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轉向:政治性、知識性和生活性的變遷

2023-04-19 21:29朱國華董新穩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23年10期
關鍵詞:政治思想教育

朱國華 董新穩

(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13 )

新中國成立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經歷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階段(1949-1977)、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階段(1977-1984)、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化階段(1984-1987)、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階段(1987-2005)、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獨立發展階段(2005-)等階段[1],基本適應了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建設、改革開放的不同發展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轉變和國家發展重心的轉移,思想政治教育也與時俱進出現了政治屬性、價值屬性和發展屬性三次理念轉向,對應著政治性、知識性和生活性的三次發展變遷。

一、新中國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轉向

在政治上爭奪領導權、在經濟上注重控制權、在思想上引領話語權,這是馬克思主義工人運動和革命運動的經驗總結。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提出了“以徹底的理論說服人、以批評的方式團結人、以有效的載體影響人、以深刻的實踐感化人”等經典方法,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方法基礎、群眾基礎。隨著“時間間距”“空間間距”“語言間距”“科技間距”等歷史變遷[2],客觀社會環境尤其是現代化的轉型帶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轉向,新中國成立以來至少經歷了政治性、知識性、生活性的三次轉向。

(一)政治性: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險惡的國際環境和嚴峻的國內局勢,基本上保留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特征,在形式上注重群眾運動式,在范圍上注重全覆蓋,在導向上注重統一性。1929年古田會議確立無產階級思想建軍建黨、延安整風清除教條主義、土改整黨的“三查”“三整”等整黨整風均突出政治教育的作用。這與革命戰爭年代的時代特征密切相關,強調政治性更能凝聚人心,強化政治服從意識,提升組織運行效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較好地發揮了作用。

穩定國內局勢和鎮壓反革命運動(1950-1951)為恢復國民經濟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朝鮮戰爭(1951-1953)的爆發不僅迫使中國直接軍事參與,而且誘使中央政府更加重視政治作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以經濟為中心的政策調整。與此同時,中國大陸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1951-1952),強勁有力的政治導向很快整頓了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為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掃除了障礙,同時也為過度依賴政治導向產生了誘導。

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6)在較大程度上將國家重心轉向經濟社發展,加速推動了落后農業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轉變。在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面,借鑒蘇聯經驗依靠國家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首先保證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基本建設;在農業手工業合作化方面,引導互助組、合作社、高級社中出現政治動員急躁冒進苗頭;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方面,通過合營、統購統銷、和平贖買等方式順利實現社會主義改造。其中,政治性成為當時各項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特征,也為新中國各項工作順利完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隨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曲折探索中,政治性得到不恰當的突出甚至過度強調,對社會主義建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知識性: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

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國家經濟社會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社會治理理念隨之發生變化,思想政治教育開始回歸學科職能,并逐漸開始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職能是“以育人為本”。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和社會環境的持續變化,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突出知識性即回歸學科本身的教育功能,體現學科內在的思想引領。

1979年4月,《做政治思想工作要講科學性》一文率先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規律,對以往工作過度強調政治性提出了新的想法。1980年8月,《光明日報》明確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科學,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設置的理念創新。1983年7月,中共中央明確高??梢蚤_始增設政治工作專業或干部進修班;隨后教育部確定學科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專業為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性轉向的最關鍵一環。1987年9月,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1996年9月,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開始培養博士士研究生。

1984年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獲得快速發展,從本科到碩士,到博士,再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升為一級學科,越來越重視學科體系的構建完善,不斷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知識。此后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注重知識邏輯體系上的完備性和時代性,在范圍上注重針對性和關聯性,在導向上注重有效性和實用性。

隨著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了大中小學生全員覆蓋、上下聯通,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也重點放在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和重點群體上。知識灌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教育成為各級各類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和主要方式。至200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定位時,依然表示“思想政治教育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培養人們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科”。隨著教材完善、學科建設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方式也從單向知識灌輸向互動教學、實踐教學、互動教學等多元化方式發展,整體上較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一批批合格建設者,發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領、政治引導、人生引路作用。

