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流域紅色基因中的創新元素探究

2023-04-19 21:42牛曼冰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沂蒙精神

牛曼冰

(濟南職業學院 計算機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3)

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誕生地,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在這里孕育、發展并傳承至今,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堅定了文化自信,是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加強文化交流、推廣的核心要素。

同時,創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的階梯,是引領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強大支撐。習近平同志強調:“歷史證明,成功從不屬于滿足現狀、因循守舊之輩,而是更加眷顧勇于創新、敢于實踐的人。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決定于實施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因此,“十四五”規劃和二十大報告中都強調 “必須將全領域創新發展作為最終建成科技和制造業強國的核心動力”,再次闡明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現在乃至將來國家興盛不可或缺的強大助推力量。

一、挖掘和傳承黃河紅色基因中的創新元素具有現實性和必要性

以愛黨愛國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和創新發展為首要的改革進取精神是實現偉大復興的寶貴財富和力量之源。而紅色基因是民族精神、改革精神的集中體現,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建立和建設國家、創造全新歷史的珍貴記憶,承載著中國革命的崇高理想、勇于創新和不懈奮斗的精神。紅色基因不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具有普遍意義,又歷久彌新、與時俱進,在和平建設和改革發展時期也具有永恒的價值。

其中,黃河流域作為中國共產黨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源地之一,紅色文化在黃河優秀傳統思想的滋養下萌芽、生根、成長,反過來又豐富、提升了黃河文化的底蘊和范疇,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內涵豐富的黃河流域紅色基因[1]。2021年9月,黨中央批準將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等誕生于黃河流域的偉大精神,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的第一批精神譜系,使其作為凝聚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法寶,永遠綻放時代光芒。因此,為了切實加強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思想和實踐體系的構建力度,非常有必要深入挖掘黃河流域紅色基因中蘊含的在創新創業方面的思想觀念、奮斗精神和實踐方法,尋覓我黨我軍艱苦創業的歷史根脈,探索民族文化與黃河流域紅色基因的內在聯系,從而最大程度上發揮黃河流域紅色基因的時代價值,教育和鞭策全體中華兒女,開拓創新、勇于實踐,完成歷史賦予的偉大使命,為國家的振興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延安精神”中蘊含的創新元素

延安時期是中國革命事業的歷史轉折點,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我黨在延續北伐精神、井岡山精神和長征精神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將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擁有獨特價值觀、成熟穩定的延安精神。它在革命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在戰爭的血與火中得到淬煉和升華。其中最能體現 “延安精神”特征的創新元素包括:

(一)思想路線創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實事”是指所有客觀存在的事物,“求”就是調查、分析與研究,“是”指事物之間的內部聯系和普遍規律。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依據不斷變化發展的客觀實際,打破主觀刻板印象和經驗思維桎梏,持續更新思想觀念、改進思維模式,真正把握住了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進行了“農村包圍城市”“游擊戰略戰術”“黨指揮槍”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創新。為了宣傳推廣、營造實事求是的氛圍,我黨在延安進行了歷時三年的整風運動,使全體黨員深入學習了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辯證法,并對“三風”問題進行了徹底的整頓,讓調查研究的風氣發揚光大,充分踐行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敖夥潘枷?、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今后我黨和新中國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一直展現著最為旺盛的生命力,引領中國革命不斷走出困境,取得輝煌成就,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

(二)革命政權創新——“陜甘寧抗日根據地、三三制政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陜甘寧抗日根據地,橫跨陜西、甘肅和寧夏三省,面積約十三萬平方公里,人口二百余萬。她是取得抗日戰爭最終勝利的穩固的“大后方”,也是無數革命人士和進步青年心中向往的“紅色圣地”。在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黨中央為了最大程度上團結各抗日階級、階層,動員和組織最廣大人民進行抗戰,在充分總結抗戰以來根據地政權建設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1941年5月,由中共中央批準、陜甘寧邊區中央局頒布的《陜甘寧施政綱領》,開創性地提出并實踐了“三三制”政權組織模式,即在政府工作人員和民意代表的名額分配上,代表貧農和無產階級的共產黨員、代表小資產階級的非黨左派進步人士和代表開明紳士和中等資產階級的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2]。這種根據地政權的組織創新,可以最大程度地獲取中間勢力的支持,打擊頑固和反動勢力,極大地促進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抗日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成為了當時中華大地上最受人民歡迎和擁護的民主、廉潔、高效、有朝氣的政權組織模式。

