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國家的家庭觀研究

2023-05-30 10:48何玲汪鳳慧牛莉莉李妍睿
中華家教 2023年1期
關鍵詞:家庭教育家庭

何玲?汪鳳慧?牛莉莉?李妍睿

摘要:世界各國均重視家庭和家庭建設,西方國家的家庭觀體現在家庭倫理、家庭教育、家庭政策與家庭工作中。家庭倫理表現出注重夫妻關系的特點,形成了以自由平等契約為核心的現代家庭倫理。家庭教育思想源遠流長,教育內容和方法不斷推陳出新;母親是家庭成員照料和家庭教育的主要責任人,父親的參與也越來越多;父母尊重兒童,努力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注重價值觀傳遞、全面教育和家校合作。在家庭政策與家庭工作方面,由于公領域和私領域、去家庭化和家庭化的爭論長期存在,部分國家通過實施家庭友好型或發展型家庭政策強化對家庭的支持,通過家庭社會工作為家庭建設提供具體服務,并倡導家庭志愿服務,使家庭與社會的聯系更加緊密。

關鍵詞:家庭 家庭觀 家庭教育 家庭建設

作者簡介:何 玲/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央團校教授(北京 100089)

汪鳳慧/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 100089)

牛莉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 100089)

李妍睿/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 100089)

家庭是以血親、姻親和收養關系為基礎建立的生活共同體。家庭不僅是人類自身生產的基地和場所,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物質生產的主要動力和基本單位。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社會的基石,家庭一直是多學科研究和分析社會問題的重要窗口和重要研究內容。目前,關于家庭觀的概念內涵,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確切的界定。家庭觀是人們對家庭的性質、職能的根本觀點和看法,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有家庭倫理觀、婚姻觀、親子觀、孝道觀、夫妻觀、家庭經濟觀以及家庭與社會的關系等,這些主要是以家庭為載體,體現對待夫妻關系、親子關系、親屬關系以及其他家庭事務所持有的一種態度、看法和信念。本文考慮到西方國家的個人主義思潮,依據家庭關系的不同主體,從三方面對西方國家的家庭觀進行分析:一是從家庭倫理的角度分析西方國家家庭的夫妻關系和親屬關系,涉及家庭倫理觀、家庭經濟觀、婚姻觀、夫妻觀等;二是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討論親子關系;三是從家庭政策和家庭工作的角度討論家庭與社會的關系。

一、西方國家的家庭倫理觀

一方面,歷史上中西方國家的家庭觀有相似的地方,如西方國家也一直有重視家庭的傳統,強調家庭是社會秩序的基石。亞里士多德認為,家庭是人類為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會的基本形式,具備生存功能、生育功能和政治功能。洛克認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推崇教養子女的家庭責任。[1]另一方面,受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等方面影響,西方國家對家庭的性質、職能等的觀點和態度與中國存在較大差異,表現出不同的家庭倫理觀。

(一)家庭倫理觀的演變

家庭倫理是人類社會中處理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它形成于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并伴隨著社會形態或時代的變革而發生變化。西方家庭倫理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古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基督教時期、近代社會時期、“二戰”以后至今。每一個時期的家庭倫理都反映著時代的特點和要求。

在傳統社會和家庭里,夫權和父權統治是世界的主流。[2]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西方家庭結構是由血緣、姻親、收養等關系組成的聯合家族。家庭的權力形式是父權制,傳統生產方式的家庭中以男性為主,家庭成員需依附家主,服從于家長的權威,父權主導家庭的一切。

宗教對西方人的思想、心理、行為乃至整個社會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世紀基督教壟斷了西方的教育和文化,對西方家庭觀也產生了深刻影響?;浇虖娬{婚姻忠誠和維護婚姻穩定,婚姻一旦締結就具有不可解除性,提倡夫妻間互敬互愛、彼此忠誠。猶太教也有類似的教義,它們關于家庭的觀念在中世紀乃至后來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重要影響,社會學者稱這種以婚姻雙方組成的永久家庭關系為“猶太基督教家庭模式”。

斯梅塞在《工業革命中的社會變遷》中,探討了早期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對家庭結構和社會分化的影響,指出在工業化以后,家庭原有的教育和經濟功能由學校和經濟組織所取代,導致父系權威下降,家庭活動更多地集中于情感上的滿足和對子女的社會化教育。資產階級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家庭觀,認為家是一個由父母和孩子組成的家庭聯合體,至少是在觀念上,彼此尊敬,彼此熱愛。父親是家庭經濟的主要支撐者,母親則是家庭精神和感情的中心。[3]斯梅塞認為,現代化形成了一種以情感吸引和狹隘的愛情為基礎的家庭。

