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中國物理學會的創建與發展

2023-04-24 07:46儀德剛卞爾山水
科學文化評論 2023年6期
關鍵詞:留學生

儀德剛 卞爾山水

摘? 要? 1931年,國際聯盟教育考察團訪華期間,在法國物理學家保羅·朗之萬的建議下,中國物理學會于1932年8月正式成立。學會成立初期,下設學報委員會、物理學名詞審查委員會以及物理教學委員會,并以這三個委員會為核心開展學會主要工作。其中學會創辦的《中國物理學報》是中國本土物理學領域的重要學術交流平臺,名詞審查委員會以商榷統一名詞這項工作推動了中國物理學的本土化進程。中國物理學學會不僅促進了專門學科的建制化,同時也與其它科學組織、團體進行溝通,取得了一定成效。20世紀上半葉,中國物理學會是科學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也是專業學術組織通過科學工作推動我國社會轉型的典型代表。

關鍵詞? 中國物理學會? 留學生? 中國物理學報

中圖分類號? N092∶O4-09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2023-11-20

作者簡介:儀德剛,1971生,內蒙古赤峰人,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技術史、物理學史和科技戰略。Email:yidegang@aliyun.com;卞爾山水,1994生,上海人,東華大學人文學院科學技術史專業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技術史。Email:936845523@qq.com。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編號:19ZDA214)。

20世紀20年代前后,中國學術發展適逢在歐美及日本高校求學的留學生陸續學成歸國,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國內的科研或教學工作中。在此背景下,自然科學類專門社團在中國本土應運而生,并蓬勃發展。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國內各類學會數量眾多,并在各自的領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物理學會通過舉行年會、創辦學報、進行專業名詞審查等工作,為國內物理學的研究和教育做出了重大貢獻。由中國物理學會出版的《中國物理學會八十年》一書,開篇即概述了自1910年以來中國科學發展的背景及學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發展歷程,主要包括學會建立和早期活動,但學會的日常運作情況及相關細節還有待深入考察。本文旨在進一步追溯中國物理學會創辦的背景和歷史條件,剖析發展歷程中的重要工作、活動與社會交往,以期對中國物理學會這一成立于民國時期的學術團體的代表性和特殊性進行探究。

一? 中國物理學會的建立

中國物理學研究在20世紀30年代尚處于萌芽階段,民眾對物理學乃至科學的認識尚未得到普及。據統計,20世紀前兩個十年中國留學生在海外獲得物理學博士的人數分別為1人、2人,而1921至1930年獲得博士學位的留學生共有19人,再之后的10年間則達到了61人[1]。1930年前后,得益于海外留學生陸續歸國,以及國內大學與研究所的創建,中國第一批物理學研究者在中國本土陸續開展了物理學教育與研究。由此產生和發展出來的中國物理學會,不僅是應時代而生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物理學工作者相互團結、扶持協助的努力成果。

1.中國物理學會建立的背景

晚清以降,尤其是歷經鴉片戰爭賠款割地后,人們對“科學”的重要性產生了全新的認識。派遣學生出國留學,是中國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的主要途徑。1847年,西塾瑪禮孫學校(Morrison School)創始班的容閎、黃寬和黃勝三人隨學校主事人勃朗牧師赴美后各自展開留學,除黃勝于1849年因病歸國外,黃寬赴英國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學醫,1857年歸國行醫;容閎于1850年進入耶魯大學,并于1854年畢業歸國,后期協助政府策劃增派留學生改造中國的方案,著有《西學東漸記》。容閎等三人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學生。此后,在容閎等有識之士的努力推動下,從鴉片戰爭失利中得到慘痛教訓,清政府意識到學習西方技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清政府創官費留學先河,在1872至1875年間先后派出4批幼童共120人赴美留學。20世紀上半葉,中國近代留學運動經歷了三次熱潮:甲午戰爭后的赴日留學熱潮;美國退還《辛丑條約》所簽庚子賠款后的官辦留美熱潮;“五四”運動前后的留法勤工儉學熱潮[2]。

