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都的秋》中的修辭手法賞析

2023-03-31 17:28陳萬麗
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中旬 2023年12期
關鍵詞:故都的秋北國南國

陳萬麗

1934年,郁達夫經青島返回北平,目睹故都種種蕭瑟之景,心有所感,寫下了《故都之秋》。作者借故都特有的秋景,抒發了內心復雜的情感,表達了對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擔憂之情?!豆识贾铩凡粌H非常優美,而且具有濃郁的人文氣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表現作品的主題,郁達夫在文章中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如排比、反問、擬人等。下面,筆者就對此作簡要的賞析。

一、排比

在文章中,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既可以使語句顯得更有美感,又可以增強整篇文章的氣勢。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就采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強化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如“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作者長期生活在南方,但是每到秋天,總是忍不住想起故都,想起故都的秋景?!疤杖煌ぁ薄搬烎~臺”“西山”“玉泉”“譚拓寺”皆是北平的風景名勝,也是作者曾經游覽過的地方,都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極為美好的印象。作者采用排比的修辭手法,用一句話對北平秋日的佳景進行了高度的概括,既展示了北平秋景的魅力,又抒發了對故都的思念之情。無論是“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還是“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它們都具有相同的特征,那就是美,都彰顯了故都秋日的意韻美,展現了當地的文化底蘊,給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又如“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這一段話是對南國之秋的描寫,作者同樣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列舉了南國的秋天令人心動的一些美景,展現了南國之秋的美,能讓讀者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充分感受到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的不同。

作者既是南國人,又曾棲居于北平,對于兩地的風土人情有著切身的感受與體會。在《故都的秋》中,他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展現了兩地風景的美,為表達對故都的秋的喜愛之情作了鋪墊。

二、比喻

比喻也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在文章中適時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可以使描寫對象變得更加直觀可感,增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在《故都的秋》中,作者敏銳地抓住北平秋日不同事物的特征,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細作描繪,使得文章的內容更為豐富、具體。如“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作者用“喇叭”來形容牽?;?。這兩者的外形是極其相似的,但由于牽?;w型較小,難以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喇叭則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事物,其外形更為醒目,所以作者便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引導讀者將它們聯系起來,使其變得更加具體可感。在閱讀文章時,讀者的腦海里自然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在一截殘破的斷壁中間,生長著一叢茂盛的牽?;?;青色的藤蔓上綴滿了藍色的花朵,就如同一串串小喇叭,高高地朝著天空,吹奏著動人的樂曲……又如“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棗樹在北方十分常見,每到秋日,樹上就會結滿“棗子顆兒”。作者將其比作“橄欖”和“鴿蛋”,充分展現了棗子“圓潤飽滿”的特征?!伴蠙臁薄傍澋啊焙蜅椬釉谛螤?、大小上都十分相似,且都是較為常見的事物。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一方面使“棗子顆兒”變得更加直觀、可感,另一方面讓人倍感親切。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描寫了大量的景物,如“牽?;ā薄盎睒洹薄扒锵s”“秋雨”等,這些景物大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不會讓人感到陌生。描寫這些景物,如果僅采用平實的語句去敘述,往往難以觸動人心,而適時使用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則可以使景物以更加特別的方式呈現出來,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擬人

擬人,即將客觀的事物人格化,使其具有人的情感和個性。在《故都的秋》中,作者對于秋天的強烈感受,皆來源于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比如“秋蟬”“秋風”“秋雨”“秋果”等。這些事物讓他感受到了秋天的氣息,而他也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這些事物之上。

如“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入秋之后,北平的雨也開始變得奇特,總是一陣兒一陣兒的;有時候下著雨,但一陣風吹過,便“云散雨住”了。云“卷向了西去”,太陽“露出臉來了”,云和太陽似乎都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意識,或去或留,全憑自己的心意,而不是因為外力的緣故。這也讓人充分地感受到北國之秋的獨特魅力。北國的秋天之所以令人迷戀,并不是因為那里的都市有多么繁華,而是因為這里有特殊的秋之景和秋之韻。北國的秋天令作者沉醉,也讓無數讀者為之傾心。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既展現了北國之秋的

與眾不同,又表達了對北國之秋的眷戀之情。無論身處何處,作者心中始終都記得有關故都的點點滴滴。在文章中,他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讓所描寫的事物變得更為生動,也讓人倍感親切。

四、反問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還運用了反問的手法,從文化層面入手,進行了更深層的探索與反思,讓讀者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了讀者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贊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作者先引用了某些批評家的觀點,然后運用反問進行駁斥,借此表達自己的觀點。很顯然,在作者看來,中國的文人并不是“頹廢的”,贊頌秋天也與所謂的“頹廢”無關。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國,對本土的古典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就連一些中國文人也紛紛發聲指斥傳統文化“腐朽沒落”。郁達夫年輕時曾在海外求學,后返回祖國。他既了解中國文化,又接觸過西方文化,深諳兩者的不同。他對本國文化的熱愛已經植根于血脈之中。作者借助反問句來造勢,反駁批評家的言論,同時說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引導讀者深思,也使得文章更有內涵?!安粏问窃娙?,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在列舉古今中外不同的人對秋的共同感受之后,作者再次借助反問句來表達對秋的贊美之情。自從列強入侵中國,北平便處于漩渦的中心,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作者激烈發聲,指斥“國別”“人種階級”之類純屬無稽之談,說明了人類的情感有共通之處。從表面上看,這句話是在贊美北國的秋天,實際上是在肯定本國的文化。

反問句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也鮮明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

五、設誓

設誓,即以最不可能發生的事來立誓,展現自己的重視。比如,漢樂府《上邪》:“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辈捎迷O誓的修辭手法,可以極大地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從而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

在《故都的秋》中,作者細細描述了北國之秋的諸般好,又以南國之秋進行對比,使得北國之秋更加深入人心。在文章的最后,他采用設誓的修辭手法,再一次表達了對北國之秋的喜愛之情,使得全文首尾照應,渾然一體?!扒锾?,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是自然規律,非人力所能改變,也不可能真的隨作者的心意而變化,但作者卻采用了設誓的修辭手法,表示愿意折損自己的壽命來留住北國的秋天??梢?,北國之秋對作者而言是極其重要的。從表面上看,作者是在贊美北國的秋天,實際上是在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唐代詩人崔致遠在《前宣州當涂縣令王翱攝楊子縣令》中寫道:“況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風?!焙髞?,“多事之秋”成為了一個成語,常用以形容動蕩不安的時局。作者創作這篇文章時也恰值家國處于動蕩之時。故都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向來是無數文人雅士的向往之地,但是如今卻被戰爭的陰云籠罩,變得格外蕭瑟、凄涼了。作者寫下此文,也是為了激勵天下文人同仇敵愾,共同抵御外侮,保家衛國。很明顯,作者想要留住的,不僅僅是“北國的秋天”,更是國家的安寧與和平。若能留住,他愿折去自己“三分之二的壽命”,可見其用情之真。

通過設誓,作者表達了真摯的情感,也使得作品的主題更加鮮明,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作為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郁達夫將自身的體驗融入文章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在描寫故都的秋景的同時,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中學)

猜你喜歡
故都的秋北國南國
紅豆生南國
南國神草金不換
江南如今到北國
白樺生北國
白樺生北國
南國牡丹
北國紅豆
紅豆生南國
讓人癡迷的瑰麗世界
由《故都的秋》談高中散文教學思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