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型大學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探索與思考
——以閩江學院為例

2023-04-20 03:16賴白鑫蘇明倩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研究院研究

■賴白鑫,蘇明倩

(1.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108;2.閩江學院新華都商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盵1]這就為新時代高??蒲?、社會服務與人才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與此同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須加快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以一定質量、足夠數量的多元化人才作支撐。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必須努力挖掘和強化高等院校在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的科技與人才的支撐作用[2]。

當前閩江學院正全力建設高水平、有特色的一流應用型大學,更加自覺踐行“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辦學理念,積極主動響應黨和國家及時代號召,致力于推進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宏偉事業,尤其是圍繞地方主導與特色產業,充分發揮學校的學科與人才優勢、知識與智力優勢,努力培養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型人才,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服務鄉村振興的閩院路徑。

一、應用型大學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初步實踐探索

(一)成立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

為積極響應黨和國家關于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部署,助力福建省和福州市的鄉村振興工作,2020 年6 月,閩江學院正式成立鄉村振興研究院,由校領導兼任研究院院長,配備相應行政干部及專業技術人員。研究院下設辦公室,同時成立“院務委員會”,成員由相關支撐學科所在學院的院長及學校相關職能部門領導組成。鄉村振興研究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蠛汀拔宕笳衽d”基本任務[3],按照“突顯山海特色、服務‘三農’發展,鼓勵學科交叉、注重應用研究,創新體制機制、提升研究質量”的建設思路開展工作。

研究院立足學校已有研究基礎、相關平臺和優勢學科,設立數字鄉村與產業振興研究中心、鄉村建設與生態宜居研究中心、鄉村旅游與休閑康養研究中心、鄉土文化與鄉風文明研究中心、鄉村傳播與城鄉融合研究中心、鄉村教育與人才振興研究中心、鄉村治理與組織振興研究中心、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中心8 個研究中心和研究團隊,共有專兼職骨干研究人員40 余人。研究院旨在整合相關學科與專業力量,集聚優質資源與人才優勢,建好鄉村振興綜合研究與服務平臺,統籌開展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研究、學術交流與社會服務,取得了系列成績。例如,中國(福建)鄉村振興研究院列入國家發改委2021 年度項目庫;2022 年11 月入選由國家鄉村振興局指導、鄉村建設高校聯盟牽頭開展的全國首批“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行動名單。

研究院積極組織申報國家和省社科等各級別相關科研項目,順利完成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決策咨詢研究重大課題“福建鄉村振興發展指數研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閩臺基層交流研究”、省民政廳民政政策理論研究重點課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研究”等課題研究。同時承擔省文旅廳、民政廳、市政協等部門委托項目。開設“鄉村振興大講堂”,邀請省內外鄉村振興領域知名專家學者或實務工作者做專題報告(或講座),積極營造學術研究氛圍和學術交流環境,促進校風學風建設和相關學科與專業發展;組織開展系列學術交流活動,主辦或承辦“首屆老區蘇區鄉村振興研討會”“鄉村振興鼓嶺論壇”“海峽兩岸管理論壇”等主題研討會及論壇。

(二)加強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與實踐指導

閩江學院認真組織、大力開展大學生鄉村振興領域相關課程學習、課題研究、創業項目及相關比賽等活動,為鄉村振興相關選題畢業論文和主題實踐提供指導與經費支持,以期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促進大學生全面成長;通過設立校長基金、新生職業生涯規劃、“百鎮百村”主題實踐等項目,幫助學生了解、把握當前鄉村振興的形勢,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就業觀,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投身鄉村就業創業的宏偉藍圖,實現大學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從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近些年,學校已組織多支專門實踐隊前往相關縣市開展鄉村振興政策、數字鄉村發展、社會組織培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鄉村學生輔導與教師交流合作等主題的“三下鄉”活動及大學生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并與服務地區單位或個人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

(三)發起成立全國首個省級鄉村振興研究會

經過細致籌備,閩江學院牽頭發起的全國首個省級鄉村振興研究會于2020 年11 月在福州正式成立,秘書處設在鄉村振興研究院。為了便于統籌各方研究資源、優化科研力量配置,研究會采用會院合一模式。福建省鄉村振興研究會由致力于鄉村振興事業理論與政策研究者、實踐工作者以及相關單位、社會團體等自愿組成的全省性非營利社會組織,致力于成為鄉村振興理論研究、智庫建設與推廣交流平臺,包括開展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研究、組織鄉村振興領域的學術交流、為政府及有關單位提供決策咨詢服務、開展鄉村振興政策宣傳和培訓、推廣鄉村振興戰略的做法和經驗等。研究會聘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錫文,“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等作為研究會專家。研究會成立以來,根據應用型、服務型的定位開展了大量學術研討及實踐服務工作。例如,主辦鄉村振興鼓嶺論壇、福建省科協第22 屆年會專項活動——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論壇等學術沙龍十余場;構建“福建省鄉村振興熱度指數”,對全省各地鄉村振興戰略落實情況進行科學評價和引導;組建專家服務團,先后赴省內9 個設區市,35 個縣(市、區),81 個鄉(鎮、街道),172 個村(社區)開展鄉村振興調研咨詢服務活動。

