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少數民族銅鼓傳說與中華文化認同

2023-05-31 14:53韓雨霏
關鍵詞:銅鼓西南中華文化

熊 威 韓雨霏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 也是當下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1][2]。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在于增進文化認同[3],如何增進各民族的中華文化認同呢? 需要依托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很多學者指出,民族認同與文化符號之間聯系密切, 比如史密斯認為民族是建立在神話和記憶等文化符號上的共同體[4],安德森甚至認為民族就是“符號共同體”[5]。 因此,發掘和利用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有利于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構建中華民族共享的精神家園。 本研究以銅鼓傳說為例,關注其與西南少數民族日常生活的互動關系,深入挖掘銅鼓傳說與中華文化認同的內在關系,進而探討民間傳說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重要作用。

1980 年,第一次古代銅鼓學術討論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召開, 揭開了銅鼓文化研究的序幕。隨著多學科的介入、研究方法的創新以及研究領域的拓展, 目前我國的銅鼓文化研究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歷史學、考古學和藝術學領域,側重關注銅鼓起源、銅鼓鑄造、銅鼓類型、銅鼓的社會功能、銅鼓藝術等問題①。 具體的文本研究對象——銅鼓傳說,則尚未形成系統的研究脈絡, 現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如下幾方面:首先,銅鼓傳說類型研究。 蔣廷瑜從故事主題出發, 將銅鼓傳說劃分為銅鼓來源傳說、 銅鼓神威傳說和銅鼓通人性傳說三種類型[6];張東茹則根據古代文獻中的銅鼓傳說記載,將其分為銅鼓來歷傳說和銅鼓神異傳說兩類,而在現代口頭資料中則主要有征服自然、 社會斗爭以及道德、倫理與信仰觀念等傳說類型[7];安琪則借助南宋以來文獻典籍和口傳資料, 就“漢臣賜鼓” 類傳說的形成演變過程以及背后的社會文化內涵進行探討和動態研究[8]。 其次,銅鼓傳說與少數民族習俗的討論。比如,陳金文分析了銅鼓戰勝妖魔鬼怪、旱澇災害等超自然現象的神奇、靈異傳說, 得出銅鼓在古代社會是西南少數民族壓勝儀式中關鍵鎮物的結論[9]。 最后,分析東南亞地區銅鼓傳說類型及其與中國西南地區的關系。比如,在老撾、泰國[10]、印度尼西亞[11]和緬甸[12]都廣泛流傳著銅鼓傳說,這與中國銅鼓文化的輻射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 可以發現已有的銅鼓傳說以文本研究為主, 探討傳說類型以及分析傳說背后的文化意義與民俗內涵。 本研究以西南少數民族日常生活語境為主, 將銅鼓傳說與中華文化認同結合起來,從歷史淵源、社會基礎和文化特質三個視角探討銅鼓傳說何以成為西南少數民族表達、 建構和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方式, 以期深化民間傳說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探討,也能為現實民族工作開展提供一些學理建議。

二、銅鼓傳說與西南少數民族日常生活

考古研究表明, 西南少數民族的銅鼓最初是由作為炊具的銅釜演變而來,逐步發展成為樂器、禮器和祭器[13]。 關于西南少數民族銅鼓起源的問題,歷來爭論很大。 近些年的考古研究證明,銅鼓的早期形式是萬家壩型銅鼓[14],最早可以追溯到云南中部偏西一帶[15],之后隨著民族遷徙和經濟文化交流,銅鼓傳播到周邊省份,甚至遠到東南亞地區。在歷史傳承和發展過程中,銅鼓逐漸成為西南少數民族重要的文化標識。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銅鼓傳說,這些傳說成為西南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并融入到西南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中,同當地的節日、儀式相結合,深刻影響了西南少數民族的文化體系。

(一)作為西南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組成部分的銅鼓傳說

銅鼓傳說是西南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各省市和各民族的民間文學中占有很大篇幅。依據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著的民間故事集成、 已出版的少數民族民間故事專著,筆者搜集整理出包括故事異文在內的47則銅鼓傳說, 并按照故事講述主題將其劃分為三大類型:

