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的評價指標體系及模糊綜合評價

2023-04-01 09:11陳煒鐘學進蔡銀瀟
傳承 2023年4期
關鍵詞:模糊綜合評價評價指標體系

陳煒 鐘學進 蔡銀瀟

[摘 要] 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搭建了各民族廣泛交流、深度交融的橋梁紐帶,對增強各族人民的價值認同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意義重大。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要實現提質增效,需通過科學構建非遺族際共享的評價體系,并開展多維度綜合效果評估。從非遺族際共享主體、非遺族際共享內容、非遺族際共享方式和非遺族際共享保障四個方面,構建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的評價指標體系,基于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并且以南嶺走廊為例,采用模糊綜合評級法測算其非遺族際共享成效,從而為優化創新非遺共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和方式、提升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能力提供理論與現實依據。構建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的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對推進民族地區非遺文化傳播普及效果,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評價指標體系;模糊綜合評價

[基金項目] 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視閾下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的實現路徑與政策保障研究”(22BMZ002)

[作者簡介] 陳煒(1977— ),廣西桂林人,南寧師范大學旅游與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鐘學進(1987— ),廣西柳州人,博士,南寧師范大學旅游與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旅游經濟;蔡銀瀟(1995— ),廣東惠州人,廣東理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3.04.006

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有助于加深人們對民族走廊非遺與區域各族人民生產生活關系的了解,進一步認識和把握中華文化根脈,豐富中華文化基因理念體系,促進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建設。當前,深化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提升非遺族際共享成效,增進民族走廊各民族情感認同、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逐漸成為社會各界共識。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強調,要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促進各民族非遺保護傳承,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1]。民族走廊中類型多樣、內涵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文化載體,而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不僅詮釋了非遺傳承發展與民族性、區域性的結構關系,深化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互動、情感依賴和文化共生,同時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歷史經驗和現實依據。通過多年實踐探索,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的合作意識逐步提升、非遺族際共享獲得更多技術支持、非遺族際共享的渠道逐步增多,為區域內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加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積極貢獻。如何有效破解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面臨的瓶頸制約,推動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提質增效,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是各界廣泛關注的社會議題。

當前,國內學者有關非遺族際共享問題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展開:一是非遺共享的基本概念及其必要性。人類對文化遺產傳承的共同責任賦予了遺產強烈的公共性,同時也揭示出遺產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遺產共享具有普惠性的特征,其目的在于縮小人們之間的文化距離[3]153。重新審視文化遺產的共享性,有助于發揮文化自信深層持久的力量[4]、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5]、促進區域文化建設[6]等。此外,非遺表現為交融聚合的共享狀態,具有多民族共同創造、共同傳承、共同分享的生活屬性,彰顯了多民族的共識價值理念體系,能夠促進族際的往來互動,強化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7]。二是非遺共享的基本方式及實現路徑。對于多數文化遺產共享而言,可以建設開放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間[8]、提高資源建設力度[9]、開展文化共享工程建設、引入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10]、構建多元參與機制[11]、建立和諧族際關系網絡[12]等,還應切實關照人民群眾這一邏輯主體,著重增強非遺文化共享能力、提升共享意愿、保障共享條件[3]153。為保障非遺文化共享,有學者提出應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建立規范標準體系以及構建服務體系[13]。三是非遺共享的影響因素及評價指標。部分學者認為非遺共享受到網絡技術[14]、多元主體治理[15]、價值認同[16]、互聯網治理工具[17]、供給主體[18]、政府政策[19]等因素的影響。在文化傳播與共享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方面,馬秀杰等[20]構建中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效果的理論模型,針對海外受眾從認知力、吸引力和行為力3個維度進行調查測量,挖掘中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效果的重要影響指標。胡建秋[21]構建了我國乒乓球跨文化傳播效果的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該運動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優化路徑。綜上,既有文獻對非遺共享的基本概念、方法路徑、影響因素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然而鮮有對非遺族際共享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測評方面的研究成果,當前非遺族際共享成效評估尚未建立起科學的評價標準,所提出的對策建議也缺乏科學性和針對性。為此,需要構建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的評價指標體系,并且結合具體案例測算其成效水平,通過測評結果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旨在為推進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的實踐水平及戰略決策提供經驗參考。

