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研究

2023-05-31 14:53李利強孫有平
關鍵詞:青藏高原生態旅游民族

吳 進 李利強 孫有平

(1.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200241;2.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82)

青藏高原是中華文明多個民族世代聚居交流的地理空間, 被譽為地球的第三極和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切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曾多次到青海省、 西藏自治區進行調研考察,2021 年3月7 日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青海應立足青藏高原特有資源稟賦,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同年10 月,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建設青藏高原生態綠色民族體育旅游融合示范區。 都充分體現了打造青藏高原特色生態旅游產業的重要性?!耙巳趧t融,能融盡融”是新時期旅游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1]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具有“身心放逐與自由”的共通氣質,在發展目標與內在邏輯上具有一致性,兩者融合被認為是助力鄉村振興,促進民族地區繁榮穩定的重要抓手。[2]世居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資源, 與綠水青山一道, 構成了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 新時代, 如何促進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 助力青藏高原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面對筑牢生態安全屏障與加強民族團結的迫切需求, 學界對上述話題的關注度明顯不足。因此,聚焦青藏高原民族傳統體育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路徑問題,課題組查閱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生態旅游等方面大量文獻資料結合青海、 西藏等地區實地調研結果,設計出相應的多條融合發展路徑,以期為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些許參考和支持。

一、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的基礎與有利條件

(一)地區生態文明戰略地位突出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生態問題的基礎性策略。[3]青藏高原作為“中華水塔”,其特殊的生態系統結構決定著我國乃至全球生態安全。 2020 年8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中提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 的重要指示和工作目標。 體育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意,生態體育旅游具有共生性、可持續性和整體性的特點,是環境友好、綠色低碳的全域旅游形式。[4]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正確處理發展生態旅游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要求相一致。為此,緊扣新時代、新階段與新發展理念,準確把握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規律態勢,全方位打好高原特色體育旅游“生態牌”,是推動生態文明高地與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中具有突破性和引領性的重要領域。

(二)民族體育文化交流歷史久遠

不斷增進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期黨的民族工作主線。 體育具有促進社會整合、文化整合的積極效用,是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手段。[5]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交流歷史悠久,興起于唐代的“唐—吐—天竺”高原絲綢之路連通了青海、 西藏地區與中原地區體育文化交流的通道,形成了藏族、回族、漢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多民族共同參與的高原特色民族體育運動, 對推動青藏高原民族文化認同發揮了關鍵作用。如藏族的賽馬、土族的輪子秋、回族的武術、撒拉族的競渡等不同形式的體育運動背后所隱藏的文化敘事構成了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活動與情感“聯結”,進而產生主體間的情感“共振”,有效增強了族際交往與民族團結。 推進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縱向融合, 以生態旅游賦能民族傳統體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利于增強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體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加快

2020 年9 月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 中明確了體育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和增長極。面對新時代黨中央、 國務院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新要求,依托青藏高原優勢資源,全面推進民族體育文化和生態旅游深度融合,健全“旅游+文化+體育+生態”新興產業鏈條,[6]為青藏高原特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助力加快社會總體發展速度。一方面,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途徑,能夠帶動大量的鄉村產業發展,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提高農牧民收入。[7]另一方面,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是刺激居民消費的新引擎, 通過提供更加豐富的旅游服務和其他配套產品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 拉動區域經濟快速增長。

二、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一)發展現狀

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國家戰略穩步推進,地方政策落地生根。 從2005 年啟動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到2018 年《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出臺,再到2021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案》, 均體現了國家對保護好、傳承好、 利用好青藏高原資源寶庫的高度重視。 青海、西藏兩地積極出臺各類地方性政策規劃,多措并舉鼓勵“旅游+生態+體育”新業態融合,為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提供堅實的政策扶持,切實發揮引領性作用(見表1)。

表1 青海、西藏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相關政策匯總

2.體育旅游精品賽事體系不斷完善。 依據辦賽級別可以將體育旅游賽事分為國際型、 標志型和區域型三類。[8]目前,在青藏高原舉辦的體育旅游賽事主要屬于后兩類。其中,標志型賽事包括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華水塔” 國際越野行走世界杯賽、中國·青海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西藏拉薩國際半程馬拉松賽、中國·青海國際民族傳統射箭精英賽等; 區域型賽事包括玉樹賽馬節、同仁“民族團結杯”賽馬大會、河南縣傳統那達慕賽馬大會、海東沿黃河馬拉松賽、果洛環阿尼瑪卿雪山極限越野賽等。 一系列體育旅游賽事辦賽特色鮮明, 緊扣高原自然生態與民族體育文化稟賦, 深刻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態惠民觀和山水林田草湖生命共同體的生態系統觀。