(三)黨建理論創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延安時期,當時的陜甘寧邊區交通閉塞、物資緊缺,還處于日偽軍的全面封鎖之中,一度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困難。中國共產黨大力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帶領邊區軍民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和精兵簡政運動,在工、農、牧、運輸等各經濟領域廣泛實行軍民合作、互幫互助的勞動模式,以三五九旅官兵將南泥灣改造成為“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為代表,邊區所有干部、戰士和群眾,都投入到各類生產活動的熱潮當中。幾年光景,邊區耕地面積增長近八成,糧食產量是原先的四倍,棉花產量和牲畜數量增長了近三倍,使得糧食、經費逐步實現了自給有余,為抗戰的最終勝利提供了必需的物質保障。自此“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也始終激勵著全黨和全國人民昂首跨過一道道艱難險阻,獲得一次次偉大的勝利。

(四)戰略戰術創新——“游擊戰略”

早在1930年,毛澤東同志依據井岡山斗爭前期所發生的大小戰斗經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 總結與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成為了紅軍不斷打敗強敵,擴大并鞏固根據地的制勝法寶??箲鸪跗?國民黨正面戰場頻頻失利,大片國土淪喪。為保家衛國、打擊日寇,毛主席又在充分調查研究敵我力量對比,并在總結和凝練紅軍時期作戰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確立和提升游擊戰爭理論,歸納并推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樣完整、易懂、樸素的游擊戰作戰原則;采用具有高度的組織紀律性、靈活機動性、突然襲擊性、主動進攻性和因地制宜性為特點的作戰形式;廣泛發動人民群眾參與抗戰,依托抗日根據地大力發展麻雀戰、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圍困戰、伏擊戰等游擊戰術。以一次次作戰勝利,使全國抗日軍民逐步意識到游擊戰不僅僅是當時打擊日寇的最適合的戰術體系,更是凝聚國民意志、團結所有抗戰力量的一種有效戰略。通過積小勝為大勝,不斷地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提升自身的士氣、戰斗能力和裝備水平,為獲取最終全面勝利奠定了人力和物力基礎[3]。因此,游擊戰略在古今中外的軍事理論中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戰爭實踐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延安時期勇于創新精神的光輝體現,成為推動中國革命走向最終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由此可見, 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共產黨人以創新精神和不懈努力將馬克思主義偉大思想與中國革命的斗爭實踐相結合,確立了蘊含著最強凝聚力、組織力、戰斗力、感召力和動員力的延安精神,作為全黨上下普遍踐行的思想方法和行為選擇。它指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承載著廣大人民的利益訴求,體現了黨政軍民英勇奮斗、戰勝強敵的堅定意志,成為取得全國勝利,以致今后所有彪炳史冊的偉大成就的必然原因。

三、“太行精神”中蘊含的創新元素

在14年救亡圖存、浴血奮戰的抗日戰爭中孕育出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它來源于中華民族為國家存亡、民族復興、世界正義而戰的精神覺醒和中華兒女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鋼鐵意志,是樹立在華夏大地上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

“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痹谌婵箲鸨l的中華民族存亡之際,由紅軍改編而成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分批東渡黃河奔赴華北抗日前線,在不斷進行反擊日本侵略者的戰斗中,創造性地建立了晉冀魯豫、晉察冀、晉綏等抗日根據地。他們戰斗在全民族抗戰的最前沿,開創了深入敵后、發動群眾的全新抗戰局面,為奪取中國抗戰最終勝利、譜寫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太行山地區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是抗日戰爭主戰場之一。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和太行兒女面對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英勇頑強、堅韌不屈、艱苦卓絕的斗爭,付出了巨大犧牲,孕育了偉大的太行精神。它集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和太行兒女在極其艱苦條件下,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斗爭意志,大膽創新、開拓進取的奮斗品格,寧折不彎、凝心聚力的民族氣節,團結友愛、無私奉獻的合作精神。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先烈英模成為太行精神的締造者與榜樣。無論是百團大戰的指揮者彭德懷,縱橫太行、殲敵無數的劉伯承和鄧小平、晉察冀根據地的創建和領導者聶榮臻、為國英勇捐軀的左權將軍、回民抗日義勇隊的馬本齋和母親、婦孺皆知的小英雄王二小等[2],他們前赴后繼、敢于創新、打擊日寇、雪洗國恨家仇的種種事跡,都成為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太行精神的生動體現。太行精神也蘊含著豐富創新方面的元素,包括:

