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三十年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熱點、演化趨勢與未來展望

2023-05-30 22:26江曉軍史上智周宏春楊志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3年3期
關鍵詞:文獻計量分析知識圖譜可持續發展

江曉軍 史上智 周宏春 楊志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知識圖譜;文獻計量分析;CiteSpace

環境是人類生存之本與發展之基,而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實現可持續發展更是全人類的共同愿景。自1972年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人類環境宣言》鼓舞全世界各國人民保護及改善人類環境,到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再到1992年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等綱領性文件,明確定義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而2022年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與2012年“里約+20”峰會則將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推向了全球行動。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全球傳播以及中國生態文明的生動實踐,中國研究者掀起了可持續發展一波又一波的研究熱潮,并在其動態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可持續發展研究知識圖譜與研究體系。相較于已有研究,多數文獻主要基于文獻總結對可持續發展研究進展、熱點及趨勢進行定性梳理,或僅對國內外可持續發展研究主題、機構等現狀進行比較分析(1994—2018年)[1],或基于單一期刊視角審視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階段成果(2010—2018年)[2]。此前研究因時間跨度或分析視角受限,未能充分提煉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三十年來的經驗成就及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也缺乏對可持續發展未來新趨勢的探索和展望。本研究借助文獻計量軟件CiteSpace(5. 8. R1)對1992年以來,三十年間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文獻進行量化研究和可視化呈現,并嘗試從質性角度全面梳理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的主題脈絡、知識演進、熱點追蹤和趨勢展望,為下一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及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1 數據來源

文章以中國知網數據庫北大核心和CSSCI認定學術期刊為主要文獻來源。以“可持續發展”為檢索詞,通過關鍵詞檢索和主題檢索,以來源期刊為社會、經濟、生態、資源、環境、地理、政治、教育、科技、農業作為檢索條件,將文獻發表時間限制至2022年6月30日(考慮到現實因素放寬對1992—1993年文章篩選限制)。為保證檢索結果的查全率和查準率,在以上檢索方案所獲文獻數據集基礎之上,篩選未發表在核心期刊的可持續發展領域引用次數排在前1%的高被引文獻以作補充。剔除與主題相關度不高、期刊會議征稿、卷首語、個人學術成果介紹、書評、無作者、重復等無效數據,最終獲得13 451篇文獻??紤]數據篩選方案的限制,可能忽略了部分可持續發展細分領域的研究文獻。文章對近三十年來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脈絡的梳理,試圖“管中窺豹”,以較為宏觀的視角考察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關注重點和變化趨勢。該研究所篩選文獻數據集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能夠宏觀地反映出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主要內容,部分未被囊括進的可持續發展細分研究領域文獻不會對可持續發展整體趨勢和熱點研究造成過大影響。

2 文獻統計分析

2. 1 文獻的發文量年度趨勢

基于可持續發展研究文獻數量的年度變化趨勢,可以觀察不同時間段內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熱度及態勢。如圖1所示,收錄于北大核心或CSSCI認定期刊中,關于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文獻數量在前十八年間呈現快速增長勢態,并于2009年達到頂峰,其后文獻數量呈現出波動下滑態勢,2017年至今發文量基本趨于穩定??傮w而言,近三十年來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勢態強勁,研究文獻數量基本處于較高的水平。從可持續發展領域研究的重要期刊——《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發表的可持續發展研究相關文獻數量來看,2000—2004年相關文獻保持在40篇以上的刊發量,其后十幾年間關于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文章恒定在每年20篇左右,與《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近三十年來文獻數量的變化趨勢基本相一致。

結合中國可持續發展實踐與國際可持續發展領域重要決策與會議,可以發現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總體態勢與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及中國可持續發展相關政策出臺的背景基本吻合,反映出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鮮明實踐色彩。文章以各大導向性決策與會議等關鍵節點為依據,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階段進行劃分。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第一階段,以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為起始,截至1997年環境與發展問題第十九屆特別聯大召開。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發表了《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中國學術界對可持續發展研究作出快速響應。這一階段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初期,研究者緊跟國際可持續發展戰略號召,開展可持續發展概念引入和本土融合。1994年,國務院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促進中國經濟、社會、資源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同樣,在1994—1997年,以“可持續發展”為關鍵詞在核心期刊發表的研究文獻數量顯著上升,實現第一輪增長。

