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預防靜脈血栓栓塞的研究概述

2023-04-06 20:50張筱杉劉春龍趙亞男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年1期
關鍵詞:靜脈發生率疾病

張筱杉,劉 明,劉春龍,趙亞男

(1.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周圍血管病科,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5)

靜脈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是致死性血管疾病之一,給患者的生命和預后帶來嚴重危害。本病防重于治,但既往調查表明,接受預防性抗凝治療的患者發病率仍為9.4%[1],防治效果有待提高。

中醫治未病思想首見于《黃帝內經》?!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是故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均提到了須提前預防和干預疾病,并根據四時之變調節陰陽,保持機體與自然的協調平衡?!肚Ы鹨健ゐB生序》曰:“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指出:“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笨梢姽湃嗽缫颜J識到預防疾病、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義。綜歷代各家所論,治未病學術內涵包括疾病微而未顯(隱而未現)、顯而未成(有輕微表現)、成而未發(有明顯表現)、發而未傳(有典型表現)、傳而未變(有惡化表現)、變而未果(表現出愈或壞,生或死的緊急關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2]。

1 中醫對VTE形成的認識

長期臨床實踐發現,臥床、肢體制動、手術、創傷等易發生DVT,多表現為患肢腫脹、疼痛、淺靜脈擴張。19世紀,Virchow歸納總結出引起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雖中醫無“血栓”這一病名,但早已有腫脹、惡脈、脈痹、血瘤、筋瘤等論述及VTE形成原因的相關文獻記載。

1.1 “虛”為本

《素問·宣明五氣論》曰:“久臥傷氣”。長期臥床的患者肺氣難出,傷及肺臟。肺為氣之主,肺的呼吸運動可維持和調節一身之氣的升降出入,若肺主氣功能失常,則會導致機體氣機的阻滯,氣滯則血凝,氣血運行受阻,局部筋脈絡道凝滯而發為此病?!鹅`樞·營衛生會》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夺t林改錯》載:“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高齡患者脾胃虛弱、腎氣不足,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不能運化水谷精微,精微不足,生化無源,久則出現氣血雙虧;腎為先天之本,腎氣不足,各臟腑失其濡養。氣為血帥,若元氣虧虛,無力行血,則血行緩慢瘀滯而發病。

1.2 “瘀”為因

早在先秦時期已有血凝泣、惡血、留血、血下血、脈不通等不同名稱論及血瘀[3],張仲景首次提出瘀血概念,創血瘀證辨證論治體系[4]?!吨夂髠浼狈健吩疲骸皭好}病……此由春冬惡風入絡脈之中,其血瘀所作”。血瘀貫穿VTE發展始終,是主要致病基礎,瘀血則是主要致病因素。

瘀血的形成多因外傷后血離經脈,留駐于體內不能及時消散,使血行不暢;或氣虛運血無力,血行遲滯,氣虛不能攝血,血溢脈外;或因氣行則血行,氣滯血亦滯,氣滯必致血瘀;或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感受寒氣后血液滯澀;又或因血熱使血液黏滯,運行不暢,亦可導致瘀血。

1.3 “腫”為標

機體氣血不調,瘀血阻滯,經脈不暢,氣液不行,則水濕凝聚,發為腫脹。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水氣病》云:“血不利則為水”,薛生白云:“瘀血滯于經絡,其身必腫,似傷濕,若中水邪之病也”,《備急千金要方》曰:“氣血瘀滯則痛,脈道阻塞則腫,久瘀而生熱”。DVT患者多有患肢廣泛性粗腫、酸脹不適、皮溫升高,均符合以上論述。

2 “治未病”在VTE防治中的應用

了解疾病病因病機,評估其可能發生的風險等級,分級采取恰當的預防措施,即中醫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可歸納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

