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羅門之歌》中派拉特的祖先形象及意蘊

2023-06-04 07:44熊銳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3年5期
關鍵詞:所羅門之歌托尼莫里森

熊銳

內容摘要:祖先形象貫穿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品。在小說《所羅門之歌》中,莫里森著重刻畫了派拉特這一祖先形象。在莫里森的筆下,派拉特是自然之子,與自然共生;是種族歌者,歌頌黑人性;是后代向導,領航下一代。作家大力渲染派拉特的祖先力量,對當今社會的發展具有永恒的價值——年輕一輩有責任有義務尊重自然,探索和諧之路;傳承文化,固守民族之魂;尊老敬老,發揚優良傳統。

關鍵詞:托尼·莫里森 《所羅門之歌》 派拉特 祖先形象 社會意蘊

《所羅門之歌》(Song of Solo -mon)是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2019)1977年的成功妙筆,小說講述了黑人青年奶娃(Milkman Dead)在姑媽派拉特(Pilate Dead)的引導下南行,最終找到自己家族之根的歷程。在種族主義和性別主義等多重壓力下,黑人女性淪為強權下的“他者”(the other),也即邊緣化人物。小說中,莫里森反撥了傳統黑人女性的刻板形象,并重新審視了身處社會權威下的黑人女性的價值。作為黑人祖先的化身,派拉特積極融入自然,借助自然的力量治愈身心創傷;她熱衷歌唱,試圖用黑人音樂引導黑人群體走出蓄奴制的陰霾,認知自我并建構自我身份;她更是關心和保護下一代的典范,給予黑人種族繁衍生息的希望。在《根:祖先是根基》(Rootedness: The Ancestor as Foundation,1983)一文中,莫里森強調了與祖先保持聯系的重要性和遺忘祖先的危險性。祖先力量在黑人社會活動中的重要程度不可估量,派拉特的祖先形象塑造蘊藏著無窮的社會意蘊,對年輕一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一.《所羅門之歌》中派拉特的祖先形象塑造

1.自然之子,與自然共生

派拉特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然之子”。有學者指出,“古樸、純真的原生態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自然本性使她與自然融為一體?!盵1]身為女性,無論是從身體外形還是生活習慣上看,派拉特的自然氣息相較于奶娃的母親露絲都濃郁得多,正如原文中說“她們姑嫂二人十分不同。一個檸檬黃,另一個黝黑……一個完全靠金錢生活,另一個視金錢為糞土?!盵2]從這段描述中不難發現,派拉特的內心始終堅守著一片凈土,并保持著對自然的敬畏。在非洲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精神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而這也正是派拉特的生存信仰。通過與自然合二為一,她帶領孩子們享受著自在隨心的生活,她們祖孫三代鉆井取水,劈柴做飯,“有什么,碰上什么或者饞什么,就吃什么”[2],甚至每日與蠟燭、煤油燈等傳統工具打交道。正是這種返璞歸真的生存狀態,使得派拉特“出淤泥而不染”,免于遭受世俗觀念的侵蝕。

奶娃初遇派拉特時,便被她那黑霉樣的嘴唇和看起來像棵高高的黑樹的外形所吸引。兄長麥肯和故鄉老人關于她的回憶也都與樹相關。麥肯觀察到她喜歡嚼松針,嘴里有一股森林的味道。故鄉老人也都知道她是一個整天在農莊“林肯天堂”的林子里瘋跑的小丫頭。還需指出的是,她的住處遠離鬧市喧囂,周圍是四棵高大的松樹。派拉特與樹的密切關系絕非偶然,而是源自她“不喜歡大陸與城市的束縛”[2]。如此種種似乎暗示派拉特就是大自然的女兒。派拉特身世悲慘,父親被白人射殺,母親生她難產而死,就連相依為命的哥哥最終也和她形同陌路。她生來就沒有肚臍,為此沒少遭到身邊人的排擠。惟有一直保持著與自然相親的原生狀態,她的內心深處才能獲得某種慰藉。畢竟,現代物質文明所浸染的東西永遠無法像室內彌漫的松枝、發酵的水果與醇酒的香味與讓她感到愉悅。