第二個發展階段承接第十九屆特別聯大,直至2015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是成就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的蓬勃發展期。在這期間召開了2002年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討論人類進入21世紀所要面臨和有待解決的環境與發展問題;2012年舉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又稱“里約+20”峰會,討論在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的背景下發展綠色經濟以及可持續政治治理與制度框架等主題??沙掷m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和“里約+20”峰會成為國際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重要高級別會議,進一步引入全球可持續發展新領域和新理念,推動中國進入可持續發展更為廣闊的政策設計和實踐探索階段,催生出諸多研究成果。在這一階段,2003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將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推向高潮,并維持了較長時間的高度繁榮。

第三個階段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與實踐的創新時期。2015年召開可持續發展峰會所發布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將可持續發展研究推向了全球行動,發布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成為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導框架。中國緊隨其后,于2016年在聯合國總部發布了《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隨后,中央環保督察以及國家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區的創建行動,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上的立場和決心?;乜催@一期間中國有關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成果,文獻數量曲線在經歷了下滑后又于2016年出現了一次小高峰。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也自此進入了從實踐探索經驗轉變到凝練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新階段。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召開之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地位和戰略意義,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創造性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和引領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學術界深入開展了關于生態文明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等探討,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重要方面。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超出了《巴黎協定》“2 ℃溫控目標”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的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強調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重要特征,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爸袊浆F代化”這一宏偉藍圖全面覆蓋了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方面,昭示著中國可持續發展邁向新進程。

2. 2 主要研究機構

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文獻發文機構進行統計分析,探究研究機構間合作關系,以及研究機構對中國可持續發展領域研究的貢獻程度,如圖2所示。研究機構間具有明顯的合作關系,機構間合作聯系相對緊密。其中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共同形成的機構間合作尤為突出。另外,以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等主要高等院校為中心的機構間合作也較為頻繁。結合各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發現,可持續發展研究機構間合作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領域,且是具有一定研究優勢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尤其以中國科學院為代表,自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起步以來,作為可持續發展研究的中流砥柱,開展了諸多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細分范疇的研究。在人地關系、冰凍圈科學體系、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災后恢復重建規劃實施評估研究、地球科學與碳中和等方面的研究也走在了前沿,為其他研究機構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有價值的研究角度與研究思路。從二級機構來看,可持續發展研究在高校學院中保持著較高的活躍度,主要集中于資源與環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等院系。從地理分布來看,可持續發展研究機構在中國各個地區均有分布,且各自擁有較為成熟的細分研究領域。

3 研究熱點探測

3. 1 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

關鍵詞在文獻中最具代表性,具有闡釋文章和統領全篇的作用。選取共現圖譜上除去“可持續發展”以外,頻次排列在前30的高頻關鍵詞,匯總為高頻關鍵詞表,見表1。通過研究關鍵詞的共現圖譜,可以展現關鍵詞之間的共現關系,從而凝練出可持續發展研究的焦點主題。如圖3所示,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文獻的關鍵詞共現網絡聯系較為緊密,各個關鍵詞間共現關系較為清晰,呈現出“超核心、多中心、泛主題”態勢分布。

節點的大小表示著該關鍵詞出現的頻次。結合表1和圖3可以推斷在可持續發展研究中,研究者將大量注意力聚焦在可持續發展評價的指標體系、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以及可持續發展中的綠色、低碳和循環發展方式等問題上。節點的中心度表示著在聚類網絡中其他關鍵詞對其依賴程度。在圖譜中關鍵詞中心度數值較高的關鍵詞有指標體系、循環經濟、科學發展觀、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城市化、經濟增長、區域經濟、西部大開發、以人為本、產業結構、綠色金融等,以上擁有較高中心度的關鍵詞節點,在可持續發展研究關系網絡中是作為連接各個研究分支領域的重要中介,在可持續發展研究整體框架中占據重要地位。

