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的困境及出路

2023-04-19 12:22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國際化辦學院校

武 皓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6)

引言

2022 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從法律層面鼓勵職業教育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學習成果互認。黨的二十大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并提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要求。在此背景下,各地高職院校都在擴大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探索“校企協同,產教融合”的國際化辦學及育人模式。但在國際化辦學實踐過程中,高職院校面臨著較多的問題。因此,了解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的現狀及問題,有助于更好地調動政府、企業等社會力量加入職業教育國際化建設,整合各方資源,擴大高職院校國際交流合作,提升國際競爭力。

一、高職院校開展國際化辦學的現狀分析

國際化辦學分為中外合作辦學與境外辦學。在中外合作辦學領域,高職院校主要通過引入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優質職業教育資源開展合作辦學,借鑒他們的辦學理念和模式,以校企合作項目或中外合作辦學的形式引入國外的課程、證書,與外向型企業共同合作完成。目前中外合作辦學的外方合作院校主要來自29 個國家和地區,辦學機構和項目已覆蓋全國(不含港澳臺)除西藏、青海、寧夏之外的28 個?。ㄗ灾螀^、直轄市)。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典型是德國“雙元制”和英國“現代學徒制”。根據《CEAIE2022年度職業院校國際化發展報告——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現狀調研》顯示,截至2022 年7月,在辦高職高專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已達1084個,相比2012年,增長了88.19%。

在境外辦學領域,目前我國職業院校境外辦學主要集中在亞洲國家,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主,辦學模式主要有三種形式:政府統籌推進型、企業需求驅動型和院校自主探索型[1]。政府統籌推進型是指政府作為主體參加國際教育交流合作,承接國際項目,協調聯系國內外院校,促成合作,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并最終完成項目評估?!棒敯喙し弧本褪怯商旖蚴腥嗣裾鲗б巹?、統籌推進實施境外辦學的典范,目前已與19個國家和地區合作建成20 家“魯班工坊”。企業需求驅動型是近年來高職院校伴隨企業和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新型辦學模式。企業作為主體參加國際教育交流合作,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和高職院校合作,選派師資到境外開展培訓,培養當地員工,為企業儲蓄人才。同時,職業院校也提供“中文+職業技能”的培訓,既為企業的當地員工提供了職業教育培訓和就業發展的機會,又為宣傳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助力。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和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13 所高職院校于2019 年在海外獨立舉辦的第一所開展學歷教育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中國—贊比亞職業技術學院,就是高職院?!半S企出?!钡慕浀浒咐?。根據《職業院校境外辦學實踐指南和案例分析》,截至2020 年,高職院校已建成國(境)外辦學點200 多個,主要開設“中文+”的專業技術教育項目,為4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提供語言和技術培訓,使員工了解中國文化,具備中文溝通能力,具備當地中資企業要求的技術技能,解決他們急需本土人才的需求。院校自主探索型的主體是國內高職院校,他們在政策的允許下依托企業或項目與國外院校、機構等合作開展境外辦學、培訓、開發標準等,以此推廣中國行業企業標準、課程標準及教材等。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境外辦學屬于這種模式,也仍在自主探索中。

經過10 多年的國際化辦學探索,中國的職業教育在教育教學理念、辦學模式、學科建設、提升師生發展水平和途徑上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國受教育者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教育需求,培養了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國際化辦學的模式由單項引入學習模式——中外合作辦學演變成引入與共享的雙向交流模式——中外合作辦學與境外辦學并存,國際化辦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其深入發展。

二、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國際化意識不強,影響頂層設計和規劃

職業教育需要政府、院校和企業等多方共同參與,它和社會經濟發展聯系密切,國際化水平更是體現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從2019—2022 年連續四年的《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公布的“高職院校國際影響力50 強”數據來看,國際影響力50 強的高職院校近50%集中在江蘇、浙江、山東。這些區域經濟發展活躍,職業院校為企業源源不斷地輸送高質量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不斷創新發展,創造利潤,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形成良性循環,從而使政府、企業和學校更加積極主動思考——如何通過國際化促使學校發展,培養國際化技術人才為企業服務,促進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

首先,政府層面的職業教育國際化理念和意識尤為重要。正是因為區域政府具有先進的職業教育國際化理念,在頂層設計上考慮相對周全,相關部門協同教育部門共同制定的政策既有宏觀指導意義,又具有操作性,才促使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互為支撐的良性發展格局。而中西部地區受地域、經濟等多方因素影響,高職院校普遍存在體量小、投入少、底子薄、高層次人才匱乏且流失相對嚴重的問題,導致在國際化辦學理念上相對落后,在政策制定上缺乏全面性和完善性,影響國際化進程。