3.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融合品牌效應初顯。 通過分析國家體育總局2013 年以來“中國體育旅游精品項目”的數據發現,截至2021 年青海累計獲批體育旅游精品項目87 項, 位居全國第四, 位居西北五省區第一, 西藏累計獲批9 項。2021 年,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和青藏高原天路之約自駕車旅游線路分別連續3 年獲評“十佳體育旅游精品賽事” 和“十佳體育旅游精品線路”。 通過對2020 年和2021 年“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名單分析發現,青海和西藏共有5 項優秀節慶項目和民族項目入選, 包括拉薩藏歷初三馬術表演、雪頓節民族傳統馬術表演、天峻縣“智閣魯如”文化藝術節、藏族押加以及熱貢馬術。 這些體育旅游項目展現了青藏高原旅游與文化、體育、生態等多領域融合發展的重要成就, 彰顯了青藏高原“打造全國最具規模、最具特色的民族體育運動示范區”的實力。

(二)存在問題

農牧交錯地理特點使得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沉積與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在空間上相互協調,構成了相互映襯、相互突出的整體格局。[9]近年來兩者融合發展態勢初步形成, 但也存在以下幾個關鍵性問題。

1.融合主體參與效能不足

政府與群眾是實現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的核心主體, 但主體參與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一方面,地方政府對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戰略回應浮于表面。 生態旅游目的地作為新興事物, 需要專業化的管理機構以及系統性的政策支持。在調研中卻發現,政府各部門參與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的緊密性、 協調性和耦合性不高,缺少對青藏高原生態旅游長期、系統的布局與規劃。 此外,有限的人才、金融、土地、稅收等配套政策并不能精準扶持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發展。另一方面,群眾性傳統體育項目氛圍濃厚但缺乏平臺與引導。傳統體育賽事活動、場地設施以及鍛煉指導缺乏,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綠道等全民健身平臺發展滯后, 制約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群眾性推廣。

2.融合客體質量有待提升

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的客體包括各類運動休閑小鎮、體育旅游精品線路、體育旅游示范區等, 是體育旅游消費行為發生的物質基礎與空間載體。[10]當前,青藏高原已經建成了一批戶外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和體育旅游線路, 但依然存在體育生態旅游基建薄弱掣肘潛在消費需求釋放的問題。[11]體育旅游綜合體缺失,住宿、餐飲與交通等常規類基建不足,以大數據、物聯網為支撐的數字類基建薄弱是亟待改善的重點。

3.融合內容高原民族特色不夠突出

實現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的關鍵在于“民族意向”的發掘與保持。 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高山草原、雪峰冰川、森林湖泊、江河濕地、 荒漠戈壁等不同主題生態旅游銜接不夠緊密, 生態戶外運動的蓬勃發展并未有效激發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市場潛力。例如,部分景區都設置花海、徒步棧道、彩虹滑梯等旅游項目,心意和新意并重的民族性旅游產品匱乏。

三、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路徑

(一)立足國家生態文明創新高地,建立融合發展多維動力機制

生態文明高地是具有生態位勢高、 戰略定位高、 建設目標高等邃密內涵的生態文明建設創新樣板區。[12]立足生態文明高地建設,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必須把準時代脈搏、洞察社會變遷、先覺市場需求,努力打造相比其他地區更具優勢、更加成熟、更為健全的生態旅游目的地。同時,文體旅融合是一項涉及多重“人—地”關系的復雜系統。[13]建立以消費促進力、政策引導力、供給推動力、產業整合力為核心的動力機制協同推進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在技術、產品、業務以及市場方面的深度融合尤為必要。

