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策略

2023-04-19 03:57劉培鋒
數學學習與研究 2023年33期
關鍵詞:審題能力培養策略小學數學

劉培鋒

【摘要】審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活動,學生審題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著數學核心素養整體的發展效率,而重視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不僅能夠使數學解題教學變得事半功倍,也能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促使其以嚴謹認真的態度看待每一道習題.文章主要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必要性,并結合具體的數學題,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論述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科學策略,旨在活化學生的審題思維,增強審題技巧,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工作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審題能力;培養策略

引 言

所謂審題能力,主要是指獲取、整合、處理題目信息的技能.在新時代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審題能力,才能探索正確的解題思路,使數學思維與應用素養獲得發展.因此,教師必須明確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必要性,以數學解題教學為載體,引入創新的教學理念和手段,帶領學生參與多樣化的審題探究活動,使其樹立審題的意識,掌握審題的方法,從而高效達成審題能力的培養目標,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必要性

(一)有益于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審題與解題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生只有做到仔細審題,才能為正確解題創造先決條件,倘若審題不到位,學生解題就只能依靠“誤打誤撞”,正確率是很難得到保障的.然而,部分教師對審題缺乏足夠的重視,只關注學生解題的結果,忽視其審題的過程和方法,致使學生的解題效率不夠理想.審題是解題的關鍵,大部分學生的解題失誤,都是由審題不清而造成的,當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能力之后,就能夠理解題意,明確題目所要考查的數學知識點,能夠根據題意,探索得出正確的答案或結論,從而促使解題效率大幅提高.

(二)有益于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

數學解題不是“為了練習而練習”,而是側重于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以及數學思維的發展水平,其中思維訓練是重中之重,包括思考靈活性、推理嚴謹性及探索深刻性三個方面.但是從當前的數學教學來看,學生在解題時不免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如遇到做過的近似題型,學生只觀大概、不究細節,按照以往的經驗來答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有益于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從本質上來說,解題是一種考驗思維的活動,數學題型千變萬化,遺漏了任何一個信息,都可能造成答案的大相徑庭,而通過審題的過程,學生的思維會變得敏銳,能夠捕捉不同題型之間的細微差別,科學地調整答題策略,擺脫思維定式.

(三)有益于增強學生的解題信心

學生對解答數學題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一方面是因為數學題的邏輯性和抽象性都比較強,另一方面,是由于學生缺乏解題的信心,一遇到需要動腦思考的題目,學生在潛意識里會認為自己不會做、做不對,從而選擇主動放棄或依賴他人,在這種條件下,學生的數學素養很難獲得長遠的發展.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審題能力,是強化學生解題信心的必要舉措,審題能夠使學生掌握、運用形式推理的方法,促使學生結合計算思維,將各種題目信息進行簡化處理,實現題目求解.通過堅持不懈地審題訓練,學生會不斷體驗解題成功的喜悅,習得科學的審題技巧,克服自身的畏難情緒和惰性心理,樹立自主解題的信心.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創設直觀情境,誘發學生的審題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同樣需要興趣的支持.很多學生都缺乏仔細審題的動機,即便教師進行精細化的講解,學生的參與欲望也不夠強烈,究其原因,大部分的數學題都是由文字、數字和符號組成,學生一看就感到抽象難懂,自然不想深入地探究,在源頭上阻礙學生審題能力的發展.學生的思維重形象、輕抽象,更喜愛可視化的認知素材,情境創設法能夠滿足這一教學需求.因此,在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過程中,教師的當務之急是落實激趣工作,根據具體的數學題,結合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創設直觀的情境.如利用實際物品演示題目中的數量變化,或者是利用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化材料,模擬與題目有關的真實場景,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使數學題由抽象轉變具象,從而誘發學生的審題興趣.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一課中,學生經過基礎性學習,已經認識了6~10,并掌握了相關的加減法算理.因此在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時,教師可設計一道加減混合的綜合習題:有兩張桌子,左邊的桌子上有4碗面,右邊的桌子上有6碗面,來了8個人,每人吃了一碗面,還剩下多少碗面?由于習題的內容稍顯復雜,所以學生的審題興致都比較低迷,教師立即利用學具創設情境,將10個小圓片學具,分成兩堆粘在磁性黑板上,左邊粘4個、右邊粘6個,同時對學生說:“同學們請看這兩堆小圓片,它們就相當于題目中兩個桌子上的面,請大家分析題意,思考一下要想求出剩了幾碗面,必須先知道什么的數量?”直觀的情境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經過踴躍地審題討論,學生反饋:“要想算出剩余的碗數,必須先知道一共有多少碗面,再用總數減去8個人吃掉的數量.”教師:“非常好!那么該怎樣列式呢?直接用其中一張桌子上的碗數,減去8行不行?為什么?”學生:“不行,因為兩張桌子上的面是分開的,先求一共的數量要用加法,再求剩余的數量要用減法,所以列式為4+6-8=2(碗),還剩下2碗面.”在直觀情境的帶動下,學生就主動地參與了審題探究,獲得審題能力的初步培養.

