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教育構建“教學做用創”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

2023-04-19 21:42杜福磊侯瑞麗王培義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校企崗位育人

杜福磊,侯瑞麗,王培義

(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450)

進入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促進就業創業創新、推動中國制造和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代責任。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職業教育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緊密對接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優化專業與課程供給,促進職業教育的“專業群”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群”實現無縫對接。

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經過不斷探索,我們提出并實施建構了“教學做用創”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新模式,系統搭建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框架體系,著力培養學生崗位技能、職業發展和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學生的職場競爭力、崗位適應力,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具有一定的探索價值和啟示意義。

一、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的理論政策依據和實施的必然性

(一)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需求改革的必然方向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頒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指出:“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完善評價機制,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委”聯合頒發了《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部署了我國的職業教育全面實施“提質培優”行動。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明確規定:“職業教育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面向市場、促進就業;堅持面向實踐、強化能力;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法律形式將“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技能型社會,弘揚工匠精神,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1],進一步明確了我國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

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旨在積極響應國家人才培養政策導向,力求在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進一步促進高職教育辦學特色的形成,切實提高應用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提升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作出對策性研究和探索性實踐,與“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是高度一致的。

(二)積極應對就業創業的必由之路

隨著工業4.0時代到來,人工智能席卷全球,國家實施了“中國制造2035”“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搶占人工智能時代制高點”等系列重大戰略。一些簡單重復性崗位、工種正在逐漸消失,傳統型崗位面臨著智能化改造,而新工作崗位又在不斷產生,工業、企業“機器換人”已成為時代不可逆轉之潮流。產業、企業發展要升級,人的智能也要升級,肩負培養產業大軍、高技能人才重任的職業教育更要轉型升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職教學生實現成功就業創業的必由之路。

(三)服務地方產業與經濟發展的必然所需

創新驅動、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將在傳統產業提質發展中高位嫁接,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搶占先機,在未來產業孵化和培育中前瞻布局。職業院校必須圍繞區域產業發展辦專業、圍繞企業需求育英才、圍繞地方需要促就業,大力實施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戰略。

二、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內涵與學理邏輯

(一)“教學做用創” 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核心要義

1.總目標要求

“教學做用創”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的總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本位,以“厚德精技”為育人宗旨,緊緊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需求,著力培養學生職業崗位技能和專業創新能力,提升學生職場競爭力、崗位適應力和就業創新創業能力,全方位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畢業即就業”。

2.“五位一體”的具體目標要求

在教學和人才培養實踐中,主要采用分段式組織教學,即前兩年以校內學習為主,實現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完成實驗—實訓—工學結合(跟崗實習);第三年(不少于6個月)以生產性實訓為主,完成崗位實習、實訓—專業教研—畢業設計等環節。教學過程中,堅持“教學做”一體化,“教”的方法根據“學”的內容,“學”的方法根據“做”(動手能力培養)的要求。專業技能需要怎樣做教師便怎樣教,需要怎樣做學生便怎樣學,怎樣教和怎樣學都以該怎么做為中心。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設定上,都要與“崗位需求”和“專業技能證書”融為一體,實現課證融通,實施以賽促學、以考促學、以證代考的教學改革[2]?!坝谩奔磻?將生產性實訓(崗位實習、專業教研、畢業設計)與企業生產環節融為一體,強調在企業真實工作環境中完成企業真實工作任務?!皠摗本褪菍撔聞摌I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以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和“眾創空間”為平臺,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實現教室即職場(車間)、上課即上崗、作業即作品(產品)、實習即工作、畢業即就業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課堂教學改革目標,實現真正意義上“崗課賽證”綜合育人。

(二)“教學做用創”的學理邏輯

“教學做用創”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新模式是一個線性遞進的過程,其實踐程度是不斷加強的,是一個強有力的閉環路徑。其關鍵是通過老師有針對性的“教”引導學生有效的“學”,通過學生有效的“學”然后再去實踐性的“做”;通過“做”加強知識領悟與實踐體驗在實際崗位中的“用”;在“用”中逐步提升到創新創業的“創”。在這個邏輯鏈條當中,新模式逐層深入,效用逐層增強,其價值實現是一個“由認識到再認識”的深化過程,是由理論到實踐、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再到成功實踐的具體提升過程。其邏輯起點是“教”與“學”,邏輯終點是“用”與“創”,中間環節是“做”(即反復實踐),這樣就構成了“教學做用創”人才培養新模式育人體系構建的核心。其中“教”與“學”是基礎,“做”與“用”是關鍵,“創”是目標和結果。三個部分相互關聯,互為前提,全面、系統構成了“教學做用創”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的全鏈條路徑。

