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支持下的智慧教研

2023-05-30 10:48陳玲?許明雪郭曉珊
中小學數字化教學 2023年5期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教研

陳玲?許明雪 郭曉珊

摘要: 教研是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方式。技術的出現變革了教研理念、方式和模式,正在賦能傳統教研,使其向智慧教研轉型。研究總結了智慧教研視域下技術對教研的賦能和支持作用,從教研的基本構成環節和要素角度,分析了智慧教研和傳統教研的差異,并從模式融合、模式創生和系統變革三個階段梳理了技術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路徑和典型應用模式。

關鍵詞:教研;智慧教研;教研模式;教師專業發展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要“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式,是促進教育教學發展的重要動力,《意見》提出要“發揮教研支撐作用”,并強調“推動信息技術與教師培訓的有機融合,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研修”。2019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要創新教研工作方式,因地制宜采用區域教研、網絡教研等多種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創造力”。2022年11月,教育部發布的《教師數字素養》標準進一步提出,教師應具有“利用數字技術資源促進自身及共同體專業發展的能力”??梢?,利用技術解決傳統教研難題,促進技術與教研的深度融合,已成為當前教研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技術何以提升教研“智慧”

教研即教學研究,包括總結教學經驗,發現教學問題,研究教學方法。教研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實踐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然而,傳統教研還存在著教研目標粗放模糊、教學診斷主觀化、教師研討對話淺層化,對教師專業能力提升與發展、教學持續性改進等方面的支持度不夠等問題。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教研的深度融合,以科學化、智能化、個性化、開放性以及精準性為特征的智慧教研成為智能時代教研改革和發展的趨勢。相對于傳統教研,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透視教學中的真問題,精準設定教研目標

教研目標隨意、粗放是目前教師教研中存在的首要問題。教研目標應該來源于教學實踐,并高于教學實踐。在教研過程中,技術有助于教師透視教學中的真問題,設定實質性的教研目標,實現教研過程的科學、客觀和細致化。如技術能精準刻畫每個學生的知識點掌握狀態,快速獲取學生已達到的學習水平、可能達到的潛在水平,并能把握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路徑,精準定位學生的學習問題,從而把學生個體和群體的學習需求、學習疑難點和學習障礙點轉化為教研主題。技術也有助于揭示傳統教研方式難以發現的教師教學中的固有習慣和問題,如分析和挖掘教師教學行為、教態等,幫助教師聚焦自身專業發展中存在的盲點和問題,從而精準設定教研目標。

(二)基于課堂多模態信息,教學決策從經驗走向科學

基于課堂教學的分析和研究是教師教研的重要方式,然而長期以來,此類教研活動存在教學決策感性直觀化、主觀臆測度高等問題。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教學決策的深度融合,教研范式逐漸從基于經驗走向基于數據?;跀祿亩嗄B課堂教學行為分析,能揭示出課堂教學規律及其內部機制,賦予教師更強的判斷和決策能力,推動以課堂教學分析為中心的教研從經驗走向科學。如智慧教研平臺采集和提取課堂上的師生行為,以此識別教師教態和學生的學習投入度等,還可以通過語音識別開展相關語言和互動、語言風格特色分析等。將客觀的分析數據與聽課教師主觀的教學經驗相結合,既能規避教師對教學判斷的主觀臆測性,又能克服單純量化數據的片面性。智慧教研平臺通過分析教師的聽評課數據,可自動生成教師課堂教學特色、待研討問題以及執教教師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分析結果等。課堂教學分析與聽評課數據融合生成的教師教學精準畫像,不僅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干預和教學問題的解決,還能助力教師知識的優化和教學實踐能力提升。