一、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評價指標體系框架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中要求,“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造和生產生活”“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社會教育全過程,構建課堂教學、社會實踐、主題教育多位一體的教育平臺”“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打造實體化的宣傳載體。拓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網絡空間,推進‘互聯網+民族團結行動,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平臺”[22]。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提出鼓勵支持新聞媒體開展非遺傳播、廣泛開展非遺展示展覽活動、推動非遺普及教育、完善非遺傳承體驗設施體系、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相關政策文件為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23]。就文化共享而言,馬克思主義文化共享思想呈現出本體論維度、認識論維度、價值論維度三個維度,認識論維度是文化共享的現實要求,其強調文化共享的主體是人民,文化共享的客體是文化,這不僅為文化共享的深入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指示了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效果的提升。為此,可以依據相關政策精神和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的實踐狀況,分別從非遺族際共享主體、非遺族際共享內容、非遺族際共享方式、非遺族際共享保障四個方面,建立起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按照目標層、準則層、要素層三個層次構建完整的指標體系。

(二)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評價指標選取

1.非遺族際共享主體指標的選取。由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可知,文化發展從人民出發,文化發展需要人民的努力,文化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24]。因此,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需要以人民為主體,分析非遺族際共享主體的覆蓋程度及傳播效果,強調其普惠性和全民性。任捷[25]從受眾到達效果、認知效果、態度效果、行為效果四個層面構建了體育展示傳播效果評估指標體系。張鶴飛[26]從內容運營效果、渠道運營效果以及用戶運營效果三個維度構建起共青團網絡文化作品運營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服務力、吸引力、覆蓋力、傳播力、影響力、成長力等。官夢婷[27]從規范度、活躍度、傳播度、互動度、品牌度、人本度以及專業度幾個維度建立微博傳播影響力的評價指標體系。民族走廊民族成分復雜,族際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一,非遺共享主體意愿不同,共享能力各異,要切實保障群眾平等享有文化發展成果。為此,文章根據相關政策文件精神以及學者的相關研究,提煉出共享主體覆蓋程度、共享主體接受程度、共享主體影響深刻程度、共享主體價值認同度、共享主體互動參與度、共享主體傳播分享傾向、共享主體非遺消費行為力七項指標。

2.非遺族際共享內容指標的選取。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梢?,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包括能夠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無形文化成果,亦包括各種有形的精神文化娛樂設施。馬秀杰等[20]從武術文化認知力、武術文化吸引力、武術文化行為力構建了中國武術文化傳播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其中武術文化認知力包括物質文化認知力、制度文化認知力、精神文化認知力。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包括器物、景觀、名人等物質文化,傳統儀式、體育賽事等制度文化以及思維觀念、藝術文化等精神文化。文章根據學者的相關研究及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實際情況,提煉出非遺物質文化共享、非遺制度文化共享、非遺精神文化共享三項指標。

3.非遺族際共享方式指標的選取。學界對于文化共享的方式與路徑,主要有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提高文化資源建設力度、優化數字傳播渠道、深化公共服務建設、加強非遺與產業融合發展、建立和諧族際關系網絡等。梳理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形式和內涵,可從數字動漫的創新轉化實現非遺傳播與共享,輔以高校教師的職業影響力,帶動更多生力軍加入非遺共享的隊伍中[28]。民族走廊在長期以來的發展實踐中,形成了和諧的族際網絡關系,區域市場開發合作程度較高,為開拓多樣化的非遺族際共享方式創造了良好條件。文章根據學者的相關研究以及相關文件政策精神,提煉出非遺數字資源建設與開發、社交媒體技術展示與交互、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與共創、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與產品、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非遺與產業融合發展六項指標。

4.非遺族際共享保障指標的選取。非遺族際共享保障制度是衡量當前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成效和水平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資源整合和政策聯動,可確保非遺族際共享的制度化、規范化及有效性,推動民族地區非遺傳播共享的高質量發展。黃捷[29]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惠益共享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一個重要領域,要建立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協調機制、制定多元一體化的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積極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惠益共享機制的設計路徑。李三悅[30]強調要加強與本地區及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相關機構的合作伙伴關系,以多邊合作的方式、以包容的態度開展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共享和網絡建設活動。馬瑄[31]認為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共享需要建立多途徑多層次非遺資源共享格局,包括網絡共享與傳統查閱方式并存的多形態格局、免費與有償相結合的非遺檔案分級共享制度、不同資源持有機構的共享責任分級制度。由上可知,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保障機制應符合區域發展實際,真正提升非遺族際共享的實效。據此,文章提煉出共享政策制定與宣傳、區域公共服務合作、信息安全保障機制、社會利益平衡機制、產品與技術標準制定、共享效果動態反饋機制六項指標。