其次,職業院校校長群體的職業教育國際化理念和意識決定著學校的頂層設計和未來的規劃。校長群體是學校管理的核心層,其自身的國際交流經歷及留學經歷決定著他們的國際化視野和意識,同時也影響他們在國際化方面的領導作用[2]。然而,目前部分高職院校校長群體普遍國際化意識不強,國際化建設工作處于被動狀態,甚至只是依據“雙高計劃”建設任務的考核指標開展工作,完成檢查即可。因此,學校對國際化辦學缺乏頂層設計和規劃,在政策制度上不完善,在人員配備、資金使用和資源投入上明顯不足,影響學校的整體發展。

最后,企業層面的國際化理念和意識也影響著國際化發展的頂層設計和規劃。東部沿海企業相對于中西部企業而言,由于地域優勢,國際化程度高,因而成為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最大受益者,容易形成國際化意識,提出國際化的發展戰略,形成大規模集群化,對政府和院校相關方的國際化發展非常有影響力。而中西部地區企業的規模較小,國際化意識較弱,產生的影響力較小。因此,企業層面的國際化理念和意識不僅決定著企業內部的規劃和發展,也決定著其是否能為政府和學校的相關政策、決策和發展方向提供參考意見,促使“政校企”三方國際化協同發展。

(二)國際化師資能力不足,達不到國際化辦學要求

高職院校國際化建設隊伍應包括專業師資隊伍(包括學校教師、企業導師或培訓師)和管理人員,國際化辦學尤其是出國任教對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絕大多數學校的教師在語言能力、文化交流上都有較大困難,能夠流暢自如地用雙語進行教學的教師屈指可數。而且,學校教師大多數沒有海外任教工作經驗,對海外突發事件缺乏認知,應急處理能力較弱。這些不足均容易引起學校教師心理上的擔心、害怕,對完成教學任務信心不足。企業導師雖然具有現場操作技能、雙語溝通能力,對于海外突發事件的處理也有一定的經驗,但是他們缺乏教學能力,對教育教學規律不甚熟悉,無法科學有效地設計培訓課程和課程內容。學校的國際化管理人員和二級學院國際化工作的聯絡員語言能力較弱,在跨文化交際方面也存在較大的障礙,且缺乏系統的國際化管理業務培訓。

(三)國際化辦學品牌較少,難以凸顯高質量發展的特色

目前,高職院校在中外合作辦學上雖具備了一定規模,但大多數知名度較低,國際化辦學品牌較少,未能形成品牌效應。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高職院校的國際影響力仍較弱,影響了其與職業教育先進國家相關高校開展深入合作,合作伙伴選擇面較窄,不能充分保障引入優質外方資源。二是很少能夠吸引合作國的企業參與教育教學和實訓實習,未能提供到外資企業實習就業的暢通渠道[3],無法在真實的國際產教融合情境中開展人才培養,對合作國的產教融合模式和做法,如“雙元制”“現代學徒制”等,尚未真正消化和吸收到人才培養過程中。三是引入或輸出的證書適用性低,學生完成國際化學習后繼續深造的空間小,在海內外的就業競爭力較弱,使得國際化辦學的人才品牌難以建立。四是在課程、標準輸出方面,雖然國家教育對外開放要求高職院校伴隨企業走出去,教隨產出,產教同行,根據企業用工需求輸出課程、標準,但是在海外有用工需求的企業較少,而且行業類型不同,因此即使有成果,但較為分散,無法凸顯品牌,而有些仍在探索的院校還沒有實質性成果,也無法體現特點和特性。五是高職院校和企業在職業教育中屬于不同利益的參與方,校企合作的理念存在差異,企業追求的是經濟利益最大化,其核心技術和資料是嚴格保密的,無法完全與高職院校分享信息。缺乏對最新技術的了解學習,學校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難以達到企業要求,因此國際化辦學的教學質量品牌較難凸顯。