(一)面對困難時的“錚錚鐵骨”和“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

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太行軍民秉持堅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堅韌、堅守、堅強的斗爭意志,始終代表太行精神的風骨,也是艱苦奮斗、不斷創新、開創局面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支撐。在戰略防御階段,華北地區大半淪陷,亡國論調甚囂塵上之時,我太行軍民誓死不做亡國奴,在黨的領導下挺身而出,為民族的獨立和勞苦大眾的福祉與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殊死搏斗,并創造性地建立了敵后抗日根據地,成為前線八路軍指戰員時刻依靠的堅實后盾。在戰略相持階段,日本法西斯對太行地區實施了“三光”“蠶食”“囚籠”等政策,冀中等根據地淪陷敵手,而此時國民黨頑固派也大搞經濟封鎖和反共摩擦,加之遭遇到百年難見的天災,太行根據地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局面。我八路軍一面鞏固和擴大地方武裝,并將部分主力部隊化整為零,建立敵后武裝工作隊,堅持分散的游擊戰爭,靈活運用“麻雀戰”“地雷戰”“地道戰”等戰法,在敵后不斷的騷擾和打擊敵人。剩余主力部隊也善于在運動中尋找戰機,積極作戰,不斷殺傷敵有生力量,直到戰略反攻階段獲得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踐行了“錚錚鐵骨”和“靈活多變” 的真正含義。

(二)“包容務實”的創業作風和“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

中國共產黨一直強調戰勝日寇的核心要素是充分動員各種力量、組織和武裝群眾進行全民抗戰。太行根據地在發展過程中,全體黨員干部都秉持全心全意踐行黨的路線方針,大公無私、密切聯系群眾,堅持調查講實情、溝通說實話、為民辦實事的原則。特別是在1941年至1943 年,八路軍總部響應延安的號召,以強大的魄力、定力和耐力,帶領廣大軍民開展了大規模的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一面精兵簡政、節衣縮食;一面勇于開拓、生產自救,從將軍到士兵,紛紛開荒種地、紡紗織布、發展工業生產、賑災扶弱,與根據地人民同舟共濟,共度時艱,徹底打破了日寇、國民黨頑固派和自然災害“三面夾擊”所帶來的困難局面。太行時期打造的軍民、干群關系是真正的“魚水之情”,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包容務實”的創業作風和“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也成為了太行精神的根本體現。

一部艱苦卓絕的抗戰史,就是一部血淚書寫的英雄史。在巍巍太行的深山峽谷間,惡劣險峻的自然條件和殘酷的斗爭環境,賦予了太行軍民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的核心特質。而他們造就的太行精神,是我黨的優良品質、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與偉大抗戰精神融合的具體體現,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會永遠發揚光大。

四、“沂蒙精神”中蘊含的創新元素

沂蒙精神是黃河流域和山東大地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標識之一,是齊魯優秀傳統文化與戰爭實踐融合、提煉、鑄就而成,是各個歷史時期一次次偉大的思想升華,是沂蒙人民不斷開拓創新結出的碩果。

在革命戰爭時期,沂蒙山是華東局、山東分局、山東省政府、八路軍一一五師、山東縱隊、第一縱隊、山東省軍區等黨政軍領導機關長期駐扎之地;許多黨和軍隊領導人,也曾在這里戰斗和生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沂蒙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開拓擔當、浴血奮戰,開創了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中沂蒙精神的精髓就是開拓創新,貫穿于整個精神的誕生、發展和成熟的全過程,是推動沂蒙地區打贏戰爭和經濟騰飛的強大動力。具體表現為:

(一)“奮不顧身、開拓擔當”的創新特質

在各個歷史階段,“開拓擔當”一直是沂蒙各級黨組織、人民子弟兵和革命群眾的創新精神、革命精神、責任意識和大局觀念的具體體現。沂蒙精神的萌芽和成長,本身就依賴于不斷地開拓創新。它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齊魯文化的豐沃土壤之中,汲取儒家、道家思想中講仁義、重禮儀、貴名節、頌忠直、崇誠信、求和諧之營養元素,展現了沂蒙人民善良、勇敢、純樸、勤奮的傳統美德。但在近代,他們受三座大山的長期壓榨、剝削和惡劣自然環境的制約,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直到我黨在沂蒙大地早期播撒了共產主義火種,與后期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才覺醒了沂蒙人民對反動統治的刻骨仇恨和對平等、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打造出了其強烈而質樸的階級情感,奠定了厚重的革命基礎,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與沂蒙傳統文化完美的結合?!伴_拓擔當”的特質使得沂蒙革命老區的人民一直保持著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終生的高度政治覺悟,激發出為實現打敗日寇、翻身解放、建設新中國等各階段革命理想而戰斗不息、踏碎苦難、勇攀高峰的強大精神力量。

(二)“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創業作風

在革命戰爭時期,沂蒙精神是老區人民貫徹始終的群體意識,是不斷戰勝敵人的強大思想武器。其中“無私奉獻”充分體現的是沂蒙黨政軍民在創業、發展過程中,嚴格貫徹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并在革命實踐中甘愿拋棄個人、家庭利益,直至獻出寶貴生命的作風品格和犧牲精神。這種“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黨群關系,推動沂蒙人民在偉大的革命戰爭中義無反顧、萬眾一心、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爭相擁軍支前、救治傷員、打擊敵人,涌現出“沂蒙紅嫂”“沂蒙母親”“沂蒙六姐妹”等先進典型。沂蒙人民用最平實的詞匯發出了“最后一口小米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匹縫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的豪言壯語,用口糧和軍鞋供養著子弟兵,用小車把后勤支援推過長江,直至全國革命的勝利,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受后代無限崇敬的革命英雄篇章。

(三)新時代“與時倶進、改革實干”的創新品格

在新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沂蒙精神融入了創新發展觀念和開放競爭意識,成為了推動沂蒙市場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并對克服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虛無主義、利己主義等負面價值觀念發揮著清源、扶正的作用?!芭c時倶進、改革實干”的創新品格不斷鞭策著新時代沂蒙人民解放思想、精益求精、總結經驗、提升品質,始終立于開拓創新的最前沿,成為革命老區克服底子薄、基礎差的初始制約,一舉甩脫貧困地區的帽子,直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走向共同富裕的指導思想和信心之源。幾十年間,迅猛發展的臨沂特色農業、逐步完善的工業和服務業體系、不斷占比提升的非公有制經濟比重、大幅度改善的投資環境和交通等硬件條件,使沂蒙山區從傳統單一的農業大區完成了向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躍進,開創了革命老區走向繁榮的成功模式。

沂蒙精神從革命戰爭的硝煙中走向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一直蘊涵著厚重的紅色文化內涵和豐富的創新精神,是一代代沂蒙人民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崇高理想信念和愛國情懷的凝練和升華,是生死與共、水乳交融的黨群關系的優秀代表,必將作為中華民族的最可貴的精神瑰寶之一,永遠傳承和發展下去。

綜上所述,在當前我國經濟建設水平高速發展,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歷史條件下,對創新理論的探索與實踐,是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和永恒話題。因此,弘揚黃河紅色基因,傳承革命創新元素,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體系都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我們要充分發掘和傳承黃河流域紅色基因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用理論指導實踐、用歷史指引現實,將紅色文化與民族精神、時代風貌三者完美融合,堅定文化自信,指導新一代建設者創新思想的科學性、理論性,成為創新實踐強大的推動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偉大的國家戰略構想,提供強大的信念指引和思想保障。

猜你喜歡
沂蒙精神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沂蒙壯歌》
精神燦爛
韓國漢詩中的沂蒙歷史名人形象研究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以釘釘子的精神打好環保持久戰
拿出精神
描繪紅色沂蒙新畫卷
登臨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