二、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評價指標權重

(一)數據來源

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評價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確定后,要對各項指標重要程度進行比較,得到各項評價指標的權重。本研究借助Thomas L.Saaty于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AHP層次分析法,制作指標重要性打分表,并應用Yaahp軟件確定準則層和要素層指標權重,以測量非遺族際共享各評價指標作用大小。為了更加全面、深入,筆者邀請到15位從事民族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相關研究的專家加入,其中,大學教授6人、副教授4人、講師5人,符合層次分析法研究需要,保證了收集數據的科學性和代表性。

(二)模型構建和檢測

根據構建的非遺族際共享評價指標,在Yaahp中建立矩陣,在主界面中構造出層次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其中非遺族際共享的評價指標體系是目標層,非遺族際共享主體、非遺族際共享內容、非遺族際共享方式、非遺族際共享保障是準則層,準則層所對應的下級指標是要素層。在Yaahp中檢驗模型的合法性,該模型經過Yaahp檢測當前模型正確,可以進行后續步驟。

1.構建判斷矩陣。層次分析法在用兩兩比較法測量指標權重時引入了9級比例標尺。同一專家的同一等級下的指標利用9級評價尺度測量,導入數據最終將構成一個判斷矩陣,利用Yaahp軟件對矩陣進行數學運算得出各指標的權重系數。

2.檢查判斷矩陣一致性。判斷矩陣一致性檢查包括各層次權重系數是否符合邏輯一致性檢驗要求和總層次排序一致性檢驗[32]。只有通過各層權重系數邏輯一致性檢查,才能說明判斷矩陣具有合法性,才能對數據進行分析??倢哟闻判蚴侵该恳粋€判斷矩各因素對目標層的相對權重。其比率計算公式為:

當CR≤0.1時,認為層次總排序是一致的,否則將重新調整判斷矩陣。

在Yaahp軟件輸完專家的評判結果后,系統的中間界面上方會自動出現一致性判斷。并在群決策面板各個專家姓名前出現藍色對勾,表示一致性通過,可以進行下面子維度的輸入。依次將意見調查表中相關指標的重要性兩兩比較調查結果輸入判斷矩陣,并逐個判定一致性。在Yaahp軟件出現不一致時,系統會首先進行自動調整一致性,當自動調整一致性仍無法解決的時候,Yaahp軟件會檢測是否缺省并自動補全。

3.指標權重結果的統計與導出。通過對AHP調查表各指標重要性比較數據的收回與導入,最終獲得矩陣數據,經調整與檢驗所有矩陣CR值均小于0.1,其中總層次一致性CR值為0.0939,各級一致性分別為0.0528、0.0036、0.0034和0.0341,故而模型通過驗證。本研究運用Yaahp10.3軟件中的群決策功能,對其所比較的準則層、要素層指標數據進行集結,判斷矩陣計算方法為冪法,群決策集結方法分別為各專家排序向量加權算術平均,計算出準則層、要素層指標的組合指標(如表1)。

三、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效果評價

南嶺走廊非遺資源數量眾多且類型豐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頻繁,使得非遺族際共享具有良好的發展條件和基礎。文章以南嶺走廊為具體考察區域,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其非遺族際共享效果進行評價。由于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評價是一項復雜且專業的工作,影響因素較多,且具有不同的層次,因此選取采用二級模糊綜合評判法,在單級模糊綜合評判的基礎上再進行綜合評判。

文章根據所構建的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評價指標體系設計調查問卷,問卷調查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向南嶺走廊區域范圍內非遺保護機構工作人員、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科研機構專家、社區群眾、大中專院校師生等發放問卷,共發放調查問卷259份,篩選出198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76.45%。

