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下“慢就業”大學生的行為特征、邏輯成因及解困機制探析

2023-04-18 18:12徐超方季頎曲超男
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慢就業畢業生大學生

徐超,方季頎,曲超男

(1.九江職業技學院,江西九江 332005;2.江西九江科技中等專業學校,江西九江 332000)

當前,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基數大、結構性矛盾突出的特點,就業競爭日益激烈。但與此同時,與“難就業”現象相對應的卻是一定數量大學生選擇暫緩就業,主動加入“慢就業”的群體中,給高校就業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大學生“慢就業”甚至“不就業”的持續升溫,不僅延緩畢業生就業進程,而且將加劇市場供需矛盾,減緩服務社會效能。深入剖析“慢就業”現象,積極找尋破解對策,對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維護社會穩定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慢就業”內涵

大學生“慢就業”是不同于傳統“畢業即就業”的一種社會現象,近五年愈發明顯,外在表現為延遲就業時間、放緩就業步伐,類似歐美大學生流行的“間隔年”〔1〕。據智聯招聘發布《2021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只有不到57%的應屆畢業生選擇直接就業,較去年減少18.9%;選擇“慢就業”的應屆生占比12.8%,同比上升6.6%。另外,據麥可思研究院公布的《202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21屆本科生脫產備考研究生、公務員的比例合計突破8%,比例持續上升。

綜合當前研究成果,大學生“慢就業”主要定義為離校后一段時間內,因主觀或客觀原因沒有進入職場打算的未初次就業現象。結合當前國內高校實際,按照畢業生的就業動機,“慢就業”可分為積極“慢就業”和消極“慢就業”〔2〕。積極“慢就業”畢業生群體往往具有明確的就業目標,追求人崗匹配,主要涵蓋三種類型:一是反復準備各類考試,繼續“二戰”而未就業,如考公務員、考研究生、考各類職業資格證等;二是不需要簽就業協議的自主靈活就業,如準備自主創業或從事直播帶貨等新型職業,時間管理較為自由〔3〕;三是積極尋找適合自身的職業之前,不想被其他工作束縛,暫時未被雇傭。消極“慢就業”畢業生群體職業規劃相對模糊,缺少就業韌性,通常也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自身技能水平不能滿足工作崗位需要,導致暫未初次就業;二是少數畢業生存在一定程度“眼高手低”的現象,求職意愿不高甚至逃避求職,淪為“畢??汀薄?〕。

從長遠來看,大學生無論是積極“慢就業”和消極“慢就業”,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社會都將產生不良影響。大學生“慢就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我個性和對更高質量就業的期待,是對日益增長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表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也體現出當前市場“就業難”和“招工難”的結構性矛盾和高校就業服務還不夠充分不夠平衡的現實問題〔5〕。

二、“慢就業”調查研究

為更深層次了解目前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準確分析原因,有針對性地完善解困機制,筆者先后對J市3所高校大學生發放問卷和訪談交流。鑒于大學生“慢就業”思想和行為往往與求職目標、求職計劃有著密切聯系,因此調研將計劃行為理論作為基礎,通過“態度”“主觀規范”和“認知行為控制”三個方面建立計劃行為模型。在充分聽取和咨詢專家教授建議以及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本文融入就業價值觀與當前就業形勢,列出影響當前大學生“慢就業”的主要因素,即就業認知、自身技能、就業形勢、父母態度、朋友影響、職業規劃、行為意圖、學校教育等8種因素,并運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挖掘〔6〕。

(一)數據來源

為最大程度保證問卷調查的真實有效性,以及對樣本有較合理掌控,調研主要采取線下問卷方式,合計量化調查問卷280份,有效問卷267份。調研對象主要針對在校大學生和畢業三年內的大學生,調研對象參與率、男女生比例相對均衡;專業覆蓋較廣,主要涉及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電一體化、財會金融、商務英語、軟件工程等十多個專業。同時考慮大學生“慢就業”因素復雜多樣,為了配合問卷調查,還與部分大學生通過電話、座談等方式,對大學生“慢就業”問題進行更細致了解。

(二)數據挖掘

調研具有典型性和針對性的特點,對大學生“慢就業”的認知、當前就業形勢、自我價值實現以及“慢就業”大學生的基本狀況都提出了具體問題。

1.大學生對“慢就業”有較高認可度。調研發現,62%的大學生聽過“慢就業”,身邊親朋好友存在“慢就業”現象的占14%;近38%的大學生認為“慢就業”利大于弊,明確持贊成態度,6%的大學生雖然不認同,但是表示理解;另外超過22%的學生將選擇“慢就業”,只有不到45%的學生表示不會“慢就業”。

