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西地區夏至戰國時期骨鏃研究

2023-05-30 10:48蘇薩薩
關鍵詞:遼西地區

摘 要:骨器在夏至戰國時期發展到鼎盛階段,骨鏃作為主要武器被廣泛使用,成為社會沖突出現的標志之一。在遼西地區骨鏃出土數量眾多,主要集中發現于夏家店下層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和井溝子遺存。不同時期骨鏃形態存在差異,具有明顯的變化趨勢,演變過程以高質量的實用目的為前提,鏃身由注重殺傷力轉變為追求穿透力,鋌部形態在夏家店上層文化趨于統一,扁形鋌有利于提高箭鏃的穩定性,遠射力隨著長鋌的出現不斷增強;夏家店下層文化出現以家庭為單位的骨器生產地點,已經具備完整制作骨鏃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成型技術。夏家店上層文化隨著金屬工具的應用推動骨鏃生產規?;凸δ軐I化,骨鏃成型技術已成熟,骨鏃地位演變過程與青銅器的使用范圍有關。

關鍵詞:遼西地區;骨鏃;青銅時代

中圖分類號:K8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03-0001-06

遼西地區是一個文化內涵相對獨立的文化區,位于醫巫閭山以西,北至西拉木倫河兩側,包括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及它們的支流地區[1]。該地區夏至戰國時期可分為夏至早商、晚商至春秋中、春秋晚至戰國中、戰國晚四個階段[2]。該區域出土骨鏃的高峰期,主要集中于前三階段。第四階段燕文化北進至遼西地區,本文不進行研究。

骨鏃用料一般選用動物骨骼,硬度較高的鹿角也多作為制作原料,這種骨角鏃作為遠射兵器在社會沖突出現時發揮重要作用。有關鏃類研究,眾多學者主要集中于銅鏃,骨鏃還有較大研究空間,本文基于各時期骨鏃的發展情況,淺析不同時代制骨技術,分析各時期骨鏃地位變化。

一、類型學分析

分布在我國長城以北的細石器文化的遺址中常發現骨質兵器,遼西地區也有發現,骨鏃在新石器時代作為最先進的武器就已經開始使用,在夏商周時期發展到鼎盛階段。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發現可辨別形制的骨鏃590件。依據鏃身形狀不同,可劃分為四大類即甲類—圓錐形鏃、乙類—三棱形鏃、丙類—四棱形鏃和丁類—五棱形鏃,再按照是否有鋌對每類進一步劃分從而以具體形制的異同分型,以式的早晚來看其演變發展。