(三)教研智慧的協同建構,推動教師社會認知網絡的持續進化

傳統教研中,教師大都面對面地實時交流,并在一定空間范圍內進行觀點分享和意見交換。不受時空限制的智慧教研,搭建了多元主體互動交流的共享平臺,教研逐漸走向開放、平等、聚合和創新。通過智慧教研平臺,專家、教研員、執教教師和聽課教師可以隨時隨地交換意見與觀點,協同進行知識建構,創生群體智慧。這種智慧的建構并不是教師知識的簡單疊加,而是為了達成某一教研目標或解決某一教學問題,匯聚和融合教研群體中的教師專長,最大化發揮教師群體的智慧力量,實現“1+1>2”的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線下往往由個別“專家”或權威教師主導教研內容和對話走向的問題?;谫Y源的協同創生,還連接了知識與知識、知識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認知網絡和社會網絡,促進了教師群體和教研資源之間的多維度認知交互,實現了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的有效聚合,并推動了教師個人認知網絡與教師群體社會認知網絡的持續進化。

(四)實現資源找人,助力教師個性化學習和精準教學改進

教師是教研的主體。教師主體性的專業發展需求是教研關注的重點,然而傳統教研對其需求的關注度不足。教師主體性的發展需求多以自我反思和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師需要自行尋找適配自身專業發展需求的教研資源。因此,個性化、精準化的教研資源支持服務,是智能時代教師教研的訴求。智慧教研平臺借助已生成的海量教師教研數據,智能分析教師特征和需求,并個性化地推薦教研資源,實現教研資源找人,支持教師個性化學習與提升,助力教師教學的精準改進。

(五)持續性跟蹤教師專業發展軌跡,優化教師專業發展路徑

以教師自我感知、問卷調查為主的傳統教研效果評價方式,無法支持可持續的教師專業發展。在智慧教研視域下,教師課堂教學數據和教研數據被沉淀和匯聚,使持續性跟蹤教師專業發展軌跡、干預和優化教師專業發展路徑成為可能。教師可根據自己的專業發展現狀和發展軌跡,進行自我診斷和評價,從多個維度了解自己的發展路線,同時還可以參照其他優秀教師的發展軌跡,不斷自我提升。教研員則可借此實現教研活動的科學組織、評價和管理,促進基于數據的教研活動決策和管理,更高效地開展教研活動,制定教師發展策略,引領教師專業發展。

二、智慧教研視域下的教師專業發展方向與路徑

在技術支持下,智慧教研將在理念、方式和手段上逐漸超越傳統教研。筆者根據技術對教研支持的維度和深度,總結了智慧教研視域下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與路徑,主要包括模式融合、模式創生和系統變革三個階段。

(一)模式融合階段

這一階段強調通過線上線下教研活動的融合,來跨越時空的交流屏障,提升不同主體的教研效率和效果,實現相關教研內容的聚合和個性化推薦,并初步實現數據驅動的教師專業發展等。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引入,更多體現為對傳統教研的局部優化和增強,但往往從中能找到原有教研應用模式的影子。

1.基于網絡的協同備課

基于網絡的協同備課以協同知識建構理論和模型為基礎,包括六個環節(如圖1)。具體而言,其教研流程為:參與教師先上傳體現個人知識建構的教學設計,實現個人知識的外化。同組教師通過協同編輯、相互評論等方式開展協同備課。組織者通過分析和識別教師教學的共性問題,引導教師以問題為中心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分享觀點和協商討論。組內的協同修訂完成后,小組間進一步分享觀點、互相點評和質疑協商,對教學設計方案進行二次修訂。從組內協同到組間協同,體現了知識的社會化過程。教師基于優化后的教學設計開展教學實踐,應用和檢驗知識,完成知識的實踐化。之后,教師反思教學實踐不足,總結教學經驗,提煉和建構知識,實現知識的內化。

開展基于網絡的協同備課,要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還應注意以下三點原則:一是備課要利用技術進行目標精準定位和活動精準設計,如結合學生前測數據報告,有針對性地設定教學目標。二是組織者應通過一定的協同微策略加強所有教師的認知投入,引導教師生成諸如教學策略、原因說明、質疑提問及答疑解惑等深度備課行為。三是主備教師對其他教師的點評要及時反饋并注重迭代優化。

