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背景下問題引導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

2023-05-18 18:51宋科張曉影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9期
關鍵詞:新高考

宋科 張曉影

摘要:本文以2021高考生物全國乙卷第29題為例,通過對該題的分析、講解與反思,探索新高考背景下引導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指出教師應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探究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新高考 引導式教學 課堂講解

試題講解一直是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傳統的試題講解模式不注重開發學生的解題思維,往往使得學生在大量刷題和機械性訓練下依然無法形成良好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生物課程要求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發現規律等過程中習得生物知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因此,在題目講解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式教學法對提高課堂效率及提煉科學思維方法和培養能力方面均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能取得舉一反三的效果。

下面筆者將以2021高考生物全國乙卷第29題為例,在充分分析試題、學情的基礎上,著重介紹問題引導式教學法的實際應用效果與反思。

一、試題質點

(一)原題賞析

29.(11分)生活在干旱地區的一些植物(如植物甲)具有特殊的CO2固定方式。這類植物晚上氣孔打開吸收CO2,吸收的CO2通過生成蘋果酸儲存在液泡中;白天氣孔關閉,液泡中儲存的蘋果酸脫羧釋放的CO2可用于光合作用?;卮鹣铝袉栴}:

(1)白天葉肉細胞產生ATP的場所有____。光合作用所需的CO2來源于蘋果酸脫羧和____釋放的CO2。

(2)氣孔白天關閉、晚上打開是這類植物適應干旱環境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既能防止____,又能保證____正常進行。

(3)若以pH作為檢測指標,請設計實驗來驗證植物甲在干旱環境中存在這種特殊的CO2固定方式。(簡要寫出實驗思路和預期結果)

參考答案:

(1)細胞質基質、線粒體;細胞呼吸

(2)可防止蒸騰作用散失較多水分;光合作用

(3)實驗思路:取生理狀態良好的植物甲,在干旱的環境中培養,分別檢測并比較白天和夜間葉肉細胞中液泡(細胞液)pH高低(大?。╊A期結果:葉肉細胞中白天pH低于晚上。

(二)試題分析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提出,高考命題應由傳統的“知識立意”“能力立意”,向“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轉變。而本題則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本題前兩問在結合生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主要考查光合作用與有氧呼吸的場所、具體過程,重在理解應用,而第三問的實驗設計題則靈活轉變考查思路與切入點,考查學生的科學思維及科學探究能力,為學生充分提供思維發揮空間,是對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考查。

二、學情分析

本題掌握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相關必備知識是解題的基礎,同時以設計實驗為著力點,考查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及實驗探究與科學語言表達能力,屬于一道和自然生活聯系緊密的綜合性試題??疾閷W生從題干中提取、理解、處理信息,綜合分析、邏輯推理及語言表達等能力。本題前兩問難度不算大,但學生作答時容易漏答。最后一問則需學生細致整理分析,相對來說難度略大。

三、教學目標

依據試題內容及學業要求,同時結合學情,筆者從四個維度制定教學目標,分別為:在把握光合與呼吸作用等重要概念的基礎上解題,以知識為基,體現生命觀念的要素;分析試題,發散思維,鍛煉從題干提取信息并分析整理的能力,體現科學思維要素;通過設計實驗來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控、文字規范表述等實驗探究能力,著重指向科學探究要素;關注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有關原理在生物中的體現及生物科學技術的具體應用,落實到社會責任要素。目標之間相互交叉,總體圍繞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四、教學過程

(一)講解思路

具體講解本題時,筆者采取設置一系列問題的方式,通過創設推進式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獨立思考,實現逐步解決問題。具體問題串及預估學生答案以表格形式展開,實現以階梯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問題回到題干尋找信息,提煉關鍵內容,以教材知識為基礎,開拓思維,細致分析,做出解答,通過連續的問題引導實現問題的各個擊破,最終實現問題的解決。

(二)具體過程呈現

1.析題解題第一問(見表1)

2.析題解題第二問

3.析題解題第三問(見表3)

(三)變式訓練,舉一反三

作為高考全國卷非選擇題中的必考內容,細胞代謝中的“光合作用”內容常與細胞的“呼吸作用”內容等都是高中生物核心主干基礎知識之一。此題的核心考點之一正是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相關內容,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學生對于此類聯系生活實際綜合運用題目的解題能力,在對照正確答案并引導學生反思后,可以給學生呈現類似題型的題目做進一步鞏固,在加深學生印象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該類題型的解題能力,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四)解題總結與模型建構

生物課程標準強調教學過程可通過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加深學生對生物學科概念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筆者的問題引導式教學法則體現了此內容,具體過程見圖1。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最重要的是問題串的設計,其需具有引導性及環環相扣的階梯性,而結合實際生活的問題設計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性更強。同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課堂實際回答中可能會出現的錯誤回答應予以及時的糾正與解釋,使課堂講解能大致按照預估步驟進行。

五、教學反思及高考啟示

本題作為一道側重聯系生產實際的題目,除了對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基本知識之外,亦側重于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相對來說難度不算大,但學生容易失分。結合具體課堂教學反饋,學生在解答本題時的易錯點包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關知識點記憶不清,導致無法解題;不能正確提取題干信息,找不到題目問答的關鍵點,導致答非所問;具體作答時語言表述不規范,未用生物學專業術語,尤其本題第三問實驗設計題,回答時缺乏條理性,表達過于口語化,敘述時未用關鍵詞作答等。

對此筆者認為,要想做好這道綜合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構建一個系統且完善的生物基礎知識框架,注重知識的內在聯系,做到知識學習連貫不斷層。其次在平時的具體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訓練學生的解題思維,讓學生以知識為依托多主動思考,通過適當的題目訓練總結方法。同時,還需要求學生規范答題,規范語言表述,避免失分,這樣方能讓類似引導式題目的講解在課堂上順利進行,從而在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解題思維。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相結合的題目一直是高考非選擇題考查的重點,也是難點。故在講解此板塊內容時,一線教師應引導學生打好知識基礎,并通過有效的題目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科學探究是指能夠發現現實世界中的生物學問題,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結果的交流與討論能力。而實驗是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主要承載之一,本題的第三問通過實驗設計的考查則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此種類型的考查方式也是區分學生能力的試題類型之一,亦是學生特別容易出現問題的試題類型之一,故啟示一線生物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此方面的培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鄧過房.核心素養導向的光合作用類高考試題分析[J].生物學教學,2019,44(10):6263.

責任編輯:唐丹丹

猜你喜歡
新高考
因導引生 以生為本
以微專題為載體的地理新高考二輪復習策略探討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課堂
新高考來了,家長該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觀題解題技巧指導
浙江新高考化學《有機推斷與合成綜合題》的特點分析與復習策略
淺析新高考改革
類文合觀:新高考背景下的閱讀奠基
新高考方案下高一化學課堂教學改進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