2.1 未病先防

2.1.1 物理預防

研究發現,針灸、推拿、穴位貼敷、導引等中醫特色療法在預防VTE中取得良好療效。張中義等[5]認為,針刺髖膝關節術后患者足三里穴、三陰交可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穴位貼敷神闕穴可使后天生化之源強健,氣血充足、血行通暢;配合間歇充氣加壓裝置,三者可在預防DVT及溶解微血栓的同時,減少傷口滲血和術后貧血的發生。劉大鵬[6]沿膀胱經方向從腳跟至大腿行單手掌推法、滾法、拿法、揉法等,拇指點按三陰交、陰陵泉、昆侖、太溪等穴位,2周后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DVT發生率、患肢大腿周徑均顯著降低。推拿按摩通過刺激各經絡穴位,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經絡通則氣血運行通暢,機體有所養則疾病自去,推拿通過被動活動機體,促進機體正常運動,恢復生理功能。王艷等[7]對婦科腫瘤術后60例患者采用踝泵運動聯合深呼吸療法,發現患者術后下肢靜脈平均流速和峰值流速均較未使用組升高,且DVT發生率更低(P<0.05),兩者的協同作用可加快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減少血流瘀滯傾向。段文曉[8]選取144例剖宮產產婦,對其關元穴、三陰交穴、委中穴、足三里穴施推按按摩,以雙手拇指或示指第一、第二指節進行穴位按壓及針刺治療,并對產婦下肢各處關節以及其他穴位進行按揉,建議產婦取舒適臥位,避免長期壓迫肢體血管,治療后發現其DVT發生率低于常規護理的產婦(P<0.05)。

除此以外,壓力治療可增強肌泵功能,改善皮膚及皮下組織微循環血流動力學,促進靜脈回流,亦是預防VTE的措施[9]。吳志英等[10]予80例腹腔鏡手術后患者彈力襪治療,發現術后患者血流量、血流峰速及血流平均速度較對照組顯著提高,D-2聚體水平顯著降低,彈力襪可收縮小腿肌肉,增加患者下肢外源性壓力,促進患者下肢靜脈血液循環及淋巴液回流。

2.1.2 藥物預防

臨床上中藥內服預防VTE應用廣泛、效果顯著。劉三元[11]將80例髖關節周圍骨折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予低分子肝素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口服抵當湯合四妙勇安湯,2周后觀察組患者的D-2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血漿黏度與血沉指數均低于對照組(P<0.05),DVT發生率較低(P<0.05),說明抵當湯合四妙勇安湯能夠有效改善術后血液高凝狀態,預防髖關節周圍骨折患者DVT的發生。沈錦濤等[12]使用中藥圣愈湯(生地黃、熟地黃、黨參、黃芪、當歸、白芍、川芎)聯合阿哌沙班治療,患者術后DVT發生率顯著降低,未增加皮下出血、瘀斑的風險。李層等[13]將口服桃紅四物湯加減的患者與采取抗凝指南用藥預防骨科術后DVT的患者相比,發現12周后二者預防效果基本一致,但中藥組患者依從性較高(P<0.05)。

《醫學源流論》曰:“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外治法可使藥物直達患處,避免藥物首過效應,減少不良反應,在VTE防治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彭美瑤等[14]予脊柱骨科術后患者消栓飲膏(黃芪、白芍、丹參、茯苓、桂枝、當歸尾、川牛膝、陳皮、枳殼、大腹皮、澤瀉、豬苓、甘草等)循足太陽經外敷,配合足底靜脈泵,起到消炎止痛、活血化瘀、通經走絡、祛風散寒等作用,DVT發生率顯著降低。李文龍等[15]以活血通絡膏(黃柏、當歸、姜黃、天南星、川牛膝、薏苡仁、白芥子等)治療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以患者患側小腿腓腸肌肌腹部為中心敷藥,連續外敷2周,并用彈力繃帶固定,與低分子肝素組相比,膏藥外敷組可明顯延長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減輕患肢術后腫脹程度。郝琦等[16]探究經皮給藥系統對關節置換或關節鏡術后患者的影響,對照組予低分子肝素抗凝聯合康復訓練,治療組在此基礎上予活血化瘀中藥浴足,每次30 min,10 d后治療組DVT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中藥足浴可維持穩定而持久的血藥深度,其溫熱作用能增加組織代謝,改善足部的微循環,降低DVT風險。

