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約瑟的思想和精神遺產

2023-04-24 07:46梅建軍
科學文化評論 2023年6期
關鍵詞:李約瑟

摘? 要? 1943—1946年李約瑟的中國之行意義重大,自此之后他的研究興趣發生了根本轉移,實現了由生物化學家向中國科技史家的蛻變,奠定了李約瑟后半生著述事業的基礎及其精神內涵。圍繞李約瑟的戰時在華活動,探討其思想和精神遺產的內涵和意義。

關鍵詞? 李約瑟? 中英科學合作館? 科學外交

中圖分類號? N09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2023-12-05

作者簡介:梅建軍,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所長,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為《李約瑟鏡頭下的戰時中國科學》(劉曉、莫弗特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23年)一書的序言,有刪節。

李約瑟作為一名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學者,為我們留下了皇皇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SCC,也譯作《中國科學技術史》),是一份極為豐富且厚重的學術遺產。作為20世紀的一名思想者,他留下的思想和精神遺產也同樣豐富、獨特而精彩。只不過,學術界和公眾的關注通常都聚焦于其學術遺產和著名的“李約瑟之問”上,而較少深入探究其思想和精神遺產的內涵和意義。在李約瑟一生的經歷中,1943—1946年的中國之行可謂意義重大,因為自此之后他的研究興趣發生了根本轉移,實現了由生物化學家向中國科技史家的蛻變。

李約瑟(Joseph Needham)于1900年出生于英國倫敦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在英格蘭著名的昂德爾(Oundle)公學上完中學后,他于1918年入劍橋大學學習生物學;1925年博士畢業后,在霍普金斯爵士(Frederick G. Hopkins, 1861—1947)的實驗室中從事化學胚胎學研究,1931年出版三卷本的專著《化學胚胎學》,成為該學科的創始人。1934年出版《胚胎學史》。1941年,李約瑟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梢哉f,在李約瑟啟程赴中國之前,他已是一位功成名就的生物化學家。但魯桂珍(1904—1991)的出現,悄然間改變了他生命的軌跡。

1937年,魯桂珍來到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指導教師正是李約瑟的夫人李大斐(Dorothy Needham, 1896—1987)博士,因此機緣,她與李約瑟相識而相知。通過與魯桂珍和其他中國學生的接觸和交談,李約瑟對中國文化及其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在魯桂珍的鼓勵下,開始學習中文,進而產生了去中國進行實地考察的強烈意愿。1942年,經不懈努力,他終獲英國政府派遣前往中國,身份為英國駐華大使館科學參贊。1943年初,他抵達戰時中國的首都重慶,數月后創立了中英科學合作館(Sino-British Science Co-operation Office),旨在推進中英科學合作與交流。

1942年,李約瑟在啟程前往中國之前接受了記者的采訪,談到了他中國之行的使命,包括如下四個方面:其一是與政府部門建立密切的聯系;其二是調查中國大學的學術需求;其三是探索中英之間教授交流的可能性;其四是做學術演講,內容包括科學技術及其應用,尤其科學史與文化的關系、科學人文主義和東西方的關系。他還特別指出:“迄今尚無一部科學史敘述中國古代哲學家科學思想之起源,致使西方完全不知中國之偉大貢獻?!庇纱丝梢?,李約瑟中國之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加強官方之間的聯系,此外更重要的是調研中國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探求學術交流的契機,推動中英學術機構之間的合作。

