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融合背景下藝術介入鄉村振興的邏輯機理與創新路徑*

2023-04-20 02:47陳娟李泓毅曾莉
藝術百家 2023年6期
關鍵詞:藝術文化

陳娟,李泓毅,曾莉

(1.南京工程學院 藝術與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4;2.南京藝術學院 工業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3.淮陰師范學院 美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

引言

鄉村振興是旨在破解社會主要矛盾,緩解城鄉失衡等而提出的國家發展戰略。[1]563-576二戰后,全球化、城市化與工業化迅速推進,美國、加拿大、瑞典等國隨即產生鄉村衰退、傳統文化消失等現象。為使鄉村健康發展,西方發達國家陸續開展統籌規劃、環境保護、投資等多元措施的鄉村復興運動(Rural Renaissance)來刺激鄉村人口增長和農村高效發展。[2]343-352我國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發展粗放、環境污損化、產業空心化等問題,“城鄉統籌”“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等政策的相繼出臺即是解決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中國特色方案。在學術研究層面,學者們圍繞鄉村振興/復興的內涵、要素識別、評價體系、實現路徑、機制與模式等皆作出了系統扎實的探討。[3]1-9其中,鄉村振興與旅游業因其存在目標的一致性、路徑的相似性與功能的互補性從而成為當前研究的重要議題。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探討鄉村振興是個復雜命題,地域、環境、經濟等方面的差異孕育出迥然不同的鄉村形態,也演化出異軌殊途的發展路徑。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持續開展和鄉土文化保護的大背景下,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活動(以下稱“藝術鄉建”)在我國方興未艾。一大批藝術家、建筑師、規劃師、公司企業等借鑒當代藝術風潮的審美趣味,以帶有強烈社會屬性的介入性藝術(Engaged Art)為媒介,修復鄉村景觀、重構鄉村空間功能與形式、激活傳統文化、推動文旅產業,走出了一條有別于其他發展模式的鄉村振興之路。[4]53-64如藝術家歐寧和左靖在安徽發起的“碧山計劃”、建筑師王澍在杭州的鄉村改造實踐、高校團隊在貴州發起的雨補魯寨鄉村藝術創作實踐等。[5]22-37整體而言,藝術介入鄉村的方式強調協商、對話和共贏,注重參與和共同創造的過程。與一些大刀闊斧的社會運動和自上而下的介入方式不同,藝術鄉建更加注重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互動和合作,通過藝術創作、文化活動和社區參與,促進居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這種互動的過程可以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增強彼此間的理解和相互尊重。藝術鄉建項目通常會邀請藝術家、設計師和社區居民共同參與,他們在項目中共同探索鄉村發展的可能性,共同創造具有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的作品,這種合作和共創可以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歸屬感。鄉村逐漸呈現出人與社會關系的多重面,藝術實踐主體與當地政治、經濟、權力之間的博弈、融合引發了眾多專家學者關注。藝術與鄉土社會之間的復雜關系開始“浮出水面”,一些藝術鄉建的實效案例也揭示出兩者間的深層次隔閡。

如今,世界范圍內的鄉村地區逐漸從傳統的生產性鄉村轉型為多功能鄉村,這種轉型是對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中國地域遼闊,區域文化差異顯著,亟須構建系統的分析框架來開展更多的鄉村地域系統實踐研究。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在藝術介入的情況下實現鄉村振興,為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提供理論支撐。

一、藝術介入鄉村振興的邏輯機理

欣賞藝術的過程并不僅僅是個人的心理活動,也不是個人獨自進行的行為。與之相反,它是建立在觀者與藝術對象之間相互介入的基礎之上的,這種介入理論的提出,強調了觀者和藝術對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互動性。它突出了藝術欣賞的動態性和參與性,強調了觀者在藝術作品中的主動角色,以及觀者和藝術作品共同構建的審美體驗。