一是銅鼓的起源傳說。 在民間傳說中銅鼓的起源有這樣幾種說法, 一是銅鼓是由各民族的祖先鑄造的。 壯族《銅鼓老祖包登》[16]就講述了天神降下洪水于人間,重甲人耍發和老虎結合后生下銅鼓, 銅鼓中生出壯族的祖先包登;《銅鼓的來歷》[17]則講述了壯族先祖布洛陀帶領民眾制造銅鼓的故事。 二是銅鼓是由天神造的?!独坠牡膫髡f》[18]講述了特依兄弟制作銅鼓對抗雷王,是壯族先民對“食老”習俗的反抗與斗爭;貴州傳說《銅鼓的來歷》[19]講到布依族青年布杰為了超度死者而請求天神賜予銅鼓。三是銅鼓是龍王送給人類的?!洱埮~鼓》[20]《溫泉與銅鼓》[21]等傳說都是少數民族先民水崇拜的具體表現。 四是銅鼓源于漢臣賜鼓,主要包括孔明造鼓、伏波造鼓和孟公造鼓三種說法[22]。

二是和銅鼓有關的解釋性傳說。 這類傳說主要是對銅鼓的使用以及和銅鼓有關的習俗儀式的反映?!躲~鼓的耳耳為什么穿著黃猄角》[23]《銅鼓為什么埋在地下》[24]《打銅鼓時為何要在鼓耳扎紅綢布的傳說》[25]《銅鼓上的星子》[26]這四則傳說主要是針對銅鼓本身形態特征的說明和解釋,而《螞拐節時為什么要敲打銅鼓》[27]講述了壯族先祖舉辦螞拐節的原因。

三是體現銅鼓神力的傳說?!躲~鼓與“圖額”打斗的傳說》[28]《端節降龍》[29]《斗犀》[30]《虎鼓伏虎》[31]《怕銅鼓聲的牙陰》[32]等直接展現了銅鼓神奇靈異的傳說,人們利用銅鼓來攘除自然災害。而壯族傳說《紅銅鼓》[33]和水族傳說《銅鼓節的來歷》[34]講述了民眾借助銅鼓神力, 與封建統治者斗智斗勇的經歷。

西南少數民族的銅鼓傳說內容豐富、 情節多樣,表現了西南少數民族群眾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常常把銅鼓同神靈聯系在一起, 賦予銅鼓超凡脫俗的神力,寄予他們對銅鼓的無限崇敬,這也是推動銅鼓傳說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動力。

(二)融入西南少數民族儀式展演的銅鼓傳說

在西南少數民族觀念里面, 銅鼓不僅是一種樂器,更是一種神圣的禮器,具有極強的文化象征意義。在西南少數民族活動儀式中,承擔著樂器和禮器的雙重功能,成為儀式展演重要的組成部分。

