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信息集錦

2023-04-27 21:27
大眾考古 2023年12期
關鍵詞:黃牛考古文化遺產

窮物理

2500年前青藏高原已經廣泛飼養牦牛和黃牛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關于青藏高原史前牦牛馴化與黃牛利用研究的論文,揭示了2500年前青藏高原牧民已經開始廣泛飼養牦牛、黃牛及其雜交后代—犏牛。該研究是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雷初朝教授團隊聯合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等10家單位共同完成的。該研究綜合運用動物考古學及古DNA分析技術,發現西藏瓊結縣邦嘎遺址史前先民同時飼養、利用了牦牛與黃牛。在親緣關系上,邦嘎遺址出土的黃牛骨與中國西北地區石峁遺址出土的3900年前的黃牛骨,經檢測研究和現代青藏高原黃牛呈現遺傳連續性,說明史前時期青藏高原黃牛極有可能由西北地區傳入。該研究還發現了邦嘎黃牛和牦牛發生雜交的遺傳學證據,證實邦嘎黃牛擁有12.1%—19.5%的家養牦牛血統,表明距今2500年前,牦牛和黃牛的雜交已很普遍,且邦嘎遺址牧民已經知道利用其雜交后代犏牛。因為犏牛的產奶、產肉及役用性能均高于牦牛及黃牛,對犏牛的利用是青藏高原牧業的一項重大創新。結合邦嘎遺址其他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邦嘎史前牧民將牦牛、黃牛及其雜交后代,與綿羊、山羊和馬等家養動物綜合,創造了多元生計系統,廣泛利用牲畜獲取肉、奶、皮毛和糞便燃料。(許祖華,新華社)

知文明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

12月9日,國家文物局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介紹,2020年探源工程第五階段實施以來,進一步擴大了研究的時空范圍,圍繞遼寧建平牛河梁、山東章丘焦家遺址、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陜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師二里頭、四川廣漢三星堆等29處核心遺址,在深化對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整體認識的同時,聚焦關鍵時間節點和重大事件,精心設計多學科綜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進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深化了對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認識。項目研究認為,距今約5800年開始,中華大地上各個區域相繼出現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化,進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可將從距今5800—3500年劃分為古國時代和王朝時代兩個時代,其中古國時代可進一步細分為三個小階段。與探源工程第四階段相比,對古國時代的認識更加深化。在古國時代的第一階段,大約為距今5800—5200年前后。古國時代第二階段,大約為距今5200—4300年前后。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文明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社會分化進一步凸顯,社會資源的調動能力加強。古國時代的第三階段,大約為距今4300—3800年前后。長江中下游地區社會發展陷入停滯,中原和北方地區后來居上,開始新一輪的文明化發展,進而形成了一個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奠定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基礎。距今3800年以后,進入王朝時代。(王玨,《人民日報》2023年12月9日)

人地關系視角下的石峁文化興衰

石峁城與石峁文化的興起取決于資源儲備與社會支撐。資源儲備得益于仰韶文化早中期因人類活動稀疏而保留的原始生態環境,社會支撐則來自石峁文化所在區域以防御與建構祭祀中心為目的集聚人力、物力的能力,二者均與環境資源相關。資源儲備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支撐則是集聚資源、消耗資源的過程,當后者大于前者,超出土地承載力,其結果不是文明的前進而是衰落,石峁文化即是如此。陜北一帶石峁城與其他石城的位置選擇立足于防御,基本與歷史時期農牧交錯帶吻合,眾石城連線之內應屬以石峁城為中心的社會共同體范圍。(韓茂莉,《歷史研究》2023年第4期)

讀天下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蔡奇出席并講話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12月19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蔡奇出席會議并講話。他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注入強大文化力量。蔡奇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遺產工作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最根本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自覺貫徹落實到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蔡奇強調,要按照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理念,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保護與發展、保護與開發等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的重大關系,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要著力構建保護體系,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構建大保護格局。著力健全保護機構,推進文化遺產保護體制改革,形成工作合力。著力完善保護機制,保留歷史原貌,加強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等的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著力筑牢法治保障,加大督察力度,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文化遺產。著力推動文明互鑒,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加強文化遺產領域國際交流合作。要加強黨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決負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政治責任,各級宣傳部門要履行統籌協調文化遺產工作的重要職責,各級文化遺產主管部門要發揮職能作用,確保規劃落地、政策落實、工作見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李書磊主持會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鐵凝、國務委員諶貽琴出席會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主要負責同志,北京市有關負責同志和4位專家學者代表作交流發言。各省區市和副省級城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宣傳部,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有關人民團體,中央宣傳文化系統有關單位,中央軍委機關有關部門,中央管理的部分金融機構負責同志和有關專家學者、志愿者、非遺傳承人代表等參加會議。(新華社)