一是創設消費場景。 通過營造體育旅游與餐飲購物、娛樂消遣一體化內容場景,推出體育旅游消費券、專享折扣機票等消費引入措施,提升消費快感與消費收益,喚起大眾對體育旅游的“成癮性消費”。青海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利用基地IP,創新“體育+”模式,獲評國家3A 級景區,年游客接待量超20 萬人次,即是利用經典體育場館創設新消費場景的典型案例。 二是出臺綜合性政策工具。當下,我國西北地區體育旅游專項政策的針對性和執行力尚顯不足,[14]亟需出臺配套的金融、人才、用地、稅收、監督、環境保護等專項政策。 三是深化產品供給側改革, 重點培育具有鮮明民族文化烙印的特色產品。 可以嘗試通過現代性傳承協調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 例如,青海河南縣那達慕大會、西藏日喀則白朗縣斗牛節的賽事互動轉向便很好地展現了高原民族體育文化傳承性和現代競技性的完美統一。[15][16]四是激發產業整合效能。 重點探索形成青藏高原世界級鹽湖產業、國家清潔能源產業、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的跨產業互饋模式,尋找產業價值鏈重疊錨點,發揮乘數經濟效應。

(二)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以融合發展彰顯“美麗中國”國家形象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設想,與世界共享中國的發展成果,深刻折射出傳播“美麗中國”國家形象的必要性。旅游視域下,將國家形象內嵌于地域旅游形象中,促進雙方的有機耦合,是新時代旅游文化建構中的重點內容。[17]《青海省三江源地區生態旅游發展規劃(2009—2025)》亦明確要求加強生態旅游品牌形象推廣。 以“民族體育文化+生態旅游”的“美麗中國”形象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提升生態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首先,展現體育文化旅游融合,提升高原各族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形象故事。把青藏高原民族傳統體育中具有當代價值、 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 展現文化傳承繁榮多彩之美、社會和諧人民友好之美、生態文明綠色旅游之美。 其次,探索旅游資源國際傳播新方法。 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是快速引流,提高區域文化影響力的新手段。 青藏高原地區體育文化和生態旅游資源應利用“互聯網+”技術,放眼國際市場,進行全方位的精準宣傳推介。 如在Youtube、Twitter、Instagram、Tiktok 等知名海外社交媒體中建立官方賬號,對青藏高原自然人文景觀、品牌體育賽事、民族節慶活動等進行多語種、 多視角、 多季節宣傳。再次,積極調動群眾扮演“美麗中國”故事講解員的角色。圖書館、博物館開展“民族文化宣傳月”等活動,提升旅游目的地居民文化素養、地區認同感及知識儲備,成為彰顯中國形象的主體力量。

(三) 發揮高原民族體育文化底蘊與創意,培育融合發展特色品牌標識

隨著國民對品質生活追求的持續攀升, 大眾的旅游觀念正在發生深刻轉變,旅游者渴望“尋求異質文化體驗”的期望日益強烈。[18]《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行動方案》提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總體要求,更應充分發揮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內涵與創意, 加快培育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特色品牌標識與品牌形象。 首先,發揮帶狀要素的連綴作用,促進文化物質實體互動發展。 重點整合青藏世界屋脊生態旅游廊道與唐蕃古道生態旅游廊道線性空間帶文化地標,突出高原生態體育旅游文化優勢。以青藏鐵(公)路、拉林鐵路、蘭新高鐵、G315 國道等青藏高原重要交通設施為紐帶, 串聯沿線金銀灘草原中國原子城、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舊址(將軍樓)等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綴合同德馬家窯宗日遺址、拉薩大昭寺、 山南桑耶寺等民族體育文化資源。 以“民族體育文化+生態旅游+大交通”跨界融合改變古堡、村寨、寺廟、遺址等文化物質實體零散分布的狀態,提升文化地標聚合度。 其次,以生活體育為價值引領,[19]培育和打造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高原體育文化旅游健身符號, 滿足全民健身背景下人們的社會性需要。 例如,推出以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草原“馬文化圖騰”為標識的草原生態研學游;以藏醫藥學《四部醫典》為吸引物的高原體育康養游, 力求提高每一個游客的生命質量與生活質量, 使民族性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成為一項全民共享的民生工程。最后,加強科技助力,創新文化表達形式??萍及l展能夠拓展文化呈現方式與表現內容,通過運用5G、VR、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 創設現實虛擬相疊加的體育旅游場景, 使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自然生態環境的氣勢磅礴、物換星移,破除時空限制。