首先, 銅鼓是西南少數民族喪葬儀式的核心文化符號,在葬禮整個過程中承擔著重要作用。乾隆《貴州通志》卷七記載:“黑苗在都勻之八寨、丹江……人死,椎牛,敲銅鼓,名曰‘鬧尸’。 ”[35]《都勻縣志稿》卷五載:“黑苗……葬期擊銅鼓,吹蘆笙,宰牛馬,召戚友。 ”[36]除了歷史文獻記載,民間傳說中也有很多類似材料。 彝族傳說《銅鼓的來歷》[37]講道彝族倮倮人為了紀念天神和銅鼓, 在老人死后唱《銅鼓歌》、跳《銅鼓舞》,一是祭送老人順利歸入仙途, 二是紀念銅鼓拯救彝家兄妹繁衍后代人的恩德。 布依族《銅鼓的來歷》[38]講述了天神賜予民眾銅鼓,用來超度老人和供請祖先。這兩則傳說中銅鼓充當了送葬引魂的中介, 成為人們死后靈魂得到安息、去往極樂世界的“引路人”。在這一過程中,銅鼓被賦予了“溝通天地”“引魂升天”儀式功能。 同時,銅鼓也是報喪溝通的重要信號。 布依族老人去世之后,會有專門的巫師敲響銅鼓,提醒村寨中的其他居民這家有喪事, 人們也就會陸續前來幫忙。值得注意的是,銅鼓報喪不僅是向人傳遞信號,也有向神靈先祖報告的意思,銅鼓作為人鬼神之間的過渡, 起著溝通天界和冥界的重要作用,敲響銅鼓意味著祖先和天神知曉有族人去世,因而死者靈魂才能夠升至上界, 得到先祖們的接納,以獲得入祖資格并獲得祖靈身份[39],其后代也會因此而得到庇護和福佑??梢?,銅鼓不僅是作為樂器使用,具有溝通生者與死者的功能。 而且,衍生出銅鼓歌、銅鼓舞等文化事項,足見銅鼓在西南少數民族葬禮中的地位。

其次,在婚禮儀式中,銅鼓也發揮重要作用。清陳鼎《滇黔土司婚禮記》載:“唯仲家、牯羊苗、黃毛傳佬、白倮倮、黑倮倮五種苗以跳月為婚者……男吹蘆笙于前,女振金鐸于后,盤旋跳舞,各有行列,謳歌互答,有洽于心即奔之……”[40]。 金鐸即為銅鼓,苗族傳統婚禮中新郎迎親、新娘出門、成婚儀式等諸多環節都需要擊銅鼓表示慶賀之意。 在婚禮中, 銅鼓更多是作為樂器使用, 被賦予了喜慶、吉祥的美好意象?!睹缱邈~鼓的來歷》[41]講述了苗族銅鼓從老仙婆務侯的專屬器物變為苗族平民百姓也能使用的器物的故事,其中講道在婚禮上,沒有銅鼓就會少很多趣味, 可見銅鼓在苗族婚禮中的地位和作用。直到現在,銅鼓仍然在西南少數民族婚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紅水河流域的壯族人民會在新娘過門前一天, 將銅鼓懸掛在家中敲打,一直到婚禮結束。一些瑤族村寨的婚禮中銅鼓要由新娘、 新郎和男方親朋輪流敲打且中間不能停下,否則就會被視為不吉利[42]。

葬禮和婚禮作為銅鼓最典型、 最核心的功能和用法的場域, 在儀式的展演過程中生動地體現了銅鼓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力量[43]。 除此以外,銅鼓在其他儀式中也有出現,比如建房儀式。布依族每家的堂屋左墻一邊門框上都必須留一個“銅鼓眼”, 它是老人去世后辦喪禮時用來懸掛銅鼓的,以起到傳遞信號的作用, 體現了布依族傳統的祖先崇拜。在房屋的外墻上也繪有黃、褐兩色的銅鼓壁畫,是布依族百姓用來保佑平安,趨吉避兇的象征[44]。 彝族人民跳新房時也要用銅鼓伴奏,唱《銅鼓歌》、跳《銅鼓舞》,彝家老人說,“跳新房”是由于彝家先民古時候遷徙頻繁、難以安居,一旦有了新房都要祝賀,表示已經安居樂業,六畜興旺。

在生活中,銅鼓與儀式緊密相聯,銅鼓主要是作為儀式器物使用,在儀式展演過程中,蘊含著西南少數民族對銅鼓的崇拜心理。 當然,銅鼓傳說既是儀式展演的文化背景,也在儀式展演中不斷強化。