人們一直很好奇李約瑟為什么要放下在英國劍橋相對安逸的科學研究工作,卻要跑到戰火紛飛的中國四處奔走,忍受種種的艱難和不安定。而且,他抵達中國后,不是想著盡快完成所承擔的工作,及早返回英國,而是積極運作,獲得英國駐華使館和英國政府相關部門的經費支持,創立“中英科學合作館”。與他同期抵達中國的一位來自牛津大學的希臘哲學家陶育禮教授(E.R.Dodds),在中國呆了一年,履行了計劃中的講學使命后,很快就返回英國了。李約瑟顯然有自己長遠的計劃,因為成立了中英科學合作館這樣一個常設機構,有了自己的運行經費和工作人員,他便能夠制定詳細的考察計劃,在戰時中國的后方東奔西走,不懼艱苦,樂此不疲。后來他還讓自己的妻子李大斐博士也到了中國,擔任副館長一職,共同為中英科學合作館工作。很顯然,李約瑟不僅愿意前往中國,而且愿意長時間地在中國生活和體驗,近距離地觀察和記錄戰時中國所發生的一切。那么,是什么激勵著他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要回到李約瑟的中學時代。對李約瑟一生有過長遠影響的是昂德爾公學的校長桑德森先生(F. W. Sanderson)。他曾諄諄教導李約瑟及其同學們:“要以開闊的心胸思考問題”,“要找到值得一生去追求的東西?!边@兩句話對李約瑟的啟迪和影響至為深遠,以至他晚年回想起自己一生的經歷時,還會想起這兩句話來??梢哉f,李約瑟之所以要前往中國、之所以要轉向研究中國古代的科技文明,在他思想的深處,就是要踐行桑德森校長的教誨。這背后的驅動因素,就是他所懷抱的對東方和中國文化,尤其是對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李約瑟在中國期間曾給魯桂珍先生寫信,談到了他在中國的經歷所帶給他的感受:“從我初到這里以來,你們的國家和人民所給予我的感受是無與倫比的。這是一個十分混亂的時期,然而正因為此,我能夠深入各處城鄉的生活(當然東奔西走歷盡辛苦);我踏著孤獨的腳步闖入往往是廢棄的孔廟、僧院、道觀,因而充分欣賞了古樹叢中和荒園中傳統建筑的壯麗景色。我自由地體驗了中國家庭和市集的生活,親眼看到一個社會在崩潰中等待著即將來臨的黎明時所經受的苦難。我說‘歷盡辛苦,不是夸張。有時我搭個行軍床在荒廟里過夜,有時蜷縮在合作工場的背后。除了免不了的蟲蛇百足之外,還有成群的大老鼠……那完全是一個不同的世界,我永世感激你帶我領略了這一切?!保?]

讀《李約瑟鏡頭下的戰時中國科學》,一個最深切的感受是,李約瑟對踐行出使中國的使命是如此地盡責、盡力和盡心。自抵中國之后,他馬不停蹄地在中國后方各地奔走和考察,詳細地記錄他所走訪的每一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現狀,包括校舍、圖書收藏、實驗室設施、研究人員的數量、專長和工作內容。在整個抗戰期間,沒有人如他那樣抱著深厚的同情心,不畏艱難地走訪如此多的地方和機構,與如此多的人進行交談,留下如此細致的觀察和記錄,包括所拍攝的大量珍貴的圖片。要想認識和理解抗戰時期中國后方各地知識界學人同仇敵愾、堅韌不拔、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沒有比李約瑟留下的記錄和評語更全面、更直接和更客觀的了。李約瑟看到并感受到了中國知識精英在國難當頭的境況下所煥發出來的堅韌精神,也從中領悟到,中國文明不僅源遠流長,而且蘊含著不可撼動的巨大的精神內涵和力量!

為了讓全世界人民及時了解戰時中國后方的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的狀況,李約瑟每完成一項考察,必訴諸筆端,撰寫相關的報道,及時發表在英國著名的《自然》雜志上,1943年有5篇,1944年有2篇,1945和1946年各有1篇??箲鸾Y束后,李約瑟和李大斐將這篇文章匯集在一起,加上他和李大斐博士一起撰寫的一些工作報告、信件、日記、詩歌和演講,合編為一本書,名為《科學前哨》(Science Outpost)[2]。在此之前的1945年,李約瑟還匯集了他在中國拍攝的大量照片以及朋友贈送的有關陜北解放區科學研究狀況的照片,在倫敦出版了《中國科學》(Chinese Science)的畫冊[3]。1947年,徐賢恭和劉建康挑選并翻譯了李約瑟發表的6篇在華考察的文章和3篇演講的文章,匯為一集,由上海中華書局以《戰時中國之科學》的書名出版[4]。1952年,張儀尊將《科學前哨》編譯為《戰時中國的科學》(上、下冊),由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5]。1999年,在王錢國忠的積極推動和努力下,余廷明等人重新翻譯了《科學前哨》和《中國科學》,以《李約瑟游記》之名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并收入了《李約瑟研究著譯書系》[6]。