(四)依托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提升融合發展空間載體質量

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生態地理要素具有獨特性、完整性以及原真性的組合優勢,極具游憩利用潛力,[20]為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復合功能空間。堅持“國之大者”,依托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本底條件(自然生態、文化稟賦等),提升青藏高原生態綠色民族體育旅游融合示范區空間載體質量,應從以下方面尋求創新突破:一是以“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為原則,系統梳理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生態體育旅游功能開發的自然基礎,依據地形地貌、地表植被、獨特景觀、氣候條件、生態脆弱性、交通可達性等維度進行可開發性評估與功能分類,編制《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體育文化旅游開發標準》,為生態體育旅游設施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二是以低碳化、智慧化為手段創新性探索“體育特色小鎮+國家公園”聯動模式?,F階段,我國體育特色小鎮和國家公園建設均處于重要的探索期和機遇期,且兩者在功能價值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將新型環保材料、清潔能源、人工智能等環境友好型技術融入體育特色小鎮與國家公園互動發展中將為青藏高原文體康旅一體化進程注入綠色元素。例如, 青??膊祭\動休閑特色小鎮依托國家森林公園,使用黃河上游光伏和風電清潔能源,實現了體育特色小鎮生態體驗價值、自然教育價值、文化教育價值的多維拓展, 這就為其他省份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是以社區文化分享為特色,[21]豐富體育旅游小鎮體驗內容。長久以來,青藏高原各族人民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相處中創造了許多反映遠古先民生態智慧的體育活動。因而,充分發揮國家公園群核心區與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疊加優勢, 鼓勵農牧民向游客分享鍋莊、押架、響箭等民族體育項目的動作技巧、裝備制作方法,有效促進鄉村、牧區要素增值與功能優化。以藏族農牧民流行的“古朵”(飛石索)運動為例,建立集“原理講解—動手制作—實地體驗” 于一體的民族體育項目社區分享模式,促進旅游者身心的深度“卷入”。

(五)強化戶外體育旅游風險管理能力,構建融合發展安全保障體系

強化戶外體育活動風險管理能力, 構建監測預警全面、 響應救援迅速的安全保障體系是保證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融合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當前,我國戶外體育旅游蓬勃成長的同時,意外安全事故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如甘肅白銀“5·22”山地馬拉松事故、湖北張家界女騎手墜崖事故。 加快體育旅游活動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刻不容緩。[22]青藏高原地區氣候多變、地形復雜、空氣含氧量低,戶外運動安全風險更高。由此,本文依據“三元分形雙系統”安全系統思想、利益相關者理論以及戶外體育旅游風險特點,[23][24]提出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多元共治的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安全保障體系基本構想(圖1)。

圖1 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安全保障體系

政府層面,應聯合成立由應急管理、體育、文化與旅游、 氣象等多部門組成的青藏高原體育旅游安全保障領導小組, 重點負責專項旅游應急預案制定、 事故高發區安全治理、 事故應急救援處置、事故案例檔案記錄等核心工作。 市場層面,應著重發揮風險防范的主體性作用, 通過專業人員持證上崗、 戶外裝備定期檢查等形式提高體育旅游活動組織者風險處理能力。此外,政府主管部門要依法嚴格落實安全生產監督責任,對人員、設施存在安全隱患的體育旅游項目進行限期整改或吊銷資質。 社會參與是安全保障體系共建共享的關鍵。 旅游規劃設計院等科研機構應重點開發青藏高原體育旅游事故類型識別與風險劃分系統,為政府管理與市場運作提供參考。 游客自身作為安全行為的第一負責人須提升風險意識和經驗技能, 尤其提高兒童青少年體育旅游者安全意識與自救能力。

結 語

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既能實現生態保護與開發協調統一,又能展示生態高地的大美;既能喚醒民族文化認同與情感互動,又能推動產業消費升級;既能促進社會長治久安,又能改善民生福祉?;趯η嗖馗咴褡弩w育文化與生態旅游融合的有利條件與發展現狀的深入考察, 認為應從構建多維動力機制;傳播“美麗中國”國家形象;培育特色品牌標識;提升空間載體質量;搭建安全保障體系等多個方面予以推進。在未來研究中,應著重研發青藏高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水平進行有效測度與定量評價工具,實現“升融”策略的動態調整。

猜你喜歡
青藏高原生態旅游民族
青藏高原上的“含羞花”
我們的民族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為了讓青藏高原的天更藍、水更綠、草原更美
寧都積極創建鉤刀咀生態旅游型清潔小流域
多元民族
生態旅游對野生鳥類行為的影響探討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生態旅游產品設計與規劃研究
我國生態旅游的開發與建設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