1909年7月,清政府設游美學務處,附屬游美肄業館,以負責官辦赴美留學生的一切事宜,而游美肄業館正是清華大學的前身。同年8月,清政府招考第一批庚款赴美留學生630人,其中47人被錄取并于同年十月赴美留學。自此,中國近代的留學運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1915年,一群赴美留學生創立中國科學社,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民間綜合科學團體。社團不斷發展壯大,社員所學專業不盡相同,科學社“在社章中規定了分股的辦法,使每一社員均屬于一個專門學股”,以“學習專門學術的社員討論及處理事務便利計”[3]。1930年初,科學社已設有多種學股,包括算學股、物理股、化學股、天文股、土木股、機工股、電工股、地學股、生物股、心理股等[4]。這些經過學科專業區分的分股是專門類學術團體的前身,其中屬于物理股的王守競、吳有訓、周培源、謝玉銘、嚴濟慈、葉企孫、丁緒寶,以及屬于算學股的張貽惠,均在后來最早發起倡議并邀請全國物理學工作者參與組建中國物理學會的13位物理學家之列。

20世紀10至30年代是中國科學發展的一個關鍵階段。庚款留學生胡適曾說,留學“并非僅作入他國大學計已也,乃欲令吾所學于人者,將由我而輸入祖國,俾人人皆可學之”[5]。足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海外留學者并不僅是把留學視作個人學習深造的機會,亦是他們為中國本土引進西方先進科技的方式。這一時期,海外留學生創辦的科學社團應運而生。到20世紀30年代,隨著留學生歸國任教,各類學科逐漸興起,專業科學類和技術類社團大量涌現。留學生在國外成立的廣泛學科團體,這些新興的社團集合了曾在不同國家、不同高校留學的先進人才,多為獨立的專業學科。雖然民國時期政治、軍事局面混亂,但團結的科學共同體為中國本土科學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從物理學領域來看,物理學的研究與教學也在20世紀10至30年代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出國留學攻取物理學學位的青年物理學者在世界知名物理學家的培育下,具有高水準的學科素養和知識水平,他們的學術洞察力、求知欲和教育理念也為后續回國參與科研和教育打下基礎。這些歸國留學生大多在北京、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高校任教,并陸續建立起物理系,培養物理學專業人才。到1930年左右,全國已有20多所高等院校設立物理系[6]。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央大學、燕京大學等大學在開展物理教學的基礎上,也投入物理學研究。

20世紀初期,物理學專門的研究機構也在初步建立的階段。1928年3月,國立理化實業研究所成立,同年6月國立中央研究院成立,并下設物理研究所,專門從事物理學研究,并兼具制造物理教學儀器的職責,為院校與研究院提供器材。1929年9月,北平研究院成立,并在理化部下設物理學研究所和鐳學研究所。

1936年,盧鶴紱在著名物理學家謝玉銘的指導下完成學士學位論文:《中國物理學家在國內外所發表之物理論文目錄及其提要(1914—1936.3)》,統計并梳理了321篇中國學者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的物理學相關研究論文,可以看出,1930年以前,中國物理學家每年發表的論文均低于10篇,且相關研究幾乎都基于海外課題;1930年后論文發表量逐年上漲,研究重心逐漸向國內研究轉移[7]。

2.中國物理學會的建立

1931年9到12月,國際聯盟下屬機關國際知識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委派教育專家考察團到訪中國,以深入考察當時中國的教育狀況、研究中國特有傳統文化并擬定適宜的教育改革建議與方案。國際知識委員會由各國知識界有重望、有聲譽的成員組成,如法國哲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伯格森(Henri Bergson)擔任首屆會長,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擔任主席,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瑪麗·居里(Marie Curie)、數學家班勒衛(Paul Painlevé)、天文學家黑爾(George Hale)等人都是委員會成員[8]。

此次教育考察的四名專家團成員分別為柏林大學教授、前普魯士教育部長布克爾(Carl H. Becker);波蘭教育部初等教育司長法爾斯基(M. Falski);法蘭西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朗之萬(P. Langevin)朗之萬是20世紀初杰出的實驗物理學家與理論物理學家,也是考察團四人中唯一的自然科學研究者,他在物理學的諸多方面頗有建樹,其中尤對氣體電離和空氣中離子的性質、氣體分子運動論、經典磁學理論、相對論、超聲學等物理學領域貢獻突出。,他也是考察中國自然科學教育情況的負責人[9];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教授托尼(R. H. Tawney)。

教育考察團于1931年9月30日抵達上海,并立刻展開工作??疾靾F先前往南京中央政府所在地,擬定初步工作計劃,在完成南京的考察后,輾轉天津、北平、定縣、上海、杭州、蘇州、廣州等地,經過實際考察后,將他們提出的改革建議與方案匯編成書,題為《中國教育之改進》,由國立編譯館翻譯、并于次年年末出版。期間1931年10月,朗之萬應北平研究院之邀,赴北平做學術報告。在北平物理學者聯合舉辦的歡迎宴會上,朗之萬有感于中國物理學的發展,建議成立中國物理學會的發言為此后中國物理學者開展工作指引了方向。

