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好世界共情主題的中國故事

2023-06-04 05:25陳婧茹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3年5期
關鍵詞:中國故事

陳婧茹

內容摘要:本文以亞洲象北遷事件為切入點,深入分析其廣受國際關注的原因,對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有重要啟發:首先,深度挖掘具有顯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特征的中國特色故事題材,選取具有人文關懷的話題能夠更好地跨越國際傳播體系中的障礙,突破溝通壁壘。其次,促進傳播形式多元化。結合“口、寫、譯”等多種傳播方式,高質量地傳播中華文化,讓世界聽清中國聲音。最后,堅持自信平等對話。選取具有民族特色的內容加以傳播,讓中華文化真正“走進去”。

關鍵詞:亞洲象北遷 中國故事 主題共情

我國在文化國際傳播交流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但由于文化結構差異所導致的價值損耗、西方傳播體系壁壘導致的國際傳播障礙等影響,導致文化傳播實際效果較預期尚有較大差距。這表明,我們仍需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反思總結,尋找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有效路徑。而此次在國際報道上廣受好評的“亞洲象北遷”事件,恰好可以作為我們參考分析的典型案例。在結合國外學者文化傳播研究和國內學者文化傳播研究兩方面涉及的概念、觀點為下文設計的研究話題提供理論支撐的基礎上,根據此次事件特點,加以分析總結,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方法經驗。

一.選取突破傳播壁壘的中國特色故事主題

國際傳播的主題影響對外傳播的成效,敏感的政治、經濟話題往往很難得到國際社會的價值認同。因此,在跨文化國際交流中,我們應從實際出發,選取涉及共同利益的中國特色故事題材,從而減輕交流中的敵對意識,突破溝通壁壘。

生態保護是中國長期以來的戰略定位之一,屬于我國的特色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1]此次亞洲象北遷事件之所以能夠在國際傳播上取得成功,關鍵之一是其類屬于具有顯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特征的中國特色生態題材。1958年,我國在西雙版納建立了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其后的60余年中,云南省陸續設立了362個自然保護地,創建了亞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貢山等國家公園,全省的重點野生動物保護率達到了80%,因此中國是全世界為數不多的亞洲象數量增長的國家之一。隨著人類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矛盾的日益凸顯,環保問題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治理難題,具有全球效應。如何減少生態破壞、如何促進生態轉好也是各國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正當國際社會深陷環保焦慮之時,瀕臨滅絕的亞洲象成群結隊地從中國云南出游北上,吸引了國際目光,同時也讓國際社會看到了中國的環保作為、認可中國的環保成就。因此,生態環保問題屬于全球的核心議題之一,也是一個廣為接受的文化國際傳播題材,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環保類議題是我們獲得認可、突破壁壘的關鍵主題之一。

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充分向國內外展示著中國對生態保護的重視與實踐成效。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增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目標,并將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步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一;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戰中增設“污染防治攻堅戰”,并將“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黨章。[2]2020年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宣布我國的“雙碳”目標,即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高度認可。黨的二十大總結了這十年在大氣、水質、土壤、植被、結構性改革方面的歷史性生態成就。其中,塞罕壩林場由百萬畝荒原變成了人工林海,成為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人工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獲2017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廣州海珠濕地由萬畝果園變為生態濕地,成為廣州市城區重要的生態隔離帶,被譽為廣州“南腎”,并入選2021年聯合國發布的可持續發展案例,其形象宣傳片兩度在紐約時報廣場播放。

此外,除了生態類題材,發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國際秩序觀、全球治理觀等理念主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主題,同樣蘊含著中國立場、中國精神、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都是能夠跨越文化壁壘的關中國特色主題,值得深入研究。

二.創新立體化文化傳播手段

文化國際傳播中,大眾了解國際信息的途徑主要是通過本土翻譯,而因語言差異和語言障礙帶來的理解問題仍是對外傳播中的常見問題。因此,在文化國際傳播中必須把握文化傳播的主動權,將本土文化“入鄉隨俗”,主要有三種途徑。