近年來中藥注射劑應用廣泛,研究者通過Meta分析進一步探究其療效。劉玉波等[17]對紅花黃色素聯合低分子肝素預防骨科術后DVT的隨機對照研究進行分析,發現二者聯用較單用低分子肝素組可顯著降低DVT發生率,且術后APTT、PT水平較優,紅花黃色素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與血小板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從而抑制血栓形成。徐錦龍等[18]認為銀杏葉提取物和雙嘧達莫可調節機體血管張力,降低血液黏滯度,抗血小板聚集。張冬等[19]亦發現水蛭制劑含有的水蛭素可抑制凝血酶,阻止纖維蛋白的凝固,從而有效降低DVT的發生率,與低分子肝素比較未增加PE、嚴重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及病死率。

2.1.3 順四時、調情志、節飲食

順應天地四時陰陽變化作息可有效防治VTE。潘艷芳等[20]發現冬春季是下肢靜脈血栓性疾病的高發季節,因冬春陽氣郁而升發,郁則血行不暢,導致有形瘀血生成,升發則出現陽熱,使邪氣作用于脈絡,出現硬結、疼痛,這就提示應因時制宜,以防開泄太過耗傷氣陰,苦寒傷陽。喬梁等[21]亦對2363例全膝關節、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VTE發生季節進行探討,統計認為冬季DVT發生率高于春季和夏季(P<0.05),但季節對關節置換術后DVT發生率的影響主要表現在65歲以上患者中。

情志變化與VTE息息相關,研究表明,抑郁人群發生VTE的概率是非抑郁人群的1.6倍[22],且精神應激是VTE發生的危險因素[23]。袁濤等[24]證實了抑郁癥體質易誘發DVT,在生活中應保持平和寧靜的心態,規律飲食、清素寡欲,正如《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使精神恪守于內、陰陽平衡、真氣內存。在此基礎上,《黃帝內經》提及“五音療疾”的理論,即五臟可影響五音,五音可調節五臟。王朝蓉等[25]認為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情志不暢,晚上7~11點欣賞屬于金的商音元素曲目《胡笳十八拍》,可克制體內過多的木氣;進餐時或餐后1 h欣賞屬于脾的宮調音樂《十面埋伏》,可助脾健運、安神寧心,在樂曲的刺激下促進脾胃消化食物,從而有效預防婦科惡性腫瘤術后DVT的發生。

此外,脂質代謝紊亂影響臟腑功能,血脂升高導致氣血運行障礙,瘀血流注,使機體處于痰濕、瘀血狀態,若受到致病因素侵襲易形成DVT。何正強等[26]探究發現,代謝綜合征與血液高凝狀態密切相關,肥胖是PE的獨立危險因素,應反對暴飲暴食、偏食、偏嗜五味,定量按時飲食,食物清淡,避免肥甘厚膩。

2.2 既病防變

既病防變指善于把握疾病的傳變規律,將疾病控制在局部,不使其傳變至新的臟腑和更深的層次,防止其進一步惡化?!夺t學源流論·防微論》云:“病之始生淺,則易治;久而深入,則難治”。在疾病初期,病情尚淺,正氣未衰,若不及時治療,病邪會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正氣嚴重耗損,以至病情危重。DVT患者若失治、誤治、延治,病情發展易演變為PE,甚至出現死亡。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須注重局部與整體,標本兼顧,防微杜漸,延緩疾病的發展。