(三)作為西南少數民族節日標志性符號的銅鼓傳說

在西南少數民族的節日中,銅鼓是不能缺席的物件。 自宋代以來,西南各少數民族均有在節日慶典中使用銅鼓的記載。 比如,《三合縣志略》卷四十一載:“水家……每年九月逢亥則過年, 跑馬為樂,謂之跑年坡,亦好吹蘆笙,擊銅鼓。[45]”依據水歷中把九月作歲首的原則, 水族的端節在每年的九月初九,通稱“水年”,是水族最為重要的節日。水族人民在除夕夜將銅鼓懸于庭中,盡情敲擊,唱銅鼓歌,跳銅鼓舞, 以示辭舊迎新。 在銅鼓傳說中也有印證,《端節降龍》[46]講述了水友寨在過端時銅鼓與孽龍斗爭的故事,這成為水族過端時敲銅鼓、跳銅鼓舞的文化解釋?!躲~鼓節的由來》[47]講述了水族傳統節日銅鼓節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翁擺九。在每年農歷清明前后的卯日,都勻市基場、陽和、奉合三個水族鄉的群眾都要在陳蒙山埡口懸掛十二面銅鼓,擊鼓祭祖,并舉行賽馬、吹蘆笙、對歌等活動。 這一習俗也一直延續到現在。 在每年農歷五月二十九日的“祝著節”,瑤族的支系布努瑤也要敲響銅鼓,屆時全村男女老少齊聚一堂,共同紀念瑤族創始女神密洛陀和其他祖神。每年的農歷四月,彝族百姓過跳宮節,在村寨中要舉行請銅鼓儀式,由那摩帶領村民將銅鼓從地下挖出, 抬到節日舉行的地方——宮坪,人們在那里吹蘆笙、擊銅鼓,跳宮節一般要延續三天左右,在最后一天的祭祖儀式過后,還要舉行送鼓儀式,將請來的銅鼓再送回那摩家中。

相比而言,壯族的銅鼓文化更為出名,成為壯族文化的標志性符號。 比如,在壯族著名的螞拐節中,敲打銅鼓是節日的重要內容?!皞髡f螞拐節時敲打銅鼓的緣由,是作為向雷神賠罪的一個信號”[48],銅鼓在故事中充當著溝通人神的中介物,人們通過祭祀“螞拐”,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這也是傳統農業社會中人們最樸素的愿望和企盼。如今在螞拐節上,跳蛙舞、敲銅鼓的一系列儀式活動逐漸成為一種戲劇性的表演,螞拐節的神圣性衰弱,娛樂性色彩愈發濃厚。在每年秋收后,直至過完螞拐節,廣西東蘭的壯族民眾都有敲打銅鼓慶祝豐收和進行銅鼓比賽的習慣[49]。 在壯族盛大的“三月三”中,銅鼓貫穿于節日活動始終。敲響銅鼓意味著節日的正式開始,也就拉開了集體狂歡慶祝的序幕。 壯族三月三歌圩節當天,青年男女們兩兩相約對歌,民眾以敲擊銅鼓作為開場,以山歌來傳情達意,銅鼓作為對歌活動中極為重要的伴奏樂器一直貫穿始終,鼓聲歌聲連成一片,壯鄉一片熱鬧景象。

由此看出,銅鼓傳說與西南少數民族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并通過紀念意識和身體實踐在不斷地傳承,成為一種社會記憶模式[50],深刻影響了西南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社會結構和文化體系,成為理解西南少數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切口。

三、銅鼓傳說與中華文化認同

傳說雖然不是客觀歷史, 但是也是一種歷史記憶方式,呈現的是一種“歷史真實”[51]。 這種“歷史真實”是一種集體記憶的呈現,通過立足于現在重構過去的方式[52],使之成為一種地方文化認同的實踐方式[53]。 流傳于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銅鼓傳說,不僅是一種口頭敘事藝術,而且背后呈現出西南少數民族的中華文化認同。 銅鼓傳說是如何成為表征中華文化認同的媒介? 中華文化認同是如何影響到銅鼓傳說的發展與走向的? 這需要回到日常生活語境, 解讀銅鼓傳說背后的“歷史心性”[54]。 下面,從歷史、社會和文化等三個層面進行具體剖析。

