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獻計量的新文科研究現狀與研究熱點分析

2023-05-31 20:06孫倩湯勇
關鍵詞:社會網絡分析文獻計量研究熱點

孫倩 湯勇

摘??? 要:自2018年正式提出“新文科”建設以來,政策部門、高校和學者大力開展新文科的研究與實踐。以中國知網提取的393篇CSSCI文獻為基礎進行計量分析,發現2019年以來以新文科為主題的發文數量快速增長。從關鍵詞社會網絡分析看,“文科建設”“新文科建設”“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處在網絡核心位置,大多為政策解讀或實踐探索,創新性研究不夠。文章結合關鍵詞聚類分析,研究包括解讀“新文科”內涵、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學科建設、新文建設背景下文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以及數字賦能新文科學科與專業建設,并從打造新文科建設理論、建構中國話語體系等方面提出未來研究的建議。

關鍵詞:新文科;研究熱點;文獻計量;社會網絡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05-0027-06

2018年8月,在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之前的半個月,中共中央在所發文件里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簡稱“四新”建設),正式提出“新文科”這一概念。2019年,教育部聯合科技部等 13個部門共同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 2.0,新文科作為“四新”建設內容之一正式啟動。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新文科建設宣言》正式發布,提出“提升綜合國力需要新文科”“堅定文化自信需要新文科”“培養時代新人需要新文科”“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新文科”,明確總任務是“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為此要從“明確總體目標”“強化價值引領”“促進專業優化”“夯實課程體系”“推動模式創新”“打造質量文化”等六個方面推進新文科建設。

“新文科”也隨之引起學界等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成為近幾年的熱點話題:2021年教育部啟動首批新文科研究與實踐項目評選,同年江西省發布《江西省普通高校新文科建設實施方案》(贛教高字〔2021〕27號),甘肅省高校新文科建設“十項行動”隨之發布。各大高校也紛紛啟動新文科建設,華南理工大學啟動依托工科優勢強化文科培養的實施計劃,南寧師范大學探索文科跨界融合育人新模式,東莞理工學院、福建工程學院等地方高校啟動新文科建設行動方案。在理論界,由于新文科建設還處在邊探索邊實踐階段,其研究范圍較為寬泛,代表性的研究主題包括探討新文科的“新”的含義、新文科建設內涵與本質、新文科學科建設思路、新文科建設標準下專業建設要求等[1-15]。但由于新文科概念提出時間不長,且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量研究成果,以上對文獻主題的歸納僅限于對部分文獻的展示,還缺少對文獻整體性的把握,同時缺少科學性的分析方法。

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為著力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新文科建設還應該體現超前意識,積極順勢、主動求變,以適應高等教育發展。鑒于此,筆者嘗試運用文獻計量方法,對近年來發表的較高質量新文科研究文獻進行整體分析,揭示研究現狀,歸納研究熱點,并提出未來研究值得關注的方向領域。

一、基本情況

本文選擇以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數據庫為檢索源獲取文獻數據。以“新文科”為主題,截至2022年2月13日,共檢索CSSCI(含擴展版)期刊400篇,去掉書評、采訪報道等非學術類文獻部分關鍵詞缺失的論文,共獲得393篇有效論文。對于所有文獻,記錄下“標題”“作者”“來源期刊”“出版日期”“關鍵詞”等信息并歸整?,F對文獻整體情況進行說明。

(一)年度發文分布

從發文年度分布情況看,2019年以前,發文量極少。2019年及以后,發文數量快速增長,其中2019年發文28篇,2020年發文107篇,2021年發文237篇,2022年截至2月13日已經發文19篇。從年度分布情況可以看出,新文科作為國家教育領域重大需求正式進入中央和地方政策文件以后,學者和教育工作者關注程度日益提升。隨著新文科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發文數量快速增長。

(二)發文單位

為簡單起見,對于所有文獻僅采納第一發文單位。從393篇樣本文獻中,共提取154家第一發文單位。根據普萊斯定律,半數論文為高產作者(高發文單位)所著,形成經驗公式M=0.749(Nmax)1/2,其中Nmax為本領域作者(單位)最高發文數。由于最高發文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均發文16篇,因此選擇6篇為高發文單位,共計15家,包括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