二、應用型大學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主要經驗

(一)校領導重視,各院系支持

學校黨政領導始終把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實,除了安排1 名校領導分管鄉村振興工作、兼任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外,校級領導先后帶隊前往福建省內寧德、福州、龍巖、泉州等地市鄉村進行實地調研與服務指導,推動校地合作。作為省鄉村振興研究會秘書處,研究會相關領導在兼任研究院專家顧問的同時,在開放課題申報、項目研究等方面給予了不同形式支持、指導。鄉村振興研究院各項工作也得到了相關學院的大力支持。一些學院通過支持、指導相關研究中心(團隊)的發展建設,以及合作舉辦學術報告、研討會或社會實踐等形式,聚焦鄉村振興現實問題,將專業隊伍發展建設成為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的重要依托,形成了持續穩定的研究團隊與成長梯隊。

(二)構建多部門協同保障機制

通過構筑多部門協同保障機制,學校較好地把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與高水平有特色應用型大學建設行動計劃相結合實施。除了支持、配合鄉村振興研究院組織開展的各項工作,校團委、三創學院等職能部門通過設立專項課題和相應經費等,對學生承擔或參與鄉村振興相關項目予以支持;工會、后勤等單位,通過消費幫扶積極采購西北脫貧地區農副產品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學校也加強對相關部門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行動的宣傳引導,充分發揮網絡、公眾號、微博、校報、宣傳欄等媒體作用,組織專題宣傳活動,大力宣傳各單位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舉措、實際行動、典型事例和積極成效,推廣成功經驗,形成良好氛圍和合力,引導全校師生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三)加強組織工作

學校堅持高站位謀劃,加強組織協調與領導,及時分析研究、協調解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重大項目、重要任務和面臨的重點問題,監督、檢查項目進展和任務落實情況。學校各部門每年制定本單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行動方案,分解細化工作任務,明確具體責任人員。特別是鄉村振興研究院,作為校內專門的研究與統籌部門,能夠充分挖掘和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怕苦、不怕累,確保校內涉及鄉村振興戰略各項任務有效落實,綜合實力和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得到相關部門和同行的認可。

(四)學生勤學篤行

學校擁有光榮的歷史傳統,習近平在福州工作期間曾兼任閩大校長并親自為學校改革發展把方向,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辦學理念。學校也始終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強大合力[4]?,F已形成大學生讀書社、暖風扶貧支教聯盟等思政工作品牌,引導師生積極實踐探索,“把論文寫在八閩大地上”。近年來,閩江學院已參與全省34 個縣(市、區)和109 個鄉(鎮)、村的鄉村規劃和服務,打造了深海養殖大黃魚、“一欖情深”等創新創業與科技服務項目,為鄉村振興、服務“三農”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所有這些都為未來各項工作打下了扎實基礎,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任重而道遠。

三、應用型大學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思考

(一)成立校級鄉村振興研習社

經過前期實踐探索與理論積累,鄉村振興研究院擬牽頭成立閩江學院大學生鄉村振興研習社。研習社將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為基點,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高校師生賦能地方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實踐、新模式。研習社下設理論部、實踐部和綜合部三個部門,擬設立“導師團”和“主席團”負責日常運行工作?!皩焾F”將以校內優勢學科與專業為基礎,聘請研究院已有8 個研究中心副主任為指導教師。這些指導教師大多為學校專業(或研究方向)負責人,未來將根據工作需要酌情擴大導師團隊伍,以增強業務指導與服務力量;“主席團”作為大學生研習社的主要負責人和導師團的助手,成員以相關專業高年級學生為主,同時吸納學有余力、愿意奉獻鄉村發展振興事業的學生。

研習社成立后,學校將以此為平臺,進一步推動大學生“鄉村振興”理論學習、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和創新創業等工作,引導大學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奉獻青春活力與智慧,探索建立高校鄉村振興教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