“二戰”以后,隨著婦女地位的提高,她們要求夫妻平等地分享權利和分擔義務。與此同時,社會變革、家庭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導致工作壓力的增加,兩性角色沖突的加劇,給家庭帶來了危機?!半x婚爆炸”打破了家庭的穩定,“家庭不再是天堂”,“結婚已沒有意義”,非婚同居者增多,婚前、婚外性關系普遍,未婚生育和少女懷孕激增,單親和再婚家庭增多,傳統家庭觀念和模式搖搖欲墜,并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4]這些變化在不斷地改變著西方國家的家庭倫理觀。

西方家庭倫理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演變,工業化進程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西方家庭傳統的社會生產功能弱化乃至消失,但社會和個人對家庭的新功能要求也在形成并逐漸強化。西方社會及個體對家庭的需要是傳統家庭倫理向現代轉換的前提,傳統家庭倫理的現代轉換就是以現代家庭關系變革和家庭倫理建設為根據,作出符合時代要求的詮釋、引申和轉型,其演進非單線進行,而是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存在多種路徑和模式。[5]

(二)家庭倫理觀的特點

1.家庭關系以夫妻關系為主軸

家庭系統理論將家庭看成一個完整的單位或系統,家庭成員是系統的組成部分,且每個成員之間交互作用,存在互動與相互依賴的關系,形成了橫向夫妻關系與縱向親子關系。

夫妻關系是西方家庭最重要、基礎性的人際關系。西方家庭夫妻平等關系的演變是不斷沖擊夫權、改變男性在家庭中的絕對支配地位的過程,反映在婚姻形式上便是從有夫權婚姻向無夫權婚姻再向自由平等婚姻的轉變,表現為西方家庭夫妻關系的平等化、親密化、責任分配均等特點。夫妻關系是其他一切關系的基礎,是家庭中首位的關系。德莫西斯在《兒童的演進》一書中梳理了西方歷史上的雙親與兒童的關系,發現在西方家庭中,父子關系始終沒有超越于夫妻關系之上,成為家庭的主體關系?,F代西方家庭更重視夫妻關系的質量,甚至出現夫妻雙方為追求二人世界選擇不生育的現象,近年來“丁克家庭”數量不斷增長。

2.家庭倫理以自由獨立平等契約為核心

西方國家受到個人主義及自由主義的思想影響倡導男女平等。歐美國家的家庭倫理注重個人主義和個人利益,包括對個體人格的尊重、對個人主體性的弘揚、對個人利益的重視等要素,這些思想反映到家庭關系上,是在婚姻自由,注重夫妻之間的平等地位的基礎上,形成的契約關系。

家庭契約的前提是雙方平等且自由,并擁有行使權利的自由意志,它的核心是夫妻之間的契約關系,即夫妻雙方理性、充分地考慮自身利益而達成的契約婚姻關系?;橐鲭p方是平等的占有關系,無論在互相占有他們的人身還是他們的財務方面都如此。[6]這種自由行使婚姻權利,建立婚姻關系的行為受到法律的規范與保護。契約的價值基礎在于公平的“契約”關系,通過劃定家庭成員的權利界限來實現婚姻中的平等自由,具有合理性、互利性、平等性,得到西方國家的推崇。

3.個人本位和家庭本位之爭

在重視家庭,強調家庭重要性的同時,西方國家一直存在另一種觀點,認為家庭束縛了個人發展,提倡去家庭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也有相似的思想,其包含著三重維度:一是消滅使宗教存在的不合理的社會現實;二是在變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消滅家庭作為經濟單位的屬性;三是消滅家庭中的剝削壓迫,重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7]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不是指消滅家庭制度,而是要推動家庭向更高層次發展,最終指向是在生產關系變革、家庭關系變革基礎上人的關系的重構。羅爾斯實證研究發現,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環境影響了孩子稟賦的發展和機會的均等,指出了家庭傳遞不平等,認為家庭是妨礙人與人平等的基本因素。[8]受崇尚冒險、追求自由思想以及西方個人主義與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西方社會形成了“去家庭”“無家庭”的理念,出現了低生育率、低結婚率現象,以及單親家庭、同性家庭、非婚家庭等“后現代家庭”。

