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教育焦慮對青少年人際關系的影響:父母心理控制中介作用

2023-05-30 10:48林星妍陳穎賴向龍黃章杰顧璇
中華家教 2023年1期
關鍵詞:人際關系青少年

林星妍 ?陳穎?賴向龍?黃章杰?顧璇

摘要:為研究父母教育焦慮對青少年人際關系的影響及父母心理控制在二者之間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對619名高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父母教育焦慮與父母心理控制呈顯著正相關、與青少年人際關系質量呈顯著負相關,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人際關系質量呈顯著負相關;父母心理控制在父母教育焦慮與青少年人際關系質量之間發揮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為預防父母教育焦慮對子女不同方面的影響提供了新思路:父母應積極培養自身的情緒管理能力,避免自身的教育焦慮影響子女的人際關系質量;相關機構在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實踐中,應把家庭教育環境作為重要的干預維度之一。

關鍵詞:父母教育焦慮 父母心理控制 人際關系 青少年

作者簡介:林星妍/廣東財經大學人力資源學院本科生(佛山 528100)

陳 穎/廣東財經大學人力資源學院本科生(佛山 528100)

賴向龍/廣東財經大學人力資源學院本科生(佛山 528100)

黃章杰/廣東財經大學人力資源學院本科生(佛山 528100)

顧 璇(通訊作者)/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研究員(濟南 250100)

近年來,“父母教育焦慮”作為教育評價的隱性指標在國家教育改革文件中被多次提起?!吨袊嗄陥蟆肪汀半p減”政策實施后父母教育焦慮情況進行調查,發現72.7%的父母表示有所緩解,38.4%的父母表示緩解一點,另有6.5%的父母表示更加焦慮[1]。父母教育焦慮是體現在教育層面的由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復雜情緒狀態,主要表現為父母對子女考試成績、學習環境、前途命運等過度關注和擔憂[2]。在“雙減”政策實施過程中,盡管父母對子女受教育條件的焦慮有所緩解,但是“應試化”的學生評價導向依然緊緊束縛著父母。此外,在信息傳播迅速的時代,媒體對教育的宣傳加劇了父母對教育資源短缺的主觀感知,從而更為被動地陷入教育焦慮之中。

人際關系是個體生命意義的重要源泉[3][4]。人際關系的質量對青少年的社會技能、自我意識、學業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5][6]。人際關系是青少年建立自我認同感、培養社會支持體系和應對壓力的重要方式之一[7],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緩解抑郁情緒、增加個體的自我價值感[8][9]。因此,研究人際關系問題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父母教育焦慮對青少年學業情緒有顯著影響[10][11],父母的焦慮情緒會影響子女的焦慮水平[12][13]。但以往的研究多以父母為研究對象來測量其教育焦慮,而以青少年視角來評估父母教育焦慮的研究較少,因此,有必要考查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教育焦慮如何影響其身心健康。父母心理控制,指父母通過內疚感引導、撤回關愛和主張權威等手段,入侵子女的內心世界,使子女按照父母認可的方式思考、感受和活動[14]。父母焦慮可以通過提高父母心理控制水平進而影響孩子的問題行為 [15],這種控制不利于子女獨立能力和自我同一性發展[16],從而使其缺少與他人的健康互動[17],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18]。

綜上所述,雖然已有研究關注父母教育焦慮這一社會現象,并探討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人際關系之間的關系,但以家庭教育環境為基礎,直接研究青少年感知其父母教育焦慮對自身人際關系質量影響的成果仍較少。因此,本研究從青少年的視角出發,探討父母教育焦慮和父母心理控制等家庭環境因素對青少年人際關系的影響。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第一,父母教育焦慮影響青少年的人際關系質量;第二,父母心理控制在父母教育焦慮和青少年人際關系中起中介作用。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集體施測的方法統一收發問卷,學生自愿參加,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指導語并獨立完成問卷調查。所有問卷均為匿名填寫。