(三)生活性: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

改革開放經過政策性開放、制度性開放、發展性開放、全球治理性開放等多個階段,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后,社會分層分化開始加速,多元思想、多種環境、多樣經歷開始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為苛刻的挑戰。獨生子女二代、互聯網思維、全球化浪潮等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加速啟動新的轉向,重申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職能是“以育人為本”,越來越強調個體差異性,越來越突出個人發展性,越來越重視在生活中創設教育載體,讓學生先成為一個現實的良好公民,再成為一個體格健全、思想健康、意志堅定的人,并能夠投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理論離現時代越遙遠,越容易出現“時間間距”的信仰困境,但是依靠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解釋現實、分析問題、解決困難,就能夠不斷鞏固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繼續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其要求就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從教材中走到生活中。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官方語境下以政策文本和學術成果等形式展現,是小眾化的思想產物,其與社會大眾存在著“語言間距”的認知困境。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一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方面,語言表達的通俗化、傳播載體的社會化、領導人的通俗金句越來越成為解讀國家大政方針的廣泛認知,積累最廣泛的社會共識。中國共產黨曾經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上遭受過挫折,最終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找到了“實事求是”這一精髓,將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同中國現實緊密聯系起來,盡力消除“空間間距”的負面影響。

未來的可知性與不可知性同樣是困惑各種理論學派的核心難題,“宿命論”“因果論”“隨機論”“不可知論”等始終無法消除認知困境。正是以生產工具為核心的生產方式不斷發展變化,“科技間距”的工具困境也在不斷地引起大眾的現實困境;馬克思主義不但將實踐引入哲學,強調無產階級在有限的認知階段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改造世界,而且通過科學進步去積極認知世界,通過公眾世界觀的進步引起價值觀的升華,進而樹立更加積極的人生觀。

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屬性、思想屬性、教育屬性,是一個以認知教育為渠道、思想引領為方向、政治信仰為目的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過程。特別片面強調其中一個功能極容易導致錯位,但不同發展階段必然有功能需求重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屬性更加鮮明、思想屬性要求更高,但適應新形式的發展要求,必然需要更加突出教育屬性,在定位上表現為“四個親近”,在內容上表現為“四個價值”,在方式上表現為“四個兼顧”。

(一)思想政治教育擔負培養“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

一是要“親近歷史與時代”。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社會主義有五百年的歷史積淀,馬克思主義有一百七十余年的歷程,新中國有七十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等歷史經驗,讓每一個“時代新人”走進和親近歷史,才能正視我們所處的新時代,才能認清“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讓每一個“時代新人”了解當前國際局勢以及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才能夠進一步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識,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二是要“親近理想與生活”。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認為:“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世界觀和價值觀(道德觀)是自古以來確立人生觀的前置條件,習近平總書記以個人奮斗的幸福觀激勵青年一代,既要關注眼前的生活,更要堅定內心的理想,而貫穿其中的是奮斗?!靶腋6际菉^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薄靶聲r代是奮斗者的時代”,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時代新人”的諄諄教誨。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將習近平的奮斗幸福觀融入課堂,更要融入青年學生的生活之中,融入青年學生的理想之內[3]。

三是要“親近老師與學生”?!坝H其師、信其道”,是辯證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教師主體的單向灌輸,也不是學生主體的需求供給,而是思政教師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這必然要求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情懷要深,內心深藏家國情懷[4];思維要新,善于掌握最新科學思維和科學知識解釋現實問題;視野要廣,以歷史的、國際的、細致的視野解讀現狀與趨勢;自律要嚴,自覺弘揚主旋律,積極傳遞正能量;人格要正,飽含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要讓青年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思維、履行新使命,在老師的肩膀上奮起飛翔,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繼起者和傳承者[5]。

四是要“親近基層與現實”?;鶎邮乔嗄赍憻捄统砷L的廣闊平臺,了解中國的現狀與未來必然要求青年學生走進基層與現實,各高校也相繼推出了暑期社會實踐、第二課堂、第三課堂至第四課堂、掛職鍛煉、問卷調查等多種實踐平臺,為青年學生帶著問題訪中國奠定了良好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勉勵青年學生到基層和人民群眾中去,尤其是在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群團組織要堅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層,青年學生扎根中國大地,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读暯降钠吣曛鄽q月》真實再現了習近平在陜西延川梁家河的七年歲月。七年知青生活,讓習近平總書記完全能夠回答好、解決好“當代中國之問”,正是由于通過親近基層與現實而實現了感情最深、國情最清、積淀最實。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培養“六有”青年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養一批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更重要的是激發教師群體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營造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良好環境,培養一批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的‘六有’青年學生。

一是強化信仰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樹立理想與追求。信仰教育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需要,更是青年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需要。社會主義五百年后,依然是資強社弱格局,同時伴隨著百年來中華文明的式弱,青年學生面臨中國發展的認知困境。認識資本主義包圍圈中的社會主義中國和中華文明舊址上重生的新中國,是引導青年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必經之路。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由西向東(由歐入亞)和十月革命由北向南為深陷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壓迫的中國送來了新的救亡圖存方案。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等艱苦卓絕的奮斗階段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識近代以來中國發展歷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是引導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二是強化價值觀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增強擔當與作為。延續數千年的儒家傳統文化特別強調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擔當。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根植中華民族優秀核心價值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前從小學到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尤其是課程體系改革中不斷增加經典傳統文化篇章,進一步強化青年學生與祖國同行、與未來同向的意識。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青年學生認同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晰國家層面的發展追求,清晰社會層面的治理追求,辨晰個人層面的價值追求;通過日常生活中認同、踐行、弘揚,強化為內心的價值觀理念。