一是口頭講述??陬^講述指口口相傳或者通過親身實踐傳播??陬^講述能夠拉進與聽眾的距離,讓文化受眾沉浸式體驗,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底蘊。做好口頭講述,首先要充分培養和發揮留學生的實踐優勢。來華留學生和海外留學生可以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和媒介,有效地對外宣傳中國形象。與此同時,也要重視對留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感、民族情感、價值認同培養。對于海外留學生,正如《海外留學生講述中國故事的實踐現狀與機遇》一文中提到:“基于個人經歷的中國故事是輕量級的平民化敘事內容,比起高大、宏觀和全面的文本呈現往往更有說服力……個人化的中國故事有著極大觸及當地民眾的潛力……留學生的親身經歷正是觸發外國友人興趣的契機之一?!盵3]因此,海外留學生應該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促進中國文化元素的輸出。比如,通過表演,展示民族舞、民族歌曲;中國節日時穿漢服,展示“穿在身上的文明,寫在身上的歷史”的漢民族傳統服飾等。對于來華留學生,要將中華優秀文化滲透到其專業學習和課外實踐中。比如,將中國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介紹給學習機械制造類的留學生;將中國二十四節氣相關背景和知識傳授給學習農業的留學生;在留學生漢語教學中穿插中國的民風民俗,開展特色故事講座等。其次,要拓寬線上線下講述渠道,促進文化交流便利化。此次野生亞洲象的北遷活動,成功吸引了國內外3000多家主流媒體的關注,60多萬條亞洲象遷徙的相關報導傳播到了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閱讀量突破了110億次,向世人展示了幅員遼闊、生物多樣、文明友善的中國形象。一方面,我們還可以通過線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孔子學院等網站,開發漢字、中國思想、中國歷史、中國發展等中國特色模塊,給各國中華文化愛好者提供了解中國文化的機會;挖掘李子柒類優秀短視頻創作者,促進中華美食、中國鄉土生活等中華優秀文化作品傳播到海外;制作中華文化相關的紀錄片,比如節日的由來、漢字的發展、中國神話故事等。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開展一系列線下文化交流特色活動。例如,在新年時為在華留學生舉辦新年聚會,教他們包餃子、貼對聯,真真切切地體會中華文化。

二是書面寫作。一方面,文學作品、本土新聞報導可以嘗試用他國語言再寫作、再發表,通過文章、書籍、報刊等文字媒介,向國際社會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讓世界理解中國的發展理念、發展道路和內外政策。同時要注重文化的多元化表達、區域性表達、分眾化表達,既保持文化原生態特性,又做到符合當地語言表達方式、便于理解。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為例,它在世界的廣泛傳播,為解決當今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其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經濟全球化進程和人類社會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同時也體現了大國責任和擔當,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賞和強烈共鳴。同時,People’s Daily、Xinhua News Agency、China Daily、China Media Group等國內官方新聞網站的海外推廣,做到了堅持本土化表達,傳遞出最真實的中國新聞。

三是多語翻譯。多語翻譯的對象包括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等。利用多國語言翻譯后加以傳播,能夠實現表達體系的互通,增加受眾群體,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首先,要掌握對方的語言和話語方式。自進入21世紀以來,西方國家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興趣和關注呈現上升趨勢,中國文學中的科幻小說借此漂洋過海,正走向世界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然而,不同語言在轉換、翻譯過程中會有不同程度的信息價值損耗,比如,將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翻譯成英文時,很難再做到韻腳押韻(“西”“低”“樹”“泥”);將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翻譯成中文時,多多少少也會有意境上的差異。如果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翻譯中的信息價值損耗問題,就必須要掌握對方的語言和話語方式。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一個內容作品至少具有兩個價值維度上的建構任務:一是縱向的深度價值的操作與表達,使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表達符合嚴整、深刻、生動、傳神、真實可信等要求;二是橫向的寬度價值的連接能力和共振效果的營造,即營造可以使不同文化屬性的人們在同一內容作品的激發下實現情感共振、關系認同的能力。[4]譬如倪培民的《論語》譯本,在追求“信達雅”的同時,也為受眾閱讀提供了宏觀背景知識,而且達到了“既忠實原文,又保存更多相關歷史信息,并緊跟當下學術研究前沿”的傳播效果。該書在2017年發行之后,海內外讀者越來越多,這充分彰顯了該書的接受度和影響力。其次,要有針對性地攻堅特色文化翻譯。中醫藥文化凝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我國優秀文化之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茖W無國界,醫學亦如此,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已傳播至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黃帝內經》《黃帝外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中國醫學典籍已被翻譯為多種語言,廣傳至海外。然而,中醫藥翻譯界存在重實踐輕理論的譯風,缺乏對中醫藥翻譯原則及其標準化的研究。[5]因此,正如王寧教授在《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中國的聲音》一文中所說:“我們必須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盡快地培養一支精通兩種語言并且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理論造詣的翻譯隊伍,將中國的文學和文化學術理論著作譯成外文?!盵6]