(一)歷史層面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銅鼓文化與中原青銅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梢哉f,西南少數民族的銅鼓文化本身就是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交流互動的產物。 在銅鼓傳說中,有一種是“漢臣賜鼓”,清晰呈現出了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過程與實踐。 水族傳說《銅鼓的由來》[55]講還了水王去朝拜秦始皇之后仿造出銅鼓,作為王室獨享之物,銅鼓也就成為了水王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之物, 后來三國時諸葛亮南征進軍牂牁, 將一面銅鼓送給水族民眾,銅鼓也就成為了普通人也能使用的器物,水族人民為了感念孔明功德,鑄造銅鼓時刻上“孔明造”三個字?!犊酌鞲你~鼓》[56]則講述了水族人民自己制作的銅鼓聲音沙啞刺耳,沒辦法使用,在孔明的幫助下,銅鼓的聲音被改良的響亮宏大?!躲~鼓》[57]講道貴州榕江的苗族先民邱老同機緣巧合之下得到龍王贈與的一面銅鼓, 人們就請銅匠來模仿鑄造,但是聲音始終不響亮,后來孔明征孟獲時來到當地, 在孔明的指導下人們成功造出了流傳后世的銅鼓。傳說先提南征能人孔明,再說他指點人們鑄成銅鼓,這是吸取歷史經驗又有所變化,繼而說傳到現在,有的還注有“孔明制造”四字。這是加強傳說歷史性的體現, 使人相信后世銅鼓品種多、音響妙,是孔明之功,也暗寓了少數民族對孔明發展民族樂器——銅鼓的贊美之情。 在此類傳說中,孔明總是以文化交流使者的形象出現,他把銅鼓賜給西南少數民族,并教給他們制鼓、改鼓的技能,以此來增強各民族群眾的互動和交流。其實,這類傳說將銅鼓與諸葛亮聯系在一起,通過文化附會的方式,為銅鼓尋求一種正統性來源,這反映出西南少數民族對來自中原文化的仰慕, 并主動將自己納入到華夏文化秩序之中。

除了孔明造鼓傳說以外, 伏波造鼓傳說在歷史上也十分盛行, 在許多古代文獻典籍中都有章可循, 有一則講述廣州南海神廟中銅鼓來源的傳說可以作為伏波造鼓的參考[58]。 傳說講道漢光武帝派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地區,經過慘烈戰斗,馬援不能取勝。 正當犯難之時,赤帝(南海神的前身)托夢于馬援,稱高州有面銅鼓,帶往助陣,定能取勝。馬援醒后派人去高州尋訪,果真得到一面銅鼓,在銅鼓相助下戰爭大獲全勝。后來為感謝赤帝報夢,馬援把銅鼓留在南海鎮(后轉放南海神廟)。這則傳說與明代張穆《異聞錄》中記載的馬援制銅鼓“振威”的說法一致,馬援南征交趾在嶺南地區的影響較大, 現在西南地區的許多地名都以伏波來命名, 隨處可見有伏波灘、 伏波廟用來祭祀馬援。嶺南地區的現存的許多銅鼓上也都刻有“伏波造”的字樣,民眾將銅鼓的來歷附會到馬援身上,由此可見西南少數民族對來自中原地區英雄人物的崇敬與懷念。

考古發現少數民族使用銅鼓的時間要遠早于“漢臣賜鼓”類傳說出現的時間,這類傳說無疑是后人的附會之作。 為何在古代文獻和現代口傳資料中會有如此多的“漢臣賜鼓”的記載呢? 這要得益于少數民族和中原漢民族在歷史上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南宋時期是銅鼓敘事的轉折點,從南宋至明清, 漢臣徙邊逐漸滲透到銅鼓傳說的講述之中,孔明造鼓、孟獲造鼓和伏波造鼓都體現了中央權力在邊緣社會群體中的逐漸深入, 特別是明清以來,對于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強調,統治者愈發重視對于邊陲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 漢臣賜鼓明顯帶有了大一統的象征色彩, 成為中央政府用來安撫民心、維護統治的精神工具[59]。 同時,這一過程也并非是中原民族單向的征服與滲透, 也是西南少數民族主動地接受并有意識地改造著他們自己的銅鼓文化,在這一雙向互動的過程中,銅鼓起源傳說與漢臣徙邊敘事結合在一起, 既豐富了銅鼓傳說的文化內容, 又表現出西南少數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二)社會層面