2.技術支持下的精準聽評課

技術支持下的精準聽評課模式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其具體流程為:課前,執教教師在智慧教研系統網頁端上傳教學設計方案,并確定聽評課教師,向他們發出聽評課邀請。課中,聽課教師通過聽評課App接受邀請,查看教學設計方案,確定聽課模板,做好課堂觀察記錄,并對課堂教學進行點評和評分。課后,執教教師和聽課教師再次在網頁端相遇,查閱瀏覽聽評課記錄。平臺會匯聚聽評課的過程性和結果性數據,支持教師群體基于分歧點和共識點深度研討?;趨f同診斷的結果,系統有針對性地將策略推送給執教教師,助其改進和優化教學。最后,執教教師進行反思、總結和提升,實現實踐性知識的內化(如圖2)。

技術支持下的精準聽評課有助于教師自我反思和專業能力提升,其實施有四個要點:一是強調從基于經驗轉向基于循證?;诼犝n主觀意見匯聚和挖掘以及課堂客觀信息采集和分析,形成教師個人教學知識圖譜和個人教學關注點知識圖譜。二是結合數據明確群體研討關鍵事件,組織者要通過分析聽課教師的課堂觀察和評論數據,挖掘和提取課堂教學待改進點、聽課教師群體分歧點以及教學預設生成差異點。三是開展深度反思,為教師提供教研反思支架,歸納教師收獲點、待增強點和后續發展點,促進教師對教學實踐的持續改進。四是研討結果指向面向問題解決的群體智慧分享,促進自我經驗的總結和遷移,以及他人成功經驗的復制與模仿,實現教師群體智慧的快速迭代發展和進化。

(二)模式創生階段

模式創生階段更多強調利用網絡和數字化資源設置多樣化、開放性的教研或學習活動,創生新的教研應用場景和模式,促進優質教師智力資源的在線流轉,擴大優質資源特別是教師智力資源的輻射面,促進教育公平。同時,要控制“開放”和“流動”所帶來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保障教研質量。這往往需要構建相配套的管理、評價和激勵機制,并使用技術監管在線研修質量,從而實現“技術+機制”的高度協同。

1.一對一問題解決式實時研修

這是一種基于專家指導的在線教研模式,旨在通過專家或資深教師的實踐智慧引領,解決教師的個性化實踐問題。在該模式中,專家和教師通過網絡就教師的某一問題點或困惑點展開深度的對話交流,促進問題的解決和知識的創生。

如北京市中小學教師開放型在線研修計劃,就動員全市中小學特級校長、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等作為指導教師,依托平臺和App為有需要的教師提供在線研修服務。如圖3所示,學員教師可以發布問題,等待匹配其需求的指導教師認領,或根據自己需要向在線的指導教師發出請求。雙方結對后按時進入直播間,開展實時交流互動。雙方均可利用白板、共享屏幕、音視頻等開展研討。交流結束后,學員教師提交心得評價。指導教師可針對其需求推薦資源,學員教師則可查看回放并做出反饋。

2.開放式在線檢課

這是一種以課堂視頻為中心的在線研修模式,旨在通過教師群體在線聽課、資源推薦、集中研討和持續互動,實現對課堂教學實踐問題的改進以及教師專業知識的協同建構。

如北京市中小學教師開放型在線研修計劃中的“開放式在線檢課”板塊(如圖4)。學員教師先提交自己的教學課例視頻,等待全市符合資質要求的指導教師認領課程。指導教師認領課程后觀摩聽課,并對教學視頻進行打點記錄和評價,或利用相關量表分析評價。聽課后,指導教師結合聽課感受和數據分析為學員教師推薦學習資源,如示范性的教學課例視頻、學習材料等,為其改進教學提供可參考和借鑒的資源。課后,雙方基于課例觀摩情況展開深入交流研討。研討結束后,學員教師可查看回放,并與其他教師持續互動交流,不斷優化教學和學習效果。