三、“教學做用創”人才培養新模式建構的實施路徑與具體舉措

(一)創新管理機制,構建全鏈條教學管理保障體系

遵循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制定“教學做用創”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新模式相關配套的聚集“建設、運行、保障、評價”為一體的保障體系,具體包括九個方面:一是基于產業、專業能力需求和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完善課程體系;二是基于崗位需求和職業能力(崗位證書)培養需要,重構所有專業課內容;三是基于崗位工作過程和生產流程,組織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活動的實施;四是基于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雙創”能力培養需要,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推進“課堂革命”);五是基于“教學做用創”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建設模擬仿真和一體化生產性實訓場所;六是基于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提高需要,打造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七是基于構建新教學模式改革的需要,多舉措促進現代信息化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度融合;八是基于推進1+“X”證書制度,建立“教學做用創”一體化課程評價體系;九是基于配套、激勵、全面、有效的原則,構建全鏈條教學管理質量保障體系等。

(二)深化“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推進人才培養新模式建設走深走實(教、學)

1.打造一支“德技精湛”的教師隊伍

一要優化教師整體結構,制定教學創新團隊、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培養和管理制度;二要發揮學術和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等優秀教師的傳、幫、帶作用,提高他們的教學能力和研究水平,從而在開展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三要制定企業兼職教師管理辦法,增加專業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達到50%以上;四要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訓、掛職實踐,積累 “雙師”實際教學經歷,全面提高實踐教學能力;五要適量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占全部師資的25%),營造課堂教學改革新氣象;六要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包括國家級、省部級等各級各類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與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等;七要著力組織開展并積極參加國家級、省部級教學能力競賽和課程思政課堂教學創新比賽等,不斷加強教師的“厚德精技”能力、專業教學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的培養;八要不斷完善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對“雙師型”教師的考核評價要充分體現現代技術技能水平與專業教學能力的有機結合。

2.建設一批優質精良的規劃教材

一要加強教材建設改革研究,完善教材的編寫、審核、選用、使用、更新、評價監管機制,提高教材的選用質量;二要立項建設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校級、省部級校企合作共編教材,確保優質教材進課堂;三要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四要及時動態更新教材內容,及時將新理論、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等充實進教材內容,實現“崗課賽證”教學內容的有機融通[2]。

3.形成一套精準施教的職教教法

一是教學過程中突出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通過課堂教學、實驗實訓、崗位實習三個關鍵環節的改革,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的改革;二是著力推廣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案例教學、項目化教學、仿真式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推動實施“課堂革命”;三是每學期組織一次全校性的“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獎賽”,每年實施校級“課堂教改”研究項目立項,在教改實踐中總結形成一套精準施教的職業教育成功教法或案例;四是改革考試考核方法,著重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專業技術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雙元”育人,在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中具體實施“六個對接”“九個共”“七個有”“三業貫通”“四鏈融通”的教改新舉措(做、用)

一是職業教育堅持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之路,要圍繞“雙高”建設,積極探索和實現“六個對接”:人才培養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專業設置對接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專業鏈構建對接產業鏈人才鏈和創新鏈、學生能力培養對接職業崗位需求、教學過程對接生產研發過程、實驗實訓內容對接職業崗位標準[3]。二是真正做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工作,要達到“九個共”,即校企雙方實施“專業共建、人才共育、資源共享、教材共編、課程共開、過程共管、責任共擔、就業共謀、成果共享”的“九共”協同育人實踐,構建校企合作辦學命運共同體,開創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格局。三是在舉辦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校企合作育人的特色產業學院、學徒制學院、專業聯盟建設等方面,要切實達到“七個有”的要求:(1)要有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的協議;(2)要有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基地和牌子;(3)要有校企雙方合作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4)要有學生頂崗實習的專業對口崗位;(5)要有吸納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實際成果;(6)要有“雙師型”教師培訓的過程成果;(7)要有校企合作雙方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教學做用創”的教改成果資料。四是職業院校要圍繞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就業,貫通“產業、專業、就業”立交橋(三業貫通)。五是以專業學院為主導,與產業學院、眾創空間、專業聯盟等相協同,為各二級學院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寬廣的運營平臺,打通教育教學與實驗實訓無縫對接的“最后一公里”。六是精準培養人才,服務產業發展,要融通“產業鏈、專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的固有壁壘,著力打造“三業”(產業、專業、就業)貫通、“四鏈”(產業鏈、專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融通的特色產業學院、學徒制學院的育人新模式。