三.堅守中國立場的文化傳播價值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我國的關注前所未有地增加,因此,如何在講中國故事時堅守中國立場、展現中國形象、傳播好中國文化價值,顯得至關重要。

首先,要樹立文化自信,傳播民族特色文化。當在文化國際傳播中投入巨大但傳播效果尚未達到預期時,我們可能會潛意識地選擇“求同存異”,去迎合我們認為他國感興趣的話題內容,因而使得民族特色文化逐漸邊緣化。但實際上,具有民族獨特性的傳播內容雖然與其他國家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這種文化多樣性是具有生命力的,它能夠激起國際受眾的興趣,同時也能讓他人在文化差異性中感受到人性中的共同之處,在思想情感上產生共鳴。[7]因此,越是有民族風格和民族底蘊的文化越能吸引國際受眾的興趣。2021年初,中國歌劇舞劇院通過云直播的方式,面向全球觀眾出品了交響合唱版舞劇《李白》,展現了中國風、東方美和國際范,收獲了世界各地網友的贊賞和喜愛。再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殘奧委會上,原型分別是中國“國寶”大熊貓和中國燈籠的冰墩墩、雪容融甫一亮相,便好評不斷,成為了“中國符號”。長期以來的文化積淀讓我們能夠在多元文化交融中保持自信,有信心、有能力將民族優秀文化傳播開來。

其次,要堅持平等對話,展現原生態文化。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文化屬于特定的民族,也屬于世界。藺葉坤在《“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邏輯及實踐路徑》中談到: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自評”及國外公眾“他評”的綜合認定情況,具體表現為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軍事、科技等多方面在自我認定或與異國交往過程中給其他國家公眾留下的總體主觀印象。[8]因此,在文化國際傳播中或者國家形象的塑造中,我們都不能僅僅對外宣傳,應該做到文化傳播對內對外一體化,讓國內原生態文化“走進”別國。此次在對亞洲象的跟蹤報道中,除了憨態可掬的亞洲象本身,還有戴著草帽、講著方言、幫助遷徙的淳樸熱心村民,包括玩耍的泥塘、郁蔥的森林、被毀的莊稼等。這些都是沿途的真實場景,有好有壞,有褒有貶,更顯真實。事實上,“農民、田園、鄉音”本屬于我國文化的一大特色,不加修飾的鄉村場景更顯民族風味,反而會更加吸引外國觀眾,激發外國觀眾對中國語言和生活的探知欲。除此之外,云南群眾對野生亞洲象搞破壞的“原諒”和悉心幫助,呈現了云南風土人情,同樣展現了我國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溫度。這也啟發我們:想要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要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就是要在宏大敘事中插上共情的翅膀;就是要講真實的故事、立體的故事、全面的故事。[9]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 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J].黨建文匯:上半月,2013(6):2-2.

[2]劉曉云:國外高度評價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http://www.qstheory.cn/zoology/2020-12/24/c_1126903163.htm

[3]馬博文,張帥.海外留學生講述中國故事的實踐現狀與機遇[J].神州學人,2022(8):26-31.

[4]喻國明.跨文化交流中的三個關鍵性傳播節點——關于減少和消除“文化折扣”的傳播學視角[J].新聞與寫作,2020(03):62-65.

[5]王朝輝,呂學銑,呼素華.中醫藥翻譯的歷史、現狀及其任務[J].中國科技翻譯,1995(2):43-48.

[6]王寧.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中國的聲音[J].探索與爭鳴,2014(1):4-8.

[7]趙云澤,項甜甜.從野生亞洲象遷徙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J].新聞論壇,2021(5):101-102.

[8]藺葉坤.“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邏輯及實踐路徑[J].傳媒,2022(07):59-61.

[9]胡遠航.從“大象北游”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J].青年記者,2021(15):29-30.

本文屬湖北文理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亞洲象北遷:講好中國故事》(2022010009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在撰寫論文過程中得到了指導老師范司永博士的悉心指點,在此表示感謝!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猜你喜歡
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 創新對外傳播
講述傳播對象能準確理解的“中國故事”
如何事半功倍地講好“中國故事”
世界最大童書展,“中國故事”升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