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資助對象職業適應性實證研究
——以浙中高職院校125 名資助對象畢業三年后發展為樣本

2023-04-20 03:16張程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適應性資助對象

■張程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金華 322000)

根據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2022 年9 月發布的《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2021 年)顯示,2021 年各級教育、財政等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共資助資金2668.29億元,資助學生15251.68 萬人次,其中資助普通高等教育學生3925.77 萬人次,資助金額1450.40 億元。本??平逃A段均建立了較完善的“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捐助、學生自助”相結合的資助工作體系,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但是資助工作不能脫離育人,當前高職院校資助對象存在的資助困境主要為重經濟資助,輕心理和技能輔導,可持續性差;重資助,忽視育人,發展性差。高職院校在實施資助工作的過程中,更要充分發揮資助的育人功能。從構筑完善的高校貧困生經濟資助體系來看,資助對象的職業適應性可檢驗資助育人的可持續性,通過對其職業適應性的調研,了解當下資助育人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加強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對貧困生的職業指導與服務看,應格外重視對貧困生的就業指導與服務,這一工作應從新生入學開始并貫穿整個大學時期,有系統地對貧困生進行全程化、個性化就業指導,有針對性地開展求職技能和技巧的訓練,加強擇業時與自身權益保障有關的政策和法規教育;從提高貧困生綜合能力和心理素質來看,幫助貧困生學會適應現實環境,在求職過程中建立合理的期望值,主動完善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

一、職業適應性內涵及研究現狀

學生資助的最終目的是幫助資助對象成長成才,成就個人的出彩人生。因此,學生資助逐步從“物質上”的保障型資助向“物質+精神上”的資助類型轉變。通過構建“物質資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及“能力拓展、學業援助、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社會實踐”資助育人綜合體系,促進學生素養的全方位提升。而資助對象的職業適應性體現了社會對該類群體職業素養提升程度的反饋,可從更深層次檢驗資助育人的實效及質量。

(一)職業適應性的內涵

職業適應性出自Savickas 2002 年提出的生涯建構理論,該理論強調個體在職業生涯的發展過程中的適應程度,包括引發的適應心理狀況,如性格、態度等;引發的職業行為,如自我管理、人際交往、環境適應等。從靜態看,職業適應性是個體自我特征,包括性格、興趣、能力、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相互匹配的狀態,是自我內部條件與外部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動態看,是個體針對工作內容、環境等發生的變化,不斷調適并構成個體適應不同職業的態度、能力和行為。

(二)研究現狀

筆者以關鍵詞“資助對象”“就業”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截至2023 年8 月10 日),共檢索到相關學術期刊論文50 篇。近3 年9 篇論文均集中于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的完善與優化,對于資助對象的就業能力、職業適應性幾乎空白。同時,部分文章單一使用定性或定量的研究方法進行評估,無法科學的分析該類學生的職業適應性。因此,本文以浙中高職院校125 名資助對象畢業三年后發展為樣本,從道德力、求職力、分析力、勝任力、從業力五個維度的量表分析,深入探討該類群體職業適應性的影響因子及困境,探索高職院校資助對象的最優就業服務路徑。

二、浙中高職院校125 名資助對象職業適應性影響因子分析

(一)樣本分析

本次調研數據的樣本來自浙中地區高職院校畢業三年的125 名資助對象,其中男生共計47 人,占比37.6%,女生共計78 人,占比62.4%。資助對象涵蓋機電信息學院、人文旅游學院、醫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等各個專業。調查問卷除了解其職業適應程度的問題外,還包括進入職場前是否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等相關問題。

(二)數據分析

根據職場的5 項主要能力包括道德力、求職力、分析力、勝任力、從業力自編量表進行問卷設計。為檢驗數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對調查結果采用SPSS 信度分析,信度系數0.872,表明研究數據信度質量高。

1.道德力層面。畢業三年后的資助對象認為最重要的能力為團隊合作能力(83.2%),后續依次為職業化素養、道德品質、誠信意識、敬業奉獻,忠誠度排名居最末尾(67.2%)。同時,調查問卷中設計的“從學校到職場,你認為最需要改進的態度是什么?”工作效率居于首位(32%),后續依次為工作積極性、工作責任心、工作態度。

2.求職力層面。畢業三年后的資助對象認為最重要的能力為自我管理能力(81.6%),后續依次為環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承受壓力能力。同時,該類群體認為職場中的人際關系比學校中更加復雜,主要表現在職場中的利益關系,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集中于情緒管理(75.2%)和壓力管理(73.6%)。