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樣法,在廣東省梅州市某高中進行,共發放紙質問卷619份,回收有效問卷601份,有效率97.09%。其中,男生267人(44.43%),女生334人(55.57%);被試平均年齡為17.21歲;高一309人(51.41%),高二214人(35.61%),高三78人(12.98%)。

(二)研究工具

1.父母教育焦慮量表

本研究所用父母教育焦慮量表改編自李琳編制的父母教育焦慮量表[19]。該量表共有14個題目,包括健康焦慮維度、考試焦慮維度和就業焦慮維度,測量對象為學生的父母。本研究題目改成以學生為測量對象的句式,例如,“我的父母擔心我的身體素質太差跟不上學習進度”“我上課時容易分心或注意力不集中,這讓我的父母很憂慮”。量表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1代表 “總是”,5代表“從不”。為了方便解釋,對所有題目進行反向計分,因此量表分數越高,父母教育焦慮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9。

2.父母心理控制量表

采用Wang 等人編制的父母心理控制量表[20],該量表共有18個題目,例如,“父母告訴我他們為我做的所有事情”“父母告訴我他們為我做的所有犧牲”,分為3個維度,即堅持權威、內疚感和收回關愛。該量表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1代表 “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分數越高,表示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4。

3.人際關系困擾量表

采用鄭日昌等人編制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21]。該量表共有28個題目,例如,“在社交場合,感到緊張”“與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感到孤寂或失落”,由交談、交友、待人接物、同異性交往4個維度構成。每個題目有兩個選項,1代表“是”,0代表“否”。為了方便解釋,本研究對該量表進行反向計分。因此在本研究中,得分越高,表示人際關系質量越好。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5。

4.家庭經濟狀態和學業成績

采用朱楠等人編制的經濟狀況量表[22],共有3道題,例如,“我有足夠的錢買我想要的東西”“我不太擔心付賬單”,采用李克特6點計分,1代表“非常不同意”,6代表“非常同意”。分數越高,表示當前經濟情況越好。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8。

同時,研究還設置了一道題目來測量學生自評的學業成績水平,“相比于其他同學,你自己的學習成績如何”。該題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1代表“很差”,5代表“很好”,分數越高,代表學生自評的學業成績越好。

(三)統計處理

使用SPSS 23.0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描述,用其宏程序PROCESS 3.3進行中介效應檢驗。

二、研究結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為控制共同方法偏差檢驗,本研究采用了Harman單因子檢驗。結果顯示,在因子未旋轉的情況下,有13個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且最大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20.24%,小于40%的臨界標準,說明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不明顯。

(二)人口學因素差異分析

1.性別

對性別進行t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教育焦慮、父母心理控制以及青少年人際關系在性別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s<0.05)。

2.年級

采用單因子ANOVA檢驗分析不同年級學生之間是否存在差異,結果如表2所示,不同年級的學生在父母教育焦慮、父母心理控制以及人際關系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s>0.05)。

(三)父母教育焦慮、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人際關系的相關分析

對父母教育焦慮、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人際關系進行積差相關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父母教育焦慮與青少年人際關系質量呈顯著負相關(p<0.001),與父母心理控制呈顯著正相關(p<0.001);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人際關系質量呈顯著負相關(p<0.001)。

(四)父母心理控制變量在父母教育焦慮與高中生人際關系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以父母心理控制作為中介變量,建立父母教育焦慮和青少年人際關系影響的簡單中介模型,采用PROCESS中的模型4進行中介效應分析[23]。

在進行中介分析時,將性別、年級、家庭經濟水平、學業成績作為控制變量,結果如表4所示。父母教育焦慮顯著正向預測父母心理控制(β = 0.59, t = 10.05, p < 0.001),父母心理控制顯著負向預測子女人際關系(β = -0.06, t = -4.52, p < 0.001)。

分析結果如表5示,“父母教育焦慮→父母心理控制→青少年人際關系”的中介效應值是-0.035,中介效應的95%置信區間為 [-0.05,-0.02],不包括0,說明中介效應顯著。此外,由于父母教育焦慮對青少年人際關系的直接效應仍顯著(β = -0.08, t = -4.14, p < 0.001),表明父母心理控制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最后,相對效應占比的數值顯示,父母教育焦慮對青少年人際關系的直接效應占總效應的71%,說明父母教育焦慮越高的學生個體,其人際關系水平越低。