張玉冬等[27]運用消栓通脈湯(赤小豆、水蛭、桃仁、紅花、茵陳蒿、蒼術、黃柏、赤芍、梔子、金銀花和牛膝)治療血瘀濕阻型DVT,30 d后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均顯著降低,未出現PE等并發癥,治愈率為33.33%,靜脈再通率90.00%,證明消栓通脈湯可促進腫脹消除和血栓再通,在降纖、促纖溶、抗凝血、擴張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發揮作用。宋春英[28]采取針藥聯合的方式治療90例DVT患者,在使用尿激酶及低分子右旋糖苷、甘露醇基礎上,針刺血海、三陰交、氣海、陽陵泉、足三里、太沖穴,得氣后在針柄上插入艾條行溫針灸,總有效率95.60%,針灸配合用藥二者相輔相成,達到溫通經脈、活血通絡的目的。張嬌波等[29]研究溫針灸治療DVT的機制,發現足三里為補益要穴,刺之可調和氣血,統合全身;三陰交是三條陰經交匯之處,可通調脈絡、活血化瘀;血海為補血大穴,可調和全身之氣,疏導任督二脈,氣通則血通,以提升陽氣、疏通血脈;陽陵泉及太沖兩穴更有助于激發陽氣,減少血栓形成。

2.3 瘥后防復

瘥后防復指疾病初愈或病情穩定之后,采取預防性的措施進行調理,防止疾病復發或出現后遺癥。研究表明,暫時性或持續性風險(如手術)誘發的VTE患者中,治療后復發風險1年后<1%,5年后約3%;非手術等短暫危險因素(如妊娠、雌激素治療)導致的VTE患者,復發率1年后約5%,5年后約為15%[30]。在疾病初愈的康復階段,機體多余邪未盡,正氣尚虛,臟腑功能未完全恢復正常,應針對脾胃虧虛、氣血不足、瘀血內阻等特點辨證論治,做好鞏固性治療并防止復發。DVT慢性期患者患肢仍存在腫脹、沉重等不適,中醫藥治療可明顯減輕患肢臨床癥狀。如王雁南等[31]采用隨機對照試驗觀察四蟲片聯合利伐沙班治療DVT慢性期患者的臨床療效,發現四蟲片可改善DVT慢性期患者腫脹,促進其靜脈再通,降低纖維蛋白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此外,王雅欣等[32]發現口服邁之靈和使用醫用彈力襪在減輕DVT慢性期患者下肢腫脹方面療效相似,因此,壓力治療亦是緩解DVT遷延期患肢癥狀的有效方法。

3 現狀與展望

VTE因其高發病率、高病死率、起病隱匿、反復發作的特點成為醫療界的難題。中醫藥防治VTE具有獨特優勢,其中以治未病思想為基礎的臨床診療頗具特色,安全性高且療效顯著。治未病思想提示醫療措施的干預不只集中于疾病已發生的階段,更應著眼于整個疾病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多角度、多方面延緩病情的進展,充分體現了歷代醫家早期預防、早期診治積極主動的防治理念。治未病思想亦逐漸應用于VTE的預防、治療、康復等環節,有利于易患病或健康人群的預防,可防止病情復發,從而減少醫療費用,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但目前VTE的醫療干預方法仍大多用于“已病”階段,早期預防措施較少,且關于VTE的中醫預防思想缺乏系統總結。將中醫經典與臨床研究成果相結合,借助針灸、推拿、中藥內服、貼敷等治療手段在VTE發病全過程中發揮療效及優勢,對臨床VTE的診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基于治未病思想,在臨床實踐中應認識和掌握疾病的傳變途徑及其規律,及時而適當地作出防治措施,制止疾病的發展或惡化,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

猜你喜歡
靜脈發生率疾病
具有Logistic增長和Beddington-DeAngelis發生率的隨機SIRS傳染病模型定性分析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發生率的meta分析
進擊的疾病
尿碘與甲狀腺疾病的相關性
易與豬大腸桿菌病混淆的腹瀉類疾病鑒別診斷
夏季養生之疾病篇
兩種深靜脈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靜脈治療中的應用比較
靜脈留置針配合可來福接頭封管方法的探討
足月新生兒黃疸的發生率研究及早期干預
2013年各省貧困人口數量及貧困發生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