3.分析力層面。畢業三年后的資助對象認為最重要的能力為反應與應變能力(81.6%),后續依次為分析判斷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該類群體認為如果遇到工作上的問題,最先應與同事討論(48%)。

4.勝任力層面。畢業三年后的資助對象認為自身進入職場后最難適應的是工作壓力和工作量的增加(63.2%),后續依次為新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與新同事之間的相處和溝通、新的工作規范和流程。同時,該類群體認為在職場中的身份和在學校的身份轉換困難,主要原因為工作技能欠缺(68%)、人際關系(63.2%)以及溝通能力(60.8%)。

5.從業力層面。畢業三年后的資助對象認為自身進入職場后最需要提升的兩大能力為溝通能力(35.2%)和技能(32%),后續依次為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領導能力。同時,如何實現心態轉變層面,該類對象更多選擇了學校和企業合作,提供實習機會(77.6%)及加強員工培訓,提高職業素養(66.4%)。

三、高職院校資助對象職業適應性困境分析

根據實證調查情況,結合畢業生日?;卦L等工作情況,高職院校資助對象面臨的職業適應性困境主要表現為“職業認同”“職業技能適應”“職業心理適應”“職業人際適應”等方面,既有主觀上自身內部的原因,又有客觀上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未與就業工作結合的原因。

(一)高職院校資助對象職業適應性困境具體表現

從調查問卷看,高職院校資助對象職業適應性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職業環境不適應。由于專業限制、崗位要求等原因,他們難以認同現在自身所從事的職業,心態上出現“躺平”、不愿意嘗試改變等消極狀態。第二,職業技能不適應。由于學校所學技能無法滿足就業崗位技能的要求,較難完成單位完成的工作內容。第三,職業心理不適應。由于缺乏抗挫折訓練,心理承受能力較差,遇到困難時缺乏自我反思,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在面對工作不順利時,情緒波動較大。第四,職業人際不適應。他們缺乏必要的溝通技巧,遇到困難問題時容易固步自封,造成任務難以順暢完成。

(二)主觀因素影響

一是缺乏硬實力和軟實力。高職院校資助對象大多為來自于偏遠地區、殘疾家庭等家中有特殊情況的群體。新時代各類技術轉型迭代升級速度迅猛,各個工作崗位對用工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該類群體由于自身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的欠缺,在學習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能力上存在先天不足。

二是缺乏正確的就業觀。根據調查反饋,有20%的資助對象在進入職場前未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部分學生存在從眾心理,進入企業后發現與自身預期差距較大,頻繁更換工作的概率大大增加。同時,部分學生存在依賴心理,由于高職院校技能培養的特殊性,部分專業采用“訂單班”模式,該類群體中的部分學生存在“得過且過”的心理,自主擇業意識變弱化。

三是缺乏心理調適能力。性格特點是職業適應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同的成長經歷和社會環境會塑造出不同性格的人。該類群體因為其特殊的生長環境造成其較為不自信、容易妥協的心理,在進入職場三年內很容易陷入人際溝通與職場心理壓力中。

作者簡介: 卜琰,女,湖南常德人,常德市安鄉縣教師進修學校專任教師,講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

(三)客觀因素影響

一是學校重經濟補貼,就業能力提升服務較少。學校對于資助對象的經濟上的幫扶基本能實現全覆蓋,但是對于個性化、一對一的就業服務指導流于形式,尤其是對于資助對象初入職場的心理調適除了就業指導課程稍有涉及,幾乎為空白。

二是學校重技能培育,學生生涯指導服務較少。隨著國家和社會對職業教育認可程度的提升,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技能培育也日趨增強。但是從調查問卷看出,學生對于職業生涯缺乏必要的規劃,高職院校教師也出現了跳槽率較高的困境。

三是學校重就業幫扶,專業技能幫扶服務較少。目前,學校的就業幫扶主要集中于就業指導部門與學工部門,與專業教師、用人單位聯動較少,無法將資助對象的的需求反映在幫扶工作上。

四、高職院校資助對象就業服務優化路徑

(一)以提升職業認知為基礎,激發資助對象的求職動力

1.強化校企合作聯動實踐教育。高職院校在制定人才方案時,應充分聽取用人單位的意見,了解行業的需求。尤其是在打造“訂單班”“校中廠,廠中?!钡倪^程中更應融入企業的用人標準、企業文化等內容,使職業教育資源與企業需求互相融合,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辦學和人才培養機制。同時,借助資助對象專業始業教育、大三頂崗實習階段等關鍵時間點,邀請企業技術能手走進校園給其講解行業發展現狀、行業所需的職業道德要求等。