2000年12月9日,為紀念李約瑟百歲誕辰,位于臺灣高雄的“科學工藝博物館”與李約瑟研究所合作,舉辦了題為“李約瑟與抗戰時中國的科學”展覽,首次展出了與李約瑟生平相關的大量實物和圖片資料,包括他1943—1946年在中國考察期間所使用的證件、名片、地圖、筆記本,所收到的信件、聘書、獎章,以及硯臺、書法和繪畫禮品等。配合這一展覽還出版了題為《李約瑟與抗戰時中國的科學》特展圖冊,其中收錄了李約瑟研究所第二任所長何丙郁教授撰寫的短文,論及李約瑟《中國的科學與文明》所帶來的變化,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評論:“一切一切的轉變,實現了李博士大約五十年前的愿望,世人看中國的眼光,不再如此帶著偏見,反能從人類文化發展的大環境欣賞其文明?!芯咳祟惥窦拔镔|發展史,就不可能不研究中國科技史,這已是新一代東西方學者的共識,也是李博士終其一生最大之成就,對后世最深邃的影響?!保ǎ?],頁16)

2015年9月,李約瑟研究所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合作,利用李約瑟1943—1946年在中國拍攝的大量照片,舉辦了題為《李約瑟鏡頭下的戰時中國科學》圖片展覽,在劍橋大學開放日向社會公眾開放。李約瑟研究所的莫弗特館長和布里斯托大學的戈登·巴雷特博士 (Gordon Barrett) 精心策劃和布置了這一圖片展。自2016年以來,這一展覽被安排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弘立書院、深圳大學等教育機構中展出,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這一展覽的成功也直接促成了《李約瑟鏡頭下的戰時中國科學》一書的寫作計劃。

李約瑟本人十分看重他1943—1946年在中國生活和旅行的這段獨特的經歷。1948年,在向劍橋大學出版社提交《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寫作計劃的信件中,他這樣寫道:“從1942年到1946年的四年間,我在中國處于一個特別有利的位置,既不是純粹的政府官員,也不是商業人士或傳教士,而是一個科學和文化合作使團的負責人。我極其幸運,因為我的職責使我能夠在戰時中國后方的廣大區域做深入的考察,而且我不會放過任何機會就中國的科學與文明這一主題向中國學者討教,并留下筆記。我也有幸積累了一批優秀的相關中文書籍,并安然無恙地運回劍橋,現在正為我所用。因此,我只能當仁不讓,因為這是天時、地利與人和賦予我的責任?!盜n China during the four years from 1942 to 1946 I was in a particularly good position, neither purely governmental, commercial nor missionary, but the head of a mission of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co-operation. I was exceedingly fortunate in that my duties took me through consulting with Chinese scholars on the present subject. I was also lucky enough to accumulated on excellent collection of the relevant Chinese books and to get them safely transported back to Cambridge, where I am now making use of them. I dare not, therefore, decline the responsibility which circumstances and inclinations have laid upon me([7],頁21).

在1954年出版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第一卷的序言中,李約瑟談到了寫作這部著作的作者必須具備的六項綜合條件:其一是具備科學素養,并從事過多年的科學研究;其二是熟悉歐洲科學史,并從事過某一方面的研究;其三是了解歐洲歷史上科學技術發展的社會背景和經濟背景;其四是親身體驗過中國人的生活,并有機會在中國各地做過廣泛的旅行;其五是懂得中文,有能力查閱中文文獻;其六是有幸得到過廣泛領域的中國科學家和學者們的指導[8]??梢钥闯?,這六項綜合條件中,至少有兩項與他上世紀40年代在中國生活的這段經歷直接相關,即親身體驗過中國人的生活,有機會與一大批中國的科學家和學者建立密切的聯系,并得到他們的指導和幫助。那么,為什么在中國的生活經歷,以及與中國科學家和學者的交往如此重要呢?讀完眼前這本《李約瑟鏡頭下的戰時中國科學》一書,我相信讀者們自會找到答案。在我看來,李約瑟之所以如此看重這段在中國生活和旅行的經歷,在于他從中找到了值得自己一生去追求的事業,那就是通過東西方文明的互鑒,增進東西方之間的了解,從而為人類的未來開辟一條合作和共同繁榮的和平道路。