以Web of Science為外文文獻來源,以“sustainable de?velopment”為檢索詞,通過主題檢索英文文獻,將文獻類別限制為Article、Proceeding Paper、Review,獲取高被引的前10 000篇文獻,篩選去重后最終獲得英文文獻9 340篇。通過CiteSpace 生成1992—2022年可持續發展研究英文文獻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4所示,通過對國外主題詞整理,發現基于英文文獻的可持續發展研究較為注重man?agement、system、performance、impact、model、framework、cli?mate change、energy、policy、design、water、technology等等。

通過中外文可持續發展文獻關鍵詞共現圖譜對比可以發現,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關注熱點主題總體保持一致性,同樣聚焦于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氣候變化、環境保護、能源轉型與綠色消費等方面。但與英文文獻中側重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輸出相比,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更關注于可持續發展在具體領域中的實踐應用。

3. 2 聚類視圖分析

通過CiteSpace生成聚類視圖,Silhouette為衡量整個聚類成員同質性的指標,數值越大,代表聚類成員的相似性越高,Silhouette > 0. 7說明該聚類結果是可信服的。如圖5所示,顯示了聚類Silhouette值均大于0. 7的八個聚類結果。其聚類標簽由CiteSpace運用LLR對數極大似然率算法從文獻的關鍵詞中抽取名詞短語,能夠基本反映出聚類主題的整體輪廓。為深入探究研究主題的熱點內容和知識結構,還需要結合聚類內關鍵詞進一步綜合分析。

聚類#0的標題是“指標體系”,包含水資源、評價、區域、礦產資源、資源環境等關鍵詞。該聚類從“評價”的角度,就可持續發展研究和實踐態勢進行剖析。建立科學合理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區域內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等自然社會因素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做出科學定量評估,為提高管理和決策效果提供依據。結合已有文獻來看,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主題豐富,研究視角多樣,促使其評價指標體系和模型也在不斷完善和發展。例如,以環境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壓力-狀態-響應框架,突出因人類活動引發環境變化而出臺的應對政策、采取行動等響應,如PSR框架、DPSIR框架等;或基于要素及主題框架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應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探究可持續發展中關鍵問題或領域的發展現狀;或以國民經濟核算為基礎的評價指標體系,衡量環境資本的存量、變化量及其與經濟之間的聯系;或從更寬泛意義上構建人類-生態評價指標體系來評價可持續發展成效,如HWI、EWI指標體系等[3]。

聚類#2的標題是“環境”,包含資源、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等關鍵詞。該聚類反映了環境、資源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問題,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一直以來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重點和焦點[4]?;驈墓芾斫嵌瘸霭l,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義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有機平衡[5];或從技術角度出發,通過改進和革新更清潔、更高效的生產技術、工藝,盡可能減少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損害[6]。一個普遍的共識是,可持續發展首先是要發展,而發展的同時需要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能力,即旨在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求,又以不損害、不掠奪后代的發展需要作為前提。因此,加強產業結構優化和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7]。

聚類#3的標題是“農業”,包含生態農業、水土保持、土地利用、鄉村振興、農業經濟等關鍵詞。該聚類反映了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可持續農業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已有研究揭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以及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評價內容,而其中對生態農業的發展[8]、農村水土空間的合理開發利用[9],是實現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10]。研究者們聚焦“三農”發展的實踐問題,總結提煉了40年來中國從新農村建設到鄉村振興的成功經驗,其關鍵在于要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致富,就必須走環境保護與修復[11]、土地資源高效利用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中國可持續農業的研究和實踐在提高中國農業發展水平的同時,也為全球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經驗[12]。

聚類#6的標題是“對策”,包含城市化、新型城鎮化、小城鎮、城市群等關鍵詞。該聚類反映了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在實現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扮演的重要角色[13]。推動城鎮化、城市群發展,提升城市承載力,解決城鎮規模和人口擴張、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沖突問題成為城鎮可持續發展研究關注的重點[14]。包括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民生服務供給,改善生態環境,拓寬產業規模、擴大就業等內容,以加速城鎮化帶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15]。

聚類#8的標題是“知識經濟”,包含人口、人力資本、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教育等關鍵詞。該聚類反映了知識經濟中人力資本和科學技術作為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決定因素,是可持續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16]。知識經濟以可持續發展為特征,可持續發展又依賴于知識經濟的發展[17]。要實現知識經濟發展,核心是科技,關鍵是人才,基礎是教育。加快實現教育的均等化、高級化、專業化,加快人力資本的開發利用,不斷提升科技水平,解放科技生產力,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18]。

