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邏輯與價值研究

2023-04-17 13:19
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高質量經濟

王 波

(中共遼寧省委黨校,遼寧沈陽 110004)

一、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面臨的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均發生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社會帶來巨大沖擊,國際經濟發展格局面臨重新調整和重塑,因而在這種嚴峻的國內外風險挑戰背景下,為應對風險挑戰、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經濟問題,黨中央作出重大戰略部署、確定發展方向、制定方針政策。在此基礎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偉大成就和輝煌成績,成為奠定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基礎。

(一)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發展

新發展理念事關我國發展全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不僅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指明方向,更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新發展理念五大方面既有各自豐富的內涵,又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相互之間體現著科學的內在邏輯聯系[1]。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201。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協調是發展的手段、目標、評價標準和評價尺度。目前,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區域內部之間差距仍然較大,難以適應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為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協調發展就成為從中央到地方一以貫之的頂層設計方案。綠色發展是由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向集約型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要求人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理念,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3]363。同時,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綠色轉型。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還需順應對外開放過程中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并以更高層次的擴大開放推進改革向縱深發展,同時將“一帶一路”倡議作為加快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點,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共享發展是逐步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力爭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養老、教育、住房、醫療等現實民生問題,以高質量發展為人民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

(二)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以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為核心的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科學論斷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黨中央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歷史經驗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也是當前和今后更長時期我國關于經濟體制改革作出的戰略部署。而將之前一直強調的市場對資源配置起的“基礎性”作用改為“決定性”作用,也進一步確立了未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努力方向和基本原則,意味著政府要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對經濟活動的有效調節作用,并且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配置效益、效率的最大化。但同時,我們也必須堅定不移地認識到政府與市場兩者分工不同,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實質就是要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而“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4]77。

(三)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以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主要內容的發展

中國經濟在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換階段,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然成為發展階段轉換關口的現實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盵5]240-241可見,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成為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路徑;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是重大理論命題,更是重大實踐課題。

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還是需要通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來夯實發展的物質基礎,以滿足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發展的現實需求,而核心途徑就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因此,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就需要以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戰略目標與戰略要求。其中,產業體系是經濟體系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盵5]241但從目前看,“四個不協同”制約了我國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之間還存在不協調問題,且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性不強,要素支撐作用仍有待提升。對此,需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產業供給體系質量;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助力提升實體經濟質量;進一步強化人力資源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四)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以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統籌的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6]24。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因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內需戰略,二者具有內在一致性。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同時統籌好“供給側”與“需求端”兩個方面,進而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2015 年年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被中央首次提出,并將“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定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路。隨著2016 年被確定為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持續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并將“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貫穿于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因而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適應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的主動選擇和作為,也是推動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消費對拉動經濟增長發揮的主引擎作用越發明顯,但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仍然面臨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必須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尤其面對超4 億人口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亟須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筑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促進社會再生產實現良性循環。

(五)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要變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指向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是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立場。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民,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共享發展”;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出了“兩不愁三保障”、新時期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比蝿盏?,都意在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共同富裕,他從理論和實踐角度深刻分析實現共同富裕的內涵要義和實踐途徑,就共同富裕戰略目標的實現,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發揮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完善公共服務政策制度體系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尤其是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的精準扶貧,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二、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創新

(一)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原則

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簡稱“三新”)貫穿“十四五”規劃全文。因此,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不僅需要深刻理解“三新”內涵要義,而且需要秉持“三新”原則、并且將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路徑[7]。

1.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發展階段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這一重要階段的確立,既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也標志著我國開啟了歷史新征程。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發展形勢和環境的變化帶來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等諸多因素明顯增加。因此,把握新發展階段,需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作為指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立足新發展階段,既要積極應對外部風險和挑戰,也要認清發展優勢和發展的有利條件,積極抓住危機挑戰中蘊含的機遇。

2.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本身具有戰略統領性特征,習近平經濟思想將新發展理念作為主要內容,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也進一步明確了發展重點。高質量發展本身也是一種適應時代發展變化應運而生的新理念,新發展理念又契合了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主題。同時,要堅持創新發展是第一動力、協調發展是內在要求、綠色發展是鮮明底色、開放發展是必由之路共享發展是根本目的[8]。

3.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同時很好地回應了如何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這個重大戰略問題[9]。此外,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依托國內大市場優勢,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通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暢通國民經濟內部循環;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好發揮外部循環的作用,使內外部循環相互促進、有機結合。