從發文單位看,高發文單位共發表論文150篇,占比38.2%,發文集聚程度較高,表明目前關于新文科的研究已經形成了較鮮明的“研究陣地”。新文科的研究陣地還主要集中在高水平高校,地方院校目前還沒有進入高發文單位行列。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主題為“新文科”,但高發文單位絕大部分為高影響力的綜合性高校,而非傳統的“文科”高校,可能的原因是新文科的發展重點是綜合性高校更容易按照《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要“進一步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動文科專業之間深度融通、文科與理工農醫交叉融合,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文科教育,實現自我的革故鼎新”的要求。

(三)發文作者

共有署名作者540名。根據普萊斯定律,發文量4篇以上為高產作者,據此共有6位作者為高產作者(周星、吳巖、蔡迎春、胡智鋒、王寧)。相對于發文作者總數來說,高產作者數量較少。高產作者發文總量為35篇,占總發文數量的8.9%,相對于發文單位而言集聚程度要低得多,屬于發文較分散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斷,目前還沒有形成較有規模的發文群體,高發文作者數量較低也說明對新文科研究的作者群還沒有真正意義上形成,有重大影響力的研究人員不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新文科提出的時間不長,其理論解釋和實踐運用等方面均處于探索階段,因此成果取得方面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格局。

(四)發文期刊

從來源期刊來看,393篇樣本分別載于139個CSSCI期刊上,其中18個期刊發文量6篇以上。發文量最大期刊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中國大學教學》,均發文19篇。從期刊類型看,包括教育類、綜合學報類及外語、傳媒、出版、圖書情報等專業性期刊,表明目前研究除綜合性探討新文科外,外語、傳媒、出版、圖書情報等新文科研究較為活躍。

二、社會網絡分析

(一)合作者社會網絡分析

為揭示新文科主題下論文合作者之間的聯系及網絡結構特征,掌握作者群體對推進主題研究的貢獻,本部分建立合作者共現矩陣并運用Ucinet軟件開展社會網絡分析。由于共有540名作者撰文,從研究規律看,如果作者圍繞同一主題發文情況較低,則難以建立相對穩定的學術方向,故本文選擇發文2次以上的作者作為對象,共提煉62名作者構建社會網絡,其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

從網絡結構可以看出,整體分布較為零散,且呈現明顯的相互割裂的網絡小團體特征,由此相關網絡參數如平均路徑、網絡密度、中心性等沒有實際意義。該網絡圖中,共出現9個獨立的小網絡(如作者群崔延強、段禹,作者群王寧、周文泓、馮惠玲、徐辛酉),這些小網絡中作者群體能基本實現相互通達。從拓撲圖中可以看出,更多的是發文作者以孤立點的形式出現(圖1左上顯示均為作者孤立點),表明當前新文科的研究人員還處在相對較封閉的空間開展研究,相互之間聯系較低。

(二)關鍵詞社會網絡分析

對關鍵詞進行社會網絡分析是文獻計量中較為常用的方法,通過發掘具有內在關聯的關鍵詞組,能揭示關鍵詞網絡的結構特征,對于挖掘由關鍵詞承載的研究規律具有重要意義。對393篇樣本文獻,共提取關鍵詞1 118個。由于目前關鍵詞設置缺少統一標準,需要針對關鍵詞進行“清洗”,包括關鍵詞的刪減與合并。針對表達意義基本接近的關鍵詞,如“地方高?!薄暗胤酱髮W”等合并為“地方高?!?,對“‘新文科”“新文科”合并為“新文科”。對一些揭示研究規律無意義的詞,如“理論研究”“分析”等,本文予以刪減。最終共獲得1 000個關鍵詞。

1.關鍵詞詞頻。從1 000個關鍵詞中,選取詞頻數為2及以上的關鍵詞,共獲得91個關鍵詞,其中頻次超過6的關鍵詞21個(如表1)。詞頻最高為“新文科”,共出現192次,這與研究主題詞密切相關;排名第2位的是“文科建設”和“新文科建設”,詞頻為42。而一些學科專業如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歷史學、外語等也以較高頻次出現在關鍵詞中。

2.關鍵詞網絡拓撲結構。為繪制關鍵詞網絡拓撲圖,先建立共線矩陣。其建構原則是任意兩個關鍵詞如果出現在同一文獻的關鍵詞組中,則顯示一次聯系。表2為構建的部分共線矩陣,反映“新文科”與“人才培養”中存在31次聯系,而“新文科”與“數字人文”間建立起了4次聯系。圖2為根據共現矩陣形成的關鍵詞網絡拓撲結構圖,各節點大小表示與之直接聯系的節點數量。由圖可知,“新文科”處在絕對優勢的中心位置,“文科建設”“新文科建設”“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關鍵詞也具有較高的中心性。圖2沒有出現孤立點,表明當前新文科研究能通過關鍵詞展示其整體研究格局,也表明可以通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發掘由關鍵詞組成的研究規律。