訪談過程中,少數學生在“慢就業”認識上這樣回答:“畢業時就業心切,對就業行業、單位考慮不夠周全,雖然當前崗位還不錯,但是回想起來還是應該更慎重?!笨梢?,近幾年盡管大學生畢業即就業比例仍占多數,但“慢就業”思想正在普及開來,且由以往文科專業大學生較多逐步向各學科專業大學生延伸。

2.大學生更加關注自我價值實現。就業過程中,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粕?,自我主觀意識強,權衡自身價值利弊較多,價值因素從高到低依次是“符合職業規劃”“較好行業前景”“較高薪資待遇”“與個人興趣相似”“社會貢獻度”。

訪談過程中,部分大學生說:“畢業時一般選擇繼續深造、考職業資格證,或者與朋友結伴旅行,豐富自身閱歷后再去求職”??梢?,大學生在追求自身價值的同時,往往忽略了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奉獻精神,折射出當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建設的急迫性。

3.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就業也扮演關鍵角色。調研發現,在分析“慢就業”原因時,52%大學生認為除了與自身技能水平有直接關系外,受家長過高期望值的影響,近26%大學生認為“慢就業”也與家庭環境(如經濟條件、文化程度、職業崗位)有密切的關系。

訪談過程中,部分畢業的大學生回憶道:“自身家庭條件還不錯,畢業時父母、親朋都曾建議我在家全心備考公務員、事業單位,不急于立即就業,或者找份輕松的工作暫時過渡”??梢?,“慢就業”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更體面的就業做準備,而家庭環境因素,尤其父母態度對孩子就業影響很大,值得深入分析。

4.高校就業服務是提升就業質量的重要一環。

訪談過程中,面對“慢就業”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時,有些學生回答:“就業知識幾乎來自學校的就業指導課,但上課沒有認真聽,認為不重要,應試過程中很無措;另外有的企業專業對口率要求特別高,也導致喪失大量求職機會”??梢?,部分“慢就業”大學生還是想盡快找到工作,但高校就業引導水平、專業對口率等其他因素導致大學生“慢就業”。

(三)數據分析

根據計劃行為理論視角,并結合實證研究,對當前大學生“慢就業”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實證研究發現,依據特征根>1的標準,挑選出6種因素,信息總量合計近81%。其中,a.就業認知:信息量為11.14%;b.自身技能:信息量為15.18%;c.就業形勢:信息量為11.51%;d.父母態度:信息量為13.25%;e.職業規劃:信息量為16.45%;f.學校教育:信息量為13.17%。通過相關性分析,選取的6種因素都與大學生“慢就業”呈顯著相關關系。如職業規劃越清楚、就業認識越全面、自身技能越出眾,大學生“慢就業”意向就越低,初次就業率越高。

進一步研究行為模型發現,在“態度”要素方面,由于在新的經濟形勢背景下,就業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對職業規劃不夠清晰、缺乏就業知識教育的大學生而言,其就業認識往往會受到較大影響;在“主觀規范”要素方面,大學生受家庭環境,尤其是父母態度的影響較深,一方面對大學生求職給予了很大程度的鼓勵,起到推動作用,另一方面也產生一定程度的壓力,延緩就業進程。在“認知行為控制”要素方面,部分學生對自身技能、就業形勢認識不夠充分,存在“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的不客觀認識。

三、“慢就業”邏輯成因

大學生“慢就業”現象不是憑空產生的,其本質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價值觀念、就業認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集中體現,是個人、家庭、高校、企業、社會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內在的主觀原因,也有外在的客觀原因。

(一)主觀原因分析

1.自身定位不準確。我國高等教育完成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徹底轉變,就業形式也從最初的國家“統包統分”轉為如今的“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然而,當前仍有部分大學生角色轉換較慢,自身定位不準確,不能客觀地看待個人差異、認清自身不足,盲目跟風“考研熱、考公熱、考證熱”,追求熱門崗位,使得求職視野更窄、求職過程更加激烈,導致與許多就業機會失之交臂。同時,大學生由于缺少及時的就業心理疏導,少數學生盲目相信“堅持就是勝利”的觀念,堅持“二戰”甚至“三戰”。因此,“慢就業”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2.就業準備不充分。當前大學生的成長環境相對自由,一方面有利于促進大學生開拓視野,增強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水平。但另一方面,“寬松教育”的背后,也使得部分大學生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識,甚至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學習的積極性下降,應對就業困難的能力明顯不足;少數大學生還僅寄希望于“熟人交際圈”或“裙帶關系”的“優勢”實現“彎道超車”??梢?,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僥幸心理,無形中加劇“慢就業”問題的蔓延。