1931年11月1日,來自于不同大學和研究院的中國物理學工作者共13人決定發函給國內物理學界同仁,呼吁大家共同發起成立中國物理學會,并在函件中附上他們所擬定的學會章程草案。這13位物理學者分別是北平大學的夏元瑮和張貽惠,清華大學的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和薩本棟,北平研究院的嚴濟慈和朱廣才,北京大學的王守競,北京師范大學的文元模,燕京大學的謝玉銘,東北大學的丁緒寶和中法大學的吳銳。他們都有留學背景,且其中8人同時是中國科學社的成員。中國物理學界共 54 人復函,他們作為學會的發起人參與學會籌建。為了正式成立中國物理學會,發起者們立即組成籌備委員會,并選舉產生7名臨時執行委員,由13位發函號召者中的夏元瑮、王守競、葉企孫、吳有訓、嚴濟慈、文元模六人和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胡剛復組成,時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被推選為籌備會主任[10]。這8位籌備委員會主要成員都有留學背景。

經過協商與籌備,1932年8月23日,中國物理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中國物理學年會于清華大學科學館舉辦,與會人員共79名?;I備委員會主任梅貽琦擔任大會主持,籌備執行委員葉企孫負責報告中國物理學會發起和籌備經過,籌備執行委員吳有訓對學會章程草案進行說明,大會逐項討論并修改通過的章程主要內容有:將學會的名稱確定為中國物理學會;以謀物理學之進步及其普及為學會宗旨;會員分普通會員、機關會員、名譽會員和贊助會員四種;設董事會計劃本會之發展事宜;設會長、副會長、秘書、會計各一人任期一年;設評議會決定本會重要事務;學會工作為:(1)定期舉行常會宣讀論文討論關于物理學研究及教學問題;(2)出版物理學雜志及其他刊物;(3)參加國際間學術工作[11]。大會選出5名理事:夏元瑮、顏任光、李書華、丁燮林和梅貽琦;9名評議員:李書華、張貽惠、葉企孫、胡剛復、丁燮林、吳有訓、嚴濟慈、薩本棟和王守競。李書華擔任中國物理學會第一屆會長,葉企孫、吳有訓、薩本棟分別擔任副會長、秘書及會計。中國物理學會的成立受到南京國民政府高度重視,教育部專門指派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張鈺哲教授等作為政府代表出席此次大會[12]。

自此中國物理學工作者形成了自己獨立的組織。學會的早期成員大多有海外求學經驗,其中核心成員更曾受教或與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共事且不少人都供職于國內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如在北京大學授課的夏元瑮、顏任光、饒毓泰、王守競、吳大猷等;還有人在物理學研究機構工作,如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擔任研究員的胡剛復、嚴濟慈、施汝為、陳茂康等。這些以留學生為主體的物理學者通過建立物理學會的形式團結起來,對中國物理學建制化作出了進一步的貢獻。

二? 中國物理學會的主要活動

根據中國物理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年會所定章程,中國物理學會的主要工作可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定期舉行年會,出版物理學雜志或刊物以及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舉辦物理學年會和發行《中國物理學報》正是前兩項工作的主要代表,而物理學名詞審查工作與物理學教學為推動中國物理學的健康發展打下了基礎。

1.辦物理學年會

召開年會、宣讀論文并進行學術交流是中國物理學會重要的常規活動之一。學會一經成立便在章程中規定學會工作包括“舉行定期常會宣讀論文,討論關于物理學研究及教學種種問題”,并要求“本會每年開大會一次,于暑假中舉行之,地點及日期由評議會酌定”[13]。從1932年學會創立到1949年,中國物理學會總計召開年會16次,期間雖經歷抗戰,但年會并未中斷。在會上宣讀論文、進行學術交流一直是物理學會年會的重要環節。除3次記錄缺失,另外13次年會的主席分別是為梅貽琦、王恒守、吳有訓、鄭衍芬、李珩、岳劼恒、何增祿、丁燮林、張文淵、張紹忠、胡剛復、薩本棟、陸學善。