網絡整體密度為0.1561,屬于傳統意義上的較稀疏網絡,表明目前關鍵詞之間的聯系還不太緊密。平均距離為2.158,整體網絡距離較短,表明網絡之間互通性較便利,可能的原因當前新文科研究主題下,關鍵詞基本還集中在一些政策性或傳統意義上教學研究與改革的層面,能體現創新性研究的新關鍵詞等出現頻次不高。網絡的點度中心性7.68%,接近中心性70.19%,中介中心性53.85%,整體中心性程度較高,表明當前研究集中在新文科主題下,研究視角比較豐富,因而高頻關鍵詞處于中心地位的情況較普遍。

表3為排名靠前的關鍵詞的中心度比較,可以看出“新文科”不論是度數中心度還是接近中心度或中介中心度都處在領先位置,新文科是該領域的第一研究熱點。另外,在高頻關鍵詞中,雖然“人才培養”“文科建設”“新文科建設”“學科建設”等在不同中心度中排名可能有所不穩定,但整體較靠前,表明當前新文科研究中,重點仍然是從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展開的。??? 三、研究熱點分析

(一)關鍵詞聚類分析

為找到關鍵詞間內在邏輯,提煉研究主題,本文以最小值5為標準進行聚類分析,共生成23個凝聚子群。從表4的子群可以看出,“新文科”關鍵詞出現在第1到第15個子群中,且這些子群中重疊成員較多,而第20到第23個子群幾乎沒有重疊成員。

進一步建立如圖3所示的聚類圖(部分),以通過樹形聚類的方式展示各關鍵詞之間的邏輯關系。如果關鍵詞同時出現在數個子群中,表明這些關鍵詞已形成穩定的組合,同時也表明這些關鍵詞共同作用形成了樣本文獻的研究熱點,并能對研究趨勢提供參照。

(二)研究熱點歸納

結合表4的子群和圖3的聚類圖可以發現,以關鍵詞反映的研究熱點可以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解讀“新文科”的內涵。代表性關鍵詞包括“新文科宣言”“新文科”“交叉融合”“價值引領”“新工科”“中國特色”“通識教育”等,可以理解為該類研究主要是在《新文科宣言》及關于新文科建設與發展的政策要求下,著力從新文科整體建設角度開展研究,體現了時代背景下新文科在功能上需要承載基礎性、價值性、思想性和知識性統一,在工具手段上強調通過數字人文、新工科、工程教育等實現交叉融合,在發展目標上需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

二是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學科建設的探討。關鍵詞包括“新文科”“知識生產”“學科體系”“學科交叉”“話語體系”等。該類研究著重從學科建設角度,以新文科建設目標和要求作為指導,從文科或具體學科角度,探討該類學科的知識溯源邏輯、知識生成邏輯和知識表達邏輯,其核心是通過學科交叉、信息技術賦能等手段,打造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育人體系,著力建構中國話語體系。

三是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文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探討。該類研究的關鍵詞子群最為豐富,因而也是研究最為廣泛深入的部分。該類研究一般以某一具體的文科類專業為對象,結合新文科建設的要求,分析建設現狀和不足,提出建設建議。從子群情況看,目前主要的文科專業集中在外語教育、圖書情報、檔案學、新聞戲劇影視等,特別是對外語類文科專業建設探討成果量較大。值得注意的是,文科專業數量極大,經濟管理類專業、哲學法學類專業、教育學專業等研究成果數量較少,后續研究可能要加大這些專業對接新文科建設的思考。

四是數字賦能新文科學科與專業建設。該主題深入體現了新文科建設中“進一步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動文科專業之間深度融通、文科與理工農醫交叉融合,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文科教育”的要求,代表性關鍵詞有“數字人文”“數據治理”等,反映了數字革命對新文科建設的重要意義,不僅表現為數字技術在文科學科專業研究工具、研究手段、育人手段等方面的作用,同時數字技術與文科學科專業的結合也反映了新文科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發展的思路,是學科專業擴展建設內容,提升科學性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四、結論與研究建議

自2018年正式提出“新文科”建設以來,關于新文科的研究掀起了高潮。本文通過文獻計量方法,對中國知網提取的近年發表393篇文獻進行計量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從年度發文情況看,2019年以來,新文科作為主題的發文數量呈現快速增長,這與新文科建設作為高等教育領域重大政策密不可分。根據普萊斯文獻增長階段理論,未來新文科研究成果增長速度將更加迅速。