(一)確定評價因素集

評價因素集是評價對象屬性或性能的集合,由影響評價對象的各個因素或指標組成。從非遺族際共享主體、非遺族際共享內容、非遺族際共享方式、非遺族際共享保障4個方面對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成效進行評價,評價因素集為F={非遺族際共享主體,非遺族際共享內容,非遺族際共享方式,非遺族際共享保障}。

(二)建立評語集

評語集是由評價者對評價對象所作出的各種評價結果組成的集合。文章對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進行評價,評語集設定為V={V1、V2、V3、V4、V5}={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很差}(見表2)。

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評價因子指標體系,包括4項一級指標和22項二級指標,一級指標通過二級指標測度。對二級指標采取統計數據查找和實地調查的方式,依據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的現實條件和成效,設計量化標準,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最終得到二級指標評語集(見表3)。

(三)確定評價因素權重

權重反映各個因素在綜合評價中的重要程度。將由層次分析法計算得出的指標權重作為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模糊綜合評價模型中各指標的權重,即:

(四)構建模糊判斷矩陣

模糊判斷矩陣是由評價因素在評語集上的隸屬度組成。結合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評價二級指標,構建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模糊判斷矩陣R1~R4。

R1表示評價因素“非遺族際共享主體”的模糊判斷矩陣,R2表示評價因素“非遺族際共享內容”的模糊判斷矩陣,R3表示評價因素“非遺族際共享方式”的模糊判斷矩陣,R4表示評價因素“非遺族際共享保障”的模糊判斷矩陣。

(五)具體評價

1.一級模糊綜合評價

根據前面計算的評價因素權重和整理得出的模糊判斷矩陣進行一級模糊綜合評價:

B1表示評價因素“非遺族際共享主體”的模糊綜合評價,B2表示評價因素“非遺族際共享內容”的模糊綜合評價,B3表示評價因素“非遺族際共享方式”的模糊綜合評價,B4表示評價因素“非遺族際共享保障”的模糊綜合評價(見表4)。

2.二級模糊綜合評價

對上述一級模糊綜合評價值進行整理,得到評價目標“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的模糊判斷矩陣R為:

3.模糊綜合評價最終結果

綜合借鑒學者們對模糊綜合評價分值劃分的研究思路,結合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評價的實際情況,文章將評語集的5個等級對應的取值范圍分別設置為: 80<V1≤100,60<V2≤80,40<V3≤60,20<V4≤40,0<V5≤20。同時,為避免在兩端取極大值或極小值對評價結果精確度造成影響,故取中位數進行評價,即:

綜合考慮模糊綜合評價的一級分數結果與二級分數結果,計算得到一級指標層和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模糊綜合評價分數結果:

(1)非遺族際共享主體(一級指標層):

如表5所示,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模糊綜合評價總評為61.608分,處于較高的水平。一級指標排序依次是非遺族際共享主體66.055分,非遺族際共享內容74.387分,非遺族際共享方式62.116分,非遺族際共享保障48.116分。

(六)評價結果分析

1.非遺族際共享主體分析。從非遺族際共享主體結果來看,其分值為66.055,處在較高水平??梢娫谀蠋X走廊非遺族際共享實踐中,得到了來自區域內群眾的廣泛支持與認可,各類群體的非遺文化訴求能夠得以滿足,共享主體的覆蓋程度、接受程度、影響深刻程度、價值認同度較高,進而表現出良好互動參與度和傳播分享傾向,為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為此,仍需增強非遺族際共享主體的覆蓋和接受效果,持續加強群眾的非遺消費行為力,將文化資本轉化為經濟效益,形成正向循環。

2.非遺族際共享內容分析。從非遺族際共享內容結果來看,其分值為74.387,處在較高水平。表明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內容基本能夠覆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面,將非遺文化全面融入國民教育、公共服務、文化創造和生產生活中,為群眾提供多樣化、個性化、有針對性的非遺文化產品、非遺文化服務以及非遺文化活動。未來,應當加強南嶺走廊非遺資源的專項調查、記錄和研究,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持續豐富能夠引領群眾文化認同和提高群眾文化素養的共享內容,實現非遺共享內容的全面性。