(二)重點引導讀題,促進學生對題意理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適用于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讀題是審題的起點,學生對題意的理解和判斷,都要通過讀題來實現,如果學生讀題時粗心大意,那么極容易對題意出現認知偏差,更遑論高質量地審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審題能力的培養,教師必須重點引導學生讀題,如讓學生以適宜的速度,輕聲、仔細、反復地閱讀題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同時啟發學生一邊讀題、一邊思考,認真地推敲題目的語言,防止學生對題目內容一眼帶過,使其掌握正確的讀題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對題意的理解,逐步提高審題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一課中,教師出示了一道練習題:苗苗有8本故事書,比小明少5本,小明有多少本故事書?這道題涉及“誰比誰少”的問題,學生在審題時稍不留神,就會算成“8-5=3(本)”,所以教師可以先范讀一遍題目,而后引導學生自主讀題:“同學們,請大家模仿老師的語速,小聲地讀幾遍題目,并用自己的語言,把題意表述出來.”學生讀題后反饋:“題意是已知苗苗有8本故事書,數量比小明的少5本,那么反過來說,就是小明所擁有的故事書數量比苗苗的多5本,題目的未知量是小明的故事書數量.”教師:“大家對題意的解讀真透徹!那么這道題該采用哪種運算呢?為什么?”學生:“采用加法運算,因為根據題意可知,苗苗和小明的故事書數量之差,是5本,小明的又多于苗苗的,所以列式為8+5=13(本),小明有13本故事書.”教師追問:“同學們認為在讀這道題時,對哪句話最容易出現理解偏差?該怎樣避免?”學生:“‘比小明少5本最容易出現理解偏差,一看到‘少的字眼,就會想當然地用減法.”要想避免這種失誤,做題之前必須細讀題目,結合整體來推敲題目的字、詞、句.這樣學生就意識到讀題的重要性,養成認真讀題和審題的好習慣.

(三)標記關鍵信息,降低審題難度

學生之所以會覺得審題很難,主要是因為部分題目的內容具有一定的誤導性,學生經常會受到無關信息的干擾,難以厘清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有時還會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解題的正確率將無法得到保障.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不僅要讓學生會“讀”,還要讓他們會“記”,做標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審題方法,也被稱為“圈讀審題法”,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地提取題干信息,使其免受迷惑和誤導.因此,在基于審題能力培養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讀題的同時,勤于動筆,標記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包括限制條件、重要數據等,而后再推理數量關系,從而大幅度降低學生的審題難度.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混合運算”一課中,教師所設計的練習題如下:文具店里有8盒鉛筆,每盒的數量一樣多,賣出36支后還剩20支,原來一盒鉛筆有多少支?大部分學生看到題目都會感到一頭霧水.因此,教師在審題環節,可以設問指導:“同學們,這道題中的數據有點多,請大家一邊讀題,一邊看看有哪些重要的條件和數據,并用筆把它們圈出來.”學生標記后反饋:“8盒鉛筆”“一樣多”“賣出36支后還剩20支”“原來”等,都是題目中的關鍵信息.教師:“做得好!那么結合這些關鍵信息,大家還有什么發現?”學生:“根據‘賣出36支后還剩20支能知道原來的鉛筆總數是‘36+20=56(支),結合‘8盒鉛筆‘一樣多可知這56支鉛筆,是被平均分在8個盒子之中的,‘原來一詞表示這道題求的是最初單盒鉛筆的數量.”教師:“非常正確!這道題用混合運算的方法,該怎樣列式解答?”學生:“先求鉛筆的總數,再求單盒的數量,即(36+20)÷8=56÷8=7(支),原來一盒鉛筆有7支.”這樣通過應用圈讀審題法,學生就能“精、準、快”地獲取題干信息.