(四)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創)

一是職業院校要將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就業能力培養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二是搭建起“雙創”理論課程、技能培養、實踐訓練、眾創空間服務“四大平臺”;三是通過開展創業講座、創新成果展、講好創新創業故事、創新訓練營等活動形式,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四是通過專業教育、專業實習和崗位實習,打通“雙創”能力提升路徑,實現學生認知、創意、實踐、就業、創業和發展等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五是積極組織開展校級專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積極組織參加省級、國家級專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檢驗培養成果,調動學生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的積極性。

(五)塑造智慧生態,讓數字化、信息化賦能職教高質量人才培養

一是現代職業教育要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教育技術,主動適應和把握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新趨勢,促進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3];二是利用信息技術重塑課堂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過程,強化師生互動,推動教師利用微課、慕課等多種在線開放課程資源來創新課堂教學;三是持續推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體系建設,提升實驗教學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現代化水平,讓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賦能學校高質量人才培養;四是以智慧平臺帶動智慧教育,依托國家及省級智慧教育平臺,加快學校在線平臺建設,推出一批專業教學資源庫、在線開放課程等,建成一批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實踐與實訓案例資源,有效推進人才培養與社會實踐、科技創新的有機結合,不斷提升應用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

(六)構建“教學做用創”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創新體系

經過近三年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在教改中形成了“1個目標、2個突出、3個模塊、4個結合、5個提升、6個保障”的“123456”全方位人才培養工作的完備體系建構。

“1個目標”——即全力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著力打造精工技師的“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搖籃”?!?個突出”——即突出地方性專業建設特色,突出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產業發展能力?!?個模塊”——即構建與人才培養方案相對應的“基礎課互通、專業核心課分設、專業拓展課互選”的專業群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模塊[4]?!?個結合”——即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教學內容與競賽、技能證書和崗位技能需求相結合?!?個提升”——即最后達到:提升專業(群)建設質量,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創新創業能力的目標要求?!?個保障”——即從教學管理、師資隊伍、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教學質量監控、教學信息化數字化賦能、第二課堂實踐教學活動六個方面來切實保障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真正實現。

(七)人才培養新模式建構與實施的應用成效

2020年,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的供用電技術專業群入選河南省高等職業“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學校。全校建設過程中均深入實施“教學做用創”五位一體教學模式改革實踐,學生在各種職業技能大賽、技術比武、就業和升學等方面彰顯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近三年我校在職業技能競賽活動中獲得國家級獎勵3項,省級獎勵85項,師生聯合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7件。僅2023年在參加國家級技能競賽、省級技能競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中,我校就獲得了國家級三等獎1項、省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專升本考取率顯著提升(由過去的7%提高到2023年的35%),畢業生對口就業率大幅上升,畢業生就業率三年來都在96%以上,實施“1+X”證書學生“雙證”獲取率達90%以上,形成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的雙向促進提質培優育人機制,涌現出了一批以張亞東、鄧安洲、李帥、陳磊、馮洋洋、劉陳洋等為代表的新型高技能人才,獲得了“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就業創業成功人物”“國家技能競賽獲獎者”“河南省最美大學生”等榮譽稱號。近三年來,中國教育報網站、省教育廳網站、今日頭條、《人民日報》《河南日報》《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先后多次對我校的人才培養成果作了報道。電力工程學院的優秀畢業生鄧安洲獲得“全國最美一線工人”榮譽稱號;機電工程學院優秀畢業生馮洋洋,現任鄭州維普斯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部長,設計的衛生自動化包裝設備出口多個國家,銷量達到亞洲第一;航空機電設備維修專業優秀學生劉陳洋,在校期間就獲得發明專利三項。2020年6月,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報道了我校機電工程學院農家學子張亞東同學。他在新冠疫情突然爆發、學校實施線上教學期間,在家鄉莊稼地和菜地里自己動手設計建造“高鐵之路”的機電實驗項目(高鐵在莊稼地蜿蜒穿梭而行、穿越自建的鐵路、隧道、橋梁之間運行自如,自報站名),在他的家鄉引起強烈反響。事實說明了“教學做用創”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建構與實施應用確能取得顯著效果。

猜你喜歡
校企崗位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在保潔崗位上兢兢業業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走進“90后”崗位能手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實施HR崗位輪換 打造復合型HRM團隊
張曉東:倒在崗位上
校企合作五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