從年會召開的地理位置來看,中國物理學會前三年分別在北平、上海和南京三地召開,此三地是當時中國的科學、經濟和政治中心,對傳播科學知識有相當積極的影響。第四年起,逐漸向其他地區輻射,如青島、昆明、重慶等地,借這一辦會理念可一窺民國時期物理學的傳播與發展狀況。

2.《中國物理學報》的創刊與發行

學會下設的學報委員會成立于1932年中國物理學學會首次年會暨成立大會的次日。學報委員會在20世紀上半葉共有兩屆,設主編、編委和編輯部三大類,1932至1947年由嚴濟慈、丁燮林共同擔任主編,顧功敘、江仁壽、錢臨照、施汝為、王淦昌、王竹溪、吳大猷、余瑞璜、張文裕、趙忠堯、鐘盛標、周培源、周同慶、李珩擔任編委,編輯部由錢臨照、王竹溪負責。1948年后的第二屆學報委員會較上屆人員變動較小,嚴濟慈繼續擔任主編,顧功敘、錢臨照、王淦昌、王竹溪、吳大猷、趙忠堯、鐘盛標、周同慶、桂質廷、彭桓武、李珩擔任編委,王竹溪、顧功敘負責編輯部?!吨袊锢韺W報》編委會成員都有留學背景,且大多都在海外獲得了博士學位。而兩任主編嚴濟慈自1931年起,便擔任北平研究院物理學研究所所長,兼鐳學研究所所長,為學報的專業性和前瞻性提供保障。

學報委員會負責的《中國物理學報》創刊號于次年1933年10月出版,共刊登7篇論文,登刊的論文采用英、法、德三國語言發表,并附中文摘要?!吨袊锢韺W報》是我國最早的學會刊物之一,更是嚴格學術意義上的第一份完全發布中國人科研成果的專業學術刊物。在學報創刊前,中國的物理學者只能通過國外期刊發表研究成果。據嚴濟慈統計,此前約有20余篇中國物理學者的文章寄往英國的《自然》、美國的《物理評論》,以及法國的《科學院周刊》等海外刊物發表[14]。

《中國物理學報》是中國物理學者自己的交流平臺,使物理學工作者們能夠直接在國內進行研究并發表成果。1933至1949年,除1938年和1941—1943年學報受戰事影響暫時???,其余年份中學報共發刊7卷,總計刊登105篇論文,其中38篇為學報委員會成員所著,可見學報委員會成員自身的專業性。105篇論文中有78篇的作者所屬單位為高校,可知當時我國物理學研究主戰場集中于以北平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校中。隨著物理學研究在學校和研究所的發展逐漸規范化,物理學者參加教育與研究,為中國物理學建制化發展作出了貢獻。而根據所載文章來看,中國物理學科研究在光學、電學和磁學領域、原子和原子核物理方面、相對論、瑞流理論和統計物理學等理論和實驗研究方面已取得巨大突破。據歷年出版的論文種類可知,當時的中國物理學研究有一個從理論物理到理論與實驗物理兼具的發展過程,側面反映了民國時期物理學研究實驗觀念和設備的逐漸普及。此外,見刊論文以無線電為最,從中可知中國近代物理學者的研究方向。

3.物理學名詞審查工作

盡管《中國物理學報》所載文章以英、法、德三種語言撰寫,然中文摘要需要名詞統一,刊發學報需要與物理名詞審查相結合。而在教育規范化和學科本土化兩方面,名詞審查的地位更為重要。為學習和吸收近代西方科技知識,名詞術語的翻譯定名相當重要,因為受到翻譯的著作書籍數量隨時間推移不斷增多,同一外文名詞容易出現多種不同的譯名,同時不同的外文術語又可能巧合地被翻譯為同一種譯名。前文提及的國際聯盟教育考察團所著《中國教育之改革》一書中也將“以中文確定科學上之專門名詞”作為提升教學效率的一條重要實踐方案[9]。故為有效傳播科學知識,避免學術交流產生障礙,對術語名詞進行審查并做到規范和統一勢在必行。

中國第一部物理學名詞匯集成書是基于清末學部審定科編纂的《物理學語匯》。然而物理學術語在數十年間經不同學者的翻譯與定名,并在實際運用中不時調整,故在20世紀初期,物理學術語發展混亂。雖然政府部門和學術組織察覺到了規范并統一科技術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且付諸實踐,諸如科學名詞審查會、國立編譯館、中國科學社等政府機構或科學社團都曾先后組織審定物理學名詞的工作,但真正得到學術界廣泛接受的名詞統一成果尚未出現。

