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

2023-04-17 13:19
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參政黨民主黨派政黨

孫 禮

(遼陽市社會主義學院,遼寧遼陽 111000)

新型政黨制度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理論成果和成功實踐,為促進世界政治文明多元多樣化發展作出創新式探索,更為世界范圍內那些既想保持政權獨立又囿于民主模式選擇單一的國家或地區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鑒的政黨制度新范式。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相關理論和實踐,不僅借鑒了此前人類各種善治,更深刻把握它們固有不足,客觀冷靜地加以反思,繼而促其政治智慧趨近成熟完善,在現代化進程中展現出蓬勃生機。

一、堅持好新型政黨制度理論建構與實踐的中國思維

接續和超越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內驅之源。政黨制度是指在政黨參與政治體系的國家中,所有政黨本質屬性、結構類型及其運行機制的總稱,它既包括政黨與政黨、政黨與國家政權及政黨與社會的關系,也涵蓋政黨在整個政治體系中運行的體制機制、模式規律等。

(一)政黨與國家之中對“大一統”理念的傳承與創新

政治生活與制度從根本上說就是“一”與“多”的辯證統一。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政治屬性根植于對傳統文化基因中的“大一統”理念的傳承,必須是集中統一的領導,打破各種獨斷專制的弊端,使參與主體多元化多樣化,還必須區別于西式輪流坐莊、競爭制衡或一黨獨大的政治模式,這便要求新型政黨制度從民主政治的根源性及現代治理的現實需要來深刻考量[1]。

1.“大一統”在中國傳統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歷史多次證明,只要中國維持“大一統”的局面,國家就能夠強盛、安寧、穩定,人民就會幸福安康。傳統思維中的“大一統”常與專制政治緊密關聯,甚至被外界等同于暴秦政治,其實隨著對傳統文明認知的深入,其所蘊含的政治哲學與智慧亦擁有彌足珍貴且富有時代價值的政治意義。具體言之,“大一統”的“大”是崇尚的意思,“一”可引申為開始、根本以及天地人的秩序,“統”意味著起始,整體就可以看成是慎初、慎始,以及推重和崇尚天地人歸一的倫理秩序。幾千年來“大一統”文明的沉淀給中國政治留下豐厚的遺產,不僅維系中國社會、民族整體的存續和發展,更在眾多民族疆域中建立起“大一統”的政治倫理體系。這個思想和制度體系深刻影響了中國的國家建構和政治實踐,一方面強調中央權威的確立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另一方面包容地域性政治和文化差異性[2]。

2.“大一統”基礎上新型政黨制度的現代化發展。中國共產黨作為現代政黨,尤其兼具革命黨、執政黨雙重身份,首先必須履行好政黨建國的歷史使命,也就是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便要求其既要推崇并遵循“大一統”傳統,又要以自身努力與變革推動重塑現代政黨形態模式,即新型政黨制度。這里涉及新型政黨制度與“大一統”的辯證關系,其一是“大一統”歷史屬性與秉性決定了中國新型政黨及其制度的孕育生成,無論是搞革命、建政黨、造政權,或出現先進政黨、進步政黨,其宗旨都是救國救民、捍衛自由、民族獨立、國家統一,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一統;其二是以中國共產黨為典型的新型政黨賦予“大一統”時代性理念,這一形態需要以中央集權的社會主義國家呈現,本質是中國人民及中華民族的大團結。一個有領導、堅定自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現代民主國家,便是我們“大一統”傳統的現代形態,也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屬性,因此,“大一統”便成為科學社會主義與現代民主通于一體的政治產物。在這個新理念基礎上,新型政黨制度不僅貫穿中國制度自身及其運轉、發展、完善的全過程,更是關乎中國政治格局健康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3.新型政黨制度隱含新型的民主形式、執政方式。在“大一統”解構和重構的歷史過程中,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與新型民主形式及執政方式也是同步互進的。新型政黨制度的本質是平等、協商與合作,其內部政治聯盟主體間不是競爭壓迫、掣肘制衡的關系,而是領導者與合作者間的友黨關系,這需要以領導者足夠合法權威與合作者具備自主平等地位二者共存為前提。以民主形式為基礎的新型執政方式就是一黨執政與民主黨派協商治理。不同于西方多黨制、執政聯盟間的政黨關系,中國是“一體多元”大一統的社會構成和政黨格局。中國共產黨以國家政治生活為主導,領導多黨合作,并借重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因此,執政與參政便呈現多向互動、有效溝通與協商對話的特征,這是理性的政治過程、合理的體制安排,也是多元民主政治、政黨政治與執政方式的中國選擇和模式[3]。