去家庭化和家庭化爭論的焦點實質是個人本位和家庭本位之爭。家庭本位認為家庭是倫理實體,更需要團體主義和集體主義,主張在個人與家庭的關系上更加注重家庭,強調家庭利益及其生存與發展,要求個人服從家庭。個人本位指在個人與家庭的關系中更重視個人,強調個人的生存、個人的利益、個人的意志、個人的發展,主張個人的獨立和自由,要求家庭服從個人。在當下西方國家中,上述兩種家庭觀并存,家庭成員既有個人的角色和責任,又有相應的家庭責任和聯系。

二、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觀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教育,通常是指父母對兒女輩進行的教育”。[9]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國家,家庭教育都是家庭重要的職能??v觀西方國家家庭教育的歷史和發展,其家庭教育的思想、內容、方式、主體以及環境等方面的研究對我國家庭教育均具有借鑒意義。

(一)以兒童為中心的家庭教育思想

西方家庭教育思想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的教育家、思想家眾多。亞里士多德“遵循自然”的教育思想指出家庭對幼兒個性與體格發展的重要作用;洛克的“白板說”認為兒童的心靈猶如白紙,沒有任何痕跡,“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極微極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重大極長久的影響”,因此“家庭教育左右孩子一生的命運”。[10]盧梭在其著作《愛彌兒》中提出:“由于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獨特的發展復合體。因此任何兩個人都不能以同樣的方式發展。教育必須重視這種個性差異……父母、教師以及一切與兒童有關的人都必須尊重他的個性,依從于他天性的表現?!盵11]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主張的提出標志著西方各國教育史上教育重心的轉移,即由成人中心轉移到兒童中心,直至后來形成“兒童中心主義教育思潮”。在西方家庭教育發展歷程中,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始終貫穿其中,不斷推動著家庭教育實踐及理論的發展。

(二)注重全面發展的家庭教育內容

1.注重倫理道德價值觀的傳承

家庭肩負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對倫理道德價值觀的傳承是家庭教育不變的主題。相比知識的傳授,德國父母認為孩子個人品格的塑造更為重要。德國家長在給孩子講述故事時會有意識地加入品德關懷和德育向度,如善良、誠信、節約等人性美德。 [12]韓國父母身體力行,在日常消費中盡量購買本國的產品,表現出對國家和民族強烈的自信自豪,潛移默化下,孩子們往往會做出同樣的行為,將“身土不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13]美國家庭中濃厚的宗教文化氛圍、父母的言傳身教、孩子的相互交往等因素讓家成為孩子接受虔誠、勤奮、節儉等美國傳統價值觀的重要場所。

2.注重全面教育和發展

在西方國家,父母注重對孩子認知能力、情感、社會性或社會責任等全方位的發展和教育,其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全面發展的社會人。美國家庭教育在體力增強方面,重視開展幼兒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在認知發展方面,通過訓練孩子的各種感官,開闊孩子的文化、審美視野;在社會性培養方面,教育孩子自我服務,并學會與同伴合作、分享、互助;在情感陶冶方面,指導孩子欣賞音樂、美術、舞蹈、文學藝術作品的美等。[14]德國父母采用“親近自然”和藝術熏陶的方式,來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還鼓勵孩子參與家庭重大事件的討論,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提高其融入社會的能力?!岸稹敝蟮娜毡疽采羁陶J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擬定家庭教育的目標為培養孩子健康的體魄、豐富的人性、對知識的好奇心、自我控制力和耐性,豐富孩子的言語生活,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15]

(三)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式

受家庭教育思想及宗教文化元素的影響,在西方家庭教育中,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式,日?;?、生活化的教育手段比較常見。在美國家庭中,家長注重保護孩子的選擇權,無論是幼年時期的游戲、圖書還是成年后的職業、婚姻,都可以讓孩子自行選擇,父母鼓勵孩子“保留意見”;美國父母就像孩子的朋友,與孩子的關系比較密切,雙方平等交流,父母也尊重孩子的隱私;美國家庭還用日?;淖诮虄x式,如祈禱,來規范孩子的行為和道德操守。[16]德國家庭教育同樣重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平等?!岸紫聛?,與孩子平視”已經成為德國父母和孩子溝通交流的基本原則。父母不僅尊重孩子的意見、興趣和自尊心,同時也尊重孩子的生活方式和個人隱私。在德國的家庭教育觀念中,為孩子保守秘密被視為對他們獨立人格的一種尊重。以上種種,使得父母與孩子之間得以保持相對獨立性,而較少強調長幼秩序,從而消除了年輕人對年長者的敬畏心理,有利于孩子獨立個性的發展。