1933年4月,“物理學名詞定名原則十條”在天文數學物理討論會上獲得通過。隨后教育部決定將物理學名詞審查工作委托于中國物理學會進行。同年8月,康清桂、薩本棟、徐仁銳三人代表編譯館赴上海交通大學出席中國物理學會第二屆年會,并提交天文數學物理討論會后所增修的初稿供大會審查。在此會議上,推舉產生了七名物理學名詞審査委員會委員,分別是吳有訓、周昌壽、何育杰、裘維裕、王守競、嚴濟慈、楊肇燫,受命完成物理學相關名詞審查工作,限期一個月。1933年8月15日—9月2日,名詞審查委員會共集會9次,逐一審議了各項名詞,最終審定完成物理學名詞五千余條。1934年1月,經教育部審核并批準,共計8206條物理學名詞公布,經由國立編譯館整理、印刷出《物理學名詞》一書。

初版《物理學名詞》基本妥善地幫助中國物理學科內部完成了一次術語統一,解決了諸多長久以來的翻譯矛盾與沖突。然而通過物理學外部學科的學術交流,學術界仍然發現了一些跨學科的名詞爭議。為了從多學科的角度進一步審定物理學名詞,1947年9月18日,物理學名詞審查委員會再次于上海交通大學召開會議、開展相關工作,經過十多天的討論、研究后,對數千則名詞進行了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名詞審查委員會將此次增訂后的《物理學名詞》由編印成書,這一版本收錄物理學術名詞共計9696條,為物理名詞術語的漢化和統一奠定了基礎。此書影響深遠,是解放后文獻、書籍所用物理學名詞的藍本,且隨著學者的不懈努力,《物理學名詞》的內容仍在增加,2019年已出版其第三版。自《物理學名詞》審定核準、公布成書并逐步增進,受到學科內外廣泛接受的物理學名詞推進了物理學研究、教育與交流的本土化與建制化,是物理學會初期的一大重要貢獻。

4.物理學教學

在名詞審查委員會的基礎上,物理教學委員會的工作也在有序進行。物理學會所參與的物理教學工作,主要集中在審核與規范物理學的課程標準、篩選與編寫物理學的授課教材、設計實驗課程等方面。物理學會成員本就以高校教師居多,故教學委員不僅經常組織內部活動以交流教學經驗、交換學科建設意見,此外,委員會也會邀請中學物理教師參與集會,以期建起不同階段學科教育之間的橋梁。

學科建設初期,在我國高校使用的物理教科書普遍是海外物理教材的翻譯本,甚至部分學校會直接使用外文原版的教材,其中以日本學者飯盛挺造所著《物理學》為代表。此書出版于19世紀70年代,歷經多次改版,后于1900至1903年由江南制造局分三冊在國內出版。中國學者自行編著的物理學教材可謂鳳毛麟角。1935年前后,物理學名詞審查委員會成員周昌壽編寫了四部中學自然科學教材,翻譯外國物理學教材和科普圖書,另編譯《自然科學及其傳授法》一書,旨在提高國內科學教學水平。而先后出版于1933和1936年的《普通物理學》及其配套教材《普通物理學實驗》是我國首部用中文編著的大學物理教材,并于1940年受教育部核準,正式采納成為大學教材。其作者是中國物理學會第一任會計薩本棟,他于1928年受后來物理學會首任副會長葉企孫之邀回國,赴清華大學擔任物理系教授。薩本棟在執教期間積累了大量教學經驗,他所著的兩部書在國內物理學界通行十多年,對物理教學的規范化影響深遠。

為出版高質量且完整成套的高等教育教材,上海商務印書館組織“大學叢書”委員會主持“大學叢書”系列教材的策劃、編寫與出版工作。自1932年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云五向教育界與學術界發起號召,邀請各領域專家為叢書出謀劃策,五年內前后共有58位學者加入“大學叢書”委員會,其中屬于中國物理學會成員的有竺可楨、顏任光、梅貽琦、丁燮林、李書華與周昌壽六位[15]。

物理學是一門需要融合理論與實驗的學科,因此物理實驗器材同樣得到物理教學委員會的重視。在委員會的推動下,實驗設備問題得到政府關注,教育部下令要求各廳對于各省市中學進行考核,將各廳轄區內公立中學理科實驗設備的情況清單以及今后改進的措施與計劃反饋至教育部。1936年,教育部修改《高級中學物理課程標準》增加一條“酌量添授物理科應有之特殊教材;是項教材令定之”。新標準將中學物理實驗器材歸為特殊教材,明確了器材在中學物理教育中的必要性,一定程度緩解了當時中學器材短缺的情況,為物理學初級教育奠定基礎。