(二)政黨與社會之中對公天下理想的堅守和實現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一直將公天下視為自身政治理想,即使權力可以壟斷,但其實質始終是天下公器,這也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最基本的政治底線。政治之本色總在于民心,終究是人民之天下。不僅民主進步等精英分子,絕大多數中國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及科學社會主義,在此過程中對資本主義陰暗的本質和必然前途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最終擺脫被“全盤西化”的思想與命運,得出社會主義道路才是中國完成現代轉型、實現符合國情與文化的民主政治的必然途徑。在政治文化交流交融碰撞的過程中,只有符合本民族屬性特征或時代需要的文明成果方可在中國落地生根,而那些不順應中國政治實際的產物勢必水土不服,難以生根。隨著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國新型政黨及其制度的創立及發展真正適應了本國文化的發展邏輯,也在建構現代國家進程中充分證明了其是救中國、發展中國的唯一路徑選擇。無民主便無社會主義[4]。中國政黨與社會之間通過社會主義民主贏得依靠力量、團結盟友,而民主天下與天下為公本質是一致的,所以中國共產黨必然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這既凝練了中國政治文化成敗的根本,更是基于民主政治理想、意志的政治自覺,已然成為指導當今中國政黨政治、政府治理的精髓。

(三)政黨與政黨之中集“尚和合”秉性的揚棄與實踐

“尚和合、求大同”是中華文化基因的潛意識,是與家國情懷、共同體意識緊密不分的,其中和合思維認為矛盾總是可以轉化、化解的,在此基礎上,中國政治文化便衍生出“和而不同”的先進政治理念。新型民主、共和統一是中國政黨政治文化的本質追求,這也決定了中國道路已經摒棄高度中央行政集權的歷史[5],當然亦不會像西方國家那樣實施公開的政治競爭,這是從根本上避免政黨之間不良惡斗、國家動蕩和社會撕裂最為明智的選擇和路徑。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建立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經濟制度基礎上,這也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各個階層群體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現實利益的多元化。從國家與政黨產生的先后次序分析,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多是先有國家而后創立政黨,但中國卻截然不同。中國共產黨創建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成長在革命時,成熟于改革中,發展在強國里,革命黨、執政黨的雙重身份決定了其與群眾的聯系既緊密又廣泛,不僅承擔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歷史使命,更加關注各個政黨的政治利益。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是執政黨與參政黨的關系,而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執政黨與在野黨或一黨獨大、強人政治。中國政黨之間的基本特征就是協商合作,這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及改革進程中形成、鞏固并趨于成熟的政治傳統。中國共產黨對政黨制度及模式的領導屬于政治領導而非行政領導,同時政黨制度模式及相關協作機制逐漸成熟完善,新型政黨制度越發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這是區別于西方社會政黨制度及關系的明顯特征[6]。

二、以發展思維看待新型政黨制度的瓶頸與不足

統一戰線工作有條不紊推進、多黨合作事業蓬勃發展,新型政黨制度在國家治理與社會運轉過程中不斷彰顯其獨特的政治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制度優勢的發揮同樣面臨一定的困難和挑戰。