對于藝術介入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來說,可以說是鄉村主體介入藝術的過程。只有當鄉村的居民作為觀者和參與者進入藝術的領域,與藝術作品進行互動和共鳴,藝術才能真正地與鄉村社會產生聯結。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基本邏輯機理是通過鄉村主體與藝術活動的互動和參與實現的一種互動、共創的過程,通過鄉村主體的介入,藝術與鄉村社會之間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實現了鄉村建設和文化發展的雙贏。

藝術介入鄉村建設不僅僅是為了美化鄉村環境,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的力量激發鄉村居民的創造力,增強自豪感和歸屬感,使其參與鄉村發展的進程,推動鄉村振興。藝術作品可以通過視覺、聽覺和思維等感知方式,傳達出與鄉村生活和環境相關的情感和意義,激發鄉村居民的共鳴和情感認同。藝術介入鄉村文旅產業,是藝術介入社會實踐和產業的行為。

(一)藝術介入鄉村振興的理論機制

藝術家、村民和觀眾共同創造出豐富而有意義的藝術體驗,使藝術更具社會價值和參與性。這種多元互動的關系使得介入性藝術具有更為開放和包容的特點,藝術的意義和價值不再是單一和固定的,而是隨著參與者的互動和解讀而不斷被演繹和重構,通過多元互動和地位平等構建了一種全新的藝術體驗。這種藝術形式的轉變不僅豐富了藝術的內涵和表達方式,也促進了觀眾與藝術之間更為緊密的互動和共創。而在鄉村建設歷程中,藝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與鄉村社會形成多方面的關聯。藝術在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時以隱性的方式影響鄉村社會,有時則以顯性的方式介入鄉村建設。

1.藝術介入地方文化賦能鄉村旅游

藝術作為一種文化表達形式,對鄉村社會的文化傳承和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鄉村社會中,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幫助人們了解并認同自己的文化身份。近年來,“地方創生”被用來形容鄉村振興、城鄉統籌和社區營造等社會行動進入新時代的新理念和新實踐,代表了藝術介入地方文化賦能研究的新思考?!暗胤健痹谶@里是一個被賦予了特定意義和價值的人文地理學和社會文化學概念。通過藝術的手段和功能,“地方創生”可以有效地表達、放大和強化鄉村的文化及自然資源,促進新興美學經濟的發展。而鄉村旅游既能夠反映鄉村的特色,又具有塑造鄉村形象的潛力。因此,藝術介入鄉村振興可以為鄉村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前景。

旅游者對地方價值的認同與分享,提升了他們的消費體驗。對于地方居民來說,通過參與文化旅游的實踐,他們有機會轉變自己的視角,重新審視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鄉村不再只是簡單的風景,而是以被理解、被感受、被認同和被傳播的方式獲得了審美價值。這種轉變使當地居民能夠以全新的視角看待自己的鄉村,從而賦予他們審美的眼睛和感知能力。通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鄉村居民能夠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地方的建設和發展,這種自我發展和自我再生的能力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2.藝術介入產業發展賦能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業中的藝術介入可以為產業發展提供雙重價值,既能優化居民的生活環境,又能為產業發展賦能。藝術體驗所創造的文化資源吸引了向往藝術、追求新奇和差異化體驗的游客到訪鄉村,從而刺激了旅游和購物消費,為原本單一經濟結構的鄉村經濟帶來了新的資本流動、就業機會和地方認同。藝術的介入,可以為鄉村旅游業帶來更豐富的體驗和吸引力,以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消費。然而,在推動藝術介入產業發展時,需要注意平衡藝術和商業的關系。藝術介入應該注重保持藝術的純化特征,避免過度商業化和功利化,以免損害藝術的獨立性和創造力。同時,也需要關注鄉村的實際情況和文化積淀,保護鄉村的文化遺產和農戶的利益。在此語境下,政府在藝術介入產業發展時可以采取提供政策支持、引導文旅企業與藝術家合作、舉辦藝術展覽和活動等方式,促進藝術與產業的融合。而藝術在鄉村建設歷程中,可以憑借其在地性、互動性與關聯性,扮演著多種角色,不僅能夠推動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還可以進一步推動鄉村地區的產業轉型和升級。