2.種族歌者,歌頌黑人性

莫里森從小接受黑人傳統音樂的熏陶,小說中音樂元素隨處可見。黑人傳統音樂是非洲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于黑人種族而言意義非凡。在小說開頭,當史密斯先生欲展翅“飛翔”時,派拉特低聲唱道:

售糖人飛走了

售糖人走啦

售糖人掠過天空

售糖人回家嘍……[2]

“飛翔”是非洲古老的神話傳說,表明了非洲人試圖擺脫壓迫,重獲新生的決心?!芭衫氐母杪暭冉o史密斯先生悲壯的行為加上注釋,又增加了飛翔的神圣感”[3]。派拉特作為一名出色的種族歌者,堅持為黑人群體“黑人性”(blackness)的找尋與探索做出努力。然而,她的兄長麥肯卻被白人文化所同化,逐漸成為一個長著白人心的黑人。受白人拜金主義的影響,麥肯沉浸在金錢的貪婪之中,一股極端利己的金錢意識形態控制著他,使他變得自私且冷酷。小說中,租客貝恩斯太太付不起房租,麥肯警告她:“要是你想不出什么辦法給我交租錢的話,反正他們(孩子們)是得到街上去的?!盵2]這令貝恩斯太太膽戰心驚:“開買賣的黑鬼看著太可怕了?!盵2]麥肯顯然已被奴化,他戴上了“白面具”,將白人的信仰奉為圭臬,目的是給自己“洗白”??杉幢闶沁@樣一個利欲熏心的男性,在偶然聽到派拉特祖孫三代的歌聲后,竟然“感到白天的煩躁從身上消失了,自然而然地陶醉在燭光中婦女歌唱的美感之中”“在記憶和音樂的重壓下覺得自己軟化下來”[2]。不言而喻,派拉特祖孫的歌聲具有特殊的魔力,它能幫助那些陷入文化認同危機的黑人找回自己的文化身份,并擺脫精神迷惘。

3.后代向導,領航下一代

派拉特作為長者,是晚輩的精神支柱與生活向導,這更加了凸顯了其祖先身份。正如大多數傳統黑人婦女一樣,派拉特以一己之力撐起三口之家,并在其中扮演女家長的角色。女兒麗巴生性懦弱,外孫女哈格爾行事極端,為了保護她們周全,派拉特不可謂不盡心盡力。為了養家糊口,她鋌而走險,暗地里販賣私酒。此外,面對家庭糾紛,她表現得異常冷靜。麗巴被男友欺負時,哈格爾只能在一旁無助尖叫,而正在屋內看書的派拉特“慢騰騰地走到懸在滲水池上的擱板跟前”“慢騰騰地走出前門”[2],從派拉特面對險境勇敢沉著的理性表現中可見其無所畏懼、堅決果敢的男性特質[1]??梢哉f,派拉特兼具女性的母性特質和男性理性、獨立的氣質,而這正是她成功領航后代的重要前提。

派拉特深諳種族延續的重要性。意識到“他(麥肯)應該有個兒子。要不,我們這家就絕后了”[2],她讓露絲把一味綠色的草藥放進麥肯的食物,使得露絲懷孕,而麥肯卻逼她打胎,是派拉特挺身而出保住了奶娃。此外,奶娃因偷盜她的“金子”被關進監獄時,派拉特卻不計前嫌,將他救出。奶娃親口承認,在姑母的家里他感受到了在自己家中從未體會到的溫暖、關懷和愛。此外,派拉特還影響了奶娃的人生軌跡??梢哉f,三十二歲之前的奶娃一度渾渾噩噩,不學無術,還玩弄侄女哈格爾的感情。然而在派拉特的言傳身教下,奶娃踏上了南行之旅,最終覺醒并找回了自身文化身份。從某種意義上說,奶娃是派拉特的寵兒,派拉特才是奶娃真正的母親,這恰好印證“非洲人相信,他們的祖先對他們的一生有無限的威力”[4]。