三是強化生命觀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積淀品質與修養。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在育人,首先是培養珍視生命、正視生命的觀念,追尋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人生,在生活中注重個人品質積淀,注重個人修養提升。理解并認同生命的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界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家庭和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其次是培養發展的理念,正確認識個人發展、社會發展、國家發展以及世界發展的辯證關系,通過知識學習、技能學習、思想學習等,能夠在社會中明確自己的方向、樹立自己的目標、踐行自己的奮斗,讓人生的價值體現于奮斗的人生。

四是強化歷史觀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積極投身民族復興。歷史觀是個人確立人生方向的指導思想,是意識形態的核心內涵,關系人心聚散、國家興亡和民族興衰。不斷加強唯物史觀教育,要增強青年學生客觀看待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熱愛自己國家的歷史、認同中國共產黨奮斗史,豐富歷史知識,增強歷史底蘊,摒棄歷史虛無主義,抵制消極歷史主義。一方面,要鞏固和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和意識形態陣地建設,積極而細致地普及唯物史觀的觀點、方法、立場,讓青年學生逐漸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另一方面,要對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地區的新現象、新趨勢及新問題,作及時深刻地分析解讀,引導青年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進一步鞏固唯物史觀的認同。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八個統一”和四個兼顧

2019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政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這“八個統一”的要求體現于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政課改中即為“四個兼顧”。

一是“兼顧知識性和價值性”。從核心導向上看,政治功能教育被知識體系教育取代,知識體系教育被生活體驗教育取代,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突出并未弱化政治功能和知識教育功能,反而提出了更高要求[6]。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通過貫穿生活始終的教育載體引導青年學生樹立價值認同,更要在此基礎上初步完善馬克思主義的知識體系,充實青年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不斷提升青年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推動知識儲備轉化為價值認同、價值認同轉化為理想信念。

二是“兼顧生活性與實踐性”。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變化,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日益豐富,從單一教材到紅色教育基地,從主題教育活動到社會實踐教育,從生活場域到網絡空間,思想政治教育陣地伴隨著青年群體的游走而覆蓋更廣泛、涵蓋更全面。通過課堂教學及微課、網課、慕課等形式創新實現了知識教育創新,通過教育基地合作和實踐品牌創設實現了實踐教育創新,不僅僅要解決宏觀歷史的解釋問題,更要解決現實生活的解讀問題。需要青年學生一面走進歷史,認可對歷史的官方概述;一面回到現實,認可國家對社會治理的解決方案,真正形成教材內外一致、心靈內外一致的生活體驗和認知。

三是“兼顧灌輸性和體驗性”。社會環境(生產方式)改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進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和內容,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與時俱進。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通過主渠道完成思政課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灌輸①,同時要通過第二課堂(社團實踐等)、第三課堂(實踐教學)、第四課堂(網絡課堂)等實現主陣地的實踐體驗。最重要的是,要實現知識灌輸與現實體驗的一致性;單純地灌輸往往導致教條主義的迷信,單純地生活體驗往往導致歷史虛無主義的迷失。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適應載體的變化,而且要適應場景的變化;不但要適應內容的更新,而且要適應代際的更新。

四是“兼顧傳統性和時代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需要追根溯源,講清楚基本原理;而且要與時俱進,講明白時代精神,當前尤其是精準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方面,要運用新技術,創設新平臺,編排新微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重點解答青年學生的時代之問;另一方面,維系傳統之根本、貫穿歷史之脈絡,需要充分運用“兩微一端”“學習強國”“易班”“微信平臺”“網上黨課”等載體,以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歷史素材延續傳統經典的解讀,讓歷史具有時代色彩。

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策略

時代是思想的旗手,實踐是理論的來源。思想政治教育五個階段、三次轉向突出地表現在思政課程改革上,思政課程一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先后歷經“85方案”“98方案”“05方案” 和“17方案”,課程體系隨著時代變遷而變化。與此對應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改進主渠道德育模式,豐富第一課堂的形式;不斷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從課堂到社團、從校園到鄉村、從線下基地到線上平臺;不斷貼近青年學生的身心,從課本教材到展覽現場、從紅色經典到熱劇大片、從校園到宿舍、從歷史到生活;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突出青年學生的發展屬性,特別強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對人的發展作用。而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都圍繞著青年學生的發展,圍繞著生活感受力、思想引領李、政治認同力和教育感染力。