銅鼓傳說扎根于西南民族地區, 形塑著西南少數民族之間的互動、節日文化和道德情感,并逐漸成為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 也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重要象征,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無論是在歷史進程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銅鼓傳說成為西南少數民族表達、 建構和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媒介。

銅鼓傳說作為西南少數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有力推動了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以銅鼓文化為中心的跨區域、 跨民族和跨文化共同體。 從前面論述中,可以看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壯族、布依族、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的銅鼓傳說相互學習、交流和借鑒,不僅豐富了各自的銅鼓傳說內容, 更進一步豐富了銅鼓傳說的主題和類型。在此過程中,也增強了各民族之間的情感聯系和社會互動。 銅鼓傳說也是增強各民族交往互動的重要媒介,在每年廣西舉行的“三月三”活動中,銅鼓文化都是重要文化符號,除了壯族參加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會積極參與, 形成了共享的銅鼓文化記憶,這也成為他們情感聯系的紐帶,促進了情感交往互動。 近些年來, 伴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銅鼓文化成為西南少數民族重要的旅游資源,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在旅游觀光過程中,讓更多人認識到銅鼓文化的魅力以及背后蘊含著的民族團結的基因, 從而在旅游觀光中促進了西南各民族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互動??梢哉f,銅鼓傳說既是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 也進一步推動了西南少數民族內部、 西南少數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交往互動。

銅鼓傳說不僅是西南少數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內容。 作為西南少數民族世代相承、 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形式, 銅鼓傳說既是少數民族歷史發展的見證, 也是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文化記憶載體, 成為聯結各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文化基礎。銅鼓傳說豐富了中華青銅文化、中華鼓文化形式與內涵,成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提升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符號載體。另外,生動有趣、各具特色的銅鼓傳說,傳遞出敬仰英雄、愛國愛家、艱苦奮斗、團結互助等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象詮釋。 新時期,隨著非遺文化的興起,一大批與銅鼓傳說相關的文化事象進入到非遺保護名錄之中。 如,2006 年,壯族銅鼓習俗,彝族、文山壯族的銅鼓舞蹈,布依族、苗族的傳統音樂銅鼓十二調入選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隨后一批批銅鼓傳說、銅鼓歌曲、銅鼓舞蹈等藝術形式進入各級非遺保護項目名錄, 成為受到國家認可的文化遺產。自上而下的非遺保護活動,不僅為銅鼓傳說的保護、 傳承與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更是從國家層面確認了銅鼓傳說的文化地位,使之上升為中華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資源, 成為確認中華民族的文化來源[60]。

也正是得益于銅鼓傳說深厚的社會基礎,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當地民眾,都有意識地將銅鼓傳說與民族團結工作結合在一起。比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每年舉行的“三月三”活動中,銅鼓扮演著重要的文化角色, 從開幕式上的銅鼓演奏到銅鼓歌曲、銅鼓舞蹈,再到廣西民族博物館的銅鼓文化展示專區,都成為表達民族文化記憶的節日符號,也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記憶。 無論是現實的物質銅鼓,還是記憶中的銅鼓傳說,在“三月三”這一節日活動中, 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文化媒介,客觀上加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動畫連續劇《銅鼓傳奇》是全國首部以銅鼓為題材的動畫作品,該片是為慶祝改革開放40 周年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 周年所作, 片中展現了銅鼓起源、銅鼓使用、銅鼓功能、銅鼓習俗等一系列壯族銅鼓文化, 不僅推動了壯族等少數民族銅鼓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而且促進了各民族間文化交流融合。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制作的大型民族音舞詩劇《銅鼓》,運用多種藝術手段來展現銅鼓的神秘、神圣、神威,展現出各民族平等互助關系,也彰顯了民族團結和諧的主題??梢钥闯?,廣西通過對銅鼓傳說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僅創作出深受各民族喜愛的文藝作品, 增進了各民族之間情感聯系互動??傊?,利用以銅鼓傳說為代表的銅鼓文化來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成為廣西民族工作的重要經驗, 這也是廣西能夠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重要原因。