甲類,244件,圓錐形。

甲a類,242件,有鋌。

A型,70件,鏃身橫截面呈圓形。

Aa型,17件,圓錐形鋌。標本1.藥王廟T1②:4。

Ab型,14件,扁形鋌。

Ⅰ式,8件,短鋌。標本2.蜘蛛山夏家店下層文化T2④A:33,長2.2厘米。

Ⅱ式,4件,鋌較Ⅰ式長。標本3.夏家店上層文化M12:1。

Ⅲ式,2件,長鋌。標本4.井溝子M3:26,長18.5厘米。

Ac型,39件,多棱形鋌。標本5.乃林皋H12:2,長12厘米。

B型,172件,鏃身橫截面呈扁圓形,扁形鋌。

Ⅰ式,18件,短鋌。標本6.大甸子H3:21,長3.1厘米。

Ⅱ式,3件,鋌較Ⅰ式長。標本7.上機房營子夏家店上層文化H9③:7,長6.7厘米。

Ⅲ式,151件,長鋌。標本8.井溝子M26:13,長17.6厘米。

甲b類,2件,無鋌,銎口。

A型,1件,無翼。標本9.大甸子M783:6,長3厘米。

B型,1件,有翼。標本10.興隆洼遺址第三地點夏家店下層文化F1①:9,雙翼,長3.55厘米。

乙類,243件,三棱形。

乙a類,232件,有鋌。

A型,169件,無翼。

Aa型,41件,圓錐形鋌。標本11.大甸子H3:6,長9.4厘米。

Ab型,1件,圓柱形鋌。標本12.東山嘴F9:12,長4厘米。

Ac型,58件,扁形鋌。

Ⅰ式,1件,短鋌。標本13.豐下T23③:5。

Ⅱ式,8件,鋌較Ⅰ式長。標本14.關東車02KGDH1⑤:28,長10.2厘米。

Ⅲ式,49件,長鋌。標本15.井溝子M3:47,長24厘米。

Ad型,69件,多棱形鋌,常見三棱形。標本16.大甸子M772:4,長2厘米。

B型,63件,有翼。

Ba型,1件,圓錐形鋌,無倒鉤。標本17.建平水泉下層T14⑤:35,長7.4厘米。

Bb型,62件,扁形鋌,多單翼,倒鉤明顯。

Ⅰ式,46件,短鋌,多單翼。標本18.蜘蛛山夏家店上層文化H16:5,單翼,長7.5厘米。

Ⅱ式,16件,長鋌,雙翼。標本19.井溝子M55:27-1,鏃鋌有倒刺,長12.5厘米。

乙b類,11件,無鋌,銎口。標本20.大甸子T10③:6,長2.8厘米。

丙類,101件,四棱形。

丙a類,77件,有鋌。

A型,21件,無翼。

Aa型,10件,扁柱形鋌。

Ⅰ式,9件,短鋌。標本21.南山根夏家店上層文化H16:4,長8.5厘米。

Ⅱ式,1件,長鋌。標本22.井溝子M20:5,長14.2厘米。

Ab型,11件,扁錐形鋌。

Ⅰ式,2件,長鋌。標本23.喀左土城子夏家店下層文化H26:3,長12厘米。

Ⅱ式,9件,短鋌。標本24.小黑石溝92-93NDXAⅡT1416③:2。

B型,56件,有翼。

Ba型,55件,扁形鋌。

Ⅰ式,30件,短鋌,多為雙翼,無倒鉤或倒鉤不明顯。標本25.小黑石溝92NDXAⅡH33:1。

Ⅱ式,25件,長鋌,倒鉤明顯。標本26.井溝子M55:8,鋌上有倒刺,長10.3厘米。

Bb型,1件,翅尾鋌,雙側翼,無倒鉤或倒鉤不明顯。標本27.井溝子M58:21-10,長10.1厘米。

丙b類,24件,無鋌。平面呈三角形,鏃身上呈菱形,下呈扁形。

A型,13件,凹底。

Ⅰ式,2件,兩翼翼尾微內曲,凹底明顯。標本28.二道井子F92:2,長2.4厘米。

Ⅱ式,10件,兩翼翼尾斜直,略凹底。標本29.小黑石溝93NDXAⅡH154:1。

Ⅲ式,1件,兩翼外弧,略凹底。標本30.井溝子M55:24-4,長2.7厘米。

B型,4件,凹底,中部外凸。

Ⅰ式,2件,短翼。標本31.夏家店上層文化T1②:5。

Ⅱ式,2件,長翼。標本32.井溝子M20:19,長4.1厘米。

C型,7件,平底,兩翼斜直。標本33.上機房營子夏家店上層文化H37②:38,長3.3厘米。

丁類,2件,五棱形。標本34.小黑石溝92NDXAⅡH31:23,尾分雙翼,扁形鋌。

鏃身自身形態演變較慢,圓錐形、三棱形和四棱形鏃在各時間段中發展穩定,只有五棱形鏃出現在夏家店上層文化。上述各類骨鏃數量在三個不同階段中存在差異,夏家店下層文化中圓錐形和三棱形鏃較多,夏家店上層文化三棱形鏃仍占有一定比重,四棱形鏃數量最多,四棱形鏃中新出現雙翼菱形鏃。井溝子遺存中圓錐形鏃占有絕對優勢。鏃身形態決定殺傷力的強弱,有部分學者采用實驗考古的方法對夏至戰國時期的骨鏃進行殺傷力測試,從以上四種形態中得出四棱形鏃中的雙翼菱形鏃的殺傷力最強,圓錐形鏃、三棱形鏃較為相近,但對目標射擊后造成的創傷面積來說,三棱形鏃占有明顯優勢[3]。井溝子遺存中圓錐形鏃比重最大,這與井溝子人群更加注重骨鏃穿透力有關??梢?,骨鏃鏃身形態演變在不同需求下追求高質量的實用功能。