(二)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成效

1.經濟增速平穩,助推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導中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2012—2022 年,我國年均經濟增長速度為6.3%,雖然2020 年受到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沖擊,但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0 萬億元,經濟發展穩步邁上新臺階,不僅是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也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的主要力量。近三年,我國沉著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經濟展現出巨大韌性,基本盤穩固夯實[10]。

2.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顯著提升。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較快成長,中國制造加快向中高端邁進,先進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力量。2022 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7.4%,裝備制造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5.6%[11]。此外,通過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使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步伐不斷加快,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不斷提升;產業數字化賦能特征及趨勢明顯,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同時有效推動了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3.科技創新實力不斷加強,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在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推動下,我國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科技創新驅動成果不斷涌現,創新能力持續增強。2022 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到3.087 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4%;研發投入強度創新高度達到2.55%;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穩居世界第1 位;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1 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截至2022年年末,有效專利1787.9 萬件,其中境內有效發明專利328 萬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9.4 件[10]。

4.區域協調性明顯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全面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生活發生較明顯變化,城鎮化率由2012 年的52.57%上升到2022 年的65.22%,提高12.65 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提高,收入分配差距問題有所緩解,基尼系數下降至2021 年的0.47;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升級,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均低于30%;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公共事業加速發展。此外,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推動下,各地區經濟均實現持續增長。

5.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國著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積極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促使綠水青山更好地發揮和釋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有效地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6.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共享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果。2020 年,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有效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使困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的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雖然近年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嚴重沖擊,但我國仍然牢牢兜住了民生底線,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拓展,民生保障工作扎實推進,不僅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生活品質也明顯提升。

(三)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案例和經驗做法

新發展理念為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的實踐指南。目前,全國各地在積極踐行經濟高質量發展思路,總結實踐案例,得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1.深圳以科技為引領,培育壯大創新發展新動能。創新是推動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最亮麗的名片。2019 年8 月《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印發,該意見對于深圳的建設與發展分階段賦予了不同的使命,但每一階段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2020 年12 月,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印發了《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0》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深圳的創新能力位列國家創新型城市榜首。2021 年7 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了《關于推廣借鑒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的通知》,總結了深圳經濟特區包括“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建立健全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構建以規則機制銜接為重點的制度型開放新格局、創新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供給體制、創新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5 個方面共計47 條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其中,納入了“四個90%”為鮮明特點的企業創新生態,具體指的是:90%以上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職務發明專利來自企業,真正讓企業在科技創新中唱主角,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上述創新經驗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學習借鑒。深圳在創新驅動引領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2022 年,深圳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43家,總量達到2.3 萬家。其中,位于深圳南山區北部的科教城共集聚國家省市各類創新載體558 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52 家。

2.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合作建設,邁向更高質量的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旨在以協調發展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來實現加快整體邁進現代化的步伐。因此,這是一個富有制度創造性的戰略決策。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合作建設已經成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代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一項重大戰略部署。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浉郯拇鬄硡^是最活躍的經濟發展區域之一。例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是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梢?,在“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部署中,粵港澳大灣區一定能夠憑借自身發展優勢成為優化區域經濟布局的地區,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率先探索路徑與制度通道的“策源地”。

3.聚焦木蘭溪治理實踐,厚植綠色發展底色。木蘭溪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曾經水患嚴重。20 多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非常關心木蘭溪,并且指揮推動木蘭溪流域治理,先后多次到現場調研或作出指示批示,親自參加1999 年木蘭溪一期試驗段工程建設開工的義務勞動,提出“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治理目標。因此,木蘭溪也成為全國第一條全流域系統治理的河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赴福建考察時指出,“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福建始終將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批示精神作為開展工作的根本遵循,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對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多年來,木蘭溪流域通過關停取締污染企業、拆除畜禽養殖場、完善鄉村污水處理設施、在全流域設置水質自動監測站等做法,不僅使城市空氣、水質更優良,森林覆蓋率連續43 年保持全國首位,而且以生態旅游等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加快形成,盡顯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22 年5 月,印發了《木蘭溪流域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三年行動及2022 年建設計劃》,進一步從縱深角度推進木蘭溪全流域系統治理造福于民。