(二)文旅融合與鄉村振興的互饋機制

1.文旅資源社會價值對鄉村振興的推動

平臺的建設,可以促進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推動傳統文化和手工藝品的創新性發展,促進生態產業的快速發展,提升鄉村的綜合價值。例如,農家樂、鄉村民宿、手工藝品制作等旅游項目,可以促進農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條件。同時,鄉村的自然風光、傳統文化和特色產品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資源,可以為鄉村經濟注入活力。鄉村文化和旅游的發展還可以促進地方政府、企業和村民組織之間的合作與共享。增量價值的分享可以帶來更公平的收益分配,形成鄉村的經濟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政府在政策引導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企業在投資和運營方面提供支持,社會組織和村民積極參與??傊?鄉村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促進了城鄉交流與融合,實現了鄉村振興。

2.文旅資源商業價值對鄉村振興的推動

作為旅游目的地的鄉村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價值體,承載著豐富的鄉土觀念、社群歷史記憶和文化遺產。其中,鄉村的自然風光、傳統建筑、農田景觀等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鄉村的生活方式包括農耕文化、傳統手工藝、民俗活動等,也是吸引游客的獨特體驗。通過提供農家樂、手工藝品展示和體驗、民俗表演等服務,鄉村的生活方式可以轉化為商業價值。品牌形象也在鄉村文化旅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打造獨特的品牌形象,鄉村可以在旅游市場中構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配套服務設施和產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鄉村文化旅游的重要環節。為了提供更好的旅游體驗,鄉村需要建設酒店、民宿、交通設施、導覽服務等配套設施,以及改善基礎設施如道路、供水、電力等。這些設施的建設不僅提升了游客的便利性和舒適度,也為鄉村的商業發展提供了支持。通過上述的價值轉換系統,鄉村的文化旅游實現了從文化資源到商業價值的轉變,在此過程中,文化符號在鄉村旅游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通過與游客的互動和體驗,鄉村的文化符號可以傳遞更深層次的文化信息,游客能夠與鄉村的文化資源和符號相連接,從而實現了從文化價值到旅游商業價值的轉換。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我國鄉村振興存在的問題

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全國各地的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涌現出了一大批鄉村振興典型案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鄉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鄉村改革不斷深化,形成了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模式。在新時代背景下,鄉村振興旨在通過改善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推動鄉村全面發展,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然而,鄉村振興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目前尚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需要解決。

(一)鄉村空心化現象

受城鎮化與工業化影響,勞動力轉移、人口遷徙使鄉村“空心化”嚴重,造成鄉村中心地帶的人口銳減、經濟活動減少,產生人口稀疏和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現象。由于大量人口流失,鄉村地區的人口普遍減少,同時老年人口比例增加,這對鄉村的勞動力供給和社會支持體系造成了壓力,也限制了鄉村經濟的發展??陀^而言,這種現狀會對鄉村社會經濟產生一系列的影響和挑戰,使傳統自然農耕經濟受到破壞,鄉村經濟新模式亟須探索和實踐。人口減少和經濟活動的減少導致鄉村的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服務缺失,居民難以獲得與城市居民相同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造成了城鄉二元結構的加劇。此外,由于人口遷出和經濟活動減少,鄉村存在大量的土地閑置和資源浪費,鄉村空心化也加劇了鄉村環境問題。