骨鏃鋌部種類多樣,主要可分為圓錐形、圓柱形、翅尾形、多棱形、扁形、三角凹底和平底、銎口,夏至戰國時期扁形鋌與三角凹底和平底發展穩定,尤其扁形鋌數量最多,共發現384件,約占總數的65%,呈逐步增長趨勢。夏家店下層文化中骨鏃鋌部多樣,圓柱、圓錐、多棱形鋌和銎口僅在此時期出現,多棱形鋌骨鏃主要出土于大甸子墓葬中。夏家店上層文化鋌部種類減少,分別發現扁形鋌與三角凹底和平底骨鏃111件和19件。井溝子遺存仍以這兩種為主,鋌變長,各發現244件和3件,另外還出土1件翅尾形鋌骨鏃。由此發現夏到戰國時期,骨鏃鋌部變化明顯,夏家店上層文化為轉折點,骨鏃鋌部型式趨于統一,主要以扁形鋌為主,扁形鋌更便于裝柄,使其與箭桿產生更好的固定效果,防止箭桿分離,從而增強穩定性。井溝子遺存呈扁形長鋌,進一步提升遠射能力。

二、制骨技術

不同時代背景體現出不同的骨器制造技術。舊石器時代骨器就已經出現,制骨技術就此產生。骨器與石器同樣重要,多利用打制的方法對動物資源進行再利用,從而創造出新的價值。新石器時代遼西地區先民已經具備一定的骨器加工技術,多采用磨制制法,骨器在各個遺址中占有不同比例,種類也有所差別。在晚期的富河文化發現少量具有柳葉形石鏃形狀特征的骨鏃,小河沿文化也發現少量骨鏃。石鏃占據絕對地位,骨鏃尚處于模仿石鏃階段。

夏家店下層文化骨鏃數量激增,制骨業已取得較大進步,以家庭為單位的骨器生產地點已經出現。在赤峰香爐山的一座房址里就發現了經過切鋸的規格一致的骨料近20枚和一些骨器半成品[4]。其中多件規格一致的骨料是已經通過制骨工藝第一階段選取材料,正在進行第二階段加工原料。一些骨器半成品表明已經開始第三階段半成品加工至成品。這處房址保留著骨器加工流程的遺跡,夏家店下層文化人群已經具備完整加工骨器的能力。房址中未發現成品骨器,所制成的一些半成品骨器可能是工匠有意為之,為短時期內潛在需求所做的準備。在光線較好情況下室內是首選工作地點,在冬季室內光線不足時室外工作地點出現,在赤峰東山嘴遺址一些遠離房址、面積較大、形狀不規則且坑壁傾斜斜度較大的灰坑,具有采光好、擋風等優點,發現較多骨器[5]。有關骨鏃加工過程研究,有學者在乃林皋遺址發現一枚特殊的骨鏃,認為這件兩端呈尖端形態的骨鏃處于修整前狀態,在修整加工前,鋌部和鏃身均修出圓錐形[6]??梢娂譨類Aa型骨鏃的加工過程,在不同類型的骨鏃中此種骨鏃制作工序相對復雜、耗時,顯示出夏家店下層文化人群已掌握割、劈、磨等成型技術,有銎類鏃出土表明鉆孔技術也能熟練運用。

繼夏家店下層文化后,遼西地區在夏家店上層文化又一次迎來了骨鏃數量高峰期,骨鏃具有相同的扁形鋌部形態特征。夏家店上層早期文化大井銅礦遺址發現5件骨鏃均為扁形鋌,扁形鋌部特點在早期就已經固定。扁形鋌成為夏家店上層文化骨鏃的基本特點,這與金屬工具應用于骨鏃制作有關。技術性的變革一方面推動扁形鋌骨鏃生產規?;?,另一方面功能專業化,即出現漁獵工具偏翼鏃。骨器的最終形式越復雜,越需要按順序使用更多成型技術來達到技術目標[7]。裝飾品的精美程度最能體現,例如上機房營子發現6件骨貝飾(圖一:1、2),表明夏家店上層文化具有成熟的骨器成型技術,審美意識提高。