二.《所羅門之歌》中派拉特祖先形象表達的社會意蘊

1.尊重自然,探索和諧之路

近年來,全球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物種滅絕”“海洋污染”“全球變暖”等生態災害不斷加劇,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卻是人類自己。美國學者杰里米·戴維斯(Jeremy Davies)在《人類世的誕生》(The Birth of the Anthropocene)一書中提出了“人類世”(Anthropocene)的概念,其核心是人類活動的影響已大大超過了自然環境的變化。因此,人類尊重自然、探索和諧發展之路刻不容緩。值得指出的是,作為中華文化最絢爛的瑰寶,《詩經》早已展現出超前的生態意識。無論是《蒹葭》中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還是《鹿鳴》中呦呦鳴叫、在原野吃著艾蒿的鹿兒,都呈現了一幅和諧的生態畫面。此外,人與動物的關系問題也是維持生態平衡的一個重要方面。英國浪漫主義詩歌中有大量關于人與動物相處之道的探討。巴博爾德(Anna L. Barbauld)在《毛毛蟲》(The Caterpillar,1771)與《老鼠請愿書》(Mouses Petition,1773)中為動物生存權利發聲,呼吁社會保護動物。另外,柯爾律治(Coleridge S.T.)在《致一頭小驢》(To A Young Ass, 1974)中從人和動物命運共同體的視角出發,發出要善待動物的告誡。這些思考彰顯了作家們對動物彌足珍貴的道德關懷。

自哲學家普羅泰格拉(Protagoras)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以來,人類一直號稱萬物之主并試圖馴服自然,以凌駕于萬物之上的姿態立足于這個世界。這樣一來,人與自然長期處于一種對抗沖突之中。事實上,人與自然是唇齒相依的關系,在生態危機面前,任何人不能獨善其身。更何況,非洲傳統宗教認為宇宙中存在的萬物都是有靈性的物體,既能呼吸也能夠感受到疼痛,即“萬物有靈論”(又稱“泛靈論”)思想。也就是說,動物很可能具有一定的意志。正如英國人道主義作家喬治(George Orwell)在其小說《動物農場》(Animal Farm, 1945)中所構想的那樣,農場上飽受虐待的動物們會奮起反抗,聯合將人類趕走。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勢在必行,這要求必須摒棄“人類中心主義”觀念,它是自然生態失衡的罪惡之源。只有達到“齊物”的境界,以謙恭和善良的姿態對待自然,及時找到生態系統的癥結所在,把“反人類中心主義”當作救治良方,才能促進生態和諧并擺脫人類世的困境。

2.傳承文化,固守民族之魂

身為黑人婦女,派拉特的責任重大。莫里森之所以在小說中突出闡釋派拉特的文化使命,一方面是因為她對本民族文化傳統具有永不磨滅的情懷,另一方面更是因為她深知回歸黑人文化傳統的重要意義:“在一個不牢靠的根上生長的樹比無根好不到哪去,……它會造成樹木的矮小和畸形?!睙o根的文化容易引發身份認同危機,致使整個種族陷入不利的境地。黑人群體有其固有的文化傳統,并非無根的浮萍。他們要想在美國社會中獲得立足之地,必須確認自己的文化根源,并重視古老非洲的本土文化。不尊重本民族的文化是不利的,莫里森的處女作《最藍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70)中的黑人女孩佩科拉便是最好的例證。她朝思暮想,渴望擁有一雙像秀蘭·鄧波兒那樣的藍眼睛,最終迷失自我,走向悲劇的深淵。倘若佩科拉明白“黑即是美”的道理,她的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了。

文化資本是時下一個新興理論。文化何以作為資本?文化作為權力是文化作為資本的一個重要體現。其中,文化權力具有歷史延續性?!拔幕瘷嗔Φ臍v史延續性就體現為統治階級借助其階級地位和對文化能力習得上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繼續將這一文化特權延續下去。這與資本類似——資本也是借助其所有者的社會地位進行代際傳遞和增殖?!盵5]在文化霸權主義保護下,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地對它國進行文化滲透,其主要目的就是占有它們的文化資本,并打破其文化權力的歷史延續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為此,全民族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堅守文化民族主義,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內涵,讓中華文明一直傲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3.尊老敬老,發揚優良傳統