聚類#9的標題是“低碳經濟”,包含綠色發展、綠色經濟、節能減排、生態補償、新能源等關鍵詞。該聚類反映了通過發展低碳經濟[19]、綠色經濟[20],優化能源消費結構[21]、加強節能減排[22]、實施生態補償[23]等方式,緩解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與能源危機之間的可持續發展核心矛盾。已有研究雖對低碳經濟有不同定義,但結合已有文獻綜合來看,其核心是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方式[24]。

聚類#10的標題是“循環經濟”,包含現代農業、應用、循環農業等關鍵詞。該聚類反映了發展循環經濟對實現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25]。作為一種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生態經濟[26],已有研究聚焦于如何通過貫徹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 原則,在具體工藝、產業中的推廣和應用,探索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循環[27]。尤其是隨著社會主義進行進入新時期,循環經濟也逐步發展成為由創新驅動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共同組成的社會經濟發展可持續性動力[28]。

聚類#11的標題是“氣候變化”,包含環境正義、碳排放、碳達峰、碳中和、冰凍圈、水資源等關鍵詞,該聚類反映了人類可持續發展中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復合統一的系統框架。已有研究關注到了溫室氣體排放、氣溶膠、顆粒物、化學物質和其他雜質的工業輸出,以及土地利用情況等變化,因其導致的全球氣候系統變化發出全球生態系統平衡嚴重破壞的警示[29]。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制約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必須從控制碳排放入手,走綠色發展[30]、循環經濟[31]與低碳經濟[32]發展之路,并加強氣候治理國際合作[33],加快實現全球碳達峰后最終實現碳中和,以遏制逐漸失控的全球變暖趨勢,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34]。

4 研究歷史脈絡與演化趨勢

4. 1 關鍵詞時區圖

關鍵詞時區圖側重于從時間維度上來展示可持續發展知識演進情況,從而較為清晰地展現關鍵詞的更迭進程與研究熱點的演進規律。如圖6所示,高頻關鍵詞出現較密集的時間段為1997—2011年。農村發展、發展模式等關鍵詞在1992年首次出現,其后出現了生態環境、指標體系、環境保護、資源等關鍵詞;1997—2011年出現的高頻關鍵詞有生態足跡、生態文明、循環經濟、區域經濟、城市化、知識經濟、生態農業、和諧社會、氣候變化等;2011年之后出現的高頻關鍵詞與前一階段相較相對較少,有綠色發展、環境治理、耦合協調、精準扶貧、“一帶一路”、碳中和等等。關鍵詞時區圖顯示,在研究期間內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在1992—1997年進入快速上升期,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蓬勃發展后進入相對穩定發展階段,但至今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仍在不斷深入,不斷有新的研究生長點涌現。

4. 1. 1 可持續發展概念引入和本土融合(1992—1997年)

作為一個西方舶來的概念,自1972年可持續發展提出,到1992年的全球倡議,可持續發展研究起步于概念的引入和本土化的融合。研究者們首先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相關概念和理論關聯:對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進行界定[35]、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理論[36]并探討可持續發展研究的主要學科方向及其特點,并從系統論、環境經濟學、社會倫理、人與自然關系、地球的同一性的角度來思考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內涵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37],提出“可持續發展是能動地調控‘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38] “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等定義[39],提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等實踐路徑。與此同時,在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具體分支領域和發展評價方面也進行了初步探索,初步形成了圍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為主體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框架:人類社會研究領域以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研究對象,以人口增長與人口控制、消除貧困、社會發展、社會分配、利益均衡、科技進步等可持續發展中的社會學問題作為基本研究內容;生態環境研究領域以生態環境資源可持續性為研究對象,以生態平衡、自然保護、環境污染防治、資源合理開發與永續利用等可持續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作為基本研究內容;經濟發展研究領域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研究對象,以區域開發、生產力布局、經濟結構優化、資源供需平衡等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經濟學問題作為基本研究內容。

4. 1. 2 可持續發展政策實踐和研究領域橫向拓展(1998—2015年)