(四)父母共同承擔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

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多由母親承擔主要責任。男性主要負責任務性工作,而女性負責社會和文化工作。[17]裴斯泰洛齊認為:“母親必定能……從兒童的眼睛、嘴唇、面部判斷他的心靈中最微小的變化”,母親愛的發揮最能表現教育的意義及成效。在日本,母親象征著一種責任和權利。在美國,“在家上學”的家庭父母取代了教師的角色,通常由母親全權負責子女的教育,父親外出工作以保證家庭經濟收入。在墨西哥裔美國家庭,依然保持母親是兒童照料的唯一提供者。但是,現代社會的父親不再像以往那樣,只是通過對母親的情感和經濟支持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影響,而是越來越多地參與到與孩子的情感互動中,也為自身參與育兒而感到自豪。他們兼任更多的角色,如養家者、孩子的玩伴以及照料家庭者。在北歐國家,如瑞典,政府通過為父親提供產假和高生育補貼政策鼓勵父親承擔更多的育兒責任。研究表明,父親在家庭教育中參與較多的孩子在認識發展、情感發展、社會性發展、學術和職業成就上都更加有優勢。[18] 父母共育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僅能為孩子的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還能讓孩子從父母雙方身上學到不同的優點。

(五)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兒童期是發展的重要時期,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恰當的教育能夠促進兒童的發展。夫妻關系是西方家庭關系的軸心,和睦的兩性關系與平等的親子關系是形成自由寬松的家庭氛圍的重要條件。在美國,父母通過營造民主溫暖的環境讓孩子在平等、關愛、自由的家庭氛圍中成長。他們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和自尊,把子女放到和自己一樣的地位來對待,將孩子看成一個自由平等的個體,通過建立協商和對話的親子關系來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19]

家校合作不僅可以對學校教育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還能夠使家長更好地了解兒童的學習以及學會如何幫助兒童成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在西方國家,家校合作共育受到廣泛重視。如在美國,聯邦政府和許多州通過制定一系列有關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政策和法規,為美國中小學家校合作的順利運行提供制度保障;中小學也紛紛采取措施建立和健全學校家庭聯系制度,吸引家長參與和支持學校工作。美國還通過建立家長教師聯合會,設置學校開放日來促進家校合作。美國在各地方、州和全國設立家長教師聯合會,幫助家長掌握養育和保護兒童的技能,鼓勵家長參與美國公立學校的教育。此外,美國學校還經常舉辦開放日、家長會等,邀請家長到學校進行參觀,隨堂聽課、參與課外活動,便于家長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成長。在英國,政府不僅肯定家長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學校與家長的合作,而且通過制定法律予以保障。[20]

三、西方國家的家庭政策與家庭工作

在家庭與社會的關系方面,西方學術界有兩種理論,即細胞論和交換論。細胞論是指家庭被稱作社會的細胞,說明個體并不是抽象地存在于社會之中,個體首先是存在于具體的家庭之中;而社會也并不是由一個個孤立的個體拼湊而成,家庭在構成社會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交換論認為人與社會往往是通過家庭作為中間機制發生勾連和互動關系的。與此同時,人在家庭中并不是一個完全被動的客體,而是具有能動性的。家庭與社會相互強化、相互構建,即社會影響家庭,家庭影響社會。西方國家的家庭觀影響著不同國家對家庭實施的政策,決定著政策傾向性。隨著家庭在西方國家重要性的進一步凸顯,不同國家都采取了各種捍衛家庭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家庭友好型政策和發展型家庭政策

家庭友好型政策和發展型家庭政策以創設對家庭友好的社會環境、促進家庭發展為目標,主要包括:一是增加對家庭的經濟支持。通過對家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對有子女的家庭給予一定的家庭津貼、對極度困難的家庭給予更高水平的救助,從而實現對家庭的收入保護。這不僅直接減輕了家庭養育子女的負擔,保障了子女的基本生活需求,也間接增強了家庭履行對其成員進行社會保護的能力。二是增加對女性生育時間和家庭照顧時間的保障。針對“兩性養家模式”下女性工作與家庭之間的沖突,各國紛紛通過實施女性工作保護機制、規范孕婦產假制度以及給予育齡家庭生育補貼等方式保障女性就業、休息及基本收入的權利,進而維護家庭的穩定性。[21]育嬰假和家庭照顧假旨在讓在職人員能夠休假,以照顧家中的子女或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家庭成員。三是加強對兒童的教育和保護。通過制定與兒童權益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從立法層面保障兒童權益不受侵害;設立育兒機構,提供營養、教育、健康等各種類型的服務,保障兒童健康成長。四是增加對家庭的服務。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創立專門性的家庭事務綜合管理服務機構,旨在為家庭打造一個綜合性的服務平臺。除了通過教育和醫療對家庭實施幫助,西方國家還通過提供社會福利以彌補家庭不足。