物理學會成員重視物理實驗,如北京大學的顏任光教授自1920年到校任教,意識到儀器設備的短缺問題,與同時期任教的丁燮林一同自制儀器、添置設備、編排實驗講義與課程,極大豐富了實驗物理教學,并使北大物理系成為全國各大學物理教學儀器與設備最多的一個系。1925年顏任光赴上海與物理學家丁佐成合作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現代科學儀器工廠——上海大華科學儀器公司,1926至1931年間,顏任光同時在光華大學任教,期間他主持了中國第一臺無線電收發報機的制造,參與設計中國首批交直流電表;丁燮林將物理研究所的金木工車間擴充為物理儀器廠,以制造教學所需的儀器與設備,據統計在1935至1937年間,物理儀器廠共生產600套高中物理實驗儀器和3000套初中物理實驗儀器,由教育部統購分發全國各地高中、初中供教學使用,丁燮林親自審定儀器設計,并主持編寫實驗講義隨儀器附送。物理學會成員在不同高校的物理系實驗教學中均有著重要作用,如燕京大學的謝玉銘為該校物理系設立金工木工室,指導學生使用機床等設備,并聘請能工巧匠制造實驗儀器與設備;桂質廷在抗戰期間領導武漢大學理化兩系重建實驗室,并在1946年主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電離層與電波傳播實驗室——國立武漢大學游離層實驗室;張紹忠于1928年受聘為浙江大學物理系主任,此時浙大物理系初創,他帶領助教朱福燈與技工金學煊撐起了物理系,伴隨著師資力量的擴充,張紹忠與其他教師們一起設計儀器圖紙,并親手使用車床工具進行加工制造工作[16]。

三? 國內跨學科學術交流

物理學與數學和天文學的關系相當緊密,故中國物理學會在跨學科的學術交流中,自然與數理學會、天文學會交流最密,成果亦最豐富。此外,由于中國科學社在庚子賠款赴美留學運動中的重要地位,中國物理學會的學術交流活動與中國科學社亦息息相關。這些學術交流不僅促進了物理學科本身的發展,對20世紀初期中國其他科學門類的建制化也產生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1.聯合舉辦年會

從1932年創立伊始,物理學會召開了16次年會,其中有多次和其他科學社團協會聯合召開,分別是:1932年第1次年會與中國數理學會聯合舉辦;1936年第5次年會與中國科學社、中國數學會等7個學術團體聯合舉行,組織會員抗議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領土;1940年與中國天文學會、中國植物學會等5個科學團體及中國科學社聯合舉行。

專注于單一學科領域的中國物理學會在民國時期多次選擇聯合中國科學社、數理學會等其他社團、學會召開年會的原因主要有五點:第一,從學會成員的角度,中國物理學會的很多成員同時也是其他社團的會員,召開聯合年會有助于協調社團成員的時間并節省成員的精力;第二,從學科發展的角度,物理學會的領導成員希望通過聯合學界召開年會,促進不同學科的學術交流與發展,如前文提到的,物理名詞審查工作就離不開跨學科的交流;第三,從學會經費的角度,初成立的物理學會主要經費來源于成員會費及政府補貼,而在學科建制化初期,物理學會對創刊、實驗、教育等方面都需要大量投入,以做出諸多從無到有的改變,經費是學會活動的重要保證,如中國科學社的經費更穩定充足,聯合舉辦年會能幫助物理學會節省開支[4];第四,從年會選址的角度,因為各類科學社團的主要成員是教師,所以不同學會、社團都以大學為主要活動場所,在選址上容易達成一致;第五,從時代背景的角度,民國時期是相對動蕩的歷史時期,受現實條件制約的情況下,各學會的發展需要彼此之間互相幫助,特別是在抗戰時期,召開地方性多學科的年會對各學科學會的發展與存續始終起著積極作用。

2.中國日食觀測委員會

除了年會之外,中國物理學會還參加了國內的一些跨學科研究工作,如參與中國日食觀測委員會活動。千百年來,中國天文工作者保存著世界上最豐富的天文觀測記錄,其中甚至包括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記錄,然而現代方法進行的日食觀測一直到在20世紀初期都尚未在中國的土地上得以實現。1934年11月19日,中國日食觀測委員會成立,成立大會上提出“使命重大,宜廣征研究天文、物理、氣象各學術團體及機構加入”,故中國物理學會受邀參加,此后對1936年6月19日赴日本、蘇聯觀測日全食和1941年9月21日在中國本土觀測日全食作出貢獻,其中以在《中國物理學報》擔任編輯的李珩最具代表性,他全程參與了蘇聯伯力和中國甘肅的觀測行動,并拍攝了日食。