三、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考察了家庭教育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從青少年的視角出發,對父母教育焦慮、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人際關系進行具體分析。結果發現,父母教育焦慮與父母心理控制存在顯著正相關,這與李琳、桑文華等的研究結果一致[24][25],說明教育焦慮程度高的父母更易表現出限制型的教養方式。本研究還發現,父母教育焦慮與青少年人際關系質量之間呈顯著負相關,這與前人研究結果相符[26]?;谏鷳B系統理論,家庭環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微系統[27],在這個系統當中,每個成員的思維、情緒和行為都是相互作用和彼此影響的[28]。所以,父母需要意識到焦慮是普遍存在的,合理看待自己的教育動機,并尋求積極的方式來降低教育焦慮。同時,家長要意識到自己的教育焦慮對教育方式和子女人際關系可能存在的影響,并引導青少年正確面對消極情緒,降低青少年各方面的壓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的發展。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人際關系質量之間呈顯著負相關,該發現佐證了社會聯結理論[29],進一步說明父母心理控制水平高會阻礙青少年人際關系需要的滿足。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尊重青少年的人際關系需求和自我意識發展,避免出現過度操控青少年的消極教養行為。

本研究發現,父母心理控制在父母教育焦慮與青少年人際關系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該結果有助于闡釋父母教育焦慮對子女人際關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的作用機制。一方面,父母教育焦慮水平越高,其子女與他人的關系質量越糟糕。另一方面,父母教育焦慮可能會引起非理性信念。當子女無法滿足其要求時,父母可能會產生失控感和認知偏差,并在養育過程中通過加大對子女的心理控制來緩解壓力[30]。父母的教育焦慮以及對子女的心理控制,又可能進一步誘發子女的焦慮和緊張情緒[31],進而可能引發子女出現人際關系問題[32]。該發現對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具有一定啟示,家庭教育需要高度關注家長的身心健康狀態和親子溝通模式,特別是家長的焦慮情緒和對子女的心理控制程度。

當青少年表現出人際關系困擾等問題時,不僅需要從學校、社會和青少年自身來尋找原因,也需要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切入分析,采取綜合全面的視角來關懷青少年的成長環境。第一,父母應積極培養自身的情緒管理能力,避免對子女采用心理控制的教養方式,避免因為對子女教育的過度焦慮而影響子女的人際關系質量。例如,當父母出現教育焦慮時,應及時進行認知干預,并通過放松訓練、系統脫敏等行為技術緩解焦慮。當子女犯錯時,父母應從正面進行引導,避免因為自身情緒激動而懲罰子女。第二,相關機構在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實踐中,應當把家庭教育環境作為重要的干預維度之一,幫助父母減輕教育焦慮,并提出更加科學的親子溝通和交流模式。例如,為親子提供個體咨詢和團體心理輔導等服務,以調節其家庭關系并降低家長的負面情緒,從而提高父母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黃沖,王志偉,姚奕鵬.“雙減”實施后72.7%受訪家長表示教育焦慮有所緩解[N].中國青年報,2021-09-16(10).

[2] 陳華仔,肖維.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癥”現象解讀[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2):18-23.

[3] LAMBERT N M, STILLMAN T F, HICKS J A. To belong is to matter: sense of belonging enhances meaning in life[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13(11):1418-1427.

[4] VAN TONGEREN D R, GREEN J D, DAVIS D E. Prosociality enhances meaning in life[J].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16(3):225-236.

[5] COLLINS W A.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in the transition to adolescence: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interaction, affect and cognition[M].In R. Montemayor, G. R. Adams, T. P. Gullotta (Eds.), Advances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a transitional period,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0: 85-106.

[6] WENTZEL K R.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tivation in middle school:the role of parents, teachers and peer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8(2):202-209.