伴隨著可持續發展實踐的深入推進和對可持續發展問題關注度不斷加強,在該階段,相關政策、法規陸續出臺,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逐步細化,呈現出多元化研究態勢??沙掷m發展研究在這一階段經歷了快速增長時期并持續了較長時間的蓬勃發展。主要表現在可持續發展研究主題的橫向拓展,出現了循環經濟、資源型城市、生態足跡、西部大開發、科學發展觀、生態承載力、低碳經濟等新的可持續發展核心研究主題。這一階段也是可持續發展政策實踐[40]的高峰,鮮明的指導思想和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進一步引發學術領域掀起“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研究討論的熱潮,產生了碳排放[41]、能源結構調整[42]、技術革新[43]、氣候變化[44]、經濟發展[45]、政策體系[46]等核心關鍵詞。除此之外,高等教育、城市化、生態農業等主題研究也在可持續發展研究視角下逐步深化。

4. 1. 3 跨學科領域的交叉研究和縱向深入(2016—2022年)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前期研究積淀,某具體領域的縱向深入和不同學科領域研究者的協同探討在該研究階段的體現更加顯著。這一階段文獻數量曲線經歷過一段緩慢下降的過程并最終趨于平穩。對可持續發展研究主題的深入體現在文獻關鍵詞類別上,與前一階段相較該階段關鍵詞更加精細化,是基于前期研究對可持續發展“質”的層面要求的升級。在該階段出現了綠色發展、精準扶貧、“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高質量發展、耦合協調、碳中和等更為深入的新的研究話題。同時,這一時期可持續發展研究體現出鮮明的跨學科導向,對同一研究對象研究視角更加多元且呈現出跨學科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態勢。以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為例,中國開展了城市層面與可持續發展有關的多種嘗試,例如從生態、能源、建設等角度提出生態城市[47]、低碳城市[48]和海綿城市[49]等,并建立了一系列城市尺度的可持續發展相關評價指標體系[50],在傳統經濟學、社會學、工程學、環境科學研究基礎上,大量引入了生態學、地理學以及其他人文學科的研究成果。

4. 2 關鍵詞沖積圖

進一步分析中國可持續發展領域研究態勢,根據CiteSpace分析獲取到的年度數據繪制關鍵詞沖積圖,如圖7所示。近三十年來,在對可持續發展研究的不斷探索和深入研究過程中,熱點研究主題隨著時間推進和國家發展進程不斷演變。部分較早出現的研究主題逐漸走向成熟,隨著新興研究熱點的出現而慢慢衰落;部分研究主題處于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核心地位,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其研究依然保持良好發展勢頭?;谝陨详P鍵詞聚類、時區圖分析,結合關鍵詞沖擊圖,探究中國可持續發展未來研究主題和發展趨勢。

選取可持續發展研究中25個熱點研究主題,繪制可持續發展研究關鍵詞沖積圖分析發展趨勢(圖7)。其中,塊代表主題,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主題詞,兩個時間段的塊之間的流式圖形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主題的演化路徑。該25個研究主題的選擇依據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首先,選擇可持續發展領域內的重點研究主題,這些研究主題并未隨著社會發展而消失,反而在新技術的影響下有了新的研究內容;其次,選擇新出現的研究主題,產生于國家發展,社會、經濟、文化建設不斷推進,對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提出新要求的發展背景之下的研究主題;第三類是消失的研究主題,隨著時代演進和研究體系不斷完整,因階段性工作和建設的完成,而逐步失去關注的研究主題。

圖7的研究主題中,可以看到產業結構、城市化、環境保護、經濟增長、區域經濟、生態文明、水資源、指標體系等主題一直保持在研究的初始時間和截止時間節點,這些研究主題是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基礎性課題,始終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研究內容。同時,從圖中可以看出,一些主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失去了在可持續發展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例如,“知識經濟”研究主題,有關知識經濟的相關研究是可持續發展研究歷史長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推進,該類主題研究被新的更契合時代需求的主題所取代,這也是順應新時期時代發展的必然過程??沙掷m發展是中國的長期戰略,不同的時代對可持續發展提出不同的要求,中國在不同發展階段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政策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研究增添不竭動力。正是有如資源型城市、科學發展觀、低碳經濟、綠色發展、精準扶貧以及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高質量發展、碳達峰、碳中和等新主題的不斷更迭,不同學科研究與知識體系的交叉整合,勾勒出了近三十年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演進脈絡,也為未來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新領域探索奠定基礎。

