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教育課程思政的教學理路與實踐探索

2023-04-20 03:56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思政課程教育

相 虹

(普洱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云南 普洱 665000)

引言

教師教育的課程思政實踐,為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增強教師課程思政教育能力,傳授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經驗及開展教師課程思政教育視野,則是教師教育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關鍵,對于提升課程思政教育質量及深化課程思政多元融合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有助于實現課程思政教育實踐工作的多元協同,為課程思政教育的體系化、系統化開展創造良好的時代機遇。

一、教師教育課程思政的教學切入點

(一)提升課程思政教育親和力

基于教師教育的課程思政教學,應將提升課程教學親和力作為主要的切入點。教師通常對學生學習動態、學習習慣及學習特點較為了解,可以通過與學生的教育溝通與教學互動,加深對學生學習需求的掌握,使教師能以新時代大學生學習特征為基礎切入點,科學的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內容滲透。因此,相較于傳統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將提升教育親和力作為主要切入點,能讓學生能容易融入當前課程思政學習環境。換言之,教師可以借助拉近與學生之間教育關系,深化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對學生的積極影響,降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教育疏離感,打破思想隔閡對于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限制,強化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的親和力,為后續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長效化推進做好充分鋪墊[1]。另外,教師教育的課程思政教育,能緩解學生對課程思政知識的學習壓力,使教師的教育疏導能起到教育內容轉化的作用,改變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知識學習的錯誤認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課程思政知識學習習慣,為學生以積極心態參與課程思政學習實踐夯實基礎。

(二)加強課程思政針對性教育設計

加強課程思政針對性的教育設計,同樣是教師教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核心切入點之一。以往,傳統的課程思政教育模式,主要是按照思政課教學進度及教學步調開展課程設計,學生自身的學習需求、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被忽視,使部分課程思政教育設計繼續走傳統思政課教學模式的老路,未能充分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內容影響力[2]。新時期基于教師教育的課程思政育人實踐,則能基于教師的教育引導,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讓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問題與學習不足,有的放矢地開展各個階段課程教學內容設計,增強課程思政教育實踐的內在針對性,保證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開展,能滿足學生多方面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教育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內在針對性,解決傳統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教育時效性不足的問題,讓教師不再因思政課教學進度開展教育設計,而是能以提升學生課程思政學習能力與深化課程思政教育影響為主體,構建課程思政育人培養的新體系。

二、基于教師教育課程思政的理路

(一)明確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的角色定位

課程思政明確思政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基于多學科融合推進思政教育改革,成為提升思政教育育人質量的有效方法。教師教育的課程思政教育實踐,應充分明確教師在各個階段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的教學定位,針對學生的課程思政知識學習接受能力,轉化教師實際的課程思政教育角色,提升學生在課程思政學習環境中的適應能力,進一步為學生課程思政學習實踐營造良好氛圍。其中,明確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定位,并非一味地強調課程思政決策的動態化調整,而是要求教師能根據當前的課程思政教育現狀,合理的進行教育決策的轉換。譬如,針對學生課程思政學習興趣匱乏的現狀,教師則要從教育指導者的身份轉變為教育輔助者,避免強制性的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干預,而是以提升學生學習感受為主體輔導學生逐漸的融入課程思政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課程思政知識學習方面產生一定的榮譽感。

(二)統籌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規劃

統籌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規劃,細化各個階段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案,基于課程教學規劃有序開展教育決策的實施,采取多管齊下的方法提升課程思政教育內容滲透能力,則是教師教育課程思政的重點教學理路之一。其中,所謂統籌教師課程教學實踐規劃,并非是指統一課程思政教學布局,而是要基于統籌管理課程教學思路的運用,采用多步調協同的辦法循序漸進的開展教育探索,根據學生的課程思政學習反饋及學習能力動態變化,為教師優化課程思政教育方案提供豐富的內容參考[3]。從而,幫助教師運用統籌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規劃,選擇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最優路線。因此,統籌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規劃的目的,是提升教師在各個教學項目中的教學指導能力,保證教師課程教學決策的科學性,持續提升教師的課程教學實踐探索能力,為教師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與廣度奠定良好根基。

(三)發揮教師教學引領作用與個人教學優勢

發揮教師的教學引領作用與個人教學優勢,亦是教師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理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大學生個性鮮明,對于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具有濃烈的個人色彩。因此,針對新時代大學生的課程思政教育設計,要基于剛柔并濟的教育思路進行教學引導。其中,教師作為學生重要的學習傾訴對象,應承擔起與學生開展教育溝通的責任,通過加強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影響,發揮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方面的榜樣作用,讓學生能針對教師的優良品質進行繼承。教師則要基于課程思政教育內容,以言傳身教的教育視角以身作則,提升學生對教師的學習模仿能力,使教師的優良品質成為學生自我提升及自我強化的重要激勵。與此同時,教師應基于個人教學優勢,做好多方面的教育引導,發揮不同教師與不同學科的教育特色,保持教師課程思政教育的多元化開展,擺脫環境因素對于課程思政的教育的限制,讓教師教育的課程思政教育內容,在大學生群體中真正做到入心、入腦[4]。