這樣一本書在今天出版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呢?或者說為什么在今天還要出版這樣一本書?是為了回顧抗戰時期中國科學的發展嗎?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李約瑟在戰時中國的考察經歷嗎?抑或是為了讓讀者們更充分地分享李約瑟在戰時中國所拍攝的大量圖片?畢竟這些圖片是極具史料價值的珍貴資料。在我看來,僅僅從這樣的視角去看待這本書的出版動機和價值,未免有些過于狹隘。如果我們能從李約瑟一生所從事的中國科技史研究事業,來反觀他在抗戰時期中國的考察經歷,我們就能意識到,正是這一經歷奠定了李約瑟后半生著述事業的基礎及其精神內涵。因此,在今天出版這本書,其意義不僅在于保存完整而珍貴的歷史資料,更在于進一步地認識、發掘和揭示李約瑟的思想和精神遺產!

英國學者利昂·羅?。↙eon A. Rocha)在2016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李約瑟的思想中“包含了政治遠見、開放精神和道德要求,值得我們繼承”[9]!因為這一思想表明,現代科學和醫學遠未完結,仍處在發展之中;它們對“真理”可能不具有壟斷性;非西方的文化仍有可能修正我們獲取真知的途徑和方法;而研究非西方文化的科學和醫學史也會有助于構建一個多元化的科學,不僅完全認同自然和現實的復雜性,而且包容來自不同階級、性別、民族和文化的片面視角。羅恰的評論反映了新一代歐美學者仍在反思李約瑟的思想和精神遺產,并肯定其積極的長遠的價值和意義。李約瑟畢其一生,始終在倡導“普世科學”的觀念,相信人類的文明必經互鑒、互容與交融,最終走向“天下大同”。他的思想直到今天仍具有巨大的和深刻的道德感召力量,是值得進一步地挖掘和闡發的。

參考文獻

[1] 魯桂珍. 李約瑟的前半生[A]. 李國豪等. 中國科技史探索[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7.

[2]? Needham, J. & Needham, D. (eds). Science Outpost: Papers of the Sino-British science co-operation office(British Council Scientific Office in China) 1942—1946[C]. London: The Pilot Press Ltd., 1948.

[3]? Needham, J.. Chinese Science[M]. London: Pilot Press Ltd., 1945.

[4] 李約瑟. 戰時中國之科學[C]. 徐賢恭, 劉健康譯. 書林書局, 1947.

[5] 李約瑟, 李大斐. 戰時中國的科學[C]. 張儀尊譯. 臺北: “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1952.

[6] 李約瑟, 李大斐. 李約瑟游記[C]. 余廷明等譯.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9.

[7] 何丙郁. 李約瑟研究所暨附設東亞科學史圖書館簡介[A]. 王玉豐. 李約瑟與抗戰時中國的科學[C]. 高雄: 科學工藝博物館, 2000.

[8] Needham, J..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Vol.1, Introductory Orientat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4. 6.

[9] Rocha, L.. How Deep Is Love? The Engagement with India in Joseph Needhams Historiography of China[J].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2016, 49(1): 13—41.

Ideological and Spiritual Legacy of Joseph Needham

MEI Jianjun

Abstract: Needhams journey to wartime China in 1943—1946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which fundamentally transferred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nd metamorphosed himself from a biochemist to a historian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tablishing the writing career and spiritual implication of latter half of Needham, the journey also shows the value of his ideology and spiritual heritage.

Keywords: Joseph Needham, Sino-British Science Co-operation Office, scientific diplomacy

猜你喜歡
李約瑟
近十年國內“李約瑟難題”研究綜述
Introduction: Needham’s intellectual heritage
李約瑟的科學史觀管窺
李約瑟《文明的滴定》中譯本若干譯詞評析
李約瑟與浙江大學的淵源
漢語典籍文化專有項英譯研究
李約瑟難題與明清社會
試析李約瑟關于道家言論的前后不一
也談“李約瑟問題”
《墨子》英譯概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