總體而言,無論是從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中國可持續發展都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十多年來,中國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理論與實踐交相呼應,在可持續發展研究的話語體系、內容體系以及方法體系上,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一是在詮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話語體系上,從跟隨、參與到創新、倡導,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本土化、中國化演進?!翱沙掷m發展”雖緣起于西方的話語體系,但已具備全球共識性基礎?;仡櫲陙碇袊沙掷m發展研究與實踐話語體系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國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決心一直沒有改變,呼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一直沒有改變,但其表述和實踐的方式、話語姿態卻發生了變化。通過與中華文明優秀傳統文化以及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時代化和本土化的融合,中國可持續發展逐漸實現了從最初的追隨者、響應者,向主動者、創新者,再躍升為積極倡導者的轉變。

二是在拓展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內容體系上,經過研究主題的橫向拓展和研究領域的縱向深入,走出了可持續發展概念生產的迷思,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研究內容體系。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并不一味停留于狹隘的環境保護主義,同時也避免了“包打天下”過度泛化,而是發展出涵蓋可持續發展哲學內涵、關鍵領域、發展方式、技術創新、實踐路徑、國際合作以及多維評價等豐富的內容體系,并在與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交相呼應中實現不斷發展完善。尤其是生態文明思想的提出,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領域,將其上升到以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類文明長遠發展的高度,深化了對中國可持續發展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認知。

三是在創新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方法體系上,實現了從單一學科研究向跨學科、超學科演進??沙掷m發展研究不再局限于某一學科領域,而是涉及到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生態學、系統學的跨學科交叉研究?;仡櫲陙碇袊沙掷m發展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來看,初始期主要在基礎概念學理分析上,到后期更加重視實證模型研究,并引入了回歸分析、DEA數據包絡分析、SEM結構方程、空間計量模型以及演化博弈、CGE模型、STIRPAT模型和系統動力學等數理模型,研究方法和范式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在可持續發展評估評價、碳排放測度、生態足跡測量[51]等具體實踐領域方面,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多樣的分析方法和豐富的數據案例素材。

正是在可持續發展研究三十年歷程中,形成了相對穩定且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機構和團隊,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參與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與生動實踐。既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中國貢獻,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樹立了可資借鑒的中國樣板,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4. 2. 1 “雙碳”目標與數字低碳經濟

碳達峰、碳中和是整體性、系統性、全局性的工作,不僅引領全球氣候治理,也是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關鍵。為了實現“雙碳”目標,需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52]。而數字經濟作為國家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如何深入把握數字經濟與綠色低碳發展的契合點[53],找準切入點,發揮協同效應,激發數字低碳經濟潛力,是未來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必須要關注的發展主題。

4. 2. 2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綠色“一帶一路”

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超越自身、超越國界、超越文明,由人類共同創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新世界??沙掷m發展原則強調人類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有機統一,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新時代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中國方案,彰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綠色“一帶一路”作為全球合作治理的重要實踐,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帶和優先領域,成為維系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合力的重要紐帶,是推動全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如何在全球發展倡議下進一步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思想轉化為行動,并在綠色“一帶一路”實踐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基礎和政策實踐,是未來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必須要貢獻的智慧。

4. 2. 3 生態文明與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內容豐富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著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致力于筑牢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安全屏障[54]。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中強調,要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以及動力變革。面對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重構、大國博弈加劇等國際形勢,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實現經濟健康轉型、保障經濟穩固增長、增強綜合國力的必要舉措[55]。如何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做好高質量發展文章,從而實現經濟內生性、生態性和可持續性的有機發展,并與全球可持續發展國際接軌,是未來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必須要進行的深入謀劃。