[7] BEERI A, LEV-WIESEL R. Social rejection by peers: a risk factor for psychological distress[J].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2012(4):216-221.

[8] RUDOLPH K D, FLYNN M, ABAIED J L.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interpersonal theories of youth depression[M]. Handbook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2008:79-102.

[9] LEARY M R, BAUMEISTER R F.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self-esteem: sociometer theory[M]. In P. Z. Mark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0:1-62.

[10] 史立珍. 家長教育焦慮對高中生學業情緒及情緒管理的影響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20:46.

[11] 王秀平. 家長教育焦慮對初中生學業焦慮的影響[D].云南師范大學:2022:116.

[12] SHAMIR - ESSAKOW G, UNGERER JA, RAPEE RM. Attachment,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d anxiety in preschool children[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5(2):131-143.

[13] BOGELS S M, BRECHMAN - TOUSSAINT M L. Family issues in child anxiety: attachment, family functioning, parental rearing and beliefs[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6(7):834-856.

[14] BARBER B K, HARMON E L. Violating the sel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 In B. K. Barber (Ed.). Intrusive parenting: how psychological control affec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ashington, DC: APA,2002:15-52.

[15] 常遠, 郭菲, 陳祉妍.父母非理性信念對小學生行為問題的影響:父母焦慮及心理控制的多重中介作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22(2):397-402.

[16] 何鳳雪.中學生的父母心理控制及與其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10:71.

[17] YOUNISS J, SMOLLAR J. Adolescent relations with mothers, fathers, and friends[J].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987(4):301-302.

[18]李丹黎,張衛,李董平.父母行為控制、心理控制與青少年早期攻擊和社會退縮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2):201-209.

[19] [24] 李琳.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對初中生考試焦慮的影響─家長教育焦慮的中介作用[D].魯東大學,2018:47.

[20] WANG Q, POMERANTZ E M, CHEN H. The role of parents control in early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J]. Child development, 2010(5):1592-1610.

[21] 鄭日昌.大學生心理診斷[M].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9:339 -345.

[22] ZHU N, CHEN B B, LUH J. Life-history calibration of social hierarchies: childhood adversity predicts leadership preference through relational social investment[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22,188:111-482.

[23] HAYES A.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2013(3):335-337.

[25] [26]桑文華,秦新紅,于雪竹.心理控制源及相關因素對高考學生家長焦慮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2):213-215.

[27] BRONFENBRENNER, U. Environments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eoretical and operational models[M]. In S. L. Friedman, T. D. Wachs (Eds.), Measuring environ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emerging methods and concepts,1999:3-28.

[28] 張志學. 家庭系統理論的發展與現狀[J]. 心理學探新,1990(1):31-34.

[29] HIRSCHI.Causes of delinquency[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110-115.

[30] BUGENTAL D B ,? JOHNSTON C . Parental and child cogni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0(1):315-317.

[31] BOGELS SM, BRECHMAN-TOUSSAINT ML. Family issues in child anxiety: attachment, family functioning, parental rearing and beliefs[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6(7):834-856.

[32] CROWELL, JUDITH A., FELDMAN. Mothers'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nd mother and child behavior during separation and reunio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1(4):597-605.

The Impact of Parenting Anxiety on Adolesc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LIN Xingyan CHEN Ying LAI Xianglong HUANG Zhangjie GU Xuan

Abstract: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anxiety on adolesc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on them, this study administer a questionnaire to 619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renting anxiety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dolescent interpersonal quality, and that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dolescent interpersonal quality;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anxiety and adolescent interpersonal quality.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ideas for preventing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anxiety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ir children:? parents should actively develop their own emotion management skills to avoid their own educational anxiety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their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relevant organizations should consider the family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intervention in the practice of promot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Keywords: Parenting Anxiety;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dolescents

(責任編輯:李育倩)

猜你喜歡
人際關系青少年
青少年發明家
英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社會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探析
微信紅包傳播中的用戶心理分析
貴州省大學生手機成癮狀況調查研究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關愛青少年的“三個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與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為青少年開展普法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