(一)新型政黨制度理論體系亟待健全完善

1.學術理論體系尚未成熟,理論研究有待深入。首先,關于多黨合作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缺乏較為全面完整、科學獨立的理論體系的支撐。具體表現之一是相關研究文獻比較分散,成熟完整的理論體系尚未形成;具體表現之二在于目前我們可以查閱搜集到的相關理論闡釋與西方政黨政治學概念沒有明晰的劃分,甚至直接簡單生硬復刻西方某些概念觀點,必須警惕西方政黨政治理論對我們學術理論界關于新型政黨制度建構的不利影響。其次,理論研究的深度廣度有待提升。近年來,雖然國內政黨理論研究有所發展并取得較多成果,但研究范疇更多局限于統戰理論的某一部分[7],沒有細化上升到政黨制度層面。關于統戰理論體系的研究較為籠統分散,更多滯于粗淺地整理匯總黨派合作理論,以及解讀領導干部講話、統戰政策或制度性規定,對于新型政黨制度優越性的發揮、運行體制機制以及實踐效果方面缺乏時代性、獨創性研究,更無法滿足新時代新型政黨制度實踐的現實需要[8]。

2.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需要。新型政黨制度研究中最為現實的問題就是理論落后于實踐,雖然其理論研究多集中于實踐效能方面的論證,但學理界多以宏觀價值性判斷視角進行理論性闡釋,而新型政黨制度實踐效能及經驗的總結和論證稍顯單薄,缺乏對未來政黨制度走向的預判或實際問題解決方法的研究;在研究方式方法層面也是過多采用定性分析而非具有大量數據支撐的定量動態分析方式,政策機制解釋多于指導性理論研究,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也就產生了理論和認識領域的困惑,導致執政黨與參政黨主體能力及政黨政治作用持續提升遇到瓶頸,新型政黨制度的政治認同度還需進一步提高等系列現實問題。

3.新型政黨制度話語權有待提升。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權影響力不足也是我們政黨制度研究滯后的體現,具體表現為其在國內國際兩個維度的認同度及推廣度均處于劣勢。在國際社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意識形態領域競爭越發激烈,個別西方國家以“人權”“民主”為幌子,隱匿或直接大力在中國倡導他們的政黨制度,這也讓中國長期處于被西方社會話語權支配的被動地位。國際社會甚至曾將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曲意歪解成“一黨獨裁”制度,進而使中國政黨的國際形象受損,新型政黨制度優越性難以在國際社會得到有效表達與解釋。在國內,關于新型政黨制度及其優越性的宣傳近幾年剛剛起步,并以黨內或統戰領域為主體,多數民眾及其他社會領域對新型政黨制度或多黨合作事業了解甚少,甚至存在一定誤解誤讀。因此,新型政黨制度話語權發展水平落后于當前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

(二)新時代背景下政黨自身建設面臨挑戰

1.執政黨方面。首先,制度創新需進一步提升。制度創新本身關乎改革進程,是核心問題。雖然執政黨在制度創新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具體化、制度化、規范化方面仍存在需要完善的空間,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制度創新力需要加強,特別是地方和基層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需要提高。其次,政策執行力和效率需進一步提高。執行力關乎執政黨及政權的強制力,政策制定與執行的效率是新型政黨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之一,但是執政黨的政策執行力和效率還需提高,尤其在基層黨內民主相關政策實踐情況方面。再次,執政黨公信力面臨一定挑戰。政黨存續的基礎必然是來自民眾的支持與認可,而民眾支持的范圍與強度的大小必然在于政黨公信力的強弱。當前執政黨的公信力面臨一定的挑戰,個別黨政官員未能以身作則,特別是近幾年揪出的典型案例對干部隊伍的整體形象造成一定影響,侵害了民眾的切身利益,不利于執政黨的公信力及執政能力的提升。最后,執政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會危及政權穩定。鄧小平曾指出:“在中國來說,誰有資格犯大錯誤?就是中國共產黨。犯了錯誤影響也最大?!币虼?,一旦執政黨自身建設存在問題,哪怕是微小程度也會造成一系列失誤或重創,甚至會威脅國家政權的穩定[9]。