4. 2. 4 鄉村振興與貧困治理

終結貧困是全人類共同的理想,也是可持續發展所必須要實現的目標之一。作為一個世界性難題,貧困問題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部反貧困斗爭歷史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中國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鄉村全面振興[56]。盡管中國于2020年消除了絕對貧困,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但相對貧困的形勢依然嚴峻。如何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構建解決相對貧困治理的長效機制;如何在貧困治理與鄉村振興的場域疊加下,繼續尋找可持續發展的中國道路,打造中國特色相對貧困治理方案,進而為全球反貧困事業提供理論參考和經驗借鑒,是未來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應該聚焦的一大場域。

4. 2. 5 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貢獻與世界意義

中國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和實踐者,也正在努力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者與倡導者[57]。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與積淀,在理論、戰略、政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從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到提出科學發展觀,再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及“雙碳”目標的提出,不斷推動著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與實踐的豐富與完善。扎實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全面消除絕對貧困,提前10年完成減貧目標,制定落實《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創建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和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等。從科學認知,到政治決策,再到行動方案,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發展中大國的責任擔當。研究并回答好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與實踐所彰顯的中國貢獻與世界意義,是未來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必須要回應的時代之問。

誠然,中國可持續發展未來的研究趨勢不僅局限于此,教育均衡、新型城鎮化、環境規制、新能源汽車、共享出行和韌性城市等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鮮活的研究主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加速沖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增速換擋、新舊動能轉換等新形勢,相對貧困治理、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尚未解決,未來可持續發展研究仍面臨著諸多挑戰且任重而道遠。

5 結語

文章選取了中國知網數據庫北大核心和CSSCI認定期刊為主要文獻來源,采用文獻計量法與文獻研究法,利用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對1992—2022年中國可持續發展領域研究進行了可視化分析,梳理出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的主題脈絡和知識演進,得出以下結論:

通過分析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文獻數量和變化趨勢,發現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成果豐富且時間跨度較長。在主要研究機構分布中發現該領域研究主要集中于地理科學、資源、生態環境等科研院所及主流高校。機構間合作聯系相對緊密,其中部分研究機構研究成果較為突出。在研究熱點探測中發現,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始終圍繞著社會、經濟、生態等主題展開,研究主題的政策導向性較強,研究子主題多元而聯系緊密。集中表現在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經濟增長、環境與資源問題、“三農”問題、區域發展、知識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等方面。從總體的發展脈絡和知識演進來看,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經歷了概念引入與本土融合、政策實踐與研究領域橫向拓展、跨學科交叉與縱向深入三個階段。

結合文獻內容綜合分析,近三十年來,中國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理論與實踐交相呼應,在可持續發展研究的話語體系、內容體系以及方法體系上,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經歷三十年的積淀,形成了以系統論、生態論為理論基礎,以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全面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內容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整體框架,并針對性地構建了可持續發展的多元評價指標體系。不僅如此,學術研究的理論成果還上升到了國家主流政治話語,逐漸孕育出了生態文明、科學發展觀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并探索出了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循環綠色低碳經濟、生態足跡、生態補償以及碳達峰、碳中和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模式和方法,開辟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特色道路。在理論研究與政策實踐的緊密結合之下,我國經濟取得飛速發展,生態環境持續優化,高質量發展道路基本形成,絕對貧困全面消除,民生福祉顯著改善,全社會呈現出一幅繁榮、開放、美麗的可持續發展美好圖景。

中國可持續發展熱點研究和研究前沿可視化分析對于中國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谝陨戏治?,對未來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作出展望,社會、經濟、環境和資源作為研究核心將依然是研究的重點。其中關于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新興熱點,如“雙碳”目標與數字低碳經濟、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綠色“一帶一路”、生態文明與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與貧困治理等議題以及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貢獻與世界意義的探討等將成為未來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應關注的焦點。必須要指出的是,由于所選取數據庫的完備性不強、數據量的不足以及篩選文獻主觀性等問題,研究結果可能會存在偏差,期盼在后續研究中加以完善。

猜你喜歡
文獻計量分析知識圖譜可持續發展
SCI收錄上海中醫藥大學論文的計量分析
我國職業教育師資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產業集群創新績效可視化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產業集群創新績效可視化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智慧教育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從《ET&S》與《電化教育研究》對比分析中管窺教育技術發展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文獻計量分析視域下的中國苗族姓名研究現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