3.天文數理討論會

前文提及,教育部為邀請國內各大高校與研究機構的物理學者共同探討數理課程標準和學術名詞統一等議題,曾在1933年組織并召開天文數理討論會。討論會專門函聘總計62名專家為會員,中國物理學會會員也在其列。在天文數理討論會的九名籌備委員中,同時屬于中國物理學會的成員共有5位,分別是張鈺哲、倪尚達、徐仁銑、康清桂和顏任光,超過籌備委員半數。

1933年4月1至6日,天文數理討論會在北京舉行,分為天文、數學、物理三組,以討論了各自學科的課程標準、大學教材、科學名詞等事宜。其中物理學會第一屆會長李書華主持物理組,物理組會員共32人,均為物理學會成員,物理學會成員占談論會總人數近一半,是專門學科發展的先鋒。會上通過了學會成員胡剛復提出的物理譯名原則十項提議;中國物理學會通過決議負責審查物理譯名,并后續將成果呈教育部審定公布。

除了審定譯名問題,物理組也深入探討了教材編譯工作事宜。天文數理討論會決定由中國物理學會負責征集各高校、機關的意見與建議,以選定適用于大學中學的物理教材及重要課外參考書,附加詳論后交送至國立編譯館審定。

四? 國際學術交流

朗之萬在建議中國物理學工作者們聯合并成立學會的同時,也提議學會加入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UPAP),以團結國際物理學工作者,促進物理學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受此啟發,中國物理學會在成立之初便在會章中規定“參加世界國際間學術工作”為學會三項主要工作之一[17],將中國物理學與國際接軌放在學會工作的重要位置。

1.國際學術交流

1932年,中國物理學會在首次評議會上就決定申請加入國際純粹物理和應用物理聯合會。同年12月1日,學會秘書吳有訓正式代表中國物理學會提交入會申請,并致函國際物理協會秘書長阿伯拉罕。次年1月7日,吳有訓收到復函,中國物理學會受接納成為該會會員。1934年秋,王守競受學會推舉赴英國倫敦出席國際物理聯合會會議。1935年,吳有訓和嚴濟慈分別被德國哈萊大學自然科學研究院洪堡學會和法國物理學會推選為會員和理事。嚴濟慈在兩年后前往法國,參加世界文化合作協會第二次聯合會、法國物理學會理事會。1948年7月8日,施汝為、嚴濟慈、吳大猷等杰出學者受中國物理學會、國內各大研究院與高校共同推選,作為中國物理學界代表,共同組織成立國際物理協會中國委員會,并一同出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國際物理協會組織聯合會議。

除了推舉學會代表出國參加國際會議,中國物理學會也多次邀請國際著名物理學家來華作學術交流,如1934年美國物理化學家朗繆爾訪華、1935年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訪華、1937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訪華。這些國外物理學家帶來了各自范圍內較為先進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中外物理學工作者之間的緊密聯系無疑為中國物理學研究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2.吸納名譽會員

中國物理學會在成立之初就設有普通會員、機關會員、名譽會員和贊助會員四種會員,其中名譽會員專為國外著名物理學家所設,且規定“國外著名物理學家對于本會事業有相當貢獻,由本會會員十人上之提議經評議會一致通過者被選為本會名譽會員”[18]。

朗之萬在中國物理學會創立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受到學會成員的普遍尊重與認可,在學會成立的首屆年會上就經推舉成為首位名譽會員[19]。此后,朗之萬在法國巴黎學院指導了經會長李書華推薦的汪德昭。朗之萬交給汪德昭的低空大氣層中大小離子平衡態的研究課題最終在汪德昭的調查分析與研究下完成,汪德昭憑借課題成果寫出的論文最終通過了博士答辯,得出了“朗之萬-汪德昭-布里加理論”。

1942年,印度物理學家拉曼成為第二位學會名譽會員,他曾于1930年憑借對光散射的研究成為亞洲首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43年,學會又成功聘任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布拉格、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密立根、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康普頓、193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狄拉克和194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布萊克特五位名譽會員。1948年2月,中國物理學會理事會決定聘請居里夫人的長婿、原子核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及巴黎大學理學院院長兼物理系主任卡巴納為名譽會員。