三、新時期教師教育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載體

新時期教師教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勢必面臨各類外部因素及內部環境等基礎要素的影響。教師教育課程思政的教學理路分析,實際上是為教師提供理論性的教育指導,明確教師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與創新方向。教師教育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則要根據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現實情況,系統性的開展教育分析、教育研究與教育評估。從而,提升教師教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有效性,保證教學理路研究能在課程教學實踐方面得到充分體現。第一,從課程教學結構來看,新時期教師教育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必須要做好對結構性教育規劃的調整,按照學生的學習表現、學習表達能力及學習認知水平,逐級的做好課程教學內容補充。尤其是在課程思政教育實踐的初期階段,應由教師進行教育框架設計,按照學生的學習思路不斷進行內容填充,使課程思政教育實踐能與學生學習需求充分契合。因此,基于教育結構視角分析,優化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結構,則是深化教師教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重要載體,對于提升課程教學的育人影響力及建立良好教育環境有著積極影響。第二,從課程教學趨勢來看,課程思政教育發展逐漸面向學生個性化培養開展教育改革。新時期教師教育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也要基于對個性化教學思路的運用,做好對學生個體化學習差異的分析,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制定多套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方案。以此,保證課程教學實踐的有效性。

四、新時期基于教師教育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策略

(一)深化教師教育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挖掘

教師教育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應加強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與學科知識的內容聯系,通過提升課程思政與學科課程內容銜接有效性,讓學生在汲取課程思政知識養分的同時,更好的掌握學科知識的應用技能。因此,深化教師教育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挖掘的目的是實現學科課程教學與課程思政教育的協同開展,推動學科知識與課程思政教育內容交叉融合。從而,構建多元互補的教師教育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譬如,針對專業學科的教師教育課程思政教學,則要在課程資源的挖掘方面,將與專業學科實踐技能相關的課程思政元素應用于教學實踐,提升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知識內容的學習感知能力,結合學生對于各類課程思政知識內容的學習理解,有針對性的選擇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方案,確保課程思政教學工作的推進,能實現多元循環開展。因此,教師應在重點做好對各類不同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的整合,按照各類教學資源教育應用價值的不同,合理的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歸類,進一步提升對各類課程教學資源的應用科學性,為教師教育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多位一體協同開展創造有利條件。

(二)推動教師教育的課程思政教學隊伍建設

推動教師教育的課程思政教學隊伍建設,是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前瞻性一種有效舉措。新時期人才教育培養形式的轉變,在為教師提供多元化教育支持的同時,也提出更為嚴格的教育要求。教師應摒棄傳統滯后性教學思維,采用開放包容視野進行課程思政教育規劃。其中,教育機構應重點做好對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視野的拓展,將更多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技能應用于教學實踐體系,并將部分前瞻性教學概念、教學技術與教育理念,嵌入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各個方面,讓教師能對課程思政教育技能的應用具有深刻的了解,進一步培養教師在課程思政教育實踐方面的創新思維,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育實踐的內容前瞻性,增強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對于學生知識學習的內在吸引力,實現對教師教育課程思政教育實踐質量的提升。因此,推動教師教育的課程思政教學隊伍建設,本質上是幫助教師掌握更多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技能,豐富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儲備,讓教師能保持課程思政教學的多元化優勢,實現對教師綜合教學實踐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加強教師教育課程思政動態化平衡思維模式的運用

教師教育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基礎工作重點在于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水平,讓教師在課程教學實踐方面能長期保持教學優勢,增強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成果的轉化能力。加強教師教育課程思政動態化平衡思維模式的運用,則是基于對教師創新思維的培養,增強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方面的教育設計能力,讓教師能根據當前的課程思政教學節奏及課程思政教育規劃,推進課程思政教育實踐的體系化開展,基于對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動態化調整,始終提升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知識的學習興趣[5]。因此,加強教師課程思政動態化平衡思維模式的運用,要求教師具有敏銳的教育觀察能力,能根據學生學習表現與學習反饋,了解學生對于各類課程思政知識的學習看法及學習認識,結合學生的學習思維變化,做好對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平衡設計,充分協調課程思政教學各項教學內容的平衡關系,為教師持續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及教育質量提供充分的教學保障。

(四)引入教師自我評價的思政教學管理模式

引入教師自我評價的課程思政教學管理模式,讓教師的各類課程思政教育問題能更好進行教育呈現,提升教師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則是教師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與學生的教育接觸,勢必面臨各類外部教學因素的影響。學生負面情緒或對課程思政學習接受能力,始終對課程思政教育實踐產生影響。因此,教師教育視角下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應以提升教師教育問題評估與教育問題管理能力為主體,做好對教師自我評價管理的課程教學規劃,增強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方面自我糾錯能力,讓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不斷做好對課程思政教學思路的革新,并提升教師對創新思維的教育運用,保持教師飽滿的教育狀態,避免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方面產生教育懈怠的問題。

(五)培養教師身先士卒的教育品質

文章第二部分對于教師教育引領作用進行提及,明確教師教育引領對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影響。新時期教師教育視角下的思政教學實踐,必須要發揮教師身先士卒的優秀個人品質,讓教師能以一馬當先的姿態,優先針對課程思政教育內容進行貫徹學習,進一步在學生心中樹立教師的高大形象,持續提升教師對學生的內在影響力。其中,針對教師身先士卒教育品質的培養,要基于提升教師教育探索意識、強化教師敢于為先教育開拓能力,促使教師成為主動擁抱課程思政教育的排頭兵,將教師的教育引領作為提升新時代課程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內在推動力。此外,針對教師身先士卒教育品質的培養,要從提升教師個人思想覺悟、強化教師對課程思政內容教育領悟能力著手開展教育培訓,通過強化教師對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讓教師能更好的結合課程思政教育需求,構建完善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體系,增強教師在課程思政教育實踐方面的個人能力,為教師教育的課程思政教育高質量推進做好充足的教育準備。

結語

教師教育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側重于對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能力的強化。相比于以往推進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建設,教師教育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更注重對教師個人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促使教師能發揮多方面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優勢,滿足新時期課程思政視角下人才培養的多元化需求,使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能面向更高維度做好教育體系建設。

猜你喜歡
思政課程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思政課“需求側”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