2.參政黨方面。首先,參政黨重精英角色定位,職能定位存在局限性,導致內生動力不足。當前參政黨組織發展處于階段性優化過程,如黨員數量、素質,組織體系、原則等都在不斷完善優化,但總體來看起主導作用的仍是執政黨相關政策、制度的制定。雖然執政黨積極支持參政黨建設,但參政黨的組織定位側重于精英型政黨,導致了參政黨在基層社會層面功能作用的發揮還不夠。其次,參政黨職能發揮不平衡。從橫縱兩個維度來看,參政黨履職能力是中央強于地方,地方高于基層,即呈縱向遞減趨勢,而且參政黨職能發揮也出現整體與局部的不均衡,這也是導致其履職能力與水平差異的原因。理論上分析,參政黨自身發展勢必會提升其整體履職能力,但實際來看,其發展水平明顯不平衡,政黨之間、各職能之間均有差異。再次,參政黨自身建設需進一步加強。思想建設方面,部分民主黨派組織對自身思想政治建設重視程度不夠,主要體現在主題教育、理論學習等針對性不強,導致民主黨派成員積極性、參與度不高,對政治問題不敏感,教育效果不顯著。少數民主黨派領導干部對其組織內成員意見、疑問的解答不到位,導致一些民主黨派成員對自身的定位模糊,個別成員因尋求政治安排及擴充人脈等動機加入黨派組織,組織戰斗力弱化。組織建設方面,當前參政黨組織凝聚力稍顯不足,具體體現在參政黨發展黨員較為籠統寬泛,傾向于精英化而非突出政治化特點,且領導班子或主要負責人大多專兼職搭配,經常出現不熟悉多黨合作工作或無法保障有充裕時間投入黨派工作的現象。另外,民主黨派日常組織生活也較為單一,缺少創新,多采用普通會議、書寫筆記等傳統形式,對新科技、新方式的運用較少。最后,參政黨人才發展規劃需進一步完善。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民主黨派成員均具備較高學歷,個人素養較高且主要集中于科技界和教育界,專業能力普遍強于參政能力;盡管相關選拔人才的規則逐漸科學規范,但仍有些許不確定因素,影響參政黨整體政治水平,降低他們建言獻策效果。當前,以提升參政黨履職能力建設作為關鍵來進一步科學規劃民主黨派人才發展是當務之急[10]。

(三)新型政黨制度運行機制有待健全

首先,健全問責機制。在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中不難發現,涉及參政黨職能及其履行方式等多項內容,但缺少對民主黨派提出意見建議后的落實及反饋的問責機制,比如,地方特別是基層政府職能部門中參政黨提出相關意見并得到政策支持后,若出現執行缺位失位,由誰負責、怎樣負責等相關問題沒有具體細則規定。沒有從法制層面落實問責機制,不僅加劇了部分黨政干部對待參政黨科學合理意見的隨機隨意傾向,更不利于民主黨派自身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工作的有序開展。其次,健全決策權保障機制。當前,參政黨參政議政決策權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從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政治參與、治理格局分析,執政黨對政策決策權的掌控毋庸置疑也不容挑戰。進入新時代,參政黨可在一定程度內享有參加國家政權的權利,以便更好地發揮制度優勢及黨外監督作用,但目前參政黨的決策權尚無有效特別是明確的制度保障。在當前權力結構模式下,理應在制度和法制層面來進一步規范參政黨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等權利的具體內容、范圍及方式,為參政黨履職盡責給予法律層面的保障。

三、在質疑與挑戰中完善好新型政黨制度政治優勢的具體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不忘多黨合作建立之初心,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把我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标P于如何堅持和完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推動新型政黨制度高質量發展,本文針對當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模式所面臨的質疑、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探索思路。