(二)開設公選課,設立創新班

今后,學校將強化頂層設計與配套服務,開設鄉村振興相關課程,增加鄉村文旅經濟、鄉村治理、鄉村傳播、鄉村規劃與生態宜居等公選課及必修課,協同多個學院開設“鄉村振興創新班”。通過課堂授課和專家講座、實習實踐等多種途徑,全面提升學生鄉村振興理論與實踐創新水平,積極探索、創新鄉村振興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閩江學院MBA 是由教育部批準成立的首個創業創新方向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建設的MBA 項目。學??梢源藶榛A,爭取相關部門支持與合作,設立“鄉村創業創新”MBA 專項班,努力探索實施“理論+實踐”“校內專業學習+校外創業創新”培養模式。學院既開設有關鄉村振興戰略與經營管理的通識課程,又重點培養、提升學生實踐探索、綜合應用與創業創新能力。除招生方式(生源等)及課程設置的改革與創新外,鄉村創業創新專班可在傳統校內教學MBA 導師之外,聘請領域內知名專家及行業翹楚等作為導師,幫助研究生多方面實踐交流與發展創業,激發學生進一步投身鄉村創新創業的潛力與活力,爭當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和先行者。

(三)增加基層實踐與頂崗實習機會,提高人才社會適應性

學校還將加強對外合作與統籌協調,尤其是與縣市和鄉鎮基層政府、農業龍頭企業、村兩委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省和市級行業組織之間進行協同互動,同時依托鄉村振興調研實踐基地等發展建設,不斷為鄉村振興創新班、創業創新MBA 專班和教職工掛職鍛煉等打造相關平臺與基地,進一步增加大學生基層實踐與頂崗實習機會、增強學生創業創新能力。與此同時,進一步完善促進師生“下得去”“留得住”的配套支持與激勵機制,通過人才資源共享和有機整合,加快培養和鍛煉一批適應鄉村振興工作需要的基層干部、鄉村領導、創業創新和宣傳推廣等方面“土專家”“田秀才”,提高人才的社會適應性與發展空間。鼓勵校內師生以聯合創業、投資入股、共聯共享等形式,與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新農人等主體,建立深層次的長期合作關系,最大限度發揮人才隊伍效能,培養符合實際需求和產業發展方向的技能人才,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與技術支撐。

(四)提高研究院科研與社會服務水平,拓展畢業生發展空間

新形勢下,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將從加快推動8 個研究中心(團隊)的發展建設出發,圍繞鄉村“五大振興”,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鄉村電商與金融服務、鄉村教育與城鄉融合、鄉村文旅經濟發展、特色產業培育與發展升級、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規劃、鄉村社會治理與輿情傳播、鄉村法治與社會工作等研究與實踐。研究院還將繼續堅持開放辦院,加強協同創新,推進跨部門、跨學科合作,努力申報并建設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福建鄉村振興研究中心”,進一步提高學術研究水平與社會服務質量。尤其是要結合各級別科技特派員工作,有計劃選擇、設立若干個鄉村振興觀察點,有針對性聯系、服務不同縣市區代表性鄉村和涉農企業,加強相關業務咨詢與實踐指導,提升社會服務水平與綜合能力。特別是要加強與省內外涉農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包括合作培養鄉村振興領域研究生和本科生,尤其是農村發展專業碩士和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積極爭取推薦和保送“鄉村振興創新班”學生以及“大學生鄉村振興研習社”優秀成員免試攻讀研究生的資格。同時,加快完善大學生鄉村振興人才全鏈條培養制度,組織實施高校優秀畢業生接續培養計劃,加快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校人才隊伍[5],拓展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和發展空間。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一直以來,閩江學院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應用技術型”辦學方向,持續探索致力于鄉村振興戰略與“實踐育人”工作相融合的道路,取得了初步進展。但與黨的二十大要求相比,我們也深刻認識到在前進道路上依然存在著人才培養定位不夠準確、學科發展與專業建設有待加強、培養方式與基地建設有待改進等方面的問題與挑戰。進入新時期,閩江學院將繼續統一和提高認識,加強優秀人才投身鄉村振興戰略的政治引領,深化服務鄉村振興的學科建設、復合型人才培養、科研與實踐平臺建設、配套課程體系構建,不斷推動創新合作模式、拓寬合作領域、提高合作成效,實現鄉村振興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高質量發展,助推學校高水平、有特色應用型大學的建設。

猜你喜歡
研究院研究
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工程技術研究院簡介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從心所欲不逾矩——為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搗亂!
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簡介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