2.強化資助育人與就業指導的協同發展。以提升綜合素質和技能為重點,打造“人人出彩”發展型資助體系,提升個人綜合素養及就業能力,有計劃地將資助對象的就業工作前置,通過校企供需對接、職業規劃競賽、簡歷撰寫指導、面試求職培訓、一對一咨詢等多種形式,為資助對象提供個性化就業指導和服務,推動形成“解困- 育人- 成才- 回饋”的良性循環。

3.強化職業精神融入課程體系?,F代企業對職業精神尤其是團隊合作能力、忠誠度要求較高,高職院校需要將職業精神相關要素融入專業課程的每一個學習任務中,實現理論、技能與精神相融合,通過長期的培養、堅持和監督,實現職業素質的提升[1]。在頂崗實習階段,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協同完成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企業化,并逐步由校企協同培養向企業獨立培養過渡。

(二)以資源為中心,構建面向不同利益主體的就業指導與生涯教育體系

1.創設優越生態環境。學校資助管理中心與輔導員在完成資助工作的同時,要充分利用輔導員工作室等平臺研究、分析資助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通過社會力量進一步完善資助體系。同時,對于資助對象實行動態管理,建立“一人一檔”,對于資助對象在學校學習、參與活動等情況進行跟蹤,精準發掘學生自身能力,完善幫扶機制。

3.創設職業適應平臺。在校園生涯教育課程體系中逐步融入職業適應性中“認知轉換- 思維建立- 行動實踐- 目標達成”四個階段的內容,讓資助對象更快完成從校園到職場的轉化。大一上學期進行認知轉換、思維建立內容的學習,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資助對象了解職業的根本意義,看到自身職業發展明暗線。同時,利用生涯彩虹圖讓學生明白需要在不同的工作階段建立與之匹配的思維模型。大二下學期進行行動實踐、目標達成內容的學習,主要目的是圍繞目標崗位要求,建立自身的能力管理意識,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做準備。同時,樹立目標意識,掌握目標的制定、分解,執行計劃的推動以及總結復盤,為后續進入職場面對復雜和高難度的工作任務做好準備。

(三)以貫穿式指導為中心,實現就業服務與職業生涯體系的可持續性發展

1.完善資助對象“心理幫扶”體系。在校期間針對該類群體開展實踐活動、強化咨詢服務以及加強預防干預等方式,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自助維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同時,通過案例教學、體驗活動、團體輔導等多種形式,充分挖掘心理積極因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積極心態面對自身的困境。將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做好資助對象的跟蹤服務,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引導工作,助力學生疏導就業焦慮情緒、緩解就業心理壓力、擺正就業觀念、堅定就業信心,提升心理幫扶教育實效[2]。

2.完善資助對象“情緒紓困”體系。通過健全資助對象資助環境,在做好經濟幫扶的同時,增強資助對象的社會責任感,以法制觀教育提高法律意識,以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滋生幸福感。同時,加強資助對象的抗挫折訓練,處理可能出現的困難和壓力也是自我檢驗、自我認識、自我提升的過程。在工作過程中,不斷提高資助對象的心理調適能力,努力化解不良情緒。

3.完善資助對象“職業成長”體系。第一步,完善學生身份角色轉變的適應。在進入新的工作環境時,針對性的做好職前準備,向在職人員了解崗位特性與要求,把自己代入新的工作角色中,分析會遇到的困難。第二步,提高自身職業技能水平。根據時代的不斷變化,職業技能是就業的關鍵要素,入職前可以通過網絡、企業導師、任課教師、輔導員等了解行業最新動態,不斷更新知識,通過技能更新提升職業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勇氣。第三步,制定合理的職業發展路徑?!案梢恍袗垡恍?、專一行精一行”,在入職的一段時間內隨著對工作內容的熟悉反而會感到職業倦怠,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有助于培養內在的職業歸屬感。

資助對象的職業適應性可檢驗資助育人的可持續性,通過對其職業適應性的調研,了解當下資助育人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重視對資助對象的就業指導與服務,這一工作應從新生入學開始并貫穿整個高職學習階段,有系統地對資助對象進行全程化、個性化就業指導,有針對性地開展求職技能和技巧的訓練,加強擇業時與自身權益保障有關的政策和法規教育。在求職過程中建立合理的期望值,主動完善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3]。

猜你喜歡
適應性資助對象
神秘來電
谷子引種適應性鑒定與篩選初報
高校資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徑分析
“隱形資助”低調又暖心
健全現代金融體系的適應性之“點論”
攻略對象的心思好難猜
基于熵的快速掃描法的FNEA初始對象的生成方法
大型飛機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適應性研究
美國防部資助研發能垂直起降的無人機
區間對象族的可鎮定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