從發文單位和載文期刊看,主要發文單位集中在影響力較高的高校,且綜合性高校數量較多,這與綜合性高校推動學科專業交叉融合能力更具有優勢有較大關系。目前,載文期刊主要集中在教育學期刊、高校學報和一些專業性較強的期刊上,表明當前新文科的發布平臺主要依靠教育和專業類平臺,新文科真正深入社會經濟生活的程度還沒有顯現出來。

從作者社會網絡分析看,目前作者網絡整體密度較為稀疏,作者之間的交流合作頻次不高,大量作者還只是作為網絡孤立點存在,少量高產作者還傾向于在“小圈子”中發揮作用,網絡缺少權威作者。

從關鍵詞社會網絡分析看,目前已形成高中心性連通網絡,網絡平均路徑較短,“文科建設”“新文科建設”“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處在網絡核心位置,表明重要關鍵詞基本還集中在一些政策性或傳統意義上教學研究與改革的層面,創新性研究不夠。

結合關鍵詞聚類分析,可以發現當前研究的五大熱點,包括解讀“新文科”的內涵、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學科建設探討、新文建設背景下文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探討,以及數字賦能新文科學科與專業建設。

結合前文文獻計量分析和當前研究不足,對照《新文科建設宣言》要求,今后新文科研究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強。

一是將新文科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研究領域開展基礎性研究。針對目前主要以解讀政策或對標對表政策要求研究或建設新文科的思路,下一步需要緊密結合高等教育基礎理論,加強對新文科內涵、機理的分析,形成新文科基礎理論。

二是加強新文科建構中國話語體系的研究。目前,對于大多數文科類學科專業,建構中國話語體系還主要是作為一個建設目標,如何通過新文科研究與實踐真正建立起話語體系還缺少理論借鑒和實踐指導,因此需要緊密結合中國實踐,進一步加大各學科專業分析,建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特色話語體系。

三是加強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數字化賦能的實踐研究。目前,對于具體的新文科學科專業建設分布還不均勻,大量傳統文科學科專業還沒有產生有影響力的成果,這需要充分調動研究力量,加大如經濟管理、哲學、法律等學科專業的新文科建設研究。

四是跳出教育學領域研究新文科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目前,不論是發文期刊還是研究人員,來源領域主要是教育領域,社會經濟研究部門和實踐部門的參與程度比較低,致使當前研究還在“小圈子”游走,整體影響力不足。下一步須將新文科與社會經濟各方面結合起來,真正實現新文科研究與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崔延強,段禹.新文科究竟“新”在何處——基于對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史的考察[J].大學教育科學,2021(1).

[2]權培培,段禹,崔延強.文科之“新”與文科之“道”——關于新文科建設的思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

[3]陶東風.新文科新在何處[J].探索與爭鳴,2020(1).

[4]龍寶新.中國新文科的時代內涵與建設路向[J].南京社會科學,2021(1).

[5]李鳳亮.新文科:定義·定位·定向[J].探索與爭鳴,2020(1).

[6]陳凡,何俊.新文科:本質、內涵和建設思路[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

[7]安豐存,王銘玉.新文科建設的本質、地位及體系[J].學術交流,2019(11).

[8]張俊宗.新文科:四個維度的解讀[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

[9]魯世林,吳菡,趙祥輝.新文科建設的知識生成與理論創新[J].江蘇高教,2021(12).

[10]寧繼鳴,周汶霏.“新文科”學術話語的建構路徑:基于文本? 挖掘的視角[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

[11]宋繼偉,劉穎.新文科建設背景下人文社會科學科研轉型? 提升之路徑探索[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1).

[12]何寧,王守仁.新文科、新外語、新導向——論外語專業人? 才培養的發展與創新[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1(4).

[13]周毅.新文科背景下圖情檔專業教育的循證改革實踐[J].? 情報資料工作,2022(1).

[14]汪東萍,吳嘉雯.新時代新文科背景下翻譯學的戰略任務? 與實施路徑[J].高教探索,2020(10).

[15]黃震方,黃睿,侯國林.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類專業本? 科課程改革與“金課”建設[J].旅游學刊,2020(10).

猜你喜歡
社會網絡分析文獻計量研究熱點
我國醫學數字圖書館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
近五年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熱點綜析及未來展望
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的教育干預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我國微課研究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