(一)突出青年學生的需求,體驗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感受力”

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生活化,需求就是教育,服務就是引領。高校學生的最大需求就是明確的人生規劃、健康的心理狀態、強烈的求知欲望和不竭的前進動力。高校應遵循不同專業學生一般發展規律,通過職業規劃培訓、朋輩團組服務、個性平臺供給等加強職業教育的針對性,讓青年學生樹立積極的發展目標。通過建立健全心理輔導體系,系統開展心理輔導、心理矯正、心理救助,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心理輔導,摒棄“有病才輔導”的心理偏見,聚焦高校特色和學生群體特性開展集體心理咨詢、個別心理咨詢,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內心轉化和心理成長。通過行業高端論壇、人才需求、企業參觀等知識技能需求前置,讓學生清晰地了解大學的知識體系任務和未來專業行業的態勢需求,激勵青年學生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輔以一定強度的專業競爭和課業壓力。通過價值觀引領和常態化思想政治教育,讓青年學生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奮斗的幸福觀,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二)開闊青年學生的視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領力”

青年時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趨于穩定的關鍵階段,是人生的拔苗育穗期;青年學生的視野決定了人生的范圍,青年的格局決定了人生的高度;高校不但要在專業知識上讓青年學生熟知學科領袖和名家大師,而且要讓青年學生了解歷史重大思想和前沿思想,萌發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奮斗的理想信念[7]。在個人品行修為方面,注重“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培養過硬的個人素養。在個人生存發展環境方面,能夠立足現實,向善向上,在深化改革進程中做前進的一份子,在全面創新進程中做前行的微力量。在個人所處歷史時代方面,能夠清醒地看到新時代以來的砥礪前行、新世紀以來的奮發有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艱辛探索、近代以來的多難興邦、全球歷史中中華民族的沉浮悲喜;能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盡力展示個人聰明才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明確青年學生的使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認同力”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使人成為人,其次使人成為有用的人,最后使人成為民族和國家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層特性要求青年學生不僅關注自身發展、關注行業發展、關注國家發展,更要關注自身的使命;思政課程也要在成長服務供給同時,漸進式增加使命教育。一是增強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通過社會主義五百年歷史教育以及當前社會主義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角色定位,努力引導青年學生理解社會主義制度生命力,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命力。二是增強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教育,通過中國共產黨近百年歷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歷史,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近代以來百年未有之變局和民族復興的現實意義。三是增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自信,通過五千年中華民族史、人類歷史、自然史的教育,努力引導青年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的自身特征和一以貫之的精神內核。四是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教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講清楚人類社會發展中最偉大的思想歷程,講明白馬克思主義在哲學史(思想史)上的地位,講透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成果,當前尤其是要講準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真正實現青年學生的政治認同[8]。

(四)激發青年學生的情感,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教育,又是情理學識的教育感染,更是人格傳承、人品踐行、人性剖析的心學,正是“以徹底的理論說服人、以批評的方式團結人、以有效的載體影響人、以深刻的實踐感化人”的真實寫照。一是要正師風,傳承現代知識分子的風骨,對內保持內心純潔和高尚,對外善用社會實踐的能力和手段,將共同理想和遠大理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要善為人,既保有對積極者的外部支持,也胸懷對迷茫者的及時指導,更切實救贖沉淪者的精神偏離,在激勵中深藏敬畏,在勉勵中夾雜鞭策,在責歷中傳遞教誨,讓青年學生感受到人生成長道路上的曲直邊界。三是要共成長,在共同的生活經歷中分享成長的收獲,例如系列主題教育、系列紀念日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儀式感較強的形式載體中以豐富的現實感染學生,以人、物、史、實等成長經歷教育感染青年學生在未來成長歷程中行穩致遠[9]。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現實教育。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需要適應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轉型和轉向,更加關注青年學生的“生活世界”,也更加關注現實生活中青年學生;更加適應青年學生的“話語情境”,也更加注重傳統話語的與時俱進、融入青年學生;更加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也更加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實現青年學生的“初心”,真正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由突出政治、強調思想到注重教育的轉變,真正實現一切為了人的發展。

[注 釋]

①馬克思主義的灌輸理論是中性詞,早在1844年,馬克思恩格斯在討論《〈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時即明確了先進理論需要通過灌輸讓無產階級形成廣泛認同,1902年列寧針對當時俄國工人運動中的自發論,結合馬克思恩格斯相關描述,提出“工人自能自發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社會民主主義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

猜你喜歡
政治思想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題解教育『三問』
思想與“劍”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政治不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