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的井溝子墓地出土骨鏃數量處于峰值期,集中出土于墓葬,未在灰坑和房址中發現。制作骨鏃原料90%以上使用馬鹿角,骨鏃用料單一,達到一定專業化水平[8]。井溝子墓地長扁形鋌骨鏃與夏家店上層文化骨鏃鋌部形態具有一致性,井溝子墓地人群同樣具有較高的制骨技術。

三、地位變化

鏃是一種消耗型武器,獸骨加工比精磨石器更具優勢,但隨著更加先進的銅兵器出現,尤其銅鏃。銅鏃的大量出土,一定程度上影響骨鏃地位的高低,即是否作為統治階級身份、地位的象征物。

夏家店下層文化發現骨鏃212件,數量可觀,鏃身類型多樣,與二里頭文化大部分骨鏃形制有一致性,夏家店下層文化已經進入方國的歷史階段,雙方存在交流,具有一定的文化認同。夏家店下層文化三棱鏃發現數量最多124件,約占總數的58.5%,經過殺傷力實驗測試發現三棱鏃較夏家店下層文化其他類型的骨鏃具有明顯殺傷力優勢。夏家店下層文化大量先進的強殺傷力武器三棱鏃的使用,反映了當時激烈沖突下引發的經常性戰爭。這種經常性的戰爭會使一部分能征善戰的人從中突顯出來,成為首領和武士。隨著不斷對外掠奪戰爭,他們掌握大部分財富,在部落內逐漸擁有特殊的地位和身份,骨鏃作為生活中重要物品進行隨葬。如大甸子墓地中區出土骨鏃最多的371號墓葬,發現骨鏃14件,均為三棱鏃,371號墓作為中區的特大墓葬,墓主具有最高的軍事、社會地位,骨鏃一方面彰顯墓主特殊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表現出對先進武器的重視。夏家店下層文化發現數量眾多的骨鏃,與銅兵器使用范圍有限有關。夏家店下層文化先民已經普遍掌握銅、錫合金的青銅工藝,按照鑄造和熱鍛兩種方法調配青銅的含錫量,較其他地區具有一定優勢[9]。但在夏家店下層文化中銅器以小件裝飾品和禮器附件為主,使用范圍未涉及兵器,從而迎來夏家店下層文化骨鏃使用的高峰期,骨鏃地位較高,作為主要武器成為統治階層身份的象征物。

夏家店下層文化滅亡后,遼西地區呈現多元紛雜的面貌和格局,多支人群進入本地區[10]。商代晚期遼北地區早期青銅時代文化——高臺山文化西進到西拉木倫河流域,力量強勁,成為夏家店上層文化主要來源。夏家店上層文化發現骨鏃130件,四棱鏃發現最多,三棱鏃仍占比較大。早期只在大井銅礦遺址出土5件骨鏃,大量的骨鏃主要發現于晚期遺址和墓葬中。夏家店上層文化晚期遷移至南部的老哈河、大凌河上游,遺址分布密度接近夏家店下層文化,青銅器發達,使用范圍擴展至兵器。其南下過程具有搶掠性,常通過軍事活動劫掠周鄰文化的財富[11],而這種武力沖突增加了銅兵器的消耗量。同時南下發展遠離西拉木倫河北側的有色金屬礦源地,銅兵器原料得不到充足的供應。在上述原因影響下,銅兵器數量有限,被統治階級占有,在銅鏃方面也有體現,銅鏃常發現于統治階層墓葬中,即貴族墓和具有軍事地位的武士墓,例如小黑石溝M9601和85NDXAIM2,分別發現195件和7件銅鏃,銅鏃替代骨鏃作為高等級身份、地位的象征物。而骨鏃大量出現在墓葬形制簡單且隨葬品貧乏的平民墓和居址遺址的灰坑中,成為普通平民的必備武器。同時夏家店上層文化上機房營子灰坑里出現一種與骨鏃共存骨器,呈扁薄長方形和長方形,利用大型動物肢骨或片狀骨片制成,均鉆有對稱性圓孔[12]。目前對此種特殊的骨制品有不同認識[13],發掘者認定是骨飾,筆者認為應是骨甲片,有薄扁長方形(圖一:3-5)和長方形(圖一:6)兩種形態特征,普通平民將其作為防護兵器與骨鏃一起使用。骨鏃使用者發生轉變,由統治階級變為平民在作戰中使用,骨鏃地位下降。