(二)鄉村歷史資源的破壞

鄉村傳統建筑的風土特征、鄉村結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村地區寶貴的歷史資源,它們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這些傳統資源正在受到忽視和破壞,一些地方傳統文化資源正在衰竭消亡。比如一些鄉村將發展旅游業視為經濟增長的途徑,只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導致傳統建筑被改建為商業化的旅游景點,原有的鄉村結構被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被忽視。此外,在鄉村建設的規劃設計中,一些決策者和規劃師對傳統存在偏見,認為傳統建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落后和不發達的象征,傾向于引入現代化和標準化的建筑形式,出現“千村一面”現象,以規模復制、資本驅動為特征的鄉村建設模式弊端逐漸顯現。[8]222-230

(三)鄉村新生活方式與傳統居住空間的矛盾

鄉村新生活方式與傳統居住空間矛盾凸顯,環境與生態問題日益加劇。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傳統農村的生活方式與現代化的需求之間產生了矛盾。傳統的農村居住空間注重與自然環境的融合,而現代生活方式的興起則帶來了對現代化的住宅空間的需求。這導致了農村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農村居住結構發生了變化,傳統居住空間遭到了破壞和改造。

三、藝術介入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

藝術介入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美麗”的必然要求,更是傳承和弘揚鄉土文化的重要抓手。鄉村振興離不開藝術介入,特別是地(自然資源)、景(景觀資源)、人(人力資源)、文(文化資源)、產(產業資源)等方面的有機融合。

(一)以藝術審美定位美麗鄉村建設

藝術審美有其獨特的魅力,她是人類審美活動中的一種高級、特殊的形態,能夠有效地指導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將客觀事物或現象按照既定的推理、設計與邏輯,建構成我們需要的理想目標。實踐表明,藝術借助直觀可感的符號,直指人類心靈,其所具有的特殊的情感式介入更能召喚公眾的熱情,比起其他學科,藝術家的作為更容易得到民眾的認同。用藝術審美定位美麗鄉村建設,如同給美麗鄉村建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加速釋放出藝術審美在助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巨大潛力與無限魅力。

(二)以藝術張力拓展鄉村發展空間

鄉村發展既要保留傳統的農業興旺,又要加快對現代工業的反哺與滲透。落實到具體實踐中,藝術介入美麗鄉建尊重自然美傳統美為主體,適度有機結合現代美、個性美、最終呈現整體美為建設方針,因村而異,“一村一案”,科學研究與總體規劃先行,對當地自然風貌、鄉村聚落、地域文化、民俗風情等進行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將藝術作為一種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新路徑,通過科學合理地利用“保護復原、傳承活化、更新重構”等手段分類、分層、分步開展建設,試點先行,以點成線,以線帶面,實現人與自然、藝術與生活、城市與鄉村的和諧聯結。

(三)以環境塑造活化鄉村傳統空間

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是生產生活場景的改造,可以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高標準建設”的要求,從“藝術”的視角重新審視每一個鄉村所具有的“地方”意義,將一個個鄉村作為一座座“鄉土藝術博物館”加以尊重,建設過程中力求在地理環境的保護與特色發揚、本土性的延續與公共空間的營造、生活環境的可持續經營、獨特景觀的營建方面取得平衡。

在規劃布局上,依據鄉村當地原有自然生態環境、地形地貌,在尊重和保護地域性生態前提下,科學合理規劃,布局宜以自然式為主,規則式為輔。宜利用自然林地、農田、果林、水域等,與生產生活相結合,適當地進行藝術化設計;依據鄉村現有尺度基礎,結合現代生活需要,為鄉村優秀文化資源的傳承活化提供空間載體;民居建筑的布局、形態、材質和色彩,基于當地現狀和特色,采用本地植物和建設材料,以借鑒并吸收中華民族古籍文獻、傳世繪畫、傳統園林、村落、建筑中的優秀成分為主,合理借鑒利用世界優秀案例,避免生搬硬套,最終達成“舊與新”“記憶”與“發生、發展”的交織碰撞,滿足民眾多層次、多角度的居住和觀賞體驗。