(三)文化層面

中華青銅文化是中華文化經典符號, 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華青銅文化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都形成了帶有地方性特征的青銅文化,這些共同形成了中華青銅文化的多元一體特征。其中, 西南少數民族銅鼓文化就是中華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文化特質,決定了西南少數民族銅鼓文化成為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媒介。

西南銅鼓文化與中原漢民族青銅文化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銅鼓并非是西南少數民族的獨創, 而是中原漢民族青銅制造技術和當地民族文化相結合的產物[61]。 早在商末周初,西南少數民族就已融入華夏文明的發展進程之中,其銅鼓文化也逐漸發展成為商周青銅文明的亞文化支系[62]?!爸性貐^以鼎為尊,南方則以銅鼓為貴”,青銅器和銅鼓在歷史上分別是漢民族和西南少數民族統治階級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在中華文化傳統里面,青銅器占據特殊的位置,發揮著重要的文化意義。所謂的“青銅時代”就是指青銅器在考古記錄中有顯著重要性的時期[63],這一階段早起夏王朝、晚至戰國末期,延續1500 余年之久,以青銅器為代表的奴隸制社會的禮樂文明也在這一時期逐漸發展成熟,并滲透到中國社會歷史的方方面面,成為中華禮樂傳統的代表。與中原漢民族的青銅器類似,古代銅鼓也是作為西南少數民族部落統治權力的象征而存在的,早在定型初期,銅鼓就已具備了禮器屬性[64],銅鼓集政治、經濟、文化功能于一體,成為少數民族部落首領權力和財富的象征, 在祭祀儀式和節日慶典等重大場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端鍟さ乩碇尽份d:“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②“都老”作為壯民中有威望之人,銅鼓成為其地位和身份的權力象征。同樣,銅鼓的權力隱喻意義也體現在銅鼓傳說的講述中。布依族《銅鼓的來歷》[65]講到誰家鑄的銅鼓越大,就越顯示家庭的財富和權勢。 水族傳說《銅鼓的由來》[66]講到在孔明幫助人們造銅鼓之前, 銅鼓只能是水王權力和地位的象征。 壯族傳說《鑄銅鼓》[67]中的雷公憑借著銅鼓到處作威作福, 后來壯族青年特依也造出銅鼓與其抗衡,雷公從此再也不敢和人比鼓了。由此可見誰掌握了銅鼓,也就掌握了權力?!杜c銅鼓有關的愛情傳說》[68]中也講到對于壯族民眾而言,在蛙婆節中打銅鼓的總指揮權力是至高無上的。 在當代,銅鼓作為權力象征的“余威”對于維系地方鄉土社會秩序仍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在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中, 銅鼓的權力象征功能與中華青銅文化的特性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在歷史上,青銅器一直作為建構禮樂文明的工具,象征著中華文化的發展,西南少數民族的銅鼓也有著類似的文化隱喻。 西南少數民族的婚禮、喪禮、祭禮等不同儀式活動中都需要與之相契合的音樂, 而銅鼓正是西南禮樂文明的標志性存在,銅鼓既是儀式展演中的重要禮器,也是儀式音樂中的重要樂器, 這體現出一種和諧交融的精神特質。在銅鼓傳說中,民眾將銅鼓與各民族的祖靈崇拜和傳統信仰結合起來,《銅鼓老祖包登》[69]中壯族先民將老虎奉為創世老祖,將銅鼓尊為保護神,民眾每逢年節就齊聚在包登家中,祭祀銅鼓和祖先?!躲~鼓節的來歷》[70]中水族人民每到農歷清明節卯日,將銅鼓抬至山口,掛在木架上同時敲擊,以此來懷念自己的民族英雄翁擺九。西南少數民族在節日儀式中敲銅鼓、跳銅鼓舞,在這種神圣氛圍中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這與青銅器所承載的對于中華文明的認同感一致,西南少數民族銅鼓文化作為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呈現著中華民族的禮樂文明,成為中華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梢哉f,銅鼓在西南少數民族歷史進程中以樂器、 禮器和神器的形式發展和傳承, 這與中華青銅文化的禮樂傳統是一脈相承的。銅鼓傳說不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文化資源。