非洲人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他們有句格言稱“一位老人去世,就如同一座圖書館被焚毀”,從中可以窺見他們對長者的敬重程度。有學者強調,“非洲孩子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必須尊敬長者,只有這樣他們年老以后才能獲得晚輩的尊敬?!盵6]中華民族也是歷來講求“孝道”。先秦時期,以孔孟為核心的儒家先哲對尊老文化極為推崇,其思想集中體現在《論語》《孟子》《禮記》和《孝經》四部典籍中。然而受倫理秩序失范的影響,當今社會敬老傳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曲解。年輕人虐待老人的案例時有發生,這表明他們的孝親意識淡化。由此可見,現代化的發展很難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老年群體的養老與生存步入困境。小說中,派拉特有麗巴和哈格爾承歡膝下,與她共享天倫之樂。從這個層面而言,派拉特的晚年生活不算糟糕。

莫里森在另外一部作品《秀拉》(Sula,1973)中塑造了忤逆不孝的秀拉這一人物形象,呼吁全社會善待長者。秀拉不僅數次頂撞年邁的祖母伊娃,還狠心將她送到養老院,并霸占了她的財產?!肚f子》警示道:“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為此,秀拉遭到了麥德林“底層”(the Bottom)社區人民的唾棄。當然,孝敬老人并不意味著要照搬傳統孝文化,而是要辯證對待。一方面,“割股療疾”“臥冰求鯉”等愚孝行為不可借鑒。而另一方面,中華生育文化與時俱進,大有裨益,應當予以推行。在某種程度上,生育傳嗣是尊老敬老的最高形式,“對一個非洲人來說,無兒無女是最大的災禍之一?!盵7]數百年前,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曾在《十四行詩》(Sonnets)中殷切規勸好友早日繁育后代,并闡明了其“延續”功能。事實上,傳宗接代不單是為了延續父母的血脈,更是為了延續寶貴的民族文化傳統。

莫里森是一個具有高度民族責任感的黑人女作家,她在《所羅門之歌》中竭力塑造的祖先形象派拉特彰顯了她對保存黑人文化傳統的決心。在一次訪談中,莫里森曾盛贊派拉特:“那是一位完全慷慨大方、自由自在的女人。她很大膽,任何東西都不害怕。她物質的東西不多。她會一些維持自己生計的本領。她不去干涉別人的生活。她隨時準備奉獻幾乎是無限的愛。如果你需要她——她會給你。她對自己是誰非常清楚?!盵8]通過派拉特的祖先形象塑造,足以窺見其所包含的深遠社會意蘊——人與自然是一體的,應當共生共榮;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接續前進的不竭動力,應當繼承發揚;老年人是社會百科全書,應當尊老敬老。莫里森高瞻遠矚,她重視與祖先傳統的聯系。派拉特的祖先形象啟迪我們現代人與祖先文化保持密切聯系,從而推動整個民族的文明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金蓮.從雙性同體視角解讀《所羅門之歌》中派拉特的形象[J].文學教育,2019(11):60-61.

[2]托尼·莫里森.所羅門之歌[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3]何瓊瓊.論《所羅門之歌》對非洲傳統文化的回歸和傳承[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09):97.

[4]富蘭克林·約翰·霍普,張冰姿.美國黑人史[M].商務印書館,1988.

[5]李丹.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文藝社會學意義[D].西安:陜西理工大學,2020.

[6]曾梅.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文化定位[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7]帕林德.非洲傳統宗教[M].商務印書館,1999.

[8]Taylor-Guthrie, Danille. Conversation with Toni Morrison[M].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Jackson, 1994:62.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

猜你喜歡
所羅門之歌托尼莫里森
理發師托尼
諾貝爾獎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歲
論莫里森《孩子的憤怒》的藝術張力
托尼·莫里森筆下的女性形象解讀
從身體美學角度分析《所羅門之歌》中奶娃的成長
試論托尼·莫里森《家》的文化書寫
托尼·泡森(1952-201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