3.就業觀念多樣化。進入新時代,大學生的需求層次從物質需求逐漸轉變到自我價值需求,薪資待遇已經不是最關鍵要素,與自身價值的匹配度和滿意度成為關注的重點,使得選擇家教、自媒體等自由職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部分大學生對自身特點、性格、愛好具有高度認知,對從業崗位、職業規劃也有清晰的思考,并自愿付諸實踐,但沉淀周期很長且容易走進死循環,就業過程往往較慢。另外少數大學生往往僅從自身利益出發,追求純粹的物質主義,考慮社會發展和國家需要的視角缺失。因此,不同就業觀念也是導致大學生“慢就業”的重要原因。

(二)客觀原因分析

1.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過去10年,我國高等教育從“大眾化”進入“普及化”階段,特別是近些年生育政策進一步放開,未來高校畢業生數量還將持續增加,無形抬高了就業門檻。加之受經濟下行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打破了大學生就業需求的平衡,導致就業結構性矛盾凸顯,“慢就業”態勢將逆勢增長。因此,面對嚴峻復雜當下和模糊未知的將來,“慢就業”逐漸成為畢業生“趨利避害”“觀望等待”的無奈選擇。

2.人才培養質量不夠顯著。大學生就業質量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根本上考驗的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當前市場化速度迅猛發展,高校卻相對滯后,尤其在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重構等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脫節現象,使得大學生就業出現“水土不服”。另外,高校對大學生就業服務指導還主要停留在開設就業指導課,舉辦線下招聘會層面,而對當前突出的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就業需求問題關注不夠??梢?,高校教育模式正面臨嚴峻挑戰。

3.家庭教育缺少正向引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庭物質資源得到了充分保障,一定程度具備承擔“慢就業”的成本,客觀上為大學生選擇“慢就業”,甚至為“啃老族”提供了經濟基礎。父母的就業觀念和職業預期也會不同程度影響大學生就業選擇,尤其在就業期望與實際之間產生較大落差時,往往造成“慢就業”。同時,家長在配合學校樹立大學生正確就業觀、增強緊迫感方面還不夠積極,更愿意單純尊重子女的個人選擇。

4.企校間深度融合還不夠?,F階段大學生的培養和企業需求存在著明顯的“兩張皮”現象:宏觀層面上,高校教育和企業的融合互動尚未根本形成,產業發展存在合而不深;微觀層面上,校企協同育人的培養方式還有待優化,處于淺層次、低水平運行狀態,學生無法通過提前去企業實踐鍛煉實現快速上崗。

四、“慢就業”解困機制

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作為關鍵詞被提及了31次,是當之無愧的熱點話題。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是多樣的、開放的、不確定的。要聯合政府、高校、企業、家庭多重力量,協同共治,加強對客觀因素的優化,促進畢業生主觀認知的完善,助推就業生態持續向上向好。

(一)充分發揮政府主體責任

1.優化社會保障體系,發放就業“政策包”。政府應結合當前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的新形勢新特點,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規,發揮政策導向作用,鼓勵大學生積極赴農村、下基層、升學深造;同時進一步完善城鄉的基層勞動保障體系,縮小在醫療、教育、交通以及福利待遇等方面差距,確保各項惠及政策落地落實,為維護大學生的就業合法權益保駕護航。

2.加強各地各部間協同,打好就業“組合拳”。政府要加強與各地各部門的跨界聯動,進一步推進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相關部門的合作挖潛,共同開展促進高校大學生就業專項活動;要不斷加強就業市場監管,持續規范就業環境,充分保障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嚴厲打擊“代際關系傳遞效應”“虛假信息”的干擾,切實提升畢業生就業信心。

3.多措并舉打造服務平臺,開展就業“專屬服務”。健全以政府為主導的大學生就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為畢業生廣泛搜集、匹配就業信息,從根本上解決供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構建完善的“互聯網+”人才服務體系,通過信息化手段和智能化系統,為畢業生提供實時且精準的就業技能指導、就業心理咨詢以及就業維權保障服務,全面推進就業管理向就業服務轉變。