不同國家在家庭政策支持方面存在共性的同時各具特色。大多數西方國家通過減輕家庭的生育成本來鼓勵生育,普遍采取“?;?、廣覆蓋、福利與調控人口并重”的政策路線,同時按照不同家庭類型的需求予以政策細分,注重保護特殊家庭的功能,促進家庭內部的和諧。北歐國家設有男性陪產假,且規定陪產假期間享受全薪工資待遇。日本沒有專門負責家庭建設的部門,但將其家庭政策融入福利、稅收、就業等政策體系,并由不同政府部門分別管理或協同管理。

(二)重視家庭社會工作

家庭社會工作是在西方國家興起和蓬勃發展的一種服務家庭方式,是指為了緩解和解決婚姻和家庭中遇到的困境,通過使用社會工作的專門方法、知識和技巧,使處于困境中的家庭緩解其在婚姻關系、撫育關系和養老關系中出現的問題,增進家庭的和諧。[22]西方國家家庭社會工作的形成具有歷史必然性,現代化對家庭帶來的沖擊導致家庭可發揮的功能被限制,家庭危機導致大量家庭和社會問題出現,普遍需要相對應的社會組織與機構提供專業性與職業化的社會支持。因此,家庭社會工作是國家和家庭的聯系樞紐、互動橋梁,在家庭穩定、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西方國家的家庭社會工作以社會組織專業服務、專業性治療為主,由政府機構立法保護,力求逐漸強化家庭功能,促進家庭成員發展,特別是促進兒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如西方國家一些兒童及青少年不愿意在學校接受學歷教育或者正常上學有困難,則由家庭社工進行家訪,提供專業支持。西方國家還設立以家庭為工作對象的醫療制度。社會工作者在提供專業服務時特別強調以家庭為視角,旨在維持家庭功能,整合社會資源。特別是在介入兒童及青少年的醫療活動時,不僅關注直接服務對象即兒童及青少年本人,更關注其所在家庭及其社會環境。針對兒童及青少年在家庭中被忽視、家暴的現象,歐美國家還設有專門的報告熱線電話,設立強制報告制度,若社工、醫生、教師沒有及時報告,將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成立了兒童及青少年專門保護機構,若父母無法進行正當的管教,管教的義務就會交由政府或相關社會組織承擔。為了確保社工服務機構服務的專業性,歐美國家既要求這些服務機構必須得到專業教育機構的支持,也要求專業教育機構的師生必須到這些服務機構參加專業實踐。

(三)促進家庭參與社會生活

西方國家促進家庭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路徑是家庭志愿服務。20世紀90年代,家庭志愿服務在美、英等西方國家蓬勃發展。

家庭志愿服務是指兩個及以上的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同一個志愿服務活動或項目,并在此過程中進行合作和交流。美國霍曼斯提出的社會交換論是家庭和社會關系方面的重要理論,他認為家庭社會行為(如家庭志愿服務)的出現是社會和家庭之間的行為相互強化的社會過程。[23]按照現代社會學互構論,家庭社會行為也是社會和家庭之間相互形塑、相互構建的過程。

一是通過政策法律的完善,規范和加強弘揚社會志愿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政府通過政策法律的完善,使志愿組織在登記注冊、領導體制、約束機制和考核機制等方面制度化和規范化,為志愿組織的健康發展提供體制和制度保障。同時通過全面宣傳及配套制度加強對志愿者社會地位的認可,增強公民加入志愿者行列的動力,利于志愿精神深入民心。

二是通過發展壯大志愿者隊伍,促進志愿活動的多樣性,深入開展各種類型的、豐富多彩的家庭志愿服務活動,擴大志愿服務的范圍,增加對社區居民需求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提供優質的家庭志愿服務。豐富的活動類型,廣泛的家庭參與,會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務隊伍,特別是那些有技術能力的“社會精英”的加入,如醫務人員、教師和法律專業人員等。他們的到來將進一步提高志愿服務組織機構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機制,幫助志愿服務組織實現“精英化”和“未來化”。