五? 結語

中國物理學會對民國時期中國物理學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會集結了國內的物理學工作者們,給予了他們一個研究和傳播物理學的平臺。這一時期的物理學工作者多有海外留學背景,他們帶回了先進的專業知識和科學理念,投身于大學教育和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中,物理學會通過年會、報刊、名詞審查等形式有效地促進了中國物理學的本土化、建制化。此外中國物理學會與國內其他學科的關系緊密,既有中國科學社的一定傳承關系,也有與同樣屬于專門類學會的跨學科交流。中國物理學會既是民國時期物理學科、學家們的交流平臺,也是國內外物理學、國內不同學科之間的橋梁,更是清末到新中國成立之間的科學紐帶。中國物理學會不僅把西方先進的物理學理論、方法和思想引入了中國,幫助近現代物理學在中國國土上生根發芽,也是科學知識與科學工作者推動社會制度轉型的歷史見證。

參考文獻

[1] 吳大猷. 早期中國物理發展之回憶[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06. 4.

[2] 易安. 留學生與民國時期物理學的體制化[D]. 山西大學, 2009.

[3] 任鴻雋. 任鴻雋談教育[M]. 沈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5. 154.

[4] 范曉銳, 馮立昇, 劉勇. 中國科學社與20世紀30年代專門學會的崛起——以中國物理學會為中心[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 48(4): 113.

[5] 胡適. 胡適文集9[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684.

[6] 陳佳洱. 我國物理學的回顧與展望[J]. 中國科學基金, 2005, (5): 259.

[7] 胡升華, 潘永祥. 中國近代早期物理學研究工作的一次總結——盧鶴紱教授1936年學士論文述評[J]. 科學, 1993, (4): 24—25.

[8] 章駿騎. 國際聯盟十年記[M]. 北京: 中華書局, 1933. 193.

[9] 國聯教育考察團. 中國教育之改進[M]. 南京: 國立編譯館, 1932. 1, 221.

[10] 張林. 留學生與20世紀30年代專門科學社團的成立及發展——以中國物理學會為例[J]. 物理, 2016, (9): 5—9.

[11] 錢臨照. 中國物理學會五十年[J]. 物理教學, 1982, (8): 18.

[12] 秦國攀. 中國物理學會的成立及其抗戰前的主要活動[J]. 巢湖學院學報, 2009, 11(2).

[13] 陽序言. 經世致用中國物理學會及其社會活動探析(1932—1937) [J]. 物理通報, 2021, (10).

[14] 吳翠蘋. 中國物理學會研究(1932—1936)[D]. 華中師范大學, 2015.

[15] 劉文波. 商務印書館“大學叢書”出版研究(1932—1949)[D]. 西南大學, 2020. 24.

[16] 錢偉長主編.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物理學卷第一分冊[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4. 30, 90, 98, 114, 120.

[17] 胡升華. 從“學術獨立”到“國家科學” 兼及中國物理學會和《物理學報》的歷史觀察[J]. 科學文化評論, 2019, 16(4): 41—63.

[18] 陸學善. 中國物理學會[J]. 科學大眾. 1948, (6): 262.

[19] 佚名. 中國物理學會第一次年會資料[J]. 中國科技史料, 1982, (3): 86—92.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Physical Societ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YI Degang, BIAN Ershanshui

Abstract: In 1931, during a visit by the League of Nations education delegation to China, the Chinese Physical Society was officially established in August 1932, promoted by French physicist Paul Langevin. Initially the Society established three core committees——a Journal Committee, a Physics Terminology Review Committee, and a Physics Teaching Committee——to carry out its main work. The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founded by the Society, become an important academic exchange platform within Chinas physics community. The Terminology Review Committee promoted the localization of physics by standardizing terms. The Society not only promote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pecialized disciplines, but also communicated with other scientific organizations and groups.Throughout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Chinese Physical Societ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isseminating scientific ideas and culture, and also serving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professional academic organizations promoting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through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Keywords:? Chinese Physical Societ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猜你喜歡
留學生
緣何“問道扶?!?——留學生如是說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留學生的“撿”生活
用《論語》教留學生學漢語的新探索
《教室留學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留學生鄭睿:我是奶粉“小買手”
“留學生凌虐同學案”給誰提了醒?
來華留學生漢字分解加工能力實證研究:以新疆地區留學生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