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在上海舉辦

12月15日,“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上?!遍_幕式在上海舉辦,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高翔、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龔正出席并講話。李群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文物工作,積極推進新時代中國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創新發展模式,樹立“大考古”工作思路,在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道路上愿與國際同行交流互鑒,共享成果和經驗。他表示,面對氣候變化這一全人類共同挑戰,要通過考古學獨特視角為尋求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歷史借鑒。中國國家文物局將積極支持開展古代環境變遷、人地關系等課題研究,以古鑒今,共同努力呵護好全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中國考古學界將進一步開放考古項目課題,開展文明交流對話,為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做出中國貢獻。愿攜手國際同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認真履行國際責任,主動分享應對氣候變化經驗技術,為保護人類共有文化遺產貢獻中國力量。龔正表示,上海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從人類文明演進中獲取靈感和養分,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高翔表示,世界考古論壇致力于創新與合作,中國考古學要不斷以新發展為世界考古學帶來新動力新機遇。本屆論壇以“氣候變化考古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主題。論壇向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頒發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終身成就獎,發布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世界考古論壇重要考古研究成果獎。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學有關同志,來自40多個國家的200余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國家文物局網站)

Books Exhibition 書訊

《水下考古學概論》

宋建忠 主編

科學出版社,2023年11月

本書系統闡述了水下考古學的概念、研究領域、學科關系、國內外水下考古發展簡史等理論問題,以及考古潛水、水下考古調查、發掘、水下文物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管理等專門的技術與方法問題,同時還介紹了國內外水下考古實踐案例、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國古代航海與造船簡史、海洋貿易陶瓷四個專題研究。

《洞穴中的心智:意識和藝術的起源》

【南非】大衛·劉易斯-威廉斯 著,萬山 譯

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7月

關于遠古人類的心智,描繪在拉斯科、肖維和阿爾塔米拉等洞穴巖壁上的動物和符號,能告訴我們什么?作者巧妙地將人類學研究與最新的神經學知識交織在一起,對我們如何成為人類并開始創作藝術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說明。這部出色的“偵探作品”,為破解人類最早祖先的藝術謎團,以及我們自己的意識和經驗的本質,提供了線索。

《文物保護技術:理論、教學與實踐》

周雙林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11月

本書從理論與教學、方法與實踐兩個維度,討論了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以及非水分散體材料的研究及應用。理論與教學部分包括、文物保護的哲學基礎、文物技術保護法律體系、考古發掘中的現場保護、考古遺址的展示保護等內容。方法與實踐部分包括金屬文物、瓷質文物、漆器文物、紡織品文物等方面的保護案例。

《學步集:吳文化器物與文獻研究》

程義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9月

本書收錄23篇文章,分為“話劍論銘”“賞瓷品茶”“竹石輝映”“墓志述史”“佛道之義”五個版塊,以翔實的考古、古文字材料及館藏文物為基礎,用較通俗的方式解讀學界以及大眾關心的問題,比如《吳王夫差劍八問》《蘇州博物館新入藏75字吳王余眜劍解密》等文章回答了大眾感興趣的吳國都城變遷和吳國歷史興衰的問題。

《聲聞荒外:巴彥諾爾唐墓與鐵勒考古研究》

徐弛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11月

巴彥諾爾唐墓是位于漠北草原的關中風格唐朝貴族墓葬,墓中發現了大量初唐風格的陶俑、壁畫,同時也有中亞、拜占庭風格的器物。本書主要研究了巴彥諾爾唐墓的基本形制、壁畫、隨葬俑、金器、金幣等,還從唐朝羈縻統治時期的其他墓葬、城址、題記等方面,就唐朝在漠北的羈縻統治和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進行了探討。

《觀念的敘述考古學的認知與散記》

湯惠生 著

西北大學出版社,2023年10月

本書是一本考古隨筆,收錄的部分文章體現了作者對一些考古問題的深度思考,比如鉆石谷的來歷、風動石的考證、一些墓葬形式的探討等;還收錄了作者近年來和同伴們一起在考古經歷和旅行途中所發生的那些妙趣橫生、鮮活生動的事情;文末還收錄了作者的一些讀書筆記,以及對友人的追思。

猜你喜歡
黃牛考古文化遺產
十大考古發現
考古出乎意料的幾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謎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黑牛和黃牛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中國衛生(2016年3期)2016-11-12
車101:給黃牛做中介
文化遺產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