(四)引入圖表工具,輔助學生自主審題

學生在自主審題的過程中,經常會對題目內容缺乏直觀的感知,無法挖掘題目的本質,導致在解題時舉步維艱.圖表工具是審題的“好幫手”,對于學生來說,圖表具有簡明易懂的特點,它比文字更形象,更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與此同時,新課標也提出:“要培養學生運用圖表描述和分析問題的習慣.”借助圖表開展審題,是基于幾何直觀的科學教學手段,能夠使審題變得輕松、高效.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審題能力時,教師應該引入圖表工具,指導學生根據題目的語言描述列出表格、畫出圖式,以圖表模擬題目情境、展現數量關系,促使學生建立數與形之間的聯系,明晰解答題目的思路,從而輔助學生的自主審題.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中,教師設計了一道應用題:某家水果店進貨時需要核對數量,每箱蘋果有4排3列,求一箱蘋果有多少個?若進貨13箱共有多少個蘋果?這道題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主要原因是部分學生缺乏生活經驗,難以理解“蘋果4排3列”的實際情境,教師就可以布置一個圖表繪制任務:“同學們,請大家在方格紙上,橫著數出4排,豎著數出3列,圈出一個大的長方形,并在每個方格里畫一個‘○,把它們想象成蘋果,再思考求問題.”學生繪圖并觀察后回答:“從圖來看,一箱蘋果的數量是4×3=12(個),用表內乘法就能解決.現在方格紙上畫的是一箱蘋果的數量,進貨13箱就要用單數乘份數,即12×13=156(個),所以進貨13箱是156個蘋果.”這樣在圖表工具的輔助下,學生的自主審題能力就能穩步發展.

(五)探尋隱含條件,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

為了考查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很多題目中都會設置隱含條件,這些隱含條件就像是“障眼法”一般,暗藏在題目的細枝末節之中,如果學生缺乏敏銳的洞察力,就難以發現題目中的“玄機”,而隱含條件往往又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的題目,引導學生對題目的含義和現有條件,展開縝密的邏輯分析,挖掘那些不易被察覺的隱藏信息,避免學生誤入題目的“陷阱”,以及盲目地下筆答題,從而使學生對題目的理解更加充分,切實鍛煉學生的審題能力.

結 語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教學目標,落實這項任務,有益于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強化學生的解題信心.教師應該根據不同數學題目的特點,創設直觀情境,誘發學生的審題興趣,重點引導讀題,深化學生的題意理解,采用標記關鍵信息,繪制圖表等手段,輔助學生自主審題,同時帶領學生探尋題目中的隱含條件,使其把握解決問題的要點,從而助力學生全方位地突破審題障礙,使其數學審題能力得到高效培養.

【參考文獻】

[1]劉恒悅.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培養途徑探究[J].理科愛好者,2023(4):137-139.

[2]王貴生.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路徑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24):62-64.

[3]黃少霞.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18):144-146.

猜你喜歡
審題能力培養策略小學數學
如何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芻議
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
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
高中體育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
巧設任務,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借鑒陶行知思想,小議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
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