井溝子墓地是春秋晚期南下的北亞人種留下的具有濃厚游牧經濟特點的遺存。東周時期北亞人種更多使用骨鏃,井溝子墓地骨鏃出土248件,數量頗豐,近乎一半的墓葬隨葬骨鏃,從墓葬兵器組合和種類來看,隨葬單一骨鏃墓葬15座,以骨鏃和銅鏃為組合進行隨葬的墓葬共7座,以骨鏃和弓弭為組合進行隨葬的墓葬共3座,只有1座墓葬同時隨葬骨鏃、弓弭和銅劍。墓地隨葬骨鏃習俗盛行,僅發現1件青銅短劍和8件銅鏃,銅器使用范圍較少涉及兵器。井溝子墓地人群是一支精通御馬術、尚武的游牧民族,其經濟生產模式具有不能自給自足的特征,需要獲取外來資源。但隨著戰國時期的到來,出現戰爭規模擴大、戰術多樣化、野戰和包圍戰戰爭方式形成和銅兵器發達等情況,井溝子墓地需追求更強遠射力、穿透力和強殺傷力的武器。圓錐形鏃身與扁形長鋌相結合的骨鏃應運而生,進一步提升了骨鏃遠射力和穿透力。不光骨鏃不斷改進,弓體為增強強度與韌性進一步改良,遠射力和穿透力得以再次提升,出現合成弓[14],安裝其兩端的弓弭在遼西地區首次出現,四件均與骨鏃共出,片狀,上端呈方形圓角,缺口靠上,其中M3:38(圖一:7)長11.9厘米。目前學界認為井溝子墓地為東胡遺存,墓地流行多人合葬墓,有男性的墓葬就有骨鏃出現,骨鏃具有性別指向性。墓葬隨葬品差別不大,階級分化不明顯,大量流行的骨鏃與東胡民族采取以畜牧業和狩獵業為主的動物性食物的生活方式、游動放牧的生產結構有關,為骨鏃量產提供原料保證。

需要注意的是井溝子墓地M58出土的翅尾形骨鏃是匈奴民族骨鏃的主要形制,在春秋戰國之際匈奴人南下過程中遼西地區一直活躍著他們的身影[15]。由此反映出當時雙方存在交流。

四、結語

本文對夏至戰國時期遼西地區出土骨鏃的三大高峰期進行分析,鋌部形態在夏家店上層文化開始統一,呈扁形鋌,后在井溝子墓地鋌漸長,遠射能力進一步加強。骨鏃鏃身從夏家店下層文化的三棱鏃到上層文化的雙翼菱形鏃,殺傷力不斷提高。井溝子墓地骨鏃以圓錐形鏃身和長扁形鋌為組合,更加追求遠射力和穿透力,其最終目的還是為增強殺傷力。不同時期的人群面對的壓力也有所差別,骨鏃形態演變有明顯時代變化趨勢,發展過程以高質量的實用目的為前提。

骨鏃數量在夏家店下層文化中出現激增的情況,繼承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制骨技術,推動以家庭為單位的骨器生產地點出現,制骨能力趨于完備。夏家店下層文化初入階級社會,骨鏃形制多樣,制銅技術雖發達但使用范圍未擴展至兵器,骨鏃作為日常主要兵器成為統治階層身份象征物。夏家店上層文化為階級社會的繁榮期,青銅鑄造技術發達,一方面青銅工具應用于骨鏃,推動扁形鋌鏃大規模使用,另一方面銅鏃替代骨鏃成為身份象征物,骨鏃地位下降。井溝子遺存為骨鏃數量的峰值期,隨葬骨鏃習俗盛行,符合游牧民族特征,銅器使用范圍較少涉及兵器。

綜上,遼西地區處于溫帶森林與草原交錯分布的區域,是一個典型的生態交錯帶[16],狩獵經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動物資源再利用過程中形成骨鏃,隨著制骨技術的發展,骨鏃形態不斷演變,而青銅器的使用范圍是否擴展至兵器對骨鏃地位產生重要影響。

——————————

參考文獻:

〔1〕張忠培.遼寧古遺址的分區、編年及其他——“環渤??脊拧睂W術討論會上的發言[J].遼海文物學刊,1991(01):8-12;趙賓福.遼西山地夏至戰國時期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研究的再檢討[J].邊疆考古研究,2006(05):32-69.