(四)國際化辦學風險較高,造成辦學成本上升

國際化辦學的風險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各種國外項目及學習證書被引進中國高職院校,但是各國證書標準不一致,收費較高,適用性也不大,最終導致項目無法繼續推進,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增加了運營風險。第二,高職院校境外辦學的歷史短,對于剛開始開展項目合作的學校,面臨著人員、資源、資金不足等問題;對于有一定基礎的院校來說,也需要做大量的國別研究和專業研究,同時還要根據市場及企業需求不斷進行調整,這將耗費教學人員大量精力,影響其正常教學工作,容易造成教學質量風險。第三,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國際化辦學都屬于自主探索型,學校多通過中介機構和國外院校機構聯系,中介機構的資質、可靠性和高昂的收費也給國際化辦學帶來了一定的風險。第四,當今世界局勢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局部地區的戰爭沖突以及疫情防控仍存在的不穩定因素影響著人民的生活和安全,這些不可控因素也都成為國際化辦學的潛在風險。

三、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的出路

(一)加大宣傳和學習培訓,提升國際化辦學意識

國際化辦學是促進高職院校提質培優的途徑之一,也是高職院校的發展趨勢。雖然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從整體上看,國家及各地政府對國際化辦學及其成果的宣傳力度不夠,整個社會對高職國際化辦學不甚了解或認知比較淺薄。因此,國家要從宏觀層面加強政策宣傳和解讀,使各地加深對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理解,加強對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研究。各級政府和媒體應加強對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及成果,企業海外建廠、生產及成果的宣傳報道,促進區域間的交流學習,讓政府、學校和企業三方了解各自的工作,學校了解企業的需求,企業了解學校的優勢及本地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進程,逐步增強國際化辦學意識,明確國際化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拓寬國際視野,從而在頂層設計上全面考慮,制定完善的政策,整合教育部門及其他部門多方資源,為國際化辦學作出最佳決策。

(二)豐富師資培養內涵,提升人才質量,保持國際化師資隊伍的穩定性

師資隊伍國際化是高職院校進行國際化辦學的重要保證和實現途徑,要進一步豐富師資培養內涵,采取“引入”和“內培”方式,擴充國際化師資隊伍。首先,多元化地引入高技能人才、行業企業領軍人物或者既具有國際化視野又具有教學能力的教師,組建混合型教學團隊,團隊教師協同發展,不斷優化,形成國際化“雙師”結構。其次,依托提質培優項目和“雙高計劃”建設項目,做好國際化師資培訓規劃和計劃,選送不同類別的師資人員到國(境)外進行培訓和學習,或利用各類線上優質的國外教育培訓項目及資源,對各類教師及管理人員進行持續的內部培養,做好國際化師資人才儲備工作。再次,在國際化辦學實踐中逐步提升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意識,通過“做中學、學中想”,培養教師雙語教學能力和管理能力。最后,豐富培訓內涵,拓展培訓內容,把培訓內容從知識、技能、教學法拓展到跨文化交際能力、海外工作心理素質、海外應急處理能力等方面,并通過考核、評定、獎勵等措施確保國際化師資隊伍的穩定、持續發展。

(三)加強院校內外合作,打造拳頭產品,形成品牌效應

產教融合既是職業教育的理念,也是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高職院校要在國際產教融合上打造品牌,首先應該瞄準地區經濟的優勢產業,主動與行業里的跨國企業進行深入溝通,了解企業需求,提升為企業服務意識;其次要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建立聯動機制,為跨國企業或企業的海外發展構建通暢的渠道,便于協調溝通;再次要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把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利益趨同化,吸引企業參與整個教育教學過程,解決跨國企業人才需求問題,實現深層次的國際產教融合;最后要加強院校合作發展,區域內的高職院校應強強聯手,根據企業發展調整專業和課程,實現多元化人才培養,打造區域職業教育品牌。

(四)加強研究學習,控制和降低國際化辦學的風險

國際化辦學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在實施過程中要全盤考慮各種因素,加強風險評估,控制和降低風險。首先,對于中介機構以及引進的國外項目和證書的可靠性,可以通過官方機構駐外使領館等協助篩查、核實,掌握準確信息,做出甄別和研判,從而達到控制運營成本、降低風險的目的。其次,在政府的扶持下,校校、校企加強合作,共享國別研究資源,共同開展專業研究,把有限的資源進行集中調配。最后,針對不可控因素建立風險防控工作預案,便于在風險出現苗頭時就啟動預案,將風險降到最小。

四、結語

總體而言,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涉及政府、院校、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個主體的參與協調、資源互補共享,必須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難,整合不同資源,集思廣益,不斷創新,才能促使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的道路越走越寬。

猜你喜歡
國際化辦學院校
聚焦港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十年紀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從園區化到國際化
直銷企業國際化并不難
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