這兩種在線教研模式都是在教研需求驅動下,借助網絡推薦和匹配構建動態的教研共同體,實現了教師智力資源的動態配置和流轉,滿足了教師個性化專業發展的需要。但要實現教師智力資源在開放教研系統中的有效流動,一方面應借助技術萃取、匹配、調度教研優質資源,構建在線教研空間和教研活動,并對內容質量進行智能化監管;另一方面,應對教師的準入準出、教研工作量認定、績效激勵等建立配套機制,從而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三)系統變革階段

在系統變革階段,關注點不應僅在“教研”上,而是強調利用新興技術貫通教師教學、學習、教研、服務、管理和評價等各個場景,涵蓋學生、教師、教研管理者等多利益主體視角,通過多場景、多業務、多維度、多模態數據的整合來反哺教研,實現面向未來的數字化教師發展。通過虛擬空間精準、全面地展示現實中教師教育教學全生命周期的行為過程,教研不再局限于對問題的事后補救和解決,而是預測和引領教師生涯發展,支持教師的終身成長。

未來,智慧教研將向個性化、智能化、精準化和系統化轉型。教育部門會通過智能平臺的聯合和數據貫通,構建教師教研數字孿生體,表征教師特征、診斷教師特長、預測教師需求,以支持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一是整合多場景、多平臺、多層次和多維度數據,以客觀表征教師教學或教研特征,生成分析報告。二是精準識別、分析和診斷教師特長和需求。三是提供個性化資源推送服務,降低教師主動檢索負荷,提升專業技能。四是智能預警和預測教師發展狀態與發展趨勢,為教師提供優化的教研服務。

教研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專業成長也會反哺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從而實現教師專業發展反哺教研和教學生態系統。

三、總結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這里的研究,并不是嚴格的科學研究,而是希望教師以一種“研究的心態”從事日常的教育教學,并通過與同事、資深教師和專家組成研究團隊,在合作教研中促進個人專業知識增長與能力提升。當前,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并變革了傳統教研的理念、方式、形態和模式。如何更好地發揮技術優勢,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更優質的教研服務、打造虛實融合的教研新生態,是未來教研模式變革的思路與方向。

參考文獻

[1]李陽,曾祥翊.人工智能賦能教研高質量發展:智能精準教研的理論框架、實踐藍圖與發展脈絡[J].中國電化教育, 2022(11):99-107.

[2][10]楊麗娜,陳玲,張雪,等.基于TPACK框架的精準教研資源智能推薦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21(2):43-50.

[3] 包昌升.校本教研 :從粗放走向精細[J].中小學管理, 2007(6):18-19.

[4] 劉寧,王琦,徐劉杰,等.教育大數據促進精準教學與實踐研究——以“智慧學伴”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20(4):12-17.

[5] 蘇君陽,時思.校本教研教師弱參與:內涵、表現及其消極影響[J].教師教育研究,2022(6):83-88.

[6] 張樂樂,顧小清.多模態數據支持的課堂教學行為分析模型與實踐框架[J].開放教育研究,2022(6):101-110.

[7] 陳玲,張俊,汪曉鳳,等.面向知識建構的教師區域網絡協同備課模式研究——一項基于學習元平臺的實踐探索[J].教師教育研究,2013(6):60-67.

[8]劉禹,陳玲.基于網絡的大規模協作學習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2):44-48.

[9][12]胡小勇,林梓柔.精準教研視域下的教師畫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9(7):84-91.

[11]陳玲,佘靜雯.技術支持下的智慧教研模型構建及應用[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21(6):51-58.

(作者陳玲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許明雪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郭曉珊系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教學研究人員)

責任編輯:牟艷娜

猜你喜歡
教師專業發展教研
研學農谷 產教研學
賦能:教研轉型中教研員的應然追求
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方式
技術支持的農村教師專業發展
專家評價對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影響的敘事探究
利用云錄播搭建教師專業發展研修平臺
微視頻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研究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教育實習與教師專業發展
新型教研——說題的感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