄人物的感知。

步驟四:通過文字材料,小組進行討論:“抗美援朝”究竟值不值得?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教師總結: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中國的國威和軍威,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筛杩善挠⑿凼论E,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奮斗。

通過本目學習,讓學生感悟中國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不怕犧牲、頑強拼搏、舍家為國、英勇善戰的大無畏精神以及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樣可以喚醒并強化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實現對學生的“三觀”教育。

結束語

毋庸置疑,高中歷史課程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在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高中歷史課程的思政教學應該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緊密聯系思政教育的特點和需求,選擇適合的思政資源。通過合理的思政教學策略,更好地實現高中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在未來,高中歷史教師要以思政教育為導向,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為目標,以歷史教材深度挖掘為基準,教學策略發展具有創新性、科學性和時代性,開辟高中歷史課程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新境遇。

參考文獻

[1]呂國通.發掘學科思政資源 落實立德樹人任務[J].中學教學參考,2022,1(30):53-55.

[2]呂靜茹.新課改理念下學生歷史學業增值性評價研究:基于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探索[J].教育觀察,2021,10(35):22-25.

[3]張興志,朱靈標,王如意,等.繼續教育類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和實踐[J].河南農業,2022,1(36):33-34.

本文系2023年度馬尾區“十四五”規劃教育科研課題“高中歷史課程的思政價值發掘與實踐路徑研究”(課題編號:MW2023-04)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高中歷史課程思政教學策略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寫話教學策略初探
淺談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湘繡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討論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高中歷史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
高中歷史的學習感悟
包產到戶與包干到戶——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商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