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的歷史演進及基本經驗

2023-04-17 15:10
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文化觀中華中華民族

蘇 朋

(中共天津市津南區委黨校,天津 30035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無法割舍的血脈和基因。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1]。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時代中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2],使其不斷適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并為之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也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進程。深入分析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的歷史演進,總結其基本經驗,有利于為當前及今后科學傳統文化觀的構建提供有益借鑒,有利于為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撐,有利于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強大精神支撐力量。

一、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的歷史回溯

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題主線,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隨著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任務以及對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展開,其歷史演進是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相互推動的結果。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孕育與形成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的孕育與形成時期。此時,中國共產黨圍繞文化為革命服務,對如何評價、利用傳統文化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扭轉了近代以來中國人精神上的被動,促成中華民族精神覺醒,引領中國革命事業勝利前進。

一是清醒地認識文化的作用并對傳統文化予以總結。毛澤東曾批評部分同志“認為政治、軍事是第一的,經濟、文化是次要的”,并旗幟鮮明地指出“如果不發展文化,我們的經濟、政治、軍事都要受到阻礙”[3]。對于傳統文化,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指出“應當給以總結”[4]534。中國共產黨把自身視作“我們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秀傳統的繼承者”[5]318,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堅定秉持,又來源于中國共產黨在一個擁有厚重文明傳統的國家推進革命事業所具有的清醒歷史自覺和文化自覺。

二是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芭小背蔀樾旅裰髦髁x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的主基調,以李大釗為代表的早期共產黨人立足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把啟蒙與救亡相結合,以民主和科學為武器,以激進的態度批判傳統文化中阻礙社會進步、文明提升的封建糟粕,如李大釗認為中國社會之問題,在于思想之固執,因襲傳統而不變,缺乏創新,以至于“風經詁典而外,不復知尚有國民之新理想也”。[4]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五四運動背景下成長,推翻“三座大山”的任務也內在要求中國共產黨人批判植根于封建經濟和封建政治土壤中的封建文化。1940 年召開的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張聞天分別正面評價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清醒地認識到封建文化中蘊含著反封建的因素,要辯證分析、客觀對待,即“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華”[5]707。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吸收集中凸顯為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6]318的清醒認知與行動自覺。毛澤東等黨的早期領導人諳熟中國傳統文化,引用典故駕輕就熟,善于運用傳統文化闡釋問題、解疑釋惑,創造出許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經典案例,把馬克思主義用群眾聽得懂也樂意聽的話語表達出來,切實發揮馬克思主義作為“批判的武器”功能。批判地繼承、批判地吸收顯示出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的理性與客觀,并為之后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的發展演變設定了基本價值準繩與方法論原則。

三是積極探索傳統文化與革命實際的融通之道?;诿褡濯毩?、人民解放的歷史性任務,中國共產黨著力發掘傳統文化中的反抗因素,以喚醒民眾斗爭意識。為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把傳統文化視為建立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必要條件,在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的基礎上,以“民族的形式”為載體承載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內容??谷諔馉帟r期,隨著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在一切為了戰爭的原則下”[7]618,進一步調動全民族抗日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與民族覺悟成為重要工作。為此,需要發掘傳統文化中的愛國情感與民族精神,并以此“教育新后代”[7]618。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們要創造新文化以參與中國的改造事業,而中國新文化必須在“民族土壤中生根”[8]。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發展與曲折

在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中國共產黨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資源,凝聚多方力量,鞏固新生政權。這時期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基本上是延安時期的延續與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并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支撐,凝聚起全體中國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氣神。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把“充分地批判地利用”傳統文化作為方針[9],立足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仍把批判傳統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因素作為重要任務。同時,在政黨角色的轉化中,如何利用豐富的民族文化推動社會主義建設成為需要解答的時代課題。馬克思主義關于革命的理論和實踐比較成熟,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相對較少,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關于社會建設的諸多價值理念,這也成為中國共產黨“充分地批判地利用”傳統文化的潛在動力?!半p百”方針的推出,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等原則的確立,是中國共產黨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創新。在實踐上,中國共產黨積極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解決衛生、教育、道德建設等領域的問題。在衛生領域,提出“衛生部門的任務,就是要十分珍視這一民族文化遺產”[10];在教育上,毛澤東曾多次稱孔子為教育家,肯定其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有人民性的一面[11];在勤儉持家和移風易俗上,要繼承民族優良傳統,推動形成新道德新風尚[12]。這一時期在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的歷史演進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盡管“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有過一定曲折,但也為其歷史演進提供了鑒戒。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修復與優化

基于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生活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以及改革開放后思想文化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中國共產黨大力提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從整體上、系統上提出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活力,民族精神得以振奮,民族力量得以凝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撐。

一是重新確立了“反封建”的任務并科學評價傳統文化。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反封建”的任務,鄧小平指出當時社會包括黨內存在的等級觀念、宗法觀念等落后觀念和封建思想有直接聯系。1980年8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肅清政治思想上封建余毒的任務,黨的十三大報告認為“封建主義影響遠未肅清”。20 世紀80年代期間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的報告、公告、決議常把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并列,并把破除其影響作為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改革開放初期確立“反封建”的任務還有一層緣由,那就是我們急需擯棄陳舊過時的傳統觀念,以全新的形象走向世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不斷深入,中國共產黨加深了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認識。面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泛濫,中國共產黨也逐漸認識到堅守民族精神、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發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號召并重新評價了傳統文化,高度贊揚中華民族是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偉大民族,在古代文明史上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