〔2〕王立新.遼西區夏至戰國時期文化格局與經濟形態的演進[J].考古學報,2004(03):243-270.

〔3〕任平平.二里頭文化骨鏃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20;李鑫葉.西頭遺址出土商周時期骨(角)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21.

〔4〕遼寧省文物干部培訓班.遼寧北票縣豐下遺址1972年春發掘簡報[J].考古,1976(03):197-186.

〔5〕楊建華.赤峰東山嘴遺址布局分析及其相關問題[J].北方文物,2001(01):6-13.

〔6〕包曙光,余肖肖.夏家店下層文化動物遺存研究[J].農業考古,2020(04):36-41.

〔7〕陰瑞雪,欒豐實,魯克.技術視角下西方骨器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東南文化,2021(05):29.

〔8〕王立新,塔拉,朱永剛.林西井溝子——晚期青銅時代墓地的發掘與綜合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329.

〔9〕李延祥,賈海新,朱延平.大甸子墓地出土銅器初步研究[J].文物,2003(07):78-84;朱延平.遼西區冶金考古初識[A].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慶祝張忠培先生八十歲論文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254-264.

〔10〕付林,王立新.夏家店下層文化消失后的遼西[J].考古,2015(08):98.

〔11〕朱永剛.夏家店上層文化向南的分布態勢與地域文化變遷[A].朱永剛.漢以前東北考古研究[C].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173.

〔12〕陳國慶.赤峰上機房營子與西梁[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31.

〔13〕冀萌.松嫩地區北部新石器至青銅時代骨器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0.

〔14〕許衛紅,張娟妮.弓弭初考[J].文博,2017(02):39-48.

〔15〕楊建華.匈奴起源新探[A].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慶祝張忠培先生八十歲論文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381-391.

〔16〕陳勝前.史前的現代化——中國農業起源過程的文化生態考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223.? (責任編輯 孫國軍)

Study on Bone Arrowhead of Xia Dynasty to Warring States in the Western Area of Liao River

SU Sa-sa

(Faculty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00, China)

Abstract: Bone artifacts developed to their heyday in the Xia dynasty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Bone arrowheads were widely used as the main weapon and became one of the symbols of social conflicts. A large number of bone arrowheads have been unearthed in the western area of Liao River and mainly found in the lower Xiajiadian culture, the upper Xiajiadian culture and the Jinggouzi remains. Arrowheads have different forms in different periods with obvious changing trends. It constantly evolves and develops on the premise of efficiently practical purpose. Arrowheads body changes from focusing on damage to pursuing penetration. The collar form tends to be unified in the upper Xiajiadian culture, the flat collar improves the stability of the arrow and the long-range shooting power continues to increase with the emergence of long collars; The lower Xiajiadian culture appears in the bone ware production site of the family unit. They have already possessed the ability to make complete bone arrowheads and mastered certain molding technique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metal tools to promote the bone arrowheads production scale and function specialization in the upper Xiajiadian culture, bone molding technology has been mature; The evolution of bone arrowheads status is related to the range of use of bronzes.

Keywords: Western Area of Liao River; Bone Arrowhead; Bronze Age

收稿日期:2022-12-23

作者簡介:蘇薩薩(1996-),女,內蒙古烏蘭察布人,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北疆考古。

猜你喜歡
遼西地區
遼西地區的山杏容器育苗及雨季造林技術應用淺析
遼西地區無花果引種試驗
荊條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遼西地區的分布和保護利用價值
遼西地區油松造林的生態學探討
遼西地區樟子松容器大苗荒山造林分析
遼西地區刺槐人工林發展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