3.非遺族際共享方式分析。從非遺族際共享方式結果來看,其分值為62.116,處在較高水平。將數字化技術運用于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過程中,能夠使當地眾多非遺項目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傳播傳承,同時提升非遺文化適應力;然而當前階段,數字化技術運用不足、程度不高,成為阻礙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產業化開發能喚起族群歷史記憶,南嶺走廊非遺與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仍有待深化,在非遺文化產品研發、升級和包裝方面,迎合市場需求,強化與消費者的情感聯系。因此,要積極拓寬非遺共享的思路和途徑,推動科技運用,尤其是社交媒體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深度融入了南嶺走廊非遺公共服務、國民教育和產業融合過程。

4.非遺族際共享保障分析。從非遺族際共享保障結果來看,其分值為48.116,處在一般水平。通過分析發現,當前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在產品與技術標準、知識產權保護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尚未構建起成熟穩定的保障體系,完善的共享效果動態反饋機制亦未形成,非遺族際共享的制度化、規范化及有效性任重道遠。因此,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亟須通過政策聯動、效應疊加以及資源整合,構建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完善社會利益平衡機制、優化共享平臺運營機制以及構建信息安全保障機制,共同保障非遺傳播共享的高質量發展。

四、結論與建議

結合現有國家政策文件精神,在分析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現狀并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了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以南嶺走廊為具體案例,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其非遺族際共享成效進行評價,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依據相關政策精神和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的實際發展狀況,可從非遺族際共享主體、非遺族際共享內容、非遺族際共享方式、非遺族際共享保障四個方面建立起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按照目標層、準則層、要素層三個層次構建完整的指標體系。

第二,在已確定的22項評價指標基礎上,采用層次分析法(AHP)計算出評價指標最優權重,其中“非遺族際共享主體”所占權重最大,而后依次為“非遺族際共享方式”“非遺族際共享保障”“非遺族際共享內容”,合理構建了非遺族際共享評價模型。

第三,以南嶺走廊為具體研究區域,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其非遺族際共享效果進行評價。結果顯示: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模糊綜合評價總評為61.608分,處于較高的水平。一級指標排序依次是非遺族際共享主體66.055分,非遺族際共享內容74.387分,非遺族際共享方式62.116分,非遺族際共享保障48.116分。

根據以上結論,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持續擴大共享群體的覆蓋范圍,強化主體接受程度。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強調非遺的“公共性”,其最終目的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此,需要關注共享群體和對象精神文化層面的滿足,確保非遺共享能夠覆蓋至南嶺走廊多個民族及個體。此外,還需要關注共享主體對非遺文化的接受程度,積極從群眾身上獲得反饋,聽取群眾意見,不斷改進共享內容和方法,使得非遺共享的精神文化內涵能夠被民族走廊區域各民族群眾所汲取,對群眾真正產生深刻的文化影響,在更高的層面實現價值認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第二,深化共享內容的文化內涵,確保共享內容的全面性。非遺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推動非遺共享時要確保其全面性。非遺物質文化是非遺活動開展所依托的具體器物,如器材、場所、建筑、服飾以及書籍等,在共享中要強調公共文化服務的普惠性,確保公共文化服務量大質優,惠及群眾。非遺制度文化包括非遺保護制度、傳承人的認定和申報制度等,還包括與非遺傳承人才相關的培訓制度,在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中要強化此類制度和保障建設,才能維持非遺共享的可持續性。非遺精神文化則要求以傳承人為主要載體,深入挖掘非遺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通過各類手段實現寬渠道高質量的文化傳播[33]。

第三,注重共享方式的多元化發展,創新非遺共享模式?,F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非遺族際共享插上了翅膀,放眼全國各地,文化共享方式日趨多樣。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可以通過社區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在社區中發展、傳播與共享,在校園內培養認同者和傳承者。對非遺進行產業化開發,打造非遺特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可以讓更大范圍的群體成為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的受眾,擴大民族走廊非遺的影響深度和范圍。還可通過提供建設非遺傳習所、非遺展示館、社區非遺文化活動中心等,開展多樣化、個性化的非遺文化活動,如非遺項目展演、民俗節慶活動、少數民族運動會等,通過豐富非遺共享方式,增強非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活感、實踐性和滲透力。

第四,加強非遺共享的信息安全保障,強化共享可持續性。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之下,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難以避免會遇到網絡安全、版權糾紛等問題,為此,有必要在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引下,探索民族走廊非遺數據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和政策,增強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的法治保障。同時,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學習,通過對非遺共享的所有參與者進行普法教育,使他們對數據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措施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全方位保障民族走廊非遺族際共享安全、健康、穩定、可持續地運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24):14-17.