二是注重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文化條件、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抓好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重大時代課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社會生活帶來一些變化,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對傳統的價值準繩和道德規范產生一定影響。此時,中國共產黨把中華優秀傳統道德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補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適用于新時期的道德理念作為道德準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榮辱觀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和合”“明禮知恥”等理念被中國共產黨予以吸收借鑒。

三是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黨和國家在意識形態領域面臨著更為復雜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力輸出其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與腐朽的生活方式,以實現其“分化”“西化”中國的陰謀。中國共產黨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抵御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武器。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提出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挖掘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理念。黨的十四大指出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思想文化傳統。此外,我們黨審視傳統文化的視野更為宏闊,對傳統文化的意義認知由國內擴展到世界,著眼于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這一重大轉變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空前高揚,也凸顯了中國共產黨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決心。中國共產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擴大了中華文化影響力,增強了國家話語權。

二、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兩個大局”的交互作用中,各種文化思潮的交流交融更為直接與便利,世界范圍內圍繞發展道路和價值觀的較量日益凸顯,國內文化多樣化的趨勢更加明顯。面對世情、國情的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實踐創新中推動文化創新,在民族復興中推動文化復興,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進入嶄新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走向強化與成熟。

(一)精準概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特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習近平在講話中多次梳理中國思想文化從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到宋明理學的傳承發展,指出蘊含其中的天人合一、仁政禮治、厚生愛民等思想承載了中國人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的思考,構筑起中國人獨有的精神世界,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凝聚著中國人民最深的精神訴求,體現著中國人民、中華民族何為“中國”、何為“中華”的內在規定性。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征,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概括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思想文化的三個特點[13]。2023年6月2日,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14],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達到了新階段、新高度。

(二)全面總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立足新時代的發展實際和文化建設的客觀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策略、立場、方法,主張深入闡發傳統文化應有的時代價值,挖掘其蘊含的世界意義。習近平在不同場合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國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反對傳統文化觀上的歷史虛無主義。對于中華民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對于國家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最重要的國家軟實力,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千余年的中華文明是其產生、發展、完善最深厚的土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堅定文化自信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的統一,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支撐。對于人類文明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一道造福人類。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共產黨及中國人民對建設什么樣的世界、怎樣建設世界的集中思考,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協和萬邦”“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等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提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遵循“雙創”原則,通過正本清源和守正創新,方能在實踐活動中積極主動進行文化創新,樹立文化自覺意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一步解答了以什么樣的方法、原則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實踐路徑問題,為新時代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深厚的方法論指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集中凸顯在從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破解各種難題的鑰匙,厚生愛民、天人合一、和諧和睦、革故鼎新、開放包容、廉潔自律等思想在今天依然可供借鑒。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的“最大公約數”,它的產生有固有的根本,這個根本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厘清兩者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我們在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性認同的基礎上實現情感認同并最終在踐行中落地生根。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與發展體現在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上,黨的二十大報告集中闡釋了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內在契合性[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15],集中彰顯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中國文化根基。

三、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歷史演進的基本經驗

中國共產黨經過百余年奮斗帶領中華民族崛起。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不斷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系統回顧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的歷史演進,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經驗。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根本保障

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我們梳理黨的傳統文化觀歷史演進得出的最重要經驗。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民族獨立、文化復興的使命歷史性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人身上。百余年奮斗征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從形成新民主主義文化、創造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到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的結合、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深厚的歷史情懷、人文情懷,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一往無前的政治擔當,更顯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在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追尋與不懈奮斗中,中國共產黨把文化視作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強大武器,把文化建設當作重點工作,把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和人民精神生活的提高當作重要目標,把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升視作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弘揚、傳承和發展,歸根到底就在于堅持了中國共產黨對文化事業的領導。

(二)人民群眾需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內在動力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需要和提升,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仡欬h的傳統文化觀的歷史演進,就文化與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任務而言,我們可以得出一條顯性的演繹邏輯,即文化為革命服務、文化為建設聚力、文化為改革賦能、文化為復興鑄魂。但在顯性的演變邏輯背后,卻有一條不變的價值歸宿,那就是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人民群眾的需要成為推動中國共產黨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動因,唯有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才能不斷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注入強勁活力。

(三)馬克思主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思維方法

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吸收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并用以分析、指導中國實際,中國共產黨人既堅持做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實踐者,又堅持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弘揚者。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待本國的傳統文化,才能避免走上文化復古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歧路,才能既不文化自卑也不文化自大,既不厚古薄今也不厚今薄古??v觀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的歷史演進,凡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處理與傳統文化關系時,黨的傳統文化觀就會科學理性,我們的文化事業則發展得比較順利;凡是背離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黨的傳統文化觀就會走向歧途,我們的文化事業則會出現曲折。

(四)必須站在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看待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近代以后,中華民族一度遭受欺凌、任人宰割。五四新文化運動將近代以后中國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歸結于封建文化,部分知識分子甚至表現出“文化決定論”傾向。百余年來,黨領導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這是硬實力不斷提升的歷史進程,也是中國人民堅定文化自信的歷史進程。同時,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文化又“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經濟、政治等硬實力的發展程度。概言之,硬實力是軟實力發展的基礎,軟實力是硬實力提升的關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提升和發展不可或缺?!吨泄仓醒腙P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15]。立足百年大黨新起點,面對“兩個大局”,中國共產黨肩負的文化使命愈加偉大而艱巨。走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堅持中國共產黨傳統文化觀,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猜你喜歡
文化觀中華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
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