綜上所述西南少數民族銅鼓傳說與中華文化認同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 西南少數民族銅鼓傳說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產物, 也是中華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資源。在生活中,西南少數民族銅鼓傳說的傳承與發展, 成為推動各民族社會交往互動、增進各民族情感相互親近、增強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的文化動力。 無論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銅鼓傳說已經成為西南少數民族表達、 建構和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符號媒介。

很多研究都指出,在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神話、史詩、傳說和故事等民間文學資源成為關鍵性元素,“在希臘, 荷馬史詩傳承的過程就是希臘民族形成的過程,正如《托拉》的傳承與以色列民族的誕生同時, 因為文本的確立與民族同屬感的增強相輔相成。[71]”中國也不例外。比如,昆侖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原點, 是中華民族記憶中的故鄉和神圣的精神家園, 以固態和活態兩種形式不斷傳承發展, 有力增強了各族群眾的中華文化認同[72]。 黃帝傳說一直貫穿于中國歷史進程,并對晚清以來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密切相關[73][74],而且成為影響中華兒女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的重要文化符號[75]。 這也證明了,由民間文學資源建構起來的文化共同體,具有更強的穩定性和持續性[76]。 筆者認為,銅鼓傳說也具有此文化稟賦,并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得以彰顯。

以銅鼓傳說為代表的民間傳說, 是中華各民族在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的公共記憶,加強對這些民間傳說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厘清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過程及機制,并通過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切實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77],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四、結 語

西南少數民族銅鼓傳說豐富多彩, 融入到西南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之中, 深刻影響了西南各族群眾的文化認同。從歷史層面來說,西南少數民族銅鼓文化本身就是中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產物, 也成為西南少數民族表達和建構中華文化認同的文化符號。從社會層面來說,西南少數民族銅鼓文化已經成為民族團結建設的重要資源,不僅西南少數民族有意識利用銅鼓傳說來增強自身的中華文化認同, 政府也借助于銅鼓文化來推動其民族工作的開展。從文化層面來說,西南少數民族銅鼓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利于增強西南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文化資源。 西南少數民族銅鼓傳說與中華文化認同的密切聯系, 使其成為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文化資源。 在現實生活中, 西南少數民族銅鼓傳說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也進一步夯實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

西南少數民族銅鼓傳說表明, 中國民間傳說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它們不僅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認知模式和審美情感,也形塑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成為表達和實踐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要媒介。 因此, 我們應該充分發掘民間傳說的文化價值,并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文化資源。

注釋:

①例如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編.中國古代銅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蔣廷瑜,廖明君.銅鼓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劉魁立,張旭主編.銅鼓[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吳才澤主編.河池壯族銅鼓習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7.趙凌.水族銅鼓音樂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17.吳崇基,羅坤馨,蔡葒編著.古代銅鼓裝飾藝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李昆聲,黃德榮.中國與東南亞先秦兩漢銅鼓研究[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21.

②魏征,等.撰,隋書·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782:888.

猜你喜歡
銅鼓西南中華文化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潮”就這么說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Country Driving
廣西銅鼓形制規律探討
一件被切割的漢代銅鼓是否應該焊接復原?
一路向西南——然烏湖、米堆冰川
快樂的小銅鼓
銅鼓漸成收藏潛力股
西南絲綢之路及其對西南經濟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