(一)推進理論體系建設,夯實政黨制度理論知識體系基礎

首先,著重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理論來源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不應只停留在理論政策解釋層面。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在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中發揮巨大作用,應增加以理論創新回應時代和實踐需要的研究成果,深化參政黨建設和職能發揮理論研究,加強對參政黨職能發揮的實踐探索經驗的總結提煉,增加學理支撐,不斷探索強化新型政黨制度建設的渠道。從制度自信視角出發,在多黨合作制度層面上,加強對參政黨建設和參政黨職能的整體性研究,避免參政黨建設理論研究出現即時性、碎片化傾向;加強系統性、前瞻性和指導性研究,為增強我國新型政黨制度自信提供堅強的理論保障。其次,關于新型政黨制度,需要構建從基本概念到相關范疇再到理論的完整理論體系。對新型政黨制度的運行規律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挖掘,探析新型政黨制度的學理基礎、歷史邏輯和發展規律之間的必然性和關聯性,從而防止新型政黨制度理論研究出現碎片化和空洞化等現象,以此構建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完整體系。最后,加強思想文化建設,理性認識世界政黨制度模式多元化。加強黨政干部的思想理論學習,增強全社會對政黨制度模式的理性認知和實踐認同。中外政黨制度模式均有其內在合法合理性,都是各自在政治經濟實踐過程中的必然選擇。正確看待政黨制度多元化,既是政治主體實現政治文化與歷史實踐辯證統一的內在要求,也是理解歷史文化與發展實踐的現實差異的必然要求。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歷史與人民的自主選擇,經得住實踐的檢驗,并且具有根植本土文化、順應歷史發展的合理性。強化黨政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設,關鍵在于以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價值內核強化全黨、全社會對政黨制度選擇的理性認同。

(二)強化執政能力建設,重點提升執政黨科學執政的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笔紫?,加強政治領導力建設。在我國新型政黨制度中,各民主黨派在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下,享有組織獨立、政治自由以及法律地位平等的權利。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各民主黨派與無黨派人士自愿作出的選擇,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使新型政黨制度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從而推進新型政黨制度不斷創新和發展。因此,只有加強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力建設,鞏固其在我國新型政黨制度中的核心地位,才能促進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優勢的充分發揮。其次,加強思想領導力建設。加強思想領導力建設需要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及各民主黨派成員堅定“四個自信”。只有具備強大的政治領導力才會有堅定正確的政治信仰,反之,政治信仰不堅定或者不正確,就會導致政治立場不堅定。因此,中國共產黨黨員和各民主黨派成員都必須堅定自身的政治信仰,從而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要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覺武裝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及各民主黨派成員的頭腦。最后,加強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提升領導效力科學化水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政黨及政黨制度的創始者,雖然其政黨制度具有劣根性,但是伴隨政治實踐的優化,其政黨制度也在持續健全完善,相關法規及制度相繼成熟,在政黨與政黨、政黨與群眾、政黨與社會關系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以西方政黨制度更傾向于成為民主形態的標準模式。反觀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較為明顯的不足是政治實踐難以達到理論設計的高度。因此,提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力,不僅需要以政黨政治運行的實踐為依據,更要將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優越性發揮出來。

(三)提升參政能力水平,積極發揮參政黨政治參與的優勢

加強各民主黨派自身建設是由民主黨派的性質、地位和特點所決定的,也是其更好地發揮職能的前提和要求,因此,加強民主黨派自身建設是重中之重。首先,要加強思想建設。建設高素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必須在思想建設方面強化其對中國共產黨和新型政黨制度的認同,牢固執政黨和參政黨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礎。各民主黨派應自覺維護新型政黨制度,加強思想理論武裝,傳承和弘揚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優良傳統。當前,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民主黨派的思想建設也需要不斷發展和更新[11]。民主黨派思想建設工作要具有特殊性,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民主黨派思想建設工作要根據成員的自身情況,比如知識水平、興趣愛好以及性格等方面的不同,采取個性化的方式。民主黨派思想建設工作要采用靈活的方式,將多種培訓方式相結合,加強對時政熱點以及政黨理論知識的學習,引導不同黨派成員向自己專長的領域發展。其次,要提升履職能力。從大局著眼,加強履職能力建設。提升各民主黨派的履職意識責任感,加強有關新型政黨制度理論的學習,從而提升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通過不斷提升民主黨派履職能力,推進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發展。拓寬民主黨派獲取民意的渠道,完善民意反饋機制,解決民主黨派與人民之間不能充分有效溝通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做到聚民智、聽民意,從而才能更好地發揮民主黨派的作用。要深入基層調研,了解基層的實際情況,反映基層人民的真實訴求和意愿,廣泛征集群眾意見,發揮民主黨派優勢,提高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質量。完善工作機制,促進民主黨派充分履職,通過不斷提升民主黨派履職能力,使民主監督更具針對性和說服力,從而推進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發展。最后,要注重人才培養。民主黨派要以推動和加強高素質人才建設為目標,將民主黨派人才隊伍質量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民主黨派的人才培養和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基礎性的工作,是各民主黨派履行好參政黨職能的基本條件。參政黨的人才資源的厚度和廣度,切實影響我國新型政黨制度未來的發展狀態。