三是建立健全家庭志愿服務工作的組織網絡,讓其成為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之間溝通的橋梁。通過家庭志愿服務,不僅可以使社區和個人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觀點,也可以為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提供參考,通過有針對性地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社會服務來提升社區居民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四是通過家庭志愿服務對子女進行有效教育。父母是子女學習的榜樣,他們的言行為子女樹立起公民職責和社區責任標準。通過家庭志愿服務的參與,父母不僅可以言傳身教,為子女以及周圍年輕人樹立積極向上的榜樣,幫助他們了解互惠的價值觀,而且可以在幫助他人的同時獲得社會認可,體現自我價值。

通過家庭志愿服務,社會能夠更好地支持和服務家庭,家庭可以更好地適應和改造社會。各國實踐證明,家庭志愿服務能夠實現志愿者家庭受益、志愿者組織擴能、社區服務能力增強的“三贏”格局,并具有社會交際、社區教育、情感紐帶、社區互惠等一系列功能,有利于家庭和社會相互強化、相互構建和良性互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痹谌祟惣彝グl展史上,中西方在自然環境、經濟社會及文化傳統方面存在的較大差異導致中西方家庭觀、家庭教育、家庭建設也出現較大的差異。家庭觀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主流觀念和社會文化的進步以及家庭各個要素的變動發生改變,面對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更需要堅持國際視野,認真研究中西方歷史、現在和未來,充分理解和認識這些差異,并結合中國國情、時代發展需要,借鑒、吸取全世界優秀的家庭文化精髓,加強我國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建構新時代新型家庭文化及倫理規范體系,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進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 洛克.政府論(上)[M].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83-84.

[2] GUSFIELD J R.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misplaced polaritie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change[J]. AJ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67 (4). 51-62.

[3] 庫茲.歐洲歷史上日益顯現的婦女[M].波士頓, 1977:299.

[4] 謝立中,孫立平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現代化理論文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2:50-61.

[5] 唐燦.家庭現代化理論及其發展的回顧與評述[J].社會學研究,2010(03):199-222,246.

[6] 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5:6.

[7] 陳宸,黃延敏.馬克思主義“消滅家庭”思想的三重維度及現實性[J].廣西社會科學,2022(10):81-86.

[8] 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8:69.

[9] 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381.

[10] 張煥廷主編.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59.

[11] 佛羅斯特.西方教育的歷史和哲學基礎[M].吳元訓,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48.

[12] 朱婕.德國家庭教育的經驗及對我國教育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5(05):31-33.

[13] 王琪.韓國青少年家庭價值觀培育的經驗及啟示[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24):80-83.

[14][16]黃河清.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較[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11):10-15.

[15] 黃喜珊,劉鳴.戰后日本家庭教育的特色及啟示[J].現代教育論叢,2008(07):80-85.

[17] LINELL D. Doing culture cross -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18] ALLEN S, DALY K. The effects of father involvement: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evidence[J]. The FIIO News, 2002.

[19] 許曉星.德國家庭教育的特點及對我國大學生工作的啟示[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7(04):26-29.

[20] 鄒強.國外家校合作問題研究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1(10):86-88.

[21] 李泉然.西方家庭政策的改革:制度演進與福利意涵[J].社會建設,2020(04):45-55.

[22] 陶宇,朱曉玙.中西方“家文化”差異下的家庭社會工作實踐路徑探究[J].新視野,2018(06):96-102.

[23] 陳自芳.獨生子女與父母供求關系的經濟學考察[J].人口與經濟,2005(03):56-60.

A Study of Family Perspectives in Western Countries

HE Ling WANG Fenghui NIU Lili LI Yanrui

Abstract: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ttach importance to family and family construction. The family view of western countries is reflected in family ethics,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policy and family work. The family ethics in western countries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and forms the modern family ethics with the free and equal contract as the core. In family education, the thought of family educ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well-established.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family education have been constantly innovated, mothers are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the care of family members and family educ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involvement of fathers. Parents respect children and strive to create a harmonious family atmosphere, pay attention to value transmission,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nd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n the aspect of family policy and family work, In response to longstanding debates regarding publicization and privatization as well as de-homalization and homalization, some countries have strengthened support for families by issuing family-friendly or development-oriented family policies, providing specific services for family construction through family social work, and advocating for family and society to be more closely connected through voluntary services.

Keywords: Family; Family Ethics;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Building

(責任編輯:李 一)

猜你喜歡
家庭教育家庭
家庭“煮”夫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戀練有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見
論猶太人的金錢觀教育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