[2]季國良.傳承和共享:文化遺產保護的雙重倫理向度[J].東南文化,2016(4):11-16.

[3]王永友,史君.“文化共享”理念的理論演進與實踐邏輯[J].南京社會科學,2016(1).

[4]秦紅增,陳子華.遺存、遺產與續用發展:關于文化共享的整體分析[J].東南學術,2020(3):105-114.

[5]楊敏,鐘俊平.共享發展理念視野下的新時代社區文化建設[J].理論月刊,2019(4):132-138.

[6]邸煥雙,王玉英.互聯網背景下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研究[J].情報科學,2019(10):102-107.

[7]王丹.非物質文化遺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邏輯與實踐路徑[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148-156.

[8]周虹,陳時見.文化共享理念下跨境民族教育提升方略[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197-201.

[9]王麗華,張悅.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建設:基于文化共享工程省級分中心網站的調查[J].圖書情報工作,2019(12):44-51.

[10]尚潔.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共享與服務模式探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1(12):89-92.

[11]苗瑞丹.論文化共享治理機制的構建[J].理論學刊,2020(2):161-169.

[12]滿珂,劉春艷.民族文化交融的原因、途徑探析:基于甘肅省臨潭縣的調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41-47.

[13]劉建華,張蕊.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科學數據共享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東南文化,2008(5):92-96.

[14]田志遠.“互聯網+”推動文化交流共享[J].人民論壇,2018(20):132-133.

[15]羅云川,李彤.公共文化資源共享治理策略探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4):28-32.

[16]鄧海林,雙傳學.共享視域下的網絡文化建設:從問題分析到系統建構[J].南京社會科學,2017(10):68-73.

[17]陳通,夏紅梅,侯光輝.合作平臺、控制權共享和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提供:以嘉興市“文化有約”為例[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599-606.

[18]鄧玉函,夏福立.中越邊境跨界文化共享研究:以瑤族銀器為例[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87-93.

[19]張士閃.全域旅游統籌下的經濟共益與文化共享[J].旅游學刊,2019(6):11-13.

[20]馬秀杰,姜傳銀.中國武術文化國際傳播效果的主觀評價綜合指數構建:基于巴西、德國、印度、日本、俄羅斯、南非、土耳其、美國等8國受眾的實證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23(2).

[21]胡建秋.乒乓球運動跨文化傳播效果評價體系的構建[J].體育科學研究,2020(6):35-43.

[2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EB/OL].(2019-10-23)[2023-08-22].https://www.gov.cn/xinwen/2019-10/23/content_5444047.htm.

[23]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印發《“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通知[EB/OL].(2021-05-25)[2023-08-22].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02106/t20210609_925092.html.

[24]譚琴.文化共享的三重維度[J].經濟研究導刊,2020(28):142-143.

[25]任捷.體育展示傳播效果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22.

[26]張鶴飛.H省共青團網絡文化作品運營效果評價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20.

[27]官夢婷.新媒體環境下公共圖書館微博傳播影響力評價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2.

[28]蔣慧.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數字動漫創新轉化與傳播共享:以“壯族三月三”為例[J].智庫時代,2018(20):109-116.

[29]黃捷.中國—東盟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惠益共享問題研究[J].東南亞縱橫,2022(5):105-112.

[30]李三悅.通過信息共享與網絡建設保護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J].文化遺產,2012(3):18-21.

[31]馬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共享的困局與出路[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27-32.

[32]朱建軍.層次分析法的若干問題研究及應用[D].沈陽:東北大學,2005.

[33]林雪麗,徐險峰,彭迎新.土家族十大碗民族傳統飲食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傳承為視角[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5):82-86.

[責任編輯:楊 軍]

本文系“中華民族共同體視閾下南嶺走廊非遺族際共享研究”系列論文之四。

猜你喜歡
模糊綜合評價評價指標體系
一種高職院校助學金評定的數學模型
第三方物流配送網絡運行能力評價
企業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有效構建探討
民辦高職院校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高職數學分層教學學生成績評價的數學模型
工程咨詢企業可持續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新常態下大型煤炭企業生態競爭力實證分析
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道路擁堵的研究
工業項目供應鏈合作伙伴的模糊綜合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