(四)推進話語體系建設,努力建構轉“他信”為“自信”的話語體系

要想建立健全話語體系就必須提升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話語權,而提升話語權就需要采用國內外都能理解和接受的話語方式,將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本質完整準確地表述出來。對內采用專業化與通俗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既要考慮文人學者,還要考慮普通大眾,以專業化的話語表達方式為主導,以通俗化的解釋說明為輔助;盡可能采用大眾化的語言,有利于加強人們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認識與理解;盡量不用政治口號或晦澀的理論術語,杜絕僵化的話語表達方式,針對不同群體采取不同的表達方式。對外借用西方的思維和語言表達方式,讓西方社會對中國的新型政黨制度有一個客觀和完整的認識,否則就只會南轅北轍、適得其反。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我國對外話語體系的建設,強調要著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新對外宣傳方式,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努力爭取國際話語權,他還特別強調“要多用外國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對優化完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體系提出了具體部署,即必須運用恰當的話語表達方式,采取有利于傳播和釋疑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媒介形式,進而讓中外都能更有效地認同并理解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模式的內涵、外延及優勢。

當前,“中國道路”“中國方案”“中國模式”等成為討論中外政黨制度的高頻詞匯,而政黨制度“話語權”更是成為其中的高頻熱詞。隨著文化軟實力成為國際社會評判強弱國的重要因素,政黨制度話語權重要性及其建設問題已然成為中國共產黨高度關注的重要課題。直觀現實,將中國政黨制度話語體系放在世界橫向維度來比較,其傳播影響力及實效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政黨制度話語權的表達傳播方式相對單一,雖在國內高度權威,但世界認可度以及國內共識度不高,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概念對國內社會意識形態的輸入也加劇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體系建設的難度。建構政黨制度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由過去對西方政黨制度的“他信”向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自信”的轉變是政黨制度話語體系建設的重點。按照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實踐發展規律,重新認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制度模式,以辯證思維來看待中外政黨制度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異,增強面對質疑和挑戰的理論自信。針對以往國內較為官方的宣教形式,著重強化宣傳內容的影響力、宣傳方式的感召力,既注重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側重答疑解惑、精準解讀,更要接地氣地走親民路線,杜絕高調空談、生硬宣傳,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表達形式積極宣傳,增強全社會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自知自覺自信。與此同時,確保研究成果與理論宣教之間的合理轉化,提升理論學術話語轉化為宣教話語的生動性。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權建設是集學理研究、意識形態建構以及價值理念認同的多維體系,處于信息化、多元化及全球化快速發展時期的中國,既要多措并舉著力提升政黨制度話語權能力與優化宣教實效,更要為世界政黨制度模式提供更具民主性和可行性的范式。

猜你喜歡
參政黨民主黨派政黨
“帶領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政黨”
慶中共百年華誕 促參政黨自身建設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黨制度的“三個新”
民主黨派民主監督應當穩立本位
參政黨民主監督實效性診斷及強化之道
關于完善民主黨派內部監督機制的探討
民主黨派 工商聯
民主黨派政黨認同的有效構建
提升參政黨社會公信度的幾點思考
論參政黨的內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