(四)以文化記憶激發鄉土文化活力

鄉村獨特的建筑、飲食、服飾、婚俗、節俗、時令文化,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反映了人類在特定環境下的生存和生活智慧。設計規劃師和藝術家可提煉出其中具有地方感的認知元素,保留和維護各地的核心地方文化遺產,最大限度地利用當地材質和傳統技藝,打造出特色的鄉村文化體系。

當前民間藝術的生活屬性變成了審美的對象和文化的符號,其功能與價值已經更新。對此,提倡介入性審美,通過文獻研究、田野調查、藏品收藏等方式,注意其語境化特征,重新把握民間藝術的意義,在具體的活動場域中體驗民間藝術的意義,努力謀求鄉村藝術再生與認同間的平衡。比如整合民間工匠、設計師、藝術家的共同智慧,營造創意文化氛圍,挖掘品牌個性,創造良好的體驗價值;結合情景設計、多維互動體驗,發掘整理鄉村過去及當下的日常生活方式,對相關各類器具、物品、技藝等進行傳統元素的重構,喚醒和培育村民對鄉村文化歷史的再思考和再認識,讓傳統優秀的生活方式重回當下,引導民眾對民間藝術的情感,以保證其可以契合當代人生活的需要和審美風尚,延續其生命。同時,在萬物互聯時代,借助信息技術,通過傳承、創新、交流,增加其“能見度”。

(五)精神培育修復鄉村精神秩序

鄉風是維系鄉愁的重要紐帶,是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美麗鄉村的內涵最終落腳點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一是尊重和維護地方文化差異,深入挖掘優秀的鄉土文化,并傳承創新。比如搜集整理村規家訓、牌匾楹聯、俗語格言,用藝術的形式展示和表達揭示其中蘊含的道德規范,講好遺產的故事,修復鄉村的禮俗秩序和倫理精神,引導村民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營造向上向善的鄉村氛圍,使村民重新認識鄉村價值,樹立集體意識,增強凝聚力。二是通過新媒介、新形式,宣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藝術的審美認知及教育功能,使村民的思想、追求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改變,培養具有現代村民意識的新鄉民群體,進一步增強鄉村文化自信,完善和確立文明鄉風、時代鄉風。

(六)以主體參與,實現多元共治鄉村建設

文化藝術要遵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藝術介入美麗鄉村建設應鼓勵多方參與和協作,多方吸引建設主體,保持美麗鄉村建設的多樣性。積極倡導以政府為主導,以當地村民、返鄉創業人士、當地文化能人、精英等為主體,以藝術家、設計師、其他社會力量參與為輔,以村民主體生存生活發展中的問題為導向,以創造美好生活為目標,考慮周邊其他鄉村、城市的情況,與周邊鄉村、城鎮互幫互補,差異整合,形成整體效益。同時,建立長效的項目評價機制以動態評估和調整,以實現美麗鄉村的可持續性發展。

四、結語

藝術介入鄉村振興是一種內生性的探索,它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發揮作用,并具有可歸納和可評價的模式和方法。藝術介入鄉村振興是一個因地制宜的過程,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區位條件和市場特征來確定投入和目標。而對藝術介入鄉村振興的模式和方法進行經驗總結,則可以為不同地區的鄉村振興提供有益的參考。概而言之,文旅融合將文化和旅游產業相結合,通過發展文旅產業來推動鄉村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藝術介入則通過藝術的方式探索城鄉建設和社區營造,以實現對文明傳統的再探索和對當下社會的再修復。[7]12-13在此語境下,文旅融合的有序發展能夠有效助推鄉村的全面振興。當前,中國鄉村發展基礎弱,需要警惕工商資本以開發文旅融合項目為由與民爭利。[8]222-230對此,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大規模的拆遷和建設,以確保文旅融合發展能夠有序進行,避免對鄉村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猜你喜歡
藝術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誰遠誰近?
紙的藝術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爆笑街頭藝術
對公共藝術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