(二)充分發揮家庭引導作用

1.創造良好微觀環境。父母要注重孩子的人格教育,通過分享自身的人生閱歷和求職中的經驗教訓,逐步培養獨立自主意識,杜絕因溺愛、家庭條件優越等因素產生消極的“慢就業”“不就業”。家長是孩子求職過程中的堅強后盾,還要適時關注子女心理變化,加強心理疏導,謹防因期望過高產生“患得患失”“消極被動”等不良就業心態。

圖2給出了GaAs晶體體內橢圓主軸y”和z”指向隨太赫茲振幅的變化.從圖2可以看出,橢圓主軸y”和z”指向隨太赫茲振幅的變化趨勢不同.當E0(0.1 ,0.5)范圍內時,z”軸指向與y”指向恰好相反,隨著太赫茲振幅的增大,y”指向慢慢增大,但是z”指向隨著太赫茲振幅的增大而慢慢減小.當E0(0.5,2.0)區間時,y”指向和z”指向的變化趨勢恰好相反.

2.樹立正確就業觀念。家庭對子女就業觀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要主動摒棄“包辦制”“鐵飯碗”的傳統思想,更加重視將國家重大發展與子女的就業抱負緊密結合,在尊重孩子選擇的同時,還應主動協助制定職業規劃,提出可行的就業建議。

3.形成家校聯動合力。家長應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廣泛收集就業信息,正確解讀國家對大學生的就業政策,全面掌握當前大學生就業生態,主動配合高校開展系列就業服務工作;積極整合雙方資源,在培養大學生就業思想、就業指導方面,形成家校協同合力,及時發現與解決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促進畢業生更充分就業。

(三)充分發揮企業主渠道作用

1.培養優秀企業文化。企業應在創造符合新時代特點的企業文化上多思考多謀劃,特別是吸納就業潛力大的民營中小企業要結合自身發展歷程、經營內容,精心打造具有滲透力、感染力的企業文化,將大學生的前途與企業的前景緊密結合,激發大學生的干事熱情和責任感,“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實現企業和學生“雙贏”。

2.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企業要轉換傳統思維,堅持以人文為本,根據自身特點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制訂出符合大學生短期性成長和長遠性成長的發展規劃,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施展空間;逐步構建多元化的培訓體系,拓寬大學生深造、晉升渠道,不斷增強大學生對企業的認可度和心理保障預期,多措并舉確保企業“招得進、留得住、發展好”。

3.主動承擔應有社會責任。企業應從講政治的高度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積極落實國家的就業政策,充分挖掘就業崗位,引才送崗;同時企業處于就業市場的前沿陣地,能準確掌握行業發展新動向,應主動走進校園,及時與學校交流行業最新動態和需求,加強企校間的深度融合,增強畢業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和實操水平,提高畢業生就業成功率。

(四)充分發揮高校育人責任

2.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要樹立“跟著市場走”的理念,找準人才培養方向,優化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杜絕產生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就業結構性矛盾;應動態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強化專業建設,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做到專業和職業有機融合;將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作為目標,持續優化教師評價方式,引導教師回歸教書育人本位,促進高校教育質量有更大突破。

3.全面深化高校就業服務。就業服務是回應大學生就業需求的暖心工程,要全面開拓就業市場,做到覆蓋對象更全,涉及區域更廣,打通大學就業“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心理學、教育學及相關專業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并將就業服務貫穿于大學生活的始末;通過大數據技術,準確篩選出“慢就業”“難就業”的群體,建立“一人一策”就業臺賬,實施個性化精準幫扶,切實將就業服務落到實處。

大學生“慢就業”現象是新時期大學生就業生態下的必然產物,反映出大學生的就業特征,突顯了宏觀市場經濟和微觀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當前大學生“慢就業”問題,已不僅僅是個體的思想與行為,更與國家政策、高校改革、企業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四者一體,融會貫通。因此破解大學生“慢就業”現象,要積極關注和改善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各個因素,不斷總結規律,持續完善措施,助推大學生“慢就業”問題得以解決。

猜你喜歡
慢就業畢業生大學生
9歲的高中畢業生
你根本不知道,這屆畢業生有多難
一個沒什么才能的北大畢業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慢就業”并非一曲田園牧歌
“慢就業”開始在中國流行
警惕“慢就業”變身“懶就業”
最“叛逆”的畢業生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