4.蘇州堅持國際化方向,塑造對外開放新格局。蘇州一直秉持“敢為天下先”的開放創新精神,從開發區的“昆山之路”到新加坡工業園再到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蘇州片區的建設,開放經濟成為蘇州重要的城市名片。而且蘇州制造的產品和服務作為“中國制造”的重要代表享譽全球,如今,蘇州實現的外貿進出口總量占到全江蘇省的一半以上、接近全國的1/10。蘇州積極踐行開放發展理念,秉持“敢為人先、搶抓機遇”的一貫做法,充分用好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三大法寶”為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源泉。進入新時代,蘇州堅持高水平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以開放促創新。2020 年1 月,蘇州推出開放再出發30 條政策舉措,對照國際化營商環境標準和規則,推出68.8 平方千米產業用地,全球首發“蘇州開放創新合作熱力圖”,通過完善政務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推進蘇州以更高水平開放引領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5.浙江推動共同富裕先行探索,著力推動共享發展新篇章。共享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浙江積極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仡櫿憬l展歷程,習近平總書記于2003 年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提出的“八八戰略”,本身就蘊含著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和價值取向。2021 年5 月《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的印發,體現了黨中央高度重視共同富裕問題。同時,通過頂層設計,為浙江如何通過高質量發展,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而我國之所以選取浙江作為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不論是從其省情實際、地理位置、具備的優勢、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出發,還是從未來發展建設的空間和潛力來看,都說明建設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具有一定代表性。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旨在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即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時還要分好“蛋糕”。同年7 月,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正式印發《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 年)》以下簡稱《方案》,通過聚焦戰略定位,明確實施路徑及階段性發展目標。其中,《方案》還涉及了包含經濟高質量發展、公共服務優質共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在內的7 個先行示范案例,構建起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四梁八柱”。

三、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價值

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既把握了規律,又做到審時度勢;既是從全國謀劃出發,又體現因域制宜。具體而言,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把握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基礎上,為成功應對國際形勢的復雜變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具體實踐內涵做到既能統攬全局,又突出區域發展特點。

(一)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體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并就如何推動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重大判斷、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包括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在“三期疊加”階段面對國內外經濟發生的重大變化,帶來的一系列新問題和新矛盾,作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論斷;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世界經濟低迷,各國保護主義上升的外部環境下,作出關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重要論述,并且提出了相關舉措等。上述這些重大判斷、重要論述、創新舉措共同構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豐富內涵。同時,由于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形成來源于對中國經濟建設與發展實踐的認知過程,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建設與發展實踐的規律、特征等理論和實踐成果,進一步指導經濟建設與發展實踐,破解中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新矛盾,從而又在經濟建設與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因此,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積極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

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具體實施路徑包括:開展經濟工作需要牢牢把握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助推發展動能由舊轉新、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躍升;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更好地完成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的任務要求;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參與全球經濟發展;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強化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12]。

(二)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積極回應新問題的行動要求

當前,我國正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之時,把握時代脈搏、洞察形勢變化,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重新謀劃中國經濟發展藍圖,盡顯了習近平經濟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13]。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面對新時代新要求,在“應變”“趕考”路上對我國經濟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么樣發展等重大問題給予的解答和回應。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應對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主動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由數量上的“有沒有”轉向質量上的“好不好”[7]。同時,面對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客觀現實,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是調整收入分配差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此外,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成為應對“人口紅利”消失的客觀要求。針對新時代面臨的新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適應發展環境的新變化,作出一系列重大抉擇,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提供了戰略指引。

(三)新時代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強大武器

當前,全球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不斷增加,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許多新的風險和挑戰,應對這些風險挑戰需要我們進行科學的理論闡釋和回應。就如何統籌發展與安全問題,不僅需要立足世情、國情,還需要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深入研究在世界經濟形勢等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帶來的系列沖擊和影響之下,面對的新課題、新挑戰,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強大武器。以全球產業格局變動為例,隨著以信息技術產業為核心的知識經濟的興起,引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結構調整浪潮,全球將形成新的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加速改變全球產業分工格局,世界各國為搶占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唯有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必然選擇。

此外,積極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也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充分釋放強大的內需潛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關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提出由最初的“逐步形成”到“推動形成”再到“加快構建”,以及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等,無一不體現我國對于國內外形勢變化作出的應對之舉。這是黨中央審時度勢,堅定實施擴大內需的戰略抉擇,從利用外部的市場轉變為向全球提供和開放自己的市場,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兩種市場、兩種資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高質量經濟
共同富裕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